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环境保护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例(三篇)
环境保护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例____年环境保护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环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和处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公民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第二条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和处置。
第三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恶意破坏等原因引起的、具有以下特点的环境污染事件:对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对社会公众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第四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损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条应急工作应坚持防范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科学施策的原则。
第二章预案编制和组织实施第六条本应急预案由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编制和修订,并征求相关部门和各地方的意见。
第七条本应急预案分为预案编制、应急组织、应急处置、后续处置和评估五个部分,具体内容见附件。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第九条各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应急程序。
第十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并与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衔接,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第三章应急组织第十一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由环境保护部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立临时指挥部。
第十二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组织相关人员、专家和救援队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确定应急物资和装备的调配和使用。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支持和配合,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要及时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并根据需要请求上级支持和协助。
第十五条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要及时向公众发布事故情况和应急通告,组织指导公众的避险和防护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范文(四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范文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的特点,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灾害源的识别和预警:建立一套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分析、预测灾害信息,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应急组织机构和指挥体系:明确应急工作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指挥体系,确保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协调运行。
3.应急资源准备和配置:包括物资、设备、人员等资源的准备和配置,提前建立仓库和储备体系,确保应急资源的可用性和时效性。
4.应急响应措施: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并明确各级响应措施和行动计划。
5.信息发布和传递:建立信息发布和传递的渠道和机制,及时发布事态发展情况和应急指导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全面。
6.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应急技术水平,增强应急响应的实战能力。
7.应急评估和总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进行应急工作的评估和总结,分析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具体的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突发事件的特点进行制定。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范文(二)一、背景和目的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环境事件,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等)、事故灾害(化学品泄漏、燃气爆炸等)等。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资源,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和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应急预案的目的是明确各部门、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的职责和任务,协调各方力量,快速、有效地响应突发环境事件,迅速处置和恢复,最大程度地减少事件对人民群众、环境及财产造成的损失。
二、应急预案的组成和流程1. 预案编制组成编制组由应急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公安、卫生、交通、农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代表组成,负责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
组成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
国家突发事件环境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国家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事件环境应急工作: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2. 突发性自然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3. 核事故、辐射事故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件;4. 其他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突发事件。
三、组织体系与职责1. 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国家突发事件环境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 地方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环境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3. 各级环境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突发事件环境应急工作,包括监测、处置、信息报告等。
四、监测预警1. 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重点污染源、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环境监测。
2. 预警信息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地区和单位采取应急措施。
五、应急处置1. 应急响应根据突发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环境污染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
3. 生态修复对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功能。
4. 环境监测对污染源、污染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污染程度和修复效果。
六、信息报告1. 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环境应急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2. 信息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污染程度、影响范围、应急措施、处置进展等。
七、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加强环境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人员素质。
2. 资金保障设立突发事件环境应急专项资金,确保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3.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4. 技术保障加强环境应急技术研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解释。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最新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最新1. 背景和目的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减少损失和影响,加强国家应急管理工作,制定本应急预案。
2. 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3. 应急预案体系和职责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企业应急预案等。
其中,综合应急预案是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对特定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是企业自身的应急预案。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成立应急指挥机构,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建立应急组织和应急力量,配合政府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4. 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环境事件情况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Ⅰ、Ⅱ、Ⅲ三个级别,从高到低。
应急响应级别的升降由省级以上政府或跨区域联防联控机构决定。
5. 应急处置措施根据事件情况,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置措施。
主要包括人员转移、安置救援、污染物清除和修复、防范控制等。
在处置过程中,应注重组织协调、信息共享、风险评估、科学决策等。
6. 应急演练和评估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同时,应定期进行应急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7. 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包括救援装备、医疗器械、药品、通讯设备、防护用品等。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机制,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有序、有效的调配和使用。
8. 应急经费和保险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应急预算制度和应急资金储备机制,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经费保障。
同时,可购买相关的应急保险,减轻突发环境事件的经济损失和风险。
9. 应急信息发布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防止谣言、恐慌的扩散,维护社会稳定。
发布的应急信息应包括事件基本信息、处置措施、应急警示等内容。
10. 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实际情况、政策法规的变化、科技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等进行定期修订和完善。
2024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24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但仍面临许多突发环境事件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保护国家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制定了“2024年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本预案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突发环境事件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四类:1. 自然灾害类: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2. 公共卫生类:如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事故等。
3. 污染类: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
4. 事故类:如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等。
四、应急预案体系1. 预警和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的布局、数据分析和预警发布等环节。
2. 应急指挥体系:设立国家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应急工作。
3. 应急调度体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和规模,调动各类应急力量,包括救援队伍、医疗队伍、消防队伍等,以及调度必要的资源和装备。
4. 应急救援体系:按照“快、准、狠”的原则,组织突发环境事件的救援工作,包括搜救、灭火、抢修、疏散等。
5. 民众防护体系:加强公众的环境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建立完善的疏散避险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六、应急预案执行措施1. 设立应急指挥部,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应急工作。
2. 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一旦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并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置。
3. 加强信息发布,做好群众教育。
及时向公众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提供必要的防护指导和建议,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与国际合作。
积极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共享技术、经验和资源,提高国家的环境应急能力。
国办函〔2014〕119号《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14〕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经国务院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废止。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2月29日(此件公开发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1.5 事件分级2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层面组织指挥机构2.2 地方层面组织指挥机构2.3 现场指挥机构3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3.1 监测和风险分析3.2 预警3.3 信息报告与通报4 应急响应4.1 响应分级4.2 响应措施4.3 国家层面应对工作4.4 响应终止5 后期工作5.1 损害评估5.2 事件调查5.3 善后处置6 应急保障6.1 队伍保障6.2 物资与资金保障6.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6.4 技术保障7 附则7.1 预案管理7.2 预案解释7.3 预案实施时间1 总则1.1 编制目的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突发事件的频率和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保护国家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执行步骤,以确保我们能够在这些突发事件中保持应对能力。
一、背景突发环境事件通常指在生态环境范围内突然发生且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
例如,大型化工厂泄漏有毒气体、火灾或爆炸事故、重金属污染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污染物释放、生态系统紊乱以及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因此,制定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提前应对、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目标1. 快速响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的影响。
2. 协调合作:各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整体力量,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进行。
3. 保障安全:确保公众和环境安全,并及时传递准确的信息,增强社会的信心和稳定。
4. 救援与恢复:迅速展开救援工作,同时制定恢复计划,恢复受影响的环境和社区。
三、应急预案内容1. 预警机制设立健全的预警机制,通过监测系统、预测模型等手段,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及时对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指导相关部门启动应急措施。
2. 紧急响应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启动紧急响应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迅速响应,组织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现场处置污染、救援受困人员,并控制事态发展。
3.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对于公众的安全和信心极为重要。
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发布渠道和专业团队,及时发布事件进展、防护指南和救援措施等信息。
四、应急预案执行步骤1. 事前准备制定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前,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评估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同时,建立应急队伍、培训人员,充分准备应急资源和设备。
2. 突发事件发生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及时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和灾情评估。
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环境污染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在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公共卫生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
(2)建立健全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3)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成立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3)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接到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2)优化应急资源调配,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高效利用。
(3)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形成合力。
三、组织管理1、成立国家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
2、设立国家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培训、演练等。
3、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设立相应的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4、建立专家咨询组,为环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应急处置等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应对能力。
6、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和及时供应。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卫生管理措施,确保环境卫生状况符合国家标准。
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背景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必须制定一套完备的应急预案。
2. 目标本预案旨在规范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和要求,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3. 应急响应体系本预案依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2006年4月1日),依法确定应急响应体系,分为四级:3.1 一级响应当发生严重的环境突发事件时,应急响应等级为一级。
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派遣应急响应调查组,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应急工作。
总局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应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响应级别,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3.2 二级响应当发生较大环境突发事件,或一级响应后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改善时,应急响应等级为二级。
建立应急响应调查组和指挥部,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应急工作。
3.3 三级响应当发生一般环境突发事件并已发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时,应急响应等级为三级。
建立应急响应调查组和指挥部,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应急工作,并对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和监测。
3.4 四级响应当发生轻微环境突发事件或潜在环境风险,应急响应等级为四级。
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应急工作,并对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和监测。
4. 应急响应流程4.1 应急响应启动得知环境突发事件后,应急响应调查组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派遣专业力量前往现场开展应急工作。
同时,应急响应指挥部也要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行动。
4.2 情况评估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调查组应在第一时间评估环境突发事件对环境质量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向应急响应指挥部报告。
4.3 指挥调度与应急处置根据情况评估结果,应急响应指挥部根据各职责部门的应急任务,科学制定处置方案。
同时,应急响应调查组也要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4 应急处置结束当环境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应急响应指挥部要及时停止应急响应,交由监管部门进行环境修复、纠正事故发生的原因等后续工作。
5. 应急物资储备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在本地区、本单位储备应急物资,以供突发环境事件时使用。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三篇)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制定依据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2. 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3. 省、市、县相关应急预案要求二、应急预案目的本预案是为了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地组织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应急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单位内部及与社会各方之间在环境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的协调、联动和协作等事项。
四、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或者接到相关部门通知,经相关部门确认应急情况需要启动应急响应的,本单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五、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及职责1、指挥部:负责制定预案和组织实施,统一指挥、指导和协调各相关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处置组:负责应急处置方案执行,协调相关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信息保障组:负责做好应急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
4、保障组:负责提供物资、设备支持,并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5、后勤组:负责处理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6、协调组单位:负责协调相关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应急处置的顺利进行。
六、应急预案的执行1、启动应急预案后,各部门要根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体系,确保信息畅通、命令迅速传达。
2、各部门要加强通讯联系,确保信息传达准确及时。
3、应急预案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共同应对突发情况。
4、应急处置过程中,及时做好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确保上下级、左右相邻单位之间的通讯联络顺畅。
七、应急预案结束1、环境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应急处置组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撤销应急预案后,各部门要做好善后工作,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3、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预案执行效能,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以上就是一份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范文,希望能够对您在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时有所帮助。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二)一、概述环境突发事件指的是由自然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等引起的,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破坏和污染的事件。
国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控制和及时消除突发环境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4.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6.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突发环境事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2. 重大生态破坏事故;3. 突发化学事故;4. 突发放射性事故;5. 其他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突发事故。
四、事件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级):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或潜在严重后果,可能引发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重大环境事件(级):造成严重后果或潜在严重后果,可能引发较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较大环境事件(级):造成一定后果或潜在一定后果,可能引发局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 一般环境事件(级):造成轻微后果或潜在轻微后果,可能引发轻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应急响应1. 启动应急响应:根据突发环境事故的级别,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2. 组织指挥:成立国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3. 应急处置:根据事故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采取以下措施:(1)采取紧急处置措施,控制事故蔓延,减轻事故危害;(2)组织力量进行现场救援,救助受伤人员;(3)开展环境监测,评估事故影响;(4)发布事故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5)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
4. 应急保障:保障应急物资、装备、人员等资源,确保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六、后期处置1. 调查评估:对突发环境事故进行调查评估,查明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等。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成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2 应急指挥部组成应急指挥部由以下部门组成:(1)环境保护部门;(2)应急管理部门;(3)公安部门;(4)卫生和健康部门;(5)交通运输部门;(6)水利部门;(7)林业和草原部门;(8)其他相关部门。
2.3 各级应急指挥部职责(1)市、县(市、区)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2)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3.1 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环境污染隐患;(2)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排查;(3)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2 预警信息发布(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等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预警信息;(3)指导相关单位和个人采取防范措施。
四、应急处置4.1 应急响应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4.2 应急响应程序(1)信息报告: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2)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3)应急处置: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应急措施,控制事件发展;(4)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和应急处置进展情况。
国家突发环境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二、事件分级与分类2.1 事件分级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以下四级:(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一级)(2)重大环境事件(二级)(3)较大环境事件(三级)(4)一般环境事件(四级)2.2 事件分类根据污染物类型、污染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大气污染事件(2)水体污染事件(3)土壤污染事件(4)辐射污染事件(5)其他突发环境事件三、应急处置原则3.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责任,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2 属地为主、协调联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以地方为主,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协调联动,形成应急处置合力。
3.3 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注重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事件再次发生。
四、应急处置措施4.1 信息报告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事发地政府要及时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同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
4.2 先期处置事发地政府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先期处置,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
4.3 应急救援根据污染事件类型和严重程度,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救援,保障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4 事故调查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追究相关责任。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提高应急管理的科 学性和效率。
信息报告与发布
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突发环境 事件的信息和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
07 宣传、培训与演练
公众宣传与教育
提升公众意识
通过各类媒体和渠道向 公众普及突发环境事件 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 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 能力。
组织架构
地方政府设立环境应急管理办 公室,统筹协调本地区的突发
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预案制定
地方政府应制定本级突发环境 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 的程序、措施和责任部门。
资源配置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环境风 险特点,合理配置应急资源, 包括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 。
培训与演练
地方政府应定期组织应急管理 人员和救援队伍开展培训和演
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提升国家和地方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形成 科学、高效、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
3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生态环境的安 全,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
预案适用范围
01
02
03
地理范围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突发 环境事件。
事件类型
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污染、 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 破坏等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
资源调配
当现有资源无法有效应对 事件时,需要启动应急预 案,调动更多的资源进行 应急处置。
02 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应急组织体系
国家层面
设立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 全面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 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
省级层面
2024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救援队伍建设和物资保障
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 伍素质和装备水平,确保在突发 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救
援。
物资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 确保应急物资种类齐全、数量充 足、质量可靠,满足应急处置需 要。
运输与配送
加强应急物资运输和配送能力建 设,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及时、准 确、安全地送达现场。
04 应急处置程序及 方法
突发事件报告和接报流程
事件发现与报告
一旦发现突发环境事件,任何单 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报告。
接报与记录
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详细记 录事件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 事件性质等,并立即进行核实。
报告与通报
经核实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向上 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并根据 需要通报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和 单位。
目的
通过预先规划和准备,提高应对突 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减少事件对环 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保障社会经 济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和对象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突 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危险化学 品泄漏、核与辐射事故、水污染事件、 大气污染事件等。
适用对象
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应急管理部门、 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均为本预案 的适用对象,需按照预案要求参与应急 响应和处置工作。
预防措施实施
将预防措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人员,确保措施得到有效执 行。
监测与评估工作开展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覆盖广泛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环境质 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
监测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和 污染趋势。
评估结果应用
将评估结果应用于预警信息发布、应急预案制定 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3篇)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为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环境污染事件,阻止和控制污染物向周边环境的无序排放,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的损失,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特编制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积极预防,高效处理”的指导思想、人员、装备、技术、保障、培训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一旦环境污染事故或突发事故发生,集中主要人力和物力,迅速果断地予以处置,实现保护员工、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主要工作任务1、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处置,调查、了解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以及事故发展过程。
2、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3、指挥各应急小组进行应急处置。
4、指导员工进行防护,妥善开展消毒去污处理工作。
三、应急___及其职责(一)应急___机构及职责公司设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___指挥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应急监测组、应急处理组、应急安全保卫组、应急保障组。
其机构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1.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组长:方三祯副组长:杨志美成员:朱秀贵、谭家清、黄茂盛、何青松、李荣、胡家香;领导小组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发生的事故;___和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2、应急办公室组成及职责主任:张凤成员:熊桂林应急办公室设在综合办,负责环境污染事故日常协调管理事物。
当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___发生时,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及时上报应急领导小组。
3、应急监测组组成及职责组长:郭天雄副组长:袁登龙成员:李祝香、付小华应急监测组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时间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监测,负责现场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化验工作,鉴别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浓度、危害特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提出减轻危害的技术措施等;制定跟踪监测计划,对发出和解除污染警报的时间、区域提出建议。
4、应急处理组组成绩职责组长:朱秀贵副组长:谭家清成员:傅世元、陈映雪、黄茂盛;应急处理组负责抢修设备、收集漏料、清洗现场、控制事故扩展。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精选2024)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当突发环境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 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 破坏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当突发环境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 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 破坏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更新和维护装备
对应急救援装备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确保装备处于良好状态,随 时可用。
建立物资调配机制
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将所需 物资调配到现场。
交通运输保障措施
确保交通畅通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协调交通部门确保救援车辆和人员能够 迅速到达现场,同时保障现场交通秩序。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对区域内应急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评估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为预案制定提供依据。
02
突发环境事件分类与分级
事件分类
水污染事件
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污染 、工业废水排放、有毒
有害化学品泄漏等。
大气污染事件
包括工业废气排放、有 毒有害气体泄漏、放射
性物质泄漏等。
土壤污染事件
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 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倾
目的
03
04
05
及时控制污染源,减轻 或消除环境污染。
保障受影响区域居民的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展。
适用范围及对象
01
02
03
0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 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
工作。
政府及相关部门
包括环保、应急、公安、交通 、卫生等部门。
企业事业单位
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 运输等可能发生环境事件的企
国办函〔2014〕119号《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办函〔2014〕119号《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本预案工作原则是:坚持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至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科学、规范、高效、协调,统筹应对、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公开透明、信息共享、社会参与,追究责任、保障救助、恢复重建。
1.5事件分级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影响程度和应急资源投入情况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级别。
其中,Ⅰ级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Ⅱ级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Ⅲ级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事件分级是指导应急响应的重要依据,也是组织指挥、资源调配、应急措施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2组织指挥体系2.1国家层面组织指挥机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是国家层面的组织指挥机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挥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统筹协调应急资源,指导地方应急工作,发布应急信息,组织应急演练等。
2.2地方层面组织指挥机构地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是地方层面的组织指挥机构,主要职责是组织指挥本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统筹协调本地区应急资源,指导现场应急工作,发布应急信息,组织应急演练等。
2.3现场指挥机构现场指挥机构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设立的指挥机构,主要职责是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信息收集、评估、指挥、协调、报告等工作。
3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3.1监测和风险分析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和风险分析,是科学制定应急响应措施的重要基础。
监测和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环境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等工作。
3.2预警根据监测和风险分析结果,及时发布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单位和群众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失和影响。
3.3信息报告与通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与通报是指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及时、准确、全面地向上级指挥机构、相关单位和群众发布事件信息和应急措施等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事件。
4应急响应4.1响应分级根据事件分级和应急资源投入情况,将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三个级别。
Ⅰ级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Ⅱ级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Ⅲ级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国家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各类环境突发事故,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核事故、辐射事故等。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应急指挥部成立国家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全国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2 地方应急指挥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地方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3 应急专家组成立国家环境突发事故应急专家组,为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
三、应急响应3.1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环境突发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3.2 应急响应启动根据事件等级,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3 应急处置措施(1)现场处置: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源头,防止事故扩大。
(2)监测预警:开展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人员疏散:根据事故情况,及时组织受威胁人员疏散。
(4)医疗救治:设立临时医疗救治点,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5)环境修复: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3.4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事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四、保障措施4.1 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4.3 资金保障设立环境突发事故应急专项资金,保障应急处置工作。
4.4 技术保障加强环境监测、预警、评估等技术支持。
五、后期处置5.1 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责任进行调查,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摘要国家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或其他原因引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环境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此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机制。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 引言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影响日益加剧,对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预案制定、应急组织、应急资源、应急措施和应急演练等五个方面。
2.1 预案制定预案制定是应急工作的基础。
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责任,并提供专门的预案制定指导手册。
预案制定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分类,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2 应急组织应急组织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负责协调和组织应急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应急组织应包括国家级、地方级和企事业单位级的应急机构,并建立相应的指挥系统、联络机制和协作机制,确保信息流通和资源调配的顺畅。
2.3 应急资源应急资源是指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而准备的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
国家应制定资源储备和调配计划,并加强对关键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用和有效利用各类资源。
2.4 应急措施应急措施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为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行动。
国家应制定一系列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置、人员疏散、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措施,并加强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2.5 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培训和提高应急人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定期组织各级应急机构和相关单位进行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完备性和可行性,并不断优化和改进应急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1.5 事件分级2 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层面组织指挥机构2.2 地方层面组织指挥机构2.3 现场指挥机构3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3.1 监测和风险分析3.2 预警3.3 信息报告与通报4 应急响应4.1 响应分级4.2 响应措施4.3 国家层面应对工作4.4 响应终止5 后期工作5.1 损害评估5.2 事件调查5.3 善后处置6 应急保障6.1 队伍保障6.2 物资与资金保障6.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6.4 技术保障7 附则7.1 预案管理7.2 预案解释7.3 预案实施时间总则1.1 编制目的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海上溢油事件、船舶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按照其他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5 事件分级按照事件严重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见附件1。
[1]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层面组织指挥机构环境保护部负责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指导协调和环境应急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影响,环境保护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可报请国务院批准,或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成立国务院工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必要时,成立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总指挥,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履行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国家环境应急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见附件2。
2.2 地方层面组织指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明确相应组织指挥机构。
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由各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共同负责,或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对需要国家层面协调处置的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由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请求,或由有关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环境保护部提出请求。
地方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2.3 现场指挥机构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工作。
参与现场处置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1]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3.1 监测和风险分析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环境监测,并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信息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
安全监管、交通运输、公安、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卫生计生、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通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防控措施。
当出现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时,要立即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2 预警3.2.1 预警分级对可以预警的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预警级别的具体划分标准,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3.2.2 预警信息发布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研判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同时通报同级相关部门和单位。
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相关部门,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当面告知等渠道或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相关地区。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将监测到的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信息,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地区的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2.3 预警行动预警信息发布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视情采取以下措施:(1)分析研判。
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2)防范处置。
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头。
在涉险区域设置注意事项提示或事件危害警告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和减轻危害的常识、需采取的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
(3)应急准备。
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并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
(4)舆论引导。
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
加强相关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2.4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发布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的地方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判断不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危险已经消除时,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
3.3 信息报告与通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互联网信息监测、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
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或监测到相关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同级其他相关部门。
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人民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行政区域同级人民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接到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跨省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时,环境保护部要及时通报相关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以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省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1)初判为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环境事件;(2)可能或已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突发环境事件;(3)可能造成国际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4)境外因素导致或可能导致我境内突发环境事件;(5)省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认为有必要报告的其他突发环境事件。
[1]应急响应4.1 响应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等级。
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分别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或重要时段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
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事件损失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4.2 响应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各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采取以下措施。
4.2.1 现场污染处置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要立即采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
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
当涉事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由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污染来源开展调查,查明涉事单位,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切断污染源。
事发地人民政府应组织制订综合治污方案,采用监测和模拟等手段追踪污染气体扩散途径和范围;采取拦截、导流、疏浚等形式防止水体污染扩大;采取隔离、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临时收贮、微生物消解、调水稀释、转移异地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或临时建设污染处置工程等方法处置污染物。
必要时,要求其他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减轻环境污染负荷。
4.2.2 转移安置人员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事发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和可能受影响地区居民,确保生命安全。
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确保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和必要医疗条件。
4.2.3 医学救援迅速组织当地医疗资源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救治。
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
视情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医学救援工作。
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
4.2.4 应急监测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4.2.5 市场监管和调控密切关注受事件影响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及公众反应,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
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集体中毒等。
4.2.6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通过政府授权发布、发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和应对工作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