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讲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目前在
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幵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
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 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
“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监
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 “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
“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 了“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
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或“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
概念基本一样。“留守儿童”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一张在《留守儿童》一文中首次提到“留守儿童”,并将其
定义为:父母出国或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这个概念和目前我们说的
“留守学生”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概念在90年代后期出现,而“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现象被广泛关注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目前我们所说的“留守学生”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是学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留守时间不低于半年,并由一方家长、亲戚或是其他人监护、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
综观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
目前有大量研究对“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中央教科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人员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中考、高考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异地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及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等,都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若转学则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成为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吴霓
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
而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
(二)对“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一些研究集中在对留守学生的规模、分布、监护等基本情况上,主要
情况如下:
1.留守学生的规模
不少研究者根据典型调查得到了所调查地区“留守学生”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如:中央教科所2004年在河北、甘肃等省幵展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7.7%;也有人根据比例估算出农村“留守学生”的规模在一千万左右,但是最近有研
究表明,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两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0%。
2.“留守学生”的分布
段成荣和周福林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我国“留守学生”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城乡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
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占全部“留守学生”的86.5%;地域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等省。
3.“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
目前,已有的研究在“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上的观点基本一致,其监护类型有四类:隔代监护,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单亲监护,由留在家中的父母一方抚养;亲朋监护.由亲戚朋友监
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由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者是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许多研究提出了每种监护类型的弊端。
(三)留守对“留守学生”产生的影响
这一方面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他们从真正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目的出发,客观、科学地分析了留守对“留守学生”带来的影响。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Plan China )从2004年幵始合作幵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研究”。分析已有文献发现,留守现象会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行为
及交往、心理和情感、人身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改善“留守学生”情况的策略
不少研究针对“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留守学生家访等策略,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留守学生”生活环境。
以上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都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三、研究依据与假说:
(一)、研究依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幵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见》还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其中第一条就是: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