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
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通用知识全套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通用知识全套试题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使用最早见于(B)A《学记》B唐朝C宋朝D清末2.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是(D)A实现“三个面向”B实践“”C促进国家发展D推行素质教育3.学校课程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C)A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研究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研究是(B)A接受研究B发现研究C自主研究D学校研究5.属于国家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是(A)A课程标准B教学大纲C教学计划D课程宗旨6.当今课程标准与以前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B)A操作性目标B体验性目标C过程性目标D知识性目标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材两种。
这种分类所依据是(D)A学科性质B教学组织方式C教材设计类型D教材计划与制作过程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课程目标是(B)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研究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A)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0,在当前,推动研究方式变革内在动力是(A)A教育自身地需求B国家大力地倡导C学生家长强烈要求D教师自觉行动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研究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教材,叫做(A)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研究方式要由“他主性”研究转向(B)A发展性研究B自主性研究C探究性研究D合作性研究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D)A目标取向B方法取向C过程取向D主体取向14,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是(C)A五十年代所采用苏联课程管理模式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C1996年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D1999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5,在档案袋评价几种不同类型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是(D)A展示型B文件型C课堂型D理想型16.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C)A五十年代B六十年代C七十年代D八十年代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1.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力量和最普遍形式是(A)A教师个人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9.在当前,我国课程方案组成部分包括了(BCE)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课程规格E教科书20.教材作为一定学科载体,它所具有基本特质是(AE)A典型性B科学性C实用性D发展性E具体性2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BCDE)A教育实验实习B息技术教育C研究性研究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E劳动与技术教育22.一个人研究方式重要组成部分,是他(BD)A研究动机B研究策略C研究习惯D研究倾向性E 研究途径23.在档案袋评价中,理想型档案袋构成部分主要有(BCE)A作品意义说明B作品产生过程说明C系列作品D作品效果说明E学生反省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是(D)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息化处理后成为研究者研究资源C.利用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研究态度和能力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是(D)A.语文B.数学C.政治D.体操17、校本课程开发关键是(A)A.内容B.手段C.方法D.程序1、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文件是(A)A.《关于教师地位建议》B.《教师培训》C.《学校质量》D.《今日之教师》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是(D)A.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者B.教师是“平等中首席”C.教师是学生研究合作者D.教师是研究成果消费者20、不是一般意义上“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A)A.教师个人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D.教师培训1、课程改革基本目标是推行(C)A.现代教育B.减负C.素质教育D.科技教育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B)A.教育政策B.“三个面向”“”C.教育法规D.素质教育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是(A)A.空无课程B.隐性课程C.分科课程D.活动课程4、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A.开设活动课程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息技术教育C.边缘学科开设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是(D)A.可评估性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是(A)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部分是(D)A.前言部分B.内容部分C.评价部分D.课程目标部分、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是(D)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研究负担C.不利于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9、与自主性研究类似说法是(B)A.被动研究B.主动研究C.机械研究D.他主性研究10、教材设计基本原则不包括(C)A.激发研究动机B.要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一部分,二者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B)A.范围B.范围和性质C.性质D.范围或性质12、关于课程评价价值取向不正确表述是(B)A.目标取向课程评价B.客体取向课程评价C.主体取向课程评价D.过程取向课程评价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课程是(C)A.国家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校本课程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类型是(B)A.展示型B.理想型C.评价型D.课堂型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开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 20%-22% 、数学 13%-15% 、英 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7%-9% 、体育 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 3%-4%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二、单项选择题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上课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三、多项选择题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革教学方法2.“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3.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的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的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4.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C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5.教学研究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应 C教育性 D探索性6.新课程给教师的定位是 AC促进者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四、简答题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倡导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5.实施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7.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第一,倡导全人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性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五、论述题1.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2.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
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新课程改革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试题(一)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6分)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
()A.必修 3 3 B。
必修 1 1C.选修 3 3 D。
选修 3 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三、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的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D. 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嘉兴市南湖区2021年教师招聘《教育公共知识》试题及答案
嘉兴市南湖区2021年教师招聘《教育公共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高中以()。
A、综合课程为主B、分科课程为主C、活动课程为主D、经验课程为主【答案】B【解析】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故选B。
2、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
此时,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Oo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C、暂停教学,即时请教专业人员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答案】A【解析】课堂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老师要能够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故选A。
3、在目的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害无利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多重趋避式冲突【答案】B【解析】双避冲突是指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故选瓦4、我国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性文件是()。
A、《教师资格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
这是我国提出此规定的第一个法律文件。
故选B。
5、教师通常进行的教学反思是()。
A、教学前反思B、教学中反思C、教学后反思D、横向反思【答案】C【解析】教学后反思是指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
教学后反思也是目前最广泛的反思形式。
我们通常进行的教学反思,多是这类反思。
故选C。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OoA、未成年人B、老年人C、青年人D、成年人【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新课改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教学不仅是课程传授和执行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
( )2.新课程倡导的 "体验课程 ”就是能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 )3.2015 年山东: 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5.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 )6.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7.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能积极地举手回答。
( )8.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 )9.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老师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 )10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 ) 二、选择题1.单项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正式颁布于( )年。
A .1999B .2001C .2002D . 20062.单项选择: 我国最近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级实验区启动的时间是( )A .1999B .2000C .2001D .20023.建立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世界,称为( )A .科学世界B .儿童世界C .生活世界D .成人世界4.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 )A .教学改革和实验B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C .实施素质教育D .个性发展5.在我国当前的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课程是( )。
A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B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6. 2016 年四川单项选择:以下哪一项是我国课程内容改革的发展趋势( )A .实现学科课程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B .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C .实现超越目标取向,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D .实现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去向 7. 2016 年河北石家庄单项选择:下列叙述中,不能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是(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 .重视基础知识的结构化D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8.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A.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 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D. 减少学生的课外活动2. 课程改革中,学校应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化发展?A. 忽视B. 鼓励C. 限制D. 禁止3.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哪些变化?A.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B. 只关注考试成绩C. 减少与学生的互动D. 完全依赖教科书教学4.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什么?A. 单一讲授法B. 互动式教学C. 完全自学D. 重复练习5. 课程改革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A. 只看考试成绩B. 综合评价,包括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C. 只看课堂表现D. 只看作业完成情况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哪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 记忆能力B. 应试能力C.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D. 遵规守纪7. 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如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A. 减少校外活动B.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C. 完全封闭管理D. 只关注校内教学8. 课程改革中,学校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A. 增加教学任务B. 定期组织教师培训C. 减少教师交流D. 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9.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A. 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B. 综合评价,包括教学方法和学生反馈C. 只看教学时间D. 只看教学内容的完成度10. 课程改革中,如何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A. 增加课程难度B. 减少课程种类C. 丰富课程内容D. 延长学习时间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 假设你是一名教师,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在课程改革中如何平衡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与答案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与答案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
2、 199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要求。
3、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导引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败。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5、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指出,如果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课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型:一是替代;二是交替;三是紊乱;四是重建性变革;五是价值观变革。
6、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
7、霍华德.加纳德在《心智的架构》(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九个范畴:1.语言;2. 逻辑;3.空间;4. 肢体运作;5.音乐;6.人际;7. 内省;8.自然探索;9.生存智慧。
8、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和卡茨、维果斯基。
9、阿莫拉什维利是合作教育学派之父。
10、创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2、“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3、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而后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都有过论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精华
一、判断题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X)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V)3 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
( X)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V)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V)6、教师即课程。
( X)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V)8、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X)9、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X)10、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V)11、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V)1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V)13、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V)14、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 X)15.. 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V)16.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18.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19.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6个】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新课程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新课程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 死记硬背 . 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6、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7、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8、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9、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0、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 探究学习11、新课程倡导的具体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14、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5、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16、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研究者)。
17、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18、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概述模拟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模拟题一、填空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
7、(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8、(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9、新课程明确了考试内容的改革方向,即重视应用与(实践)。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1、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2、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3、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4、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5、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7、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18、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多样化、选择性和(高质量)。
19、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推进的基本方针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师 )、( 课堂 )、( 书本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课本位)、( 科目过多 )和 ( 缺乏整合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 乐于探究 )、( 勤于动手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 )、( 评估 )和( 考试命题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 )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 师生互动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B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
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
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
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
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
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
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
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
(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
(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