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探析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和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探析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和使用作者:顾晓慧
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深入进行了新课程教学改革,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相较于旧教材,新的政治教材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具体运用中,需要大力创新原来的教学模式,将教材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课改”下探析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和使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材创新
在高中学习阶段,政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创新原来的教学模式,科学运用政治教材,探究新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学生的需要。

一、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之处
(一)充分运用案例,呈现观点和重点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旧政治教材有着较强的理论性,观点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符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乏味,而且会死记硬背教材所述的观点,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新课改对过去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对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处理,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

因此,将案例充分运用到了政治课教材中,选用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

(二)淡化抽象的理论,生活化表达政治理论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概念抽象是旧政治教材难的重要原因。

高中学生往往能死记硬背,使得很多的细节都无法了解清楚。

这种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容易忘记,并且加重了学习负担。

在新教材中,生活化表达政治理论,没有过分强调概念定义。

(三)突出探究性教学策略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旧教材在推导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从概念出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形态和思维特点,只给学生留下很小的空间。

而新教材对其进行了创新,模块划分了教材内容,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了,大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二、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和使用
(一)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把握好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全方位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师要结合高中政治课的具体情况,转变思想,对学生发展足够重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考虑,要充分结合人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力创新,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给应用过来,要大力重视学科渗透,对学科本位观念进行改变。

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来讲,需要对新课程新教材进行研究,要对新教材的编写模式进行领会;对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要从细节来对教材内容、结构等进行研究。

另外,教师也需要全面了解师生生活、思想和学习,对学生的兴趣充分关注。

培养学生兴趣,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

(二)积极创设情境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新教材对过程和体验十分重视。

新教材中的活动框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着较多的探究途径。

这些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给充分激发出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积极应用起来,不能够单单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将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给应用进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结合学生的具体爱好,来创设情境,如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整合教材资源,细化教学过程
在新教材中,知识的获取是从活动中得来的,而要想成功开展活动,就需要将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充分激发出来。

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细化。

如整合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等,教师需要大胆改进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等,优化教材资源。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材也得到了大力创新,相较于过去的旧教材,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这些教材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积极整合,开展教材中提供的各类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充分激发出来,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芳.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材的创新与使用[J].柳州师专学报,2008(5):123-125.
[2]黄清华.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88-89.
[3]冯旷.新课改下创新高中政治教育观念的思考[J].新世纪论丛,2006(2):54-57.
(责编张敬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