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2.2地球表面形态练习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配套题库 第二单元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含解析)
第2讲地球表面形态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雁荡山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布尤为独特。
下图为该类景观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构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A.大理岩B.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2.该类景观的发育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
A.③②①地壳下沉B.②①③地壳下沉C.②①③流水侵蚀D.②①③地壳抬升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形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为岩浆岩。
第2题,图示景观主要是由地壳抬升、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答案 1.B 2.D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
A.向斜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B.背斜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C.断层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D.海沟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4.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A.乙、丙、丁B.乙、丁、丙C.丙、乙、丁D.丙、丁、乙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
第4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
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石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岩层最软。
答案 3.B 4.A(2014·三明模拟)地质构造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5~6题。
5.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①B.②C.③D.④6.读地质剖面图,判断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定与实际应用。
第5题,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非常坚实,适宜于建大坝。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地球表面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地球表面形态在图示岩层中最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的是()A.a、b B.b、c C.c、d D.f、g2、以下图为板块边界表示图。
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甲地的微观地形是〔〕A. 海岭B. 海沟C. 地堑D. 裂谷2.以下板块边界,最契合图意的是〔〕A. 欧亚和美洲板块B. 欧亚和太平洋板块C. 非洲和印度洋板块D. 南极洲和美洲板块3、以下图是我国局部区域图,剖析完成以下效果。
1、图中工程线路的终点位于〔〕A、塔里木盆地B、些达木盆地C、三峡水利枢纽D、黄河下游电站2、影响P地地表环境特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堆积C、流水腐蚀D、地壳运动3、为促进P地域的可继续开展,应鼎力开展〔〕A、种植业B、林果业C、牧业D、渔业4、在河流入海口处,罕见的地貌形状是()A.三角洲B.冲积扇C.峡湾D.沙丘5、以下图为某山地局部的等高线表示图,此图的等高距为30米。
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1. 瀑布具有溯源腐蚀的作用。
假定图中有一瀑布,那么几千年前该瀑布能够位于〔〕A. 甲B. 乙C. 丙D. 丁2. 上图中瀑布的落差最大能够是〔〕A. 88米B. 92米C. 31米D. 63米6、以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域某河谷剖面图〞。
读图,冋答下面小题。
1. 图示结构地貌为〔〕A. 背斜山B. 向斜谷C. 背斜谷D. 向斜山2. 甲、乙两地对应的位置正确的选项是〔〕A. B.C. D.7、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受河流、潮沙的共同作用,以下图为近百年来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表示图。
读图完成以下效果。
1.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各地段〔〕A. 1900-1971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B. 1971-1982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C. 1982-1987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D. 1987-1991年全都向陆中央向推进2.尼罗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A. 尼罗河下游腐蚀作用增强B. 尼罗河下游堆积作用减啊C. 尼罗河河口海浪腐蚀加剧D. 尼罗河入河的总水量添加3.以下关于尼罗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发生的影响,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有利于轮船飞行B. 招致海水倒灌C. 有利于鱼群集聚D. 招致生物多样性增加8、以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思维训练 2.2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2011·上海)如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cm/s B.200cm/sC.300cm/s D.400cm/s2.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
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1~2.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搬运物质的直径越小,搬运所需的流速越低,6.4 cm的鹅卵石相应的搬运流速约为200厘米/秒。
第2题,颗粒直径越大,需要的搬运流速越大;流速下降,颗粒直径大的物质先沉积。
答案 1.B2.D我国1 000多年前的古文字留下这样的记载:古人把财宝藏于“右岸,自飞瀑右行八百步”(注:这里的八百步相当于现在1 108米。
据《孙子算经》)。
经现代考证该地岩石为比较容易被侵蚀的砂岩组成。
下图为目前该瀑布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地势( )A.东南高、西北低B.西北高、东南低C.东北高、西南低D.西南高、东北低4.宝藏最可能埋藏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3~4.解析第3题,由图示河流的支干流组合形态,可知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故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第4题,图示地区岩石为易被侵蚀的砂岩,在河流的侵蚀下,瀑布会向河流上游移动。
图中显示的是目前瀑布的位置,藏宝地点应为原来瀑布所在地点右行八百步,故④地为藏宝地点。
答案 3.B4.D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位置及其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①滑坡、泥石流频发②过度使用水资源③人口增长过快④火山喷发频繁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6.按照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情况推测,历史上该古城附近地区环境最好、水草最丰美的时期应是( )A.甲地层沉积时期B.乙地层沉积时期C.丙地层沉积时期D.丁地层沉积时期5~6.解析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塔里木盆地地区,该地区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快增长,过度使用水资源引起土地沙漠化,故D项正确。
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的形态练习湘教版必修1
地球表面的形态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当地时间2016年1月27日日本中部的御岳山突然喷发。
据此回答1~2题。
1.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中的( )A.地壳水平运动 B.地壳垂直运动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答案:C解析: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2.日本御岳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C.核聚变反应 D.放射性元素衰变答案:D解析: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3.下列地形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①安第斯山②青藏高原③黄土高原④珠江三角洲⑤东非大裂谷A.①②③ B.④⑤C.①③⑤ D.①②⑤答案:D解析:③④分别是由风力沉积、流水堆积等作用形成的。
读东、西半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板块为( )A.美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5.丙、丁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形成( )A.安第斯山 B.阿尔卑斯山C.喜马拉雅山 D.科迪勒拉山答案:4.D 5.C解析: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要识记,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板块分别是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巨大的褶皱山——喜马拉雅山。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6~7题。
6.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C解析:泉水一般从地下含水层渗出,然后经断层处涌出。
7.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岩层 B.向斜C.背斜 D.断层答案:D解析:图中原有地层应早就形成,最后由于断层将各岩层断裂错开(先褶皱后断层)。
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庐山属于( )A.背斜山 B.向斜山C.断块山 D.火山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庐山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属于典型的断块山。
9.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A.华山 B.日本富士山C.喜马拉雅山 D.渭河平原答案:D解析:鄱阳湖和渭河平原都是由断层陷落形成的。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2.2地球表面形态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下列关于地表形态演变的叙述,与示意图相符的是()A.乙向丙的变化主要是外力导致的B.乙阶段只受内力作用C.甲阶段没有受到内、外力作用D.乙向丙过程内力为主导,丙向丁过程外力为主导解析:图示表明岩层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动,形成断层(丙);而丁为遭受外力侵蚀后的地貌。
答案:D读“地貌景观图”,完成第2~3题。
2.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3.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解析:第2题,火山喷发为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现象,属于内力作用;断层是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也属于内力作用。
第3题,石林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而成,以化学作用为主;峡谷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以机械作用为主。
答案:2.D 3.C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完成第4~5题。
4.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解析:第4题,注意理解“岩层的埋藏深度”,需要自己画出该沉积岩层的实际埋藏剖面图,如下图所示。
地下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构造,地表为谷地则为背斜谷,根据这两个条件从图中筛选出①④符合题意。
②处为向斜成谷;③处为断层成谷。
第5题,⑤处地层发生明显的断裂和位移,岩层相对下降,应是断裂下降。
答案:4.D 5.C我国各省区的突出特点往往以苍劲的对联形式呈现。
如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才生,群峰拔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演练 湘
【走向高考】2016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2讲地球表面形态演练湘教版必修1一、单项选择题冰岛火山活动频繁。
据此完成1~2题。
1.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地带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地带2.冰岛分布最广的岩石可能是()A.花岗岩 B.玄武岩C.石灰岩 D.大理岩答案:1.B 2.B解析:第1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张裂地带。
第2题,地球内部的岩浆易从此处喷出冷却形成火山,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岩,如玄武岩。
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3~4题。
3.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4.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3.B 4.B解析:第3题,甲地处于河流弯曲处的凸岸,流速较慢,流水沉积作用显著。
第4题,金刚石堆积物是由流水搬运而来的,故金刚石矿一定位于甲地上游,排除A、D两项;含金刚石堆积物多为砾石等大颗粒沉积物,而③地为砂粘土堆积物,颗粒较小,②地为岩浆岩,且周围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故在②地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2014·潍坑市上学期期末)汾河平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结合“黄土高原东西向基岩剖面图”,回答5~6题。
5.图中与我国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是()A.太行山 B.太岳山C.子午岭 D.六盘山6.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褶皱—断层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沉积答案:5.D 6.A解析:第5题,图示太行山、太岳山、子午岭分别属于褶皱山、单斜山、单斜山,六盘山和泰山都是断块山。
第6题,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洼地→地势较低,集水成河→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平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2.2地球表面形态通关训练湘教版
地球表面形态
研析图表·素养强化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地质构造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根据地质剖面图可判读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据等高线地层年龄分布线确定地质构造及剖面图是地形剖面图和地质剖面图的有机融合。
[答案对照]
1.B 2.(1)B (2)C 3.(1)B (2)A
[2016·重庆一中月考]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宽度为几十至200千米,深1 000至2 000米。
据此完成1~2题。
1.对图中所示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B.受到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
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东非大裂谷是受水平张裂作用形成的。
2.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答案 A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东非大裂谷处岩层为沉积岩,经水平张裂下陷形成裂谷,A对。
B图示意顶部岩石受张力被侵蚀形成的背斜谷;C图示意向斜谷;D图示意岩浆岩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
高中地理 2.2 地球表面形态课后训练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吐鲁番盆地、雅丹地貌B.天山山脉、沙丘地貌C.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D.雅丹地貌、沙丘地貌2.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流水侵蚀、风力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风力堆积解析: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新疆气候干旱,风力是形成地貌的主要动力;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答案:1.C 2.D读图,完成第3~4题。
图1图23.图1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2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B.②C.③D.④4.图2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B.海岭C.褶皱山D.裂谷解析:第3题,图2所示的是张裂运动,是岩浆上升形成岩石之处;图1中②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地壳运动形式与图2最相符。
第4题,张裂边界一般易形成裂谷和海岭,再结合图中断层箭头运动方向,可知张裂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故最可能形成裂谷。
答案:3.B 4.D导学号74420020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6.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应选址丁处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7.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解析:第5题,丁处岩层最新,向两翼变老,故为向斜。
第6题,甲处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第7题,甲处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大,岩层破碎,受外力作用易形成谷地;丁处为向斜构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
答案:5.C 6.A 7.D读图,完成第8~9题。
8.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B.乙山为断块山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D.地形主要为山地9.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8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且甲处刚好处在槽部位置,故C项正确。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讲地球表面形态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①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如图中的南极洲、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②板块运动: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两种边界与地形①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高原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或岛弧②张裂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加试要求)(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
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1.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完成下题。
行走方东北方向东南方向向岩石石灰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砂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岩层代码①①②③④③⑤②①()D[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由表格可知,该剖面走向应为西北—东南方向,向东南方向岩石大致关于砾岩对称分布,砾岩东南侧有岩浆岩侵入。
结合图示可知,D图最符合;A图岩浆岩位于砾岩西北方向;B、C图方向错误。
故D项正确。
]2.(2015·浙江7月学考)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造成尼泊尔及周边国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 2.2 地球表面形态(含解析)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完成(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解析】(1)选D,(2)选C。
第(1)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含义和N不同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
第(2)题,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原因。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 突破4A.地层B.地质构造C.背斜D.向斜(2) 突破5A.判断岩层位置关系B.判断形成顺序C.分析大气环境D.研究生物群落种类答案:(1)BD (2)AB突破1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突破2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到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变质突破3 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突破4 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练习二 地球表面形态(含解析)
练习二地球表面形态一、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1.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均位于河流入海口,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描写了我国西部戈壁滩景观。
()3.喀斯特作用的原理是溶蚀作用和淀积作用。
()4.人们在选择河流冲积平原作为定居点时应注意洪水的威胁问题。
()5.沙丘是流水的堆积地貌。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堆积在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
完成下面小题。
6.灌丛沙丘多出现在()A.沙漠之中B.绿洲边缘C.河湖附近D.乔木周边7.随着灌丛沙丘增多,当地自然环境()①植被增多②植被减少③地下水增多④地下水减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宜兰县位于我国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
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
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
图1为台湾省局部地区地形及兰阳平原位置示意图,图2为宜兰县风频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兰阳平原沿海沙丘的成因及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海浪沉积东坡陡西坡缓B.河流沉积东坡缓西坡陡C.风力沉积东坡陡西坡缓D.风力沉积东坡缓西坡陡9.在该地营造沿海防护林,对海岸沙丘的影响是()A.沙丘不断拓宽B.沙丘不断增高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D.丘体两翼扩展速度加快“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大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蓝窗的形成过程中()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11.下列地貌与“蓝窗”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沙滩B.海蚀崖C.风蚀柱D.石钟乳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峰丛、峰林和孤峰的剖面,据图完成下列小题。
【优化指点】 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2-2 地球表面外形 湘教版
【优化指点】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 2-2 地球表面外形湘教版(2012温州模拟)读下图,完成1~3题。
1.按照发生的按次,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解析:选B。
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构成岩浆岩,B项正确。
2.图中所示的地理景象,可能位于(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解析:选D。
图中表示的景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该当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D项正确。
3.图中所示的地理景象,可能是( )①裂谷②海岭③山系④海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图中所示景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构成裂谷,如果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构成海岭。
人民网2010年10月17日报道,2010年10月16日凌晨6点摆布,河南平煤集团平禹四矿发生瓦斯突发变乱,事发后239人撤至地面,截至目前死亡21人,仍有16人被困井下。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4~5题。
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变乱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变乱B.井喷变乱和瓦斯爆炸C.透水变乱和瓦斯爆炸D.透水变乱和井喷变乱解析:选A。
图中a处为背斜,会有瓦斯气存在,容易发生瓦斯爆炸。
b处为向斜,是储水构造,容易发生透水变乱。
5.以下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构成B.乙处为背斜成谷C.丙处为地垒成山D.丁处为地堑成谷解析:选B。
乙处为背斜构造,在地貌上呈现为山谷,因而为背斜成谷。
(2012启东检测)下图为河流地貌表示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河流地貌构成的缘由,次要是河流的( )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选A。
2020年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讲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1.下图是“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示意图”。
北方四岛的形成原因是()A.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B.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C.火山喷发而成D.流水沉积形成解析:A北方四岛属于东亚岛弧,地处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由两板块碰撞形成,故A项正确。
2.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根据图示信息,关于平顶海山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D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Ⅰ到阶段Ⅲ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A.F处可能形成海沟B.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C.E处岩石年龄较F处新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4.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A.印度洋板块B.欧亚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解析:3.B 4.D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F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地壳运动较F处活跃,所以B项正确。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陆西侧为岩石,东侧受到板块的挤压,所以甲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D项正确。
读图,回答5~6题:5.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A.①B.②C.③D.④6.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A.海沟B.海岭C.褶皱山D.裂谷解析:5.B 6.D第5题,据图乙可知,岩层向两侧运动,说明板块发生张裂运动,②为东非大裂谷,是岩层张裂运动所致,故本题选B项。
①为非洲阿特拉斯山脉,④为喜马拉雅山脉,都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A 项、D项错。
③位于印度洋板块大洋边界,无大陆地壳岩层,排除C项。
第6题,海沟是板块碰撞而成,海岭是大洋中岩浆向地表喷发并向两侧推开而成,岩层受到水平挤压运动可产生褶皱,形成褶皱山,板块的张裂运动易形成裂谷,由此推断D对。
春季出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122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1
1-2-2地球表面形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北京时间2011年8月2日上午5点,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衢州江郎山作为浙江省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世界遗产提名地,与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湖南良山、福建泰宁等5个丹霞地貌捆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郎山被誉为“神州丹霞第一奇峰”。
三爿石四周被陡崖环绕,在500m海拔上又高耸起319m。
两峰之间的巷谷仅3.5m宽,为“全国一线天之最”。
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A.砂岩B.花岗岩C.板岩D.玄武岩2. 形成红色形似石笋天柱,形状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答案:1.A 2.B解析:第1题,丹霞地貌的红色岩层属于砂岩(沉积岩)。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外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
(2012·福建泉州市四校高三联考)某河谷一块高达200多米的巨大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洞穴,河谷所在的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
下图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4.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B.自下而上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来越迟C.低处洞穴较多,是因人类开凿而增加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答案:3.A 4.D解析:第3题,洞穴分布于河谷一侧的崖壁上,其成因最有可能是流水侵蚀。
第4题,自上而下洞穴数目增多,可推断河流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下降,高处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且数目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2012·浙江五校联考)图Ⅰ为某地区的水平地质剖面图。
某日发生地震(丙地的地表为震中),根据甲、乙两地测站的地震波记录,绘出了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图(图Ⅱ)。
高中地理 课后练习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课后练习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湘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2.该地貌( )A.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B.是化学作用的结果C.主要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D.形成于各地带的石灰岩地区3.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4.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下列属于趋利避害的是( )①荷兰人民围海造田②澳门人民填海造陆③湖南人民围湖造田④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能力提升】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5.据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6.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沉积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8.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C.土地次生盐碱化 D.土地荒漠化9.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内力作用形成地表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多姿多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2.2地球表面形态规范特训湘教版
地球表面形态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甲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抬升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抬升C.亚欧板块内部小板块挤压抬升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抬升答案 B解析依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甲山位于波斯湾附近,应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
[2016·绍兴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2~3题。
2.下面关于图中各点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与实际相符的是( )答案 D解析读图,甲位于板块内部,不是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
乙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不是断层形成的地堑,B错。
丙位于消亡边界,不是生长边界,C错。
丁位于板块消亡边界,D对。
3.关于该板块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海水最深B.乙处岩石形成年代最晚C.丙处岩石圈厚度为全球最大D.丁处地震多,火山活动少答案 B解析甲处位于板块内部,海水最深的应是位于消亡边界的海沟处,A错。
乙处是生长边界,岩层是新涌出来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B对。
丙处是消亡边界,但是不能判断是大陆板块,还是大洋板块形成的消亡边界,不能判断其厚度,C错。
丁处是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活动,D错。
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的岩层)。
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主要内力作用是地壳的水平运动B.图中有三处断层C.飞来峰的岩性与所处地区的岩性不同D.E处岩层的年龄老于P处岩层答案 C解析图中有多条断裂带,断层发育明显,不能说主要内力作用是水平运动,A错。
根据断层符号,图中断层多于三处,B错;根据图示可知,飞来峰的岩性与所处地区的岩性不相同,这也正是“飞来峰”名称的由来,C对;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的年龄为中部老,所以P处岩层的年龄老于E处岩层,D错。
5.关于图中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C处飞来峰是从外地飞来的B.甲处为背斜,顶部岩层张裂,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C.乙处地质条件稳定,可以修建大型工程D.甲处为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形成谷地答案 B解析图中C处飞来峰是地质作用的结果,不是从外地飞来的,A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2 地球表面形态[热点考向预测]考向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2015·广东汕头一模)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右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
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解析:选C。
箭头相向运动表明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多形成海沟和岛弧地貌,箭头相离运动表明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裂谷和海洋。
考向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5·湖北八校一模)图乙是我国某石灰岩分布广泛地区的等高线图,图乙中A河流被称为“白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呈乳白色;而B河流被称为“黑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沉积了大量黑色的淤泥。
图甲是图乙中M处天然形成的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的水池,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多和长大,科学术语被称为“钙化池”,钙化池光滑平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
据此回答2~4题。
2.图中M处钙化池形成的碳酸钙来源于( )A.A河流B.B河流C.C山脊D.D河流解析:选B。
图中B河全程等高线较稠密,河流流速快,主要表现为外力侵蚀,大量碳酸钙被带到M处,由于流速变慢而沉积;而A河上游流速快、下游流速慢,碳酸钙可能在图中A处沉积。
故M处钙化池中的碳酸钙来源于B河流。
3.从钙化池的形成中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池的外边缘流速较池内小②池的外边缘较池内流速大③池内沉积作用快于池的边缘④池的边缘沉积作用快于池内A.①③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选B。
图中显示池内沉积明显,特别是池的内边缘沉积更明显,一般沉积明显之处的流速较慢,故②④正确。
4.科学家们将钙化池的边缘切开研究发现,其边缘呈层状结构,层状结构呈白色与黄色相间分布,厚薄不一。
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白色的是碳酸钙,而黄色的则是泥土。
据此推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区域降水季节分配均匀②碳酸钙沉积层越厚,说明该时期降水越少③泥土颗粒的大小可以反映当地降水强度大小④上述现象在西欧发现的可能性较大A.①③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选D。
钙化池沉积层厚度与河流带来的碳酸钙多少有关,而碳酸钙多少又受水量影响,故厚薄不一说明降水不均匀,可排除①④;泥土颗粒越大说明降水强度越大。
5.(2014·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解析: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附近西海岸发生8.5级强震。
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在(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2.此次地震与下列哪种板块运动形式相关(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进行区域定位并结合板块的分布即可判断出,此次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第2题,在亚欧板块(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大洋板块)交界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地震。
答案:1.B 2.D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回答3~5题。
3.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关于图中岩层形成早晚的判断,正确的是( )A.G晚于B B.A早于DC.B晚于D D.C早于F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设C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解析:第3题,由图中岩层发生过弯曲可知,该地发生过地壳运动;由图示地区有岩浆岩和变质岩可知,该地发生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由C为沉积物可知,该地发生过外力作用。
第4题,岩层最老的是G;A 为岩浆岩晚于B;E是因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变质岩,晚于A;D是侵入A中形成的岩浆岩,晚于A;G、B、F 均为沉积岩。
第5题,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岩层向上拱起的背斜;只有沉积岩中有化石;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假设C为沙质沉积物,则根据沙丘特点可判断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答案:3.D 4.B 5.C6.(2015·河南中原名校二模)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五百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进行探测,该小组得到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该区域可能属于( )地点 A B C海拔(米) 450 520 450某沉积岩埋藏深度(米) 170 140 160A.向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解析:选D。
利用表中三个地点的海拔减去某沉积岩埋藏深度,可计算出该岩层在三个地点的海拔如下:A:280米、B:380米、C:290米,即中部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部地势较高,则可判断该区域为背斜山。
(2014·高考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如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不同位置的外力作用。
砾石滩主要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故排除A、C两项。
入海口由于流速慢,因此主要沉积的是细小的泥沙,故D项错误。
在河流的凸岸,砾石容易沉积形成砾石滩,故B项正确。
8.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地貌的差异。
砾石变圆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石笋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冰斗是冰川对地面的刨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花岗岩风化球是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故C项正确。
9.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解析:选D。
本题以柱状统计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可知,直径9 cm左右的砾石数量最多,故D项正确。
(2015·福建高中质量检测)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
读图完成10~11题。
10.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B。
河漫滩是河流堆积作用的产物,在②处河流曲流最明显,河漫滩发育也最宽阔。
11.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C.地壳上升D.火山喷发解析:选A。
在后期阶段,东西向河流发生改道,这主要是④处河流发生溯源侵蚀作用而造成的。
二、综合题12.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
沙丘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
(5)按岩石的成因分,花岗岩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根据图示可判断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
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
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
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第(5)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岩层断裂,说明有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
图中石灰岩与岩浆岩交界处受岩浆的高温及地壳内部的高压作用会形成变质岩(大理岩),说明有变质作用。
答案:(1)西北风力侵蚀(2)东北风力搬运、堆积(3)上升(4)喀斯特(岩溶) (5)岩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3.(2015·山东青岛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左图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采玉期集中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右图),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1)根据资料推测乌尤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原因。
解析:(1)“水石”是翡翠石料,翡翠是岩浆岩经高压变质形成,可从岩浆岩、变质岩成因分析;在河床上形成如图水石,还需经过流水的外力作用。
(2)从气候对河流水量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1)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2)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