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居住区规划(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条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90180-93(2002 年版)1、修订原则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的精神,实事求是、科学修订。
2、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充分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效落实有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和技术措施,与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指南》有效衔接,保证标准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主要修订内容增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涉及对城市排水防涝有利的做法、设施等技术措施,主要将涉及现行规范的第1章“总则”、第7章“绿地”、第8章“道路”、和第9 章“竖向”。
第 1 章“总则”现有条文 1.0.5 条(共包括八款 1.0.5.1-1.0.5.8)中修改1.0.5.3 款,增加1.0.5.3a 款;第7 章“绿地”增加两个条文,7.0.6 、7.0.7 ;第8 章“道路”增加一个条文8.0.7 ;第9 章“竖向”删除第9.0.4 条,在现有条文“9.0.2 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共包括六款9.021-9.026 )”中,增加两款9.027、9.0.2.8 。
3、具体修改条款1 总则本章建议修改第1.0.5.3条文,并增加一个条文,即: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条件、民族习俗、传统风貌等地方特征条件;1.0.5.3a 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满足内涝灾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要求;【条文说明】为提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居住区规划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同时控制面源污染,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落实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课件
小学规划布置
❖ 是居住小区公建中占地与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 ❖ 入学人数占居住区人口比例:小学10%
小学选址
❖ 为便于就近上学 ,服务半径小学 500米。
❖ 不宜紧靠住宅, 以减少对居住的 干扰。
❖ 良好的日照与通 风,并远离铁路 、城市交通干道 。
小学设计要求
❖ 教学用房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 ❖ 学校主要出入口不宜开向城镇干道。如无法避免,门前应留缓冲地带。 ❖ 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距离不应小于300米。如不能满足,应采取隔
构图(最好用有颜色的笔),并以文字形式试对 小区规划进行简要说明
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及结构等级
1)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2)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3)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4)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住宅用地及构成
❖ 包括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 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宅间小路:住宅 建筑之间连接各 住宅入口的道路
住宅类别
住宅层数 1-3层 4-6层 7-9层 10层以上
❖ 容积率 ❖ 建筑密度
分类 低层 多层 中高层 高层
公建用地及构成
❖ 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 地,包括公建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中学设置100米直跑道。 ❖ 球场、田径场长轴以南北向为宜。
幼儿园、托儿所规模
❖ 幼托是居住组团级公建占地最大的项目 ❖ 班级人数
小班20-25人;中班26-30人;大班31-35人。 ❖ 班级数 小型规模3-6班;中型规模6-12班;大型规模12-15班
市政工程规划第9章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四、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选择:
•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不同,
处理方法也不同。
•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工艺选择时,既要满足技术上可靠、安全,又要满足经济上合理,因
此,通常一个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系统,并多方案比较,择优 选用。
二、公共厕所
(二)公共厕所设置数量 3)旧区成片改造地区和新建小区,每km2不少于3座 公共厕所。 4)城市公共厕所一般按常住人口每2500~3000人设 置1座。 5)街巷内建造的供没有卫生设施住宅的居民使用的 厕所,按服务半径70~lOOm设l座。
二、公共厕所
(三)公共厕所建筑面积规划指标 1)新住宅区内公共厕所,千人建筑面积指标 6~lOm2。 2)车站、码头、体育场等场所的公共厕所,千人 建筑面积指标为l5~25m2。 3)居民稠密区公共厕所,千人建筑面积指标为 20~30m2。 4)街道公共厕所,千人建筑面积指标为5~lOm2。 5)城市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一般为30~60m2。
二、公共厕所
(二)公共厕所设置数量 1)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公共厕所设置 的间距为500~8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公 共厕所设置的间距为800~lOOOm。 2)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 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 共厕所之间的距离以750~lOOOm为宜。新建居住 区为300~500m,改造的老居住区为lOO~150m。
三、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
(二)垃圾收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垃圾箱收集 (2)垃圾管道收集 (3)袋装化收集 (4)厨房垃圾自行处理 (5)垃圾气动系统收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注明:因人手有限,没有校对,另有几个图表没有上传,如有需要可与我们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及其条文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第1款)、(第2款)、(第一款)、、、、、(第3款)、(第1款的第5项)、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其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4.0.2.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4.0.3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4.0.4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环境风貌。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2.0.28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2.0.29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2.0.30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4.0.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窨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⑥结合人行步道带状绿地四、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修改本)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注明:因人手有限,没有校对,另有几个图表没有上传,如有需要可与我们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及其条文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其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居住区规划绿地景观场地(居住区规划设计)
2024/3/4
1)居住区公园 23/4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 别达到:组团不小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 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 划布局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其指标,但不低于相 应指标的50%.
其他相关技术要求详见: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院落式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树木与建筑、构筑物水平间距参考表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2024/3/4
《居住》教学教案设计
《居住》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居住环境的相关知识,包括居住区的规划、建筑设计、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居住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居住区的基本概念和规划原则;(2)掌握住宅建筑的设计要求和要点;(3)认识到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2.1 居住区的概念与组成2.1.1 居住区的定义2.1.2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2.2 居住区规划的原则2.2.1 安全性原则2.2.2 舒适性原则2.2.3 经济性原则2.2.4 环境友好性原则2.3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2.3.1 案例一:居住区规划方案2.3.2 案例二:居住区规划方案2.4 练习与讨论第三章:住宅建筑设计3.1 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3.1.1 满足使用功能3.1.2 注重舒适性3.1.3 考虑经济性3.1.4 突出个性与美观3.2 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3.2.1 平面布局3.2.2 空间设计3.2.3 立面设计3.2.4 环境协调3.3 住宅建筑实例分析3.3.1 实例一:住宅建筑设计方案3.3.2 实例二:住宅建筑设计方案3.4 练习与讨论第四章: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4.1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1.1 居住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2 人类活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4.2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适应4.2.1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4.2.2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解决4.3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案例分析4.3.1 案例一:居住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3.2 案例二:居住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4 练习与讨论第五章:居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居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1.1 居住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5.1.2 居住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目标5.2 居住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5.2.1 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措施5.2.2 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措施5.2.3 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面的措施5.3 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3.1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居住环境中的应用5.3.2 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案例5.4 练习与讨论《居住》教学教案设计第六章:居住区规划的实施与评价6.1 居住区规划的实施6.1.1 规划编制与审批6.1.2 规划管理与监督6.1.3 规划实施案例分析6.2 居住区规划的评价6.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2.2 评价方法与技术6.2.3 居住区规划评价案例分析6.3 练习与讨论第七章:住宅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7.1 住宅建筑设计创新的必要性7.1.1 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7.1.2 满足人类需求的多样化7.1.3 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7.2 住宅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7.2.1 理念创新7.2.2 技术创新7.2.3 功能创新7.3 住宅建筑设计创新案例分析7.3.1 案例一:创新住宅建筑设计方案7.3.2 案例二:创新住宅建筑设计方案7.4 练习与讨论第八章:居住区景观设计8.1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8.1.1 和谐性原则8.1.2 功能性原则8.1.3 美学原则8.1.4 可持续性原则8.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容与方法8.2.1 空间布局与分区8.2.2 植物配置与绿化8.2.3 景观设施与小品8.2.4 水体设计与利用8.3 居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8.3.1 案例一: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8.3.2 案例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8.4 练习与讨论第九章: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分析9.1 国内典型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9.1.1 实例一:新区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1.2 实例二:老城区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2 国际典型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9.2.1 实例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2.2 实例二:国外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9.3 练习与讨论10.1.1 主要知识点回顾10.1.2 重点与难点解析10.2 课程拓展与展望10.2.1 居住环境发展趋势10.2.2 建筑设计新技术与材料10.2.3 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0.3 练习与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2.1.2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2.2.1 安全性原则2.2.2 舒适性原则2.2.3 经济性原则2.2.4 环境友好性原则2.3.1 案例一:居住区规划方案2.3.2 案例二:居住区规划方案二、第三章:住宅建筑设计3.1.1 满足使用功能3.1.2 注重舒适性3.1.3 考虑经济性3.1.4 突出个性与美观3.2.1 平面布局3.2.2 空间设计3.2.3 立面设计3.2.4 环境协调三、第四章: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4.1.1 居住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1.2 人类活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4.2.1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4.2.2 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解决四、第五章:居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1 居住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5.1.2 居住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目标5.2.1 规划与设计方面的措施5.2.2 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措施5.2.3 法律法规与政策方面的措施五、第八章:居住区景观设计8.1.1 和谐性原则8.1.2 功能性原则8.1.3 美学原则8.1.4 可持续性原则8.2.1 空间布局与分区8.2.2 植物配置与绿化8.2.3 景观设施与小品8.2.4 水体设计与利用本《居住》教学教案设计涵盖了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居住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居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居住区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精品PPT课件居住区规划
2.空间层次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居住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 两大部分。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 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 共空间四个层次,就居住区规划设计而言, 主要对户外生活空间形态与层次的构筑与 布局进行规划。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2.空间层次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整个富翔天地居住小区建成后可容纳 1500户居民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 建筑群落富有变化韵律,园区内清 新雅致的多层公寓、俊秀挺拔的高 层公寓交相辉映,有北向南、高低 错落的建筑勾勒出起伏曲折、优美 的天际线。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
富翔天地小区环境设计强 调人性化,考虑居民的心理需 要与观赏的心理需要相吻合, 做到景为人用,同时兼备观赏 性与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 中形成半开放性空间或者全开 放性空间。在景观设计上,采 用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 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小 区景观效果,并追求生态效益, 充分展示绿色植物本身形、色、 味,体现自然美。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的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 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 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 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 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 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 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 算等指标。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概述
修建性详细规划案例——济南富翔天地居住小区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993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的方案
3.道路交通
(1)道路系统: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道路系统,保障居住区内外交通畅通。
(2)公共交通: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4.公共服务设施
(1)教育设施:规划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设施,满足居民教育需求。
(2)医疗设施: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居住区的方案
第1篇
居住区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区的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本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宜居、环保、人性化的居住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二、项目目标
1.合理规划居住区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创建生态、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降低能耗。
2.经济效益评估:分析项目投资回报,确保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社会影响评估:评估项目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
本方案旨在为居住区建设提供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为打造宜居、环保、人性化的居住区奠定坚实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第2篇
居住区方案
一、前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建设是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本方案旨在结合现有信息,为即将开发的居住区提供一份全面、细致的规划,以实现宜居、环保、人性化的目标。
二、规划目标
1.创造舒适、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3.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3.提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4.保障居住区安全与舒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第31号目录目录 (2)1 总则 (3)2 术语、代号 (3)3 用地与建筑 (5)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6)5 住宅 (7)6 公共服务设施 (9)7 绿地 (10)8道路 (12)9竖向 (14)10 管线综合 (14)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8)2 术语、代号 (31)3 用地与建筑 (32)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34)5 住宅 (35)6 公共服务设施 (38)7 绿地 (40)8 道路 (43)9 竖向 (48)10 管线综合 (49)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50)1总则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二、术语、代号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市政学第9章 城市规划管理
17
《威尼斯宪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保护历 史纪念物和历史文化遗产。 1964年,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 术人员国际协会(ICOM)通过《保护文物建 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即著名的《威尼 斯宪章》),宪章规定要保护文物的全部,强 调保护全部历史的信息,保存多个时代的叠加 物。恢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 致,但又必须与原来的部分有明显的区别。
11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希腊的雅 典召开会议,讨论和通过了第一个国际 性的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 综合反映了当时各国城市规划理论的最 新成果,成为城市规划理论史上一个重 要的里程碑。
12
《雅典宪章》
1.把城市明确分为四个功能:居住、工作、 休憩和交通,城市规划必须保障这四个 功能的充分发挥。 2.居住区是城市的最主要生活区域,居住 区应该安排在城市最好的地段。 3.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居住区域,可以建造 间距较远的高层住宅,并留出必要的空 地,以配置公共娱乐设施和停车场所。
33
3、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的基础上,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 标,直接对局部地区的建设作出安排的 具体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 建性详细规划两大类。
20
《华沙宣言》
1981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波兰首都 华沙召开第十四届大会,围绕“人类的 城市与环境”主题进行讨论并通过《华 沙宣言》。 宣言重申了《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观 点,并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予特别 重视。
21
9.1.3城市规划的作用
1、城市规划从城市建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 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 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从城市建设上保障经济 建设的发展。 2、城市规划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对城市建设的方 向起着指导作用。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居住区规划漫谈——打造有情感的生活家园》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单选题】(20分)以下不属于居住区规划漫谈的教学目标的是A.新B.通C.变D.懂2【判断题】(20分)居住区规划漫谈比一般居住区规划内容上更关注生活感、规范性和实践法A.对B.错3【多选题】(20分)以下属于居住区规划漫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是A.案例分析B.提出问题解决问题C.讲故事D.工作提纲4【多选题】(20分)居住区规划的教学目标分为三方面A.能力目标B.情感目标C.素养目标D.知识目标5【多选题】(20分)居住区规划漫谈的知识教学目标包括A.设计原则B.研究内容C.设计规范D.设计步骤第一章测试1【多选题】(10分)街区分级模式的优势有哪些A.街坊面积小,邻里交往机会多B.与城市联系度高,综合性强C.路网结构密,与外部联系性强D.居住单位小,便于管理2【判断题】(10分)邻里中心是西方居住区发展中的重要模式阶段A.对B.错3【多选题】(10分)街区制的城市界面系统特征有哪些?A.小街区B.窄断面C.密路网D.打开居住区围墙4【判断题】(10分)2016年2月6号,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升街区路网结构。
A.对B.错5【单选题】(10分)以下选项不属于居住区发展未来趋向的是A.生态化B.集约化C.封闭化D.智能化6【单选题】(10分)以下对佩里的邻里单位规划规划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A.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B.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公里)C.以小学的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8000人,3500—4000人。
)D.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7【判断题】(10分)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替代。
A.错B.对8【判断题】(10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指引:对于建筑设计,应以地区及城市的全局视角来审视建筑设计的相关要素,有效控制高度、体量、材质、色彩的使用,并与其所在区域环境相协调A.错B.对9【多选题】(10分)居住区建筑布局,应结合用地特点A.符合当地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色B.延续城市肌理C.加强群体空间设计D.呼应城市界面10【单选题】(10分)西方居住区发展的核心A.文教建筑B.公共空间C.以人为本D.邻里空间第二章测试1【多选题】(10分)以下关于“三圈一坊”涵盖内容表述正确的是A.居住组团B.居住街坊C.15、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D.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2【判断题】(10分)街区尺度的约束:以居住组团为基本生活单元,同时限定了居住街坊的规模和尺度A.对B.错3【单选题】(10分)以下哪项是对10分钟生活圈描述不正确的?A.步行距离500米B.居住人口15000-20000人C.住宅数量5000-8000套D.2个10分钟生活圈=1个15分钟生活圈4【判断题】(10分)新标准适用范围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修改为“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A.对B.错5【多选题】(10分)居住区规划成果中分析图包括:A.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B.规划设计分析图C.基地地形分析图D.销售定位分析图6【多选题】(10分)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A.绿化景观B.居住区用地规模C.居住区地形地貌D.道路交通系统7【多选题】(10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A.归属感和认同感B.物质舒适性C.安全需求D.美学需求8【单选题】(10分)我国当代居住区划分最小的单位是A.15分钟生活圈B.居住街坊C.5分钟生活圈D.10分钟生活圈9【判断题】(10分)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人口规模为50000——100000人A.对B.错10【判断题】(10分)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住宅套数规模为5000——8000套A.错B.对第三章测试1【判断题】(10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要求可以把城市居住用地分成四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区景现 住宅区公共建筑及其群体在考虑居民使用方便的基础
上,应该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建筑及住宅建 筑群体在造型和形成外部至间特征上的差异,同时考虑居 民使用多、可达性强等特点,将其安排在住宅区的主要景 观位置,如住宅区或住宅院落出入口、住宅区或住宅院落 中心、住宅区的景观轴线或制高点上等,以形成住宅区景 观重点区域和景观节点。
住宅区的人群活动噪声主要来自于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如学校、菜
市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等。这些噪声强度不大,间歇而定时出现,同时在 许多情况下考虑到居民使用的近便而需要将这些场地靠近住宅。因此,对 于这些易于产生较大的人群活动噪声的设施,一般在居民使用便利的距离 内,考虑安排在影响面最小的位置并尽量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
工业生产噪声主要来自于住宅区外或少量现已存在的工厂,即
使住宅区内需要安排一些生产设施也应该是对居住环境影响极小的 那类(包括噪声影响)。对工业生产噪声主要采取防护隔离的措施。
为了有效地保证居住生活环境的质量,针对住宅区所
处的位置分别实行不同的噪声控制标准。国际标准组织 (ISO)制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35-45分贝(A)。 合理的住宅区选址,合理地组织城市交通减少其穿越住宅 区的机会,合理地安排其他噪声源,必要时采取有效的手 段能减少或阻隔噪声对居住生活带来的影响。
住宅区公共建筑群体空间的构筑应该充分考虑丰富性
以及与住宅区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根据各个公共建筑的不 同功能进行组合并构筑不同形式、不同尺度、不同内容和 意义的外部空间,以适应使用上、景观上和空间环境营造 上的要求。
住宅区公共建筑群体布置的基本形式有街道型和街区
型,其形成的空间有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和街区空间三种 基本形式。一般而言,商业性空间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宜 采用街道型的空间形式,多由中小型的商业建筑组合而成; 娱乐性,服务性和管理性建筑宜以广场型的外部空间为主: 而街区型空间多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住宅区公共中心中采 用。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上次课内容回顾:
•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基本概念(组成、规模等等)
•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
•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居住区规划原则(3个)
2、居住区规划结构
3、居民调查
4、空间
组合的多样化途径 平面组合方面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上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空间形状的变化:②围合程度的变化;③布置形式的变 化:④住宅平面外型的变化。
(四)住宅群落与公共建筑群的组合
整体空间组织首先应以住宅区整体的空间与景观规划结构为基础。 在住宅区整体空间组织中住宅群落的布局应该重点从总体上考虑住宅区 的开放空间形态与布局以及住宅区景观特征的塑造,住宅区公共建筑及 其群体的布局应更多地考虑住宅区景观重点区域和节点的观
8、规划指标
四、居住区空间
(三)住宅群体组合
在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①构 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②满足住 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 理要求;③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现。
与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条件相关的因素有 日照、日照间距、自然通风、住宅朝向和噪声防治五个方面。 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通过何种方式来满足这些条件,应该综 合考虑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 最大可能地减少环境负担,是住宅区规划设计包括住宅建筑 设计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 住宅区的开放空间体系主要由公共绿地与场地空间系统和道路空间
系统组成,住宅区的景观体系则主要包括住宅与住宅群体景观、公共建 筑与公共建筑群体景观、绿地景观和道路景现。各个住宅群落的布局应 该以构筑住宅区的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为原则,构筑一个住宅区开放空 间的界面,以具体实现住宅区整体空间与景观规划结构的意图,最终达 到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的目的。在景观塑造方面,特殊的或变化较 大的住宅群体(或群落)可以考虑安排在主要的景观位置。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外空 气得以交换。住宅区的自然通风在夏季气候炎热的地区尤为 重要,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与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 形和迎风方位; 2.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 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 3.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 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
住宅群体组合与住宅区景观
住宅群体组合的基础是户外居住空间的构筑,以便为居民的户外 生活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从丰富住宅区景观和塑造住宅区景观特色 的角度来说,住宅群体的组合应该考虑多样化。
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 式和自由式五种。行列式是指条形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 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布置方式能使每个住 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周边式是指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 边布置形成围合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场地,特别是幼儿和儿童游戏场 地。点群式是指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 的群体的布置形式,一般可围绕某一公共建筑、活动场地或绿地来布 置,以利于自然通风和获得更多的日照。混合式一般是指上述三种形 式的组合方式,常常结合基地条件用在一些较为特殊的位置。自由式 是指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 群体布置形式。
噪声防治 住宅区的噪声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交通噪声、人
群活动噪声和工业生产噪声。住宅区噪声的防治可以从 住宅区的选址、区内外道路与交通的合理组织、区内噪 声源相对集中以及通过绿化和建筑的合理布置等方面来 进行。
交通噪声主要来自区内外的地面交通的噪声,当然
对来自空中的交通噪声也必须在住宅区选址时加以注意。 对于来自区外的城市交通噪声主要采用“避”与“隔” 的方法处理:而对于产生于区内的交通噪声则通过住宅 区自身的规划布局在交通组织和道路、停车设施布局上 采用分区或隔离的方法来降低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