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秦岭北麓西安段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
文献标识码:B
在后工业化时代,以生态文明为指引,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党的十 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大计,并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 丽中国”,这 意 味 着 美 丽 中 国 实 现 的 基 础 是 生 态 文明建设,要进行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文 明建设。作为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地 区,既承担着中国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担负着生 态文明的建设,即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 进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发 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境重视不足、缺乏人文环境的营造、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提出秦岭北麓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应严格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最大限度的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生态型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等对策,以期为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秦岭北麓;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将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 极大的促进作用。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发 展的核心吸引物,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必然会重
收稿日期:2018-02-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6XGL008);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文理专项”(15WL08) 作者简介:崔林(1982-),女,汉族,山东莱芜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企业管理。
秦岭北麓地域靠近关中平原,自古为富庶之 地,历来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此区域 北接渭河平原东西延伸百余里,在历史上素来被 认为是古城长安的后花园。区域内蓝田县、长安 县、周至县等县设置县署的朝代均可追溯至秦汉, 距今超过 2000年的历史,其浓厚的历史沉淀是其 他地域的古村镇所难以企及的,而秦岭北麓的清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处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其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体验,有必要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进行环境提升。
一、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1. 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是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在该区域内,应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不受到破坏。
2. 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适合进行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活动。
可以规划一些生态步道、观景平台和休息点,方便游客观赏自然景观,并引导游客在此地域内保持环境友好行为。
3. 休闲度假区:在该区域内可以建设一些度假村和休闲农庄,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服务。
这些度假村和农庄应当注重生态环保,配套设施也要与自然风景相融合。
4. 乡村旅游区:适合进行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活动。
在该区域内可以发展一些农业观光园、特色村庄等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和当地乡土风情。
二、环境提升1. 生态修复:针对现有的生态问题,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净化等工作。
通过植物的种植、水土保持等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2. 生活垃圾处理:加强对旅游垃圾的管理和处理,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可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置垃圾回收站等措施,引导游客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3. 污水处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当地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可以建设生态湿地、人工湿地等生物净化系统,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过滤净化。
4. 生态宣传教育:加强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环保主题活动、设置环保宣传牌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引导游客和居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5. 设施提升:进一步提升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观光设施、休息设施等。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自古以来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闻名于世,成为旅游度假的理想地点。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生态环境,开发出更多的休闲旅游功能区,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1.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的核心区域,其主要保护丰富多样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
在此区域内,设置观鸟、登山、野外露营等休闲项目,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魅力。
加强对游客的管理,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2. 生态农庄区生态农庄区是秦岭北麓西安段的另一重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参与农业生产,了解大自然的恩赐。
农庄区内的茶园、果园、花海等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休闲场所,让人们在享受自然的还能够品尝到地道的农家味道。
3. 文化历史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特别是在文化历史区,可以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开发出一些以历史古迹为背景的休闲旅游项目,如古城文化体验、文化遗产巡游等。
通过这些项目,游客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二、环境提升1. 加强生态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监测和保护力度,加大对违法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好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2. 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是提升生态旅游的关键一环。
在秦岭北麓西安段,应该加大植树造林、河湖清淤、水体治理等环保工作,打造一个绿色的生态旅游环境。
还应该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 完善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升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的吸引力,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
整合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为了认真贯彻西安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务虚会精神,抢抓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打造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旅游产业,遵照区委、区政府安排,我局由领导带队,组成调研组,就秦岭北麓长安段的资源保护利用状况及如何建设秦岭北麓现代化旅游产业,进行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秦岭北麓长安段地处终南山中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旅游发展迅猛。
这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旅游就很兴盛,人们无不以到终南奇峰尽情游乐为幸。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保障。
一、长安区旅游业发展概况1.区位分析长安区位于西安南部,从东、南、西三面环绕西安主城区,秦岭北麓山地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47.8%,是西安市近郊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市未来城市重点发展地区。
2.长安区旅游业发展现状长安区是西安大都市圈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内容。
长安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客源市场不断扩大。
许多旅游景点已初具规模,例如上王村农家乐已成为关中地区农家乐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都市近郊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都表明了长安区的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长安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长安区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创新、资源保护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招商引资力度不到位:长安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缺乏引进大资金,对秦岭北麓生态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整体规划。
对深层次开发缺乏引进高层次管理企业、管理人才,不少旅游景区(点)经营管理还处于村组、村民管理的低层次水平,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效应,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2)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对秦岭北麓旅游景区(点)从总体和单体上都缺乏进行高层次的包装推介,致使未能引进高层次旅游企业的加盟。
秦岭南麓地区生态治理中生态私有对策实证分析——以安康市紫阳县斑桃镇斑桃村为例
是补种不及时 ; 三是平时抚育不 到位 ; 四是部分地段 , 甚
至是中心景区存在随意放牧, 损毁苗木的现象 ; 五是检查
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 通过定性 以及定量分析说明了在 该地区实行生态私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量较大, 是紫阳县重要的水 电基地。境内已建成了斑桃
电站、 坪垭 二级 电站 及 斑 桃 变 电 站, 装 机 容 量 兴 总
7 0 w。 00 k
3 生态私有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以及 生态 环境 的逐 步 恶化 , 必须采取新的举措加强生态建设 , 以加快其建设的 步伐 。通过对 目前生态治理 中存在 的问题 和困难 的分
赵 超, 莹, 瑶, 洁, 杜 刘 钟 罗雪银, 李英俊, 郝高建
摘 要: 以安康市紫阳县斑桃镇斑桃村为例 , 对该地 区的生 态环境 以及 经济发展 现状进行 了考察 , 治理 中存在 的 问题 对
进行 了研究 , 并具体分析 了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 、 户均人数 等人 口素质 与人 均收入的定量 关 系, 通过定性及定 量分析说 明 了 在该地 区实行生态私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析, 从战略意义、 环境意义 、 经济意义和社会 意义方面对 生态私有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3 1 生 态治理 中存 在 的 问题 . 虽 然 该 地 区 在生 态 治 理
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1 治理 力度仍有待加强 在走访调查中, .. 发现有一 些地方可以退耕还林 , 但是却仍然以耕地使用 像这些地 方, 应该尽早退耕还林以便达到更大的生态、 社会效益。 312 管理不到位, 重栽轻护” 象严重 .. “ 现 在调研过
西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研究
西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研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帮助300万农民实现“市民梦”“创业梦”和“安居梦”,是西安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西安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着力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在助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城乡共建共享、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一跨区合作、产业驱动,城乡共同参与发展依托区域优势与资源禀赋,以开发区为主要集聚区域的高新技术、现代制造、旅游文化、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整合城乡资源配置,加快推进跨区合作,实现生产力全要素跨地域空间形态的调整布局,实现产业向区县扩展,要素向农村转移的发展态势,在农村区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通过充分发挥新型工业、文化旅游、都市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开拓了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更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副中心和辐射区域注入巨大活力,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文化产业驱动。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部分区县拥有众多价值较高的名胜古迹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江新区作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开发区模式和“飞地”经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多点驱动开发,从而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曲江新区与临潼区联袂打造的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在建设伊始,就确立了“兴文、强旅、筑绿、富民”的发展思路,按照“文化先导、旅游主导、生态先行”的开发原则,以打造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生态低碳三大典范为目标,以金融创新为支撑,全面破解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
如今,已逐步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地方受益、民生改善、多方共赢的绿色城乡统筹模式,探索形成了“业有所就、技有所授、医有所保、老有所养、居为所有、富有所创”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曲江与周至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开发建成了以“道文化”为核心的展示区,此外,周至民俗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集中展示。
论秦岭北麓生态产业发展
论秦岭北麓生态产业发展一、秦岭北麓概况秦岭始称昆仑,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秦岭,天下之大阻”,从此正名为秦岭。
秦岭是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从上古时代的伏羲、女娲、后羿的神话传说到半坡、蓝田、郧西和仰韶文明的发迹;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盛唐,秦岭高大险峻的层层山峦,有效地阻隔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刀兵威胁。
商鞅变法、蔡伦造纸、张骞出塞、玄奘西天取经、老子楼观说经,这一个个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事件使中原文化、关陇文化、秦楚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都与秦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岭北麓处于秦岭主脊与关中平原南缘之间,东经106°30′-110°35′,北纬33°04′-34°40′,呈东西走向,面积9282 km2,占秦岭山地总面积的16%,在行政区划上包含西安、宝鸡、渭南3市15个县、区(均为不完全县、区)的91个乡镇,人口69.4万。
秦岭北麓的西安市域范围为环山公路以南区域,其宝鸡、渭南市域的范围大致在沿山脚底坡线外延1 km的区域。
在地形上,这里包括了洪积扇平原、台塬、低山、中山、高山等不同地貌。
其中低山洪积扇区地势南高北低,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经济林和土特产品开发;台塬区地势平坦,土地适于农作物的生长,以经济林和农产品加工为主;浅山区地形变化较大,适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家乐。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看,秦岭北麓的产业囊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制药和现代农业等诸多领域。
同时该地区的科技实力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关中聚集了众多高等院校及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近百万。
纵横交错的公路、高速路,以及陇海、宝成、西康铁路给秦岭北麓的旅游业和物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尤其是2007年开通的西汉高速公路和近几年陆续开通的郑西高铁、西宝高铁、以及即将于2017年完工的西成高铁,使秦岭北麓乃至整个秦岭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乐观的前景。
这些看似繁荣的现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早期的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开矿弃渣造成的大面积植被毁坏,修路削坡致使雨天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企业胡乱排污造成的水源污染,城镇建设导致绿地退化……这些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秦岭北麓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开发模式研究
[ M] , D e n ma r k : C o p e n h a g e n B u s i n e s s S e h o d P r e s s ,
2 0 0 2: 2 2 1 - 2 4 6.
秦岭是华夏文 明的龙脉 , 因其传承 中国历史、 中华 文 明的渊源关 系 , 成为 中华 民族 的象征 , 被誉 为 “ 中
度, 整合旅游宣传资源, 实施绿色生态营销。生态
文化旅 游宣传应 该在政府 相关部 门 的统 一部 署下 , 将政府旅 游主 管 部 门的整 体 旅游 形 象 宣传 与各 类
[ 1 0 ] 张 晓萍. 文化旅 游资 源开发 的人 类 学透 视 [ J ] , 思
想战线 , 2 0 0 2 , ( 1 ) : 3 1 — 3 4 .
t e n t i a l s a n d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 M] ,B u t t e r w o r t h H e i n e .
ma n n, O x f o r d, 1 9 9 9: 2 2 — 3 4.
[ 2] B o b Mc K e r c h e r ,H i l a r y d u C r o s , C u l t u r a l T o u i r s m [ M] , N e w Y o r k :T h e Ha w o a h H o s p i t a l i t y P r e s s ,
2 0 0 2: 1 1 2 — 1 5 8 .
游形象 和 品牌是 旅游 目的地 的生命 , 是一 个 区域形 成竞争 优势最有 力 的工具 。主题 突 出、 形 象鲜 明的 旅游产 品 对 于旅 游 客 源 市 场有 着 极 大 的 吸 引力 。
ASEB下的陕西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年) 为例 , 中期 市 场 可 细分 为 重 点 市 场 、 次 重 点 市
场 和机会 市场 ( 见表 3 ) 。
表 2 安康 生 态旅 游 市 场 客 源 定 位
以上生 态旅 游 客 源 市 场 的优 势 , 必 将 成 为 陕
西生态 旅游 发展 的有 力客 源支 持 。
S WO T 分析 四要 素与 AS B E层 次 结构 一 一对 应 , 形成 1 6个矩 阵 单元 ; 然后对 S A 到 TB的矩 阵 单
风 法 门寺旅 游 区、 延 安 三 黄一 圣 旅 游 区等 等 。 以
长 安古 寺庙 旅游 区为 例 , 中华 佛 教 在 发展 演 进 过 程 中, 在这里 留下 了丰富宝 贵 的佛教 生态 文化 。 丰 富 的 自然 与人 文生态 旅游 资源 使 陕西 的生 态 旅游 资源 也呈 现 出不 同的资 源类 型 ( 见表 1 ) 。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
新农 村 建设 ・
AS E B下 的陕 西 生 态 旅 游 开 发 模 式 分 析
杨 妮。 李 小 明 7 1 2 1 0 0)
( 杨凌职 业技 术 学 院 旅 游 与管理 学 院 ,陕西 杨 凌
摘 要 : 在 分析 陕 西 省 生 态 旅 游 资 源 概 况 的基 础 上 , 对 陕 西 生 态旅 游 发 展 的 优 势 从 客 源 市场 方 面进 行 分 析 , 进
表1 陕 西 省 生 态 旅 游 资 源 的 类 型
2 陕 西 生 态旅 游客 源 市场 分 析
随着可 自由支配收 入和 闲暇 时间增多 , 人 们对
人 与人 之 间 的距 离 变 得 越 来 越 远 。因 此 , 人与自 然、 回归 自然 的生态旅游备 受人们 的青睐 。有专 家 说, 2 1 世纪 将是人类 以生 态 、 休 闲为 主要 目的 的旅
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西安秦岭自然风景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西安秦岭,这片广袤而神秘的自然之地,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旅游价值,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制定本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秦岭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涵盖了高山、森林、溪流、峡谷等多种自然景观。
然而,过去的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给秦岭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
因此,本次规划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规划目标1、生态保护优先确保秦岭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旅游品质提升提供丰富多样、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3、社区参与发展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社区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4、教育与科研打造生态教育和科研基地,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
三、资源评估1、自然资源秦岭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珍稀的植物物种;多样的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等;还有壮观的山水景观,如太白山、翠华山等。
2、人文资源秦岭地区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如古栈道、寺庙、古村落等,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互动。
四、功能分区1、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游客进入,仅允许科研人员在特定条件下开展研究工作,以保护最脆弱的生态区域。
2、缓冲区限制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开展生态监测和科普教育活动。
3、游憩区设置完善的旅游设施,提供观光、休闲、户外运动等旅游项目。
4、服务配套区集中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如餐饮、住宿、购物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五、旅游产品规划1、生态观光游设计多条观光线路,让游客欣赏秦岭的自然风光,如森林、溪流、山峰等。
2、科普教育游建立科普馆、生态观测站等,开展生态讲座和实地考察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以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到广 泛 应 用 的 一些 面 向 区域 性旅 游 资 源 管 理 的 : 具体 系还 包 括 : I M( 游 客 影 响 管 理 )、 V A MP ( 游客活动管理程序 ) 、 R O S ( 游 憩 机 限定 值 的 范 畴 。研 究 者 普 遍认 识 到对 同一 环 境 而 言 , 不 同 旅 游活 V 动 强 度对 环 境 的 影 响 是 不 同 的 .环 境 的 承 载 力 也 绝 不 是 环 境 系 会谱 系 ) 、 T O MM( 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 ) 。 它 们 虽 然在 机构 设 置 、 政策 、 程序上千差万别 . 但 都 描 述 了一 种 自然 资 源 和 游 客 体 验 的
对 秦岭 地 区生 态 资源 开发 模 式 . 探 寻“ 经济一 社 会一 环 境 ” 和谐 发 展 的合 理 路径 。 [ 关键词 ] 农业生态; 循环经济 ; 规 模 经 济
d o i : l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3—0 1 9 4. 2 01 3 . 1 4 0 3 1
[ 中图分类号]F 5 9 0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3 — 0 1 9 4 ( 2 0 1 3 ) 1 4 - 0 0 5 2 - 0 3 统 中各 子 系 统 承 载 力 的简 单 加 总 。T E C C不 再 看 作 是 一 个 确 定
出, 承载 力 随 着 自然 和 生物 环 境 的相 互作 用状 态 的变 化 而 发 生 变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7
在 美 国学 术 界 对 r E C C 的理 解 已 经 超 越 了 寻 找 一 个 精 确 的
满 意状 态 和 最 低 可 接受 条件 的限 度 。
长安区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陕西教育学 院学报
Jxma fS an iIsi t fE uain ct l o h a x n t ueo d ct t o
Ma .2 o r o9
第2 5卷第 1 期
Vl. 5 No 1 0 2 1 .
长安区秦岭北麓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职 晓 晓
西安地处关 中平原 , 有着深厚 的文化底 蕴和丰富 的 自然 资源 , 是我 国重 要 的旅 游城 市 。近年来 , 西安旅
游 发展迅猛 , 游业 已成为 西安市真正 的支柱产业 和先 导产 业。长安 区作 为西安市 的“ 旅 南大 门”历史 悠久 , , 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 同时 由于长安 区南部地 处秦岭北麓 , 这里千 岩竞 秀 , 万壑 争流 。 自古 以来长 安 的旅游就 很 兴盛 , 各个朝 代的人们无不 以到终南奇 峰尽情游乐 为幸 。源远流长 的历史 文化 、 得天独厚 的 自然生态环境
和蓬勃发展 的社会 经济为 长安 区发展旅游业 提供 了良好 的契机和保障 。
一
、
区域 及 长安 区旅 游 业发 展 概 况
( ) 域 旅 游 业发 展 概 况 一 最 先开发旅游 资源 的省 区之一 , 经过 近 3 的发 展 , O年 已形 成 了独 立 的旅 游产 业体 系。20 07 年, 陕西共接待入 境旅游者 13 人次 , 待国 内旅游 者 8 1 万 人次 , 游业 总收 入达 54亿元 人 民币。 ] 2万 接 05 旅 0 [ 旅 游业在全省 国民经济 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同其它西部省 区相 比, 陕西省在旅 游基础设施建设 、 客源市场拓 展 等方面 已具较 大规模 , 位居先进 行列 。在旅游 资源方面 以秦岭 为代表 的融南北 特质 为一 体 的 自然及生 态 旅 游资源具有较 高品位及 国际影 响力 。 2 西安市旅游 业发展概况 . 西安作为陕西 旅游的核心 区域 , 并一直 为国内 国外游 客 的集 散地 , 已经成 为高度 外 向型 国际旅 游城 市。 在 过去几年 中, 安市将旅游业作 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 的两大 主导产业 之一 , 西 旅游 业全 面稳步发 展 , 规模 不 断扩大 , 资源 开发成绩显著 。但 是西安人 文类 旅游产品 多 , 、 自然 生态类旅游产 品少 , 难于平衡 发展 。而 自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摘要】秦岭北麓西安段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而生态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对该地区进行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提出环境提升措施,以实现旅游体验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到。
在生态保护措施方面,我们将强调生态系统保护和植被恢复。
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将提出合理规划和建设旅游设施的重要性。
在宣传推广策略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推广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
结论部分将总结提升旅游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当地经济的重要性,并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提出的措施,有望为秦岭北麓西安段地区的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做出贡献,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秦岭北麓、西安、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环境提升、生态保护、旅游设施、宣传推广、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秦岭北麓位于西安市辖区域,是西安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城市绿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休闲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开发和过度利用,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目前,作为西安市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秦岭北麓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和环境提升亟待加强和改善。
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现状和旅游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制定合理的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并提出有效的环境提升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才能实现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通过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当地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明确旅游功能分区的划分依据和标准,为区域内生态休闲旅游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秦岭北麓休闲旅游业探讨
植 被 严重 破坏 。由于森 林 的破 坏 , 秦岭 的浅 山 、 丘陵 地 带难 以寻 觅
到大型 动物踪 迹 , 一些林 下植 物无 法正常 生存 , 天麻 、 杜仲 等野 生药 用植物 数量减少 。珍稀 物种 濒危 度加剧 , 秦岭地 区华南 虎几 乎绝迹 , 林麝 、 云豹 、 大 鲵种群 数量明 显减少 。
2 、 重复建设 严重
旅 游资 源 开发 层次 低相 当 多的 景 区没 有统 一 的管 理协 调 机构 和长 远规 划 , 建设 盲 目无 序 , 不 少 森林 公 园和 旅游 度假 区 的建 设 千 篇一 律 ; 缺 乏统 ~标准 和统 一要 求 , 管 理无序 现象 突出 , 管理体 制 不 够 协调 , 直 接影 响着 投资 和 建设 , 制约 着 旅游 资 源的 开发 和旅 游 业 秦 岭北麓休 闲旅游 开发现 状 的发 展 。截至 2 0 0 8 年, 仅西 安市 区内 的秦岭 北麓 就有 上王村 、 汤 峪 2 0 0 9年 8 月, 陕西省 政府 召开 《 秦岭旅游 发展规 划 》 , 做 出了以 镇 等旅 游观 光 农 家乐项 目 1 3 0 个 。多 数景 区 旅游 资 源开 发处 于 初 建设 秦岭 国 家山水休 闲度 假 旅游胜 地为 契机 , 整合绿 色山 水旅游 资 级 开发 状态 , 层 次较 低 , 旅游 活动 内 容单 调 , 旅游 功能 趋 同 , 仅 停 留 源, 形成 山水 秦岭 旅游板 块的 指示 , 并针 对加 强自然 景观 、 生态环 境 在观 光游览 方面 , 旅游 综合效 益差 。 的 保护 、 旅 游胜 地 整体 策划 等方 面给 出 了意见 。2 0 0 9 年 9月 , 陕西 3 、 文化底 蕴挖掘 不够 , 吸 引力 不大 省旅 游局正 式将 “ 人 文 陕西 ・ 山水 秦岭 ” 作 为陕 西旅游 的宣传 口号 。 个富含 文化 底蕴 的旅游 吸 引物是 旅游 目的 地的 生命 , 是 形成 2 0 1 0 年, 陕 西省 政府 强调 要着重 推 进大 秦岭 旅游 , 提 出打造 秦岭 品 竞争 优势 最 有利 的 工具 。秦 岭北 麓地 区 虽然 背靠 作 为我 国 国家 历 牌 。政 府对 秦 岭休 闲 旅游 的注 重 , 对 提 高秦 岭 旅游 的知 名度 、 带 动 史文 化名 城和 西北地 区区域 中心 的西 安市 , 但是 毕竟 目前景 点开 发 和促 进相 关产业 的发展 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2 0 1 2年 1 0 月2 4日, 西 过 程中文 化 内涵挖 掘不足 , 导 致旅游景 点对 远距 离的 客源市 场 吸引 安 市十 五 届人 大常 委 会第 四次 会议 上 提出 将进 一步 加 大秦 岭生 态 度 不大 。 环 境保 护 的宣 传 力度 , 加快 秦 岭景 区整 合进 程 , 沿 山建 设军 工三 线 4、 人 才 匮乏 、 管理水 平低 下 等 主题小 镇 。明确 产业 定位 , 优先发 展文 化旅游 、 生 态观 光、 现代 农 生态 旅游业 是一 个科 技含量 很高 的行业 , 需 要高 素质 的专业 人 业、 研发 创意 、 休 闲度假 、 康体 生命 等产业 , 打 造秦岭 特色 文化 , 走人 才 , 但 当 地 教育 相 对 落后 , 旅 游 人 才培 养 不 受重 视 , 培 养机 制 不 健 与 自然和 谐共 生的可持 续发展道 路 。 全, 而且 人才流 动性 的增 强 , 使 得生态 旅游 人才 更加 缺乏 , 不能适 应 作为 关中 城市群 天然 生态 屏 障, 秦岭 同时 也是 国家生 态安 全保 旅 游业 发展 的需要 。由于 缺乏 管理与 经营 人才 , 导致 该 区生态 旅游 障的 主体 区域 之 一 , 有着 “ 中国的 中央 国家公 园 ”的美誉 。秦 岭地 管理 效 率低 , 决 策 随 意化 , 造 成 了 生态 旅 游 市场 混 乱 , 服 务质 量 低 区旅 游资 源 丰富 , 仅 秦岭 可供 开发 的 7 2 个 峪 口就 为其 提供 了各 具 劣 , 真 正的生态 旅游难 以开展 。 特色 的休 闲游 览 价值 , 如依 托沣峪 的秦 岭野生 动物 园达到 了 秦岭休 三 、《 纲要 》为秦 岭地区旅游 业发展 提供 的机遇 闲旅 游欢 乐谷 : 挖掘 子午 峪 口内金 仙观 道 文化 , 打 造 出道 文化 养 生 2 0 1 3 年2 月, 国务院发 布《 国民旅游休 闲纲要 ( 2 0 1 3 -2 0 2 0 年) 》 度假 区等 。 ( 以下简 称 《 纲要 》 ) , 这对 于 推动 我 国休 闲旅游 业 的发 展 具有 跨时 二、 秦 岭北麓发 展休 闲旅 游业存 在的 问题 代 的意义 。《 纲要 》提 出到 2 0 2 0 年, 职 工带薪 年休假 制度 基本 得到 近年 来 , 由于 人 民群众 日益 增长 的旅 游休 闲 需 要 , 大 众休 闲 旅 落 实, 城 乡居 民旅 游休 闲 消费 水 品大 幅增 长 , 国民 旅游 休 闲质 量显 游 飞速 发展 , 秦 岭 地区 利用 自身 独 特的 优越 条件 , 旅 游景 点 不断 涌 著提 高 , 与小康 社会相 适应 的现代 国民旅游休 闲体 系基本建 成 。 现, 旅游业 异 军突 起 。但 由于 不合理 的开 发和破 坏使 景区 面临一 系 1 、 推动 产业结构 调整 列 问题 。 休 闲产 业 的发 展 需要 投入 人 力 、 物力 、 财 力三 大 要素 。《 纲要》 1 、 地 质资 源、 水资 源、 生物 资源遭到破 坏 的 提出 , 把 国民休 闲 旅游 上升 到 政策 的 高度 , 促进 了休 闲 产业 的发 旅游 生态 环 境与 资 源 的丰富 程 度直 接决 定 了旅 游 目的 地对 旅 展 。 如 果休 闲产业逐 步扩张 , 必然会 增加各 要素对第 三产业 的投入 ,
陕西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规划思路研究
DOI:10.16747/61-1109/tv.2017.01.009
1 研究背景
1.1 概况 陕西省秦岭北麓位于渭河以南,面积 1.48 万 km2,其
水 系 发 达 ,河 网 密 度 大 ,源 短 流 急 ,水 质 总 体 较 好 ,水 资 源 量近 40 亿 m3,约占关中水资源量的一半[2],是关中地区生 活、生产、生态的重要补给水源地,是国家重点生态 功 能 区、关中重要的生态屏障。主要涉及宝鸡、西安、渭南 3 市 11 县(市 、区),现 状 总 人 口 约 1070 万 人 [4],约 占 关 中 的 45%,2015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近 6000 亿元,占关中的 60%以上。 1.2 水生态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2.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 21 ·
2017 年 1 月 新总 204 期 第 1 期
陕西水利 Shaanxi shuili
畅 流 、河 湖 健 康 、生 态 优 美 、人 水 和 谐 ,建 成 国 家 生 态 环 境 最美的地区。
3 规划思路
3.1 峪口以上 峪口以上为河源区,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为主。结合
地形条件在部分峪布置水资源调蓄工程,临近没有建库条 件 的 峪 口 可 以 通 过 建 设 连 通 工 程 ,实 现 多 峪 联 调 ,向 峪 口 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态补水。
近年来,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依 然存在,局部河段,特别是峪口以下水质污染较重,生态基 流 枯 竭 ,河 道 萎 缩 甚 至 消 失 ,湿 地 被 侵 占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 水生态退化严重。 1.2.4 水生态景观缺乏统一规划、水文化潜力未充分挖掘
陕西省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存及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研究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从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当代城镇化背景下陕西 关中地区的发展问题。为了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保护传统建筑环境,我们需要采 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制定保护政策、 开展公众教育和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等。
结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推动陕西关中地区的可 持续发展。此外,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和具体措 施进行研究和实践。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一、引言
关中地区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地区分布 广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关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评估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问题逐 渐凸显。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以 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支撑研究
支撑研究
目前,关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建筑环境支撑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 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而对传统建筑环境及其文化价值的综合研 究还不够深入。其次,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导致对传统建筑环境的认知和 理解存在局限性。
支撑研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整合 建筑学、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传 统建筑环境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推动公众参与和支持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传承 工作,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陕西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当代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设和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支撑成为关中地区发展 的重要议题。本次演示将探讨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传统建筑环境对当地 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秦岭北麓研究范围和社会经济状况
研究区域鉴于以上原因,本次研究确定秦岭北麓的范围地区北部以渭河为界,与南部的秦岭山脉相对,涉及宝鸡、西安、渭南3市15个县、区。
包括宝鸡市的陈仓区(磻溪镇、钓渭镇、天王镇、坪头镇、胡店)、渭滨区、岐山(五丈原镇、安乐镇、曹家镇)、凤县、太白、眉县,西安市及周边的长安区、临潼区、周至、户县、蓝田,和渭南市的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15个县、区(如图1)。
2、地质地貌秦岭是我国大陆上南北地质的主要分界线,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陆造山带之一。
秦岭造山带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4]。
秦岭处于中央造山带和南北构造交汇的地方,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得地层变形、岩石变质。
第三纪以来秦岭山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和多次的断裂抬升,形成了秦岭山地、沿山丘梁、黄土残原和峪口冲积扇等4种地貌类型。
北麓地区也由此产生大量的断层崖,加之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岩体易风化崩塌,使山地显得陡峭、沟谷深邃、河流短促,从而形成了太白山、翠华山、骊山、华山等独特的山岳景观,以及石头河、沣峪、辋川峪、华山峪水景和华清池、东汤峪温泉等丰富的水域景观。
3 河流水系秦岭北麓是黄河一级支流渭河及其南岸众多支流的发源地,渭河水系面积占秦岭整个山地面积的24%。
秦岭北麓是关中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源地,有“七十二峪”之说。
秦岭北麓直接流入渭河的支流有150余条,自东向西主要河流有潼关的潼峪河,华阴的柳叶河、罗夫河、葱峪河,华县的罗纹河、石堤河、遇仙河,临渭区的零河、戏河,西安市的灞河、沣河,户县的涝河,周至县的黑河、清水河,眉县的石头河,陈仓区的千河、金陵河,渭滨区的清姜河等[8-9]。
秦岭北麓水资源总量每年平均约40亿立方米,占到渭河地表水的61%,是关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依赖的重要水源保障。
(二)秦岭北麓社会经济状况1、秦岭北麓各区县工农业经济状况秦岭北麓地区包括宝鸡、西安、渭南三市15个县区。
所属的县区在社会人文特点上具有过渡性,既不同于山地内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也有异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完善,经济发达)。
“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探究
“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探究作者:杨光玮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14期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大秦岭丰富的自然资源,创新开发设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三段式”高中研究性学习,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教育与社会效果。
关键词:开展大秦岭主题学习实践一、课程背景西安交大阳光中学选择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实践,是基于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长远考虑。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国大陆南北自然分界岭,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的美誉。
秦岭生态系统和秦岭的大山沉淀了很多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景观,秦岭的山水和山脚下的土地养育了万千生灵。
身居西安的中学生,他们的祖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无论将来走向哪里,他们生命的根、文化的根永远在这里。
所以,在人生的青少年时代,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秦岭,了解秦岭自然和文化,研究秦岭遗产,引导他们树立家国情怀,知晓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了解家乡的山水资源,以便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中注入家乡文化,注入中华文化的基因,并把它传承下去。
二、课程实践第一阶段(高一第一学期)感知大秦岭。
在教师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在行政班开展初步感知活动。
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艺术等学科代表作用,依托组建的学生自主发展小组,通过学科代表和小组干部的带动,学生广泛搜集、整理和展示有关古城西安、关中地区以及大秦岭的资料。
第二阶段(高一第二学期)实践大秦岭。
课程实施的基本做法:分科选题走班。
在学科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相同的课题方向(学科)成立课题组,组成课题班。
主要任务是在第一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选题论证,“走班”参与学习与研究,并赴秦岭各个校外基地实践考察、踏访调查,到校外学术指导中心进行参观、实验与研究等。
第三阶段(高二第一学期)展示大秦岭。
学生按课题方向继续“走班”,课题组整理研究成果并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分析和展示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并进行结题评价。
秦岭北麓鄠邑区“紫邑溪园”乡村体验园景观规划初探
秦岭北麓鄠邑区“紫邑溪园”乡村体验园景观规划初探紫邑溪园位于陕西省秦岭北麓的鄠邑区,是一座集休闲、观光、游玩、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乡村体验园。
本文将对该园的景观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乡村体验园的景观规划应以自然、农业、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秦岭北麓的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
该园应以溪流为核心,打造一条沿溪流而建的景观带,通过编排不同的功能区域,形成寓教于乐的乡村旅游线路。
溪流两岸可以设置休闲步道、游乐设施、观景台等。
步道沿线可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营造自然的美景,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休息和散步的场所。
园区内应建设一些传统农业场景,展示鄠邑区的农村风貌,弘扬传统文化。
可以建设农田、农舍、农具展示区等,以呈现农耕生活的场景。
还可以引入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等,让游客了解现代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景观规划还应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
秦岭北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在园区内设置一些文化展览馆、传统工艺品展示区等,让游客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魅力。
还可以选取一些重要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如腊八节、元宵节等,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园区的景观规划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秦岭北麓是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园区内的各种资源,构建生态景观,保护生态环境。
在园区内可以设置一些湿地、绿地和花坛等,以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效益。
还可以引入一些节能环保措施,如太阳能照明、雨水收集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秦岭北麓鄠邑区“紫邑溪园”乡村体验园的景观规划应以自然、农业、文化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通过营造寓教于乐的游览线路,展示当地的农村风貌和传统文化,提供休闲娱乐和学习交流的场所,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短途旅游风景区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的景观设计研究——以陕西秦岭北麓冰晶顶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设计为例
YANG W a n — y i n g ,W AN G J u n
( xi a n Un i v .o f Ar c h .8 L Te c h . ,Xi a n 7 1 0 0 5 5 。C h i n a )
摘 要 : 在 新 的经 济 形 势 推 动 下 , 短 途 旅 游 在 西 安 成 为 越 来 越 受 到 消 费 者 青 睐 的休 闲 度 假 方 式 。针 对 这 一 突 出 的 特 点 对 秦 岭 北 麓 旅 游 发 展 所 面 对 的人 群 进 行 定 位 , 并 且 就 秦 岭 北 麓 旅 游 开 发 模 式 中存 在 的 问 题 进 行 一 种 新 的 文 化旅 游 发 展 设 计 模 式 的探 索 , 最 后 以秦 岭 冰 晶顶 生 态 文 化 旅 游 开 发 项 目为 例 , 对 完 善 秦 岭 北 麓 旅 游 风景 区设 计 方 法 提 供 理 论 及 实 践 依 据 。
Ap r . 2 O1 3
2 0 1 3年 4月
短 途 旅 游 风景 区 中 的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路 径 的景 观 设 计 研 究
以 陕西 秦 岭 北 麓 冰 晶顶 生 态 文 化 旅 游 景 区设 计 为 例
杨琬 莹 , 王 军
( 西 安建 筑 科 技 大 学 ,陕 西 西安 7 1 0 0 5 5 )
Ab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pr o mo t i o n o f t he n e w e c on o mi c s i t u a t i o n,m o r e a nd mo r e c o ns ume r s a r e g oi n g f o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研究摘要:秦岭北麓是秦岭山地与西安市的结合处,人文因子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密集区。
随着秦岭北麓旅游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基于此,本文提出对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提升,实现“山水秦岭,人文西安”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
它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到河南,横跨三省,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
秦岭东西绵延1600公里,南北宽达100至200公里。
在陕西境内长约500公里,面积5.79万平方公里,西安境内长166公里,面积5852.67平方公里。
秦岭山脉共有主要山峰31座,其中西安境内自西向东包括太白山、四嘴山、东老君岭、秦岭梁、首阳山、静峪脑、光头山、牛背梁、南五台、终南山等17座山峰。
秦岭北麓的八百里秦川,是农业文明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随着秦岭北麓旅游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薄弱、区域条块分割、资源整合欠缺、发展模式混乱,现有旅游产品小、散、弱、差等问题已经成为秦岭北麓旅游产业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
因此,本文拟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研究以秦岭现有生态、文化与旅游资源为依托构建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一.协同与共生理论
协同理论是20纪70年代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是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
协同理论认为,尽管在整个外界环境中各个系统的基本属性不同,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身内部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协同论认为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的状态,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
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发展。
共生的概念则源于生物学,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
这种共生的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其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互惠共生则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一)秦岭北麓自然生态资源
①水资源:秦岭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是南水北调中轴线工程的重要水源补给区。
秦岭北麓西安境内54条河流中的
51条河流均发源于秦岭、骊山丘陵。
②森林资源:秦岭西安段森林面积占全市林地面积的94.59%,西安境内有1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③动植物资源:秦岭生物资源丰富,是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
④地热资源:秦岭拥有温泉210多处,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温泉之乡。
⑤矿产资源:秦岭西安段是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地之一。
(二)秦岭北麓物质文化资源
区域内历史遗存十分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成长和成熟地。
秦岭北麓西安段汇集了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层面的人文资源。
其中宗教文化资源久负盛名,既是道教的源脉之地,也是汉传佛教六大宗祖庭的聚集地。
(三)秦岭北麓旅游资源
秦岭北麓受构造运动作用,山势雄伟,山峻林茂,谷幽水急,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古迹遍布,名胜遐迩,是中国旅游观光热点。
名山有西岳华山、太白山、终南山、太乙山、翠华山、南五台等;名关有潼关、蓝关、牧护关、大散关等;名泉有骊山温泉华清池,东汤峪、西汤峪等;陵墓祠庙有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宝鸡市炎帝陵,长安兴教寺、香积寺、华严寺,户县草堂寺,周至楼观台、仙游寺,宝鸡的文五庙、姜太公庙等;史前遗址有蓝田猿人公王岭、灞桥区半坡遗址等。
三.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共生发展模式
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是一个涉及生态、文化、旅游三大体系内部
各个要素以及与外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工程。
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不应只是简单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多的是要考虑到经济、自然、环境、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则应该综合考虑其所涉及的自然、经济、社会要素如何协调发展、如何达到共生双赢。
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协同共生的发展模式,协调好生态要素、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更好地和谐发展以实现物质、信息和能量的高效交流。
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模式的前提下,将“山—水—城”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维护秦岭北麓的生态安全基础上延续山水文脉,根据环山路沿线空间发展形态及行政区划,形成主线明确、组团发展、城镇点缀、山水掩映、田园衬托的四大功能结构片区,实现“山、水、田、城”的生态格局。
只有在生态、文化、旅游三大要素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秦岭北麓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协同进化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如松等.产业生态学基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罗佳明.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03,18(1)。
[5]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15(4)。
[6]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18(2)。
[7]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58),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wl10)。
作者简介:姚媛(1975—),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