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圣”曾子
中华美德小故事之诚信
中华美德小故事之诚信诚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一些关于诚信的中华美德小故事吧,希望大家喜欢!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儒家先圣:“宗圣”曾子
儒家先圣:“宗圣”曾子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的故事当以二十四孝里的“啮指痛心”的故事最为大家所熟悉。
曾子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子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
后人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 某些人可能觉得这不可思议,但是众所周知双胞胎的心灵感应已经是得到科学所认证的了,对于一生以孝为本的曾子来说,能感应到母亲的痛和着急,也就不足为奇,只能说明曾子的孝顺已经上升到了一般人不能企及的地步。
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曾子拒吃羊枣的典故。
曾子的父亲,生平最喜欢吃羊枣,他去世后曾子就拒绝吃羊枣,因为羊枣会令他想起去世的父亲而难以下咽。
孟子的徒弟公孙丑问孟子,烤肉应该比羊枣好吃吧,那曾子的父亲肯定也喜欢吃烤肉,为什么曾子要拒绝吃羊枣而不是拒绝吃烤肉呢?孟子,算起来算是曾子的徒孙,是这样回答公孙丑的。
他说,烤肉基本上是大部分人都爱吃的,爱吃羊枣却是曾子的父亲非常独特的爱好,就像要避讳皇帝的名不需避讳皇帝的姓一样,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独有的。
曾子的拒吃羊枣牵涉到孝道的一个理念叫追思。
追思者,春而奠,秋而祀,生而哭,忌而泣,节而哀,时而献,庙而新,坟而扫,睹风木而兴悲,观白云而长往,执遗器而凄怅,读遗书而彷徨。
历史解密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导语:曾子是谁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
曾子是谁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像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
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
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
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
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
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孔子选曾子接班
生活常识分享。
济宁五大圣人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
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
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
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颜子简介:颜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名回,字子渊,亦颜洲,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门三圣之曾子
我们先“听其言”来了解曾子这个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空杯状态,多了不起!学习!
他说到的三个方面,忠,信,行。对上级和长辈,对朋友,对治学,态度都很明了。处处都在内求,处处都表现出自治甚严。怎样,是个实诚君子吧?忠,是带“心”的,《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谢氏即谢良佐,二程(程颢、程颐)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特别要提出的,这里曾子也提到了治学的态度:习。要知而行之。这个“习”字,朱子译注为:“习,谓熟之于已”。就是温习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很通的。只是,联系“学而”全篇,我认为用“践行”一解更恰当些。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操练,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温习。书本知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得,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智慧就这样代代传承。像师父赖老师这样,把《易经》用在生活上,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最好的“习”,说到做到,最难。而赖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说的,都是他做到了的。 《学而》篇后面也有证明“习”的含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更充分说明了学而行之是重要性。也证明了,学问到底是什么?就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不只是知道这个字有四种写法而已之类。学问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
曾家至今也名人辈出, 200年前,曾国藩,当世,曾仕强。
《论语》之《公冶长》篇中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性与天道”,孔子都传给曾子了,连子贡都不得闻。整部《论语》,都是与中下人等云,毕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对大部分普通弟子的教育。也是片段,不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的经典。对曾子等的传道,是不是像《孝经》中说的那样,师徒独的时候传授的,吃小灶去了?
儒家有四圣
儒家有四圣儒家有四圣,分别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颜子(前521~前481年)名回,字子渊。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
颜子、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门人的学生,孔伋则是曾子的学生。
儒家四圣的封号基本上是元、明两朝追封的:至圣孔子: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封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至圣先师。
复圣颜子: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复圣。
宗圣曾子: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封宗圣公。
亚圣孟子: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封邹国亚圣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亚圣。
字辈,是中国汉族取名的一种形式,字辈跟在姓的后面,用来区分辈分。
辈分,是表示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
字辈通常用吉祥和兴旺的字眼,呈四言或五言诗句。
孔、颜、曾、孟四姓自清朝起经皇帝御批使用相同的字辈,这些字辈源自孔氏。
孔氏的字辈是从明朝开始使用的,经过历朝历代皇帝的赐赠,到了清末民初字辈共达60个之多,但实际使用并为后人熟悉的是下面30个字辈: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以上字辈,有一些因避讳而作了改动,如“弘” 改为“宏”,“胤”改为“衍”,曾氏还把“继”改为“纪”。
在孔、颜、曾、孟四姓中,孔姓从第61代、颜姓从第62代、曾姓从第63代、孟姓从第64代开始启用“宏”字辈的。
但由于孔、颜是表亲(孔子母亲姓颜),所以颜姓一直没有使用这个字辈。
目前在网上看到的孔、曾、孟三姓名人,其字辈大都以宪、庆、繁、祥居多,如:孔繁森(繁字辈,知道电影《孔繁森》吧),孔祥熙(祥字辈,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令辉(令字辈,前世乒赛冠军),曾宪梓(宪字辈,香港名商),曾荫权(宪字辈,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庆红(庆字辈,前国家副主席)、孟建柱(祥字辈,现公安部部长)。
曾子杀猪的故事讲了什么
曾子杀猪的故事讲了什么曾子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他认为言出必行,做人要诚实,哪怕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也要兑现,一言九鼎。
其中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就能证明这一点,请看下文的故事。
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
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
”傍晚的时候,母亲回来了,他赶紧迎接上去,喊着:“快点做猪肉,我快饿死了,杀猪杀猪。
”曾子的老婆笑着说:“咱家就这一头猪,还要长膘呢,他抵得上咱家两个月的口粮了,怎么能随便杀了呢?”曾子的儿子一听哇哇大哭起来。
曾子出来之后看见孩子在哭,于是问出了什么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说了一遍,曾子听完后默默的回到家里,到厨房拿了一把刀直奔猪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干嘛要去猪圈,于是跑过去。
没想到曾子正要杀猪,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节的,你杀猪了,日子怎么过。
”曾子严肃地说:“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说的,对自己更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曾子老婆惭愧的低下头,两人把猪杀了,宴请了乡邻。
曾子庙的相关介绍曾子是春秋鲁国人,被后世称为宗圣,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东省嘉祥县见了曾子庙堂,曾子墓、曾子宗祠,以供来人瞻仰祭祀。
曾子庙看起来气势恢宏。
大气磅礴,碑林耸立,参天古木显得古色古香,是山东省著名的建筑地标。
曾子庙的布局是坐北朝南,周围的围墙用红砖堆砌,主建筑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恪守礼制,两侧分为左中右,一共有五个进出的院子。
供奉的宗圣大殿就在中心线上的院落里,作为曾子庙的主建筑,大殿的建设花费了明朝人很多心思,大殿一共有七楹五间,梁上是九脊歇山式,飞檐峭壁,每一条斗拱都用彩绘画着各种各样的求学游学图案。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
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
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儒家传人名垂青史——曾子宗圣公
儒家传人名垂青史——曾子宗圣公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生于鲁定公五年(前505年),卒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葬今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下。
是孔子儒学的正宗传人,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曾子自幼跟随父亲读书,年龄稍长就参加生产劳动,打柴、梨地、驾车。
十七岁时投奔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成为孔子的学生。
躬行孝道是曾子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照料父母'昏定晨省',奉养父母'必有酒肉',敬重父母'不过胜母之闾(lǘ)',关心父母'不离亲一夕宿于外',顺应父母'委身以待杖击'。
父亲去世,'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以后'每读丧礼,泣下沾襟'。
以致'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梨蒸不熟而出之'。
讲学授徒是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
他从二十三、四岁就开始在家乡南武城设教讲学,后又到武城及越、卫等国讲学。
由于他讲学得法,从学者常不下七十人,培养出子思、乐正子春、公明仪等一批颇有成就的弟子。
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个儒家传承链条中,曾子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曾子的政治主张是与他的孝道和修身思想紧密相连的。
他从'事父可以事君'相推衍,提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三部曲,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
他以修身为根本环节,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从政者设立了人生的阶梯。
治世安民是曾子一生的追求。
孔子去世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他为仁'死而后已'。
他曾到齐、郑、楚、卫、费等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同情下层民众,批评'上失其道'。
他坚持君子气节,不受鲁君赠邑。
他不苟权贵,拒绝楚、齐、晋给予的高官。
他勤学好问,对孔子学说领会贯通,在三千弟子中'独得其宗'。
“宗圣”曾子格言赏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宗圣”曾子格言赏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名参,字子舆。
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县人)。
是孔门后期的弟子,小孔子46岁。
曾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一般认为他上承孔子,下启子思、孟子,是“思孟学派”的鼻祖。
曾子的天资一般,孔子说过“参也鲁”这样的话(《论语·先进十一》),在孔子所提到的自己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优秀弟子中也未提到他。
(见《论语·先进十一》)不过曾子学习勤奋,悟性很高。
曾悟出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指的是“忠、恕”,后世认为孔门弟子中只有他深得孔子学说宗旨,遂尊他为“宗圣”。
在孔子的弟子中成“圣”的,只有他和颜回。
南宋大儒朱熹甚至说:“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读得其宗。
”在孔子的弟子里,曾子以“孝”闻名。
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对于儒家的“孝道”有过很多阐述,据说“五经”之一的《孝经》为他所做。
此外《大戴礼记》中的《曾子本孝》《曾子大孝》《曾子立孝》也都记载着他对孝道的论述。
他的孝不仅表现在口头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双亲的供养也无微不至,流传下很多佳话。
除了论孝的文章之外,曾子的作品还有《四书》之一的《大学》,以及《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
在孔门弟子里,只有曾子的著作流传到今天。
《论语》里收录了他的十三条语录。
在《论语》中,称曾参为“曾子”,孔门弟子里称“子”的,在《论语》里只有曾参和有若。
可见《论语》成书过程与这两人的弟子有着密切关系。
曾子的这些著作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成为后世儒生进修的法则,而他在《论语》中的语录也几乎条条经典,几千年来广为传颂,至今仍流传不衰。
这里我们列出几条,从这些语录中去寻觅这位古代先哲的思想光辉。
曾子格言赏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曾子的反省精神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曾子赞》中有这样几句:“一贯之旨,三省之功。
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
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少年时期常随父亲读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十六岁时拜入孔子门下,为人勤奋好学,因此颇得孔子的真传。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
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22公里有曾庙、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曾子品格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韩诗外传》卷一记,曾参为养活父母仕于莒,曾当过“得粟三秉”的官职。
虽有从政经历,但综观其一生,仍然是一个孔子式的知识分子形象。
其根源在于他那尽守礼约、躬守孝道、不苟同权贵的思想品格。
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
孔子的弟子曾参简介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下面是人物生平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子烹彘猪【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简介资料
曾子简介资料曾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曾子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子简介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
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人物生平夏禹之后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
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
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定居。
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师从孔子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见《淮南子》)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孔子托孤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
曾子简介——精选推荐
曾⼦简介曾姓始祖巫⽣夭,夭⽣⾩,⾩⽣点。
太⼦巫的曾孙——曾点投师孔⼦门下,并成为⾼徒。
孔⼦晚年时,曾点⼜举荐⾃⼰17岁的⼉⼦曾参拜孔⼦为师,⽗⼦两代同为孔⼦门⽣,并且位列七⼗⼆贤。
同时,曾参⼜胜其⽗⼀筹,将孔⼦学说的精髓总结为“忠恕”⼆字,加上⾃⼰的思想观点,进⽽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先后被封为“太⼦少保”(唐⾼宗总章元年,即公元668年)、“郕伯”(唐⽞宗开元⼆⼗七年,即公元739年)、“瑕邱侯”(北宋真宗⼤中祥符⼆年,即公元1009年)、“武城侯”(北宋徽宗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郕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1267年)、“郕国宗圣公”(元明宗⾄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
从此,曾⼦的谥号上升到了“圣”的⾼度,在孔门嫡传弟⼦中,除颜回被封为“复圣”外,只有曾参享受了“圣”的封号,别⽆他⼈。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改封“宗圣曾⼦”。
由于曾参在儒家学说中取得了巨⼤成就,后世曾姓宗亲普遍推崇曾参为曾姓⼀世祖。
曾参,字⼦皙,⽣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约卒于鲁悼公三⼗⼆年(公元前435年),享年70岁,战国初期鲁国武城(今⼭东嘉祥县)⼈。
曾⼦⼀⽣都在弘扬孔⼦学说,著书是其⽅式之⼀。
曾⼦⼀⽣著述颇丰,为孔⼦弟⼦之最。
他名下的著作主要有四部:⼀是《论语》,据专家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发起编纂、后由其弟⼦编辑⽽成的。
⼆是《曾⼦》,《汉书·艺⽂志》记载“《曾⼦》⼗⼋篇”,并注明“名参,孔⼦弟⼦”。
三是《孝经》,《史记·仲尼弟⼦列传》说“孔⼦以为(曾⼦)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
四是《四书》之⾸《⼤学》,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学》“经⼀章盖孔⼦之⾔,⽽曾⼦述之;其传⼗章,则曾⼦之意⽽门⼈记之也”。
孔⼦有弟⼦三千,贤者七⼗⼆(《史记》称贤者七⼗七),这些嫡传弟⼦都配享孔庙。
曲⾩⼤成殿⾥孔⼦塑像端⽴于神楼正中,塑⾝雕龙贴⾦,以孔⼦为中⼼,左⼀为颜回、左⼆为⼦思(孔⼦之孙)、右⼀为曾⼦、右⼆为孟⼦,四⼈的彩⾊塑像被称为“四配”,⽽颜回、曾⼦和孟⼦“三圣”在孔庙外,⼜各⾃建有供奉祭祀的专庙。
言出必行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言出必行的典故: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言出必行说明了一个人的为人及处事态度和风格。
表示说了就必须做到。
比喻一个人很讲信用。
言出必行的汉语词典解释:【诗意】表示说了就必须做到。
比喻一个人很讲信用。
【用法】多用来比喻一个人很有信用。
【成语性质】褒义词言出必行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言必信,行必果反义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信口雌黄用言出必行造句:1 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断,一诺千金。
2 我们做人要诚实,要懂得一诺千金的道理,言出必行。
历史上的曾子是谁
历史上的曾子是谁历史上的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
曾子的生平简介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
孔子死后将衣钵传给了曾子。
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点,被后世称为宗圣先师。
他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修。
曾子的孝道主张对华夏子孙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具有社会意义和实用意义。
是现如今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源头,他参与编纂了《论语》,并且自己主编了《孝经》,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为他建了宗圣庙堂,地位几乎与孔庙齐平,读书人经常前去祭拜。
曾子喜欢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还是艰苦学习,跟随父亲读了很多圣贤书。
他十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门下,曾子23岁的时候,颜回病故,曾子成了孔子最主要的学生,陪他出门游学。
没过几年,孔子也病故,死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子。
三十岁的时候,守孝期满,孔子门下人认为曾子具有孔子的品质,纷纷来请他接替师傅的位置。
但是曾子没有同意,他认为孔子的光环就像太阳,他就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能因为样貌相似就妄加揣测。
曾子特别孝顺,在母亲和父亲死后坚持为他们服丧,经常哭的昏过去,水米不打牙,内心充满悲痛。
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就要恭恭敬敬的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曾子的小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历代皇帝对曾子的赞颂
历代皇帝对曾子的赞颂历代皇帝对曾子的赞颂前言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生于鲁定公五年(前505年),卒于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是孔子的著名弟子。
他注重修身,以孝著称。
他带领弟子辑《论语》、作《孝经》、述《大学》、著《曾子》,继承、丰富、发展了孔子思想。
他上承孔子,下启思孟,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子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对儒学的重大贡献,受到历代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历代帝王对曾子也多有推崇,把他抬高到圣人的地位,被称为“宗圣”。
现将历代皇帝对曾子的封赠、赞颂、祭祀及对曾子后裔的优礼,收编、编撰于后,以飨读者。
来源:曾子研究会历代皇帝对曾子的赞颂北魏孝文帝称赞曾子太和十四年(490年),文明太后崩,议定丧制。
高祖孝文皇帝曰:恩隆德厚,则思恋自深,虽非至情,由所感发。
然曾参之孝,旷代而有,岂朕今日所足论也。
唐玄宗敕撰《曾子赞》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明孝皇帝敕列曾子十哲之次,并敕撰《曾子赞》,苏奉敕。
赞曰:百行之极,三才以教。
圣人叙经,曾子知孝。
全谓手足,动称容貌。
事君事亲,是则是效。
宋太祖敕撰《曾参赞》建隆元年(960年),塑先圣、亚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庑之木壁,太祖大孝皇帝亲撰先圣、亚圣赞,十哲以下命文臣分赞之。
赞文缺。
宋真宗敕撰《曾参赞》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元孝皇帝追封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先儒为伯。
并亲为先圣制赞,令中书门下及两制馆阁分撰赞。
时廷臣奉敕撰《曾参赞》。
赞曰:圣人之道,以一贯之。
允矣子鲁,堂奥斯窥。
惟帝登岱,克陈上仪。
追封侯社,沂水之湄。
张齐贤又奉真宗敕撰《瑕丘侯章服赞》。
赞曰:孝乎惟孝,曾子称焉。
唐虞比德,洙泗推贤。
服膺受旨,终身拳拳。
封峦饬赠,永耀青编。
宋高宗御制《曾参像赞》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年),李龙眠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图像,宋高宗宪孝皇帝分别为之制赞。
序曰:朕自睦邻息兵,首开学校,教养多士,以遂忠良;继幸太学,延见诸生,济济在庭,意甚嘉之。
《论语》中曾皙曾子父子形象-最新资料
《论语》中曾皙曾子父子形象品读《论语》,总能得到许多思想性的启迪,更能感受到那深邃思想后真实灿烂的生命。
在《论语》塑造的儒家群像中,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同师孔子,并完成了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曾皙、曾子父子。
一、千年一叹为“曾皙”曾作为姓氏,位列百家姓385位,明人琅琊王相撰《百家姓考略》记述,“鲁郡,系出姒姓。
夏少康少子成烈封于缯,宋灭缯,子孙去邑为曾氏。
”曾氏之祖先可以上述至禹帝,而命名曾氏的据查为曾皙的曾祖太子巫,亡国后出逃之地当在鲁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_,字皙。
”“?_”字《论语》中作“点”。
曾皙在《论语》仅仅出场一次,却因这次精彩的师生问答,成为儒家理想的象征,孔子则为之所答轻轻一叹,也成为古今所称道的“圣叹”。
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中的一篇,也是《论语》中难得的长篇对话文章。
《论语》中曾有多次描述孔子与弟子们侍坐谈论志向,但本篇却是篇幅最长的一篇。
尤其是孔子所“圣叹”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曾子之父曾皙。
曾子多被后人所了解和研究,甚至有诸多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但其父曾皙往往没有被详细的描述,甚至后世有许多人将曾皙与曾子混为一人。
这当然与曾皙在全书仅出场一次有关,作为并不是显眼的人物但他却赢得了夫子不朽的唯一的“圣叹”,那我们就尝试对这段简单师生对话加以分析,或许至少可得到“宗圣”之父曾皙心中的一个侧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这段师生四人侍坐谈志的经典场景中,曾皙后发而言其志。
在表达出自我志向之前还有其十分形象的动作描写:鼓瑟的乐音随着曾皙的弹奏渐渐舒缓而铿然止住,继而弃瑟而作(站起来)。
曾皙并没有针对当时社会时代的要求,去表达自己用世的价值,而是追述了或者虚构了古代礼法社会得以实现的美好图景:暮春时节,春天的夹服已经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圣”曾子
“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432),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人。
南武城之地望,或云山东费县,或日山东嘉祥。
曾子的父亲曾点受业孔子,曾子也拜孔子为师,父子两人都是孔子学生。
《说苑?立本》说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
《孔子家语?六本》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亲曾点举棍就打,曾子倒地不起。
据此,曾子是个躬耕田亩的农家子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子之妻去集市,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说你回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妻回来,曾子就去杀猪。
曾妻止之说“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杀猪。
这是中国家教史上一个著名案例,从这个故事亦可看出:曾家不仅圈养猪,且吃肉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美味。
《战国策?秦策》记载了一个曾子母亲的故事:有个与曾子同名者杀人,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不信,织自若。
有顷,又有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仍织自若。
顷之,又有一人告诉曾母:“曾参杀人。
”曾母相信了,投杼,逾墙,逃之夭夭。
据此,曾母也是个纺线织布、操持家务的普通妇女。
根据以上诸事,曾家男耕女织,仅得温饱。
《孔丛子?居卫》说曾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曾子比孔子小46岁。
孔子54岁那年,离开鲁国,西去卫国,开始了他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离开鲁国那年,曾子只有8岁。
曾子拜在孔子门下,当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
孔子弟子,传言3000人,姓名多已不可考。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77人,《孔子家语?弟子解》也记有77人。
司马迁《史记?伸尼弟子列传》说这77人
乃“受业身通者”。
两书所记,相同者74人,不同者3人。
如此,姓名可考者便达80人。
其他文献典籍还记有17人。
这样,孔门弟子姓名可考者凡97人。
曾子是孔门高足。
记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也收录了若干条曾子的言行,从中可以窥见曾子之为人:
曾子迟钝。
《论语?先进》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子迟钝,子张偏激,仲由卤莽。
李泽厚《论语今读》说曾子“一副枯槁死板模样”。
曾子谦逊。
《论语?泰伯》记曾子为人处事:有能力的也要向没能力的学习,知识丰富的也要向知识不多的学习,有像没有一样,充实像空虚一样。
曾子谨小慎微。
《论语?学而》记曾子之语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泰伯》又记,曾子病危,把他的学生都叫到榻前,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孟敬子来看他,他又对好友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作为一个仁人君子,在待人接物上有三点要注意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信任你,说话的时候,多考虑一下用词和声调,就可以避免粗俗和错误。
曾子一生谨慎,临死还不忘把他的处世之道传给他人。
谨小慎微,是鲁国礼治社会下道德追求的必然产物。
《论语?颜渊》记,颜回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乎礼,就是仁。
颜回又请教具体的做法,孔子指点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看、听、说、做都是符合礼的要求,就不得不谨慎,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鲁国权臣季文子,行事也极为谨慎,《论语?公冶长》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三思”不是说思考三次,古时“三”不是个具体数字,泛指多数。
季文子死后多年,提起他的为人,孔子还说他太过于谨慎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实际上,孔子也是个很谨慎
的人,观《论语?乡党》一篇即可知。
孔子的鲁国籍弟子如曾子之父曾点,以及颜回、闵损、冉耕、冉雍、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南宫适、漆雕开、樊须、有若、公西赤、巫马施、冉求、仲由和宰予等人,无不稳重谨慎、讷言力行。
曾子又有大丈夫气概。
《论语-泰伯》记他的主张“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伍大节而不可夺也。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可以把幼君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交付与他,当此重大危难之时,也休想改变他的一言一行。
孔门有弟子3000,思想倾向却不尽相同。
从下面两条材料可以看出曾子之不同。
《论语?子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
《礼记-檀弓下》:“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
’有若
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
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
晏子焉知礼?’”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门高足。
有若,字子有,鲁国人,有若不仅长得很像孔子,思想和为人电最接近孔子。
就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孔子死后,有若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即孔子的接班人、儒家学派的掌门人。
曾子是能够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精髓的弟子之一。
《论语?里仁》记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谓言简意赅。
曾子又是能够真正恪遵孔子教诲的弟子之一。
《汉书?艺文志》记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
”也就是说,《孝经》一书是孔子专为曾子所作。
曾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孝。
《论语?里仁》记孔子之言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曾子恪遵,不离开父母一夕宿于外,纵横家苏叹曰:“孝如曾参!”《新语?慎微》记曾子孝行曰“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
”仁如颜渊,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乃古人之共识。
曾子成为孝之楷模。
《韩非子?显子》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儒学派别不止此八派,《荀子?非十二子》还指斥过“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
故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说“若合苟卿之言计之,当日‘儒分为十’”。
十派之中,可以确认开山祖的有六派,属于鲁籍的得其二:“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
子思,春秋战国之际有两个人叫这个名字,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原宪,一个是孔子的孙儿孔,。
“子思之儒”是哪个子思?论者多认为应是孔,。
至于孟氏,有人以为是孟轲,有人说是孟轲门人。
孟轲也好,孟轲门人也罢,“孟氏之儒”应是孟轲一派。
“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都是孔门嫡传。
有这么一说:曾参传子思,子思或他的门人传孟子。
这个世系的真伪已不可辨。
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册封曾子为“,国宗圣公”。
在孔门弟子中,谥号达到“圣”的,只有两人,一是颜子,谥为“复圣”,另一个就是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