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钧窑系)

合集下载

钧瓷-北大未名BBS

钧瓷-北大未名BBS

钧瓷北宋著名瓷窑之一。

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

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鼓钉三足洗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此尊仿青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鼓腹,圈足。

器内外通体施铜红窑变釉。

口沿下至颈部以天蓝釉为主,晕散数道玫瑰紫红釉。

腹部则主要施玫瑰紫红釉。

器内兼施玫瑰紫与天蓝色釉。

底刻“六”字款并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

在蓝紫融汇、交织变化的釉色中,呈现蚯蚓走泥纹,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

此尊应为宫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传世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

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薄呈酱色。

瓷艺系列讲座之六——五大名窑之钧窑

瓷艺系列讲座之六——五大名窑之钧窑

瓷艺系列讲座之六——五大名窑之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

因古属钧州,故名。

以钧瓷钧窑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简介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显然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钧窑窑变的特殊钧窑性,除了在于强还原焰下呈现的铜从2价还原到0价而出现的姹紫嫣红外,特殊的釉面结构也影响到它的显色,一般来说,钧窑的釉区别于其他窑口青瓷的最大之处,是它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如果你用放大镜观察钧窑瓷器的釉面,不难发现,这种纤维状结构主要是显色部分,而纤维状结晶和玻璃状均质结晶(就是不显色部分)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这一般是加入石灰碱的缘故,所以说,钧窑窑变的呈色,铜的还原反应是直接原因,而石灰碱入釉则是间接原因。

史料评价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

有土焉,可陶为磁。

”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同时期,文震亨也在他的《长物志》中对钧窑的评论道:“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

”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历史课件 钧窑

历史课件 钧窑
钧窑 金元明时期
(一)地点 位于河南禹州市县城北门附近的八卦洞和钧台附近。
1965年发现。位于河南禹县八卦洞和钧台附近,1965年发现 ,1974—1975年发掘。
北大和河南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6期。提出在北 宋晚期 认为在北宋晚期:秦大树等:《发掘禹州钧窑群确证钧 瓷烧制期》《文物天地》2002年第3期
氧化铜(CuO)是黑色的
氧2 化亚铜(Cu O)是红色的 1026度2 时, 4CuO——2Cu O+O2
3、裹足支烧,底足挂釉,器表有细小开片。
“蚯蚓走泥纹”:器物采用支烧,底部受力不均,烧造过 程中胎体出现细小裂纹,釉流入纹内,形似蚯蚓在泥土中 爬行留下的痕迹。
“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
秦大树:《记一组早期均窑瓷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文物》2002年11期)金山金墓钧瓷器“应是掠自中原地区,有 可能掠自宋宫廷。”
反对声不绝:如刘涛:《钧窑瓷器源流及其年代》(《文 物》2002年11期)认为在金代:
2013年发掘有金、元、明三个时期的窑炉。网上有报道。
钧台窑窑炉——Y1
匣钵
钧窑窑具 锯齿状支钉
4、器类主要是陈设用瓷,也有日常用瓷,造型端庄 规整。有六角盆、海棠盆、葵花式盆、莲花式盆、长颈尊 、出戟尊、鼓钉洗等。
传世钧窑 天青釉出戟尊
钧窑传世——花盆
钧窑传世——天蓝釉窑变玫瑰紫花盆
天青釉花口钵
天蓝釉椭圆形笔洗
天青窑变红斑碗
天青釉洗
天青釉长方形枕
5、在大小不等的圆形器物上,依大小次序刻上“—”, “=”,“~”,“+”的数字刻款。
月白釉三足炉
玫瑰紫碗
2、钧釉瓷在烧造过程 中会产生窑变。钧瓷的釉中 含有气泡,在烧制过程中气 泡搅动,突破釉面,造成钧 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状, 这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 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 更加丰富,烧成蓝、红交叉 变幻的色彩。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

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

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博物馆。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

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

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

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

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

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

宋代钧窑历史及宋钧窑瓷器艺术特征,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

钧窑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

以钧窑出产的钧瓷则是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宋钧瓷的历史传承】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时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并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

钧瓷则不同,它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

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原理就是釉料矿物在炉火高温下转化呈色的物理化学现象。

好的窑变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复杂,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窑炉、器物在窑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学的烧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组合才能实现。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就是在人们对窑变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和了解的今天,人们对窑变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来、不期而至,这也更增添了钧瓷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

钧瓷始于唐代。

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

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形成了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盛,莹润典雅,耐人寻味。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钧窑瓷器葵花尊钧窑瓷器双龙献寿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

“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

她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

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现已发现窑址150多处。

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

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

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

到了唐代,制瓷业更加繁荣,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称之为“唐钧”。

到了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

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

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不计工本,精工制作。

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金元时期,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

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窑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其故乡河南禹州蓬勃发展,经过几代艺人、科技人员的不断继承和创新,钧窑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颠峰,走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

钧窑瓷器鉴定

钧窑瓷器鉴定

钧窑瓷器鉴定一、造型要全面研究钧窑瓷器,必须了解钧窑所处的历史环境。

正如前文所述,钧窑的兴盛与宋徽宗密切玻璃质料含量过高,且烧成工艺又未能达到宋钧水平,故而仅能得貌似。

过去古玩商人中流行一句行话:“钧窑不带红,一辈子要受穷。

”说明当时钧窑文物中,没有红斑者,价格远远低于带红斑的。

其实评论钧窑瓷器的价值,并不能单纯以釉色定论,红釉固然难烧,又是钧窑首次大批生产,其斑斓的红斑也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但没有红斑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月白釉出戟尊、月白釉匜等,虽没有红斑,但造型庄重,做工精细,仍不失为国宝级的文物。

二、铭文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

其铭文为烧制以前刻上。

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字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

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

其铭文有“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

字体工整,刻工精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钧窑枕,刻乾隆御制诗一首:“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

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

是枕犹北宋,其形肖如意。

色具君子德,睟面映于背。

髻垦虽不无,穆然以古贵。

今瓷设如兹,脚质在所弃。

贵古而贱今,人情率若是。

然斯亦有说,鲁论示其义。

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

色润玛瑙釉,像泯烟火气。

通灵旁孔透,怡神平底置。

我自霄衣人,几曾此安寐。

”诗后题“乾隆丙申中秋御题”。

钤印有二,为“比德”和“朗润”。

是诗当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

此外,乾隆还于乾隆二十九年、四十一年、五十七年分别写过咏钧窑瓷器的七首诗。

刻诗的均为宫廷工匠,属“大内高手”,其字体刚健俊秀,后人实难模仿,这也是鉴定的要点。

三、鉴定要点第一,首先分清宋钧和元钧。

后者多见,但其价值与宋钧相差甚远。

元钧产地很多,河北、河南、山西、浙江、广西等地都有生产,主要特征是胎质粗松,釉色僵硬。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瓷器集前代之大成,创出丰富多采的造型,有唐八百、宋三千之说,并不夸张。

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奁、唾壶、渣斗、炉、腰鼓、瓷塑等,大都施纯色或驳色单彩釉,表面平滑或有碎纹。

釉色有多种深浅不一的白、蓝灰、紫灰、鲜红、暗紫、青绿、褐、黑等色,更有因酸化作用而产生的光怪奇丽、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绚烂如霞,美不胜收。

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珐花等。

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有花卉、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鸭、山水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莲瓣、钱纹等。

北宋的瓷器,胎质较厚,釉上有蜡泪痕。

至大观政和之时,所烧瓷器胎薄如蛋壳,釉薄如纸,胎釉结合紧密,尤如相溶,轻敲可闻声如玉磬,可谓美不胜收。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

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定窑名瓷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古属定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宋代时发明覆烧工艺,规模扩大,宋、金时期繁盛时期,至元代时衰没。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等类,早期较流行刻花,后兴起刻花与篦划纹结合,中期盛行印花装饰,至晚期更为成熟。

五大名窑:钧窑瓷器鉴赏

五大名窑:钧窑瓷器鉴赏

五⼤名窑:钧窑瓷器鉴赏故宫博物院,河南省⽂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天津博物馆。

钧窑是宋、⾦、元时期北⽅地区规模庞⼤的重要窑场之⼀,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卦洞附近。

传说钧台是⼤禹传位予其⼦的地⽅,故⼀般认为钧窑得名于钧台。

钧窑瓷器素以瑰丽的釉⾊⽽著称于世,特别是所创以氧化铜为着⾊剂、在还原⽓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振。

这种釉⾃然天成、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按变化的程度及⾊彩不同被赋以玫瑰紫、茄花紫、丁⾹紫、海棠红等美誉。

⾦、元时期,河南、河北、⼭西、浙江的许多窑场都曾烧造钧釉器物,形成庞⼤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东⽯湾等地也都曾烧造仿钧釉瓷器。

由此可见钧窑影响之⼤。

本展览以展⽰故宫博物院所藏钧窑及仿钧窑(釉)瓷器为主,辅以禹州市钧台窑址历年考古发现所得标本及兄弟博物馆所藏具有代表性的钧窑完整器,⼒求较为全⾯反映传世和出⼟钧窑瓷器的风貌,供观众朋友们研究、欣赏。

钧窑是宋、⾦、元时期北⽅地区规模庞⼤的重要窑场之⼀,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

话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

钧窑是宋代“五⼤名窑”之⼀,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著称于世。

除了常见的天蓝釉之外,最为世所珍的是铜红窑变釉,按变化的程度及⾊彩不同被赋予玫瑰紫、茄花紫、丁⾹紫、海棠红等美誉。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玫瑰紫釉长⽅四⾜花盆、天蓝釉双⽿三⾜⾹炉等不同釉⾊的藏品,让观众⼀饱眼福。

为便于观众观赏,展览按“民钧——器⽫类钧瓷”、“官钧——陈设类钧瓷”、“仿钧——钧瓷仿制品”三个单元予以展⽰,全⽅位反映历史上钧窑瓷器所取得的⾼度艺术成就,及钧窑名列宋代“五⼤名窑”的原因。

第⼀部分:“民钧”器⽫类钧瓷(上) 乳光幽兰宋、⾦、元时期钧窑产量最⼤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活⽤品,釉⾊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

钧瓷简介

钧瓷简介

“五大名瓷”之首—钧瓷一概述钧瓷,宋代大五大名瓷之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效果,一改自汉至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单色釉发展脉络,自此中国瓷器开始进入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源于唐代的钧瓷艺术,于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造的艺术高峰。

宋代钧官窑瓷器雅致、温润的艺术效果,成为了钧瓷审美的最高标准。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二、艺术特色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

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

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

钧窑的基本介绍

钧窑的基本介绍

钧窑的基本介绍钧窑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为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钧窑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钧窑的简介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亦称“均窑”、“钧州窑”。

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

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

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质量最好。

钧窑[1],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钧窑的标准根据唐人祥编著整理的世界茶经中有记载的近代史上钧窑产品和图片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

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唐人祥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

中国美术史论文——钧窑

中国美术史论文——钧窑

宋代钧窑瓷器探析学生:马鹏学号:20110551080艺术设计(城市环境)二班概述钧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

因古属钧州,故名。

以钧瓷钧窑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其最大的特点。

历史背景及史料记载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

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

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

有土焉,可陶为磁。

"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 |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而钧窑瓷是极其珍贵的,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列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所以可想而知钧窑瓷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对前世的传承和后世的影响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用户所喜爱,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

话说钧瓷

话说钧瓷

钧瓷浅谈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钧瓷起源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

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

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

明清时期,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低温釉艺术陶瓷,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

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

现代钧瓷起源于1994年,成熟于1998年,以液化气梭式窑烧制,是当代钧瓷的主流。

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传统钧瓷的生产工艺,大胆改进燃料、釉方、施釉烧成等工艺造就成的清新亮丽、意境丰富的现代钧瓷。

它以感官的强烈撞击,让人们留恋传统钧瓷的沉稳凝重、含蓄隐约,并为传统钧瓷提供了广阔的升值空间。

钧瓷形式特点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

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

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

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

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钧窑

钧窑

禹州,一个自强不息、正在崛起的城市,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用最传统也最珍贵的艺术品——钧瓷,让世界了解自己。
钧瓷文化 魅力绽放
在禹州,与王运玺一样,很多人一提起钧瓷就如数家珍。禹州市委、市政府甚至要求各级干部要学习研究钧瓷文化,营造弘扬传播钧瓷文化的浓厚氛围。
一股自上而下的热爱钧瓷的情感转化成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2007年4月底,禹州市在总结近几年钧瓷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钧瓷发展委员会,其做法得到了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认可,并专门作出了“钧瓷作为国宝级传统产业,大有发展的必要,只有发展,才能生存,而要发展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要与市场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的批示。
从最初的钧瓷文化周到如今的第四届钧瓷文化节,钧瓷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钧瓷艺术的光大和复兴。
传世和钧台窑遗址出土的“官钧”瓷器,明显可分两类。一类胎薄,工艺较精致,一类胎体较厚(仅限花器),工艺较粗率。两类的区别如下:
精致型与粗放型 “官钧”瓷器的主要区别是:
1.精致型胎体普遍较薄,造型匀称;粗放型胎体普遍较厚,造型笨拙。
2.精致型支钉痕细小而疏朗;粗放型支钉痕大而密集。
“有一次我坐火车时,同车上的一个小伙子聊天,我跟他说起禹州时,他并不了解,但我跟他一说钧瓷,他马上说知道知道。临走时,我送了他一件随身带的钧瓷,我想让他和更多的人了解钧瓷,了解禹州。”禹州市陶瓷局局长吴松木的亲身经历,代表了很多禹州人的心情。
成立于2002年的陶瓷局是一个特殊的行政管理部门,禹州当地笑称陶瓷局为“天下第一局”。在地方政府部门里,禹州是最早设立陶瓷行业行政管理机构的县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禹州发展壮大钧陶瓷产业、让世界了解禹州的迫切愿望。
为了擦亮名片,禹州市大力实施钧瓷“精品工程”,相继成功申报了钧瓷原产地保护,制定了《河南省钧瓷质量地方标准》,出台了《河南省钧瓷艺术标准》,成立了禹州市陶瓷工业管理局和河南省钧瓷产品评定委员会,并连续举办了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中国钧窑学术研讨会等大型活动,成功申报了“中国陶瓷文化之乡”,进一步向世人展示了钧瓷文化的魅力。

宋代六大窑系的来历(上)

宋代六大窑系的来历(上)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98在我国瓷器发展历史长河中,不论是规模、技术还是产品,宋代达到了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

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淘汰、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钧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为中心的宋代六大窑系,这六大窑系对后世瓷器的发展影响很大。

钧窑系,在河南禹州神垕镇等地,当时属钧州而得名。

河南郏县、临汝(今汝州市)、登封、安阳,以及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古、东北、江西景德镇、广东和江苏宜兴等地也都仿烧钧瓷(钧釉瓷),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从唐代延续到当代,一直没有间断。

由于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神奇般的变化被宋代皇帝选为贡品,被定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海棠红及玫瑰紫等,十分丰富。

民间有言“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双”等。

定窑系,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而得名。

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窑系,唐代晚期开始生产,借鉴了邢窑的白瓷风格,至宋代达到顶峰。

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的白瓷。

河南的鹤壁窑、扒村窑、段店窑、当阳峪窑,山西的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的彭县窑等均烧制白瓷,南方的景德镇窑仿制的称南定。

除白定外,兼烧黑釉、酱釉瓷器,称黑定、紫定。

特别是河南当阳峪窑烧制的仿白定和紫定质量上毫不逊色于定窑。

定窑工艺水平高,其刻花、印花、划花等装饰工艺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

磁州窑系,最早发现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一带,当时属磁州而得名。

是中国最大的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福建与国外日本、泰国等地。

如河南登封窑、新密窑、鹤壁窑、当阳峪窑、扒村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

以生产白釉黑彩和珍珠地瓷器著称于世。

黑彩和红绿彩强烈鲜明,图案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宋代六大窑系的来历(上)文 武磁州窑定窑钧窑编辑|薛续友xuexuyou@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宋代钧窑的款识

宋代钧窑的款识

宋代钧窑的款识
宋代钧窑,钧窑,主要产地在今河南省禹州币神屋镇,为宋代五大划窑之一。

钧窑系以河南禹县钧窑为中心,辐射紧邻的临汝、郑县、宝丰,以及豫西的新安、宜阳;豫北的辉县、淇县、鹤壁、林县、安阳;河北省的磁县;山四省的浑源:内蒙古的包头等。

在浙江的金华也发现了钧窑瓷器的窑址。

其中,在豫西的新安县发现的遗址最多,有一百余处,其余各地少则一两处,多则七八处。

但是宋代宫中和官家所用钧窑瓷器,基本由禹州神產镇生产。

关于宋代钧窑的款识,也有着很多的说法,根据本人所见和收藏,将几种宋代钧窑款识再现。

关于汉字数字款识,论述较多,也更好解释。

一般带有数字款识的大多是花盆和花瓠,这些花盆和花肌都配有相应的底座或底托,在它们的底部,刻有汉字一至十的字样,这是为了使花盆和花肌便于和同样数字的底托相配。

汉字款识的一般有两种,一是生产的年份,二是陈设地点,三是“官”字款,标明是宫中和官用。

关于数字款识的不再展示图片,在很多馆藏器中可见。

下列的几款宋代钧窑器,分别带有生产时间和陈设地款识,仅供参考。

元祐元年(1086年)底款水仙盆
专门陈设于奉华宫的海棠花形小花盆
大观元年(H07年)的镂空瓷枕
“官”字款的国形洗
大观元年(1107年)的铺首水洗
政和元年(1111年)的瓷枕
“官”字款莲花温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钧窑(钧窑系)
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 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 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 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 合的结果。 钧窑复色釉瓷器的烧成,不仅使
宋代的青瓷色彩尽态极妍,它所产生
变幻无穷的色彩美,为宋代的官窑青 瓷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宋代钧窑(钧窑系)
宋代钧窑特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 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 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 4、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 一。 征之一。 5、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 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 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宋代钧窑(钧窑系)
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 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 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
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
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 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 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 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宋代钧窑(钧窑系) 夕阳紫翠忽成风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 故名钧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 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 窑体系。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 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 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 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 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 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 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欣赏
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张 宗宪珍藏展2000年11月31 日香港拍卖会 高8.5公分
罐呈鸡心式,为钧窑
器中独特造型。器身开蓝 釉呈色典雅,与紫红色彩 斑相互辉映,自然天成,
华丽灿烂。
北蒂拍卖行张宗宪珍
藏展2000年11月31日香港拍卖会 口径21.2公分 洗呈六瓣花品,折治,减腹,
北宋
钧窑天青釉鼓钉三足水仙洗
钧窑欣赏
说明:这件宋钧窑葵式三足洗高6.5厘
北宋
钧窑葵式三足洗
米,口径22.2厘米,底径13.5厘米。葵 花瓣口,板沿,浅腹,腹呈6瓣葵花式, 3个如意云头形底足。 此洗胎呈灰褐色,器里施天青色釉, 釉面上含有“蚯蚓走泥纹”。器外壁为 玫瑰色乳浊釉,釉汁肥厚,色彩绚丽。 器底刷有酱色护胎釉,并刻有“六”字 铭记,说明这是一件中等尺寸的器物, 靠足内侧有16个小支钉痕。 此洗不仅釉色优美,造型亦浑厚端 庄而不失优雅,是北宋钧窑中的精品。
北宋
钧窑玫瑰蓝釉 葵花形花盆
北宋
钧窑玫瑰紫蓝釉鼓钉 三足水仙盘
钧窑欣赏
北宋 钧窑海棠式洗盆奩
北宋 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
钧窑欣赏
宋 钧窑碗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盆托
钧窑欣赏
说明: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通高32厘米,口径26厘米, 底径21厘米。敞口,颈上粗下细,折圆腹,腹下呈台阶状 外撇。通体月白釉。颈、腹、近足处各饰出戟装饰4个。 钧瓷之美,不单于器物造型优美,釉色亦很独特。 此尊表现在组成尊体的外部轮廓线,自口、颈、肩至 足部均用微曲线勾勒。在长短不一的线形中,不见硬挺的 直线,没有棱角明显的折线,也看不到大弧度的曲线,就 连着意表现的小折肩部位都是以细微曲线形成似折非折的 弧度。细细揣摩端详这缓缓变化的曲线,仿佛是随着委婉、 幽雅的乐曲进入了旋律美的意境中。柔韧的线形赋予高大 尊体以圆润、饱满、浑厚的风韵。贴在颈、腹、足部的对 称式戟,使器型于浑厚中见古拙,与口径相若的喇叭形圈 足又增添了庄重感。覆盖在尊体上的匀净月白釉,以其淡 雅的色彩、含蓄的光泽,赋予尊体雍容博大的气韵。 这件瓷尊是宋代钧窑烧制的专供宫廷陈设用的特殊器 北宋 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器下承三云头足,器体凹凸直线
行成莲瓣。釉质肥厚,外部深攻 瑰紫色,器内天蓝,月白釉相映, 并含有宋钧天然成趣的“蚯蚓走 泥”纹,真有其独特风格。 器底覆以酱釉,并刻“七” 字,示以器型排号。
北宋
钧窑釉莲花式洗
钧窑欣赏
说明:克里斯蒂拍卖行 1999年11月2日香港拍卖 会 成交价:276,000元港币 直径19.7cm
宋 钧窑尊
钧窑欣赏
北宋
钧窑月白釉碟
北宋
钧窑托盏
说明:珍雅堂藏。 高4.1cm 口径18.2cm 底径6.5cm
说明:苏夫比拍卖公司2003年冬季伦敦 拍卖会,估价:12000-18000镑。 口径 15.5cm
钧窑欣赏
北宋
钧窑龙首水盛
高4公分
北宋
钧窑板沿洗
宽11.1公分
口径18.7cm
钧窑欣赏
钧窑欣赏
说明: 北宋,高18.4厘米,口径 20.1厘米,足径12厘米,现藏故宫 博物馆。口沿外撇,直颈较长,圆 腹,宽圈足,底有五孔。 器里壁为月白色,外颈部为天 蓝色釉,微泛紫红,腹部为玫瑰紫 色,艳如晚霞,足部为酱色。 此绚丽釉色为铜红釉在高温窑 变下产生的效果,充分显示均窑釉 的丰富多姿和明亮光华,具有变幻 莫测的诱人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