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读后感500字范文
白帝城托孤三分钟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三分钟读后感读完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啊,真的是感触挺多的。
首先呢,刘备在这时候托孤,那是一种特别无奈又悲壮的感觉。
想他一辈子打打杀杀,就想成就一番大业,可最后呢,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大败,自己也病得不行了。
他躺在白帝城的床上,心里肯定有太多的不甘。
就像我们玩游戏,眼看要通关了,结果被大boss一下子打得血槽都空了,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个队友。
他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那可是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家底儿都交出去了。
再看诸葛亮这边,那压力山大啊。
刘备对他说什么“君可自取”,这就像是给诸葛亮来了个超级大考验。
诸葛亮心里估计在想:“大哥,你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不过呢,诸葛亮也是个忠义之人,他肯定是想着要好好辅佐刘禅,完成刘备的遗愿。
这就像你答应了朋友一个超级难的事,虽然心里直打鼓,但为了义气也得硬着头皮上。
从这事儿也能看出来刘备这人挺聪明的。
他知道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他的忠心,这么一说呢,既给诸葛亮戴了个高帽子,又给刘禅上了个保险。
要是诸葛亮有啥二心,那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了。
这就好比是在团队里,老大知道一个骨干能力超强,但是又怕他跳槽,就用感情和道德这两把锁把他给拴住。
对于刘禅呢,他就像个突然被推到舞台中央的小演员,啥都还没准备好,老爸就把这么个大摊子交给他了。
他估计心里也很慌,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突然被老师点名上台演讲,完全不知所措。
不过他有诸葛亮这个超级“辅导老师”,要是能好好听话,也不至于把蜀国搞得太糟糕。
总的来说,白帝城托孤这一幕啊,就像是三国这个大舞台上的一场大戏中的小高潮。
这里面有人的智慧、忠诚、无奈,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心思都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英雄辈出又充满权谋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托付和担当,真的是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这段历史,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呐!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病榻之上的刘备,面色苍白却目光坚定,周围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诸葛亮则一脸肃穆,等待着主公最后的嘱托。
刘备一生征战,从一个卖草鞋的小人物,到成为一方霸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命运似乎总是爱捉弄人,夷陵之战的大败,让他身心俱疲,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在白帝城,刘备将自己的幼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他深知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饱含了多少信任与无奈啊!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这是刘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把整个蜀汉的未来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中。
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刘备说这话时的心情。
他心里肯定是纠结万分的,一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大业,延续汉室血脉;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刘禅的能力有限,可能无法担当起如此重任。
所以他把这个艰难的抉择交给了诸葛亮,这既是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也是一种无奈的放手。
再看看诸葛亮,听到刘备这番话,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震撼和沉重。
他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主公这样的嘱托,他肩上的担子瞬间重若千钧。
我猜他当时心里一定在想:“主公啊,您放心,我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定会护蜀汉周全,不负您所托。
”白帝城托孤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深谋远虑和诸葛亮的忠诚担当。
这不仅仅是权力的交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咱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想想看,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是不是也会有这样信任与被信任的时刻?比如说,当我们的父母把家里的重要事情交给我们去处理时,那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信任,就像刘备看诸葛亮一样。
而当我们接受了这份信任,是不是也会感到责任重大,想要努力做到最好,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还有啊,在工作中,如果领导把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那也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认可和信任。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诸葛亮那样,全力以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白帝城托孤这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但其中蕴含的那种信任、责任和担当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这可真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情节。
想当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身心俱疲,退至白帝城。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心中满是对未竟事业的不甘和对身后事的忧虑。
当我仔细琢磨这段历史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刘备躺在病榻之上,面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无奈和决绝。
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可蜀汉的大业还未完成,那汉室的复兴之梦眼看就要破碎。
他心里着急啊,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我就一直在想,刘备在那个时候,心里得多难受啊。
他辛辛苦苦打拼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有了一点根基,建立了蜀汉政权,想着能够恢复汉室,成就一番伟业。
结果这一场大败,让他所有的希望都变得渺茫起来。
他心里肯定充满了自责,怪自己太过冲动,没有听从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发动这场战争。
再说诸葛亮,他急匆匆地赶到白帝城,看到刘备病成那个样子,心里得多悲痛。
他们可是一起出生入死多年的战友啊,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
诸葛亮心里清楚,刘备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那场景,真的是让人忍不住落泪。
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多少信任,又包含了多少无奈啊!刘备这是把整个蜀汉的未来,都交到了诸葛亮的手上。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药味,刘备的声音虚弱却坚定。
他知道诸葛亮的忠诚和才能,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而诸葛亮呢,听到刘备这么说,那肯定是满心的感动和责任。
他当即表示,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白帝城托孤,让我看到了刘备的无奈和诸葛亮的忠诚。
在那个乱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托付是多么的珍贵。
刘备相信诸葛亮能够挑起这副重担,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在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信任和托付呢?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有时候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了猜疑,就不再信任对方。
看看刘备和诸葛亮,他们之间的这种情谊,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白帝城托孤三分钟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三分钟读后感
读完白帝城托孤这事儿啊,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先说刘备吧,这老哥一生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想要兴复汉室,可到最后呢,被陆逊打得那叫一个惨,逃到白帝城一病不起。
这时候他把诸葛亮叫过来托孤,我就感觉刘备这人是真有一套。
一方面,他肯定是真心信任诸葛亮,知道自己儿子刘禅没什么大本事,全指着诸葛亮才能保住蜀汉的江山。
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说得敞亮啊,就像是把家底儿都交给诸葛亮了,一点儿不藏着掖着。
不过呢,这背后有没有点儿小九九呢?我觉得也有。
他这么一说,诸葛亮能不肝脑涂地地辅佐刘禅吗?诸葛亮多忠诚的一个人啊,肯定得拼了老命地干。
从这个角度看,刘备这也是一种帝王的心术,虽然都快死了,还能把人拿捏得死死的。
再看诸葛亮这边,那可真是压力山大啊。
老板临死前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他,他能说啥?只能应下呗。
而且诸葛亮本来就是个责任感爆棚的人,估计心里想的就是不管怎样都要把蜀汉搞好。
这之后他南征北战,六出祁山,真的是为了刘备的嘱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刘禅呢,就像个被老爸安排好一切的“小可怜”。
不过他也确实没什么大志向,就知道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诸葛亮。
要是他能争点气,说不定蜀汉还能多撑几年呢。
总的来说,白帝城托孤这事儿就像是一场充满无奈、信任还有算计的交接仪式。
它展现了三国时期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有君臣之间的忠诚与猜疑,也有那种为了理想不得不背负起沉重责任的悲壮感。
这短短几分钟能让人想这么多事儿,可见三国这段历史是真的很有魅力啊。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那可真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狼狈地逃到了白帝城。
这场战争的失利,让他身心俱疲,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当我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刘备那落寞的身影,满脸的悔恨与无奈。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白帝城的宫殿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刘备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竟事业的不甘和对身后事的担忧。
诸葛亮则在一旁,神情肃穆,眼中满是忠诚和坚定。
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声音虚弱但充满了恳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多少信任,又包含了多少无奈啊!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刘禅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继承大业,所以把整个蜀汉的未来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刘备说这话的心思。
他一方面是真心相信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觉得只有把蜀汉交给诸葛亮,才有复兴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许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试探诸葛亮,想让他当着自己的面许下永远忠诚的誓言。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足以说明他的胸怀和气度。
再看看诸葛亮,听到刘备这番话,那是涕泗横流啊,连忙跪地叩头,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幼主,绝不敢有二心。
他的忠诚和坚定,真的让人感动。
从那以后,诸葛亮为了蜀汉的事业,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想想看,要是诸葛亮当时有一点点私心,蜀汉的命运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他没有,他带着那份沉重的嘱托,一次又一次地北伐,试图完成刘备复兴汉室的遗愿。
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和挫折,他都没有放弃。
白帝城托孤这个事儿,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刘备的无奈和诸葛亮的忠诚。
这就好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把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交给别人,希望他们能好好珍惜,帮我们实现梦想。
而那个接受嘱托的人呢,要是能像诸葛亮一样,不负所托,尽心尽力,那该是多么难得和可贵啊!回想起历史上的这一幕,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
刘备白帝城托孤主读后感
刘备白帝城托孤主读后感读完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啊,那可真是像吃了五味杂陈的大杂烩,各种滋味在心头啊。
刘备这一辈子,那可是怀揣着远大的梦想,一路摸爬滚打。
好不容易在蜀地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结果呢,一场夷陵之战,被东吴打得那叫一个惨,最后只能在白帝城苟延残喘。
这时候他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我就觉得,这里面的事儿可太有意思,也太让人心酸了。
你看刘备,他对诸葛亮说的那些话,表面上是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说要是刘禅不行,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有深度的“试探”。
就好比你有一个特别宝贝的东西,你要交给一个特别信任,但又有点担心他会不会抢了这宝贝的人。
刘备心里肯定是纠结的,他知道诸葛亮有大才,要是诸葛亮真有二心,刘禅那是根本招架不住的。
可是他又得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对诸葛亮的信任,这心理博弈可真绝了。
从诸葛亮的角度看呢,他肯定也是压力山大啊。
诸葛亮是什么人?那是忠心耿耿,一心只想辅佐刘备成就大业的人。
刘备这么一说,他估计都想跪下来表忠心了。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兴复汉室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这时候主公把这么重的担子又加了一层,他能不诚惶诚恐吗?我都能想象到诸葛亮当时心里想的是:“主公啊,你这可太看得起我了,我肯定会拼了老命辅佐幼主的,你可别再这么吓我了。
”再说刘禅,这孩子也是可怜。
老爸在外面打仗打输了,马上就要挂了,把这么个烂摊子交给他。
而且他爸还当着他的面对诸葛亮说那些话,他心里估计也在打鼓呢:“相父啊,你可别真听我爸的话把我给换了啊。
”感觉他就像个被夹在中间的小可怜,啥也做不了,只能等着诸葛亮来掌舵。
这一段故事啊,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刘备的无奈、猜忌与大度,诸葛亮的忠诚与压力,刘禅的无助,都交织在一起。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在权力、信任和责任面前,人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人性大戏,让我们现代人看了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呢。
比如说在生活里,我们有时候也会面临信任别人又有点小担心的情况,就可以从这里面学学怎么处理这种微妙的关系。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那可真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啊!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刘备在白帝城病重,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他心中最牵挂的还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和未竟的大业。
他把诸葛亮叫到床前,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他,这一幕,光是想想都让人觉得沉重又悲壮。
刘备这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他就怀揣着兴复汉室的梦想,四处奔波,历经磨难。
多少次,他寄人篱下,又多少次,他在战场上死里逃生。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却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身心俱疲。
如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诸葛亮身上。
我在想,当刘备躺在床上,看着诸葛亮那熟悉而又充满智慧的面容时,他的心里该是多么的复杂。
他或许有愧疚,觉得自己没能实现当初的理想,没能给兄弟们一个完美的交代;他或许有不舍,舍不得离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但更多的,应该是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呢,面对刘备的托孤,他的压力该有多大啊!他深知这副担子的沉重,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接了下来。
这是怎样的一种忠诚和担当啊!他本可以选择退缩,可以选择过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但他没有。
他选择了为了刘备的遗愿,为了蜀汉的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拿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来说吧,有时候我们会接到一些艰巨的任务,或者被别人寄予厚望,那种感觉其实和诸葛亮当时的处境有点像。
比如说,我曾经答应帮朋友策划一场重要的活动。
那时候,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怕自己搞砸了,让朋友失望。
但一想到朋友对我的信任,我就咬咬牙,全力以赴。
每天都在想各种方案,联系各种资源,忙得昏天黑地。
好在最后活动还算成功,朋友很满意,我也松了一口气。
再回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饱含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也展现了他的大度和明智。
可诸葛亮呢,他泪流满面,发誓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刘禅,绝不会有二心。
玄德白帝城托孤读后感
玄德白帝城托孤读后感读了玄德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啊,那可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先说这刘备,一世英雄啊,从卖草鞋的一路打拼到建立蜀汉政权,那也是相当不容易。
可这到了白帝城,英雄也走到了末路。
他躺在那儿,气息奄奄的样子,就像一盏快要熬干油的灯。
想想他之前的雄心壮志,再看看现在,真让人忍不住长叹一声。
他把诸葛亮叫到跟前托孤,这里面的事儿可就微妙喽。
他说什么要是阿斗不行,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我当时就想,刘备这是真心的呢,还是在给诸葛亮下套呢?也许他是真心觉得诸葛亮太有才了,要是阿斗实在扶不起来,还不如让诸葛亮当家。
可又感觉像是一种试探,就像在说:“孔明啊,我可都把话撂这儿了,你要是敢有二心,可就对不住我这一片信任啊。
”这就像是给诸葛亮套了个无形的紧箍咒,让他只能死心塌地为蜀汉卖命。
再看诸葛亮这边,那可是被架在火上烤啊。
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一听这话肯定是诚惶诚恐。
我都能想象到他当时的表情,肯定是又感动又害怕。
感动于刘备对他的信任,害怕被人误解他有篡位的心思。
所以诸葛亮只能是一个劲儿地表忠心,说什么“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卖给蜀汉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从这事儿也能看出来这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复杂。
表面上是掏心掏肺的信任,可暗地里又有着各种算计和权衡。
阿斗那小子就像个被命运推到前台的木偶,自己没什么本事,全靠诸葛亮在后面撑着。
可诸葛亮再厉害,也只能在刘备给设定好的框架里干活。
这一段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权力的微妙和忠诚的无奈。
我读完就觉得,在那个时代,就算是聪明绝顶的人,也被这一套君臣规矩给束缚得死死的,想洒脱都难啊。
不过也正是这些复杂的故事和人物关系,才让三国这段历史这么有看头,这么让人回味无穷。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那可真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退到白帝城,身心俱疲,病情日益严重。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想到了自己未竟的事业,想到了蜀汉的未来,于是做出了托孤这一重大决定。
我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刘备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却目光坚定。
他的周围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氛,亲信大臣们个个神色凝重,眼中满是忧虑。
刘备用微弱却有力的声音,对着诸葛亮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这简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多少信任、多少无奈、多少期望啊!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刘备紧紧握着诸葛亮的手,眼中满是恳切。
他深知自己的儿子刘禅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治理这个国家,但是他又怀着一丝希望,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让蜀汉能够继续存续下去。
而诸葛亮呢,听到刘备这番话,想必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他一生忠心耿耿,为了刘备的大业鞠躬尽瘁,此刻面对主公如此重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再来说说刘禅,这个被后世议论纷纷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昏庸无能,也有人说他其实大智若愚。
但在白帝城托孤这个节点上,他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对于即将到来的重大责任浑然不知。
他或许还在宫中玩耍,不知道父亲已经为他的未来操碎了心,安排好了一切。
回到刘备这边,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一定充满了遗憾。
他遗憾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遗憾不能亲眼看到蜀汉的繁荣昌盛。
但他也一定感到一丝欣慰,因为他有诸葛亮这样一位忠诚且有智慧的臣子,让他在临终前还能抱有一丝希望。
白帝城的宫殿里,烛光摇曳,刘备的声音在寂静中回响。
他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沉重的石头,压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而诸葛亮,郑重地许下承诺,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告诉刘备:主公放心,我定当不负所托。
当我深入去感受这段历史,我能体会到刘备作为一个君主的无奈和作为一个父亲的牵挂。
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寄托在了诸葛亮身上,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信任啊!而诸葛亮,也用他后来的行动证明了这份信任的价值。
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刘备这人啊,一生都在追逐自己的霸业。
可到了白帝城,就像一个被命运捉弄了无数次后终于精疲力竭的老大哥。
他躺在那儿,身边的兄弟死的死,散的散,曾经的雄心壮志也被夷陵之战的那场大火烧得差不多了。
这托孤啊,看着就特别心酸。
他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那场景就像是把自己的全部家当和最后的希望都托付给了这个智慧超群的军师。
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我当时就想,刘备这是真心的呢,还是在给诸葛亮下套呢?也许都有吧。
一方面他是真的信任诸葛亮,知道自己儿子刘禅那小本事,得靠着诸葛亮才能撑起蜀汉这片天;另一方面,他这么一说,诸葛亮哪敢有二心啊,不得感恩戴德地发誓要好好辅佐刘禅。
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可真是个超级大的“锅”啊。
本来就殚精竭虑地给刘备出谋划策,这下好了,直接背上了整个蜀汉的未来。
诸葛亮当时心里估计在想:“我这是上辈子欠你的吧,刘老板。
”但他还是诚诚恳恳地答应了下来。
这就像一个特别有责任心的老管家,即使主人家快不行了,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他,他也会咬着牙努力收拾。
再说说刘禅那小子。
老爸都在白帝城托孤这么严肃的事情了,他还在成都当他的安乐公预备役呢。
感觉就像个被保护得太好的小少爷,完全不知道外面的风雨有多猛烈。
他可不像他老爸刘备那样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就等着诸葛亮给他撑起一片天,自己坐享其成。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谁让他有个这么厉害又操心的老爸和一个鞠躬尽瘁的相父呢。
白帝城托孤就像是蜀汉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刘备这一去,蜀汉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失去了主心骨的船,虽然诸葛亮拼了老命想把它稳住,可最后还是没能改变蜀汉走向衰落的大趋势。
这故事也让我明白,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团队,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英才,没有一个靠谱的继承人,没有良好的根基,最后也只能是个悲剧。
哎,这三国的事儿啊,真是越看越让人感叹。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读罢白帝城托孤这段历史,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想当年,刘备在乱世之中崛起,桃园三结义的誓言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他带着关羽、张飞,南征北战,一心想要兴复汉室。
可这一路走来,是何等的艰辛。
多少次的出生入死,多少次的险象环生,才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爱捉弄人。
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所杀。
这对刘备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想那关羽,威震华夏,义薄云天,却落得如此下场。
刘备悲愤交加,不顾众人劝阻,执意伐吴,要为关羽报仇。
可这一仗,打得是一败涂地。
夷陵之战的惨败,让刘备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躺在白帝城的病榻上,刘备的心中该是何等的悔恨与无奈。
他或许在想,如果当初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劝告,不意气用事,是不是就不会有今天的结局。
可这世上哪有后悔药可吃呢?当诸葛亮匆匆赶来的时候,刘备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他望着眼前这位跟随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臣子,心中满是愧疚与不舍。
他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那一番言辞,真是令人动容。
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眼中含着泪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这话听起来,是多么的诚恳,又是多么的无奈啊!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刘禅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可又希望汉室的江山能够在刘家的手中延续下去。
他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这份信任,真可谓是重如泰山。
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那是涕泗横流,赶忙叩头,表示自己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在想,这是怎样一种君臣情谊啊!没有丝毫的猜疑,只有满满的信任和托付。
再看看刘禅,这个被刘备寄予厚望的儿子,此时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
他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怎样的责任和挑战,也不知道父亲的这番托付意味着什么。
也许在他的心里,还在想着玩耍和嬉戏。
回想刘备的一生,他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步成为蜀汉的皇帝,这其中的艰辛和磨难,又有几人能知。
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与人情世故。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这可真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啊!刘备,这位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一生征战,为了兴复汉室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然而,命运却在夷陵之战中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那场战役的失利,让他身心俱疲,最终退守白帝城。
我想象着当时的场景,刘备躺在病榻之上,面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疲惫和不甘。
他心里清楚,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他所开创的蜀汉大业还未完成。
此刻的他,内心该是何等的煎熬!诸葛亮,这位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智者,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着刘备。
当他接到刘备托孤的诏令,匆匆赶来白帝城时,心中想必也是五味杂陈。
他深知,从此刻起,他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眼中含泪,声音颤抖地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包含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也体现了他对蜀汉未来的深深忧虑。
我一直在想,刘备说出这番话,到底是真心认为诸葛亮有能力取代刘禅,还是以退为进,用这种方式来逼迫诸葛亮表忠心呢?或许,在那一刻,刘备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只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有人继承,自己的儿子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诸葛亮听到这番话,涕泗横流,当即跪地叩头,表示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忠诚和坚定,让人动容。
再看看刘禅,这个当时还年幼懵懂的孩子,或许还不明白父亲的临终嘱托意味着什么。
他不知道,从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与蜀汉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回想起这段历史,我仿佛能看到白帝城那弥漫着悲伤和忧虑的气氛。
刘备的无奈,诸葛亮的忠诚,刘禅的懵懂,构成了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抉择,就像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样。
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助,会对未来充满担忧,但正是在这些艰难的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心和担当。
诸葛亮在接受托孤重任后,真的是尽心尽力。
他对内治理国家,发展经济,让蜀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外多次北伐,试图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
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五百字作文写读后感
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五百字作文写读后感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五百字作文写读后感篇1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
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其中讲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
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五百字作文写读后感篇2前段时间,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的人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诸葛亮在吴国的时候,周瑜觉得他太厉害了,想方设法想要除掉他,便说军中缺箭,便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只要三天就能造出箭来,还下了军令状在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来甘愿受重罚,说完便告辞了,周瑜听了,心里乐开了花。
周瑜手下鲁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让他私拔二十条船,每条船三十人,再在船边立上成束的草,用青布盖上,而且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
可是,借船给诸葛亮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反应,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突然叫鲁肃去取箭,还叫人把那二十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向曹操水寨开去。
刘备白帝城托孤主读后感
刘备白帝城托孤主读后感读了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啊,那可真是感慨颇多。
首先得说刘备这人啊,一辈子风风火火地打天下。
从卖草鞋的小人物一路成为蜀汉的皇帝,那可不容易。
但到了白帝城的时候,他已经是英雄迟暮啦。
他躺在那儿,身边的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这时候的他肯定心里满是遗憾和不甘。
他把诸葛亮叫到跟前托孤,这一幕真的是让人看了心里五味杂陈。
你想啊,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乍一听,特别大方,就好像在说:“老诸葛啊,我儿子要是行,你就帮衬着;要是不行,这皇位你就拿去得了。
”可实际上呢,这里面大有深意。
刘备这一招可高了,一方面是他真的信任诸葛亮,毕竟这么多年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那是鞠躬尽瘁。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啊,诸葛亮那么忠诚的人,听到这话哪还能有别的心思,只能更加死心塌地地辅佐刘禅了。
从诸葛亮的角度看呢,这简直就是给他压上了一座大山。
本来就忠心耿耿的他,这下更得小心翼翼了。
他得时刻想着先帝的嘱托,又得处理蜀汉那一摊子事儿,什么南征北战、治理国家,还得应付朝廷里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儿。
这就好比你本来就干着好几份工作,结果老板还在临终前给你加了一个超级大任务,而且这个任务关乎整个公司的命运,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再看看刘禅,也就是阿斗。
有这么个厉害的老爸,还有诸葛亮这样的超级大臣辅佐,按说应该能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谁知道呢,他最后还是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这也让我想到,再好的外部条件,如果自己不上进那也是白搭。
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有好老师教,家里也给创造好条件,可自己要是天天就想着玩,那成绩肯定好不了。
总的来说,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事儿啊,就像一场大戏的高潮部分。
它把忠诚、信任、权力、责任这些东西都搅和在一起了。
这不仅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情节,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权力和生死面前的复杂表现。
这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英雄辈出又充满权谋的时代,也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从中能琢磨出不少为人处世、领导管理之类的道理呢。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那可真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故事。
想当年,刘备为了给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不顾众人劝阻,执意兴兵伐吴。
结果夷陵之战大败,损兵折将,自己也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当我读到这段历史时,心里真不是滋味。
刘备啊刘备,你咋就这么冲动呢?关羽的死固然让人心痛,可这一仗打得,真是让蜀汉元气大伤。
躺在白帝城病榻上的刘备,心里估计充满了悔恨和无奈。
他或许在想,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才有了蜀汉这一片基业,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让这一切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而此时的诸葛亮,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来到了白帝城。
刘备见到诸葛亮,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凝重。
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那语气,那眼神,充满了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期待。
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真可谓是字字千钧。
我就在想啊,刘备说这话的时候,心里到底是咋想的?是真心觉得诸葛亮有能力取代刘禅,还是以退为进,用这种方式让诸葛亮死心塌地地辅佐刘禅?也许,这两种心思都有吧。
毕竟刘备也是个精明的主儿,他知道诸葛亮的忠诚,也知道这番话能让诸葛亮更加坚定地为蜀汉效力。
诸葛亮呢,听到刘备这番话,那肯定是感动得不行,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他泪流满面,发誓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场景,真让人感动。
诸葛亮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他一直铭记在心。
所以,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他也不会有二心。
再说说刘禅,这个被刘备托付给诸葛亮的“阿斗”。
很多人都说他是扶不起的,但我觉得吧,也许他就是能力有限,但也不至于一无是处。
在那样的乱世,要挑起蜀汉的大梁,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有诸葛亮这样的能臣在,他可能也没啥发挥的空间。
白帝城托孤这事儿,让我感受到了刘备的无奈和诸葛亮的忠诚。
也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决策一定要慎重,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犯下大错。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
白帝城托孤的读后感说起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历史,那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呐!想当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身心俱疲,退到白帝城。
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把诸葛亮等重臣召集到身边,进行了那场令人动容的托孤之举。
刘备躺在病榻之上,面色苍白,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忧虑。
他望着诸葛亮,那目光仿佛要把自己未竟的事业、对汉室的忠诚和对幼子刘禅的牵挂,一股脑儿地都传递给眼前这位足智多谋的臣子。
诸葛亮呢,一脸凝重,眉头紧锁,他明白主公对自己寄予的厚望,也深知这副担子有多重。
刘备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声音颤抖却充满力量地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气氛仿佛都凝固了。
咱想想啊,这得是多大的信任,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诸葛亮哪能有别的心思,当即涕泗横流,发誓一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咱来仔细琢磨琢磨这场景里的细节。
刘备那虚弱的样子,说话都费劲,可每一个字都像是用尽全力从心底挤出来的。
他的眼神里,有对过去的悔恨,有对未来的担忧,更多的是对诸葛亮的期待。
再看诸葛亮,那满脸的泪水,不仅仅是因为感动,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他的身子微微颤抖,心里或许已经在盘算着未来该如何应对种种困难。
从白帝城托孤这件事,能看出刘备的无奈和决绝。
他奋斗了一辈子,为的就是兴复汉室,可如今大业未竟,自己却要先走一步。
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是他最后的希望,也是他能做的最大的努力。
再说说诸葛亮,他原本或许只是想在乱世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事业。
可这一下子,责任变得无比重大,他要挑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重担,还有刘备的遗愿和天下人的期望。
联想到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面临一些重大的抉择和托付。
就好比一个家族企业,老掌门病重,把企业交给年轻的接班人,那接班人能不感到压力山大吗?白帝城托孤也是一样,诸葛亮就是那个接下重担的人。
白帝城托孤这事儿,还让我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白帝城托孤观后感
白帝城托孤观后感看完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啊,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首先得说,刘备这老哥也太不容易了。
一辈子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想兴复汉室,打来打去的,结果到最后把自己折腾得只剩下半条命。
躺在白帝城那床上,看着就觉得挺惨的。
这就像咱们现代人努力创业,忙了一辈子,最后公司快倒闭了,自己身体也垮了,那种无奈和凄凉,一下就出来了。
再说说这托孤的事儿。
刘备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那场面,感觉就像一个要交棒的老运动员对一个信得过的教练说:“兄弟,我不行了,接下来全靠你了。
”刘备跟诸葛亮说“君可自取”的时候,我都惊了。
这刘备是真的信任诸葛亮啊,还是故意这么说试探他呢?不过看后面诸葛亮的表现,那肯定是真心被刘备的信任打动了。
就好比你老板在临终前跟你说:“公司以后你想咋整就咋整,我信你。
”这得是多大的压力和荣耀啊。
诸葛亮呢,那真是鞠躬尽瘁的典范。
我都能想象他当时心里得多纠结,一边是对刘备的忠诚,一边是这么个烂摊子。
但是他毫不犹豫就接下了这个重任,就像一个勇士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还硬着头皮上。
这让我想起自己有时候答应朋友帮忙做事,虽然没这么严重,但那种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的感觉是相似的。
而且诸葛亮后来真的是为了蜀汉操碎了心,感觉他从那一刻起就给自己上了一个超级紧的发条,一直到死都没松过劲儿。
从这个事儿里,我还感觉到一种传承的力量。
刘备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蜀汉就这么托付给了诸葛亮。
这就像咱们的文化、传统或者家族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虽然蜀汉最后还是没成大事,但这种传承的精神,还是挺让人感动的。
总的来说,白帝城托孤这一段就像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的转折点。
以前看三国,光看那些打仗啊、计谋啊,到这才发现,背后的这些情感和信任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就像生活一样,不只是那些功名利禄,人与人之间的真心和托付才是最珍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帝城托孤读后感500字范文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
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
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
”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
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
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
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
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
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
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政权问题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
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
欲擒故纵“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
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
明智决定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
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白帝城托孤读了“白帝城托孤”一段,我陷入了深思。
三国时期,刘备的两个结拜义弟关羽、张飞为人所害。
刘备认为罪在东吴,于是不顾孔明的劝阻,冒失伐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死了70万蜀汉儿郎。
刘备率残部逃往白帝城,夙夜忧叹,懊悔不已——为什么我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社稷?为什么我会忘记兵家大忌,驻军山林?……终于忧郁成疾,在“白帝城托孤”后“中道崩殂”。
试想,刘备虽兵败东吴,70万大军灰飞湮灭。
但是,凭着国民的爱戴,忠臣的扶持,何愁蜀国不会东山再起?可是,刘备却只会哀叹惋惜,沉迷在“如果不伐吴,70万大军便一人未卒,三兄弟昨夜还举杯邀月”的翩翩遐想之中,不能自拔。
其实,只要他敢于面对现实,不再懊悔,一切都会好转起来,也就不会有“白帝城托孤”的历史悲剧了。
再让我们看看刘备的丞相诸葛亮。
作为蜀国的忠臣,诸葛孔明为兴复汉室基业,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六次失败,但诸葛亮却有着深远的目光。
他不仅没有气馁,没有懊悔,反而更加努力地协助刘禅治理国家,始终把目光锁定在“下一次”。
纵然他出师伐魏没有成功,但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却留在人们心中,后人爱戴他胜过了刘备。
比较刘备与诸葛亮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不要因为做错了事而懊悔不已。
“我那次面试前准备得充分一点就好了”,“我考前认真复习一下该多好”……诸如此类,与刘备在白帝城忧叹懊悔有什么不同?不如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敢于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学习他正确面对失败,不气馁,勇敢面对“下一次”的精神状态。
有句俗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
是啊!我们对从前的失败不必过多地去懊悔,而是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坚信“下一次”一定能够成功。
如果只是一味地懊悔,必定会使精神磨灭,意志消沉。
让我们对懊悔说“不”,勇敢地面对“下一次”吧!白帝城托孤读《三国》,已经是几年前的事,其中很多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还守羽。
提到关羽,人们总会想到一个身披金盔甲、胆识与智慧共存的武圣形象: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等等。
可是,现如今看来,从他身上我们依然可以获取一些有用的东西。
大家都知道,关羽知恩图报。
想当年,关羽不幸遭围城落败,被曹操设计劝降成功。
曹操知道关羽有才,于是厚待关羽期望归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金赠银......关羽十分感恩,也少不了帮曹操几件大忙:解白马之围、诛颜良、斩文丑......但后来,关羽得知真相后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离开了曹营。
火烧赤壁曹操大败时,在逃命路上遇见前来堵截他的关羽。
曹操当时满面尘灰、衣冠不整,关羽一见曹操这样,想起昔日待自己不薄,也不顾立下的“如不活捉曹操甘愿斩首示众”的军令状,放走了曹操。
可见关羽实践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关羽用他的性命三番五次报恩,每每想起,我总会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不过,前不久,各大媒体发布了一则让人震惊的消息:吴谢宇弑母,我着实一惊。
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但吴谢宇不但不感恩,反而恩将仇报,将生养自己的至亲杀害,回看关羽,对自己曾经有恩的敌人尚且报恩,吴谢宇何异于禽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羽也有缺点:骄傲。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与孙权隔江相望。
孙权想把荆州要回,于是让关羽交还荆州。
关羽看不起孙权,不肯交还。
后来,孙权趁关羽进攻曹操的樊城时命令吕蒙去夺荆州。
吕蒙深知关羽性格,先去夸奖关羽一番,关羽就有些飘飘然了。
吕蒙趁关羽全无提防,白衣渡江,夺下荆州,杀了关羽。
“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它不仅仅会使人落后,还会让人落败,甚至酿成悲剧。
纵观历史,这样的事例还少吗?庞涓兵败马嵬坡、楚霸王乌江自刎、李自成兵败、拿破仑滑铁卢......不都是因为他们的骄傲自大所造成的吗?我本人也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有次语文考试,我考了一个全班第一,因此我十分骄傲,认为我是全班水平最高的。
过不多久,语文老师又举行了一次考试,那次考试前,我不屑去复习,结果考得十分不理想。
我们应该吸取关于失败的教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要等到悲剧发生才知悔改,那时,已来不及了。
“以史为鉴,可知未来”。
我们客观看关羽的一生,一定还可以从他身上发现许多可取或借鉴之处,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拥有更顺畅的人生道路和更光明的未来。
白帝城托孤现在充斥着不少说刘备虚伪的言论,匡扶汉室是假,替关羽报仇是假,白帝托孤也是假的,刘备就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然而历史上的刘备真的是伪君子?笔者认为,刘备并非伪君子而是真君子。
在史书中,也能找到许多证据能够证明刘备并非伪君子。
空口无凭,下面笔者就举白帝托孤这个典型例子来证明。
关羽、张飞先后身死,夷陵之战又遭遇惨败,刘备心力交瘁下,病倒在白帝城,临终之前托孤于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注意《三国志》记载的刘备托孤之言与《三国演义》是不一样的。
《三国志》说的“君可自取”的“取”,应为选择之意,意思是说你可以从我的儿子里面重新选择一个去辅佐,《三国演义》却把“君可自取”篡改成了“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意思是说你可以自己当皇帝,这样一改,意思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动。
这时候网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言论:刘备怎么可能愿意将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拱手送人呢?肯定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其实在白帝托孤之时,刘备已经埋伏好了刀斧手,假如诸葛亮默认了刘备的说法,下一秒就会被刀斧手砍死。
可是,刘备本来也就没有说过诸葛亮可以自己当皇帝的话呀!我们且不论刘备埋伏刀斧手这个论证是否正确,这个观点的前提:刘备说过诸葛亮可以当皇帝。
刘备既然没说过呀,那这就是假的,用虚假的已知条件,如何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呢?那些用《三国演义》篡改以后的托孤之言来指责刘备虚伪,不是很荒谬吗?当时蜀汉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刘备托孤之时,益州远比诸葛亮北伐前夕更为疲敝。
外交上,与孙权的联盟破裂;军事上,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政治上,南中各郡纷纷反叛。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诸葛亮有能力挽救这千疮百孔的蜀汉江山,以刘备的才智,会不清楚杀诸葛亮的后果?可以这样说,没有诸葛亮去力挽狂澜,蜀汉在刘备死后,仅仅依靠阿斗,那绝对支撑不了几年的,于情于理,毫无保留的信任诸葛亮,是刘备的唯一的选择,而且刘备以知人善任著称,会看不出诸葛亮高洁的人品?白帝城托孤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于是写下这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守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
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
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
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凝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