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下差否?甚耿耿,喉中不复燥耳,故知问。”“知问”《汉语大词典》未收。
信:
指信使,递送书信或通达信息、表达问候的人。
羲帖:
“一见尚书书,一二日遣信以具。”“六日,昨书。信未得去。”(此二例“书”“信”有别)“事毕当吾遣信,视淑还母子平安为慰。”“皇象草章,旨信送之,勿三。当付良信。”但王羲之杂帖中“书信”亦已连用,意义无别:
(3)爽快。
献帖:
“王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胜:
此期有好义。王氏父子书帖常指病情好转或痊愈。
羲帖:
“寻得小差,固尔不能转胜,沈滞进退,体气肌肉便大损。”献帖:
“得五日告,知君转胜,甚慰。”
力:
(1)勉力、尽力。前面多有表示身体、精神状态不佳的词语。
羲帖:
“吾劣,力遣知问。”“仆日而得此热,勿勿解日耳,力遣不具。”“仆故是常耳,力不次。”“吾忽忽,力数字。”
“xx已应在道,企迟。”
比:
近、近来。
羲帖:
“累出想至,君比各可不?”“比日寻省卿文集,虽不能悉周遍寻玩,以为佳者,名固不虚。”“比来食日几许?得味不?”
xx:
如此,此。献帖:
“想彼悉佳,汝复见诸女不?此近下故尔耳。”羲帖:
“知静婢面犹尔,甚悬心。”“吾昨暮复大吐,小物便尔”。
触:
表周遍,相当于凡、处处、事事。
“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联系《幽明录》:
“便得家信xx:
‘母亡’。”等例,“信”的书信义魏晋已见端倪是可靠的。
迟:
盼望、等待。
羲帖: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甚迟见卿舅,可早至。”“迟面,以日为岁。”“迟望”同义连用。羲帖:
“汝宜速下,不可稽留,计日迟望。”“企迟”亦同义连用。涣帖:
xx
作者简介:
王小莘(1939—),女,广西博白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一个时期,也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处在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的主要阶段,它的语言,比起先秦两汉,已经拉开了距离,产生了不少质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习俗语进入文人作品的分量明显增长。晋代书帖大多是亲朋间往来应酬之作,尤其是王羲之父子的书帖,内容大都是寄思念、问康否、叙家常、抒悲怀、论书法之类,文字简短,平直质朴,随心而谈,不假雕饰,因此掺杂了许多当时的习俗用语,口语成份比起其它形式的作品来比例更高,最能透露从先秦的文言体系向中古、近古的口语化作品过渡的信息,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但是这类词过去研究得还很不够,字典词书往往失收或漏释。因此,我们选取王氏父子书帖中据字面难以索解的习俗语词进行梳理,归纳释义,以借此观测魏晋口语在书面语中使用的状况,并管窥魏晋词汇面貌之一斑。
(2)申述、xx。
羲帖:
“每赐翰墨,使如展。”“民年已西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衰疾日甚,自恐无(暂)展语平生理。”
(3)表xx,如致敬,拜望之类。
羲帖:
“羲之脚不践地,十五年无由奉展,比欲奉迎,不审能垂降不?”“不展”指来不及、不能实现。羲帖:
“及以令弟食后来,想必如期果之,小晚恐不展也。”又作“未展”,如蔡谟帖:
“阮新妇免身得雄,甚善。”“阮新妇何日至?慰姊耳。”献帖:
“自新妇母子去,寂寞难言,思子辈不可言。”
营综:
经营,治理。
羲帖: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同期作品如《颜氏家训·省事》:
“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是多头钻营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唯收《颜》书例,释为“从事研究”,不确切。
羲帖:
“雨快,想比安和,迟复承问。”“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2)心情好,身体好。
羲帖:
“六日告姜,复内始晴,快情,汝母子平安。”“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不快”则指身体不好,不舒服。羲帖:
“吾比日极不快,不得眠食,殊顿。”“妹不快,忧劳,余平安。”
二、例释
问:
指书信、音讯。
羲帖:
“得都近问,清和为慰。”“得孔彭祖十七日具问,为慰。”“问”与“书”连用,词义无别,如羲帖: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於今。虽时书问,不解”“书”与“问”分用,意义往往有别,“书”指书信,“问”指音讯,消息。如羲帖:
“得书,知足下问。”“音问”同义连用。如羲帖:
“未知见卿期,当数音问也。”“知问”也是书信、音讯的意思。如:
不审:
不知。
羲帖:
“寒严,不审圣体御膳何如?”“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吾怪足下参朝少晚,不审尊体何如?”“不审尊体何如?”“不审尊体复何如”成为魏晋六朝书信习用的问候语。
“驱车出郊廓,行路xx。”
大小、xx:
指家人。
羲帖: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君大小佳不?至此乃知熙。”
亲亲:
家中亲人、亲属。羲帖:
“余亲亲皆佳,大奴已还吴也,冀或见之。”“明晚共亲亲集,想君未便至余姚尔。”献帖:
“想足下每思先后公,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
羲帖:
“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彼有能画者不?欲摹取当可得不?”献帖:
“益部耆旧传令送,想催驱写取了。”这种用法在同期作品中已多见,如《高僧传》卷十:
“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颜氏家训·书证》:
“潘陆诸子离合诗、赋„„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水经注·沔水》:
(2)表体力、体力之所及。
羲帖:
“且风大动,举体急痛,何耶?赖力及,足下家信不能悉。”“吾故不平,犹忧悴,力困不一
一。”“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力不一一”“力知问”“力不具”“力白不具”“力还不具”“力不次”“力遣不次”等是王氏父子书帖中十分惯用的语词,表示体力不允许具体地一一陈述的意思。
中表:
表亲戚,指与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或与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亲戚关系。
羲帖:
“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迎集中表,亲疏略尽,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
新妇:
“某姓十新妇”,指某人的妻子,可指己妻也可指人妻,不一定指新婚之妇,也不一定指年轻的妇人。
羲帖:
“令外甥知问,郗新妇更笃,忧虑深。”献帖:
“xx哀慕兼恸,痛毒难居。”
(2)表程度高。
羲帖:
“晚复毒热,想足下所苦并已佳。”
奄、奄忽:
死、逝世。
羲帖:
“君服前贤弟逝没,一旦奄至,痛当奈何。”“未盈数旬,奄见背弃。”“感动,奄忽长逝,痛毒之甚,惊惋摧恸,痛切五内。”又如《颜氏家训·终制》:
“今年老疾侵,傥然奄忽,岂求备礼乎?”
快:
(1)雨雪下得好。
反侧:
忧虑、担心。
羲帖:
“旦极寒,得示。承夫人复小,不善得眠,助反侧。”“侍中书书,徐候遂危笃,恐无复冀,深令人反侧。”献帖:
“吾玄月从孙家求信次,顿尔,频为乱,反侧。”“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反侧。”
xx:
怎么样。
羲帖:
“信所怀愿告。其中并尔。郎子意同异复,云何?”献帖:
“比日忧驰无复意,不审尊体云何?”
无赖:
表身体上的痛楚或心理上的痛苦。
羲帖:
“雨寒,卿各佳不?诸患无赖,力书不一一。”“吾既不快,弱小疾苦甚无赖。”“患脓不能溃,意甚无赖,君有好药,必时复与府中,多少极济事耶?”此义《汉语大词典》未收。
早晚:
何时。
献帖:
“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当遂至郡,深相望。”同期作品多见。如《洛阳伽蓝记·璎珞寺》“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颜氏家训·风操》:
羲帖:
“先日之欢,於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献帖:
“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同期作品如《颜氏家训·风操》:
“今世避讳,触途急切。”《世说新语·排调》:
“法师今日如著弊絮在荆棘中,触处挂阂”。
展:
(1)实现。
羲帖:
“一日不暂展,至恨叱而不已。便怀不果东至,可恨,思叙想间暇,必顾也。”“八月共至窟山看甘橘,思君宜深,想铁已还,旦夕展也。”
(3)亲自、亲力。
献帖:
“当自力芜湖迎汝。”“九日以当力见。”“力”当力量讲的常用义王氏书帖中亦见,此不引例。
悬:
(1)挂念,牵挂。
羲帖:
“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诸处分犹未定,忧悬。”“悬”常常和同义近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再组合成双音同义近义词(或词组),使用十分灵活。如羲帖:
“四府君宜改筑别室,若未展者,当入太庙之室。”
动:
指疾病发作。
羲帖:
“得八日书,知吴故羸,敬伦动气发,耿耿。”“卿女母子粗平安,丧际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已除也。”“知足下发动胁肿,卿此疾苦甚,似期一一想消。”
下:
一种疾病,大约是指肠胃炎、腹泻之类。
羲帖:
“会稽近患下,始差。”“仆下连连不断,无所一欲,辄不化消,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献帖:
消息:
(1)将息、调养。
羲帖:
“郗故病笃,无复他治,为消息耳。”“贵奴差不?想不成太病。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地。”献帖:
“雨过,此复何如?想消息日平复也。”凝帖:
“微冷,产后何似?宜佳消息。”这一重要的时代义《辞源》漏收。
(2)音讯,音问。
羲帖:
“吾日东,可语期,令知消息。”操帖:
“得职婢书,慰意。知年光数问,可不?不得姜顺消息,悬心。”献帖:
“如今未知面期近远,此慨可言。惟深保爱,数音问。寻故旨,取君消息。”“顺何似?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
动静:
(1)情况,消息。
羲帖:
“旦夕xx动静清和。”献帖:
“思恋转不可言,瞻近而未得奉见,但有叹塞。迟诸信还具动静。”“未复东近动静,驰情。”
(2)也指病情。
羲帖:
“数日雨冷,肾气腰,复咳,动静遇风紧。”
“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兼少下,甚驰情。”“下不断”大约指腹泻不止。羲帖:
“小大佳也,贤兄如犹当小佳。然下不断,犹忧之。”“下断”则指腹泻停止,羲帖:
“为妹下断,以为至庆。”此义《汉语大词典》首引例证过晚。
毒:
(1)疾病的痛楚或心情的哀伤痛苦。
羲帖:
“从事经过,崔阮诸人昨旦与书,疾,故示毒愁。”“省弟累纸,哀毒之极。”献帖:
“悬,犹预也。”企:
(1)牵挂。
羲帖:
“荀侯佳不?未果就卿,深企怀耳。”“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献帖:
“表解台职不?知得恕,不复冠军告。悬企。”
(2)悲伤,遗憾。
献帖:
“疚久自(阙)目深,悲企甚积。”“近疑所叙,似不□,益企恨。”
台:
指官府。
《xx随笔》:
“晋宋间谓朝廷禁近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官军为台军,使者为台使。”羲帖:
“尊候早晚xx?”xxxx:
“盖六朝、唐人通以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词。”
分张:
分离,离别。
羲帖: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分张何可久,幼小疾患,无赖。”“且方有此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
行路:
道路,旅途。
献帖:
“稀文滞行路、同人绝得此心。”同期作品亦见。如《高僧传》卷十一:
“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颜延之《求胡》诗:
“魏事已难取悉,推旧访新,略究如此。”汉译佛经中有“取别”“取遣”“取著”“取打”“取摘”等,详见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唐宋诗词中这类结构更常见。
生:
词义亦虚化,有类词尾的性质。
xx帖:
“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生”作形容词后缀,唐宋后习见。如张《游仙窟》:
“张郎太贪生,一箭射两垛。”此用法可溯源于魏晋。
“昨得都十七日书,贼径还蠡台,不攻谯。”“桓公以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不可当在谁也。”
脱:
也许、或者,副词。
羲帖:
“思见足下,冀脱果。”同期作品用例不少。如《后汉书·李通传》: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颜氏家训·省事》“人主外护声教,脱加含养。”卢文曰:
“脱者,或然之词。”取:
词义已趋虚化,成为动词的构形成分,有类词缀的作用。可置于动词前,也可置于动词后。
“绝不得兄子问,悬念可言。”“君可不?万石转差也。灸得力不?不得后问,悬悒不知怀。”“不得诸人问,悬迟之。”献帖:
“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恻。”羲帖:
“仆射事已行,以表让,未知恕不?未复司州旨告,悬竦。”“长素差不?悬耿。”
(2)表示盼望,预期。
羲帖:
“知得家问,贤子动疾,念甚忧虑,悬得后问不?”***《助字辨略》:
本文采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参照洪丕模点校的《法书要录》标点。对有明显错误的略作改动,文中引用王氏父子杂帖均用羲帖、献帖、凝帖、涣帖、徽帖、操帖简称(分别代表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王操之之作)。
如果仅用王氏书帖材料已可说明语词之用的,一般不作考证了,如果仅见一例或有必要考证的,简要引用字书或同时期作品用例以佐证之。
信:
指信使,递送书信或通达信息、表达问候的人。
羲帖:
“一见尚书书,一二日遣信以具。”“六日,昨书。信未得去。”(此二例“书”“信”有别)“事毕当吾遣信,视淑还母子平安为慰。”“皇象草章,旨信送之,勿三。当付良信。”但王羲之杂帖中“书信”亦已连用,意义无别:
(3)爽快。
献帖:
“王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胜:
此期有好义。王氏父子书帖常指病情好转或痊愈。
羲帖:
“寻得小差,固尔不能转胜,沈滞进退,体气肌肉便大损。”献帖:
“得五日告,知君转胜,甚慰。”
力:
(1)勉力、尽力。前面多有表示身体、精神状态不佳的词语。
羲帖:
“吾劣,力遣知问。”“仆日而得此热,勿勿解日耳,力遣不具。”“仆故是常耳,力不次。”“吾忽忽,力数字。”
“xx已应在道,企迟。”
比:
近、近来。
羲帖:
“累出想至,君比各可不?”“比日寻省卿文集,虽不能悉周遍寻玩,以为佳者,名固不虚。”“比来食日几许?得味不?”
xx:
如此,此。献帖:
“想彼悉佳,汝复见诸女不?此近下故尔耳。”羲帖:
“知静婢面犹尔,甚悬心。”“吾昨暮复大吐,小物便尔”。
触:
表周遍,相当于凡、处处、事事。
“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联系《幽明录》:
“便得家信xx:
‘母亡’。”等例,“信”的书信义魏晋已见端倪是可靠的。
迟:
盼望、等待。
羲帖: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甚迟见卿舅,可早至。”“迟面,以日为岁。”“迟望”同义连用。羲帖:
“汝宜速下,不可稽留,计日迟望。”“企迟”亦同义连用。涣帖:
xx
作者简介:
王小莘(1939—),女,广西博白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一个时期,也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处在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的主要阶段,它的语言,比起先秦两汉,已经拉开了距离,产生了不少质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习俗语进入文人作品的分量明显增长。晋代书帖大多是亲朋间往来应酬之作,尤其是王羲之父子的书帖,内容大都是寄思念、问康否、叙家常、抒悲怀、论书法之类,文字简短,平直质朴,随心而谈,不假雕饰,因此掺杂了许多当时的习俗用语,口语成份比起其它形式的作品来比例更高,最能透露从先秦的文言体系向中古、近古的口语化作品过渡的信息,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但是这类词过去研究得还很不够,字典词书往往失收或漏释。因此,我们选取王氏父子书帖中据字面难以索解的习俗语词进行梳理,归纳释义,以借此观测魏晋口语在书面语中使用的状况,并管窥魏晋词汇面貌之一斑。
(2)申述、xx。
羲帖:
“每赐翰墨,使如展。”“民年已西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衰疾日甚,自恐无(暂)展语平生理。”
(3)表xx,如致敬,拜望之类。
羲帖:
“羲之脚不践地,十五年无由奉展,比欲奉迎,不审能垂降不?”“不展”指来不及、不能实现。羲帖:
“及以令弟食后来,想必如期果之,小晚恐不展也。”又作“未展”,如蔡谟帖:
“阮新妇免身得雄,甚善。”“阮新妇何日至?慰姊耳。”献帖:
“自新妇母子去,寂寞难言,思子辈不可言。”
营综:
经营,治理。
羲帖: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同期作品如《颜氏家训·省事》:
“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是多头钻营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唯收《颜》书例,释为“从事研究”,不确切。
羲帖:
“雨快,想比安和,迟复承问。”“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2)心情好,身体好。
羲帖:
“六日告姜,复内始晴,快情,汝母子平安。”“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不快”则指身体不好,不舒服。羲帖:
“吾比日极不快,不得眠食,殊顿。”“妹不快,忧劳,余平安。”
二、例释
问:
指书信、音讯。
羲帖:
“得都近问,清和为慰。”“得孔彭祖十七日具问,为慰。”“问”与“书”连用,词义无别,如羲帖: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於今。虽时书问,不解”“书”与“问”分用,意义往往有别,“书”指书信,“问”指音讯,消息。如羲帖:
“得书,知足下问。”“音问”同义连用。如羲帖:
“未知见卿期,当数音问也。”“知问”也是书信、音讯的意思。如:
不审:
不知。
羲帖:
“寒严,不审圣体御膳何如?”“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吾怪足下参朝少晚,不审尊体何如?”“不审尊体何如?”“不审尊体复何如”成为魏晋六朝书信习用的问候语。
“驱车出郊廓,行路xx。”
大小、xx:
指家人。
羲帖: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君大小佳不?至此乃知熙。”
亲亲:
家中亲人、亲属。羲帖:
“余亲亲皆佳,大奴已还吴也,冀或见之。”“明晚共亲亲集,想君未便至余姚尔。”献帖:
“想足下每思先后公,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
羲帖:
“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彼有能画者不?欲摹取当可得不?”献帖:
“益部耆旧传令送,想催驱写取了。”这种用法在同期作品中已多见,如《高僧传》卷十:
“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颜氏家训·书证》:
“潘陆诸子离合诗、赋„„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水经注·沔水》:
(2)表体力、体力之所及。
羲帖:
“且风大动,举体急痛,何耶?赖力及,足下家信不能悉。”“吾故不平,犹忧悴,力困不一
一。”“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力不一一”“力知问”“力不具”“力白不具”“力还不具”“力不次”“力遣不次”等是王氏父子书帖中十分惯用的语词,表示体力不允许具体地一一陈述的意思。
中表:
表亲戚,指与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或与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亲戚关系。
羲帖:
“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迎集中表,亲疏略尽,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
新妇:
“某姓十新妇”,指某人的妻子,可指己妻也可指人妻,不一定指新婚之妇,也不一定指年轻的妇人。
羲帖:
“令外甥知问,郗新妇更笃,忧虑深。”献帖:
“xx哀慕兼恸,痛毒难居。”
(2)表程度高。
羲帖:
“晚复毒热,想足下所苦并已佳。”
奄、奄忽:
死、逝世。
羲帖:
“君服前贤弟逝没,一旦奄至,痛当奈何。”“未盈数旬,奄见背弃。”“感动,奄忽长逝,痛毒之甚,惊惋摧恸,痛切五内。”又如《颜氏家训·终制》:
“今年老疾侵,傥然奄忽,岂求备礼乎?”
快:
(1)雨雪下得好。
反侧:
忧虑、担心。
羲帖:
“旦极寒,得示。承夫人复小,不善得眠,助反侧。”“侍中书书,徐候遂危笃,恐无复冀,深令人反侧。”献帖:
“吾玄月从孙家求信次,顿尔,频为乱,反侧。”“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反侧。”
xx:
怎么样。
羲帖:
“信所怀愿告。其中并尔。郎子意同异复,云何?”献帖:
“比日忧驰无复意,不审尊体云何?”
无赖:
表身体上的痛楚或心理上的痛苦。
羲帖:
“雨寒,卿各佳不?诸患无赖,力书不一一。”“吾既不快,弱小疾苦甚无赖。”“患脓不能溃,意甚无赖,君有好药,必时复与府中,多少极济事耶?”此义《汉语大词典》未收。
早晚:
何时。
献帖:
“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当遂至郡,深相望。”同期作品多见。如《洛阳伽蓝记·璎珞寺》“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颜氏家训·风操》:
羲帖:
“先日之欢,於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献帖:
“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同期作品如《颜氏家训·风操》:
“今世避讳,触途急切。”《世说新语·排调》:
“法师今日如著弊絮在荆棘中,触处挂阂”。
展:
(1)实现。
羲帖:
“一日不暂展,至恨叱而不已。便怀不果东至,可恨,思叙想间暇,必顾也。”“八月共至窟山看甘橘,思君宜深,想铁已还,旦夕展也。”
(3)亲自、亲力。
献帖:
“当自力芜湖迎汝。”“九日以当力见。”“力”当力量讲的常用义王氏书帖中亦见,此不引例。
悬:
(1)挂念,牵挂。
羲帖:
“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诸处分犹未定,忧悬。”“悬”常常和同义近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再组合成双音同义近义词(或词组),使用十分灵活。如羲帖:
“四府君宜改筑别室,若未展者,当入太庙之室。”
动:
指疾病发作。
羲帖:
“得八日书,知吴故羸,敬伦动气发,耿耿。”“卿女母子粗平安,丧际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已除也。”“知足下发动胁肿,卿此疾苦甚,似期一一想消。”
下:
一种疾病,大约是指肠胃炎、腹泻之类。
羲帖:
“会稽近患下,始差。”“仆下连连不断,无所一欲,辄不化消,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献帖:
消息:
(1)将息、调养。
羲帖:
“郗故病笃,无复他治,为消息耳。”“贵奴差不?想不成太病。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地。”献帖:
“雨过,此复何如?想消息日平复也。”凝帖:
“微冷,产后何似?宜佳消息。”这一重要的时代义《辞源》漏收。
(2)音讯,音问。
羲帖:
“吾日东,可语期,令知消息。”操帖:
“得职婢书,慰意。知年光数问,可不?不得姜顺消息,悬心。”献帖:
“如今未知面期近远,此慨可言。惟深保爱,数音问。寻故旨,取君消息。”“顺何似?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
动静:
(1)情况,消息。
羲帖:
“旦夕xx动静清和。”献帖:
“思恋转不可言,瞻近而未得奉见,但有叹塞。迟诸信还具动静。”“未复东近动静,驰情。”
(2)也指病情。
羲帖:
“数日雨冷,肾气腰,复咳,动静遇风紧。”
“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兼少下,甚驰情。”“下不断”大约指腹泻不止。羲帖:
“小大佳也,贤兄如犹当小佳。然下不断,犹忧之。”“下断”则指腹泻停止,羲帖:
“为妹下断,以为至庆。”此义《汉语大词典》首引例证过晚。
毒:
(1)疾病的痛楚或心情的哀伤痛苦。
羲帖:
“从事经过,崔阮诸人昨旦与书,疾,故示毒愁。”“省弟累纸,哀毒之极。”献帖:
“悬,犹预也。”企:
(1)牵挂。
羲帖:
“荀侯佳不?未果就卿,深企怀耳。”“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献帖:
“表解台职不?知得恕,不复冠军告。悬企。”
(2)悲伤,遗憾。
献帖:
“疚久自(阙)目深,悲企甚积。”“近疑所叙,似不□,益企恨。”
台:
指官府。
《xx随笔》:
“晋宋间谓朝廷禁近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官军为台军,使者为台使。”羲帖:
“尊候早晚xx?”xxxx:
“盖六朝、唐人通以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词。”
分张:
分离,离别。
羲帖: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分张何可久,幼小疾患,无赖。”“且方有此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
行路:
道路,旅途。
献帖:
“稀文滞行路、同人绝得此心。”同期作品亦见。如《高僧传》卷十一:
“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颜延之《求胡》诗:
“魏事已难取悉,推旧访新,略究如此。”汉译佛经中有“取别”“取遣”“取著”“取打”“取摘”等,详见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唐宋诗词中这类结构更常见。
生:
词义亦虚化,有类词尾的性质。
xx帖:
“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生”作形容词后缀,唐宋后习见。如张《游仙窟》:
“张郎太贪生,一箭射两垛。”此用法可溯源于魏晋。
“昨得都十七日书,贼径还蠡台,不攻谯。”“桓公以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不可当在谁也。”
脱:
也许、或者,副词。
羲帖:
“思见足下,冀脱果。”同期作品用例不少。如《后汉书·李通传》: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颜氏家训·省事》“人主外护声教,脱加含养。”卢文曰:
“脱者,或然之词。”取:
词义已趋虚化,成为动词的构形成分,有类词缀的作用。可置于动词前,也可置于动词后。
“绝不得兄子问,悬念可言。”“君可不?万石转差也。灸得力不?不得后问,悬悒不知怀。”“不得诸人问,悬迟之。”献帖:
“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恻。”羲帖:
“仆射事已行,以表让,未知恕不?未复司州旨告,悬竦。”“长素差不?悬耿。”
(2)表示盼望,预期。
羲帖:
“知得家问,贤子动疾,念甚忧虑,悬得后问不?”***《助字辨略》:
本文采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参照洪丕模点校的《法书要录》标点。对有明显错误的略作改动,文中引用王氏父子杂帖均用羲帖、献帖、凝帖、涣帖、徽帖、操帖简称(分别代表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王操之之作)。
如果仅用王氏书帖材料已可说明语词之用的,一般不作考证了,如果仅见一例或有必要考证的,简要引用字书或同时期作品用例以佐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