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4)外包型国际分工 (5)网状型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
(二)特点
1、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
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
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
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
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 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 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 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 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 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 金属,如黄金、白银等。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 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 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为政府 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 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 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 的认识。
分工后
酒的总产量 毛呢的总产量
英国 0 2.7
葡萄牙 2.4 0
交换后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和合作关系,以及这种分工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其次,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各国应该依据各自的绝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绝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生产效率比其他国家高,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最后,相对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相对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
相对优势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其相对机会成本比其他国家低,这就意味着该国在生产该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综上所述,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依据各自的优势来进行生产和贸易,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合作。
国际分工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片面性:理论基础上唯心的;没有说明在任 何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是否也应该参 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不够。 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 比较成本的两种定义: 国内学者:即两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之比; 西方经济学家:一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之 比。
基本内容:如果两国产品生产的比较成本 (机会成本,相对成本)存在差异,一国应 专门生产并出口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而进 口比较成本较高的商品,即“两优择其重, 两劣取其轻”;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工和贸 易,双方均能获益;只有各国实行自由贸易 政策,这种利益才能最大化。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内容:若各个国家要素禀赋比率不同,同 时生产各种商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 则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出口的是
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最终确立。世界各国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 国际分工体系;世界各国的产品都被纳入世 界商品流转范围;有了为世界市场服务的现 代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如海洋轮船、铁路、 电报、电话等)。可见,正是在机器大工业 的建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才形成了真正意 义上的世界市场。 正式确立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 垄断的资本主义。在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上, 通过商品交换、资本输出,借助于更加
(2)人力资源说。(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4)信息要素说。 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概念:是指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工业部 门内进行相互贸易,即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 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先天有力的自然禀赋和后 天的生产条件个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 进行分工和交换,会使各国的土地、劳动和 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会大大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利 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据绝对优势 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火生产费用较 高的商品;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国际分工和 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只有各国 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种利益才能得到最 大限度的实现。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瑞典学派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在阐述比较成本学说时,运用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进入国际贸易的产品:布和酒。
在劳动和资本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生产成本(劳动耗费量)和技术条件既定时,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布要耗费10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布只需耗费90小时劳动量;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酒需耗费120小时劳动量,葡萄牙生产同样数量的酒只需耗费80小时劳动量。
在布和酒的生产上,英国的单位产品成本显然都高于葡萄牙,但是,在布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雅的1.1倍,酒的成本上英国的生产成本是葡萄牙的1.5倍。
于是,英国在布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比在酒的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要小,换言之,英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布生产方面,因为在英国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100:120,即少生产1单位酒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出1.2单位布。
葡萄牙虽然两种商品成本都低于英国,但在布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90%,在酒的生产中葡萄牙的生产成本仅为英国的67%,葡萄牙的比较成本优势在酒的生产方面。
在葡萄牙国内,布和酒的生产成本比例是90:80,即少生产l单位布的节余劳动可以用来生产9/8单位的酒。
如果英葡两国实行国际分工,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英国生产布,葡萄牙生产酒,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双方都有利。
在实行按照比较成本优势的国际分工前,英国国内市场上需要以1.2单位布换1单位酒,葡萄牙国内市场要用1单位布换8/9单位酒。
实行国际分工后,若按1:1的比例交换(这一比例在1:1.2和1:8/9之间,若比例定在1:1.2或1:8/9,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只能对葡萄牙或英国一方有利),英国现在用100小时劳动生产的布可换到需本国120小时劳动生产的酒。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各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拥有绝对劣势,但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相对优势的重要性,使得各国能够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国际分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还取决于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使得国际分工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经济合作。
总的来说,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分工合作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在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绝对优势理论,来说明各国进行生产分工,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在其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1776)1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例子:律师与打字员)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国的物质福利。
这种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的绝对成本差异(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1这本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翻译家严复的《原富》。
分工前: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分工后:英国(220/100=2.2)葡萄牙(190/80=2.37)交换后:英国(除了保持1个单位的呢绒和1个单位的酒,还多了0.1个单位的呢绒),葡萄牙(除了保持1个单位的呢绒和1个单位的酒,还多了0.37个单位的酒)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1817年提出的。
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A国
PA 价格高
进口
B国
〉
PB
← 价格低+运输费用
出口
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
原因,但是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 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案例:比较优势陷阱
从中国贸易的商品构成、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等多方面看, 中国贸易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而这些特色意味着中国不仅算不上一个贸易强国,而且还有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潜在风险。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 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依旧能获得些许利益,但在长期中却 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
1、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
互通有无
增加福利
互惠互利
2、证明了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
3、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 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缺陷:
1.错误的认为交换会引起社会分工,而交换又是人 类的本性所决定的。
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李嘉图 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 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
2.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 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比较优势陷阱)
3.比较成本说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 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4. 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 家之间流动。
5. 规模报酬和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 6. 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 7. 无运输成本。 8. 贸易是按照货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 9. 劳动生产率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新古典贸易与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 以上便是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概述,包括其定义与背景、主要观点以及 局限性。这些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新古典贸易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也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05
06
• 关注企业异质性和产品差异化对贸易的 影响。
政策建议的比较
新古典贸易理论 • 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 强调通过技术进步和要素积累来提升比较优势。
政策建议的比较
• 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 认为适度的政府干预有助于培育企业异质性和促进产业集聚。 • 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政策在提升国家贸易竞争力中的重要性。 • 总结:新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在理论基础、对贸易现象的解释力以及政策建议方面存在明显
产业内贸易理论
在同类产品内部,不同型号、规格、质量的产品也会发生 贸易,反映了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和生产的规模经济性。
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
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深化了人们对国际贸易动因和结果的理解,为国家制定贸 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国的共同发展。
影响
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促 进了各国经济的增长和结构优化。同时,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和 进一步的完善。
新古典贸易与现 代国际贸易分工 理论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新古典贸易理论概述 • 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概述 •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国际贸易分工
理论的比较 •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现实应用与未来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多项选择题1.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所谓的两大基本模式指的是()。
A.比较优势论B.要素禀赋论C.自由贸易理论D.保护贸易理论2. 要素禀赋论认为,在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条件下,形成各国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
A.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B.各国规模经济程度差异C.各国要素组合比例不同D.各国贸易政策不同3.若德国和英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分别生产10码毛呢,15码麻布和10码毛呢,20码麻布,那么,基于比较利益原则的分工格局为()。
A.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B. 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C.德国生产并出口毛呢D. 英国生产并出口麻布4.在海默关于跨国公司特定优势分类的基础上,金德尔伯格将特定优势进一步具体区分为()。
A.企业产品的差别化优势B.企业的技术优势C.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D.企业的市场垄断优势5.导致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
A.产品的异质B.需求偏好的相似C.规模经济D.贸易政策的差异6.当投资国以本国优势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东道国与本国之间的()。
A.技术差距会扩大B.贸易量会扩大C.技术差距缩小D.贸易量萎缩7.贸易差额论的主要政策主张为()。
A.禁止货币外流B.实行奖出限入C.开采金银矿藏D.保护弱小产业8.阶段保护论的合理成分主要体现在()。
A.以关税作为保护手段B.以幼稚产业作为保护对象C.以获取交换价值为目的D.保护的动态性和适度性9.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A.顺差对国民收入的倍增效应B.顺差对国内投资的倍增效应C.逆差对国民收入的倍缩效应D.逆差对国内投资的倍缩效应10.从时间上看,自创新国开始生产至摹仿国完全由自己生产并替代进口的时期为()。
A.需求差距和反应差距B.摹仿差距C.需求差距和掌握差距D.反应差距和掌握差距1.AB2.AC3.BC4.ABCD5.ABC6.CD7.BD8.ABD9.AC10.BD二 .判断题1.绝对利益论认为,对外贸易的利益集中的表现在各国能够实现互通有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a
16
(二)理论的内容要点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各国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专门 生产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相互进行贸易, 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 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的物质福 利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
a
17
英国和葡萄牙两国的绝对成本差异
(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
a
13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
a
14
本节主要内容: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a
15
一、绝对成本理论
(一)理论产生背景:
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方 式开始形成和建立,并显示出其巨大 作用和力量。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进 口原材料,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销售 其产品,并产生了进行生产分工的客 观要求。
a
8
2、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即单位
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各国劳动强度 的变化会改变世界劳动强度,从而影响 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劳动强度与国际价 值量成正比关系:劳动强度越大,意味 着单位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多,因而价值 量也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越小,单位 时间消耗的劳动越少,因而价值量也越 小。
6
(二)国别价值:
是一国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市场价值,它是 由一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和国别价值作为一 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 同的,但在量上存在差别。
a
7
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国际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变化而变化的。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又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改变的。 所以,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受劳动生产率的影 响。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1
• 斯密站在产业资本的立场上批 判重商主义,将对资本主义的 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对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问题 提出了新观点。
绝对成本理论
斯密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 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如果每个人都 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 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裁缝不必自己 做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 服,而向裁缝买衣服。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 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 交换,那是有利的。国际贸易也是如此。
要素丰裕度
• 指两国要素拥有量和要素价格比率的比较
• 要素丰裕的实物定义:若乙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 量的比率(TK/TL)高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 甲国劳动相对丰裕
• 要素丰裕的价格定义:若乙国的利息率与工资率的 比率(R/W)低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 劳动相对丰裕
要素密集度
• 指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 设生产两种商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资本)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评
第一,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 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 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 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第二,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 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 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 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 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 局。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 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适应英国新兴资产阶 级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 理论。
斯密对重商主义视金银货币为财富,对外贸 易主要在于追求外贸顺差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比较优势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国 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分析中,用以 解释贸易利得、贸易模式和贸易 条件等问题。同时,它也是制定 贸易政策和贸易战略的重要依据 之一。
绝对优势
01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高的生 产效率,即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生 产更多的产品。绝对优势的概念最早 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 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这 些条件使得某些国家在生产某些产品 时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总结词
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重 要发展方向。
详细描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生产过 程被分割成不同的环节,这些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 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为国 际贸易分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技术进步 也加速了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国际贸易分工需要适 应这种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国际贸易 分工理论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 的流动性来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和优化。
国际生产分工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生产分工,将生产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例如,发达国家负责研发和设计,发展中国家负责制造和组装。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跨国公司在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 技术进步。
美国的服务业贸易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总结词
美国在全球服务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凭借其强大 的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全球 价值链中的服务业贸易国之一,其在金融服务 、商务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均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 占据了核心地位,同时也成为其他国家服务业出口的 主要目的地之一。此外,美国还通过跨国公司的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服务业投资和扩张,进一步巩固了 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评 、 科学性: a俄林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比较成 本差异,理论上有所创新; b将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c生产要素禀赋论仍属比较成本范畴 局限性: a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 b该理论没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c没考虑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两大分支: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 西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
1、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 2、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
价值 劳动生 产率低 亏 国际价值 盈 劳动生 产率高 甲 乙 国别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
4、李嘉图理论的局限性 、 1)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2)静态的观点 3 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
第三节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资源禀赋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创立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 (1)假设 (2)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a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b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第四节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20世纪60年代 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一国进 口 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产业间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一国既 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3 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
公司的特定优势主要有两类: 知识资产优势 规模节约优势 总结: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 产品差别 规模经济 消费者偏好差别 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 消费层次结构
二、公司内贸易理论 公司内贸易理论 (一)、公司内贸易的定义: 公司内贸易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 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上国际贸易的区别: ①公司内贸易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 ②进行交易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 ③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订的转移价格 ④从其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是具 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 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同产业 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 本的下降。
内部规模经商的单位产 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厂商生产规 模的扩大而下降。
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 又出口。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
•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
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 偏好相似论 市场结构理论
林德的偏好相似论
• 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 基本观点:出口最初为满足国内需求,产品的
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是指国内同一产业 的扩大而且是指世界同一产业的扩大。由 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世界上同一产业的扩 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国厂商生产 率提高和成本下降。一般来说,厂商是不 必为获得这种外部经济而付费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
一般来说,狭义的外部经济仅指 技术外部经济,广义的外部经济既 包括技术外部经济,又包括货币外 部经济。新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 一就是引入了广义外部经济的概念 。
• C为厂商行为,即厂商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利润 • P指运行绩效,即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
• SCP分析范式中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逻辑结
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缺陷
第一,以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假设前提, 无视厂商的其他目标,忽视垄断或竞争程度的 差异以及厂商内部产权结构的差异所带来的厂 商行为的变异。这种单一的行为目标假定难以 解释厂商类型不同而引起的行为上的差异,从 而将实际上多样化的厂商行为视为仅由市场结 构决定的相对单一的市场行为。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二阶段: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第三阶段:二战(1945年)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art1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也就是包括各民族经济活动在内的世界市场上,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
换言之,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同样由价值规律来支配。
评价: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
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
Part2 比较成本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国外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假定:(1)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2)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呢绒和酒(3)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旧的生产成本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国际间劳动分工的现象和原因。
本文将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深入理解并探讨其应用与实践。
一、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首要基石。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优势,任何国家都应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通过贸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斯密的理论以细分劳动分工为核心,通过有效利用各国资源优势和各自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
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效配置,引导了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二、大卫·里卡多的相对成本理论大卫·里卡多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相对成本理论。
里卡多指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有绝对优势,也应考虑其在不同产品上相对的机会成本。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贸易的益处来自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各国能够在不同领域形成竞争性的优势,取得贸易的多重收益。
三、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扩展,提出了要素承继理论。
该模型考虑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和资本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海克斯-奥林斯模型认为,封闭经济中,资本密集型国家产业更发达;而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开放经济中,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使资本密集型国家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从事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对外贸易的互补性。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驱动。
企业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多个国家布局,通过规模经济优势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全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一、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一)主张自由放任(二)主张分工(三)主张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原因: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2.例子(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工?(2)分工后的产量(1)1:1交换后的数量二、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一)适用的分工条件(二)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两女士的例子(三)李嘉图的例子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工?(2)分工后的产量增加了(2)1:1交换后的数量。
按比较成本的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节约社会劳动。
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主张国际分工。
(四)比较成本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五)该理论的缺陷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善之处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也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有同样固定的比例;劳动不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不同生产类型之间替代。
后发展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2.假设较多(1)两国两商品;(2)劳动价值论;(3)成本不变;(4)没有运输费用;(5)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物物交换;(9)完全国际分工;(10)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第二章新古典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及其验证和解释一、要素禀赋论资源赋予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理论基础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
货物的供应最终依赖于(1)生产要素的供给;(2)生产的物资条件(生产函数)—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供需相互决定的。
(二)H—O理论的分析思路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2.在一定汇率范围内,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P67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
结论:如果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供给丰富,则该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则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则该国出口该产品。
反之亦然。
(三)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在短期内由于因为生产要素不流动,国际贸易只影响产品价格。
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
而出口产品价格上升,所以出口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增加。
反过来,由于进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竞争行业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都会减少。
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
(四)赫—俄—萨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1948eg.澳大利亚出口小麦,日本出口布匹。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提高,日本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价格会下降,两国土地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
劳动力的价格也如此。
长此以往,会使两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均等。
(五)罗布津斯基定理斯—萨定理、赫—俄—萨定理都假定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变。
罗勃津斯基定理分析生产要素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与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并称为要素禀赋原理的四大定理。
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的含义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按照这一原理, 美国是资本供给__,劳动力相对__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_____产品,进口______产品。
而里昂惕夫对美国贸易结构的验证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
里昂惕夫反论(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要素密集度逆转,又称要素密集度反向论。
2.人力资本3.贸易壁垒说(市场不完善论)4.需求偏向论5.自然资源的稀缺第三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理论发展的动因:1.里昂惕夫之谜。
2.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发展变化的特点:(1)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为主;(2)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迅速增加;(3)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4)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
一、模仿滞后假说——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1959年提出来的。
该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
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
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其他国家的模仿存在技术时滞,在这段时间内,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因而引起国际贸易。
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营销上的运用费农R.Vernon在1966年提出。
(一)费农的观点(二)威尔斯的观点三、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格鲁贝尔等人(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1.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2.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现象。
3.同类产品的分类原则(1)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3位数都相同的产品;(2)在消费上能相互替代;(3)生产中需要相似的要素投入。
(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具体因素引起的局部产业内贸易。
1.产品差异化理论产品在根本特性一致下的不同层次,是造成垄断竞争市场格局的重要原因。
2.需求偏好相似论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作出分析。
(1)一种工业品首先是为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生产的。
(2)两国的需求偏好(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的贸易可能性越大。
(3)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
反推: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的贸易量越大。
解释产业内贸易:3. 规模经济理论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集聚效应外部经济可进一步分为(A)技术外部经济(B)货币外部经济(扎堆效应)先发优势—先行者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阻止后来者进入。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1991年提出。
(一)四组基本因素——菱形机制(二)两组辅助因素1.机遇2.政府作用两者要通过四组基本因素影响国家竞争优势。
五、空间经济学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传统经济学没考虑在那里生产,没考虑规模报酬递增。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
(一)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观点1、循环因果关系——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集聚力:集聚效应:外部规模经济(外部性)包括:金融外部性:前向关联:搜寻成本、运输、竞争、劳动力市场池;后向关联:技术外部性:技术外溢;分散力:市场竞争效应、市场拥挤效应2、内生的非对称性——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当空间贸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值时,聚集力超过分散力,市场的接近性优势超过了市场拥挤劣势,均衡分布被打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集中,随之初始均衡分布结构演变为非均衡分布结构。
3、突发性集聚——在某些临界状态下经济系统的空间模式可以发生突变如果贸易自由度提高到某一临界值(突破点),则可使流动要素迅速向适合于它们的区域转移,发生突发性聚集。
4、区位的黏性——也就是“路径依赖”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地“粘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支付很大的成本。
当粘性很强时,经济系统内生力量是很难改变原有状态的,此时外生冲击,如某种政治事变,人们预期的变动或出台新的区域政策等将起重要作用。
5、叠加区和预期的自我实现——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叠加区:出现不同产业分布模式相互叠加的情况。
当出现这种叠加区时,如何选择发展路径主要取决于人们预期的变动。
每个个体都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某种经济模式是有效的,在此每个个体也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经济模式。
这样,人们预期的变化将把原有的经济系统推向另一种经济系统。
6、“驼峰状”集聚租金——产业聚集带来聚集租金(额外利润)聚集租金是贸易自由度的函数,显示为驼峰状。
7、本地市场(放大)效应——需求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二)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科学的融合——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经济的演化将可能导致“中心—外围”格局: 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外围”。
条件有三个:当运输成本足够低时;当制造业的差异产品种类足够多时;当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
较大的制造业份额意味着较大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它们是最大的集聚力。
关键系数的微小变化会使经济发生波动,原先两个互相对称的地区发生转变,起初某个地区的微弱优势不断积累,最终使该地区变成产业集聚中心,另一个地区变成非产业化的外围。
也就是说,经济演化使得对称均衡在分岔点上瓦解,区域性质发生突变。
当然,“中心—外围”模式能够发生并不表示必然发生,即便发生是否可以维持也是有条件的。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地区形成的产业集聚可以自我维持,但在同等条件下,产业在两个地区的分布也可能是稳定的。
这也表明真实世界中的空间地理结构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三)空间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融合—国际模型要素流动在集聚形成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但在现实中, 要素流动会受到种种限制, “国界”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壁垒和要素流动障碍都是国界造成的。
正是因为国界,在“中心—外围”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产业关联效应并不能导致世界人口向有限几个国家集聚, 却能产生一种专业化过程, 使特定产业向若干国家集聚。
那么, 关联效应、贸易成本(涉及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和国际不平等或世界经济的“俱乐部收敛”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外贸易如何影响内部地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同产业区域的专业化模式和贸易模式将如何改变?一个忽略国界的“无缝”世界(更完美的一体化世界)将是什么样子?空间经济学力图回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