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合集下载

医院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一、内科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湿温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

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

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并按规定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3.根据患者的情况,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4.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并通知医师。

5.新入院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续3日。

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

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或遵医嘱执行。

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

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危重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10.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

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2.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3.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好发药到口。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性,药性而定。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

并向患者作好与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妇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二)、患者入院后按病情轻重,有无感染送至指定的床位休息,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和有关制度,介绍主管的医师、护士。

二级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二级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二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内科) (一)心血管内科专业1.心脏骤停的抢救。

2.心源性休克的抢救。

3.静脉临时起搏(可选)。

4.急性心肌梗塞的规范化治疗(溶栓)。

5.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治。

6.设立心脏监护独立的护理单元(CCU)包括监测心、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7.高血压急诊抢救。

8.高血压的诊治(包括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规范化治疗)。

9.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规范化诊治。

10.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

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规范化诊治。

(二)呼吸内科专业1.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分级及规范化治疗。

2.肺炎和 COPD 急性加重期的病原学检查及抗感染的合理应用。

3.支气管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及规范化治疗。

4.大咯血的诊断及治疗。

5.自发性气胸诊断及治疗,张力性气胸的救治。

6.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治疗。

7.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8.肺功能检查。

9.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选)。

(三)消化内科专业1.能够正确、规范地诊断及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2.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消化道大出血的综合抢救:急诊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镜下治疗,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及其他原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治疗)。

3.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4.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

5.常规开展规范的胃镜、肠镜检查工作。

6.黄疸的鉴别诊断。

7.开展肝穿刺诊断及治疗。

(四)内分泌科专业1.甲状腺疾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和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甲亢危象的识别和处理。

2.糖尿病的诊断、分型。

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医源性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度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的诊断和处理。

3.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4.能测定 TSH、FT3、FT4、Trab、TGab、TPOab。

(五)肾脏内科专业1.血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蛋白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医院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医院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医院一般诊疗技术常规一、动脉切开术【适应证】1.重度休克须行动脉输血者。

2.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心血管检查、造影术、体外循环等。

3.需直接监测动脉血压者.【禁忌证】动脉周围皮肤有炎症。

动脉血管栓塞或有出血倾向者。

【用品】同静脉切开术。

【方法】以楼动脉为例:1患者仰卧,术侧上肢外展外旋,局部消毒、铺巾和麻醉同静脉切开术。

2.于腕部沿槎动脉径路作一长约2〜3cm直切口或横切口。

用小弯止血钳分离出楼动脉。

3.若行动脉输血,可将针头直接刺人动脉,进行加压输血。

4.若行导管插入者,则在动脉下穿过细丝线2根,用1根先结扎动脉远侧,暂不剪断丝线,留作牵引用。

5.牵引远侧丝线将动脉提起,再用近侧丝线提起动脉,在其远侧将动脉剪一小口,迅速插人导管,结扎近侧丝线,固定导管.接上输液装置,即可开始输液、输血。

6.剪去多余丝线,缝合皮肤切口。

7.输液完毕后,拔除穿刺针或导管。

动脉切开者,尽量将切口缝合修补或予结扎。

缝合皮肤切口,覆盖无菌纱布,以绷带加压包扎。

【注意点】1.切口不可太深,以免损伤血管。

2.分离动脉时勿将其伴行的静脉误以为动脉,动脉壁较厚,多能扣及搏动。

3.分离动脉时勿损伤槎神经。

4.禁忌向动脉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因会引起动脉痉挛、肢体坏死等。

5.术华,应尽量行动脉血管切口修补术,以免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6.上肢动脉切开术应尽量选择左侧。

二、腹腔穿刺术【适应证】诊断方面:了解腹水性质,送检常规、生化、细菌及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面:缓解压迫症状,腹腔内注射药物及腹水浓缩回输术。

【禁忌证】疑有巨大卵巢囊肿、腹腔内广泛粘连及肝昏迷前期。

【用品】清洁盘,腹腔穿刺包,腹带,安全针,塑料围裙及中单,水桶,无菌试管4〜6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酶学及病理细胞学检查标本)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及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方法】1.嘱患者先排空尿液,扶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或取斜坡卧位,背部铺好腹带,腹下部系塑料围裙及中单。

腹水量少者,则采取侧卧位。

眼科诊疗护理流程、评分标准及规定

眼科诊疗护理流程、评分标准及规定

眼科诊疗护理流程、评分标准及规定1. 眼科诊疗护理流程1.1 初诊1.1.1 接诊:接诊护士详细询问患者主诉,了解病情,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等基本检查。

1.1.2 医生诊断: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1.1.3 预约复诊: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预约复诊时间。

1.2 复诊1.2.1 接诊:接诊护士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检查。

1.2.2 医生诊断:医生根据患者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1.2.3 诊疗护理: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眼科诊疗护理。

1.2.4 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眼科疾病知识,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及护理方法。

1.3 出院1.3.1 评估患者病情: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确定出院时间。

1.3.2 出院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药物使用、饮食、休息等。

1.3.3 预约复诊:根据医生建议,预约复诊时间。

2. 眼科评分标准2.1 视力评分2.1.1 视力恢复正常:视力达到或超过正常范围。

2.1.2 视力有所提高:视力提高2行以上。

2.1.3 视力无明显变化:视力提高不足2行。

2.1.4 视力下降:视力下降2行以上。

2.2 眼压评分2.2.1 眼压正常:眼压在正常范围内。

2.2.2 眼压有所降低:眼压降低5 mmHg以上。

2.2.3 眼压无明显变化:眼压降低不足5 mmHg。

2.2.4 眼压升高:眼压升高5 mmHg以上。

2.3 裂隙灯评分2.3.1 病变消失:裂隙灯检查显示病变完全消失。

2.3.2 病变减轻:裂隙灯检查显示病变面积减小。

2.3.3 病变无明显变化:裂隙灯检查显示病变面积不变。

2.3.4 病变加重:裂隙灯检查显示病变面积增大。

3. 眼科规定3.1 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3.2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3 眼科药物使用严格按照医生处方执行,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3.4 定期对眼科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儿童眼科诊疗工作制度

儿童眼科诊疗工作制度

儿童眼科诊疗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儿童眼科诊疗质量,保障儿童眼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眼科诊疗规范》和《儿童眼科诊疗操作规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儿童眼科诊疗工作,包括眼科门诊、眼科病房、眼科检查室、眼科治疗室等。

三、组织架构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儿童眼科诊疗部门,配备专业的儿童眼科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2.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儿童眼科诊疗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制定和实施儿童眼科诊疗质量管理制度,监督和检查诊疗活动的实施。

四、诊疗流程1. 眼科门诊(1)挂号:患儿家长通过挂号系统预约儿童眼科门诊。

(2)初诊:儿童眼科医生对患儿进行全面检查,了解病情,制定诊疗方案。

(3)复诊:根据初诊结果,儿童眼科医生对患儿进行复诊,调整诊疗方案。

2. 眼科病房(1)住院:根据病情需要,儿童眼科医生为患儿办理住院手续。

(2)术前准备:儿童眼科医生对患儿进行术前评估,制定手术方案,家长签署手术同意书。

(3)手术:在麻醉科协助下,儿童眼科医生为患儿进行眼科手术。

(4)术后恢复:儿童眼科医生对患儿进行术后检查,指导家长护理,确保患儿顺利恢复。

3. 眼科检查室(1)检查:儿童眼科医生根据诊疗需要,安排患儿在眼科检查室进行各项眼部检查。

(2)报告:眼科检查室技术人员及时出具检查报告,供儿童眼科医生参考。

4. 眼科治疗室(1)治疗:儿童眼科医生根据患儿病情,在眼科治疗室进行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

(2)护理:眼科护士协助儿童眼科医生进行治疗,指导家长护理患儿。

五、质量管理1. 儿童眼科诊疗质量管理组织应当定期对诊疗活动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眼科诊疗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确保设备设施安全、有效。

3.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眼科诊疗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4.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眼科诊疗知情同意制度,充分尊重患儿及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眼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眼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眼科疾病一般护理一、护理评估1、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2、眼部外观、患者眼部感觉、有无视力障碍。

3、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检查结果。

4、伤口有无渗血、敷料有无松动。

5、患者心理状况及对疾病、手术的了解程度。

二、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安置患者于病房,病室内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偏暗,避免强光直射患眼及烟尘刺激。

督促患者注意休息,指导并协助其安排好生活,做到起居有常2、用眼卫生:眼睛应充分休息,忌看电视,少阅书报,尤应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阅读。

必要时外出佩戴有色眼镜保护。

3、生命体征采集:新入院患者每日4次测体温、脉搏、呼吸、连续3日。

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4次,体温达39℃以上者,每4小时测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

每日记录大便1次。

24小时内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检,协助完成辅助检查。

4、心理护理:经常巡视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心理等情况,做好相应护理。

5、饮食护理:按医嘱给予相应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根据疾病注意饮食宜忌,保持大便通畅。

6、病情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患眼的局部症状,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视力、眼压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用药治疗及护理:严格执行医嘱,准确用药,按时滴用眼药,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做好记录。

8、围手术期护理: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

内眼手术术前护理:(1)全麻者按全麻术前护理常规。

(2)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3)根据病情取平卧位、半卧位或俯卧位。

(4)术前3日手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每日3次。

(5)术前1日洗头、沐浴、更衣。

(6)术前1日剪术眼睫毛、冲洗泪道,小儿及不合作者进手术室后在全麻下进行。

(7)术日清晨冲洗术眼结膜囊,滴抗生素眼药水,用无菌眼垫遮盖术眼,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内眼手术术后护理:(1)了解术中情况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取不同的卧位,防止碰撞眼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1. 儿科诊疗常规规范1.1 门诊就诊流程- 患者到达门诊后,需先进行登记,提供相关信息;- 拍照存档;- 医生进行初步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给予诊断意见和建议治疗方案;- 医生开具处方单、医嘱等。

1.2 住院病人诊疗流程- 患者入院后,在接待处进行登记,完善住院资料;- 医生进行详细询问病情;- 医生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医生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住院病人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医生定期进行病情查房,调整治疗方案。

1.3 诊查项目规范- 门诊常规项目:体温测量、血压测量、心率测量、呼吸频率测量、身高测量、体重测量等;- 住院病人常规项目:上述门诊常规项目外,还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X光检查、超声检查等。

2. 儿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2.1 静脉采血- 洗手消毒;- 选择采血部位,通常选择手背静脉;- 婴幼儿可先使用无痛针头;- 用消毒酒精擦拭皮肤,进行局部麻醉;- 使用无菌针头进行静脉穿刺,采血;- 采集血液样本后,用消毒棉球进行止血,并固定伤口;- 标本送检。

2.2 鼻胃管置入- 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给患儿及家属;-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鼻胃管;- 用生理盐水湿润鼻孔,将鼻胃管插入患儿的鼻腔,并经硬腭进入胃内;- 确认鼻胃管位置,用胶布固定鼻胃管;- 鼻胃管插入后,注射适量的空气判断管腔是否通畅;- 鼻胃管锚固好后,将管腔用盐水冲洗,然后迅速封死;- 鼻胃管使用后每天护理干净,防止感染。

2.3 小儿吸痰- 协助患儿取合适的体位,如俯卧位或半俯卧位;-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护目镜、口罩、防护衣穿戴齐全;-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并用生理盐水湿润管嘴;- 将吸痰管插入患儿口腔或气管;- 通过负压吸引法进行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吸痰后,及时清洗吸痰管。

2.4 小儿注射- 洗手消毒,戴好手套;- 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选择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肌肉处,如臀部、大腿外侧;- 捏起注射部位皮肤,以快速、匀速的手法插入针头;- 确认无血液反流后,缓慢注射药液;- 缓慢拔出针头,用干净的棉球轻压注射部位,防止药液外渗;- 处理废弃注射器和针头。

眼科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诊疗技术

眼科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诊疗技术

眼科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诊疗技术视网膜静脉周围炎(retina1periph1ebitis)又称Ea1es病、青年复发性玻璃体出血。

1882年由HenryEaIeS首次报道。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最多。

多双眼发病,两眼多在一年内先后发病,且易复发。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生于视网膜周边部的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疾病。

一、病因病因多种多样,多数人认为本病可能与结核有关。

临床上观察发现虽然大多数患者有结核菌感染病史,但常无活动性结核病,仅有少数人在肺部、纵隔,或身体其他部位可查见陈旧结核病灶。

推测其发病原因多为由结核菌素引起的In型变态反应。

故对本病患者,应详细了解有无结核病史,或与结核患者长期接触的历史。

这种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常为阳性。

可疑者应做胸部X光检查以除外肺结核。

此外,某些局部病灶感染如牙齿脓毒病灶、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和皮肤脓肿等也为较常见病因。

二、临床表现本病多双眼受累。

患者自觉症状因受累血管的大小、出血量多少及部位而定。

早期由于病变在周边部小血管且出血量不多、一般不影响视力,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飞蚊症。

当病变侵及较大血管,致使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患者可突然发生视力严重下降,仅见手动或仅有光感。

眼底检查:在发病时散瞳进行眼底检查,常因玻璃体内有大量的积血,无法见到眼底红光反射或稍可见红光反射,看不见眼底。

只有当玻璃体出血吸收或大部分吸收时,方能查清眼底发现病变。

视网膜血管的改变主要位于眼底周边部,视网膜周边部小静脉不同程度地迂曲扩张一一管径不规则,可扭曲呈螺旋状或环状,静脉旁常伴有边缘不清、宽窄不一的白鞘,偶尔小动脉也受累。

受累血管附近多有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点片状或火焰状出血。

也可见静脉旁有白色结节或不规则状渗出斑,有时渗出斑部分掩盖静脉,使其呈现似中断或切削状外观。

上述改变最初只表现于眼底周边部的某支或某几支小静脉,随病情进展,病变可波及视网膜各象限周边部的小静脉,每支静脉及其附近均有相同病变,并渐向后部发展、波及更大的静脉。

眼科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眼科一般诊疗技术常规

眼科一般诊疗技术常规一、视力检查检查时用遮眼板将一眼遮盖,先查右眼;先查裸眼视力,视力减退者应查小孔或矫正视力;如系戴镜者,应查戴原镜视力,记明原镜片度数。

1.远视力检查我国多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欧美多用Snellen视力表(记录法为6/6或20/20)。

视力表照度应为400~800Lx,室内照度应为50Lx,标有1.0的一行应与受检眼视线高度相等。

被检者与视力表相距5m。

如置有反光镜,距离为 2.5m。

如用Snellen表,距离为6m。

亦可采用投射法。

嘱患者读视力表上指定的符号,时间限为5~10s。

(1)首先告诉患者辨认表上符号的方法,然后由上而下;直至不能辨认为止,以小数法记录。

例如第7行字全部读出而第8行字全部不能辨认,记录为0.7;如第7行字有二位不能读出,记录为0.7-2;如第7行字全部能辨认,第8行尚能读出二位,记录为0.7+2。

(2)如患者视力低于0.1时,嘱患者逐渐走近视力表,至能辨清最大符号时为止,如移至4m能看清最大符号,应记录为0.08;如至lm始能辨认第一行大字,应记录为0.02。

(3)如患者视力低于0.02,嘱患者背光,数检查者手指,应以能辨认指数的最远距离为标准,记录为若干cm指数。

(4)如果5cm仍不能数手指,应背光辨认有无手动.(5)如患者在5cm仍不能看见手动,则应在暗室内测验光感。

将非检查眼严密遮盖,检查者于患者前方5m处,持一烛光,时隐时现,询问患者能否识别;如在5m处尚不能辨认,则缩短距离至能辨认为止,记录辨光距离。

在眼前10cm尚不能辨光者,记录为无光感。

为进一步了解视网膜功能,应查光定位及辨色力。

查光定位时,嘱患者注视正前方,眼球不能随光移动,将烛光移至距患者lm远处,分别置于正前方上、中、下,颞侧上、中、下,鼻侧上、中、下,共9个方向,嘱患者指出烛光方向,并记录之。

能辨明者记“+",指不出者记“一”。

如能指对上、中6个方向而下3个方向不能辨认者,应记为下式,并注明眼别,与鼻、颞侧、查辨色能力时,分别置红、绿、黄、蓝各色玻璃于受检者眼前,嘱患者注视白色灯光,辨认颜色,并予记录。

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规程篇一: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诊疗操作规则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

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

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

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

医院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医院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医院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一、洗手洗手是医务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前必须进行的一个基本步骤。

洗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健康安全。

洗手时要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并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

洗手液要充分起泡,揉搓手指、手背和手腕,以及指甲及指缝之间的区域。

洗手时间至少20秒以上,要确保双手的每个部位都洗净。

二、佩戴手套在护理操作中,医务人员需要戴手套来保护患者和自己的安全。

手套能够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佩戴手套的时候,要确保手套干燥无损,并且正确的佩戴手套。

佩戴手套后,要注意避免触摸其他表面,以免手套受到污染。

三、采集标本医院在进行诊断治疗时,经常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进行检查。

在采集标本时,要确保采样器具干净无损,并且使用无菌方法进行采集。

采集后的标本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标识、包装和运送。

四、输液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静脉输液可以给患者补充液体和药物。

在进行输液操作时,要确保输液液体清澈透明,不含有悬浮物。

同时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消毒和穿刺,避免感染的发生。

五、更换导尿管尿道导尿管是常用的尿液引流器具,适用于膀胱引流。

在更换尿道导尿管时,要先将新的导尿管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沿着尿道轻轻插入,直至尿液流出。

更换导尿管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更换胃管胃管是常用的消化道引流器具,适用于胃引流。

在更换胃管时,要先将新的胃管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沿着口腔和食道插入,直至胃液流出。

更换胃管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胃排出物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七、协助患者进食在医院中,有些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或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自行进食。

这时候,护士需要协助患者进食。

在协助患者进食时,要确保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搭配合理,监测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和液体摄入量,并及时记录。

八、体位转换体位转换是常规护理操作之一,旨在保持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压力性损伤和肌肉萎缩。

在进行体位转换时,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定时或定位的转换。

眼科医疗流程规定

眼科医疗流程规定

眼科医疗流程规定
1. 患者登记和初诊
- 患者在就诊前需完成登记表,包括个人信息和病史。

- 初诊时,医生会进行基本的视力检查和眼部检查,以确定病情。

2. 进一步检查
- 根据初诊结果,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眼部检查,如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等,以全面了解病情。

- 患者需按照医生的指示,前往指定的检查科室进行检查。

3. 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医生会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4. 治疗和随访
- 根据治疗方案,医生会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患者需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进行随访。

5. 结果评估和修正治疗方案
-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治疗效果评估病情,并根据需要修正治疗方案。

- 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及时向医生反馈治疗效果和不适情况。

6. 疾病预防和健康指导
- 医生会向患者提供相关的疾病预防知识和健康指导,帮助患者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7. 病例记录和保密
- 医生会对每位患者的就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确保病例信息的保密性。

- 患者的病例记录将作为治疗依据,并在必要时提供给其他医疗机构。

8. 就诊费用和结算
- 患者在就诊结束时需结算医疗费用。

- 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可根据医疗机构的规定,包括自费、医保报销等。

以上为眼科医疗流程规定,医生和患者需遵守以上规定,并在就诊过程中相互配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

眼科PPT1

眼科PPT1

3)指导患者避免接触炫光,以提高对光敏感 度。如调整光线强弱,外出佩戴浅色太阳镜、宽边 眼镜,老年患者使用抗反射的镀膜眼镜等。
3、心理护理 低视力患者有自卑心理,护士要多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释病情及治疗,倾听患 者感受并安慰开导,使其树立信心,坚持康复
(四)健康宣教
1、 通过卫生宣教,使残疾人得到社会、家庭的 理解、关心、帮助。 2、 加强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第一节眼科常用诊疗技术和护理配合 第二节眼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学习目标
• 了解眼部检查方法及护理配合 • 熟悉视功能检查方法及护理配合 • 掌握眼底荧光造影术及眼底激光治疗的护 理配合 • 掌握准分子激光手术和光动力疗法的护理 配合 • 学会眼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概述
当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眼 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技术、新方法也在临 床实践中个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对进一 步规范眼科专科临床技术操作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规范护理人员的临床技术操作, 不但是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而且 也是促进医疗质量安全,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的重要方面。
辅检评估:结合患者主 要症状和盲与低视力的 分类标准可确定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清理居住环境, 保持安全和无障碍物,以免受伤。指导日常生活技 巧,生活用品定位放置,取放方便,提高自理能力
2、康复护理 1)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助视器,讲解使用方 法、注意事项及如何锻炼功能 2)指导患者进行残余视觉训练,如听、触、嗅 觉方面以弥补视觉不足
问 题 评 析
眼科手术后应严禁外力碰击术眼, 眼以免伤口造成损伤。案例中,患者术
后自觉有异物感后用手揉眼,以致角膜 移植瓣卷曲,线结脱落,导治伤口愈后 延迟。

江苏省三级眼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标准(2018版)

江苏省三级眼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标准(2018版)

— 7 0—
科㊀别
一般科室 1 、 常规开展各种验光技术( 包括: 镜片箱插片、 检影 镜、 自动验光仪、 伟伦、 综合验光仪的应用) 。 2 、 常见先天性眼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3 、 门诊有专门的治疗室开展弱视与双眼视功能训练。 4 、 自行独立开展小儿白内障手术。 5 、 自行独立开展先天性青光眼手术( 抽查病历) 。 6 、 自行独立开展包括 R G P 、 角膜塑形镜规范性验配 等技术。 7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眼底激光治疗、 眼内注 药术。 1 、 开展视光相关检查( 包括 I O LM A S T E R检查、 角膜 地形图、 对比敏感度检查、 眼全景仪等) 。 2 、 开展双眼视功能检查( 综合验光仪检查, 同视机检 查, 三棱镜检查等) 。 3 、 开展规范的医学验光。 4 、 开展规范的角膜塑形镜和 R G P 及软性隐形眼镜验配。 5 、 开展弱视规范诊治。 6 、 圆锥角膜的规范诊治。 7 、 开展规范的助视器验配流程并合理开展低视力矫 正工作。 1 、 常规开展眼眶病相关检查技术( 眼底照相、 眼前节照 相、 眼位照相、 超声诊断技术、 电生理技术、 影像学检查) 。 2 、 眼球突出度检查。 3 、 复视像检查。 4 、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可共享) 。 5 、 可自行独立开展以下手术: ( 1 ) 眼眶肿物摘除术。 ( 2 ) 眶壁骨折修复术。 ( 3 ) 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
1 、 各种特殊类型斜视, 如: 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 (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 D u a n e 眼球后退综合征、 M o b i o s 综合征等) 、 上斜肌( 腱鞘综合征、 高度近视伴有 的内斜视、 分离性斜视、 甲状腺相关眼病、 眶壁骨折等的 诊断、 鉴别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2 、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含眼球震颤的 手术设计) 。 3 、 能够自行独立开展分离和保留睫状前动脉的斜视显 微手术、 直肌眶骨膜固定术、 Y o k o y a m a 术。

医院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医院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医院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一节一般常规一、病室工作总则1.病室环境应清洁、整齐、安全、有序,病床单位物品(如茶杯、毛巾、脸盆、热水瓶、清洁袋等)的放置、床头牌及各项护理标记的悬挂应整齐划一。

各病室陈设简洁统一,室内物品放置规范化,病床定点定位,不得任意变动,各种医用车放置有序。

2.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窗明几净。

每日开窗通风2〜3次,如有条件,室温应保持在18〜20℃,相对湿度50%〜60%并做到室内无蚊、蝇及其他昆虫,无不良气味。

3.经常保持病室安静,消灭噪音。

工作人员到病室着软底鞋,门窗、桌椅移动开关易发出声者,宜涂油或装橡皮垫。

工作人员应随时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

急重患者尽可能住单间,以保证安静休息及避免影响其他患者。

4.保持患者及病床的整洁舒适,每天应整理床单位两次,换洗被服每周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

应指导和协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除每日晨、晚间护理外,应定期沐浴、理发、洗头、剪指甲等。

按分级护理要求实施临床护理,使患者达到“六洁、三短、四及时、一保持”。

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肛门清洁;头发、胡须、指(趾)甲短;巡回、观察、处置、治疗及时;保持卧位及各种导管位置正确、舒适、通畅。

5.制订适合于休养及治疗的生活制度,保证患者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一般每日卧床休息应10〜12h,中午及夜间应避免扰动患者。

对睡眠不良者,应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必要时可给予安眠药物。

6.注意患者的饮食和营养,除根据病情供给膳食外,应经常关心患者的食欲,鼓励进食。

餐具应清洁、消毒,饭前应指导或协助患者洗手。

及时与病员灶联系,注意饭菜的营养、色、香、味,条件许可,尽量实行点菜制。

保证热菜热饭,避免患者吃冷饭冷菜。

生活不能自理者,应主动耐心喂食。

7.保持健全的患者休养班、排组织,协助做好患者思想和生活管理工作,定时组织患者阅报、学习时事政治及健康知识。

培养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及进行恢复期身体锻炼,如看电视、电影、节日开工休文娱晚会,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科一般诊疗技术常规一、视力检查检查时用遮眼板将一眼遮盖,先查右眼;先查裸眼视力,视力减退者应查小孔或矫正视力;如系戴镜者,应查戴原镜视力,记明原镜片度数。

1.远视力检查我国多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欧美多用Snellen视力表(记录法为6/6或20/20)。

视力表照度应为400~800Lx,室内照度应为50Lx,标有1.0的一行应与受检眼视线高度相等。

被检者与视力表相距5m。

如置有反光镜,距离为 2.5m。

如用Snellen表,距离为6m。

亦可采用投射法。

嘱患者读视力表上指定的符号,时间限为5~10s。

(1)首先告诉患者辨认表上符号的方法,然后由上而下;直至不能辨认为止,以小数法记录。

例如第7行字全部读出而第8行字全部不能辨认,记录为0.7;如第7行字有二位不能读出,记录为0.7-2;如第7行字全部能辨认,第8行尚能读出二位,记录为0.7+2。

(2)如患者视力低于0.1时,嘱患者逐渐走近视力表,至能辨清最大符号时为止,如移至4m能看清最大符号,应记录为0.08;如至lm始能辨认第一行大字,应记录为0.02。

(3)如患者视力低于0.02,嘱患者背光,数检查者手指,应以能辨认指数的最远距离为标准,记录为若干cm指数。

(4)如果5cm仍不能数手指,应背光辨认有无手动.(5)如患者在5cm仍不能看见手动,则应在暗室内测验光感。

将非检查眼严密遮盖,检查者于患者前方5m处,持一烛光,时隐时现,询问患者能否识别;如在5m处尚不能辨认,则缩短距离至能辨认为止,记录辨光距离。

在眼前10cm尚不能辨光者,记录为无光感。

为进一步了解视网膜功能,应查光定位及辨色力。

查光定位时,嘱患者注视正前方,眼球不能随光移动,将烛光移至距患者lm远处,分别置于正前方上、中、下,颞侧上、中、下,鼻侧上、中、下,共9个方向,嘱患者指出烛光方向,并记录之。

能辨明者记“+",指不出者记“一”。

如能指对上、中6个方向而下3个方向不能辨认者,应记为下式,并注明眼别,与鼻、颞侧、查辨色能力时,分别置红、绿、黄、蓝各色玻璃于受检者眼前,嘱患者注视白色灯光,辨认颜色,并予记录。

2.近视力检查采用标准近视力表或耶格近视力表,嘱患者持表背光,遮盖一眼,将视力表远近移动,辨认表上E字开口方向,由上而下,至看不清为止。

记录其能看清的最小一行字(标准近视力表以小数法记录,耶格表记为几号字),必要时记录其距离。

二、视野检查1.对比检查法(面对面检查法)患者背光与检查者相对而坐,距离0.5m(约为一臂距离)。

遮盖患者左眼,嘱右眼注视检查者左眼,同时检查者闭合右眼,在患者和检查者间等距离处伸出一手指,由周边向中心移动,探测视野范围,直至完成左、右、上、下、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共八个方向为止,并与检查者之正常视野互相对比,可得出初步视野。

2.周边视野计检查法受检者坐于视野计前,遮盖一眼,颊部置于支架上,使被检眼对准中心目标。

检查时先用2~5mm直径白色及红色视标(必要时加查绿、蓝等色),自弓的周边向中心缓缓移动,当患者见到视标时,将弓上的度数记录在视野图上,再转变方向,每转30o~45o检查1次。

最后将图上各点连接即为白色或颜色视野。

记明视标颜色和大小、距离、眼别、视力、照明种类、检查日期。

3.平面视野检查法(检查300以内中心视野的改变)患者面向平面视野计,距离lm(或2m),固定头部于架上,被检眼正对平面视野中心点,遮盖另一眼。

首先以白色视标(视标大小依据视力而定)检出生理盲点的位置和大小。

检查中心视野有无暗点的,记明视标大小和颜色、距离、照明、眼别、视力、检查日期。

4.方格视野检查法(Amsler方格表)检查距离为30cm。

被检者注视表中心的小白点,询问所见方格的清晰程度及线条有无弯曲或粗细不匀等现象,记录在方格视野图上。

5.Goldmann940型视野计检查法视野计的背景为一个半径300mm 的半球壳,内壁为乳白色,由均匀光线照明,一般为31.5asb。

由一投射的光点做试标,其亮度为1000asb,光点大小的mm数为64、16、4、1、1/4及1/16,可随意选用。

另外有两组灰色滤玻片,可以使试标的亮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通过结构较复杂的转动系统,可将试标灵活地投射在球壳内,患者看见试标时按响信号器,以表示“看到”、转动系统的另一端在一专用的视野表格上指出相对应的部位,检查者在此作一记号,检查完毕即得到视野结果。

仍属于手工操作的方法。

6.自动静态视野计检查法为自动化检查视野的方法。

国际上通用的有Humphery、Octopus等型号。

基本构形为,在一半球壳上(1/3m~1/2m半径),散在分布一些小孔约100~200个,孔后有光纤或发光二极管作光源,作为光点试标。

试标光点出现的程序已预先设计好。

试标大小为0.lmm~5mm,光点出现时间为0.15~0.55,球壳内背景光一般用4asb或31.5asb。

检查时患者头部放在额领托架上,根据检查目的选择程序,光点出现时患者按电钮回答,光点自动减弱其亮度,直到患者看不到没有回答,此亮度即该点的敏感度;相反,光点会增加亮度,直到患者回答或最大亮度时仍不能回答。

在某点,不论是由“看到”到“看不到”,或由“看不到”到“看到”,其最后见到的亮度作为该点的“光阀值”。

检查完毕,视野计自动记录,以曲张图、数字图及灰度图等式样显示结果。

三、色觉检查1.假同色图检查法通常采用俞自萍、石原忍色盲本在白昼明亮的自然光照明下进行检查。

被检者与色盲本之间的距离为75~100cm。

嘱被检者读出色盲本上的数字或图形。

每辨认一张图不得超过10s,对照色盲本的说明,记录检查结果。

2.彩色绒线检查法把各种规定颜色的绒线或纸放在被检查者前,让其选出类似的颜色,然后进行评定。

3.色相排列法①FM一100色彩试验:由93个色相子组成,其中8个为固定参考子,85个为可移动的色相子,共分4盒。

检查在)270lx 自然光线或标准照明下进行。

两眼分别检查,要求受检者按颜色变化的规律顺序排列好色相子。

把色相子背面标明的序号记录在记分纸上,画出轴向图,并计算出总错误分,由此判断色觉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每盒排列时间一般为2min或稍延长。

正常人总错误分在113分以下。

色盲患者可达400~500分以上。

由轴向分析可判断色盲性质。

②D一15色盘试验:由16个色相子组成,其中一个为参考子,15个为色相子。

检查方法大致同FM一100色彩试验.4.色觉镜检查法从色觉镜观察孔所见视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有一定波长的黄色;另一部分为红和绿的混色。

黄色仅有亮度变化,红绿混合比率是可变的。

混合红绿使之与此黄色的色调相等,根据此红绿色成分,即可确定其色觉正常或异常。

(1)检查方法:①被检者坐于仪器前,自观察孔注视,可见一圆形光盘,上半为红或绿色,下半为黄色。

②检查者将右侧调节黄光亮度的单色旋钮调到12.5刻度上,嘱被检查者旋转左侧混色旋钮,直至上下两半圆颜色及亮度完全一致。

记下读数,正常均等点约在70刻度。

③检查者将混色旋钮转到0度,嘱被检者旋转单色旋钮。

每增加混合旋钮100,检查者旋转单色旋钮,直到均等为止,记录其均等点,复测三遍,取其平均值。

④将各次结果记录于专用表格中,画出均等曲线。

(2)结果判定:①绿黄均等成立者:先天绿色弱、先天全色弱、后天红绿色弱。

②红黄均等成立者:先天红色弱、先天全色弱、杆体-色觉、后天红绿色弱。

③绿黄均等、红黄均等都成立者:先天红色盲和绿色盲,先天全色弱、锥体一色觉。

④绿黄均等及红黄均等都不成立者:正常眼、轻度先天红及绿色弱、先天及后天全色弱、后天红及绿色弱、非定型杆体-色觉。

四、暗适应检查1.对比法检查者(暗适应正常)和被检查在相同的明适应条件下进入暗室,观察夜光表或照度极弱的视力表。

分别记录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看清夜光表或视力表最大字体所需时间,经对比,可大致判断其暗适应是否正常。

2.暗适应计检查法暗适应计有郭-魏二氏(Goldmann一Weeker)等类型。

各种暗适应计的注视点、刺激步骤及记录方法各不相同,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各说明书进行。

使用前必须先将暗适应计照光强度对准。

暗室内不应漏光。

每次测试前,嘱被测者先在暗室内停留30min。

该暗适应计用于正常人之数字应预先测出。

一般必须根据两次以上的测验结果始可下诊断,各次测验间隔不得少于24h。

五、眼球突度测量法1.普通尺测量法用一直尺,置于颞侧眶缘,嘱患者向前直视,观察角膜顶点至颞侧眶缘的垂直距离。

2.赫特(Hertel)突眼计汉11量法检者与被检者相对而坐,将突眼计上的固定测量器嵌于患者右眼颞侧眶缘,再将可活动的测量器拉至左眼颞侧眶缘,嘱患者向前直视,由两平面镜中查知眼球突出的mm数,记录双眼突出数值和眶距数值。

六、角膜染色法1.单纯染色1%一2%荧光素钠滴入结膜囊,以生理盐水冲洗,上皮缺损处染成绿色。

亦可用灭菌荧光素纸法,放入结膜囊内,稍停(不必冲洗),病损处即行着色。

2.双重染色1%亚甲蓝及荧光素钠先后滴入结膜囊,然后冲洗,见角膜溃疡部被染成蓝色,溃疡周围的浸润部分被染成绿色。

3.深层染色1%~2%荧光素钠滴入结膜囊内停5min后,以生理盐水冲洗,角膜深层病变处即行着色。

4.荧光素钠外溢疑有角膜瘘孔者,将荧光素钠滴在角膜表面,若有房水外溢,可见黄绿色细流。

七、巩膜透照法先散瞳和表麻,在暗室内将透照器尖端紧贴在检查部位球壁上,观察被检者瞳孔区,如有红光反射,说明该部无实体肿物;如反光较暗或无红光反射,说明该部有实体肿物或积血存在。

八、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是将类似于Placido盘的许多同心圆环投射到角膜上,用定时图像监视系统调整和储存,由电子计算机将角膜图像数字化,经分析后用彩色图像显示在荧光屏上(每种颜色代表一定的屈光度),从而精确地测量角膜的曲率、屈光度变化等。

正常眼的角膜地形图的特点是,Placido映像环为平滑的同心圆,环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曲率从中央向周边逐渐变大、屈光度逐渐变小,该趋势在鼻侧较颞侧明显;角膜中央位于视轴中心偏颞上方。

其测量一般由以下几种数据表示:①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

是角膜表面128条等距经线上对应点的屈光度差值总和,正常值为0.12士0.01。

②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

是对256条经线上屈光度的分布频率的评价,角膜表面愈规则,其值愈小。

正常值为0.05士0.03。

③潜视力。

④模拟角膜镜读数。

为最大屈光度子午线在第6、7、8环上的平均值。

⑤最小角膜镜读数。

为最小屈光度子午线上的第6、7、8环的平均值。

检查的适用范围:①屈光性角膜手术术前预测、手术计划和效果评价。

②各类手术如白内障手术、角膜移植手术、青光眼手术、视网膜脱离手术等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

③角膜病如圆锥角膜的诊断和临床监测。

④配戴角膜接触镜后角膜屈光度改变的评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