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门楼的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屋顶<古称屋盖>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顶为级别最⾼,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顶。
1,庑殿顶四⾯斜坡,有⼀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稍有弧度,⼜称四阿顶。
2,歇⼭顶是庑殿顶和硬⼭顶的结合,即四⾯斜坡的屋⾯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形墙⾯。
有⼀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称九脊顶。
3,悬⼭顶屋⾯双坡,两侧伸出⼭墙之外。
屋⾯上有⼀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称挑⼭顶。
4,硬⼭顶屋⾯双坡,两侧⼭墙同屋⾯齐平,或略⾼于屋⾯。
5,攒尖顶平⾯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屋脊交于上端。
⼀般亭、阁、塔常⽤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脊⽽砌成弧形曲⾯。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从构造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结构形式,以此为⾻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柱传递⾄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栱结构形式。
⽤纵横相叠的短⽊和⽃形⽅⽊相叠⽽成的向外挑悬的⽃栱,本是⽴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之间或柱⽹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论单体建筑规模⼤⼩,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屋顶3部分组成:下⾯是由砖⽯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在阶基上的是屋⾝,由⽊制柱额作⾻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是⽤⽊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以外,上⾯覆盖着青灰⽡或琉璃⽡。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结构一、台基(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1、普通台基: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佛教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
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
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11间。
四、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
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三个等级:1、和玺彩画(等级最高)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解释说明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房屋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建筑智慧。
它们的设计和结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居住需求、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观。
在古代房屋中,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包括门户部分、墙体部分和屋顶部分。
在门户部分,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门楣、门框和门扇。
门楣是门口上方的横梁,承载着门框和门扇的重量。
门框是门楣下方的构架,固定和支撑着门扇。
门扇是门框中间的移动部分,常用于进出房屋。
墙体部分是古代房屋的支撑结构,主要包括墙角、墙柱和墙面。
墙角是墙体的转角处,通常用于加固墙体的结构,并且具有装饰作用。
墙柱是墙体中的立柱,起到支撑和加固墙体的作用。
墙面是墙体的表面,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如木板、砖石等。
屋顶部分是古代房屋的顶部覆盖结构,主要包括屋梁、屋面和屋脊。
屋梁是支撑屋顶的横梁,起到承重作用。
屋面是覆盖在屋梁上方的顶部材料,用于防水和保护房屋内部。
屋脊是屋顶的顶端部分,连接两片屋面,并起到固定和装饰的作用。
总结起来,古代房屋的各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称呼和功能,包括门楣、门框、门扇、墙角、墙柱、墙面、屋梁、屋面和屋脊。
通过了解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房屋的结构和特点。
古代房屋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在设计和建造现代房屋时,我们可以参考古代房屋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古代房屋的背景和重要性。
本文将以古代房屋的各个部分为线索,深入探讨它们的称呼及其特点。
正文部分将按照大纲的顺序详细介绍古代房屋的各个部分的称呼。
首先,将讨论门户部分,包括门楣、门框和门扇。
然后,将关注墙体部分,包括墙角、墙柱和墙面。
接着,将分析屋顶部分,包括屋梁、屋面和屋脊。
古建筑构件名称
古建筑构件名称1.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副阶:古建的外柱廊,副阶周匝:古建外面一圈都是外廊。
2.副阶柱:也就是廊柱,宋代称为“副廊柱”。
廊柱就是支撑廊檐的柱子,它应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
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
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上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5.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古人在做建筑时,将构件或部位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或部位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
6.脊槫(拼音tuán):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7.檐槫:檐(拼音yán),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槫:即“桁”或叫“檩”,宋代称“槫”。
8.驼峰:两层梁枋间起支承托垫作用的墩木,通常做成骆驼背峰式样,故名。
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两种做法,前者较多,有鹰嘴、掐瓣、笠帽、卷云等式样;后者少见,辽金又有两侧斜削成梯形的。
清代改用柁墩,为高度小于直径的短木。
9.襻(拼音pàn)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10.丁华抹颏(拼音kē)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木构架、斗栱、墙体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古建筑下分概述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
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
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
如下: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需要清楚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
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古代院门的结构
古建中的大门结构
古建筑的木大门由槛框、横披、门扇和门枕等部分所组成。
木大门结构
槛框由横槛和竖框所组成,横的方木称为“槛”,竖立的方木称为“框”。
槛
一般大门分有上槛、中槛和下槛。
•上槛是紧贴额枋(如檐枋、金枋、垂花门帘笼枋等)下皮的横木,两端用夹榫与柱连接。
•中槛是门扇之上的横木,用夹榫与柱连接。
•槛是贴地面的横木,一般称为“门槛”,两端做套销槽与柱上栽销连接,并在门扇轴处的下皮做卡槽,卡在门枕上。
大门部位图解
框
大门分为抱框和门框。
•抱框是指抱柱而立的边框,它用套销槽与柱上的栽销连接。
•门框即指紧贴门扇而立的竖框,上下端做榫与横槛榫卯连接。
大门图解
横陂
在槛框之内,由于门扇的高度是有限制的,故用中槛在门扇之顶,横隔一段空间,此空间可安装透亮隔扇,称为“横陂”。
也可安装木板,称为“走马板”。
常见图样
门枕
门枕是承接门扇轴的下端轴窝构件,有用石块加工而成,称为“门枕石”,有用木方制作而成,称为“木门枕”。
门扇
门扇根据房屋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分别采用:实榻门、棋盘门、撒带门、屏门等。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古建筑构件名称
一、通则名词1、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2、次间:建筑物明间和梢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3、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4、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5、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6、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7、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8、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9、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10、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11、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12、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向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13、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14、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15、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16、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17、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18、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19、硬山: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0、悬山: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21、庑殿: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22、歇山: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古建筑门各部位介绍
古建筑门各部位介绍
古建筑门是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建筑门的各部位包括门楣、门框、门扇、门槛和门环等。
下面我将从各个部位逐一介绍古建筑门的组成部分。
首先是门楣,门楣是古建筑门的上部横梁,通常由横梁和额枋组成。
门楣的装饰非常丰富多样,常常雕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如龙凤、花鸟、山水等,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门楣,也反映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文化内涵。
其次是门框,门框是门洞的边框,用来固定门扇和门楣。
门框通常由立柱、横梁和横框组成,其结构稳固,同时也是门洞的装饰部分。
门框的雕刻和装饰也是古建筑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出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装饰风格。
接着是门扇,门扇是古建筑门的移动部分,通常由木质或金属制成。
门扇的装饰也是古建筑门的亮点,常常雕刻有各种图案、花纹和人物,展现出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追求。
然后是门槛,门槛是古建筑门的地面部分,用来连接室内和室外。
门槛的材质和装饰也是古建筑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雕刻有各种纹饰和图案,体现了古代建筑对细节的精心雕琢。
最后是门环,门环是古建筑门上的装饰环,用来开合门扇。
门环通常由金属制成,形状各异,有的是简单的圆环,有的则是雕刻精美的吉祥图案,也是古建筑门的重要装饰部分。
总的来说,古建筑门的各部位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的装饰和结构都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工艺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古建筑门各部位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的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的称屋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文化解读】欣赏门楼“腿子”“墀头”“迎风石”分不清?了解太行民居的门楼建构,这一篇就够了
【文化解读】欣赏门楼“腿子”“墀头”“迎风石”分不清?了解太行民居的门楼建构,这一篇就够了说说涉县门楼“腿子”上的迎风石——从太行山区传统民居建筑构件“墀头”说起门楼腿子?是,真要是称得上“楼”的大门,真可说有门楼“腿子”!一般说,门楼的“楼”至多是半层塌拉楼。
为增强大门的庄严感、神圣感和崇高感,将大门上起楼是有必要,虽说一般不一定是足数的一整层,毕竟有那么半截子,加之大门要有一定的凸岀性、独立性或走的是撞山门,必然有至少一边成墀头,门楼砖“腿子”几乎必然是要有的了!什么叫“墀头”?墀头,也叫“腿子”、砖“腿子”或(无盘头的叫)“龟背腿子”,是房屋类传统建筑檐端山墙延伸到檐柱外皮外的山墙墙体。
之所以叫“墀头”,的确与“犀”角有关——犀牛角凸出于犀牛头,墀头作为墙体的一部分,从侧面看是凸出于山墙檐柱以外的,是山墙这个“土犀牛”伸出去的“头角”部分,所以叫“墀头”。
山雨又要开玩笑,既然俗话又叫“砖腿子”,不如说成“墀腿”——土犀牛伸出去的“腿”子!“头”也好,“腿”也好,反正就是从上到下伸出来的顶天立地的少少少半堵墙!从最标准最专业的角度说,这砖腿子“墀头”分三部分,从上到下,分别叫“”盘头” 、“上身”、“下碱”。
盘头,好说,在上头,更为突出,的确象妇女盘起来的头!上身,上半身,上半截,也好说。
下三分之一,当然只能叫“下”什么了。
下什么?下碱?下潮?是,北方,下半截墙易碱化剥落,南方,下半截墙易受潮易软化。
下碱、下潮,完整的说法是“下隔碱”、“下防潮”。
于是,该部分多用石砌。
当然,用石,石头更密实,可承重,好增加坚实感和稳固感。
下碱常用整块的迎风石。
不错,迎风面,说是迎风,实是防风(扫雨淋墙)。
这是极为实用的一面。
但,更为人文,更为虚饰的一面,随宅主的实力和地位及品位而增强。
“好门楼”、“高门楼”,有时较大程度上也指迎风石的体量、规格、制作精度和难度及奢华度,还有文化内涵及水准。
就涉县、林县、平顺一带说,迎风石,也叫“shuoting”或“shuoding”。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些结构名称,这些名称通常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门楼:门楼,也称为牌楼、坊门等,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通常由两个独立的柱子和横梁构成,用来标志建筑的入口或界限。
门楼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常常雕刻着各种图案和文字。
参考内容:《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学》、《中国传统建筑》等书籍。
2. 亭台:亭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小型建筑形式,通常用于休闲娱乐或观赏风景。
亭台一般由四根柱子和横梁组成,上面覆盖着屋顶。
亭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独立建筑,有的是附着在其他建筑上。
参考内容:《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学》、《传统建筑的艺术与文化》等书籍。
3. 阁楼:阁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高层建筑形式,通常用于存放书籍或进行礼仪活动。
阁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存放重要文件或进行文化活动,下层则是用于起居或接待客人。
阁楼的特点是结构复杂、装饰华丽。
参考内容:《中国的木结构阁楼》、《中国古代建筑杂考》等书籍。
4. 园林牌楼:园林牌楼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
它通常位于园林的入口或景点的前方,用来标志园林的边界,并起到装饰的作用。
园林牌楼一般由两根柱子和一个梁构成,上面常常有雕刻的花纹。
参考内容:《中国园林建筑史》、《中国古代书画与建筑艺术》等书籍。
5. 仿木结构: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木质结构形式,它通过使用石材等耐久材料来模仿木质结构。
仿木结构在外观上与真正的木结构非常相似,但具有更高的耐久性。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参考内容:《华夏万人工程:中国古代建筑创造之旅》、《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仿木结构》等书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参考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同时也可以扩展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建筑中的“门”,由哪些构件组成?
中国古建筑中的“门”,由哪些构件组成?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是古代社会地位和官级品阶的象征,门的形制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一座座老宅的门户,彰显着古建筑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我们古代工匠师傅的智慧。
本期,我们要来了解的是古建筑大门的构件,一般由门框、门头、门扇、门簪、门墩、门环、门钉等组成。
门框门框是由左右两根框柱加上面一根平枋组成一个框架,固定在房屋的柱子之间或者墙洞之间,主要做安置门扇之用。
这样一来门扇的宽度自然要小于大门门柱之间的宽度。
门框的增加则又必须要同时增加许多门类构件,所以大门的结构看起来貌似非常简单,实际上也有很多细部的装饰与讲究。
门框有木门框和石门框之分,木门框一般安在木制墙壁上或两边砖、土墙围合形成的门头房上,而石门框是安在较厚实的砖、土墙上。
门头门框上最初还有简单的两面坡屋顶,用来遮阳挡雨,这个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
门头不但具有功能上的作用,也有装饰作用,它使大门显得更为气派。
后来,门头的实用功能日益消退,逐渐演变为一种罩在大门上单纯的装饰部分。
门头的精巧、门槛的高低,在无声陈述着这个民族曾经,对家庭关系是如此之重视。
门扇门扇是大门本身最重要的部分,古代最常见的是两扇,也有一扇或超过两扇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种门扇都是用木板制成的。
就一般住宅而言,一扇门扇的宽度至少有半米,而对寺庙、宫殿等大型建筑而言,门扇能达到1米甚至1米以上。
大门取材坚固用料厚重,一般都是板门而不做隔扇门,具有更好的遮挡作用与防卫性能。
讲究的大门门板多施油漆,尤其是朱红漆最显示等级。
门枕为了承托门扇,往往在门下的下槛两端设置墩台,墩台上凿有小眼用以放置门轴。
这种承托门扇门轴的墩台,就叫作“门枕”。
粗壮的门轴带着巨大的门扇,整个重心都落在门枕石上,并围绕其旋转自如。
门枕以石质居多,又称“门枕石”。
门枕石一般分为内外两部分,即一部分在门扇内,一部分在门扇外。
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名称
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名称介绍古代建筑屋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保护建筑和居民的功能,并且在设计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代建筑屋顶结构的名称、特点和演变。
传统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名称传统古代建筑屋顶结构的名称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斗拱斗拱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屋顶结构,它采用了斗拱的形式来承载屋顶的重量。
斗拱屋顶结构设计巧妙,能够有效地分散重力和抵御风雨侵袭。
2. 悬山悬山是一种独特的屋顶结构,其形状像是悬挂在山脊上的山峰。
悬山屋顶结构造型优美,富有变化,常常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等建筑中,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3. 歇山歇山屋顶是一种独特的屋顶结构,它采用了平顶和弧形顶的组合形式。
歇山屋顶结构简洁大方,适用于各种建筑类型,尤其是寺庙、宫殿等宏伟建筑。
4. 斗栱斗栱是一种特殊的屋顶结构,其特点是在屋面四角设置斗拱,形成了四个支撑点。
斗栱屋顶结构稳定牢固,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歇山顶是一种常见于传统中式建筑的屋顶形式,它采用了弧形屋面覆盖整个建筑物。
歇山顶屋顶结构简洁典雅,给人以稳固、厚重的感觉,常常被用于大型建筑物和城市地标。
古代建筑屋顶结构的特点古代建筑屋顶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功能性和实用性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在设计上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它们能够有效地承受屋面的重量,保护建筑和居民免受风雨侵袭,并且能够有效地调节建筑内外的温度。
2. 艺术性和装饰性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在设计上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
它们常常采用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使建筑更加漂亮和吸引人。
同时,屋顶结构与整个建筑的风格和气氛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3. 保护性和耐久性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在材料选择和施工方法上注重保护性和耐久性。
它们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雨侵袭,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 具有地域特色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具有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建筑屋顶结构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建屋檐结构名称
古建屋檐结构名称
古建屋檐结构名称:
正脊:屋顶最上方的横向结构,连接两侧的垂脊。
垂脊:屋顶两侧向下的斜坡部分,与正脊相交。
檐角:垂脊的外端,通常装饰有脊饰,如蹲兽和垂兽。
庑殿顶:一种屋顶形式,具有五脊四坡的特点,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重檐庑殿顶在庑殿顶之下再设一短檐,具有九脊。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戕脊,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相似。
悬山顶:五脊二坡的形式,两侧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
硬山顶:五脊二坡的形式,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不出山墙。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词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词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常见的名词包括:
1. 屋顶:斗拱、歇山顶、抬梁式屋顶、拼脊式屋顶、攒尖式屋顶等。
2. 础台:坛基、台基、抱厦等。
3. 柱子:方柱、圆柱、八角柱、六角柱等。
4. 梁架:榫卯结构、斗拱结构、斗拱彩虹架等。
5. 门窗:础台门、方柱门、窗扇、格窗、檐柱等。
6. 墙体:单横院墙、韬光院墙、九序墙、屏风墙等。
7. 园林构筑物:亭台楼阁、假山、长廊、廊桥等。
8. 四合院:四合天井、门楼、夹道、前厅等。
9. 屏风墙:雕花屏风墙、透空屏风墙、竖向屏风墙等。
10. 斗拱:纵向斗拱、横向斗拱、合抱斗拱等。
11. 椽子:正椽、斜椽、筒形椽等。
12. 火墙: 混砖墙、石雕墙、砖刻墙、泥塑墙等。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常见名词,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古建筑结构还有很多具体特点和名词。
石雕门墩,中国门楼的特色组成部件
石雕门墩,中国门楼的特色组成部件门墩是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
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基本构造:门墩主要以箱型和抱鼓型居多,但还有狮子型,水平型门墩等,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方箱,以及兽吻或狮子几部分构成。
种类等级:《说文》:'鼓,击鼓也。
'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
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从等级上论说,文官用书箱形,武官用兽吻形,而王府门前门墩的狮子头特别大。
狮子型门墩--皇族抱鼓型或箱子型有狮子门墩--高级文官抱鼓型有兽吻头门墩--低级武官箱子型有雕饰门墩--低级文官箱子型无雕饰门墩--富豪门枕石--富家市民门枕木--普通市民象征意义门墩的雕刻形制和纹样繁多,通常会借助借助人物、草木、动物、工具、寓言、几何图案,表达了四合院的建筑者们希望长寿、富贵、驱魔、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狮子型和石虎型的门墩儿,是过去四合院门前最常的。
“狮”和“世”谐音,九只狮子是“九世同居”,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讲究在门前摆上一对汉白玉雕的大石狮子,通常是雄狮居左,右爪下踩着绣球,被称为“狮子滚绣球”;雌狮居右,左爪下是一只幼狮,叫做“少师少帅”,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代高官。
而大多数的四合院是在门框两侧放置一对小石狮子或小石虎门墩儿,或蹲或站,或伏或仰,犹如一对保护神,看守宅门。
除此以外,四合院门墩上的饰物都不是随便雕上去的,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有其讲究和由来。
雕一个佛手柑、一个仙桃、一个石榴,象征“多福”(“佛”字的谐音 )、多寿( 桃子象征长寿 )、多男子( 石榴子多 ) 。
雕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刘海戏金蟾的涵义亦为富贵多子。
门墩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但有它的实用价值,可以美化门庭,也有历史价值,象征着一个时代,这些美妙的石雕艺术映刻着历史与文化的意蕴,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与幸福的希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门楼的结构名称
首先,牌坊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通常用于标志重要地点或
纪念特定事件或人物。
牌坊的结构包括额枋、楣、梁、柱和底座等
部分,具有独特的装饰和雕刻。
其次,坊门是指在城市、庙宇、园林等地的正门或者次门,它
的结构包括门洞、门楣、门额、门扇等部分,通常还会有门墩、门
环等装饰。
最后,门楼是指在古代建筑中用于标志进入重要场所或者街道
的建筑物,其结构包括柱、梁、榫卯等构件,通常还会有精美的彩
绘和雕刻装饰。
总的来说,古建筑门楼的结构名称可以根据具体的建筑形式和
用途而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的精湛之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门楼的结构名称和风格也会有所差异,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建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