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常识(1)

合集下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竞答题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竞答题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竞答题目一.单选题1.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什么责任: BA.主要责任B.直接责任C.次要责任D.间接责任2.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可以由政府依法进行: BA.劳动教养B.收容教养3.对违法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由什么机构予以强制性教育改造: CA.劳教所B.劳改队C.少年犯管教所4.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其父母放任不管,公安机关可对其父母进行: CA.罚款B.警告C.训戒5.未成年人父母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

公安机关可对其父母进行: BA.罚款B.训戒C.警告6.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 BA.12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B.14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C.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7.现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于 A 颁布实施A.1999年B.2000年C.2001年8. B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A.2019年12月26日B.2020年12月26日C.2021年6月26日9.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作出调整,从3月1日起,刑事责任年龄底线降至 A 。

A.12周岁B.14周岁C.16周岁10.收留夜不归宿.离家出走未成年人的,应当及时联系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无法取得联系的,应当及时向A 报告。

A.公安机关B.检察机关C.人民法院11.父母未经批准,不送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教育仍不履行的,可处罚款的额度是多少? BA.100—1000元B.200—2000元C.300—3000元12.父亲给未成年子女"订亲",由民政部门解除其非法关系,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可处罚款额是多少? AA.100—1000元B.200—2000元C.300—3000元13.以下哪些行为属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 BA.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B.吸食.注射毒品14.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遵循 A 的原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九种不良行为和九种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不良行为是消极行为,不构成犯罪,属品德层面。

但是不良行为的恶性发展,可能导致犯罪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旷课是指学生无故不请假而缺课。

旷课是每个学校都不允许的违反校纪的行为。

夜不归宿是指未成年人未经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脱离监护,夜不归家的行为。

夜不归宿一方面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成为堕落者;另一方面则因未成年人势单力薄而处于受侵害的境地,容易成为伤害、抢劫等违法活动的受害者。

2.携带管制刀具管制刀具的范围包括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动装置的弹簧刀(跳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刮刀。

只有依法规定的人员才能持有上述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好强心理,尤其是男性未成年人,往往通过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来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功的感觉。

未成年人为了不受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欺负”,也往往加入打架斗殴的行列,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小群体,通过这个群体,每一个群体中的未成年人有了一种安全感。

同时,他们又会依靠这个小团体大胆地实施其他的不良行为,这种欲望的膨胀往往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是指利用轻微暴力、以暴力相威胁或者以其他手段相要挟的方法,迫使财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偷窃是指用秘密的方法和手段,将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故意毁坏财物是指出于故意将公私财物损毁或使其失去原有功能。

未成年人好攀比,虚荣心强,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当从家庭得不到满足时,有时便产生偷窃的心理,一旦偷窃成功,就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

因此,预防未成年人偷窃的不良行为很有必要。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我国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会影响学习,荒废学业,并且加大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经济负担,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同时赌输后由于急于翻本的心态,大举赌博,越输越赌,不能自拔,最终诱发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问题的一大隐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各国纷纷制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出台,旨在通过教育、保护和惩罚等措施,引导未成年人远离犯罪,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正文:1. 教育措施1.1 义务教育的普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应当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每个未成年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1.2 法制教育的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学校和家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道德规范。

通过开展法制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2. 保护措施2.1 家庭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家长应当履行监护职责,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防止他们受到虐待和剥削。

2.2 社会保护:社会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保护。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力量,提供儿童福利、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未成年人解决问题,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

3. 惩罚措施3.1 刑事责任的界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了限制。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犯罪情节,采取相应的教育、矫正和惩罚措施,帮助他们改造自己,重新回到社会。

3.2 犯罪行为的打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和打击力度,对其进行惩罚和教育,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公共安全。

总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出台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通过教育措施,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通过保护措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保障;通过惩罚措施,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复习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复习题

1、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 周岁的公民。

答案:C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 ( )A、齐抓共管B、各司其职C、综合协调D、综合管理答案: D3、全国统一的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公益服务专用号码是( )A、12315B、12320C、12333D、12355答案: D4、对未成年人理应增强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对于达到( )年龄的未成年人,在实行上述教育的同时,理应实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A、学前教育B、义务教育C、12 周岁D、14 周岁答案: B5、( )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A、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B、未成年人所在学校C、教育行政部门D、各级人民政府答案: A6、学校理应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 )A、教师B、班主任C、法制副校长D、法律辅导员答案: A7、预防青少年犯罪,立足于( )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即时预防和矫正。

A、管理B、管理C、政治思想D、教育答案: D8、学校发现中小学生没有请假而未到校上课,应该即时( )。

A、向公安机关报案B、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C、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D、四处查找答案: C9、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 )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A、十二B、十四C、十六D、十八答案: C10、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理应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允许,或者在( )小时内即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A、8B、12C、24D、48答案: C11、无民事行为水平人在幼儿园、学校学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幼儿园、学校理应承担责任,但( )的,不承担责任。

A、尽到监护义务B、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C、没有过错D、学生有过失答案: B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所称的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笔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笔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教育为主、预防为主、提前干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家庭预防:家长应当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学校预防: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防止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3) 社会预防:全社会应当关心和帮助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网络监管,防止不良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4) 司法预防: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惩治,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1.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措施:(1)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家长和学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管理,防止他们接触不良因素。

(2)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措施:对于已经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及时采取以下措施:a. 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指导,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

b. 进行行为矫正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技能。

c. 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如收容教育、社会矫正等,以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

1.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欺压群众、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

(2) 多次逃学、旷课、吸烟酗酒等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

(3) 携带管制刀具或者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的行为。

(4) 故意毁坏财物、破坏公共设施等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础知识题(含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础知识题(含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基础知识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自()起施行。

A. 1999年6月28日B. 2012年10月26日C. 2021年6月1日答案:C2.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A. 预防为主、提前干预B.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C. 矫治为主、教育为辅D. 引导为主、干预为辅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不良行为?A. 吸烟、饮酒B. 旷课、夜不归宿C.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D. 参加迷信活动答案:D4.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以下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

A. 十四周岁B. 十六周岁C. 十八周岁D. 二十周岁答案:A5.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方式对未成年人实施危害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行为。

A. 营利B. 教育C. 公益D. 科研答案:A6.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或者其他私人文件。

A. 信件B. 邮件C. 电话D. 网络通讯答案:A7. 教职员工应当()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A. 尊重和保护B. 尊重但不保护C. 教育和引导D. 严厉批评答案:A8. 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申请。

A. 劝诫B. 教育C. 矫治D. 撤销监护人资格答案:C9. 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组织()和其他成年人参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活动。

A. 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B. 未成年人子女C. 未成年人朋友D. 未成年人亲属答案:A10. 公安机关接到举报或者发现有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的,可以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

法制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法制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精品课件
《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守则》
• 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强自身修 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精品课件
• 1、珍惜学习机会 • 2、提高鉴别能力 • 3、谨慎交朋友 • 4、切莫虚荣攀比 • 5、增强防范意识 • 6、掌握自救本领
精品课件
做21世纪新人
精品课件
• 未成年子女犯法,由公安机关对其父母或其他监 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
• 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 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 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电子 出版物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 员处以罚款。
• 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不设置明显的未成 年人禁止进入标志,或者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 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 1、旷课、夜不归宿 • 2、携带管制刀具 • 3、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 4、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不适宜进入的营业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精品课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的九种不良行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内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内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内容在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国家法律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就包括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本文将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立法目的和意义1.1 立法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1.2 立法意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而且还能够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二、法律适用范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包括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政策、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措施等。

三、犯罪预防政策3.1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故《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和监护人切实履行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

3.2 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的重要成长场所,对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3 社会教育和辅导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和辅导也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辅导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四、犯罪预防措施4.1 身心健康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对未成年人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法治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2 精神心理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应当给予及时的精神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预防犯罪行为的产生。

4.3 社会帮扶和救助对因家庭困难、学习问题等原因有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应当给予社会帮扶和救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引导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点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其目的是保障未成
年人的健康成长,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发生。

以下是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法的主要知识点:
1. 未成年人的定义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个体。

2. 未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
未成年人拥有基本的权利,例如受到平等的对待、优先接受教育、享
有社会保障等。

同时,未成年人也有一定的义务,例如尊重他人权利、遵守国家法律等。

3. 未成年人犯罪的分类和处罚
未成年人犯罪的分类和处罚与成年人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分
为三类:轻罪、普通罪和较重罪。

未成年人犯轻罪的处罚可以是口头
警告、写下保证书、批评教育等;未成年人犯普通罪的处罚可以是投
其杖下、少年管教所管教、接受思想教育等;未成年人犯较重罪的处
罚可以是执行无期徒刑、执行有期徒刑。

4. 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
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开展教育宣传、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
强家庭教育等。

同时,监管和管理未成年人的人员也应该加强未成年
人的心理关怀,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它关系到未成年
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应该认真了解这项法律的内容,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才能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而制定的一项法律。

未成年人是指年满14周岁到18周岁的青少年,他们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应该得到社会的保护和关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成年人也面临着犯罪的风险,所以制定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儿童权益保护、教育和预防为重点,分别探讨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相关内容。

首先,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要求保护和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禁止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

未成年人有权受到平等教育和培养,不受歧视和虐待。

同时,法律还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要求其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给予他们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次,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教育要注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尊心。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责任,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和帮助措施,为犯罪未成年人提供改造的机会和条件。

最后,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着重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法律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处罚和责任追究。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和手段,包括加强家庭教育和监护、完善学校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网络等。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的保密和记录制度,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利益。

总的来说,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而制定的一项法律。

法律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教育和预防的相关内容,旨在提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处罚和责任追究,并制定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和手段。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公民。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摘要:1.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背景和意义2.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主要内容3.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实施和影响正文:【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背景和意义】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是我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一部专门法律。

该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自控能力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来保驾护航。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主要内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共分为七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总则。

主要规定了本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

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和培训。

主要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第三章,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主要规定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等。

第四章,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

主要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

第五章,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帮教。

主要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帮教的组织、实施、保障等。

第六章,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

主要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第七章,附则。

主要规定了本法的施行日期、历史法律的处理等。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实施和影响】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的实施,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该法明确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有利于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其次,该法明确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犯罪行为。

法制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详解

法制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详解

法制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详解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制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这部法律。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部法律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在于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它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这部法律明确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

其中,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核心原则。

这意味着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又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法律规定中,对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是一个重要方面。

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容易出现的一些偏离正常行为规范的行为,比如吸烟、饮酒、旷课、夜不归宿等。

这些行为虽然尚不构成犯罪,但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纠正,很可能会逐渐发展成为严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不良行为,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和干预措施。

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果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或者自身行为不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都可能成为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诱因。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承担着重要的预防责任。

学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矫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试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试题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 ______ 。

A .教育和惩罚B .预防和纠正C .预防和打击2、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_ —直接责任。

A .没有B .有一定C .负有3、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应当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A .重要的B .次要的C .一般性的4、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在 ______ 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A . 12 B. 24 C. 48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后从开始施行的?A、1991 年B、1999 年C、2001 年D 2007 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 ______ 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独自居住。

A 十四周岁B十八周岁C十六周岁7、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A 食品B烟洒C生活用品&发生火灾时要拔打()报警电话。

A 110B 119C 1209、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取得联系。

A 监护人B 保护人C 负责人10、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A未成年人禁止进入B禁止进入C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二、不定项选择1、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享有哪些法律赋予的权利?()A、在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B、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权利;C、子女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D父母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时,未成年子女有控告父母的权利;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常识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包括三方面:①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②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品行;③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方针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3.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政法机关为骨干,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分工合作,综合运用法律、政治、经济、行政、教育、文化等各种手段,惩罚犯罪,改造犯罪,教育挽救失足者,预防犯罪,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幸福生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目的。

4.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①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②组织、协调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③对本法实施的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④总结、推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着眼点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6.对未成年人教育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7.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是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8.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任务: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法制观念、正确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懂法、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勇于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9.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方面:①教育未成年人必要的法律常识;
②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法律意识;③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日常行为规范。

10.对于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准备就业的未成年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应当将法律知识和预防犯罪教育纳入职业培训的内容。

11.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

学校根据条件可以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

12.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教育计划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结合学校的计划,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13.要实现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预防网络。

因此,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

14.不良行为是指轻微违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携带锋利工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⑧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