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家训与处世之道20149017

合集下载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我国著名家训及主要内容
中国家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各个时代广泛应用的家庭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家训在历史上是以文献的形式写给家人看的道德教育读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家训及其主要内容:
1. 《颜氏家训》:由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所著,主要讲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容涉及教育、道德、礼仪、处世之道等,被誉为中国家训的开篇之作。

2.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柏庐所著。

主要讲述如何治家、修身、处世等,强调了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3.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家训著作,收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写给父母、兄弟、子侄的家信。

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中华文化珍品之一。

这些家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10条中华经典家训

10条中华经典家训

10条中华经典家训家是什么?是那两张日渐苍老的熟悉容颜,是牵在一起就奔着一辈子去的双手,是牙牙学语的孩子,是儿孙满堂的热闹……也是那个你每天抱怨无数次,却不许别人说半点不好的地方!组建家庭是一种本能,维护家庭是一门学问。

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些经典家训吧!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灵感,让日子越过越好,让家庭越来越和睦、兴旺!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朱子家训》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础;勤俭节约,都在小处体现。

也许节约一粒米、一件衣服,不能让你发家致富。

但你总有一天会发现,生命中正好缺了被你浪费掉的一粥一饭、半丝半缕。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无论社会多么纷乱,保持本心,是一种安家、安身的根本。

佛系也好,鸡汤也罢,一句话能够流传千年,总有它的道理。

3、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出处:安徽绩溪《章氏家训》无论富贵与贫贱,劳动与读书,都是传承一个家庭的根本,勤俭节约,是一种可贵的本能。

如果有摩擦怎么办呢?退一步,海阔天空。

事实上,对于亲人来说,“忍让”不是一种退缩,而是一种保护。

4、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出处:福建龙岩客家家训追梦是一辈子的事,追热点也是一辈子的事。

当一个家庭里所有人都为梦想努力的时候,你会看到“家”最繁盛的模样。

5、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出处:王阳明家书《示宪儿》无论你的身份地位有多高,谦卑和容忍,都是必备品。

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有了吞尽天下江河的胸襟啊!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君子必慎交游焉。

出处:《颜氏家训》与靠谱的人交朋友,你也会变得更加靠谱。

7、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

出处:纪晓岚临终遗训无论你听了多少“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都不要停下翻书的手。

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六大处世之道

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六大处世之道

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六大处世之道
第一,尊重他人,要以礼相待,礼节之邦才能君子之国。

用心去
体谅别人,给予尊重和理解,知道什么是正义,怎样做才有自尊。

第二,学会放下,学会去宽容别人,像大海般宽容,宽容之心可
以让生活更加圆满。

放下心中的偏见,对别人多一份宽容,我们也会
得到更多的友情。

第三,心存善念,于人于己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多学习做一个
善良的人。

勇敢去表达真实的想法,但不要无端去攻击他人。

第四,学会感恩,学会用一颗满满的感恩之心去感谢父母、老师、朋友,学会走出自我,去感受更多的世界。

第五,勤奋上进,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工作,使自己不断前行,
学会激励自己,挑战极限。

不要懒惰,不要逃避,去追求所想之道。

第六,懂得珍惜,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珍惜身边的家人、朋友。

学会去欣赏美丽的花草、风景、音乐,去把握身边所有的美好。

中华传世家训 珍藏版

中华传世家训 珍藏版

中华传世家训珍藏版
传世家训,又称家训、世训或家訓,是世代流传的熏陶和教化孩子的习俗,被人们认
为是继承传统、传承美德的最完美的形式,是把家庭伦理教育、道德标准以及文化信仰和
历史传统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一、知恩图报,重敬父母。

每个孩子都应尊重父母,表现出对他们的恩德的深深感谢,并在关键时刻洞察他们的
意图,服从父母,孝敬父母,绝不违背。

二、勤俭持家,爱护财物。

家里财物贵重,很宝贵,要用心细致地管理和保护它们;一切物品一定要勤俭,精打
细算,节约用水用电,不乱花钱,不散架金钱。

三、慎独行事,细小详则。

不要轻易依赖和相信别人,一定要先三思,不能贪心,不可权宜,更不可妄为;不论
大事小事都要细心谨慎,应运筹帷幄,考虑周全,细详审慎,以防出现任何损失。

四、献身社会,慈善宽厚。

要坚持慈善事业,布施行善,施舍有道,给予无条件的赈济帮助,做回报社会的好公民,弘扬文明文化,发扬先烈之精神,传承德育精神;要勇于负责,友善待人,注重礼仪,给予他人关爱,关心他人。

五、安分守己,节检不放。

要有自我约束和自律,合理安排生活,控制欲望,端正行为,不要随意做事;当遇到
困难时,要把握关键时机,果断拒绝诱惑,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遇事不放纵放任,有问
题不找借口,要有正确的路线。

六、孝亲老朋,依约义俗。

要尊重和关心亲友,力求和睦,节制言行,不讲论毫无根据的谣言,以免伤及他人;
要以事实为依据,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先进道德,照顾老人,相互关心帮助;不满足于文
明的标准要求,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准绳,坚持传统习俗,发挥传统价值,只信文化不信迷信。

中华传世家训——前言

中华传世家训——前言

《中华传世家训》前言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绵延数千年,精深弘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

家训既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传世家训就是中国人思想道德能够维系数千年的一根绳索,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于名人家训,均为历代的优秀之作。

传统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于形成了一种“家训文化”现象。

从周公训诫子侄的《姬旦家训》萌芽,到先秦以众多君王家训、贵族家训和自由民家训的原点,再到直到孔子孟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招生授徒,建立儒家学派,形成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孟母,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母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其创造性的家训方法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直到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之类的文本文献才开始陆续出现。

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此时儒学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封建礼教得到重视,家训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产生了。

此间所产生的大量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文体也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像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不大。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中华传统家风家训

中华传统家风家训

中华传统家风家训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诚为国,孝顺父母。

3. 和为贵,谐共生。

4. 仁爱待人,厚德载物。

5. 立志坚定,奋发向前。

6.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7. 勤俭持家,廉洁奉公。

8. 尊老爱幼,亲情至上。

9. 兄弟和睦,齐心协力。

10. 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11. 交友贵信,共谋发展。

12. 敬业乐群,勤奋好学。

13. 谦虚谨慎,敬奉祖先。

14. 立德树人,传承家风。

15. 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16. 尚武精忠,爱国敬业。

17. 勤学好问,求知务实。

18. 乐善好施,扶贫帮困。

19. 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20.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1. 养生之道,在于和谐。

22.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3. 忠诚为国,廉洁自律。

24. 弘扬家教,崇尚家风。

25. 温良恭俭,让利于民。

26. 专注一事,精益求精。

27.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28. 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29. 读书明理,报效国家。

30. 教育子女,以身作则。

31. 家和万事兴,国和万事强。

32. 忠诚正直,坚守信仰。

33.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34. 勤学苦练,成就一番事业。

35.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36. 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37. 立志报国,担当责任。

38.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39. 修身齐家,家教为先。

40. 仁爱宽厚,为人处世。

41. 尚德修身,立德树人。

42. 勤奋好学,发愤图强。

43.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44. 兄友弟恭,家族和睦。

45. 夫妇恩爱,共建家庭。

46. 交朋友贵,同道共行。

47. 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48. 扶贫济困,行善积德。

49. 谨慎行事,遵纪守法。

50. 养生之道,身心健康。

51. 忠诚为国,鞠躬尽瘁。

52. 传承家教,弘扬家风。

53. 谦虚谨慎,好学不倦。

54. 家庭和谐,国家安宁。

55. 仁爱待人,和谐共生。

56. 忠诚为国,矢志不渝。

57. 勤俭持家,持之有度。

58.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中华家训,盛世宝典

中华家训,盛世宝典

中华家训,盛世宝典作者:柳哲来源:《华人时刊》2014年第06期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

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

清末与民国时,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

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被湮灭于尘埃中。

如今适逢盛世,建祠堂、修祖墓、纂家谱、立家训蔚然成风。

人必有家,家必有谱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

2005年7月16日,由我起草、家谱爱好者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现摘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

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

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

中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中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大全5篇]

中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中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大全5篇]

中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中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大全5篇]第一篇:中国名门家训,家风建设一定要读的中国优秀家训(圣轩老彭整理发布)中国名门家训1、诸葛亮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孙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是成为历代有识之士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诫子书》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的人生观,淡泊宁静的价值观以及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勤俭朴实的为人准则、持之以恒的学习准则和高效务实的干事准则。

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其后裔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影响并丰富了诸葛后裔的家风内涵。

它虽然只有86个字,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文中修身养德、静学广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诸葛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

对诸葛后裔来说,这是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据《诸葛氏宗谱》记载,历代后裔一直以《诫子书》为祖训,自觉遵守、恪守不移,文中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成了后裔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族中祭祖、家教、读书、农耕、社交等活动,也均以此为准绳。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浙江文成刘伯温:事必力戒奢华人宜淡泊谦卑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

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一、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种重要的处世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师德教育,尊重老师并对其言听计从。

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也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

人们相信老师是智慧的源泉,是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积极向老师请教问题,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诚信为本”,这是因为诚实和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信用和声誉对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他人,以此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处世之道。

中国人有着“孝为天下先”的观念,认为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孝道体现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尊重和孝敬他们,更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照顾和关心他们的生活。

孝道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关键。

四、和谐相处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和谐被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的状态。

和谐相处不仅仅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在人际关系中,和谐相处意味着互相尊重、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和包容。

在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和谐意味着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只有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营造一个和睦、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重要品质。

中国人常说“谦虚使人进步”,这是因为谦虚能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一种能够使人不骄不躁、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品质。

谦虚使人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谨慎则是指做事要慎重小心,不轻易决策,以避免错误和损失。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涵盖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和智慧,这些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重要方面:
1.仁爱之道: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即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

仁者
尽心竭力地为他人谋福利,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2.道德经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
宽容随和、保持平衡。

《道德经》中的理念强调谦逊、淡泊名利,
追求心灵的宁静。

3.中庸之道:中庸思想源自《中庸》一书,主张适度、平衡、不
偏不倚的处事态度。

中庸之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情绪的平和。

4.孟子的性善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
德。

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发挥出内在的善良天性。

5.忍让与谦虚:传统文化中重视忍让、谦逊和礼仪。

谦虚使人避
免争斗和矛盾,而忍让则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6.养生之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养生之术,包括饮食、起居、精
神调养等方面的方法。

中医理念认为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是整体
的,需要平衡。

7.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父母的尊敬、
孝敬和照顾。

孝道被认为是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8.义和礼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强调义和礼的价值,即在行为中体
现正义和社会礼仪,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些传统处世之道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强调和解释。

中华经典家训有哪些

中华经典家训有哪些

中华经典家训有哪些中华流传很多家训,这些都是教子秘方,这些经典家训是中华文化之宝。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华经典家训有哪些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颜氏家训》被称为中国家训之祖《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它集前代家训之大成,在严肃的道德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

对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高度评价。

他说:“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

”历史中的颜之推三经世变,身仕四朝,以一介儒生保持家业不坠,自有其独到之处。

他对立身处世的经验之谈,对后人也自有其借鉴意义。

此外,《颜氏家训》还反复强调读书上进的重要性,认为为学贵在真知,不可自欺欺人。

这在“反智主义”、“学术垃圾”泛滥的当今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颜之推祖籍山东琅琊临沂,其九世祖在西晋末南渡,迁居建康。

颜之推祖父时,举家迁往江陵,颜之推约在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出生在江陵。

颜氏家风家教严密,颜之推后来记载,他幼时与兄长一起接受家教:"晓夕温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

"9岁时,颜之推的父亲去世,此后他由兄长教育抚养。

兄长对他充满关爱,不再那么严苛,所以颜之推一度"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至颜之推19岁时,爆发了侯景之乱,颜之推此时正在镇守江夏(湖北武昌)的郢州刺史萧方诸身边效力。

萧方诸、颜之推战败后一起被擒,萧方诸在侯景军中被处死。

颜之推就要被行刑时,因为一名叫作王则的人再三说情,才得以活了下来。

侥幸活命的颜之推回到了江陵。

待侯景之乱平息后,萧铎继承王位,22岁的颜之推出任散骑侍郎,第二年以员外郎身份校订史籍。

好景不长,不久西魏攻陷江陵,萧铎被杀,颜之推第二次被俘。

南朝梁惨败后,在江陵的文武百官及平民10万人被当作奴隶送往关中。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绝大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绝大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治家教子绝大智慧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家训作为圣贤教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治家教子中,不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无一不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与精髓。

其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达到了和谐的完美统一,因而可以成为我们当代家庭教育的切入点和主旋律。

传统家训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治家教子,如何做一个贤妻良母,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如何做一个事业有成的正人君子?如何做一个事业成功的正人君子呢?首先必须进行严格自身修养。

修身的道德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

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那么在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上,就能做到温、良、恭、俭、让。

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时,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何愁安身立命之难呢?进德修业的完美,才能真正达到和体现报国为民、达人达己、成人成物的人生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还可以用“内圣外王”来进行概括。

何为“内圣外王”之道呢?现在的说法是“内方外圆”。

所谓内圣,就是内在素质、自身修养“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做人之本;所谓外王,就是外在言行、处世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生的价值取向。

优秀的传统家训,浓缩了古人的人生智慧,特别是体现了治家教子的绝大智慧。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但人生哲学、治家教子的绝大智慧是不会改变的。

目前很多家庭悲剧的产生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实乃是家庭教育的败笔。

东坡先生曾经诗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并非危言耸听。

针对目前状况,先要消灭已经飞进来的蚊蝇,并安上名牌纱窗,以绝后患。

而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杀虫剂和最好的纱窗,莫过于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蒙以养正,圣功也”。

一、周公远见,当代家长应思之《尚书》中,记载了周公为训诫侄子成王而发表的一篇诰辞,《无逸》诰辞。

文中为告诫成王,特意列举百姓之子的例子:“看看那些百姓们吧,做父母的辛勤耕种与收割,但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与艰难,于是就贪图安逸享乐,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遵守法度,甚至会轻慢无礼的呵斥父母。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概述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

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我国人对家庭、社会、道德、礼仪等方面的认知与总结,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这些家训内容广泛,既有对人生道理的思考,也有对行为规范的要求,可以说家训文化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主要内容1. 孝道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孝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

孝敬父母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不仅要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要贯彻在日常生活中。

古人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可见我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孝道的重视程度。

2. 仁爱家训中对于仁爱的内容也是重要的一环。

"仁者爱人",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仁者爱人,可以体现在对待家人的关心、对待他人的善意与宽容、对待社会的奉献与奉行等方面。

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3. 诚信诚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训文化中对于诚信的要求体现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团结友爱,脚踏实地,稳重诚信。

诚信在中华家训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4. 勤俭在中华传统家训文化中,勤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勤能补拙,俭能养德",勤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在家训中,勤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品质,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需要勤俭节约。

5. 教育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也是无可替代的。

古人云:"立德立言,知过必改",教育在家训文化中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家训中对于教育的要求体现在家风家教的传承、子女教育的方法与意义、学业成长的重要性等方面。

中国家规家训大全

中国家规家训大全

中国家规家训大全
中国家规家训大全
中国家规家训源于中国古代的礼教文化,它是中国传统和泛文化的精华所在,被誉为圣贤
之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家规家训追溯至黄帝,春秋战国的士大夫文化的时期,是以春秋般的国家规家训为基础,由十五世纪张衡改定而成。

位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根本,它里边知识非常丰富多样,
有礼仪、书法、文礼、文学、乐理等多个学科,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承生活经验和道德关怀的结晶,是一部文化的指南,也是一部生活
的指南,它让宝贵的道德准则通过家庭赋予下一代,形成牢固的精神构架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让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高尚情操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支持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展,
更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无穷品质和博大精深。

家规家训涵盖礼仪、训谈、修身、言行中心等内容,政治、道德、修养、务实都是其中的
基本要素。

世代家训,初学者更是需要奔着正道而去,完善自己的修养,创造美好的生活,给后来的子孙们刷新一道清新,高尚的风景线,让道德情操、思想辨析和文化艺术等古老
的观念和智慧传承下去,厚植自己的古今中国文化积淀。

中国家规家训的一笔成就,让它今天成为如此重要的礼仪文化长河,是中华民族在传统文
化中深切思及后代学习家风家训,以求在世界文明文化中自立门户,建立立足中国的文化
学术体系,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灿烂气度。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家训,世人都靠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家训,世人都靠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家训,世人都靠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家训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有些堪为经典,国人家喻户晓。

1、周公的《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文,又称为周文公。

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公【故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这就是周公的《诫伯禽书》。

他告诫儿子伯禽:“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

你怎能不慎重呢?”而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处世交友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处世交友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之处世交友之道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国人的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视人际关系、人情往来的社会,如何为人处世自古以来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哲学。

古人很早便意识到,人除了处于家庭关系中,还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联系,处身于各种社会关系中,显而易见,人的社会关系则更为复杂难测,人际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功夫。

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的“以德报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民间的许多谚语俗语,都是流传已久的处世箴言,都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处世观念以及行为方式。

为人处世之道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当然也成为传统家训文化断然不能回避的话题。

在古代家训中,父母长辈就子孙晚辈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世应世,以便人生之路可以更为顺遂,作了大量著述,可谓是苦口婆心、叮嘱万千,深刻体现了古人的爱子之心、交往艺术。

1.谨慎为要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朋友作为“五伦”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一生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与朋友交往时反复强调应慎交、择交。

例如,清人张履祥说:“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

”(《训子语》)曾国藩在写给四弟的信中嘱咐:“择友则慎之又慎……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颜之推言:“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君子必慎交游焉。

”而之所以如此强调谨慎交友,莫过于张英所言:“人生二十内外,渐远于师保之严,未跻于成人之列,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母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兰。

脱有一淫鹏匪友,阑入其侧,朝夕浸灌,鲜有不为其所移者。

”(《聪训斋语》)可见,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逐渐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又尚未完全成熟,一旦交友不慎则会对自身带来很严重的影响。

另外,在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看来,交友的目的是为了对自己有所裨益,学习他们的长处,从而使自身也能够成为贤能之士,因此应当多交良师益友。

家风家训为人处世

家风家训为人处世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家风家训不仅可以传承家庭的传统,而且还可以为子女成长提供指导。

家风家训是由父母教给孩子的,它们可以帮助孩子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孝敬父
母以及爱护兄弟姐妹等道德准则。

家风家训指导孩子从小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让他们
能够做到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以及尊重劳动等,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内在发展。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家风家训都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处世指导。

家风家训不仅
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上受到尊重。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

因此,家风家训对于人们处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
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们应该坚持家风家训,让它成为我们的生活指南,从
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华家训与处世之道20149017

中华家训与处世之道20149017

• (四)仁者无敌 仁者人也 镜子理论(mirror theory)
三、励志
• 1、志存高远,做一个好人、君子,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 2、博取功名,高官得坐,光宗耀祖。 • 3、谋取财物,拥有好田美宅 • (明)袁衷 “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 ”——《庭帏杂录》 • 怎么立志呢?
中华家训与处世之道(三)
安乐必敬、无行可悔 ——先秦时代的家训及“励志”
上周内容回顾
1、家训的发展阶段 (价值的回归) 2、家训的形式 3、刘邦《赦子书》中内容 (鼓励)
一、《戒伯禽》
• 1.姬旦 (00年),亦称叔旦,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 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 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 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 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 武王践祚三日,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 以为子孙常者乎? • 诸大夫对曰:“未得闻也!”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 顼(zhuān xū) 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 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 • 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 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诸葛亮 《诫子书》 立志 修身 养德 2、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左宗棠 立志贵恒,坚持不懈 3、古人读书。取科举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孙奇逢《孝 友堂家训》
• (三)领袖之道,在于用人 刘邦 将将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 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 “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 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诸葛亮 《诫子书》 立志 修身 养德 2、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左宗棠 立志贵恒,坚持不懈 3、古人读书。取科举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孙奇逢《孝 友堂家训》
中华家训与处世之道(三)
安乐必敬、无行可悔 ——先秦时代的家训及“励志”
上周内容回顾
1、家训的发展阶段 (价值的回归) 2、家训的形式 3、刘邦《赦子书》中内容 (鼓励)
一、《戒伯禽》
• 1.姬旦 (周公) • 2. 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 (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 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 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 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 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 (四)仁者无敌 仁者人也 镜子理论(mirror theory)
三、励志
• 1、志存高远,做一个好人、君子,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 2、博取功名,高官得坐,光宗耀祖。 • 3、谋取财物,拥有好田美宅 • (明)袁衷 “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 ”——《庭帏杂录》 • 怎么立志呢?
• (三)领袖之道,在于用人 刘邦 将将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 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 “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 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Hale Waihona Puke 二、《戒子书》• 周武王 姬发 • • 孟津观兵 武王伐纣
• 且臣闻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 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 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 (一)团队精神 三个臭皮匠 抵个诸葛亮 西游记
• (二)脑力震荡会议 (学会讨论) 1、召集有关人员 集思广益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 (三)建立信誉 《致加西亚的信》 罗文的事迹通过《致加西亚的信》一本小册子传遍了 全世界,并成为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 本书各种版本累计销售量近8亿册。2000年被美国《哈得森年鉴 》和《出版商周刊》评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6。 人们更应该意识到,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因为他杰出的 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优良的道德品质。
•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 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于成王。” • 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 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 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典出《史记》】
周公 ———— 伯禽 •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智)如士,不 与士争智。 •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 • 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 •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 去矣,子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提出了一个问题:
怎么做一个贵族?
现实运用
• (一)、建立制度 (制礼) 马克斯· 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 1.专业化分工 2.等级制。 3.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 4.非人格化。
• (二)与民同乐(作乐) 马基亚维利 《君主论》 强调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较好的关系;必须重视军事;必须通权 达变,灵活机动,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并要真正了解国情,注 意避开谄媚者。这些原则后来成为一些人的治国原则,拿破仑、希特 勒、墨索里尼都曾把《君主论》作为案头书。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 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孟子》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 武王践祚三日,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 以为子孙常者乎? • 诸大夫对曰:“未得闻也!”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 顼(zhuān xū) 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 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 • 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 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