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辅导书

经济地理学辅导书
经济地理学辅导书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经济地理学》考试大纲

《经济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理学一级学科许多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经济发展与布局的条件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经济部门的发展与布局特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要求考生对其基本理论有较深入、全面的理解,能较好地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基本格局,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发展与布局的特点,能较好地掌握区域分析及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并且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1.人地系统(即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理论

2.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3.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4.经济区位理论

5.中心地理论

6.增长极理论

要求了解上述理论的基本内涵、产生背景及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

(二)经济发展与布局的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条件等。

2.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人口及人力资源、区位、交通、民族、文化、原有经济技术基础、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条件等。

3.市场条件

包括:市场意识、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环境、市场扩散及市场战略等。

4.技术条件

包括: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

5.区域发展政策

包括: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

6.上述各项条件的配套与综合分析

(三)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

1.产业的分类与结构模式

2.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3.支柱(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4.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四)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4.区域分工与协作

5.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五)工业发展与布局

1.工业发展与布局的条件及因素分析

2.工业布局的原则

3.工业布局的模式(含工业的集聚与集群)

4.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六)农业及农村发展与布局

1.农业发展与布局的条件及因素分析

2.农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与农业区划

4.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

5.农业的持续发展

6.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七)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布局

1.交通要素内涵及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2.交通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3.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布局的条件及因素分析

4.中国交通网布局的基本特点

5.中国的能源资源与能源工业发展条件

6.中国能源结构特点与能源布局的总体框架

(八)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建设和布局

1.城市化的概念及一般发展规律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3.城市的职能与规模

4.城市的空间结构

5.城市经济区与城市圈

6.城市群与城市集聚区

7.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城市体系的基本特点

(九)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与发展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他地理意义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

如:区位熵、集中指数、分散化指数、弹性系数、断裂点理论、引力模式等。2.现代定量分析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即“德尔菲法”、AHP法)、指标体系法、模糊聚类分析等。3.数学模型预测方法

主要有:线性规划模型、灰色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

要求:掌握其基本原理、应用范围(能解决什么问题),并了解其关键技术。4.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

二、主要参考书

1.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该书系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98年(该书系中国人文地理丛书)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 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 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 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 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 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 ●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 ——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 学思想的活跃。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 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 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 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 ●(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 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 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 问题。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 (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 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 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 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 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即从现象 (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 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 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证明这一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不只是空间中的与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活动,而且也是关于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空间中的经济性问题,即如何通过占有、选择合适的空间以最有效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因此,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从而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明智生活和选择的哲学层次,也可以限于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狭义的经济活动,但我们可以把从狭义的研究和所获得的思维训练中所获得的认识用于广义的经济生活中,以开疆拓土扩大经济学的应用围,并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论创新。不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对象所隐含的经济意义,或者说把它与经济稀缺联系起来? Edgar M.Hoover认为对于影响经济活动复杂的区位形式和大多数重要的区域经济学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他所总结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第一,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完全或局部的不完全移动性(imperfect immobility)或者说要素不完全流动性。这是由于气候、矿产、土壤、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这种非流动性构成了各个区域在一些生产和贸易活动方面所享有的比较优势。但仅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分布的因素之一。 第二,空间集中经济,或者说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imperfect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总结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化研究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单个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 二、研究对象 (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6、制度可进入性: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7、经济可进入性: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 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8、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贝塔指 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10、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 数计算。 二、简答论述 1、区位因子类型 2、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于 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 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 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一书(中 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系统 地阐述了这一对地理学尤其是对聚落地 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地理论。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 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 服务行业的聚集点。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 品。

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二)中心性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 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B 1-B 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 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 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 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 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 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 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 补充区域的范围。

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和发展前景

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和发展前景 1 对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了解到,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那么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久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具有典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一方面,影响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各种自然要素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人文要素;另一方面,人类在地表的经济活动正在强烈地改变着自然格局,造成了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变化,成为改变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动力。这种学科特性使经济地理学最有资格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纽带和各类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 同时,经济地理学也是一门非常活跃和发展演化很快的学科,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呈现多元化。这一特点与其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活动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现在,随着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地理学的活跃性将为地球表层综合研究带来生机勃勃的力量。正如克拉克、费尔德曼和格特勒在《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中指出的,“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这期间充满着各种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思维争辩。”这些思辩将使人们进一步理解,同时也将塑

造社会经济的空间过程,因而将直接促进人类影响下的地表过程研究的发展。 然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除了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外,来自欧美国家和前苏联学术思想的输入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即学科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驱动力是满足国家需求,同时以实践任务促进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建设。这种直接面对政府需求的研究工作使经济地理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一方面,在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所创造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点轴”系统等空间结构理论成为国家和地方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剧烈变革也催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由于农村工业和外资企业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一批经济地理学者开始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地理学前沿议题的研究,包括产业区、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系统、信息技术的空间影响、经济全球化等。这表明,我国经济地理学正在克服制度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开始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研究接轨。这些前沿议题的研究将为我国经济地理学奠定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 或初级产业) ,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 )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 场所) 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 场所) 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 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 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如大经济格局变化) 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6 、简述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7 、试述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

经济地理学重点

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 关系的学科。 2.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A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B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D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A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 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B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4.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A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B全球与地方 关系的理论研究 C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D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E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5.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6.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区位已 知);(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主体已知)。 7.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 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8.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它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或收 益;它的可得性、质量、价格等存在区域差异(稀缺性) 9.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 响:A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B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A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B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A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B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

经济地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约30% 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约50% 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约20% 4.题型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学科概况及理论进展 考试内容: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任务。 2.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特性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 4. 了解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产生背景与研究进展。 (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考试内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与综合评价 考试要求: 1. 理解各影响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能够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辩证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强度的变化。 3.能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产业布局 考试内容: 1.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产业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基本理论 2.主要产业部门的基本格局 (1)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与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2)工业布局的条件与制约因素;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 (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 考试要求: 1.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内涵。 2.掌握评价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本原则;掌握确定区域支柱(主导)产业的基本方法。 3.理解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理解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把握农业的基本类型与原则,熟悉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4.理解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掌握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理论要点;理解工业地域结构及类型的形成机制,熟悉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5.理解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与内涵;掌握现代服务业的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四)区域发展及空间结构 考试内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理论内涵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基本模式、演变规律 3.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 4.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乡相互作用关系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理解区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 2.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地理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及其基本内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3321878.html, 时间:2011-04-21 13:26 摘要:经济地理学是在与经济学的交融中创新、发展的。基于经济学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流派:新古典主义、制度主义和演化主义,经济地理学在新世纪将进入前所未有的纷争时代———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在对经济学领域的这三大流派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欧美经济地理学领域这三个发展方向各自的理论出发点及其异同,进而分析了其竞争、合作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以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是在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融与冲突中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理论和方法转向,是以经济学中的“(老)制度主义”以及“经济社会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称为“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或“制度转向”、“文化转向”。“新经济地理学”的地理(空间)经济学“异军突起”,对制度转向的经济地理学构成了强大的挑战,有学者警呼“经济地理学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上”。另一方面,在经济学内部,基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长期不满和批判,一种基于“生物学”类比而兴起的“演化经济学”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取得了可以与新古典经济学分庭抗礼的地位;而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一种被称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潮新近也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浮现出来。形面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三足鼎立。本文探讨欧美经济地理学领域这三个发展方向各自的理论出发点及其异同,并进而分析其竞争、合作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以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1、经济学的三大流派 1.1新古典经济学 以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边际革命为标志,西方经济学从古典主义正式迈入新古典主义阶段。新古典经济学以原子论和机械(牛顿)力学为理论基础[9, 10],而牛顿的世界观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一是时间和空间可以绝对地割裂开来,二是理论体系的通约性,即整体不过是其组成部分的总和而已。奠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一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基本假定,认为经济活动的个体具有完备的知识和完全的理性,通过对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而追求某种最大化,二是市场的供求均衡,认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价格和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是个人主义的,将理性个体的行为看作是所有经济决策的基础,认为社会经济不过是各个原子式个体的行为总和,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形式主义的抽象演绎分析,就能够有效理解经济总体的行为。同时,新古典经济学虽然关注各种动态的经济力量,但在均衡分析框架的约束下,却将经济世界描写成静态的或者是比较静态的。 1.2制度经济学 这里的制度经济学特指老制度主义,它是以经济学中的异端思想而存在的。制度主义的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Veblen)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应是“累积性的因果关系”,经济学家应远离人类自然是静止不变的这一假定,而应聚焦于制度的变化和经济社会中思想习惯的变化。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静态均衡相比,制度经济学则强调整体主义和进化主义,认为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权力结构和制度,实体经济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是技术与制度的一个函数,不能将经济仅仅等同于市场,市场本身只是一种制度,它包括一群附属制度,并且和社会的其他制度复合体互相作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是市场和静态均衡,而是制度与动态变化。同时,与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在给定制度和偏好下对个体行为进行形式主义的抽象演绎分析相比,制度经济学继承了德国和英国历史学派对实体经济进行历史归纳和经验研究的传统,强调制度和价值偏好不是给定的,而是人造的并且是可以变化的,人的行为也非完全理性的,而是深受制度特别是社会风俗习惯影响的,正是制度通过塑造个体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1.3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是在与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交织中发展的。一般认为,马克思、马歇尔、凡勃伦是经济演化思想的先驱,他们虽然分别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新古典主义、制度主义经济学的鼻祖或集大成者,但他们在学术思想上均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的影响。如马歇尔虽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但他非常强调时间、报酬递增和不可逆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高度强调“经济学的麦加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并非是静态的均衡,而是“活的力量和运动”。然而,由于发展一门基于生物学类比的经济理论的困难,演化经济学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流行起来,其标志就是1982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 Nel-son)和温特(SW inter)《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的发表以及1991年“演化经济学杂志”(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 ics)的诞生。在这本经典著作中,纳尔逊和温特批判地继承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西蒙(Simon)关于人类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将单个企业视为有机体,将产业视为群体,将赢利性视为适应,将惯例视为基因,将创新视为变异,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均衡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经济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惯例”的学习过程,而惯例是程式化的行为能力,它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但它也会由于环境的变化而通过“搜寻”、“创新”而演化[7]。因此,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者的经济行动,既不是由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计算决定的,也不是由制度自动决定的,而是由基于过去、面向发展的“惯例”在市场选择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所决定的。由于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分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渊源,因此演化经济学的兴起,是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兴起交织在一起的,甚至在一些学者看来,演化经济学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或至少是新制度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15]。演化经济学把“非均衡”看作是常态,以历史的眼光关注于在竞争中实现变化和进步、重组和创新的市场过程,将竞争视为一种“甄别机制”或“选择机制”,强调“路径依赖”、“自然选择”、“适应性学习”等对经济演化的作用,拒绝普遍存在于新古典分析中的非现实观念,聚焦于研究变革、学习和创造力以及技术、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变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2、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2.1新古典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的“地理转向”与新地理经济学 经济学寻求对空间经济的解释具有悠久的历史。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以及战后兴起的区域科学,均是经济学关注空间经济的生动说明。但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内,长期以来经济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定是其经济分析的基础,然而完全竞争的假定却与空间经济本质上的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相冲突。在只有可以模型化的思想才会得到主流经济学家垂青的时代,由于对不完全竞争模型化技术手段的限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空间问题仍被排斥在主流经济领域之外而成为现代经济分析的一大盲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地理经济学”的兴起则标志着“空间问题”正在成为主流经济学关注的核心。一方面,“新地理经济学”严格遵循新古典经济学基于理性个人行为假设的均衡模型建造的方法论传统,因而是新古典主义”传统的继续;但另一方面,“新地理经济学”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