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对照翻译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章潢原文: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

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回至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

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

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

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

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

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

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

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

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

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

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

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

苏公有记刻其上。

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

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

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

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

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译文: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水经》上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它下面对着很深的湖水,微风荡起波浪,湖水击拍山石,发出声音好像大钟一样。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开始访问那地方,在湖边上找到两块石头,敲一敲,听它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才消失。

他自以为已经找到这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了.但是对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了。

石头敲了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但独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县坐船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那个人们所说的石钟。

佛寺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了斧头,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石头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姑且笑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亮很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到石钟山下那笔陡的山崖下面。

那绝壁侧着矗立,有千尺之高,好像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寄巢的鹘鸟听到人的声音,也惊得飞了起来,在云霄间喳喳地叫;又有一种宏亮的声音从水上传来,嗡嗡地像敲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船夫大惊起来。

我慢慢地探察这个声音,原来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也不知道那石洞石缝有多少深浅,微波涌入洞里,水波荡漾因而产生这种声音。

我们的船回到两座山的中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间,那石上可以坐百来个人,石头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窟窿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刚才的噌吰声音相呼应,好像音乐在演奏.我于是就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这声音吗?噌噌吰吰的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窾坎镗鞳的是魏庄子的歌钟呀。

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与我一样,但是他说得不详细;当官的人又总不肯驾着小船黑夜停泊在绝壁下面,所以不能了解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情况,却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

宋苏轼《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

宋苏轼《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

宋苏轼《石钟山记》翻译及赏析原文: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8、磬(q h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文言文: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赏析《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原文及一对一翻译【作者】苏轼【朝代】宋【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

石钟山记全文翻译《水经》上说:“鄱阳湖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觉得它下面对着很深旳湖水,微风荡起波浪,湖水击拍山石,发出声音仿佛大钟同样。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虽然有大风浪也不会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开始访问那地方,在湖边上找到两块石头,敲一敲,听它旳声音,南边旳那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边旳那块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才消失。

他自觉得已经找到这石钟山得名旳因素了。

但是对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了。

石头敲了可以响亮地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但独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县坐船到临汝去,我旳大儿子苏迈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旳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可以观测那个人们所说旳石钟。

佛寺旳和尚,叫一种小孩拿了斧头,在乱石中选了一二块石头敲打它,石头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姑且笑笑,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亮很亮,我独自同苏迈坐小船到石钟山下那笔陡旳山崖下面。

那绝壁侧着矗立,有千尺之高,仿佛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寄巢旳鹘鸟听到人旳声音,也惊得飞了起来,在云霄间喳喳地叫;又有一种宏亮旳声音从水上传来,嗡嗡地像敲钟旳声音响个不断。

船夫大惊起来。

我慢慢地探察这个声音,本来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也不懂得那石洞石缝有多少深浅,微波涌入洞里,水波荡漾因而产生这种声音。

我们旳船回到两座山旳中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旳中间,那石上可以坐百来个人,石头中间是空旳,有诸多窟窿,窟窿吞进吐出江风湖水,发出窾坎镗鞳旳声音,同刚刚旳噌吰声音相呼应,仿佛音乐在演奏。

我于是就笑着对苏迈说:“你懂得这声音吗?噌噌吰吰旳是周景王旳无射钟,窾坎镗鞳旳是魏庄子旳歌钟呀。

古代旳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它有或者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旳所见所闻,大概与我同样,但是他说得不具体;当官旳人又总不肯驾着小船黑夜停泊在绝壁下面,因此不能理解石钟山得名旳因素;渔人和船工虽然懂得状况,却不能用文字体现出来。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石钟山记》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

石钟山记 原文 翻译

石钟山记 原文 翻译

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中山记原文翻译

石中山记原文翻译

石中山记原文翻译《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

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

”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

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

船夫非常害怕。

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

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石钟山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石钟山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石钟山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译译文或注释:《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

”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

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
líng之,南(名作状,在南边的)声函胡(通“含糊”),北(名作状)音清越(高扬),桴fú止响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

自以为得(找到)之(代指“命名原因”)矣。

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所在皆是(这样)也,而(转折,却)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①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拿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到了唐朝,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它们,听听它们的声音。

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有铿锵悦耳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一、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为下文亲自探究提供依据。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并列)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击)之,硿硿kōng焉(形副词尾,相当于“然”),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通“暮”)夜月明,(省略主语“吾”)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①大石侧(名作状,在旁
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ī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guàn鹤hè也。

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舟人(船夫)大恐。

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à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中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 (击物声)镗tāng鞳tà(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通“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判断句),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这座称为“石钟”的山。

寺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与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

①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栖息着的老鹰听到人声,也惊飞起来,在云中磔磔地鸣叫;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发出,轰隆轰隆地响着像钟敲的声音连续不断。

船夫非常害怕。

②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绕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或窾坎镗鞳)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音,同先前(或噌吰)轰隆的声音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那(噌吰)轰隆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撞)击声和钟鼓声,是魏庄子的歌钟的声音。

古时提人没有欺骗我啊!”
二、写作者亲临石钟山探究石钟山得命的原因的经过。

所见所闻所感。

3事不目(名作状,亲眼)见耳闻(亲耳),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全文中心句)?①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士大夫终(终究)不肯以小舟夜(名作状,在夜里)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③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古:它的实际情况或事情的真相,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转折)。

余是以(因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浅薄)也。

译文: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①郦道元见到的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②士大夫们终究不愿意乘着小船夜晚停泊在悬崖峭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③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三、写作者探访之后的感想:凡事都不能只凭主观臆断而不实地考查。

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