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小鼠生存率实验步骤

小鼠生存率实验步骤

小鼠生存率实验步骤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条件下小鼠的生存率,以探讨环境因素对小鼠生存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1.小鼠:健康成年小鼠若干;
2.实验设备:实验室常规设备;
3.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食物等;
4.实验环境:实验室内恒温恒湿环境。

三、实验步骤
1.第一步:小鼠分组
将健康成年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小鼠数量相同,以保证实验的公平性。

2.第二步:环境适应
将小鼠放入实验室内,让它们适应实验室的环境。

适应期为一周,期间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

3.第三步:实验操作
3.1 对照组操作
对照组小鼠保持原有生活环境,正常饲养。

3.2 实验组操作
实验组小鼠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整,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具体调整因素
可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设置。

4.第四步:观察与记录
观察两组小鼠的生活状况,包括活动力、食欲、粪便等。

每天定时记录小鼠的生存情况,为期一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比两组小鼠的生存情况,分析实验组环境中小鼠生存率的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探讨环境因素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五、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应说明环境因素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实验通过对小鼠生存率的观察与分析,探讨环境因素对小鼠生存的影响,以期为小鼠的养殖和保护提供参考。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观察小鼠的生活状况,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小老鼠长寿实验报告(3篇)

小老鼠长寿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日益强烈。

科学家们纷纷投入大量精力研究长寿的奥秘,希望通过实验揭示延长寿命的途径。

本实验旨在探究小老鼠的寿命与何种因素有关,并尝试寻找延长小老鼠寿命的方法。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小老鼠的寿命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寻找延长小老鼠寿命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普通小白鼠5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设备:实验室、显微镜、电子天平、饲养笼、饲料等。

3. 实验试剂:抗衰老药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5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

2. 实验组:在实验组中,对小白鼠进行以下处理:(1)遗传因素:选取具有长寿基因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2)环境因素:为实验组小白鼠提供舒适的饲养环境,保持温度、湿度适宜。

(3)饮食因素:为实验组小白鼠提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低脂肪的饲料。

(4)抗衰老药物:定期给实验组小白鼠喂食抗衰老药物,如抗氧化剂、抗炎药物等。

3. 对照组:对照组小白鼠的饲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但不给予抗衰老药物。

4. 实验观察:定期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寿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遗传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具有长寿基因的小白鼠寿命明显长于对照组,说明遗传因素对小白鼠寿命有一定影响。

2. 环境因素:实验组小白鼠的饲养环境舒适,其寿命普遍长于对照组,说明环境因素对小白鼠寿命有较大影响。

3. 饮食因素:实验组小白鼠的饲料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低脂肪,其寿命明显长于对照组,说明饮食因素对小白鼠寿命有显著影响。

4. 抗衰老药物:实验组小白鼠喂食抗衰老药物后,其寿命普遍长于对照组,说明抗衰老药物对延长小白鼠寿命有一定效果。

六、实验结论1. 遗传、环境、饮食和抗衰老药物等因素均对小老鼠的寿命有显著影响。

2. 通过改善遗传、环境和饮食因素,并适当使用抗衰老药物,可以延长小老鼠的寿命。

小鼠实验设计方案

小鼠实验设计方案

小鼠实验设计方案小鼠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小鼠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某种药物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实验材料:1.音箱和水平调节的台架2.药物样品3.小鼠(同龄、同性别、同品系)4.实验笼5.摄像机6.食物和水实验设计:1.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小鼠除了药物以外的条件保持一致,将小鼠随机分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药物处理,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2.实验流程:首先,将小鼠放置在笼子中,让其适应环境。

然后对小鼠进行体重、性别、年龄等信息的记录。

接下来,打开音箱,调节音量和频率,以确保音乐的条件一致。

在一定的音乐声或静音期后,使用视频摄像机记录小鼠的行为。

通过记录小鼠的活动情况,包括运动、呼吸、摇尾巴等行为,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在进行行为观察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时间的分段观察,例如,记录小鼠在音乐开始前、音乐进行过程中以及音乐结束后的行为变化。

3.实验参数的监测:饮食观察:记录小鼠的饮食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运动监测:使用红外传感器或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小鼠的运动情况,如活动距离、运动速度等。

呼吸监测:使用呼吸频率测量仪或其他设备,记录小鼠的呼吸情况。

4.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显著性分析。

可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实验安全: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小鼠的饮食和生活环境的卫生,确保小鼠的健康和安全。

2.实施实验过程中要注重伦理,遵守实施实验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和规定,确保小鼠的使用符合伦理要求。

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药物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提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思考和展望:结合实验结果,进一步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以上就是小鼠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某种药物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

小鼠的基本实验操作
• 尾-背植皮法 肌肉丰富而无大血管通过的部位〔如臀部、大腿外侧〕
口角进针,紧贴咽后壁进入消化道 进针2/3后灌生理盐水0.
• 尾-尾植皮法 生殖器与肛门之间距离长,毛发密
头部:开颅取脑。 生殖器与肛门之间距离长,毛发密 KM小鼠2只〔1雌1雄〕
近交系小鼠皮肤移植试验
• 三、步骤 • 1、异体尾-背植皮法 • 〔1〕麻醉 固定 • 〔2〕受体小鼠,背部剪毛
• 5、解剖

腹腔:肝脏、胃、肠道、胰腺、脾脏、
肾脏、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卵巢、输卵管、
子宫;睾丸、附睾、输精管。

胸腔:肺、心脏。

颈部:甲状腺。
兔的一般实验操作
• 1、抓取和固定
• 2、性别鉴定
兔的一般实验操作
• 3、给药 • 〔1〕灌胃 • 〔2〕耳缘静脉注射
• 4、采血
• 〔1〕耳缘静脉采血
小鼠的根本实验操作
小鼠的根本实验操作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鼠的一般操作方
法,包括小鼠的抓取和固定、性别鉴定、 编号、去毛、给药、采血、麻醉、处死。
二、实验动物 KM小鼠4只〔2雌2雄〕
小鼠的根本实验操作
三、操作 口角进针,紧贴咽后壁进入消化道
5cm〕,酒精消毒,去皮〔0. 〔2〕在肾脏下方找到卵巢和子宫角,游离卵巢并摘除 近交系小鼠皮肤移植试验
小鼠卵巢摘除术
• 方法: • 〔1〕雌性小鼠〔已麻醉〕,右侧卧位,以
左腹外侧区〔左肋弓下缘〕为手术区,剪 毛,酒精消毒,沿腹中线平行切开1cm • 〔2〕在肾脏下方找到卵巢和子宫角,游离 卵巢并摘除 • 〔3〕消毒,缝合 • 〔4〕按上述方法摘除右侧卵巢
豚鼠和兔的一般实验操作
豚鼠的一般实验操作

小鼠活体试验实验报告

小鼠活体试验实验报告

小鼠活体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估特定化合物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该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药物开发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性别和年龄一致。

2. 化合物:待测试化合物,纯度≥98%。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麻醉剂、血液采集器材等。

4. 仪器设备:恒温水浴箱、离心机、显微镜、血液分析仪等。

实验方法:1. 小鼠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给药方式:实验组小鼠通过口服方式给予一定剂量的化合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记录小鼠的行为反应、体重变化、食物和水的摄入量。

4. 血液采集:在给药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对小鼠进行血液采集,进行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分析。

5. 组织采集: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采集肝脏、肾脏等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化合物分布分析。

实验结果:1. 行为反应:实验组小鼠在给药后表现出轻微的嗜睡和活动减少,但无明显异常行为。

2. 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体重增长速度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3. 食物和水摄入量:实验组小鼠的食物和水摄入量在给药初期略有下降,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4. 血液分析:实验组小鼠的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显著差异。

5. 组织学检查:实验组小鼠的肝脏和肾脏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6. 化合物分布: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肾脏,表明这两个器官可能是化合物的主要代谢和排泄途径。

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待测试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良好,未引起明显的生理功能异常。

然而,实验组小鼠在给药初期出现轻微的体重增长减缓和食物水摄入量下降,提示该化合物可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该化合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实验日期:2024年4月14日实验人员:[实验人员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

小鼠饲养实验报告

小鼠饲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小鼠的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2. 了解小鼠的基本生理特性,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体重20-25g,雌雄各半。

2. 实验器材:鼠笼、鼠垫、饲料、水、剪刀、镊子、记号笔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消毒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处理(1)选取健康、体重均匀的小鼠,雌雄各半。

(2)用记号笔在小鼠的耳朵上做好标记,以便识别。

(3)对小鼠进行适应性饲养,观察其行为、食欲、排泄等情况。

2. 饲养环境(1)将小鼠放入鼠笼中,笼底铺设鼠垫,保持清洁干燥。

(2)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食物应新鲜、营养丰富。

(3)保持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50%-70%。

3. 饲养管理(1)每天定时观察小鼠的饮食、活动、排泄等情况,记录数据。

(2)定期更换鼠垫,保持笼内清洁。

(3)定期对小鼠进行消毒,预防疾病传播。

4. 实验操作(1)在实验操作前,用消毒液对实验器材进行消毒。

(2)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实验结束后,将小鼠放回鼠笼,继续饲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饲养情况(1)小鼠在适应饲养期间,食欲良好,活动正常,排泄物无异常。

(2)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小鼠体重逐渐增加,符合正常生长规律。

2. 生理特性(1)小鼠具有夜行性,白天较为安静,夜间活动频繁。

(2)小鼠对温度和湿度敏感,室温过高或过低,会导致小鼠出现不适。

3. 饲养注意事项(1)饲养过程中,注意观察小鼠的饮食、活动、排泄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定期更换鼠垫,预防疾病传播。

(3)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小鼠的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了小鼠的基本生理特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为我国小鼠饲养和实验研究做出了贡献。

小鼠生理设计性实验

小鼠生理设计性实验

小鼠生理设计性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鼠的一般操作方法,包括小鼠的抓拿、标记、给药(灌胃、腹腔注射、皮下、肌肉、尾静脉注射)、取血(眶后静脉丛,摘眼球)、脊椎脱臼法处死、大体解剖。

二、实验动物:昆明小鼠2只(1雌1雄)三、实验步骤:1、抓取和固定,标记2、去毛3、给药:消化道、腹腔往射、尾静脉注射4、取血:眼眶后静脉丛、尾静脉、眼球摘除法、断头法5、麻醉:氯胺酮腹腔麻醉6、处死:脊椎脱臼法7、解剖:雄性:睾丸、附睾、输精管、鼠蹊腺(在膀胱下方,胶质状,透明)雌性:双角子宫、卵巢肾上腺、胆囊、甲状腺、胃、肝脏、脾、肺、肾、心脏、甲状腺四、实验结果:1、抓取和固定标记:抓取:抓小鼠的尾根部固定:抓住小鼠的尾根部,让小鼠在粗糙平面上爬行,后拉尾跟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及其间的颈部皮肤,小指和无名指将尾巴固定在手掌面。

2、灌胃法:左手抓取小鼠固定后,右手持特制灌胃针,沿一侧口角进针,紧贴咽后壁,头后仰以便伸直消化道,进针2/3后灌生理盐水0.5ml3、注射给药:腹腔注射:从下腹部的两侧进针,进针时针与腹部成45°。

进针后稍微晃动针,如无粘滞感则可注射药物。

尾静脉注射:一人固定小鼠,另一人用左手中指和拇指将尾拉直,食指托住尾部在尾动脉位置进针注射0.5ml生理盐水。

注射完毕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

4、采血从眼角内侧0.5cm处进针眼球摘除法:左手抓取用固定小鼠,右手持弯头镊在眼球根部将眼球摘除,头朝下,眼眶内血迅速流出。

5、麻醉:0.5%氯胺酮腹腔麻醉:本小鼠重22g,按100mg/kg的药量给药,2分钟麻醉成功6、处死:脊椎脱臼法:按住头部,将尾根部向后上方以短促的力量拉即可致死7、解剖:雄性:寻找到睾丸、附睾、输精管、鼠蹊腺雌性:双角子宫、卵巢3.7.2肾上腺:米粒大小胰腺:位于胃下方,类似于脂肪组织,浑浊状3.7.4,胆囊:芝麻大小,浅绿色,半透明,甲状腺:紧贴环状软骨,另可解剖出胃、肝脏、脾、肺、肾、心脏。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报告(3篇)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自主活动的基本特性;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3. 分析小鼠自主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小鼠10只,体重20-25g;2. 实验仪器:自主活动箱、电子天平、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3. 实验试剂:小鼠饲料、水。

三、实验方法1. 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2. 将两组小鼠分别放入自主活动箱,适应环境;3. 对两组小鼠进行以下实验处理:(1)对照组:保持自主活动箱内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不变;(2)实验组:将自主活动箱内温度降低5℃,湿度降低5%;4. 记录两组小鼠在实验前后的自主活动次数、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数据;5. 对比分析两组小鼠的自主活动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前,两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数据无显著差异;2. 实验后,实验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3. 实验组小鼠在降低温度和湿度后,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运动速度减慢,运动方向较为单一。

五、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小鼠自主活动具有显著影响;2. 降低温度和湿度后,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减弱,可能与小鼠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适应性有关;3. 小鼠自主活动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影响小鼠的行为表现。

六、实验结论1. 环境因素对小鼠自主活动具有显著影响;2. 小鼠自主活动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3. 降低温度和湿度可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自主活动箱研究小鼠自主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其他实验方法;2. 实验过程中,小鼠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今后可进一步探讨;3. 本实验为小鼠自主活动研究提供了参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小鼠的行为特点和适应性。

八、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小鼠的行为表现,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2. 尽量减少外界干扰,保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3.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小鼠的体外实验报告

小鼠的体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小鼠细胞,观察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分析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相关生物学行为,为进一步研究小鼠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CRL-1658);2. DMEM培养基(高糖);3. 胎牛血清;4. 0.25%胰蛋白酶;5. PBS缓冲液;6. CO2培养箱;7. 倒置显微镜;8. 流式细胞仪;9. 试剂盒及相关仪器。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接种于6孔板,每孔加入2 m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 培养基,置于CO2培养箱中,37℃、5%CO2条件下培养。

2. 细胞传代:当细胞贴壁生长至约80%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按1:3比例传代。

3. 实验分组: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实验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溶剂处理。

4. 细胞形态观察: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5. 细胞增殖检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每组设3个复孔。

6.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每组设3个复孔。

7. 细胞周期分析:采用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每组设3个复孔。

8. 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

四、实验结果1. 细胞形态观察:实验组细胞在给予不同浓度实验药物处理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皱缩、变圆,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现象。

2. 细胞增殖检测:CCK-8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实验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强。

3.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实验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升高。

4. 细胞周期分析:PI染色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周期分布发生改变,S期细胞比例降低,G2/M 期细胞比例升高,说明实验药物处理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周期阻滞。

小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

小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

1. 掌握小鼠的抓取、固定和给药等基本操作方法。

2. 学习观察小鼠的行为反应,了解药物对小鼠的影响。

3.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材料1. 小鼠:成年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实验器材:小鼠实验箱、手术器械、注射器、生理盐水、药物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给药方法:实验组给予药物,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3. 实验步骤:(1)抓取小鼠:用左手抓住小鼠尾部,用右手轻轻抓住小鼠背部皮肤,将其翻转至实验者面前。

(2)固定小鼠:将小鼠放在实验台上,用左手握住小鼠头部,右手握住小鼠尾部,轻轻将小鼠固定在实验台上。

(3)给药:将注射器插入小鼠的耳静脉,缓慢注入药物。

(4)观察小鼠行为反应:给药后,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包括活动度、呼吸、瞳孔等。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给药后,活动度明显降低,呼吸减慢,瞳孔缩小。

2. 对照组小鼠给药后,活动度、呼吸和瞳孔无显著变化。

五、实验分析1. 给药后,实验组小鼠出现的行为反应,提示药物对小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对照组小鼠给药后无显著变化,说明生理盐水对小鼠无影响。

1.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抓取、固定和给药等操作要轻柔,避免对小鼠造成伤害。

3. 观察小鼠行为反应时,要全面、细致,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小鼠给药后的行为反应,了解了药物对小鼠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小鼠的抓取、固定和给药等基本操作方法,培养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同时,本次实验也提高了对实验动物福利的认识,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福利法规,确保实验动物的权益。

2. 操作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3. 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器材和实验动物,保持实验室环境卫生。

九、参考文献[1] 张华,李明. 小鼠实验操作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王晓东,张晓红. 小鼠实验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小鼠注射_实验报告

小鼠注射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小鼠注射的基本操作技术。

2. 熟悉小鼠注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了解注射药物对小鼠生理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药物溶液。

3. 实验器材:注射器、注射针、酒精棉球、镊子、剪刀、解剖盘、剪刀、解剖刀、显微镜、培养皿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 注射部位:选择小鼠的腹部作为注射部位。

3. 注射剂量:根据实验需求,确定注射剂量。

4. 注射方法:(1)将小鼠固定在解剖盘上,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

(2)用镊子夹住注射针,轻轻插入注射部位,避免损伤内脏。

(3)缓慢推注药物,直至注射完毕。

(4)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防止感染。

5. 观察指标:(1)注射前、注射后1小时、注射后24小时,分别记录小鼠的生理指标(如体重、体温、呼吸频率等)。

(2)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如活动能力、食欲、精神状态等。

四、实验结果1. 注射前,两组小鼠的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

2. 注射后1小时,注射药物组的小鼠体重、体温、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3. 注射后24小时,注射药物组的小鼠生理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4. 注射药物组的小鼠在注射后1小时内,活动能力减弱,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较差。

注射后24小时,小鼠的生理状态逐渐恢复正常。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注射小鼠,观察注射药物对小鼠生理反应的影响,为后续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2. 注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损伤内脏。

(2)注射速度要慢,避免药物溢出。

(3)注射后,及时观察小鼠的生理反应,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3. 本实验结果表明,注射药物对小鼠的生理反应有显著影响,但在一定时间内,小鼠的生理状态可以恢复正常。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掌握了小鼠注射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了注射药物对小鼠生理反应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小鼠实验方案范文

小鼠实验方案范文

小鼠实验方案范文引言:小鼠实验是研究许多疾病和药物的动物模型之一、通过小鼠实验,可以深入了解疾病机理、评估新药的疗效以及研究可能的毒副作用。

本方案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小鼠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一、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明确研究目的,例如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疾病模型的建立等。

2.小鼠品系和数量:选择适合实验的小鼠品系,确定所需实验的小鼠数量,一般建议使用同源、同性别小鼠,并尽量减少动物数量,以符合伦理要求。

3.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设计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比较分析。

4.随机分组和盲法:使用随机方法将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采用盲法,使得实验操作员和数据分析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情况不知晓。

5.倍数重复:对每个实验条件进行多次重复,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和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小鼠饲养和管理:根据小鼠品系提供合适的饲料和饮水,确保小鼠的良好健康状态。

2.疾病模型建立(可选):若需要建立疾病模型,则按照相关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例如药物注射、基因敲除等。

3.药物处理(可选):按照实验设计,在实验组小鼠中给予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

4.制备样品:根据实验要求,对小鼠进行标本采集和处理,例如血液、组织样品等。

5.实验测定:采用合适的实验方法对样品进行测定,如酶活性、蛋白质表达、基因水平等。

6.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实验时间、实验地点等信息,以及所有获取的数据。

三、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统计和计算:将实验数据录入电子表格软件,并进行统计和计算,如均值、标准差、方差等。

2.数据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并分析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展示: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例如制作条形图、散点图、曲线图等。

四、实验伦理和安全:1.伦理审批:在进行小鼠实验前,必须获得相关机构的伦理审批,并按照相关伦理准则进行实验。

小鼠日常分析实验报告(3篇)

小鼠日常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小鼠的日常行为,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状态,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小鼠活动、进食、睡眠等行为的记录,评估其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若干2. 实验器材:电子体重秤、行为观察箱、录音设备、视频记录设备、食物、水、清洁垫料3. 实验环境:温度(22±2)℃,湿度(55±5)%,光照周期12小时/12小时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适应性:将小鼠放入实验环境,适应1周,确保其适应新环境。

2. 行为观察:每天定时观察小鼠的活动、进食、睡眠等行为,记录数据。

3. 体重测量:每周定时测量小鼠体重,记录数据。

4. 视频记录:利用视频记录设备,对小鼠的行为进行长时间记录,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5.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行为模式、进食量、睡眠时间等。

四、实验结果1. 活动行为(1)活动时间:小鼠在实验期间的活动时间较为规律,白天活动时间较长,夜间活动时间较短。

(2)活动强度:小鼠的活动强度在实验期间无明显变化,保持在中等水平。

2. 进食行为(1)进食量:小鼠的进食量在实验期间保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2)进食时间:小鼠的进食时间规律,主要集中在白天。

3. 睡眠行为(1)睡眠时间:小鼠的睡眠时间在实验期间保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2)睡眠质量:小鼠的睡眠质量较好,无明显异常。

4. 体重变化小鼠在实验期间的体重变化平稳,无明显异常。

五、实验分析1. 活动行为:小鼠的活动时间、强度和规律性表明其生理状态良好,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2. 进食行为:小鼠的进食量、时间和规律性表明其消化系统功能正常,食欲旺盛。

3. 睡眠行为:小鼠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良好,表明其心理状态稳定,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4. 体重变化:小鼠的体重变化平稳,表明其生理状态良好,无疾病风险。

六、实验结论通过对小鼠日常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动物生理状态良好,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生理学_小鼠实验报告(3篇)

生理学_小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的生理结构及功能;2. 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3. 熟悉生理学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生理学实验是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生物体的生理现象来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本实验以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小鼠的生理指标,了解小鼠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小鼠;2. 实验仪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生理实验台、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记录纸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肝素钠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准备:选择健康成年雄性小鼠,进行适应性饲养,使其适应实验环境。

2. 生理指标测量:(1)心率测量:采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测量小鼠的心率;(2)呼吸频率测量:观察小鼠的呼吸动作,记录呼吸频率;(3)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测量小鼠的体温;(4)血压测量:采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测量小鼠的血压。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纸上,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心率:实验中小鼠的心率为(x±y)次/分钟,与正常值(约300-500次/分钟)相符;2. 呼吸频率:实验中小鼠的呼吸频率为(a±b)次/分钟,与正常值(约60-100次/分钟)相符;3. 体温:实验中小鼠的体温为(c±d)℃,与正常值(约36-37℃)相符;4. 血压:实验中小鼠的收缩压为(e±f)mmHg,舒张压为(g±h)mmHg,与正常值(收缩压约80-120mmHg,舒张压约60-90mmHg)相符。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小鼠的生理结构和功能;2. 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压等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实验动物处于健康状态;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对实验动物造成伤害。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完成了小鼠生理学实验,通过对小鼠的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我们了解了小鼠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小鼠实验报告

小鼠实验报告

小鼠实验报告小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小鼠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小鼠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进一步了解小鼠的特征和行为模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小鼠:10只健康小鼠。

2. 饲养条件:保持室温25℃,相对湿度50%,12小时光照和暗淡周期,提供干燥的小鼠饲料和饮水。

3. 实验仪器:实验笼子,实验纸,实验器械(如注射器、夹子等)。

4. 实验过程:(1)将小鼠放入实验笼子中,观察小鼠的行为,如自由活动、觅食、睡眠等行为。

(2)对小鼠进行注意力、记忆、学习等方面的行为测试,比如迷宫测试等。

(3)对小鼠进行药物注射实验,观察小鼠对药物的反应。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小鼠的生理和行为反应:(1)小鼠自由活动能力强,常常在实验笼子中穿梭奔跑。

(2)小鼠觅食行为明显,经常在实验笼子中寻找食物。

(3)小鼠的睡眠时间较多,一般在白天较少活动,晚上较为活跃。

(4)小鼠对外界刺激敏感,对声音、光线等变化有反应。

(5)小鼠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敏感,经药物注射后的行为发生明显变化。

2. 小鼠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能力:通过迷宫测试,观察小鼠对迷宫的探索和寻找食物的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经过多次实验后,逐渐学会了记忆迷宫路线,找到了食物的位置,表明小鼠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3. 小鼠对药物的反应:经药物注射实验发现,小鼠对不同种类的药物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兴奋剂会使小鼠更加活跃,镇静剂会使小鼠昏昏欲睡。

部分药物可能对小鼠的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实验结论:通过对小鼠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到小鼠具备较强的自由活动能力和觅食行为,睡眠时间较多,对外界刺激敏感。

小鼠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对药物有一定的反应。

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对人类疾病的病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鼠动物实验报告

小鼠动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腹腔注射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免疫荧光染色下的形态和分布。

3. 掌握免疫荧光染色的实验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抗原的技术。

在实验中,将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直观地看到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

2. 试剂: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抗小鼠巨噬细胞抗体)、FITC标记的抗体(抗小鼠IgG抗体)、细胞培养液、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无菌注射器、无菌针头、荧光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小鼠腹腔注射:取昆明种小鼠,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抗小鼠巨噬细胞抗体)0.2ml,进行腹腔注射。

2. 细胞收集:注射后24小时,取小鼠腹腔液,加入细胞培养液,离心洗涤后收集细胞。

3. 胶体金标记:将收集到的细胞悬液与FITC标记的抗体(抗小鼠IgG抗体)混合,室温孵育30分钟。

4. 荧光显微镜观察:将孵育好的细胞悬液滴加到载玻片上,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五、实验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被荧光物质标记,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荧光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部分细胞核也被荧光物质标记。

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

六、实验讨论1.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病理学等领域。

2. 在本实验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被荧光物质标记,通过荧光显微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3.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如温度、时间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观察到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免疫荧光染色下的形态和分布,验证了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免疫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小鼠趣味实验报告

小鼠趣味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鼠作为生物实验的常用动物模型,其研究价值日益凸显。

小鼠在遗传学、生理学、药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探索小鼠的生理特性,我们小组开展了一项趣味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生理指标以及实验操作,深入了解小鼠的生活习性及生理反应。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小鼠的行为,了解其生活习性;2. 探讨小鼠对特定刺激的生理反应;3. 培养团队成员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1. 小鼠:成年雄性小鼠,体重约20g;2. 实验器材:观察箱、电子秤、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酒精、碘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2. 观察小鼠行为:记录小鼠的活动、进食、睡眠等行为;3. 实验操作:(1)刺激实验:将小鼠放入观察箱中,给予特定刺激(如光照、声音等),观察小鼠的反应;(2)生理指标测量:使用电子秤测量小鼠体重,用温度计测量小鼠体温,记录数据;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1. 小鼠行为观察:实验过程中,小鼠表现出活跃、好奇、善于探索等特点。

在给予光照刺激时,小鼠会四处张望,表现出紧张和警觉;在给予声音刺激时,小鼠会竖起耳朵,身体僵硬,表现出对声音的敏感。

2. 生理指标测量:(1)体重:实验前后,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说明实验对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2)体温:实验前后,小鼠体温无明显变化,说明实验对小鼠体温无显著影响。

3. 刺激实验:在给予光照刺激时,小鼠的平均活动时间为(30±5)秒,而在给予声音刺激时,小鼠的平均活动时间为(20±3)秒。

这说明小鼠对声音刺激的反应较光照刺激更为敏感。

六、实验结论1. 小鼠具有活跃、好奇、善于探索等特点,对光照和声音刺激均表现出敏感反应;2. 实验操作过程中,小鼠体重和体温无明显变化,说明实验对小鼠无显著影响;3. 通过本次实验,团队成员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小鼠催眠模型实验报告(3篇)

小鼠催眠模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催眠模型,探讨催眠药物对小鼠催眠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催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昆明小鼠,体重20-25g,雌雄各半。

2. 实验药物:咪达唑仑、异氟烷、生理盐水。

3. 实验仪器:麻醉机、热板仪、扭体仪、翻正反射仪、电子天平、秒表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1)对照组:生理盐水组;(2)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10mg/kg;(3)异氟烷组:吸入异氟烷,维持吸入浓度1.5%;(4)联合用药组:咪达唑仑10mg/kg和异氟烷1.5%联合应用。

2. 催眠效果观察:(1)热板法:将小鼠置于热板仪上,记录小鼠舔足反应出现的时间,即痛阈时间。

当小鼠痛阈时间超过15秒时,视为催眠成功。

(2)扭体法:给予小鼠一定剂量的化学刺激,如盐酸扭体诱导剂,记录小鼠扭体反应出现的时间,即扭体潜伏期。

当小鼠扭体潜伏期超过15秒时,视为催眠成功。

(3)翻正反射法:观察小鼠在受到头部轻微打击时,能否迅速翻正身体。

若小鼠不能迅速翻正,视为催眠成功。

3. 数据收集与处理:记录各组小鼠的催眠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热板法:(1)对照组:平均痛阈时间为(11.2±2.5)秒;(2)咪达唑仑组:平均痛阈时间为(13.8±3.2)秒;(3)异氟烷组:平均痛阈时间为(12.6±2.8)秒;(4)联合用药组:平均痛阈时间为(18.4±3.6)秒。

2. 扭体法:(1)对照组:平均扭体潜伏期为(9.8±2.1)秒;(2)咪达唑仑组:平均扭体潜伏期为(11.6±2.3)秒;(3)异氟烷组:平均扭体潜伏期为(10.5±2.0)秒;(4)联合用药组:平均扭体潜伏期为(16.2±3.1)秒。

3. 翻正反射法:(1)对照组:催眠成功率为40%;(2)咪达唑仑组:催眠成功率为60%;(3)异氟烷组:催眠成功率为50%;(4)联合用药组:催眠成功率为90%。

小鼠实验方案范文

小鼠实验方案范文

小鼠实验方案范文
一、实验背景
近十多年来,精神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
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研究表明,近来大量抗抑郁药物只能起到暂
时的抑制作用,往往存在低效和副作用的问题。

因此,开发新型的抗抑郁
药物变得尤为迫切。

结合目前药物开发的进展情况,为急性抑郁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神经生物学、脑细胞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治疗的研究开发,本
实验设计了基于小鼠测试的急性抑郁模型的建立实验,以研究抗抑郁药物
的机制及其潜在的药物靶点。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小鼠对多种药物的反应,为未来进一步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提供
参考。

2.通过观察急性抑郁发生的过程,以及正常状态和抑郁状态下小鼠的
行为变化,发现和探索有效的抗抑郁药物的靶点并探索其可行性。

3.观察不同种类小鼠药物对不同药物的反应,以了解抗抑郁药物的差异。

三、实验材料
1. 小鼠:采用近期出生的(至少4 weeks)的小鼠,以及性别、体重
差异不超过20%的动物,以防止实验误差。

2.抗抑郁药物:采用已经在市场上上市的抗抑郁药物,包括但不限于
松芝的复方利乐司特,美沙酮,必利加等,其中每种药物至少有三组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酵母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试验方案酵母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概述:自由基是指是机体代谢的正常产物,在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可以在细胞代谢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自由基是衰老的决定因素。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自由基中轻自由基的作用最强,进攻性也最强,几乎可以和所有的生物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物发生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超氧阴离子不仅自身具有毒性,而且可以通过其他反应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进一步对生物体产生损伤作用。

试验拟采用DPPH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体系、羟自由基(HO-)体系以及还原力测定体系评价酵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试验方法1)DPPH 自由基清除试验DPPH储备液配制:精密称取19.7 mg DPPH溶解于25 mL甲醇中,再吸取2.5 mL溶液,以甲醇补足体积至25 mL,得到200 µM DPPH母液,暗处保存备用。

药品及对照品储备液配制:酵母提取物采用甲醇溶解,得到终浓度为1 mM的母液。

再将母液加甲醇稀释至一定浓度梯度,加3 mL于比色管中(对照组加入3 mL甲醇或水),再加入1 mL DPPH母液,剧烈震荡后,与暗处保存30 min,以甲醇做空白,测其517 nm吸光值。

以Vc作为阳性对照,各组反应平行测定三次,DPPH自由基清除率按照下面公式计算:×100DPPH自由基清除率(%)=A0−A1A0式中A0代表对照组的吸光值;A1代表加药组的吸光值。

2)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清除试验采用NADH-PMS方法评估酵母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试管中依次加入1 mL NBT (81µM)溶液,1 mL NADH (468µM )溶液,1 mL不同浓度的待测溶液,0.4 mL PMS (88µM)溶液,充分混匀,静置5 min,在560 nm处测其吸光值。

用水代替待测溶液做阴性对照,水代替PMS做本底组对照,Vc做阳性对照。

清除率计算:清除率(%)=[1-((A a-A b)/A0] X 100%式中A a为样品吸光值,A b为样品吸光值,A0为阴性对照值。

3)羟自由基(HO-)清除试验本实验参照文献等提供的方法评估PEP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反应液的配制:100 mL 的磷酸盐缓冲液(20 mM pH7.4)中加入EDTA, FeC13和DR (终浓度分别为0.1 mM, 0.1 mM和2.8 mM )。

测定时,取反应液1.5 mL,依次加入0.1 mL VC (1 mM )、0.35 mLH2O2(20 mM)及1 mL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37℃水浴。

20 min后,加入1 mL TBA (1%)和3 mL TCA(2.8%),90℃水浴,15 min后,532 nm处测定吸光值。

D-Mannitol做阳性对照。

清除率的计算:清除率(%)=[1-((A a-A b)/A0] X 100%式中A a为样品吸光值,A b为样品吸光值,A0为阴性对照值。

酵母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试验四氯化碳是一种强有力的肝毒素,被广泛用于诱导肝脏损伤的实验动物,本身对肝细胞没有毒性效应,但其受到肝微粒体酶活化成为CCL3.,以共价形式与蛋白质结合,导致蛋白合成障碍,脂质分解代谢紊乱,引起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蓄积,同时CCL3*能迅速与氧气结合转化为CCL3OO*,导致脂质过氧化,引起细胞膜变性甚至坏死。

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脏发生损伤、坏死或受到破坏时,就会引起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血清中浓度会偏高,ALT和AST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指标。

TC和TG是临床血脂分析的重要指标,当肝细胞受损时二者的含量将会升高。

丙二酸(MDA)在体内是自然生成的,是氧化应激的标志物,MDA增加的越多可以间接反映机体细胞受到自由基攻击的程度越大。

谷胱甘肽(GSH)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解毒和抗氧化能力,对肝脏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当肝细胞或者机体受到损伤时组织和血液里的含量就会降低;超氧化物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催化作用下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氧,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见SOD具有使机体的超氧化物减少的作用,进而达到保护细胞的作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 X)是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可以促进过氧化物分解的酶,它可以将体内的过氧化物进行分解,从而减轻机体或者组织受自由基或过氧化物带来的损害;在所有的机体内都存在着酶促反应体系和非酶促反应体系两种反应类型,这两种反应类型当然也涉及到了机体抗氧化的反应类型。

总抗氧化能力(T-AOC)反映了机体酶促反应体系和非酶促反应体系总的抗氧化水平的指标,当机体或者组织受到伤害时就会使T-AOC的活性水平降低。

当肝脏受到损伤时,GSH、SOD、GSH-P X和T-AOC含量的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

试验动物:昆明小鼠60只,雄性,体重18~22g。

试验试剂:酵母提取物,联苯双酯配制成10mg/ml的溶液。

四氯化碳、花生油。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H-P 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

ALT和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脏发生损伤、坏死或受到破坏时,会引起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血清中浓度会偏高,和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指标。

和是临床血脂分析的重要指标,当肝细胞受损时二者的含量将会升高。

试验方法:1.试验分组: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和低、高、中酵母提取物量组,每组10只。

2.动物给药:试验前让小鼠自由饮食和摄水,适应性喂养3天。

联苯双酯(BP)组小鼠给药0.5ml(500mg/kg·bw);高中低剂量实验组中给药分别为8 mg/kg·bw、5mg/kg·bw、2 mg/kg·bw;空白对照组和四氯化碳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所有组别每天灌胃一次。

所有组小鼠连续喂养21天后,第22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0.8%CCL4油溶剂0.3ml,而空白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花生油。

2h后所有动物禁食,水供应充足。

48h后对小鼠进行称重麻醉,实行颈椎脱位方式处死。

眼球釆血,剥离小鼠肝脏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称重,计算肝脏指数(肝脏指数=肝体质量/小鼠体质量)。

离心后的血液样品储存于4°冰箱,小片肝脏冷藏在-80℃冰箱,以供进一步分析。

试验期间观察小鼠皮毛、活动性等,解剖期间观察肝脏颜色。

酵母提取物和柠檬苦素动物模型建立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3.血清和肝匀浆的制备。

将离心后的血液分别吸取上清液以供实验分析,分别称取1g肝脏,加入0.9%的冷藏的NaCl溶液10ml,进行匀浆,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备用。

4.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利用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TC、TG、MDA、GSH、GSH-P X等生化指标。

5.病理石蜡切片6.试验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实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

酵母提取物中脂肪酸、甾醇组分的GC-MS分析酵母提取物中脂肪酸、甾醇的降血脂作用甾醇酯能够在人体内转化成甾醇和脂肪酸,所以其生理功能包括植物甾醇和脂肪酸两部分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具有与游离植物甾醇同等的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在某些方面甚至效果更好。

试验试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试验动物:昆明小鼠,雄性,体重18-22g试验方法:1.试验分组: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酵母油脂提取物组,每组10只。

2.动物给药:空白对照组:喂食基础饲料(玉米面30%,面粉30%,麦麸35%,鱼粉2%,骨粉2%,食盐1%)其余四组喂食高脂饲料,即基础饲料77%,猪油15%,胆固醇3%,蛋黄4.5%,脱氧胆酸钠0.5%。

持续喂养高脂饲料一周建立高脂模型。

一周后从空白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随机分别选出4只,眼球取血,离心得血清测定其总TC、TG含量。

检验高脂模型是否建立。

高脂模型建立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仍然喂食高脂饲料。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天油脂的摄入量是25g,换算为小鼠大概10mg。

所以根据以上数据对各组进行灌胃试验。

每天早上灌胃一次,灌胃剂量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

空白对照组与高脂模型组均供给自来水。

喂养35天,各组小鼠禁食24h,摘眼球采血,分离血清后,测各项指标。

酵母提取物中脂肪酸、甾醇对细胞血脂调节作用研究肝脏是人体合成内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脂肪酸进行β-氧化最活跃的部位,通过促进脂肪酸的分解氧化,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

HepG2细胞株虽属于癌细胞,但其保留了正常肝细胞的糖脂代谢等绝大多数生理功能,是国际公认的可用于降脂功效研究的细胞。

长链脂肪酸能够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因此拟采用无脂肪酸的牛血清蛋白BSA代替胎牛血清,并通过外源添加油酸建立体外HepG2细胞脂质堆积模型,以消除血清中脂肪酸造成的干扰。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是指从机体内取出某种组织或者细胞,模拟机体内的生理条件,使其可以在体外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动物细胞的培养开始于本世纪初,1962年其规模开始扩大,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的研究及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利用动物细胞培养生产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酶、疫苗和单抗等,己经成为了医药生物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

利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生产的生物制品已经占世界生物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的50%。

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制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培养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培养规模的扩大、优化细胞培养环境、提高产品的产率与保证其质量等方面。

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种情况。

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是指直接从机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后,进行首次培养。

传代培养(subculture)是指当原代培养的细胞增殖到一定的密度后,将其从原培养容器中取出,以一定的比例转移到另一个或几个容器中所进行的再次培养。

传代培养可简称传代。

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要使细胞能正常地生长以及繁殖,需要经常对细胞进行传代。

传代的累积的次数也就是细胞的代数。

细胞培养是一种程序复杂、条件较多并且要求严格的实验性的工作。

由于细胞在体外的生长、繁殖会受到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及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细胞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培养器皿清洗消毒、值调整、营养液配制和除菌、温度调节等操作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无菌操作尤为重要,这也是细胞体外培养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