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层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合集下载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总复习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总复习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分类 每个门类的基本特征
K1出现,R出现草本被子植物
成熟的种子不裸露,有果实包围。
有花植物--有性繁殖器官
分为单子叶纲和双子叶纲
乔、灌、藤、草等均有
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微体生物的特点
微体生物的门类
微体生物
萌发器官
a 裂缝——是孢子在四分体时留下的单射线痕或三射线痕裂开的单裂缝和三裂缝。
03
树笔石目
02
观察方法
01
正笔石目 笔石枝特征:分枝的级数,胞管的列数; 判定笔石枝的生长方向(胎管尖端朝上,胞管向下) 正胞管类型观察。胞管口的弯转方向,弯曲程度,口穴形态,有无口刺,胞管的倾角,相邻胞管叠复程度。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征 构造、体环、螺塔等
01
02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又有名瓣鳃纲
雌雄异体且异形,卵生。
06
(二)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掌握三叶虫的基本特征
01
头甲、胸甲、尾甲的构造名词及位置
02
三叶虫
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
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
海生、底栖、爬行
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
掌握三叶虫背甲的主要构造;
学会鉴定三叶虫化石的方法,掌握三叶虫代表属的重要特征,了解其生活环境以及地史分布。


一、实验目的要求

02岩相古地理

02岩相古地理

瓦尔特(J. Walther)定律
又称:相对比定律或相律 定律: 1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 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2 当海水侵进时,沉积岩的横向变化 顺序与纵向顺序是相合的;海水后退时, 海退序列所形成的岩相变化顺序则相反。
二. 沉积相标志
Sed. facies indicators
Types of facies indicators
physic indicators物理标志(顏色, 结构和构造)
1 顏色Color: 取决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及 生物的繁盛情况. 2 结构structures 包括沉积物的粒度,圆度,分选, 定向性和支撑类型等. 3 沉积构造 (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 化学及生物成因构造 )
2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沉积相
相( Facies)-来自于A. Gressly (1838) 相(沉积相)的概念: 1 是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 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2 指环境的“物质表现”。 3 地层的沉积特征、生物特征及其所 代表的生成环境的总和。
Eye-birds in dolomite, Pt2,铁岭组, 周口店
Halite pseudomorphs
Tepee structure
1 contents and ratios of elements 2 stable isotope of carbon, oxygen and sulfur etc. 3 biomarkers
Biologic indicators
host strata
indicator facies:Chondrites, Paleodictyon

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地层是地球表面不同岩石的堆积序列,其中沉积岩层是沉积岩和沉积物构成的。

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描述了这些沉积物的特征和形成背景。

了解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对于研究地质历史、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特征,反映了沉积物的组成、结构、纹理和化学性质。

根据沉积物质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相。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水下沉积相水下沉积相是指在水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如海相、湖相和河相。

海相沉积物通常具有明显的海底沉积结构,如潮汐沉积、浪潮沉积和海底碎屑沉积。

湖相沉积物则呈现出平静水体的特征,如泥页岩和石灰岩。

河相沉积物则主要是由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构成的。

陆相沉积相陆相沉积相是指在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如沙漠相、冲积扇相和盆地相。

沙漠相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砂岩、页岩和泥岩组成。

冲积扇相沉积物是由山脉中的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在冲积扇上堆积而成的。

盆地相沉积物主要是在构造盆地中形成的,沉积物类型多样,包括泥岩、煤炭、盐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堆积的具体地理位置和特定环境条件,包括盆地、海陆界面和陆相地表等。

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着沉积相的形成,还决定了沉积岩层的分布和性质。

海相沉积环境海相沉积环境主要包括近岸海域、大陆架和深海盆地等。

近岸海域是沉积物最活跃的区域,常见的沉积物有砂岩、页岩和泥岩。

大陆架是海底浅海区域,在这里形成的砂岩和碳酸盐岩通常与生物作用有关。

深海盆地是海水深埋的区域,常见的沉积物包括深海碳酸盐岩和热液沉积物。

陆相沉积环境陆相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沙漠和冰川等。

河流是地表水体流动的区域,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在这里堆积形成沉积岩。

湖泊是由于地形或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静止水体,主要沉积物有泥岩和煤炭等。

沙漠是干旱地区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是风成沉积岩。

冰川是寒冷地区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有冰碛石和冰碛土。

地层的沉积方式及沉积环境

地层的沉积方式及沉积环境
• 地层学三定律的沉积学基础是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时间界面水平或近水 平,与岩性界面一致或平行。
• 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通常粒度细(细砂— 泥级),层厚薄(薄层—纹层状),侧向延伸远, 空间上变化小,沉积速率低。
2010-6-4
4
原始沉积的地层既不水平,侧向延伸也不远,并非 在任何时空尺度上都服从上新下老的原则。
• 滨海、滨湖、河流、三角洲和大陆斜坡等是侧 向加积的主要盛行环境。
• 侧向加积作用形成地层的特征:地层岩性界面 通常与时间界面不一致或斜交。
穿时普遍性原理:在所有侧向堆积作用 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
2010-6-4
9
在曲流河的发展过程中,河道受侧向侵蚀向凹岸 迁移并在凸岸沉积,导致凸岸点沙坝向凹岸方向 迁移,同时天然堤、洪泛平原等也随之迁移,造 成沉积物的时间界面倾斜、与岩性界面有一定的 角度。
碳酸盐岩相
页岩相
砂岩相
页岩或煤相
相变
➢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 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陆上、半干旱环境
相分析的基本思路
“将今论古”“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现实主义原理(莱伊尔)
现实主义原理是相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 为了要对地层进行相分析,首先必须了解现 代沉积的不同结构、构造及其形成的环境条 件,然后以历史比较的观点,对古代地层的 相应特征作出环境条件的推论。
牵引流:由于水的流动而引起沉 积物颗粒运动的形式。
交错层理: 可有多种形态,有的形态可在多种环 境中形成,但不同环境常具不同的形态特征。如河流 环境,因水呈定向流动,常形成单向斜层理;海洋环 境由于潮汐来回作用,形成鱼骨状交错层理;海滩环 境的冲洗层理以大型,倾角小(<10˚)和砂粒成分纯净为 特征;风成交错层理则以厚度大、倾角大(可>30˚),分 选好及磨圆度高为特征。陆棚浅海中的风暴流则可以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4、孔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不包括沥青质)充 填的空间称为孔隙或裂缝,它是油(含沥青质)、气、 水的富存场所。其可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类 (见下表)。 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即碎屑颗粒原始格架间 的空隙。 次生孔隙绝大多数是形成于成岩中期之后及后生期, 一般都是岩石组分发生溶解作用的结果。
概率值累积曲线图:用累 计百分比作图,横坐标为粒 径值,纵坐标改用概率百分 数标度。应用概率累计曲线 图建立沉积环境的典型模式, 这一研究成果是由维谢尔 (Visher,1965,1969)提出 来的。 沉积物的粒度一般不是表 现为单一的对数正态分布, 因此其概率图总是由几个相 交的直线段构成(见右图)
通常年轻的稳定大陆边缘陆架较窄;发育成熟的稳 定大陆边缘具有广阔的陆架区。陆架下界(陆架坡折)的 平均深度约130米。陆坡的坡度相对于陆架显著增加, 世界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4度17分,比陆架的坡度大20 倍左右。陆坡地形十分崎岖,常被海底峡谷切割。陆基 是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过渡区,坡度十分平缓,由 巨厚的浊流、等深流和滑塌沉积物绀成,可形成许多海 底复合扇。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 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属被动大陆边缘的有 非洲边缘(北邮除外)、澳大利亚西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 缘等。
2、底痕 底痕主要发育在复理石或浊流沉积中。一般 来说。它们的方向性在区域上是比较稳定的其总体 方向平行于水流分布。但有时其测量结果也较分散。
3、组构 组构系指组分颗粒的 空间排列种力位。如果 它们是顺水流方向定向 排列的;就可成为古水 流的指示标志。通常使 用的指向组构际志包括 砾石,眇粒和生物化石 等组分颗粒的定向排列 (见下页图)。
(一)、碎屑岩石的组成 根据成因和结构特征的不同,碎屑岩的组成可划分为颗 粒、杂基、胶结物和孔隙度。其中杂基和胶结物可称为 填隙物。 1、 颗粒:颗粒又称为碎屑,是由母岩继承下来的陆源碎屑物 质沉积组分,占碎屑岩组成的50%以上。包括矿物碎屑 和岩屑。 碎屑:常见的几种矿物碎屑有石英、长石、重矿物等。 岩屑:是母岩的碎块,又称为岩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 的矿物集合体。

11第二章地层划分对比的沉积学方法及原理

11第二章地层划分对比的沉积学方法及原理
4
原始沉积的地层既不水平,侧向延伸也不远,并非 在任何时空尺度上都服从上新下老的原则。
5
当从沉积作用的角度仔细审视瓦尔特相律时,我们发 现由垂向加积形成的地层序列的时空关系,并非服从 瓦尔特相律。
6



瓦尔特相律的模式图表明,垂向上整合叠置的 沉积相单元在空间上一定是相互毗邻的,或在 海平面/湖平面发生变化或沉积盆地基底升降 过程中,在空间上相互毗邻的沉积环境和相, 将发生有序迁移,如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半 深海相将整合叠置在浅海相上,浅海相将整合 叠置在滨海相上,滨海相将整合叠置在陆相上, 相的这种迁移和叠置规律不会因时代、地区和 起始或终结相单元的不同而不同。 在时间上,相的这种整合叠置关系是空间上沉 积相连续侧向迁移的结果,与地球重力场的作 用并无密切关联。 由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相的叠置和毗邻关 系并不都服从瓦尔持相律。
例如:侏罗系重庆统中的叶肢介页岩,在川中、川东 一带常作为上、下沙溪庙组的划分标志。 我国南方震旦系下部的“冰碛层”,其形成和区域古 气候、古地形的特征有关,层位稳定,容易识别,成为地 层划分和对比的良好标志。
利用标志层法对比地层在油气钻探中已得到 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适用相似的沉积相带内, 因为标志层也存在着相变问题。
地层超覆序列
沉积盆地内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海水分布范
围不断缩小,称为海退( regression ),它所形
成的沉积称海退序列。愈新的地层分布范围愈小
,这称为退覆,较新的地层未覆盖的地区称为退
覆区。 海退序列:海水→浅,海水面积→小,沉积 物→粗,沉积面积→小。
地层退覆序列
三、沉积旋回
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 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 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Cycle of Sedimentation)。 沉积旋回层序的产生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海 (湖)平面升降、古气候变化、沉积物源供应速 率和构造环境的改变。

相对比定律

相对比定律

大陆 环境
干旱气候平 原沉积相
风力
植物 不发 育
漫流 沉积
风成 沉积
山麓及山间 盆地沉积相
山区气候
河水, 水流急
动植 物
盐湖 石膏和盐类沉积。 沉积 常见泥裂。 快速沉积,沉积物 洪积 多为棱角状粗砾, 扇堆 分选性和磨圆度均 积 极差。
沉 积 环 境
沉积相
地形
分布 位置
气候 特征
沉积 介质
生物 特征
沉积类型
沉积特征
三角洲平 原
三角 洲的 陆上 部分
河流 作用 为主, 海洋 作用 为辅 河流 作用 和海 洋作 用
陆生 生物 化石 丰富
分支河道 砂质沉积与泥炭、褐 砂质沉积, 煤共生,砂质碎屑的 泛滥平原 分选性差 上的粉砂、 粘土和泥 炭沉积。 河口沙坝 沉积 大型交错层理,浪成 波痕
三、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沉积环境:即自然地理环境是进行沉积作用的场所,具有特定 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方面的条件。其物理条件是指风、波 浪和流水的速度、方向及其变化,气候、温度和水体深度的变 化等。化学条件是指覆盖沉积环境的水的成分和汇集区岩石的
地球化学性质等。生物方面则包括动物和植物两类生物作用。
潮湿气候平 原沉积相
河道 沉积 热 温暖潮湿, 河水 起 植物 带 雨量充足, 洪泛 伏 繁茂, 径流量丰富, 平原 微 且流速 动物 沉积 温 河网密集, 弱 小 繁盛。 带 湖泊密布。 湖泊 沉积 河网稀疏, 起 径流贫乏, 干 伏 季节性河流 旱 微 发育。雨量 带 弱 少,湖水浅, 蒸发量大。 起 伏 悬 殊
⑥鲕粒结构代表海浪强烈搅动的高能环境
⑦富含有机质和黄铁矿微晶的炭质、硅质、泥质岩类, 则形成于深水或滞流还原海盆。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2

1、只有顺序发展的相才有可能上下重叠
2、一定的相在水平方向必与有关的相相邻
相序递变有两种基本类型: 由于海平面上升(或海进)所形成的退积型相层序,相 剖面自下而上由陆相—海陆过渡过相—海相叠覆组成。 由于海平面下降(或海退)所形成的进积型相层序,相剖 面自下而上由海相—海陆过渡过相—陆相叠覆组成。
②生物贝壳、在静水环境中生物贝壳凸面向上向下都无一定的规律, 在有水流流动的地方,贝壳的排列一般是凸面向上,故研究生物贝 壳的分布与排列有助于判断当时的水介质状况,确定地层顶底面等。 ③植物的茎和干、硅化木等,一般植物茎干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河流 水流方向。
五、层面定向构造
常见构造层面有波痕、干裂、擦痕、 剥离线理构造及各种印痕印模等。
波痕指数:RI= L/H,指示相对起伏 对称指数:RSI = L1/L2 ,不对称程度
波痕分类:流水波痕、浪成波痕、风成波痕。
A、流水波痕:单向水流在床沙表面形成的痕迹。形状通常不对称。 波痕垂直于水流方向。向流面缓,背流面较陡。波痕与水流及深度 有关。 RI<15; RSI>2.5 B、浪成波痕:对称波痕:RSI = 1。不对称波痕:RSI大于1;RI一 般为1—3.8。 C、风成波痕:具有平直的波脊,形状通常不对称。颗粒分布:波 峰粗粒,波谷细粒。 RI >15; RSI=2-4
四、厚度的意义:
1 、相分析单位厚度:指统或系、组、段(它 可包括许多层),它的厚度取决于物质供给的 丰度、沉积速率和沉积区拗陷强度。如三角洲 和洪积扇常位于构造上升与下降的接触带,沉 积厚度大;物质供给少、沉积区拗陷不强烈的 则形成薄层沉积,如深海泥质沉积。 2 、层厚:一个岩层上下层面的距离。说明单 位地质时间内沉积的速度。块状层、厚层、中 厚层、薄层、微层。 3 、层理厚度:指层系的厚度。反映成因和水 动力强度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沉积环境和与沉积相》课程,是地质学各专业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基础知识,掌握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实践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识别各种沉积相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包括沉积相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常见沉积相模式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结合沉积相分析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初步掌握沉积相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此,设计了如下教学单元: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论:阐述基本概念、分类和沉积相识别依据;大陆沉积相组:阐述河流、湖泊、冲积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过渡沉积相组:阐述三角洲、河口湾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海洋陆源碎屑沉积组:阐述海岸、浅海、半深海及深海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相:阐述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事件和特殊地质作用沉积相:重力流、等深流和风暴潮沉积作用和沉积相;沉积相研究方法:阐述沉积相和古环境恢复的主要方法,并通过实践(实验课)学习这些研究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是系统掌握沉积相识别依据、沉积相类型、亚相组合规律和演变特征,学习沉积相研究方法和流程,为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以及沉积岩中的资源勘探提供理论支持。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1、掌握陆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各种沉积特征和相模式特征;2、掌握海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各种沉积特征和相模式特征;3、掌握过渡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各种沉积特征和相模式特征;4、掌握沉积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程序,学会在地质剖面上或综合地层柱状图上,识别出沉积相类型,分析其在空间的分布和演化特征。

三、学习要求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间实习和课堂讨论。

沉积环境分析 第2章 沉积学研究方法

沉积环境分析 第2章 沉积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积环境(相)研究方法
岩性标志-岩石结构和粒度
1.碎屑颗粒的特征 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对包括磨圆度、球度、粒度、分选性 以及颗粒的表面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侵蚀、搬运、沉积的细节。 磨圆度:颗粒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取决于粒度大小、物 理性质及磨蚀历史。在一定距离内,较大的颗粒一般较小颗粒圆 化得好;硬度较小的颗粒比大的颗粒圆化好;经长距离(或长时 间)搬运的颗粒比短距离(或短时间)搬运的颗粒磨圆度好。另 外, 搬运介质和搬运方式对颗粒圆度也有影响,如颗粒在风中搬运 要比在水中更容易磨圆,而冰川的搬运则不易发生圆化作用。 球度: 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取决于粒度大小、物理性质及 磨蚀历史。石英无解理,故搬运愈远,球度愈大; 云母虽经远距离 搬运,其球度也可能较低。
第二章
沉积环境(相)研究方法
岩性标志-岩石结构和粒度
粒度大小是受流水作用营力强度控制的,与沉积物形成的环境关系极为 密切,碎屑岩的粒度特征是判断自然地理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良好标志之一。 因此,粒度分析的资料广泛地运用来研究沉积岩的成因,作为研究沉积环境 的方法之一。50年代末期以来,应用粒度分析解释成因环境的方法很多,比 较有效的是概率成因图解、CM图、粒度参数离散图以及因子分析、判别分析 等方法。
1.利用矿物的标型特征分析母岩类型
2.利用碎屑矿物组合分析母岩类型
第二章
沉积环境(相)研究方法
岩性标志-岩矿成分
1.利用矿物的标型特征分析母岩类型 矿物 标型特征 是指不同 成因的同种矿物,由于形成 时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 因而在化学组成、晶形和物 性上就存在差异,其中具明 显特征并可作为成因标志者 即为矿物标型特征。如沉积 岩中最丰富的矿物石英,可 以据其包裹体、消光类型、 晶体形态和多晶现象等标志 区分母岩类型。阴极发光显 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使原来 认为是无标型特征的单晶石 英颗粒,也可确定其成因类 型。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沉积环境:指沉积物在沉积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流、构造、生物、物源、物理及化学变化。

沉积相:指在特定沉积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征的沉积体。

分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三大类,每一类中细分为:相、亚相、微相等不同级别。

沉积相的研究对石油勘探和油气田的开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级相(相组):是指按沉积物及其沉积环境所划分的沉积相最大单元,分为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组三大类。

二级相(相):是相组中次一级相。

如陆相组可分为残疾相、坡积相、山麓—洪积相、河流相、湖泊相、风成相、冰川相、沼泽相等。

三级相(亚相):是二级相的细分。

如河流相可细分为河道亚相、河漫滩亚相、堤岸亚相等;湖泊相可细分为湖泊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等。

四级相(微相):是三级相的进一步细分。

如河道亚相细分为边滩微相、心滩微相、滞留微相等;浅湖亚相细分为水下砂洲微相、席状砂微相、生物滩微相、及泥坪微相等。

细分沉积相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认识油层非均质性及地下油水运动规律有重要意义。

5、流体
通常把容易流动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储层流体:指储层中所含的天然气、原油及地层水。

三者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流体系统。

2.地层的沉积环境

2.地层的沉积环境

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如动物的爬痕, 足迹,泥裂,雨痕(雹痕)等。更明显的区域性暴 露标志是古风化壳,在不同的气候带具有明显不 同的识别标志。
华北C2底部风化壳
波痕
波痕--暴露标志
风化壳--暴露标痕
浪成波痕
风成波痕
波痕的形成:b、c示不对称波痕;d、e示对称波痕
• 氧化环境:红、紫红、棕红等颜色 • 缺氧的环境:灰色、灰绿、蓝色
次生色:沉积岩成岩后,应次生变化(变质、风化
等)形成的颜色,与沉积环境无关。
(2)沉积物结构
沉积物结构包括粒度、圆度、分选、定向性
和支撑类型等。
一般来说,粒度粗、圆度高、分选好的岩石
反映较高的水动力条件。
相反,粒度细、圆度低、分选差的岩石,形
虫迹 菊石 珊瑚
安徽巢湖S1-2虫迹
安徽巢湖P2龙潭组芦木
安徽巢湖P1孤峰组菊石
安徽巢湖P1q早板珊瑚
三、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以海平面为标志,可以将地表沉积环境分成三大类型: 1. 大陆环境沉积相类型
–冰川沉积 –河流沉积 –湖泊沉积
2. 过渡环境沉积相类型 –三角洲沉积 3. 海洋环境沉积相类型 –陆源碎屑滨浅海沉积 –浅水碳酸盐沉积 –次深海、深海沉积
–三角洲平原(顶积层):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包括分支 河道砂质沉积和泛滥平原上的粉砂、粘土和泥炭沉积,陆 生生物化石丰富; –三角洲前缘(前积层):水平面以下,三角洲向海推进的 前坡,以砂和粉砂为主;常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有时具浪成 波痕;远离河口处形成席状砂体,以粉砂为主并出现水平 层理,可含植物碎片和海(湖)生物碎片。 –前三角洲(底积层):位于三角洲前缘向海(湖)的方向 上。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多具水平层理或块状层理,海 (湖)生生物增多,有机质丰富。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安山岩 玄武岩
重矿物 辉石、角闪石
轻矿物
安山岩或玄武岩岩屑、中性和基性斜长 石
橄榄岩 重矿物 尖晶石、铬铁矿、橄榄石、紫苏辉石
辉长岩 轻矿物 基性岩岩屑、基性斜长石、蛇纹石
变质岩
重矿物 蓝晶石、十字石、硅线石、石榴石 轻矿物 具波状消光和镶嵌结构的石英
沉积岩
重矿物
锆石(圆)、金红石、石榴石、电气石(较 圆)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3) 古水深标志
一般方法:古生态法和遗迹化石标志 原理:元素的聚集和分散与水深和离岸距 离有一定的关系。
由滨岸向深海,Fe、Mn、P、Co、Ni、 Ca、Zn、Y、Pb、Ba 、Cu增加,其中Mn、Ni、 Co、Cu元素含量升高趋势特别显著。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2、稳定同位素在分析沉积环境中的应用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试对比四种胶结类型在颗粒接触关系、颗粒 间连接方式、颗粒支撑性质、填隙物数量及压 实压溶强度的特征。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碎屑颗粒支撑类型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试对比颗粒支撑和杂基支撑在流体性质、搬运方式、 沉积特点、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颗粒接触关系、 粒间填隙物特征、油气储集性能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成因碎屑沉积的累积曲线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0.001
mm
概率值累 积曲线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海滩砂的 粒度概率图
海滩沙丘砂的 粒度概率图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波浪带浅海砂 的粒度概率图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河口砂坝及河道砂
的粒度概率图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课件
现代河道砂 的粒度概率图
浊流沉积的 粒度概率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0
造礁珊瑚:群体,生态窄; 20°- 30°的
1)黑色或灰色:不通畅的水的还原环境,即静水环 境。
2)海绿石形成的绿色:代表不同程度的较深的海洋 环境。
3)红色、棕色:通常指炎热干燥的氧化环境。
A
11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2、沉积构造的环境意义
沉积构造是判别环境的重要标志。 (1)、层理标志 层理(bedding )是两个层面之间由于岩石的性质在垂 直层面方向上,由成分、颜色、结构的变化所显示 的层状构造。 常见的层理有水平纹理(层理)(horizontal bedding )、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和块状层理 (massive bedding)等。
A
6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1、沉积岩组分和结构的环境意义
A、牵引流沉积作用:
以床沙载荷(推移质)方式搬运,这种作用常见于 陆上(如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海环境, 在深海洋流中也存在。
B、重力流沉积作用
为一类水中含有大量弥散沉积物的高密度流。常见 于陆上和海洋坡折带(如山麓、深湖盆、大陆斜坡 等)。
3)冰碛和冰川纹泥显示了冰期的寒冷气候; 4)煤,赤铁矿,铝土矿,代表潮湿气候; 5)鲕粒结构代表海浪强烈扰动的高能环境; 6)富有机质和黄铁矿微晶的炭质、硅质、泥质岩类 等,代表深水或滞留还原海盆环境。
A
9
泥岩
石灰岩
石膏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盐湖
石膏
A
10
D 沉积岩的颜色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沉积岩的颜色只有原生色才能反映沉积环境。
A
28
地史学(地质学3、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的环境意义(古生 物标志)
A、不同的生物门类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 B、还可以根据某些生物判断海水的盐度及古气候。
如:广盐度生物,狭盐度生物,喜暖生物,陆生生物,特征 生物群及生物遗迹化石等。
C、还可以根据某些生物判断其生活的水体深度。 D、还可以根据生物化石在地层中保存的完整程度来 判断水动力的强弱和搬运的远近。
A
12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A
13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A
14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A
15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交 错 层 理
A
16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2)、层面构造与暴露标志 层面构造(bedding plane structure )--指出现在沉 积岩层面上的构造,有时与沉积物同时形成,如波 痕—对称和不对称波痕。 暴露标志(exposed signs )--指形成于沉积作用之 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如 动物的爬痕,足迹,泥裂,雨痕(雹痕)等。更明显 的区域性暴露标志是古风化壳,在不同的气候带具 有明显不同的识别标志。
形态呈球形和长形。具群 集、紧密堆积和成层的特 点,圈层包壳的厚度不均 匀,其下侧较厚,反映了 重力作用的影响。渗流豆 粒层的顶面代表一个古暴 露面。
它和渣状层及碎裂砾块等 组成有规律的分带现象。
A
27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滑塌构造(slump structure ) 由于受地震、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塑性状态的 沉积物通过重力作用沿大陆斜坡发生移动而产生的 变形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 多见于大陆斜坡较深水沉积物中,并形成浊积岩或 深水碳酸盐岩,为识别古坡向的重要标志。
特点:粗细混杂、分选较差。重力流包括泥石流、 颗粒流、液化流和浊流四类,以浊流最为常见,且 重要。
A
7
深海扇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浊流沉积
浊流 深海扇
A
粒序层理
8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C 常见岩矿标志有: 1)海绿石,磷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 2)大规模、稳定的碳酸盐岩,一般出现在温暖的滨 浅海;
A
17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波痕(wave mark)
A
18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A
19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泥裂(mud crack)
A
20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泥裂
A
21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虫迹(track)
A
22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A
23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雨痕(raindrop impression)
A
3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4、相对比定律(Walther phase-rule ):19世纪末期由德 国学者瓦尔特(J.Walther,1894)提出,“只有那些目前 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 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 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相对比定律又称瓦尔特定律。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第二章 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A
1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第二章 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一、沉积相概念及相对比定律 二、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三、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四、古地理图及其意义
A
2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一、沉积相概念及相对比定律
1、沉积相(相)(sedimentary facies ):能够反映沉 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或者说,相是 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和古生 物特征的组合。 2、相变(phase transition):沉积相在横向或纵向上 的变化。 3、岩相分析(petrographic analysis):根据地层中岩性 特征和生物特征等,分析和恢复古沉积环境的方法称 岩相分析。
A
4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5、岩相分析的基本原则: 将今论古(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现 代和地史时期所形成的物质记录有许多类似之处。
A
5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二、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有着不同的标志特 征。
主要包括:沉积岩石的颜色,古生物群的面貌、 岩性特征及层理和层面构造特征,矿物标志或称地 球化学标志等。
A
24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雨痕
A
25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帐篷构造(tepee structure) 是弱固结或半固结的碳酸岩盐由于暴露、蒸 发、干缩而使其原始沉积层弯曲、破裂,并 向上突起而形成形似印第安人帐篷的构造。
碳酸盐沉积中的帐篷构造
A
26
地史学(地质学专业)
渗流豆粒层 (vadose pisoli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