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本章总结(共25张PPT)
学科间综合
(2004文综全国) 右图中等高线的等高 距为1000米。读图, 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叙述图示区域地形的突出特征。
提示:
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2)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 力作用。
提示: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外力作用主 要表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 蚀和切割作用。
(2005上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形成至今,虽然 “身体”在不断“长大”,但在上海的经济地位 却一直“长不大”。截止2004年底,崇明农业人 口占全县人口75%以上,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 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3。
崇明开发总体规划提出,崇明作为国务院确 定的上海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空间。到2020年将 建设成森林花园岛、旅游度假岛、生态住区岛, 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 示范作用的“生态岛区”。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章知识结构
地表形态的塑造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壳物质循环
山岳的形成 河流地貌的发育 对聚落的影响
本章教学目标
1.获得地表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知 识;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4.认识地形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 影响。
(3)简述M河的水文特征。 提示:
水量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4)在开发利用M河时,应如何协调开 发和环境的关系?
提示:
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开发其水能资源和生 态环境资源;开发水能时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 和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5)图示区域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的有__三__江__并__流_____和_丽__江__古__城_____。
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提纲
附主要考点答题模式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提纲前言知识1如何描述某区域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及分布;(2)海拔高度及地面起伏大小;(3)地势变化趋势;(4)典型地貌;(5)海岸线弯曲状况。
2、如何描述某地形区地形特征3、如何描述地势特征第一节: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的类型(2)水平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垂直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2)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参考地图册19)3、河流中下游平原的成因(河流堆积作用)4、峡谷(如雅鲁藏布江峡谷、三峡等)的成因地壳抬升,地势高(内力作用);河流侵蚀下切(外力作用)。
5、岩石的类型6、地壳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第二节:1、褶皱(1)褶皱的概念(2)背斜与向斜的区别(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三方面区别;背斜向斜的判断(3)背斜成山的原因;背斜成谷的原因(4)向斜成谷的原因;向斜成山的原因。
(5)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的成因2、断层(1)断层的概念(2)渭河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经纬度位置要清楚)的成因(3)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的成因(4)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3、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4、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第三节:1、河流地貌的类型2、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V”型河谷的形成。
3、运用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U”型河谷的形成。
4、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5、冲积扇-洪积扇其成因6、河漫滩平原的成因7、三角洲的成因8、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9、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0、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参考地图册40)。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热能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三.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分类: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②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煤炭)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③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石灰岩地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等(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表岩层水平位移----断裂带2、垂直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沟、海岭)分割成许多单位,叫做板块。
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1.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出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2.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不断升高;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不断扩大;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3.我国多地震原因:位于三个板块(亚欧、印度洋、太平洋)交界处,两个地震带交汇处4.地震多的国家有: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西海岸,秘7鲁,墨西哥,新西兰,智利第二节山岳的形成(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A褶皱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特定条件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良好的天然气、石油储存构造;修建隧道工程向斜: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构造;修建水库大坝B.断层的形成和基本形式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必修1)
1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
若干小板块,板块处在运动中:①背离运动(生长边界),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和海洋(大西洋、红海) ②相对运动(消亡边界 ),形成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安第
斯山)(结合课本 73 页图 4.10,注意板块边界位置)
13 .★研究背斜(向斜)的意义,第一:背斜通常是较好的储 石油、天然气的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编写:武山二中 王爱军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总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势
来自地球内部,主 ⑴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要 是 放 射 性 元 素 ⑵岩浆活动 衰变产生的热量。 ⑶变质作用
⑴风化 来自地球外部,主 ⑵侵蚀 要是太阳辐射能。 ⑶搬运
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向平缓,它们同时作用, 所以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⑷堆积
2.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 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裂谷、海洋)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
15.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
16.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有可能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17.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 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外力作用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山岭
谷地
地堑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③建大坝常选向斜,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 、岩浆活动和 _______ ■乍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知识点2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 风化作用⑵ 侵蚀作用⑶ 搬运作用⑷ 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 ; 冰斗和角峰: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2. 物质循环过程(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C 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____________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 。
(2) 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学指南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①分类⎩⎪⎨⎪⎧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②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判断1.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依据地表的运动方向判定的。
( × ) 2.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 √ ) 二、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崩解和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思考从地理的角度“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 不正确。
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能使岩石崩解、破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东•泰山
——杜甫《望岳》
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4.43米——世界第一高峰)
日本富士山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学习目标: 1、辨认不同的山地地貌。 2、区别不同类型的岩层结构。
一、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 1、褶皱 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
D
❖ A.风蚀地貌 B.流水堆积地貌
❖ C.风化地貌 D.风力堆积地貌
❖ 3.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形成的。
作用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
❖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 4.下列地形区中,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
A.汾河谷地 B.黄土高原的黄土
❖
C.泰山
D.喜马拉雅山
B
复习: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外 力 作 用
来自地球外部,风化,侵蚀, 主要是太阳辐 搬运,堆积 射能
总的趋势是 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于平 坦
表,以内 力作用为 主
课堂练习:
❖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B
❖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 C.地震 D.火山活动
❖ 2.塔里木盆地中沙丘属于
课堂练习
(3)图中c处是 断层,判断依据是 岩体发生破裂,而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和位移。 该处由于岩石破碎 常发育有沟谷和河流。 (4)从成因上讲,d山称 断块 山,它是 断层 相对上升 的岩块。它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成因 不同 ,此山在形 态上的最突出特点是 有陡崖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 成 低地或谷地 地貌。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 ,陆壳均深33km ,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 2900km 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4.地震波与地理圈层知识简述:由水体组成、连续不规则的圈层5.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6.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7.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构建地表的崎岖不平。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8.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断层(上升盘-地垒、下降盘-地堑)。
9.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侵蚀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10.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和汾河谷地。
11.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背斜处开凿隧道)应避开断层。
12.火山:多分布于地壳薄弱地带,沿地表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若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形成。
13.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波德平原、东欧平原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出山口中下游、河口(入海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般而言:背斜适合储油气,建隧道,向斜是储水构造二、断块山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一般而言:大型工程选址应该避开断层。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和喷涌出来的岩浆物在流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锥形物,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三、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交通方式以铁路为主,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呈“之”字形走势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按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一、侵蚀地貌1、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一般发生在地壳身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也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因此,在内力作用中,____________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水平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__。
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做____________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运动,使得岩层发生大规模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引起地势起伏和____________。
5、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运动以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为辅。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
6、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____________,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方式7、风化作用主要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代表有机械风化8、侵蚀是指在水、冰川、空气等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基本类型:
(一)褶皱山
(二)断块山 (三)火山
——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 ——由岩浆喷出地表堆积而形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一)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三)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延伸的方向
(一)褶皱山 1、褶皱的形成 背斜 向斜
总结:修筑公路的一般原则
1、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 少之间寻求平衡。
7.下列自然景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B
A.黄河壶口瀑布 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
B.华山西峰绝壁 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
15.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下列各地中,最易发生 泥石流的是 A
地壳运动的类型
地壳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1)水平挤压隆起,
二者关系
水平运动 和垂直运动 同时存在。 不同时期不 同区域有主 次之分。就 全球规模来 看,以水平 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 辅。
水平运动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如喜马拉雅山); (2)水平张裂,形成 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 裂谷、大西洋)。
2、褶曲的基本形态 3、褶皱山
向斜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 称褶皱山。
褶皱山
常见形态:连绵的山体 代 表: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思考: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 成高大山系?
板块构造学说与褶皱山的形成
(1)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张裂和碰撞 (3)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 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火山地 震多集中此带。
高一地理笔记必修一第四章
高一地理笔记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来自于地球内部2、主要表现:⑴地壳运动⑵岩浆活动⑶变质作用3、对地表形态的作用:⑴使地表崎岖不平⑵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二、外力作用1、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主要方式:⑴风化——与风无关⑵侵蚀⑶搬运⑷堆积3、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⑴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⑵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形态①背斜形成山岭、山脉②向斜形成沟谷③但是外力作用,往往是背斜形成沟谷,向斜形成山岭⑶背斜、向斜的地质意义①背斜处找油、找气,向斜处找水②建造水坝,开凿隧道——在背斜处2、断块山岩体发生断裂后,相对上升的部分,发育成为断块山,例如:华山、泰山3、火山⑴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⑵流出则形成岩溶高原。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的侵蚀地貌⑴河流发育初期,以向下和溯源侵蚀为主——V型⑵河流发育成熟后,以侧蚀为主——U型2、河流的的堆积地貌⑴在河流得出山口,形成冲积扇⑵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⑶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乡村、城市2、河流为聚落提供水源3、河流还可作为交通通道4、河流的冲积平原利于耕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力作用地球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
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海浪侵
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
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岩、板岩等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类型概念规模举例
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规模有大有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 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背斜向斜
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山岭谷地
地形
倒置
(差别侵蚀)成
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2、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
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
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
2、河谷的形成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主要侵蚀方式
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 V”字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出现连续河湾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二、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
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
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
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分布原因聚落的形状
高原地区深切的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
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呈条带状
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
便捷的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岸聚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