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一.上海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要点

DIS实验也有局限性,仪器比较复杂,原理不够直观,测 量不很直接,操控有一定难度,价格比较昂贵。
四种新题型举例
一.情景信息题 :依据社会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或即时信息, 改编成习题或试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例如:研究蚂蚁爬行的速度; 探究风对球的作用力与哪些 因素有关;如何弹簧测力计测列车加速度; 分析科技馆中 水滴向上升的奇怪展品等。
五.教学实施的要点
1.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遵循课标,用
好教材,有所创新。
2.正确处理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3.正确处理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三个维度互
七.高一(上)课时安排建议
前言 1课时 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共14课时 A节 质点 位移和时间 2课时 B节 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2课时 C节 快慢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和瞬速度 2课时 D节 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2课时 E节 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1课时 F节 匀加速直线运动 2课时 G节 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 3课时
每章后配有:本章自测题(约20题,包括知识整理题和 小结、反思题)
书最后还有附录:“做好物理实验”(对学生做实验 提
要求)。
希望大家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 欢迎大家对新教材提出宝贵意见。
谢 谢!
第一学期共需 31课时 每学期按17周计,每周2课时,共有34课时 (尚有机动3课时)
八.关于教材《练习部分》简介
教材配有同步练习,每节约13题,供课内、课 外或复习使用,课本中不配习题。 体例:每章有简单的“学习提要”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及其规律 科学技术 物理化学剖析

质子 重子:
基
1.强子:
中子
本
介子
粒
子
电子 电子中微子
的 2.轻子: μ子、μ子中微子
分
τ子、τ子中微子
类
胶子 (传递强力)
3.传播子: 光子 (传递电磁力) 中间玻色子 (传递弱力)
到70年代中期,由于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 大的进展,使我们对强子内部结构规律的认识逐渐明朗和深入。 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空间镜像对称——宇称守恒 时间平移对称——能量守恒
等物质存在形式的各向 同性性及均匀性,对称 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电磁规范对称——电荷守恒
(Preon)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夸克、轻子 前子
?
原子物理 固体物理 激光 电视机 收音机 发电
原子核物理 核电站 原子弹 氢弹 核医学 核潜艇
高能物互作用、自旋量子数都是半 整数的粒子。 3种带电轻子:电子e、子和子;3 种中性轻子:电子中微子e 、子中微子 和子中 微子 ,静质量可能都是零。以上6种轻子连同它 们的反粒子,共计12种轻子。
3. 传播子: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
电磁力传播子是光子 ;弱力传播子是中间玻色 子W、W和Z0;强力传播子是胶子,粒子参与强相互 作用时胶子确实存在并起作用。迄今还没发现自由 状态下的胶子和引力子。
4.基本粒子的分类
1. 强子:直接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为强子。分 介子和重子两类。介子是自旋量子数为零或正整数的 强子;重子是自旋量子数为零或半整数的强子。
强子中只有质子和反质子是稳定粒子,其余在自 由状态下都要衰变。少数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 有些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绝大多数通过强相互作 用衰变的。中子在自由状态是不稳定的,但是在原 子核内它却能稳定地存在着。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讲义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物质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从微小的原子到巨大的星球,从柔软的棉花到坚硬的金属,物质的形态和性质千变万化。
而要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我们就需要深入探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它们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较大,而电子的质量相对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它的元素种类,例如,氢原子有 1 个质子,氧原子有 8 个质子。
原子的大小非常小,直径约为 10^-10 米。
尽管如此,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旷”的,因为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所占空间相对很小。
二、电子的排布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由一系列量子数来描述,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主量子数决定了电子所处的能层,能层类似于楼层,从低到高分别用 K、L、M、N 等表示。
角量子数决定了电子所处的能级,能级就像是能层中的房间。
磁量子数则决定了电子在能级中的轨道取向。
自旋量子数表示电子的自旋方向,只有两种可能,分别是“上旋”和“下旋”。
电子在排布时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指的是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表明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洪特规则指出在等价轨道上,电子优先以自旋相同的方式单独占据不同的轨道。
三、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或晶体。
化学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
通常在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
例如,氯化钠(NaCl)就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共价键可以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在极性共价键中,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在非极性共价键中,电子对在两个原子间均匀分布。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讲解

A原子的核式结构【基础类型题】:1 •最先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组成原子成分之一的是A.汤姆孙B •卢瑟福C •盖革D •马斯登2.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其根据是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在实验中,他观察到a粒子A.全部穿过金原子B.绝大多数穿过金原子,只有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及少数甚至被弹回C•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金原子D.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3.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有中子存在4•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直径约为m ,原子直径大约是m 。
5.当a粒子被重核散射时,如图所示的运动轨迹中不可能存在的是【能力提高题】:6.对于a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主要实验器材有: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显微镜B•金箔的厚度对实验无影响C.如果改用铝箔就不能发生散射现象D.实验装置应放在真空中7.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当a粒子最接近金原子核时,a粒子符合下列情况中的A.动能最小 B .势能最小C.和金原子组成的系统的总能量最小 D .所受原子核的斥力最小8.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没有考虑到a粒子跟电子的碰撞,这是由于A.a粒子并不跟电子相互作用B.a粒子跟电子相碰时,损失的能量很少,可忽略C.电子的体积实在太小,a粒子碰撞不到D.a粒子跟各电子相碰撞的效果互相抵消参考答案【基础类型题】:1. A 2 . B 3 . C 4 . 10-15—10-14, 10-10 5 . BC【能力提高题】:6.AD 7 . A 8.CB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基础类型题】:1 •天然放射现象显示出A.原子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 B .原子核不是单一的基本粒子C•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D .原子有一定的能级2.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里有一种射线是带正电的。
上海高中物理教材目录

上海高中物理教材目录篇一:上海初高中物理目录物理教材目录初二第一学期让我们起航1 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2 有用的物理学3 测量的历史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声音的特征第二章光2.1光的反射 2.2光的折射2.3透镜成像2.4光的色散第三章运动和力3.1机械运动3.2直线运动3.3力 3.4重力力的合成 3.5二力平衡 3.6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初二第二学期第四章机械和功4.1简单机械4.2机械功4.3机械能﹡4.4功的原理第五章热与能5.1温度温标 5.2热量比热容5.3内能﹡5.4物态变化5.5热机初三第一学期第六章压力与压强6.1密度6.2压强6.3液体内部的压强 6.4阿基米德原理﹡6.5液体对压强的传递6.6大气压强﹡6.7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第七章电路7.1电流电压 7.2欧姆定律电阻 7.3串联电路 7.4并联电路初三第二学期第八章电能与磁8.1电功率8.2电流的磁场8.3电能的获得和输送8.4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第九章从原子到星系9.1原子9.2地球太阳系﹡9.3银河系宇宙9.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高一第一学期前言物理探索之旅——致同学们第一篇机械运动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A.质点位移和时间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C.快慢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E.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F.匀加速直线运动G.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A.生活中常见的力B.力的合成C.力的分解D.共点力的平衡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B.牛顿第二定律C.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D.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E.从牛顿到爱因斯坦高一第二学期第四章周期运动A.匀速圆周运动B.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C.机械振动D.机械波的产生E.机械波的描述第二篇能量与能量守恒第五章机械能A.功B.功率C.动能D.重力势能E.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F.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六章分子和气体定律A.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B.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C.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关系D.压缩气体的应用高二第一学期第七章内能能量守恒定律A.物体的内能B.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C.能的转化的方向性能源开发D.学习包——太阳能的利用第三篇电场和磁场第八章电场A.静电现象元电荷B.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C.静电的利用与防范第九章电路A.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B.电功电功率C.多用电表的使用D.简单逻辑电路E.学习包——自动控制与模块机器人第十章磁场A.电流的磁场B.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C.磁感应强度磁通量D.直流电动机高二第二学期第十一章电磁感应电磁波A.电磁感应现象B.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C.学习包——电磁波第四篇微观和宇观世界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A.原子的核式结构B.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C.原子核的组成D.重核裂变链式反应E.反应堆核电站第十三章宇宙A.万有引力定律B.宇宙的基本结构C.天体的演化结束语可爱的物理学高三拓展型课程Ⅱ第一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 (共同专题)A.运动的合成和分解B.平抛运动﹡C.斜抛运动第二讲动能定理 (共同专题)A.动能定理B.动能定理的应用第三讲动量 (侧重理论专题)A.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B.冲量动量定理﹡第四讲物体的平衡 (测中应用专题)第五讲人造地球卫星 (测中应用专题)第六讲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 (共同专题)第七讲电磁感应定律 (共同专题)第八讲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侧重理论专题)A.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B.洛伦兹力﹡C.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第九讲交流电 (测中应用专题)A.交流电B.变压器高压输电﹡C.电感器电容器﹡D.交流电路第十讲传感器及其应用 (测中应用专题)第十一讲光的折射 (测中应用专题)A.光的折射﹡B.全反射﹡第十二讲激光及其应用 (测中应用专题)A.激光的特性B.激光应用简介﹡第十三讲相对论简介 (侧重理论专题)A.光速不变原理B.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C.质速关系和质能关系﹡第十四讲量子论简介 (侧重理论专题)A.物质波B.原子能级和原子跃迁篇二:上海初高中物理目录(完整版)初二第一学期让我们起航1 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2 有用的物理学3 测量的历史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声音的特征2.1光的反射2.2光的折射2.3透镜成像2.4光的色散3.1机械运动3.2直线运动3.3力3.4重力力的合成3.5二力平衡3.6惯性牛顿第一定律4.1简单机械4.2机械功4.3机械能4.4功的原理5.1温度温标5.2热量比热容5.3内能5.4物态变化5.5热机6.1密度6.2压强6.3液体内部的压强6.4阿基米德原理6.5液体对压强的传递6.6大气压强6.7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第二章光第三章运动和力初二第二学期第四章机械和功第五章热与能初三第一学期第六章压力与压强 1 ﹡﹡﹡﹡第七章电路7.1电流电压7.2欧姆定律电阻7.3串联电路7.4并联电路初三第二学期第八章电能与磁8.1电功率8.2电流的磁场8.3电能的获得和输送8.4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第九章从原子到星系9.1原子9.2地球太阳系﹡9.3银河系宇宙 9.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新教材共有五册,其中基础型课程,高一、二年级各一册。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讲义

《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讲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表现。
而要深入理解这些性质,就需要探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外的特定轨道上运动。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原子的结构。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电子带有负电荷。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同一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能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同位素。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远远大于电子。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共价键是常见的一种化学键类型,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从而构成分子。
例如,氧气分子(O₂)就是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
还有离子键,它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比如氯化钠(NaCl),就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物质的状态与粒子之间的排列和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在固体中,粒子排列紧密有序,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液体中粒子的排列较为松散,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而气体中粒子间距很大,能够自由地运动,并充满整个容器。
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和固定熔点的固体。
常见的晶体有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如氯化钠,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原子晶体如金刚石,硬度极高;分子晶体如冰,熔点相对较低;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了解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为什么金属能够导电?这是因为金属晶体中存在自由电子,能够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为什么有些物质容易溶解于水,而有些则难以溶解?这与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溶剂分子的性质有关。
再来说说纳米材料,这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材料。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本章学习提要1.α粒子散射实验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天然放射现象和α、β、γ三种射线的基本特性及应用。
3.原子核由中予和质子组成,在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
4.重核裂变是获得核能的有效方法之一;链式反应和发生链式反应的条件。
5.核能在能源、军事、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基本构成;核能转变为电能的概况。
本章内容属于物质的微观领域。
本章的重点是原子的核式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难点是理解核能的来源。
在了解我国核物理研究和核工业发展的成就的同时,要学习邓稼先等科学家乐于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树立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
A 原子的核式结构一、学习要求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知道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知道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特点。
在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知道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提出假设、建立物理模型、实验验证等方法,“感受”微观世界的奥秘。
感悟科学家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要点辨析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进行了α粒子散射的研究。
在做α粒子轰击原子(4×10-7m 厚的金箔)的实验时,从大量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了居然约有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偏转90°,甚至有少数被反弹回来(约占总数120000)。
卢瑟福为此苦思了好几个星期。
经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中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核”内,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的静电引力把整个原子结合在一起。
由于α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7000多倍,所以α粒子在与电子作用时,几乎不会改变方向。
只有当α粒子打到原子核时,由于库仑斥力,才有可能发生大角度散射。
原子核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了人类对原子核研究的历史。
2.从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看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意义“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一种物理模型,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
近代物理学第二课物质的微观结构概要

4.历史回顾-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历史
1905年,爱因斯坦对布朗运动做了精确的理论分析,他从分子做无规则 热运动出发,推出了半径一定的布朗微粒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沿水平方向位移 的平均值与时间间隔成正比的理论。
1826年夏天,著名的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正在探讨花粉 在植物受精过程中的功能。
布朗从一朵硕大的鲜花中,小心翼翼地取下花粉。为了 不让花粉吹散,他把花粉浸泡在水中,然后放到显微镜下观 察。显微镜下花粉分裂出的微粒中,有些是圆筒形的。布朗 觉得这些圆筒形的微粒可能与植物受精有关,便注视着它们 ,以便弄清受精的秘密。
直到1982年,宾尼和罗雷尔根据电子的隧道效应制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才使人们第一次能够实时的观察到物质表面上原子排列的形貌,并且用扫 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成功的进行了单个原子的搬迁。
4.历史回顾-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历史
在物质的不连续结构日益得到证实的同时,电荷的不连续结构概念也相 应形成。
1833年,法拉第提出了电解定律,这个定律使人们认识到不仅物质结构 ,而且电荷结构中也存在着不连续基元。
经过思考我认为反向散射必定是单次碰撞的结果而当我作经过思考我认为反向散射必定是单次碰撞的结果而当我作出计算时看到除非采取一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微小的核内的系出计算时看到除非采取一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微小的核内的系统是无法得到数量级的任何结果的这就使我后来提出原子具有很小而质统是无法得到数量级的任何结果的这就使我后来提出原子具有很小而质量很大的核心的想法
第二课:物质的微观结构
本章内容: 1.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 2.物质微观结构各层次的基本特征 3.单位和物理常量 4.历史回顾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讲解

6.D 7.B 8.A 9. 10.A
【能力提高题】:
11.D12.C13.A
14.(1) (2)
D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内容(课标)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D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学习水平要求A级
学习目标
1.知道重核裂变是获取核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知道链式反应和产生链式反应的条件。
2.通过重核裂变和链式反应的学习过程,感受虚拟实验的方法。
14.写出下列核反应方程式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14核发现质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9核发现中子____________________1.用α粒子轰击氮核 查德威克 2.A A-Z Z 3.30 64
A.全部穿过金原子
B.绝大多数穿过金原子,只有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及少数甚至被弹回
C.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金原子
D.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
3.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出自《物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P16
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人工转变发现了原子核是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难点: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过程的分析推理过程。
出自《物理教学参考资料》(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P17
本节
知识要点
一、质子的发现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通过人工转变证实了原子核中有质子。
二、中子的发现
查德威克通过实验和分析,发现了不带电的中子。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物质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联。
首先,我们来看物质的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是指物质在最基本单位的层次上的组织情况。
在物理学中,物质被认为是由原子和更小的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建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和中子数量,这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和性质。
而电子则决定了原子的电荷以及化学键的形成和特性。
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化学键的类型和强度也决定了物质的一些宏观性质。
例如,共价键的形成使得分子中的原子共享电子,使分子保持稳定。
离子键则是通过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使得化合物具有离子晶格结构。
而金属键是通过金属中自由电子在整个金属结构中的运动形成的,使得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
除了原子和分子之外,物质中还存在一些更小的结构单位,如晶格、多晶和非晶等。
晶体是由原子或分子按照固定的周期性规律排列而成的。
晶体的物理性质取决于晶格结构和晶体内部的微观结构。
而多晶体则由多个晶体颗粒组成,内部存在晶界。
非晶体则没有明确的晶格结构,呈无序排列。
物质的宏观性质是指物质在我们能够察觉和测量的尺度上展现出来的特征。
宏观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硬度、热传导等。
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以密度为例,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可以通过微观结构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来解释。
如果物质的微观结构中原子或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小,那么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就会较大,从而使得密度增大。
另一个例子是热传导。
热传导是指热能在物质内部传播的过程。
物质的热导率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
对于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来说,其微观结构中存在大量自由电子,这些电子能够在整个金属中快速传导热能。
而对于导热性较差的非金属材料,其微观结构中没有活跃的电子,热能只能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振动传递,速度较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本章学习提要1.α粒子散射实验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天然放射现象和α、β、γ三种射线的基本特性及应用。
3.原子核由中予和质子组成,在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
4.重核裂变是获得核能的有效方法之一;链式反应和发生链式反应的条件。
5.核能在能源、军事、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基本构成;核能转变为电能的概况。
本章内容属于物质的微观领域。
本章的重点是原子的核式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难点是理解核能的来源。
在了解我国核物理研究和核工业发展的成就的同时,要学习邓稼先等科学家乐于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树立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
A 原子的核式结构一、学习要求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知道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知道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特点。
在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知道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提出假设、建立物理模型、实验验证等方法,“感受”微观世界的奥秘。
感悟科学家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要点辨析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进行了α粒子散射的研究。
在做α粒子轰击原子(4×10-7m 厚的金箔)的实验时,从大量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了居然约有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偏转90°,甚至有少数被反弹回来(约占总数120000)。
卢瑟福为此苦思了好几个星期。
经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中的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核”内,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的静电引力把整个原子结合在一起。
由于α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7000多倍,所以α粒子在与电子作用时,几乎不会改变方向。
只有当α粒子打到原子核时,由于库仑斥力,才有可能发生大角度散射。
原子核的发现,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了人类对原子核研究的历史。
2.从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看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意义“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一种物理模型,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
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说理论形象化,便于想像和思考研究问题。
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例如,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是从“葡萄干蛋糕”模型开始的,随后卢瑟福从α粒子散射实验出发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又以“定态、跃迁”理论解释了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等。
三、例题分析【例】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被重核散射时,图中所示的运动轨迹中,可能的是()。
(A)轨迹a(B)轨迹b(C)轨迹c(D)轨迹d【分析】由于原子核和α粒子都带正电荷,若α粒子靠近重核附近,应受到斥力而偏离原来轨道,即被散射了。
【解答】(A)是可能的。
四、基本训练A组1.最先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组成原子成分之一的是()。
(A)汤姆孙(B)卢瑟福(C)盖革(D)马斯登2.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其根据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观察到α粒子()。
(A)全部穿过金原子,或发生很小的偏转(B)绝大多数穿过金原子,只有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极少数甚至被弹回(C)绝大多数发生很大的偏转,甚至被弹回,只有少数穿过金原子(D)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3.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说明原子中有电子存在4.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以及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D)原子核中有中子存在5.在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时,并没有考虑α粒子跟电子的相互利用,在下列所述的各种原因中,正确的是()。
(A)α粒子并不跟电子作用(B)α粒子跟各电子相互作用的效果互相抵消(C)电子的体积实在太小,α粒子碰不到它(D)α粒子跟电子相互作用时,损失的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6.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论点是:①;②;③。
B组7.按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知,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显得非常小,其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请你根据原子与原子核大小的比例举出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8.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因此原子核的密度很大。
试估算出氢原子核的密度。
试举出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9.我国战国时代的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天下篇》中提出了关于物质结构的思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请你解释这句话的涵义。
10.图(a)为α粒子散射实验模拟装置图,可以看出它由两大部分组成:①原子核模型仪;②发射台(包括滑槽、调节螺钉、小钢球)。
图(b)是原子核模型仪的正视图,图(c)是原子核模型仪的俯视图。
为了使钢球能平滑地从滑槽滚到原子核模型仪上,滑槽下端弧形处应接近水平状态。
仔细调节滑槽相对原子核模型仪的方位,释放钢球,观察钢球出射方向,并记录其位置。
你认为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可得到什么结果?B 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一、学习要求知道天然放射现象。
知道α、β、γ射线来自原子核内部。
通过对看不见的射线的探测,认识物理学中间接测量的方法。
联系放射性在诊病、治疗和工业探伤等方面的应用,感悟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要点辨析1.α、β、γ射线的特性比较(见下表):2.为什么三种射线的电离作用和穿透能力有如此明显的区别呢?(1)关于射线电离作用的比较。
电离,就是指使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离解成离子的现象。
α粒子与原子中电子的吸引力、β粒子与原子中电子的排斥力,使原子中的某些电子脱离原子,而原子变成了正离子,这就是α、β射线的电离作用产生的原因。
带电粒子在同一物质中电离作用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速率:粒子的带电荷量越大,它与原子中电子的作用力越大,就容易把电子从原子中拉出来;射线粒子跑得慢,它与电子的相互作用时间长,容易把电子拉出原子(比如,我们用手指在蜡烛火焰上掠过,作用时间很短,一点不感到烫手;但如果手指在火焰上慢慢移动,作用时间较长,手会被烫痛)。
α粒子比β粒子带电荷量大,运动速度又慢,显然α粒子的电离本领比β粒子强得多。
γ射线是由中性的γ光子组成,它为什么也会有电离作用呢?其中一种可能是,γ射线射入某种物质时,γ光子可能把全部能量传给原子中的一个电子,使原子电离。
另一种情况是,当γ射线的能量相当高时,光子还可能在原子核附近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对正负电子会对原子产生电离作用。
由于电子对的速度很大,且带电荷量小,所以电离作用很弱。
(2)关于贯穿本领的比较。
带电粒子经过物质时,每产生一对离子,都要消耗带电粒子自己的动能,因此越跑越慢。
最后,α粒子和物质中的某两个电子结合成氦原子,β粒子则成了物质中的自由电子,或跟某个离子结合成中性原子。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所走的路程的长短叫做射程。
射程主要由电离作用决定:电离作用越强,则能量损失越快,射程就越短。
上面已讲过,α粒子的电离作用比β粒子的电离作用强,因此它在物质中的射程较短,即贯穿本领较小。
而γ射线可以通过很厚的铅板,其贯穿能力确实非常强。
三、例题分析【例1】由天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三种射线,在通过水平匀强电场时呈现如图所示的三种不同轨迹①、②、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线③的穿透本领最强(B)射线②的穿透本领最强(C)射线①的电离本领最强(D)射线②的电离本领最强【分析】首先要从图中分辨出①、②、③各是哪一种射线,然后再从它们的特性选择答案。
②在匀强电场中不发全偏转,肯定是γ射线;①和③在匀强电场中都发生偏转,而①的偏转较明显,可以判断出①是β射线,③是α射线。
我们已经知道,电离本领最强的是α射线,穿透本领最强的是γ射线。
【解答】(B)。
【例2】用下述方法可以减缓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该放射性元素放置在低温处(B)把该放射性元素密封在很厚的铅盒子里(C)把该放射性元素同其他的稳定元素结合成化合物(D)上述各种办法都无法减缓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分析】各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快慢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它们的一个特性,基本上不随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元素所处的状态(游离态还是化合态)无关。
【解答】(D)。
四、基本训练A组1.天然放射现象是指。
2.放射性元素放射的射线有α、β、γ三种,其中α射线是,β射线是,γ射线是。
3.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里有一种射线是带正电的。
那么,组成这种射线的粒子是()。
(A)质子(B)中子(C)电子(D)氦原子核4.下列有关β射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β射线粒子的质量与质子质量相同(B)β射线粒子所带电荷量与阴极射线粒子所带电荷量相同(C)β射线速度与光速相同(D)β射线的电离本领比α射线大5.关于γ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B)γ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C)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β射线弱(D)γ射线对空气的电离作用比β射线强6.放射性物质发射的三种射线中,其中穿透能力、电离本领最强的射线分别是()。
(A)α射线、β射线(B)β射线、α射线(C)γ射线、α射线(D)β射线、γ射线7.怎样探测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射线?。
8.放射性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②。
B组9.贝可勒尔证实了β射线是速度接近光速的电子流,这说明了()(A)β射线是原子核外的电子(B)β射线是原子核内的电子(C)β射线是原子核内中子、质子间转化时放出的(D)β射线就是阴极射线10.带电的验电器,在放射线的照射下,电荷会很快消失,其原因是。
11.在大气层上空存在着各种射线,有一部分会射到地球上。
请根据下列资料估算一下,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每人每年大概要受到多少辐射的剂量当量?是否超标了?参考资料:(1)辐射的剂量当量的单位是“Sv”,读作“希沃特”,简称“希”。
1μsV=1×10-6Sv。
(2)下面是各种因素产生的每人每年所受辐射的剂量当量的参考值:①来自宇宙射线在海平面上的平均剂量当量(上海在北纬31°):220μSv;②高于海平面60m处的修正的剂量当量:2μSV;③空中旅行时的剂量当量(每年旅行一次,以6h计):24μSv;④大地和建筑物产生的平均剂量当量(长期处在建筑物中):500μSv;⑤空气中的平均剂量当量:2000μSv;⑥来自食物、饮料中的剂量当量:370μSv;⑦胸部X光透视剂量当量(每年两次):70μSv;⑧其他接近放射医疗事例的剂量当量(例如,到放射室陪家人看病):20μSv;⑨来自核试验的剂量当量:10μSv;⑩家用电器等辐射的剂量当量(主要是电脑、电视机):2μ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