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智慧校本课程教学实例

合集下载

校本课程教案-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故事

校本课程教案-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故事

从哲学角度赏析诗歌、寓言和故事教案高中政治组朱先锋先秦哲理寓言1学习目标: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我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弄巧成拙。

一傅众咻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是关系事情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龟手之药宋国有个人擅长配制使手不冻裂的药,他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

有人听说这事,愿出百金购买这个秘方。

宋国人想:我世代漂洗丝绵,收入不过几金,现在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卖给他吧。

那人买了秘方后,就去游说吴王。

恰好吴国与越国打仗,冬天,吴国士兵涂了那药,手脚不冻裂,因而打败了越军。

吴王就给他封赏了土地。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一物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所发挥得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加以使用,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用人也是这样。

拊马不时夫爱马者,以筐盛屎,以大蛤蜊壳盛尿。

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这人的头碰破了,胸骨也撞碎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顾及客观效果,不同的场合应才用不同的方法。

整本书阅读《中国古代寓言 》(导读课 推进课分享课)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中国古代寓言 》(导读课 推进课分享课)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导读激趣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学习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并自主阅读这本寓言故事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2.能体会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并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

3.学会制定阅读计划,能按计划阅读。

【教学重难点】1.自主阅读这本寓言故事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2.能体会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看图片猜故事。

(1)课件出示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寓言故事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2)你还知道有哪些寓言故事?(3)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寓言故事:故事比较短小,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二、读封面、封底出示《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从封面、封底,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引导了解出版社等信息)三、看目录,知内容1.出示目录,你发现了什么?2.你读过哪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圈出几个学生没有说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生读题目,想一想,这个故事可能说的是什么呢?(预测,指名说,然后翻书对照预测得如何。

)四、片段赏析,知方法1.读寓言故事,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出示课本中的小贴士,生齐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①先要读懂故事内容;②体会故事中的道理;③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读故事《叶公好龙》,想想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故事可笑在哪里?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道理:讽刺了那些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的人。

)3.播放《叶公好龙》动画故事,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4.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交流分享。

5.小结6.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怎么做才能印象更深刻呢?(师课件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可以圈画书中的好词佳句,提示:用圆圈圈起好词,用“——”画比喻句,“~~~”画拟人句,“===”画排比句,“双波浪线”画感受深的或者觉得写得很美的句子,还可以在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设计4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蕴含的中华灿烂文明,领略寓言独具特色的形式。

2.初步掌握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并学习运用方法理解寓言,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4.制定阅读计划表。

教学重难点:带领学生走进寓言故事,初步归纳运用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进一步感受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寓言特点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从一年级至今所有学过的寓言故事都请来了,你能找到其对应的道理吗?活动:故事、道理连一连。

2.这些寓言故事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近代的,大家发现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预设1: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小故事,大道理3.魔袋4.镜子)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爷爷,他对寓言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这个魔袋,装进去的是故事,抖出来的是道理。

二、初识书本,激发兴趣1.看封面,做名片老师还带来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其中精选了76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每一个都有趣味、有意义、有智慧。

文字虽简,含义却丰。

你能看着封面给它做个名片吗?2.看目录,说说哪个寓言故事你读过?最想看哪些寓言?从目录中,我们知道这些寓言故事被分为6个篇章。

每个篇章前面都有一篇阅读指导。

3.看阅读指导,说说它能给我们哪些方面的指导?(预设1:阅读方法2.道理)三、归纳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1.回顾以前学习寓言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了那么多篇寓言故事,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才能读出故事中藏的道理呢?(预设1:了解故事内容2.分析出人物形象3.联系生活经验)还有两个方法:看题目猜一猜;看图画想一想。

我们来试试吧!2.学习《姜从树生》(1)猜题目:看了题目,你猜到什么?(2)想图画:想一想,图画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这本书里每一篇故事都附有一幅或两幅生动形象的插图,它是故事精华的浓缩,猜想图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把握故事内容。

整本书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展示交流课教案

整本书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展示交流课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书交流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了解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其他书目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其他寓言书目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师:①布置黑板②多媒体课件2.生:①仔细阅读《中国古代寓言》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3分钟)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2.(课件出示)小结、过渡。

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二)、汇报交流:1.检测阅读效果(5分钟)⑴给寓言选择合适的寓意(连线)⑴给寓言相似的故事归类⑴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寓言故事2.再现情节:(15分钟)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⑶成果展示。

(4分钟)1、将制作小报贴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课后在班上展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课件出示)过渡。

总之,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

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寓言的生命力所在。

3..交流心得:(10分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任选其中一则寓言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受到的启发。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教师也根据同学的发言,相机穿插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深化主题,突出:“我读书、我快乐”。

(四)对比、推荐读物。

(1分钟)《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4校本课程中国神话寓言传说教案

4校本课程中国神话寓言传说教案
反思小结
2、感受远古人类呼唤光明、伸张正义、信守真理的美好品质。
教学具
课件
授课场地
二年级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国神话寓言故事。
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丰富多彩和璀璨的历史文化。
讲诉中国传说中的神话寓言故事。
引导学生叙述,对股市进行提炼取舍
听讲
说说自己听过的和老师讲的有什么不同。
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寓言故事
校本课程备课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题
中国神话寓言传说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野,启迪智慧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领略独具魅力的神话天地
2、通过阅读,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拓视。
3、感受远古人类呼唤光明、伸张正义、信守真理的美好品质。
4、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丰富多彩和璀璨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拓视野,启迪智慧。

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智慧校本课程教学实例

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智慧校本课程教学实例

《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智慧》校本课程教学实例安知鱼乐〖导入新课〗在上几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庄子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初步接触了庄子的几则寓言,领悟到庄子寓言中的一些哲学智慧,知道庄是子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以此作为他人生哲学赖于建立和存在的依据。

“若非自然,谁能生我,若无有我,谁禀自然乎?”自然是一块给人以永久欢乐的丰茂园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时常用透露着真情的目光去投视,就会发出庄子“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的感慨。

今天就继续学习庄子寓言。

〖引导学生阅读〗请大家看庄子寓言《安知鱼乐》的原文和现代文解释内容。

安知鱼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庄子和惠施二人一天外出散步,走到濠水的一座桥上。

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惠施回答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解释说:“让我们把道理详细地谈一谈吧。

刚才你问我怎么知到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是晓得鱼的快乐的。

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我到了濠水桥上,看见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所以觉得鱼很快乐。

”〖学生观点交流〗经过阅读和解释,学生可以就寓言本身内容、延伸寓意、思考困惑、现代启发等交流各自的体会和观点。

〖寓言哲理解读〗阅读完庄子这则寓言,大家一定会想起了高二哲学常识课本里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了,人类应该为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坐井观天教案: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

坐井观天教案: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

《坐井观天教案: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引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自然有着极具代表性的“坐井观天”思想。

这一哲学思想虽然已经形成了很久,但它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学生用心体会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

一、简述坐井观天的含义“坐井观天”一词最早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写道,有一只名叫知鱼的鱼,她深居于一口井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口井。

她看到的天空只是井口上面的那点小天空。

有一天,另一只名叫盼鱼的鱼从大海中游到了这口井边。

知鱼向盼鱼询问:“大海究竟有多大?”盼鱼回答:“大海大得无边无际,比井口上面看到的天空还要大得多。

”知鱼并不相信盼鱼的话,她认为自己所能看到的天空就是天空的全部,大海是不存在的。

这个故事就是“坐井观天”的象征,它告诉我们,许多人失去了探求真理和广阔视野的机会,他们仿佛是生活在自己的“井”里,无法看到更广袤的天空。

二、使用坐井观天教案的目的使用坐井观天教案能够达到许多目的。

它可以让学生明白个人经验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因为自己的经验有限而拒绝相信其他人的观点,这使我们错过了很多可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经验。

它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逻辑的正确性。

一些观点可能经不起推敲,学生应该学会审视及辨识这些不合理的观点。

使用坐井观天教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越是能够真正理解和认知这种哲学思想的人,就越有可能更接受外界的挑战,比如外部的各种文化和观念。

三、使用坐井观天教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辅助学生去理解这种哲学思想。

老师可以找一些学生拥有经验不同的案例来作为教学材料,比如一些国际游览经历、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是关于一些文化差异的i信息。

老师可以将这些情况教给学生,并采用一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答案的方法来探究学生对这些故事的真正看法,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并扩宽自己的看法与经历。

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这种理念。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中国古代寓言》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内涵和魅力。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学生们对于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让我感到欣慰,也说明了故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有效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自己在讲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寓言故事的实用价值。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回顾和梳理还不够到位。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课堂小结的环节,让学生在总结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概念。寓言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以动物或其他事物为主角,讲述含有深刻道理的故事。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启迪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守株待兔》这个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侥幸心理带来的后果,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机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特点,能够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例如,《守株待兔》中农夫偶然得到兔子后的侥幸心理,以及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
(2)掌握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加以运用。
-如《刻舟求剑》中讽刺了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3)分析寓言故事的语言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文学鉴赏、思维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使学生能够体会寓言故事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从故事中提炼道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认识到寓言故事在传承文化、启迪智慧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寓言》是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目,除了这一本必读书,“快乐读书吧”还推荐了两本选读书目,分别是《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

围绕“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选自《中国古代寓言》的“守株待兔”,选自《伊索寓言》的“美丽的鹿角”,黄瑞云创作的一则现代寓言《陶罐和铁罐》。

此外,还编排了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克雷洛夫寓言》的《池子与河流》。

《中国古代寓言》作为“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必读书,具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代寓言历史悠久。

从先秦到清末,留下的寓言难以计数,其中有口皆碑的经典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古代寓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家治理、事态百象、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包含着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中国古代寓言充满智慧,但它从不板着面孔说教,它的篇幅短小,所讲的故事简单而含义丰富,寓言中的智慧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无穷的启迪。

【教学理念】通过整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寓言故事“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其实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需求。

因此,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应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阅读寓言的方法加以运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智慧和魅力。

【教学目标】1.在阅读交流中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2.学习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方法:找到出处读一读和联系生活品故事。

3.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的方法。

难点:在阅读中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教学过程】一、猜寓言导入,揭示课题1.看图猜寓言同学们读过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吧,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看图猜一猜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汇报交流课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汇报交流课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汇报交流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基本特点和寓意。

(2)能够流利地朗读和复述所学的寓言故事。

(3)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2)学会对比分析不同寓言故事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古代寓言的基本特点和寓意。

(2)能够流利地朗读和复述所学的寓言故事。

(3)学会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和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所学的寓言故事。

(2)学生总结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不同寓言故事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寓言故事表演:(1)学生自选寓言故事,进行角色分配和排练。

(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提出建议。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和体验。

四、课后作业:1. 选择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复述所学的寓言故事,并理解其寓意。

2. 学生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校本课程_隐形的翅膀——庄子的故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校本课程_隐形的翅膀——庄子的故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隐形的翅膀——庄子的故事学习目标:1、积累《庄子》寓言故事中的成语。

2、通过故事了解并体会庄子的思想。

3、了解庄子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4、培养学生热爱国学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提炼并积累庄子寓言故事中的成语,了解庄子思想极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庄子“齐万物、等是非、齐生死”的思想意识。

一、齐背《秋水》,重温经典。

(导入)(提炼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等)通读《庄子》寓言故事,你会发现其中隐含着很多成语。

据说源于《庄子》有500多个,有案可稽的也有220多个。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庄子为丰富中国语言文化做出了多大贡献!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故事的庄子写了很多的寓言故事,下面进入讲故事环节:聆听经典,积累成语。

二、聆听故事,积累成语。

(讲述经典故事,是对国学的有效传承)三、触摸经典,读庄子故事1、鼓盆而歌2、庄周梦蝶3、子非鱼4、曳尾涂中请谈谈对庄子思想意识的认识:归纳板书:等生死齐万物齐是非逍遥游小结: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他的达观、平等、物我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

闻一多曾言:“中国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四、浸润经典,诵读名篇(了解感知庄子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1、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课教学实录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课教学实录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导读课教学实录一、猜一猜,回味故事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根据出示的图片,猜出它是哪个故事?生:根据图片猜故事:《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师:大家真了不起,猜的又快又准。

现在游戏难度升级了,敢不敢挑战?“一句话,猜寓言”。

生:根据一句话提示猜故事:《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二、简介寓言,回溯历史师:齐读刚才猜过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你了解寓言的历史吗?知道古人写寓言是为了什么吗?别着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相信大家可以从视频中了解一二。

师:视频看完了,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生1:寓言有劝诫、讽刺的作用。

生2: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哲理。

生3:寓言有故事情节、有道理。

师:是啊,古人很含蓄,但是充满智慧。

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给人们委婉地劝告。

板书:小故事大道理三、阅读书籍,激发兴趣师: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很多很多,《中国古代寓言》书的版本也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以这本《中国古代寓言》为例,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师: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最先读的是什么?生:封面。

师:从封面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生:书名、作者、主编、出版社、插图。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证,那你能为《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制作一张图书身份证。

生:完成图书身份证。

师:以后,我们每读一本书,都可以制作一张图书身份证,收集起来,我们读过哪些书,就一目了然了。

师:翻看一本书,首先吸引我们的一定就是它精彩的目录了。

师:(出示目录)这就是这本书的目录,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呢?生:有很多成语师:是啊,你很善于观察,这本书帮助我们积累很多成语呢。

生:题目后面页码。

师:对,目录一般包含篇目和页码两部分。

生:有六大部分师:你有火眼金睛,一下就发现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

生:有很多故事师:这就是寓言的一大特点,故事短小,这本书里有76个故事呢。

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些寓言题目,说说哪些是早已认识的“老朋友”,你能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及讲述的道理吗?生:交流读过的寓言师:哪些是你最想阅读的“新朋友”?透过故事题目猜一猜“新朋友”的内容。

寓言故事教学实践案例(3篇)

寓言故事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寓言故事是一种富有哲理和寓意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案例以《乌鸦喝水》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寓言故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寓言故事《乌鸦喝水》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动物。

然后引出课题:《乌鸦喝水》。

2. 讲述故事教师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寓意。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与故事相关的情景剧。

4. 角色扮演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

5. 情景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景剧中的情节,总结故事中的道理。

6. 拓展延伸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像乌鸦一样聪明、勇敢、善良呢?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以《乌鸦喝水》为教学内容,通过寓言故事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案例为寓言故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让寓言教学充满“智慧” ——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让寓言教学充满“智慧” ——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让寓言教学充满“智慧” ——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作者:陈善祥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3期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寓言供学生学习。

寓言是一种极具智慧性的文化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静态的文字准确把握寓言蕴含的智慧,同时还能借助动态的言语方式对智慧进行呈现呢?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找既能够通向智慧,又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启发的教学方式。

以下我结合《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教学来谈一谈。

一、在讲寓言中品味寓言的语言有学者针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做出了如下描述:它如同一个魔法袋,看似很小,却能够从中拿出很多东西,甚至远远超出袋子的容量。

其中所说的“小”所展现的就是寓言这一文体的短小精悍,而“很多”则形容小故事中所蕴含的大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寓言中体验寓言的言语方式。

例如,《揠苗助长》正是这样一篇短小精练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虽然篇幅上只有短短150余字,结构也极为简单,但是语言精练同时又极具表现力,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充满灵动和趣味,使学生乐读、爱读。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

师:大家有没有看到,今天老师把课文中心急的农夫请到了课堂,可是却没有请到能够讲故事的叔叔阿姨,你们谁来尝试这一角色?(师先借助多媒体向生展示了一段动画视频,然后由生开始试讲故事。

)师:现在这个故事讲完了,还加上了农夫的动作和语言,如果能够再增添一部分心理活动,那么这个故事一定会更精彩。

大家可以再一次阅读课文,之后和我们之前所讲的故事进行对比,你能够从中发现什么?生:课文中的故事很短。

生:感觉没有我们讲述的故事内容多。

师:对,这就是寓言最基本的特点,表面上看它的字数不多,但是精练,虽然没有像我们所讲述的其他故事一样精彩,但是我们却能够很轻松地就读懂其中的内容,还可以在实际讲述的过程中增加很多自己的想象,这也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表达特色。

中国古代寓言教研记录(3篇)

中国古代寓言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理和智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寓言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维能力,我校开展了中国古代寓言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记录。

二、教研目标1. 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哲理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培养学生运用寓言故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教师对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解读和教学水平。

三、教研内容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概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体系。

寓言故事通常以动物、植物或物品为主角,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典型寓言故事分析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以下几则典型寓言故事进行分析:(1)刻舟求剑故事讲述了楚国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变通,不能固守成规。

(2)亡羊补牢故事讲述了牧羊人亡羊补牢的故事,寓意人们在遇到错误时,要及时改正,防止再犯。

(3)守株待兔故事讲述了农夫守株待兔的故事,寓意人们要勤奋努力,不能寄希望于侥幸。

3. 教学方法探讨(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言故事。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拓展延伸法:将寓言故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寓言故事。

四、教研成果1. 教师对寓言故事的解读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和认识得到了提升。

3. 学生运用寓言故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总结与反思1.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2.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哲理和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要加强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传承与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年级语文教案初识古代寓言故事的哲理

二年级语文教案初识古代寓言故事的哲理

二年级语文教案初识古代寓言故事的哲理【教案】初识古代寓言故事的哲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并初步理解它所包含的道德哲理;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3.掌握简单的寓言故事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二、教学准备1.教材:寓言故事选编集2.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你们听过或读过哪些古代寓言故事?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请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意见,并点名鼓励他们参与讨论。

Step 2 导入1.教师出示一些寓言故事的图片,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古代人为什么要用故事来教育人们?Step 3 学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寓言故事选编集,并指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一篇故事。

2.学生自主阅读,并对故事进行简单的理解。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进一步剖析故事中的哲理。

4.教师收集学生的意见,梳理出故事中所表达的道德准则。

Step 4 拓展1.教师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寓言作家,并进行简单的解读。

2.教师提问:你们在故事中读到了哪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道德观念或价值判断?Step 5 练习1.教师出示几个简短的寓言故事,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和解读。

2.学生完成阅读后,展示自己的解读并进行交流。

Step 6 总结1.教师进行本堂课的总结,重点提炼出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强调古代寓言故事对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作业请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按要求写一篇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五、板书设计初识古代寓言故事的哲理- 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哲理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故事中的道德哲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部分学生在故事理解和解读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启迪智慧,传承经典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启迪智慧,传承经典

如何启迪智慧,营造优美生活,传承经典文化?对于这一切,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寓言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两个古代寓言,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寓言传承经典、启迪智慧。

第一个寓言:老鼠和蚱蜢从前,有一只愚笨的老鼠。

他非常自恋,并时刻想着成为天下无敌的霸主。

于是,他召开了一场动物自由飞翔竞赛,并邀请了所有的动物前来参加比赛。

无论是鸟儿、蚂蚁、蜜蜂还是蝴蝶,所有的动物都开始忙碌地筹备起来。

但是,听了老鼠的计划后,蚱蜢却显得有点犹豫。

老鼠发现了这一点后,就质问蚱蜢,让它决定是否参加比赛。

蚱蜢最终还是决定了参加比赛,但是比赛中,它并没有飞得很高很远。

老鼠十分气愤,想要贬低蚱蜢,但的众生相很快就被别的动物们认识到了。

他们批评老鼠缺乏谦虚,告诫他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这一寓言告诉我们,虚荣心和自私会让我们自聪明,让我们最终成为别人耻笑的对象。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关注集体利益,不要只顾及自己的利益。

谦虚是一个人相处得好的必要条件,这样才能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收获,获得更多友谊和认可。

第二个寓言:青蛙和牛从前,有一只贪婪的青蛙。

他想要跳得像牛一样高,于是它就祈求神仙,让自己变成一只牛。

在神仙的宠召下,青蛙终于变成了一只牛。

它高兴极了,开始欢快地蹦跳着。

但是,牛跳得太高了,从而卡在了一棵树的树洞口。

后来,虽然它的朋友尽力想要救它,但它还是死亡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太心急,不能一味地追求虚荣和物质。

只有踏实和实际地看待生活,才能创造出更丰盛的人生。

不管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事业上都应该有信心和勇气。

这两个寓言都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与现实的平衡。

追求美好,意味着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一种基于公共利益和团队利益的行为模式。

意味着修身养德,培养品德,以善治于道,以正确的态度和舍己为他人达到自我体现。

而现实是强制的,我们还要面对人类活动带来的一切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促进社会对现实的改变和发展。

《古代寓言》教案:学习小故事中的生活哲理

《古代寓言》教案:学习小故事中的生活哲理

《古代寓言》教案:学习小故事中的生活哲理。

针对学生对古代寓言的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阅读古代寓言教师应该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寓言,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寓言作家和作品,如《伊索寓言》、《西方寓言》、《三字经》、《千字文》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熟悉古代寓言的基本情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寓言中隐含的道德教育和生活哲理,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例如,《伊索寓言》中的《乌鸦与狐狸》寓意深刻,不仅教导了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是告诉我们,要警惕那些逢迎和谄媚的人。

其它如《三只蝴蝶》、《千里送鹅毛》、《守株待兔》等,也都蕴涵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育。

二、学习古代寓言的语言除了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育外,古代寓言的语言措辞也是非常特殊的。

它们一般都采用了简洁、生动有趣的方式,同时还往往夹杂着讽刺和幽默的成分。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理解古代寓言的语言,明确它们的特点和特色,以便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运用到这些语言特点和技巧,从而提高其写作的水平。

三、写寓言小品除了阅读和学习古代寓言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写寓言小品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理解、体验古代寓言的语言和思想。

在学生写寓言小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指导,以便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古代寓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通过阅读古代寓言、学习其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以及写寓言小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和价值,还能够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和启示。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10篇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10篇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古代寓言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寓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与方法: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2课时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一、情景导入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

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

(多媒体显示)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智慧》校本课程教学实例安知鱼乐〖导入新课〗在上几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庄子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初步接触了庄子的几则寓言,领悟到庄子寓言中的一些哲学智慧,知道庄是子极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以此作为他人生哲学赖于建立和存在的依据。

“若非自然,谁能生我,若无有我,谁禀自然乎?”自然是一块给人以永久欢乐的丰茂园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时常用透露着真情的目光去投视,就会发出庄子“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的感慨。

今天就继续学习庄子寓言。

〖引导学生阅读〗请大家看庄子寓言《安知鱼乐》的原文和现代文解释内容。

安知鱼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庄子和惠施二人一天外出散步,走到濠水的一座桥上。

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多么快乐!”惠施回答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庄子解释说:“让我们把道理详细地谈一谈吧。

刚才你问我怎么知到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是晓得鱼的快乐的。

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我到了濠水桥上,看见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所以觉得鱼很快乐。

”〖学生观点交流〗经过阅读和解释,学生可以就寓言本身内容、延伸寓意、思考困惑、现代启发等交流各自的体会和观点。

〖寓言哲理解读〗阅读完庄子这则寓言,大家一定会想起了高二哲学常识课本里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了,人类应该为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如果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便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马,也就不能知道马的快乐了;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性能了。

这样推论下去,世界上也就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知道了,惠施的看法,哲学上叫做“不可知论”。

〖寓言哲学智慧〗在庄子的眼中,“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是没有丝毫人为的力量加入,就显现在我们眼中的那个本然存在着的世界,它的显现是独立于人的,是一种形象的显现。

二是指没有受到外部世界的压迫而自由地流露着的一种真性,一种赤子之心,它是内在于人的,它所依持的是感觉而否意识。

不过在庄子的那里,这两层含义并不是绝然孤立的,它们互相交织融合着,从而使“自然”有着完整的内涵。

世有万物,物有各异,人不可能穷尽而认识。

面对这种困境,庄子为我们指示的出路何在?庄子认为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要对生命的有限进行无限的超越,就得抓住本质性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对深奥难测的生命世界,我们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去取得完全的认识。

在庄子看来,我们能感知有限,是因为我们离现实太近,为了增大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能达到逍遥于物外,任天而游于无穷。

首先,要坚持无为,要达到无名、无功、无用、无己,超越一切名誉和功利之上。

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禄,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丧失其真性,这样,不但不能达于逍遥,而且最终会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损害。

其次,逍遥的目的是为了达于无限,但还必须具备逍遥的心境。

逍遥之心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其实都沉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是未被激发而已,因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那个忙碌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而那个真实的自我并未觉醒,所以,逍遥之心的获得,只能是在静虚的时空里让真实的自我自由地呈现。

“内我而外物”是一种准则,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庄子一再提醒的,同时逍遥之心得加入到逍遥之境中去,成为这个超越之境的有效体念者,并把这体念强化成生命本身的超验存在,这样心与境的契合便完成了逍遥。

因此,在庄子的哲学中,“道”是形而上学化了的,无可捉摸的一种“实”象,是无形、无名的、超言绝象的万物的本体,是万物的泉源。

如果发现了“道”也就抓住了万物的本质,这就是庄子采用的方法:现实的不能把握,我们可以通过超现实的途径去把握。

“道”犹如无声的天籁,作为最高的音乐,想获得别无它法,只能各其所自取。

“彼此俱空,是否两幻,凝神独见,而独对于天下”。

〖课后作业〗1.推荐同学们在课外阅读张远山著《寓言的密码》中“诗人的强词夺理──知鱼之乐”一文。

2.张远山的观点与今天课堂上老师的观点对比思考,写一篇学习庄子寓言《安知鱼乐》的读后感,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

〖延伸阅读〗诗人的强词夺理──知鱼之乐张远山艺术家庄子和名学家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

庄子随口说道:"你看河里那些舒鳍摆尾轻松遨游的鱼,比我们人还要快乐呢!"好斗而爱挑剔语言和思维错误的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也开玩笑地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见庄子想回避问题,不肯轻易放弃,乘势追击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我的逻辑无懈可击吧!"庄子不甘于服输,强辩道:"请你回到谈话的开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这么问,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怎么知道的。

可见,你再说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就违反了你的所谓逻辑。

告诉你,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与惠施是终生的好友,两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但却棋逢对手。

惠施死后,庄子哀叹"我再也找不到对话者了"。

这段公案十分著名,由于是庄子或其弟子记录的,表面上看似乎庄子在辩论中胜利了,事实上庄子完全是强词夺理,他的逻辑破绽百出。

庄子曾批评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的坚白同异论、白马非马论"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至少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辩论中,他对公孙龙的批评完全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

而且,"胜人之口"的根本原因也不是他把惠施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而是因为这段故事是由他或他的弟子记述的,他们运用"话语权"让庄子说了最后一句,至于惠施接下来还说了什么,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这就如同街头相骂者一样,"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韩非),谁说最后一句话,谁就算胜者,所以街头相骂者往往已经辞穷,但还是翻来覆去地重复滥调,没人肯率先闭嘴。

我相信如果这一事件由惠施或其弟子来写,情形就会完全不同。

但是即便从庄子自我偏袒的记述来看,庄子也根本没有胜利。

惠施以名学家的敏锐,从庄子的一句随意的感叹中提炼出了一个需要证明的命题:"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并要求庄子作出证明。

这个命题应该说是有相当意义的: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对世界的判断怎样才能与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相符,而不仅仅是主观想象?如果其认知符合客观真实,那么又如何证明,以便让更多的人心悦诚服地分享这一关于客观世界的真实知识?然而天才诗人庄子根本无法回答这个最基本的科学和哲学问题,他的杰出思想中从来就没有科学的成分,他不仅自己从来不作逻辑研究,并且终生以自己反科学的巨大天才反对逻辑研究。

如果说他的某些深刻思想自然地合于逻辑,那仅仅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暗合。

因为所谓逻辑毕竟不是凭空而来,逻辑本身就是从人类的正常思维中提炼出来再加以高度形式化的思维法则,所以通常的思维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暗合于逻辑的。

但未经逻辑训练的头脑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几乎必然地会不自觉地违反逻辑法则而陷入诡辩,就像庄子此处所做的那样。

首先庄子没有按照"学术规范"用陈述句来正面回答惠施的命题(这真是万分遗憾,因为这很可能是中国科学发轫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最后机会,可惜庄子让它失之交臂了),而是以受到质疑的街头吵架者的口吻,使用了很不友好而且非科学的反问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实际上,惠施既没有否定鱼是快乐的,也没有肯定鱼是不快乐的。

他只是以哲学和科学的态度假设:"鱼是快乐的"这一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但需要证明。

在未经证明之前,这只是一个猜想和假设。

所以惠施的话可以转换成更科学的语言:你不是鱼,你猜想和假设鱼是快乐的,怎么证明?惠施问的"你怎么知道",就是"你怎么证明(你的猜想和假设)"。

惠施根本没有断定说:"你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说鱼是快乐的是错误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惠施就必须对这一命题加以证明。

但庄子却偷换了惠施的命题蕴涵,他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意思是:"你不是我,有什么权利剥夺我猜想‘鱼是快乐的'的权利呢?"实际上,庄子强调的是诗人的想象权利──诗人的想象确实无须证明。

要求诗人证明自己的想象,确实相当"煞风景",像要求诗人为"月亮上面有嫦娥"这一想象提出证据那样煞风景。

而惠施把庄子的诗意想象当成了科学假设,这就使两个人的对话变成了双向的对牛弹琴。

然而如果庄子明确声明所谓"鱼之乐"只是诗人的想象,那么惠施也就不会继续对牛弹琴下去,庄子不肯承认这只是他的想象,非要坚持鱼确实就是快乐的,非要坚持自己确实知道鱼是快乐的,非要坚持任何判断都无须证明。

也就是说,庄子坚持用诗的想象,代替科学的判断──此后的中国人的格物致知大抵不出此范围。

惠施只好也把科学原则坚持到底:"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所以才要请你对自己怎么猜想的加以证明);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是怎么想的(所以你不能未加证明就声称知道鱼在水中优游时觉得快乐)。

所以我的论证是完整的,我要求你对"鱼是快乐的"加以证明,没有任何过分之处。

"至此,庄子已经毫无退路,惠施把问题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惠施只要求庄子正面回答问题:你如何证明"鱼是快乐的"符合客观真实?但这正是庄子完全陌生、根本不懂的科学思维,他要做"后息者胜"的人,必须再找出点什么话来强词夺理,他只好比刚才的混淆概念走得更远──诡辩。

但可笑的是他还摆出一副公允的想说服惠施的面目。

事实上,除了"你不是鱼"这一无须证明的事实,惠施从头至尾没有提出过任何一个命题,他的所有推论都是从庄子的"命题"中得出的合理推论,没有丝毫逻辑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