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2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利用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的医学模式。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的关注与认可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下面是一篇中西医结合的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供您参考:
1. 引言
-简要介绍中西医结合的背景和意义。

-阐述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原则。

2.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介绍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异同与互补关系。

3.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介绍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列举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以说明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4.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情况。

-归纳总结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进展。

5.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挑战
-分析中西医结合相较于传统医学的优势。

-探讨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 结论
-总结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意义和前景。

-展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

以上是一篇完整的中西医结合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领域进行调整和扩展。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2)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2)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2)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篇3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发展策略摘要:中西医临床专业长期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该专业教育的现状和“5+3”的临床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对中西医结合办学的前期研究基础,进一步提出适合我校我院“围绕‘3’、优化‘5’”的发展策略,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5+3”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临床培养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较早开办的专业。

该专业已经被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生源和就业情况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该专业对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校及全国的兄弟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长期改革与实践中,该专业也一直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5+3”模式下,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1]尚待探索,在此仅将我院“围绕‘3’,优化‘5’”的思考与实践分述于下。

首先我们应当将“5+3”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而非将其作为两个截然分开的时间段来执行,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完善人格,增强人生幸福指数这个共同的“1”而设定的。

1紧抓“黄金般”的大学新生阶段化“听基础”为“用基础”大学新生具有其他年级不可比拟的优势:高考成功的喜悦和轻松,对新专业知识强烈的渴望,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文理基础,对社会及家庭前所未有的热心关注。

因此本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要比例协调、松紧有度、动静相宜。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100例高血压患者的观察与分析,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同时也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中医药、针灸、运动干预以及西医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通过对患者的整体管理,综合调理身心,以实现治疗的最佳效果。

通过对100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观察,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明显高于单一治疗的效果。

其中,中医药治疗和针灸疗法对于控制血压和缓解症状的效果尤为显著。

同时,配合西医药物治疗和运动干预,能够更好地降低患者的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高血压综合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文论文参考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实验研究思路: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各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参麦、榄香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体外肝癌细胞转移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统计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省市中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间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和部分门诊病人,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MTT法观察三种中药注射液对肝癌细胞BEL-。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思路: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易致畸致残,是造成我国人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本病是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

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尽管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出现给RA的。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思路:目的:针对部分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转移性肝癌(Hepatic Metastasis Carcinoma,HMC)患者“毒、瘀、虚”之病机特点,拟定解毒化瘀为主治原则之复方中药田柴合剂(TC Mixture),结合经皮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MC的疗效。

方法:将4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后HMC。

题目: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评价思路: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实施效果,分析实施中的各种变异,为建立方便可行、符合实际的临床路径提供依据,以便规该类患者的医护诊疗流程,最终达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方法:1.制订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表;2.以2008年1月1日至。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思路: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可侵犯中轴关节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关节,导致疼痛、晨僵,并可渐进发展到关节强直。

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论文(共2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论文(共2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论文(共2篇)文章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尤其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主流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定义、中西医结合治疗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对疾病治疗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指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疗模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疾病治疗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不同,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进行相应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对中医和西医实践经验的适应性调整,否则极有可能对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总体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是积极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利用中西医的优势,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某些疾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调动患者的自我免疫力,从而更快速有效的消除疾病。

但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如果医生、患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知识和理解不足,很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对于医生和患者,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定义和问题,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对疾病治疗的影响进行探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加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质量,这对于疾病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文章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因此,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医生素养、患者意识、治疗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1. 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传统中药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在针灸、按摩、膏药等中医理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 药物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不同,中药使用安全性更高。

同时,中药的复方也能增强疗效。

因此,中药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中草药的抗癌、抗病毒、抗炎等效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展望1. 医学院校的培养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院校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相应改革。

即从传统的西医教育,逐步向中西医结合教育过渡。

这样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医学人才,有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2. 临床诊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将传统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研究仍需大力推进,以支持临床医师在诊疗中的应用。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掘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3. 技术创新技术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数字化医学是较有潜力的一类技术。

数字化医学能够将病人数据可视化,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在诊断上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能利用这些数据以推进基因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果,更是推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篇1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结论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

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

中西医毕业论文

中西医毕业论文

中西医毕业论文中西医毕业论文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涵盖了中西医两大体系。

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但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西医的结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潜力和挑战,以及如何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首先,中西医结合的潜力是巨大的。

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但它们都致力于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注重调理人体的自愈能力;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机制,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其次,中西医结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理论融合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实践中的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有所不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运用,确保疗效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中西医教育的融合。

在医学教育中,应该将中医和西医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其次,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的交流与合作。

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相互借鉴,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找到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方式。

最后,加强政策和法规的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医学界、教育界、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更可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全面需求,为构建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总之,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结合两者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需要克服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需要加强教育、科研和政策的支持。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9、四诊合参在临证中的应用
10、桂枝汤调和营卫见解
1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临床运用
12、肾藏精及其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13、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14、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参考题目
15、六味地黄丸的药用组成及其
1、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病
临床应用
16、浅谈对中医“气”的认识2、辨证治疗感冒后咳嗽
17、气化理论浅释3、当归补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
18、中西医脏腑之我见4、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19、小儿泄泻的中医诊治5、补阳还伍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20、胃脘痛的中医治疗6、肝主疏泄及其临床意义
21、小柴胡汤的临床意义7、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意义
22、逍遥散的临床应用体会8、脉诊的临床意义及其运用
23、病、证、症的概念及三者内在联系
24、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25、中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26、中药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27、乳腺增生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
28、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29、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30、针灸治疗面瘫的应用体会
31、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体会。

中西医结合职称论文2900字_中西医结合职称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职称论文2900字_中西医结合职称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职称论文2900字_中西医结合职称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西医结合职称论文2900字(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临床观察论文【摘要】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9例),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d。

比较两组心绞痛症状、血液流變学和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53例,89.33%)优于对照组(443例,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心绞痛症状,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红花黄色素;血液流变学;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1-0116-03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重要类型,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界状态,病情十分复杂,患者极易出现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还有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猝死和心力衰竭[1],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西药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的首选,可有效控制心肌缺血发作[2],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作为一种具有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制剂,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3]。

笔者通过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男33例,女24例,年龄42~77岁,平均(61.74±5.78)岁,病程1~11年,平均(4.92±1.14)年,合并高脂血症18例,高血压34例;观察组男33例,女26例,年龄44~78岁,平均(61.97±5.83)岁,病程1~12年,平均(4.94±1.15)年,合并高脂血症19例,高血压36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 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 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一、引言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理,而西医则注重病因和病理的研究,并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逐渐被广大医学界所接受。

二、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西医则注重病因和病理的研究,通过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是将两种医学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综合、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治疗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理,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更准确中西医结合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辨证施治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理,而西医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能够精确地针对疾病的病理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3. 预防和康复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中医强调平衡和调理,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西医则通过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同时也注重术后的康复。

中西医结合能够更全面地考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中西医结合的应用领域1. 慢性病治疗慢性病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健康问题,中西医结合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来降低血压,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血压的升高。

2. 肿瘤治疗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强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中西医结合 论文

中西医结合 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西医结合是指在医学领域中,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首先,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不同,但都是为了治疗人体的疾病。

中医是传统的中华医学,强调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精神调节,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

而西医是现代医学,强调科学实证、高科技治疗和单一病因学说。

中西医结合,是在保留中西医各自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诊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拔罐、针灸、中药配方等。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按摩推拿、气功练习等。

而在西医的诊治中,经常使用的是手术、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中西医相结合,则常常运用中医的辩证学说和治疗方法,配合西医的药物、手术、放射和物理治疗等现代医学技术,以达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最后,中西医结合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卓越。

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在传统医学领域内实现创新,更能利用现代医学的高科技信息技术,使结合更合理、更具有卓越的诊疗效果。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一些疑难杂症得以解决,一些原属于中西医各自的领域得以相互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推进,是我国医疗科学发展不断前进的体现,是对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我国医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信在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会有更多的重要发现和突破。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第一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医疗体系。

该医学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中医理论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中。

随着西方医学的兴起,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激发了对中西医结合的兴趣。

20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开始正式形成。

中国成立了多所中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且大力推动中医和西医的融合。

此外,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也开始讨论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实践,例如在1992年成立的全球中西医结合医学学会。

在这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论文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疗效评估和临床实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篇研究论文,涵盖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不同发展途径。

第二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旨在探索中西医理论的相通之处,以及如何结合运用这些理论来改善临床疗效。

一篇研究论文从比较中医和西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入手,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优势。

该论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疾病管理和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另一篇论文研究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机理上的异同,并探讨如何结合两者的理论,形成更完整的疾病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疗效评估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疗效评估研究旨在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回顾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实践经验,评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见疾病管理中的疗效。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疾病控制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没有明显的安全性问题。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一):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中的问题探析论文键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是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

经过50多年的艰难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时代的到来,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各种矛盾日渐凸显,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造成在很多毕业生招聘会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中医院和西医院均不想要的怪现象。

笔者对此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起来有以下3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1现状分析1.1基础不扎实,学生多偏重西医中医和西医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医讲究整体,西医讲究还原。

西医有一个量化、客观、具体的标准,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

而中医是宏观整体的,更多地依靠医生主观的辨证。

中医的学习更注重学生自身的悟性,而多数学生在接触中医之前所学的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其思维方式与西医类似。

如果学生的悟性不高,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以西医为主,忽略中医,因为西医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

而对于西医基础理论,由于学时有限,教师也会精简一些内容,导致西医学习不深入。

尽管专家们在如何学习中医、西医及学到何种程度方面争议颇多,但普遍认可学好中医、西医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

在基础知识没有学透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一种奢望。

1.2对临床实践重视不够中西医结合之所以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主要是由于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疗效既高于中医治疗也高于西医治疗的效果。

从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看,中西医结合临床体系相对较为成熟,已有一套主导临床的思维方法——病证结合,积累了大量各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学科本身内在的特点和特色。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文章医学检验论文范文热度:医学检验专业论文范文免费热度:医学影像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热度: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热度:医学检验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怎么写热度:21世纪,随着生物医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新的医学体系之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结合、融汇了中医药知识和西医药知识,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防病治病、提高临床疗效,以新的医疗思维与模式服务于人类健康,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丰富了世界医学科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

多年来,对这两种分型进行了不少的对比研究,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

但由于其着眼点和依据不同,不可能完全对应,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和西医的分型常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取代。

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西方医学长于识“病”,东方医学长于“辨证”,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治病的认识和实践上确是各有所长,我国广泛地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的结合,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到。

1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1.1基本技能实验模块1.2综合护理实验模块1.3探究式创新实验模块2.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以树立终身学习观为目的,遵照现代营销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髓,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护理和中医护理实验室,采用科学、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实验采用演示操作法、案例教学法和竞赛法,综合性实验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新性实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2.2教学手段采用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不断完善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具体实验教学手段如下.2)依托社区护理精品课程和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将实验教材、CAI实验课件、部分实验录像上网供学生浏览,实现网上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随时将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公布在网上,将实现数据和设备进行共享,实现时间、空间、实验项目等全方位开放,为开展分组异步实验,大组同步互动实验教学模式提供资源保障.[参考文献][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中西医结合治疗2

中西医结合治疗2

中西医结合治疗2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表现为血糖水平增高,这主要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有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1]。

由于糖尿病具有病情复杂、病程长,且易产生多种并发症等特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如何有效治疗糖尿病已成为医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寻找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案刻不容缓。

本研究选取的72例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西药降糖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方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39例,女33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0~72(52.4±12.6)岁,病程2个月~20(7.35±4.97)年;对照组36 例,男19 例,女17例,年龄31~79(59.5±18.2)岁,病程1个月~21(7.74±6.26)年。

两组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仅予以单纯西药治疗,即每日口服有降糖效果的西药达美康80~160mg。

治疗组在口服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益气养阴活血方服用,其主要由淮山药30g,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山萸肉15g,木香10g,丹参10g,葛根10g,麦冬10g,天冬10g,红花10g,甘草3g 组成,用水煎服,1剂/d,分2次服。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予以适当运动、正确的饮食指导以及糖尿病相关教育。

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撰写日期:2016 年 10 月 23日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泄泻。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症型主要分为四型,分别是:
一脾虚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稀溏,多在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主要治疗方法:健脾益气,升提止泻。

我们常用的中成药是:健脾八珍糕。

推拿疗法: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

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二风寒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咽痒咳嗽。

苔薄白、舌质淡,脉浮紧或指纹淡红。

主要治疗方法:疏风散寒,燥湿止泻。

常用的中成药为: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散。

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龟尾。

三湿热泄泻其主要症状为:大便泻下急迫,量多次频,呈黄褐稀水或蛋花汤样或夹少许黏液,气味臭,阵发腹痛,烦躁发热,口渴,倦怠乏力,小便短黄,肛门红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疗方法:清肠解毒,利湿止泻。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
丸。

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

四伤食泄泻其主要症状:粪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嗳气,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疗方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

常用中成药:小儿化食丸、小儿消食口服液。

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风寒泄泻和脾虚泄泻还可以穴位贴敷。

吴茱萸30g 胡椒30粒丁香2g,共研细末,每次1-3g,黄酒调成糊状,敷贴脐部,每日一次。

西医根据病程把腹泻分为: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

连续病程2周以内称急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称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以上称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一般不超过10次/日,而且量不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粪质不多伴少量黏液。

患儿精神尚好,无全身中毒症状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多在数日痊愈。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感染引起。

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3.脱水:由于丢失体液和摄入液量不同,导致不同程度(轻、中、重)脱水。

轻度脱水:失水量小于5%,皮肤稍干燥,弹性好,
眼窝凹陷,有眼泪。

中度脱水:失水量5%-10%,皮肤、黏膜明显干燥,弹性差,眼窝明显凹陷,眼泪少。

重度脱水:失水量大于10%,皮肤极度干燥,弹性极差,眼窝深度凹陷,无眼泪,精神淡漠,昏睡或昏迷。

4.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唇红、呼吸深大、呼出气凉而有丙酮味,但小婴儿症状不典型。

5.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指血清钾小于3.5mmol/L。

缺钾症状: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倒置、ST段下移、Q-T间期延长,U波增大。

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指血清钙小于1.85mmol/L,血清镁小于0.58mmol/L。

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大便丢失钙、镁,可使体内钙、镁减少,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

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血症症状(手足抽搐和惊厥)。

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患儿输液后出现手足抽搐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
有低镁血症可能。

迁延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过敏、药物因素、免疫缺陷、酶缺陷、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

以急性感染性腹泻未彻底治疗、迁延不愈最为常见。

一急性腹泻的治疗:
1.饮食疗法:应继续进食,预防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不良。

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但不禁水。

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

2.液体疗法:
A.口服补液盐。

用法与用量:轻度脱水按50-80ml/kg,中度脱水按80-100ml/kg给予。

少量多次,每5-10分钟口服一次,每次10-15ml,累积损失量在8-12小时内给完。

脱水纠正后,余下量宜用等量温开水稀释后按病情需要口服。

B.静脉补液。

首日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3.药物治疗:
A.控制感染:水样便腹泻患者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腹泻,一般不用抗生素。

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

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根据症状可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B.肠道微生态疗法。

C.肠黏膜保护剂。

D.避免使用止泻剂。

E.补锌治疗。

二对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治疗,要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群失调。

继续喂养是必要的治疗措施,长时间禁食对机体有害。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腹泻比单纯运用中医或西医效果更佳。

西药副作用大,采用推拿、脐贴对小儿无副作用。

既简便快
捷,又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