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歌剧——起源及发展

合集下载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喜剧歌剧是一种相对轻松愉快的音乐剧形式,包含了许多幽默搞笑的元素。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意大利喜剧歌剧“布法略”(Buffa),以及18世纪的德国喜剧歌剧。

自此以后,喜剧歌剧开始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剧类型。

喜剧歌剧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社会风气相对保守,人们对于严肃的主题更感兴趣。

喜剧歌剧中普遍以一些轻松的故事情节和欢乐的音乐来吸引观众。

它们的人物形象多为喜剧性格,充满幽默和滑稽的表演。

这种方式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解脱和放松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喜剧歌剧开始逐渐引入一些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时事问题。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歌剧《制衣师》(The Barber of Seville)就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嘲讽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府官员。

这一趋势在19世纪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法国和奥地利的歌剧作品中。

这些歌剧描绘了社会阶层的冲突、夫妻关系的矛盾以及政府腐败等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在20世纪,喜剧歌剧继续发展,同时也与其他类型的音乐剧元素结合。

美国作曲家柯蒂斯的歌剧《霓虹骑士》(Kiss Me, Kate)就是一部结合了音乐剧和喜剧元素的作品。

它讲述了一对夫妇在剧组中发生的种种冲突和误会,同时穿插了许多欢乐的歌舞场景。

该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当时音乐剧界的里程碑。

喜剧歌剧的发展对于音乐剧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剧形式,为观众提供了新颖而令人愉悦的娱乐方式。

喜剧歌剧也提供了许多机会给演员和音乐家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它的成功也鼓励了更多的作曲家和编剧创作新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了音乐剧的内容和形式。

喜剧歌剧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从最初的意大利喜剧歌剧到现在世界各地的作品。

它不仅带给观众欢乐和放松,也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传递了一些社会问题。

喜剧歌剧对于音乐剧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喜歌剧——起源及发展

喜歌剧——起源及发展

中国艺术招生网>>戏剧>>戏剧专业>>喜歌剧——起源及发展喜歌剧——起源及发展2007-4-2 10:49:19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

盛行于十八世纪。

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

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

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

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法国喜歌剧区别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用说白代替宣叙调,也就是说它是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的喜歌剧。

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世态风俗题材。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

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

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

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

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

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

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法国喜歌剧的起源: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早在16世纪末,圣·日尔曼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把它看作是法国喜歌剧的雏形。

1674年前后,一种用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剧问世,并很快受到观众的喜爱。

后来,由演员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有歌有舞具有喜剧或闹剧因素的音乐戏剧。

由于它的内容通常对时事具有讽刺的意味,因此被叫做“讽刺歌剧”或“滑稽歌剧”。

但这一表演形式遭到了吕利和法兰西歌剧院的反对。

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一、喜歌剧的形成18世纪的20—30年代,正当意大利歌剧处于停滞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具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被称为“喜歌剧”(opera buffa)。

特点:1、歌剧内容不再表现历史或神话的英雄,而是日常生活场景,表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2、唱词都是用各国的民族方言,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对白与通俗流行的曲调。

3、剧情相对短小4、在艺术形式上保留了丰富的民间因素,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5、旋律上采用当地的流行曲调,剧中插入了说白,形式活泼,富于活力意义: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

二、喜歌剧的发展(一)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经历了三个阶段)1、意大利喜歌剧是从“幕间剧”(intermezzo)发展而来的,“幕间剧”是在正歌剧的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诙谐的片断。

早在17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就有一些喜剧性的幕间剧,幕间剧与正歌剧的情节毫无联系,常有一些恶作剧、诙谐的绕口令等。

2、18世纪初,这些不同正歌剧幕间演出的喜剧场面开始被抽出来独立演出,它们规模较小,音乐幽默,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原形。

3、18世纪下半叶幕间剧发展为为喜歌剧佩尔格莱西的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剧情生动有趣:管家女仆塞比娜很想嫁给富有的单身汉主人贝尔托,为了当上女主人,塞比娜和男仆串通好,让男仆假扮成她的未婚夫前来求婚,从而引起主人贝尔托的妒忌。

主人贝尔托很不愿失去可爱而精明的塞比娜,于是挽留她并向她求婚。

音乐包括一首意大利序曲、5首咏叹调、宣叙调、2首二重唱,宣叙调半说半唱,近似于说话一般,咏叹调和二重唱诙谐俏皮、轻松活泼。

(二)法国喜歌剧17世纪末,巴黎的集市上就流行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听众熟悉的民间流行歌舞曲调为主,掺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称为“集市剧”。

后来就有了专门上演这种集市剧的大众剧院。

集市剧是法国喜歌剧的前身。

促使法国喜歌剧发展的,是18世纪50年代一批意大利喜歌剧演员来巴黎演出,从而引发的“喜歌剧之争”。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意法喜歌剧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音乐艺术形式,其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最早的意法喜歌剧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的意大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意法喜歌剧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一种深受欢迎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包括音乐、戏剧、舞蹈、服装和布景等元素的完整艺术体系。

意法喜歌剧虽然源于意大利,但在法国和德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意大利,意法喜歌剧被广泛地演出,世界闻名的歌剧家如普契尼、罗西尼等都是意大利籍。

而在法国,喜歌剧的形式被发展成了更加风趣、更加生动的符号化样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札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德国的喜剧更加注重内涵上的深度和哲学思考,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如贝多芬的《费德里査》和韦伯的《魔笛》等都是德国经典喜剧。

意法喜歌剧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是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歌唱演出。

歌手们需要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动作和肢体控制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角色的特点。

同时,布景、舞美、服装等元素也都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们能够帮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

而用音乐来搭配戏剧结构,就会使作品形成更加完整、立体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意法喜歌剧的发展还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意大利正处于启蒙思想的浪潮中,陷入了政治上的动荡和不稳定。

在这种环境下,意大利的歌剧家们试图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了许多描写政治、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作品,如普契尼的《托斯卡》和韦尔第的《茶花女》等。

而在法国和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盛行,歌剧的主题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费德里査》等。

不同的时代和背景给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带来了样式上的变化和不同的表现手法。

总的来讲,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不仅仅是音乐,更是包含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完整表现。

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中,意法喜歌剧走出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了一种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喜歌剧是指将诙谐、幽默和欢乐元素融入到歌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18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发展成为19世纪欧洲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喜歌剧的发展既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也受到了创作人才的推动。

喜歌剧的发展也离不开创作人才的推动。

在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人物包括罗西尼、唐尼采蒂和普契尼等。

罗西尼是喜歌剧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婚姻生活》、《威廉退役》等都成为了喜歌剧的经典之作。

唐尼采蒂则以《伦巴第人在莫斯科》、《伯爵的勇敢女儿》等作品享誉世界。

普契尼是意大利喜歌剧发展的巅峰代表,他的《蝴蝶夫人》、《波西米亚人》等作品不仅在音乐上达到了极致,也在剧情上呈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冲突。

这些创作人才在喜歌剧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为后来的喜歌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喜歌剧的发展对于歌剧艺术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喜歌剧在音乐和剧情上都追求简洁明快,着重强调情节的连贯性和戏剧性。

它以轻松活泼的旋律和幽默诙谐的对白表达了人物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舞台表演,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剧情的发展。

与传统歌剧相比,喜歌剧更加注重观众的沟通和互动,它打破了剧院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使观众更加投入到剧情中。

这种音乐表达和情感呈现的方式,为后来的音乐剧和娱乐形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传承。

现代的音乐剧中,很多元素都来源于喜歌剧,如剧情的连贯性、角色的性格塑造、音乐的曲调和编排等。

喜歌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变革和创作人才的推动。

喜歌剧以其幽默、喜剧和欢乐的元素,成功地将音乐与戏剧相融合,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喜歌剧在歌剧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音乐剧和娱乐形式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喜歌剧

喜歌剧
喜歌剧

徐杨
喜歌剧指前古典主义时期在意大利首先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歌剧形式。它 通常包括的角色不多,常对喜剧性的人物进行讽刺,脚本多采用现实题 材,通常用方言写成。咏叹调的旋律比较简单而动听,并使用宣叙调代 替对白。意大利的喜歌剧(Opera Buffa)最早作为正歌剧的幕间剧出 现,19世纪前半叶趋于衰落。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成型于18 世纪初,早期具有喜剧性内容,以说白与歌唱并用为特征。19世纪末, 与法国大歌剧已无显著区别。 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十八世纪。 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 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 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 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 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 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 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 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 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 力。
法国喜歌剧
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上的一种艺 术形式。 1714年,由圣日尔曼广场和圣卢昂广场两个 剧团联合组建了喜歌剧院。 1716年,它被获 准可以同时拥有包括歌唱、舞蹈和器乐等多种 艺术表现形式,并称之为“喜歌剧”。此后, 喜歌剧风靡法国。
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是一种吟诵调中插入对话的意大利笑歌剧。笑歌剧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 剧” (间奏曲)演进而来的。幕间插剧原是一幕短短的笑料,配上音乐。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 早期,在意大利非常流行。笑歌剧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 乐中多为较简单而通俗的旋律和调子。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唱做。在表 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终 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 意大利喜歌剧在本国习惯称为“诙谐歌剧”,最早的尝试是17世纪上半叶马佐基等创作的 《鹰》。60年代初,在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著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 剧开始脱胎于正歌剧幕间的喜剧性表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 1733年8月28日,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时加上了一个幕间剧《女仆作 夫人》,将机智聪明的女仆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诙谐生动。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 《女仆作夫人》全剧只有男、女歌唱演员和不说话的角色共3人,用一个小型弦乐队伴奏; 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几乎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乐思, 有的歌曲甚至就像顺口溜;剧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意大利喜歌剧 的代表作品。 使喜歌剧这种新体裁趋于成熟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意大利歌剧是欧洲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意法喜歌剧则是对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一种重要继承和延展。

意法喜歌剧在17世纪和18世纪迅速崛起,为欧洲歌剧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将从意法喜歌剧的起源、特点、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等方面,来探讨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历程。

意法喜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的法国,当时法国宫廷盛行芭蕾舞戏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意大利歌剧的早期形式是由佛罗伦萨的科米迪亚台本演变而来的,这种形式在法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法国歌剧风格。

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在当时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戏剧风格,后来两者相互交融,产生了意法喜歌剧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

意法喜歌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旋律优美、歌舞丰富的特点,同时又吸取了法国戏剧的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特色,使意法喜歌剧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现手段。

意法喜歌剧在叙事形式上更加注重戏剧性和情节的发展,强调歌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严谨和富有吸引力。

意法喜歌剧对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歌唱家需要具备出色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能力,这也促进了意法喜歌剧艺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以弗朗西斯科·卡瓦里作品《卡尼瓦尔之声》为代表,意法喜歌剧开始初露头角,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

第二阶段是18世纪中期,这一时期以欧仁·阿克宾作品《阿尔特卡》为代表,意法喜歌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第三阶段是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这一时期以格鲁克作品《奥菲欧》和莫扎特作品《费加罗的婚礼》为代表,意法喜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欧洲歌剧舞台上的主流形式,产生了一些不朽的经典作品。

意法喜歌剧的重要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卡瓦里的《卡尼瓦尔之声》、阿克宾的《阿尔特卡》、格鲁克的《奥菲欧》、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意大利歌剧是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它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并在18世纪成为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意法喜歌剧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见证了音乐的发展,更展现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本文将通过对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以展现其在音乐史上的独特价值。

要了解意法喜歌剧的发展,需要对其起源进行简要介绍。

意法喜歌剧起源于意大利,并在18世纪的法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前,威尼斯是意大利歌剧的重要发源地,威尼斯歌剧院成为了意大利歌剧的中心。

在那个时代,歌剧演出被视为一种时尚,社交精英们都会争相前往歌剧院欣赏演出,这也为歌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而法国的发展则要追溯到路易十四时代,当时的法国王室极力推动歌剧市场的繁荣。

意法喜歌剧的发展离不开两国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要了解意法喜歌剧的发展,还需要对其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意法喜歌剧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旋律优美。

意法喜歌剧的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音乐氛围,这种音乐特点使得歌剧的旋律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其次是唱腔独特。

意法喜歌剧中的唱腔,表现了歌剧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具有极高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唱腔的独特性也成为了意法喜歌剧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

再次是管弦乐的运用。

意法喜歌剧对管弦乐的运用极具特色,管弦乐与歌唱之间的结合相得益彰,使得歌剧音乐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是音乐与剧情的融合。

意法喜歌剧的音乐与剧情的融合程度很高,音乐扮演着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角色,能够有效地推动剧情的发展,使得整个歌剧更加生动与感人。

以上所述只是对意法喜歌剧音乐特点的简要阐述,而实际上意法喜歌剧的音乐特点还包括了许许多多值得探讨的内容。

在当今,意法喜歌剧虽然已不是主流的音乐艺术形式,但其却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方面,意法喜歌剧的演出仍然能够吸引许多观众,因为它所展现的音乐与戏剧魅力仍然无法被取代。

意法喜歌剧作为音乐史上的瑰宝,也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与传承。

古典主义时期的喜歌剧产生于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的喜歌剧产生于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的喜歌剧产生与发展古典主义时期一般是指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这段时间。

十八世纪中后期由于欧洲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在法国掀起了思想文化的“启蒙运动”,学者们倡导“人文主义”的精神,用理性做武器,对传统和权威进行强烈批判,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唤醒了欧洲人最自然法则和竞争自由的尊重。

在德国文学界在响应启蒙运动的同时,更加强调人的直觉,追求自然和本性。

一.喜歌剧产生的背景:音乐开始表现的世俗化,大众化,内容多是对宗教迷信的揭露与批判,创作和演出要符合社会各个阶层,而音乐家也开始注重个人的思想意识,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导致了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这一时期意大利正歌剧处于衰退的状态,欧洲各国出现了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喜歌剧。

最初的形式是幕间剧,后来脱离了正歌剧,成为与之对应的歌剧形式。

二.不同国家的喜歌剧(一)意大利喜歌剧1.含义:意大利的喜歌剧就是从意大利正歌剧中走出来的幕间剧,由于当时社会大众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作者开始重视幕间剧,就形成了喜歌剧。

十八世纪后,喜歌剧在形式上的到扩充,加入了严肃、伤感的情节,与正歌剧风格相近。

2.代表作品:《女仆作夫人》①内容:它是佩格莱西正歌剧《高傲的囚徒》中的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时引起了轰动,他是意大利喜歌剧诞生的标志。

主要讲的是女仆为了当上女主人,对男主人以辞职出嫁相威胁,男主人又舍不得,最后娶她为妻的故事。

全剧两幕8个段落,音乐包括1首意大利式序曲,5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以及二重唱。

3.特点:①宣叙调依旧采用古钢琴伴奏的清宣叙调,半说半唱的形式,像是有伴奏的说话;②咏叹调和二重唱的风格与全剧的风格保持了一致,音乐诙谐俏皮,表演轻松活泼,更加容易的逗趣观众;③男低音经典唱段,走上舞台,并创造了“终曲合唱”的形式。

(二)法国喜歌剧1.含义:在法国喜歌剧又被称为“诙谐剧”,它源自于法国市集上初夏的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流行的歌舞为主,参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

喜歌剧诞生及发展及正歌剧改革关系

喜歌剧诞生及发展及正歌剧改革关系

喜歌剧诞生及发展及正歌剧改革关系摘要:18世纪的欧洲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受“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影响,欧洲音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歌剧创作方面。

这一时期,诞生和发展了喜歌剧,正歌剧受于压迫,也进行了自身的改革。

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和正歌剧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喜歌剧;正歌剧;改革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04-01一、社会历史背景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大变革的前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改变现状,欧洲各国人民都在为瓦解封建社会,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努力。

政治经济上的斗争首先表现在思想领域,这时法国出现了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他们主张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意图通过这些来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当时的历史任务,向人民群众进行民主自由的启蒙教育。

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这一启蒙运动迅速得到大多数群众,特别是新兴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并进而波及全欧。

很快,在德国就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自由的“狂飙运动”。

欧洲其他国家也都纷纷响应。

在“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音乐变化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影响着整个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时间上的关系――并非偶然歌剧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经过百来年的发展,到18世纪初叶,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那不勒斯正歌剧的统一形式。

意大利正歌剧曾红极一时,受到宫廷贵族的热烈追捧。

这类歌剧的题材多取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故事,剧情经常表现错综复杂的王公贵族的爱情生活。

写作手法基本定型:咏叹调和宣叙调有明确的分工,咏叹调基本由阉人歌手演唱,歌手可随意炫技,宣叙调主要陈述剧情的发展。

这类歌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炫耀华丽、高超的声乐技巧。

到18世纪20、30年代已基本定型,停滞不前。

名词解释喜歌剧

名词解释喜歌剧

名词解释喜歌剧喜歌剧是一种音乐剧类型,结合了戏剧、音乐和歌舞的元素。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

喜歌剧以其欢快的音乐、幽默的剧情和轻松的情节而闻名。

首先,喜歌剧的音乐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喜歌剧的音乐通常轻快愉悦,充满活力,节奏明快。

它融合了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曲风,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来表达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这些歌曲通常是简单易记的旋律,往往会在剧中多次重复,以增强观众对角色和情节的记忆和共鸣。

其次,喜歌剧的剧情常常以喜剧为主线,通过幽默、滑稽的对白和情节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这些剧本往往描绘了一系列欢乐和滑稽的事件,以及角色之间的搞笑对话和互动。

虽然喜歌剧的剧情通常是轻松愉快的,但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或人性弱点的讽刺和讽刺来传递深层的思考和讯息。

此外,喜歌剧还重视视觉效果和舞蹈的运用。

喜歌剧的舞台设计通常精美华丽,充满装饰和细节。

演员们的服装和化妆也设计得非常夸张和夺目,以增加戏剧的视觉吸引力。

此外,喜歌剧也常常融入了大量的舞蹈场景,通过舞蹈的表演来增强剧情和角色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喜歌剧对演员的表演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演员不仅要具备出色的歌唱和舞蹈技巧,还需要通过表演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个性。

他们需要灵活地运用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动作来塑造角色,并与其他演员进行戏剧上的互动。

因此,演员们通常需要接受专业的音乐和戏剧培训,以达到高水平的表演要求。

总的来说,喜歌剧是一种欢乐、幽默和轻松的音乐剧类型。

它以其充满活力的音乐、幽默的剧情和夺目的舞蹈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声笑语。

通过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喜歌剧传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并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愉悦和娱乐的体验。

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意大利喜歌剧( Italian art-opera)诞生于19世纪末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

当时欧洲各国音乐家把意大利称为“歌剧的故乡”。

在它被正式搬上舞台之前,作为歌剧和清唱剧的前身形式早已经出现。

这些在音乐会上表演的短小戏剧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接近于今天的喜歌剧,同时,由于它们是在比较严肃的音乐厅里面演出,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歌剧院歌剧”。

当时的意大利虽然不是歌剧的发源地,但作曲家们根据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和意大利民间歌舞音乐的精华,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音乐体裁,为后来歌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S。

巴里作品的歌剧院歌剧( Opera court opera),被认为是西方歌剧最重要的奠基者。

在他的带领下,诞生了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歌剧《女仆做夫人》。

今天,我们看到的喜歌剧实际上有三种类型:以意大利歌剧学派为代表的正歌剧( opera comune);以德国歌剧学派为代表的轻歌剧( opera funebre);以法国歌剧学派为代表的浪漫喜歌剧( opera romain)。

正歌剧的特点是:庄严、雄伟、壮丽。

其结构大都采用三部曲式,包括序幕、四幕、尾声,共三个乐章,采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与通常意义上的喜歌剧的音乐形式相差无几。

正歌剧往往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作为歌剧的主要表现手段,乐队在其中占有突出地位。

C。

S。

巴里作品的歌剧院歌剧( Opera court opera),被认为是西方歌剧最重要的奠基者。

C。

S。

巴里在他的作品中,确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

巴里认为,正歌剧不应该只表现出一般的爱情和生活的描写,还应该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高尚的道德标准。

正歌剧不仅能表现当代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通过崇高的悲剧使观众从中吸取教训。

因此,他非常强调戏剧矛盾冲突的性质,注意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力求歌颂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行为,揭示和鞭挞受社会压迫、受剥削的人们的反抗精神。

意大利喜歌剧名词解释

意大利喜歌剧名词解释

意大利喜歌剧名词解释
喜歌剧(opera buffa)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喜剧性歌剧形式,
起源于18世纪。

它通常以轻松幽默的情节和角色为特征,与严肃的
歌剧(opera seria)形成鲜明对比。

喜歌剧的音乐风格也更加轻快
和欢快,常常包括快节奏的旋律和搞笑的音乐元素。

在喜歌剧中,角色通常是社会下层阶级的人物,他们的生活和
爱情故事成为了作品的主要题材。

与此同时,喜歌剧也经常包含了
一些社会讽刺和政治讽刺的元素,以及对权力和特权的挑战。

因此,喜歌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在意大利喜歌剧的发展历史中,著名的作曲家包括贝多芬(Beethoven)、莫扎特(Mozart)和罗西尼(Rossini)等,他们
的作品对喜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喜歌剧也对后来
的音乐剧和轻歌剧等流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喜歌剧作为一种歌剧形式,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和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对音乐史和戏剧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喜歌剧之争名词解释

喜歌剧之争名词解释

喜歌剧之争名词解释摘要:喜歌剧产生于18世纪20—30年代,是一种深受新兴市民阶层喜爱的音乐戏剧。

它的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以平民为主角,表演形式简单,音乐多采用民族音乐。

喜歌剧的发展,给当时的意大利正歌剧和法国大歌剧以沉重的打击,并启发了一些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

本文阐述了喜歌剧的定义以及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德奥歌唱剧、英国民谣剧各自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自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喜歌剧;发展情况;特征喜歌剧产生于18世纪20-30年代,是一种深受新兴市民阶层喜爱的音乐戏剧。

那么,喜歌剧为什么会深受人们的欢迎呢?一是喜歌剧本身内容取材于社会生活,表演形式轻松活泼,易于被大众接受。

二是因为当时的正歌剧内容脱离实际,表演形式落入俗套、日益僵化,不符合新兴市民的口味。

喜歌剧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产生背景不同,表演形式也不相同。

比如: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德奥歌唱剧、英国民谣剧。

下面我们一一浅谈一下喜歌剧在各国的发展。

一、意大利喜歌剧首先要提到的是喜歌剧在意大利的发展情况,意大利喜歌剧最初来源于正歌剧的幕间表演,后来发展成独立的剧种。

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是佩格莱西的歌剧《女仆作夫人》,它是佩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

18世纪中叶之后,欧洲感伤主义文学给喜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体现“感伤”,喜歌剧脚本增加了悲伤的因素,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皮契尼创作的《好女孩切基娜》。

18世纪末,意大利喜歌剧已普遍流行于整个欧洲,其代表作品是帕伊西埃罗的《塞维尔的理发师》。

在此时期作曲家重视重唱与终场的作用,并将其发展成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意大利喜歌剧有以下特征:它保持了喜歌剧轻松幽默的风格,内容多取材于平民的日常生活;音乐富于民族色彩,并且此时期大部分喜歌剧都是在人们熟悉的曲调上配上新的歌词而成的;强调乐队与重唱的作用;并在歌剧中发挥男低音的潜质。

二、法国喜歌剧法国喜歌剧产生于17世纪末,是流行于巴黎集市上的兼有歌舞、说话的音乐戏剧。

喜歌剧

喜歌剧
• 18世纪遍及全欧洲的启蒙运动精神,崇尚自然和返朴归真, 艺术欣赏和消费向更广大的群众辐射,中产阶级趣味与被 文明培育的价值观相互渗透等等,都为喜歌剧的诞生和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喜歌剧的特点
• 喜歌剧的文学台本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剧中的主人公反映 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道德态度。 • 喜歌剧上演的人员不多,穿着也不是古装,演唱时有宣叙 调、咏叹调,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歌谣或歌曲,唱词使用各 国的民族语言,容易被大众接受。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喜歌 剧
2011级艺管1班 甘炜羚
一、喜歌剧
• 喜歌剧(Opera buffa)多指一种题材幽默、表现普通人生 活和琐事的歌剧。 • 是与正歌剧(Opera seria)相对而言的一种歌剧体裁,当 正歌剧越过国界而保持其性格时,喜歌剧在不同的国家中 却有不同的形式。
二、喜歌剧产生的社会背景
2、法国喜歌剧
• 法国喜歌剧的前身是在民间流行的集市剧。 • 是一种兼有歌舞、说话及器乐伴奏的戏剧,经常采用听众 熟悉的民歌或流行曲调填新词而成。
• 18世纪中叶,卢梭以作曲家的身份投入“喜歌剧论战”, 他亲自撰写脚本,综合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集市剧的特点, 创作出了集舞蹈、哑剧、对白和抒情歌曲为一体的新的具 有启蒙主义精神的法国喜歌剧形式。 • 其代表作为《乡村占卜者》,是法国第一部喜歌剧。
3、德、奥的歌唱剧
• 17世纪末,德、奥就有受人们喜爱的歌唱剧,到18世纪中 叶,逐渐发展成为喜歌剧的形式。 • 与意大利喜歌剧一样,德国歌唱剧也多具有生活气息浓郁、 音乐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
• 德、奥的歌唱剧也同法国一样,受到贵族保守阶层的反对 和攻击,他们认为这种民间气息浓厚的歌唱剧太简单、太 粗俗,极力维护正歌剧的传统,限制喜歌剧的演出。 • 最终在1778年,德国皇帝约瑟夫二世下令建立了一座国家 歌剧院,歌唱剧才在德、奥确立了它的地位。

喜歌剧

喜歌剧

●喜歌剧这一术语指在风格上比正歌剧轻松的作品;中文词汇来自于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以及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是欧洲各国出现的带有轻松风格的新型歌剧。

他的“新”表现在题材内容、演出方式以及语言上。

欧洲各国也出现了各自的“喜歌剧”,包括了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德国歌唱剧。

●●内容上: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

●唱词上:运用本国的民族语言●意义:为歌剧体裁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意味着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挑战,是浪漫主义时期居突出地位的音乐民族主义运动的早期主要渠道。

呼应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回归自然”意大利喜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的一种重要类型是幕间剧,之所以如此取名时因为它起源于正歌剧幕间表演诙谐音乐这一习俗。

甚至在正歌剧的结尾也会出现。

后来的幕间剧独立出来进行演出,即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原型。

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终于使这种新体裁趋向成熟并从意大利传播出去。

《女仆作夫人》是他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剧情简单有趣,管家女仆为了当女主人,以辞职出嫁相威胁,主人乌贝托虽然忧郁,但害怕失去这个女仆,终于娶她为妻。

全剧共二幕8个段落,由女高音、男低音、一名哑角三名角色组成。

音乐包括一首意大利式序曲,5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及2首二重唱,这部歌剧体现了意大利歌剧的特征:宣叙调依旧采用古钢琴伴奏,但半说半唱,近似说话;咏叹调和二重唱的风格与全剧的风格一致,诙谐俏皮、轻松活泼;乌贝托的音乐唱段成为喜歌剧的典型。

体现出了意大利的喜歌剧的成就之一是发挥了男低音的潜力。

无论是在正统的喜歌剧还是在其他风格的滑稽剧中。

与此同时,喜歌剧台本变得更为精炼,颜色、伤感悲怆性格的情节脱颖而出,与传统戏剧情节并存。

意大利喜歌剧一直保持它特有的轻松戏谑的风格,并且强调重唱与乐队在终场的作用,始终以表现精神世界最个性化的情感——爱情作为中心题材。

以上特征在莫扎特的喜歌剧里,继续得到发展。

浅谈意大利喜歌剧

浅谈意大利喜歌剧

浅谈意大利喜歌剧关键词:意大利喜歌剧;女仆做夫人;喜歌剧影响18世纪的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兴盛,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音乐创作都已停滞不前。

正歌剧题材僵化,脚本故事均来源于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传记,毫无新意。

而人们对阉伶的过度追捧,以及对华丽舞台华彩乐段的“视觉疲劳”,使正歌剧的弊端渐渐显露无遗。

正当正歌剧日趋式微之时,欧洲开始出现轻松诙谐、有生活气息的新型歌剧即喜歌剧。

本文首先介绍喜歌剧的起源及其特征,通过梳理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探究出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与意义。

一、喜歌剧的诞生与特征18世纪随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碰撞与融合,启蒙运动的思想者们积极地宣扬理性和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人们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宣扬“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政权。

在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反对意大利正歌剧,追求“自然”的短小音乐喜剧——喜歌剧便开始流行起来。

喜歌剧与正歌剧相对,以自然清新和轻松愉悦的手法,顺应了启蒙运动对艺术的追求——“返回自然”,主要流行于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的国家。

意大利喜歌剧角色不多,一般6个左右,重视男低音,终场采用重唱,常有讽刺性。

脚本也多采用现实生活的题材,甚至经常用到方言。

而意大利喜歌剧最明显的特点是,咏叹调简单悦耳,也用宣叙调,从首到尾演唱。

二、喜歌剧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是意大利喜歌剧最为著名的作曲家。

1733年8月28日,佩尔戈莱西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时,加上一个短小的幕间剧《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1733),将机智的女主角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生动有趣。

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

《女仆做夫人》是一部十分诙谐生动的喜歌剧。

剧情如下:女管家赛尔皮娜(Serpina)十分想做乌贝托的夫人,因此设套说自己马上要嫁人因此需要辞职。

浅谈莫扎特喜歌剧作品的艺术处理

浅谈莫扎特喜歌剧作品的艺术处理

浅谈莫扎特喜歌剧作品的艺术处理关键词:莫扎特喜歌剧;艺术处理;《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一、《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创作背景1、喜歌剧的产生歌剧最早产生于16世纪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之后影响了德国和法国的歌剧,巴洛克时期主要以正歌剧为主,正歌剧是指内容多取自古代神话故事,内容严肃的三幕歌剧,采用A—B—A反始咏叹调,重要角色常以阉人歌手,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没有舞台表演,直到前古典主义时期,格鲁克提出的歌剧改革,认为正歌剧中阉人歌手在咏叹调中过分炫技,有时甚至不遵循作品内容进行演唱,正歌剧中的序曲也脱离歌剧主题,仅仅只是为了静场。

所以格鲁克认为“朴质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删去了咏叹调中过分炫技的部分,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深化序曲改革,使序曲与歌剧内容联系起来。

之后意大利喜歌剧开始发展起来,喜歌剧是指那种活泼具有喜剧性格的歌剧体裁,分为轻歌剧、刺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剧等。

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音乐较为通俗易懂,喜歌剧最早的较为出名的是浪漫主义早期意大利作曲家佩格莱西的《女仆管家》之后浪漫主义中晚期,以莫扎特的喜歌剧最为流行,代表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瑭璜》。

之后英国喜歌剧、德国喜歌剧也开始出现,也影响了19世纪的轻歌剧。

2、作曲家背景莫扎特是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之一,生于1756年,35岁逝世。

4岁时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和作曲,6岁跟随父亲去欧洲进行巡回演出,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

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交响曲、歌剧、钢琴以及各种乐器的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和独唱、重唱等。

莫扎特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1781年莫扎特去维也纳进行音乐之路,在维也纳的十年是莫扎特创作中最重要的十年,与海顿、贝多芬共同创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并创作了很多著名歌剧,喜歌剧居多。

如《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瑭璜》、后三部喜歌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

论意、法喜歌剧的发展喜歌剧最早出现在威尼斯乐派的正歌剧中,是在其幕间插入的短小精悍的滑稽片段,称之为“幕间插曲”。

由于它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富于民族和地方色彩,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因而逐渐发展成为喜歌剧。

一、意大利喜歌剧的发展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的程式化创作,不仅使亨德尔的歌剧在英国遭到了失败,而且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不满,出现了危机。

意大利歌剧的程式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内容上的千篇一律,有的歌手为了达到炫耀歌喉的目的,擅自增删和替换歌剧中的咏叹调,使得歌剧的音乐风格成了不顾戏剧发展的、炫耀演唱技巧的化了装的独唱、重唱音乐会。

在意大利歌剧中,美声是歌剧的基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都以歌唱为核心。

语言的优势造就了意大利歌剧的歌唱性,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声乐技巧,优秀的作品又不断促使着歌唱技巧的发展,歌唱技巧的发展又推动了新的、更优秀的歌剧产生,因此传世之作不胜枚举,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历史几乎就是世界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的另一种形式喜歌剧,也称为轻歌剧,它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轻松活泼而风趣。

喜歌剧是针对正歌剧而言的,它们不是对立面,而是形式与内容上有区别的两个方面、两种类型。

喜歌剧来源于正歌剧,喜歌剧就是针对正歌剧这种结构程式的不满而产生的。

1733年,在拿波里上演的、由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做夫人》,是早期喜歌剧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佩格莱西以后的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主要有皮契尼和契玛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温顺的女儿》和《秘密婚姻》。

在这些作品中,作曲家们开始融入了一些严肃的内容,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歌剧表现的主题涉及到有关道德和爱情、婚姻上的自由等内容。

由于剧情需要,喜歌剧更倾向于接近普通听众,所以演唱技巧一般不像正歌剧或抒情歌剧那样高。

但也有例外,像《塞维尔理发师》中罗西娜“心里有个声音”,《爱的甘醇》中的“偷洒一滴泪”就需要很高的演唱技巧。

意大利喜歌剧的优秀传统在19世纪的罗西尼、多尼采蒂手中得到了更为灿烂辉煌的发展。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发展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发展

1.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发展喜歌剧是十八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诞生,后传至法、英、德等欧洲各国的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国家喜歌剧方面各自特征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喜歌剧最初发展的状况。

(1)意大利喜歌剧原是正歌剧中的幕间剧,后成为一种新的体裁。

1783年《女仆做夫人》的上演,标志着喜歌剧的兴起,此剧体现了意大利喜歌剧的特征:歌剧所采用的形式基本上是咏叹调和白话的宣叙调;咏叹调和二重唱的风格与全剧的风格一致,作品是主调和声风格,织体透明结构紧凑,富于生活气息。

意大利喜歌剧普遍流行于欧洲推动了法德喜歌剧的发展。

(2)法国喜歌剧一方面由本国一种集说、演、唱于一身的小型音乐喜剧-----集市剧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则受到了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

由于意大利喜歌剧《女仆做夫人》等在巴黎演出,其鲜明的世俗风格受到了守旧贵族艺术代表人物的反对,同时受到了以百科全书派为首的启蒙思想家的认同,这就是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美学观点之间的斗争。

法国喜歌剧在音乐上用直接的白话代替宣叙调,音乐以新创作为主,重视重唱和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和音乐描绘。

此外英国的民谣剧和德国的歌唱剧都是新兴的喜歌剧形式,与意大利和法国的有很多共同点。

喜歌剧主要关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小故事,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短小精炼音乐上多用民间曲调。

为歌剧注入新的血液,集中体现世俗化的特点,诙谐有趣,呼吁启蒙运动“平等自由”,预示了百年后欧洲各国音乐强调的民族性内涵和人文关怀。

2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措施格鲁克力图使音乐为诗歌服务,追求质朴美避免过多的炫技,根据这个原则格鲁克对乐队、歌唱、舞蹈和布景的各环节都进行了改革。

具体如下:剧本仍以神话传说和历史英雄为题材,但又体现出对艺术和人的新理解。

序曲是歌剧整体的一部分,在音乐素材、性格、情绪等方面与歌剧.内容相联系。

咏叹调去除了作品中过多的咏叹调唱段避免过多的装饰性花腔和大跳音程,注重以质朴的音乐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体现一种简约自然的古典风格特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招生网>>戏剧>>戏剧专业>>喜歌剧——起源及发展喜歌剧——起源及发展2007-4-2 10:49:19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

盛行于十八世纪。

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

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

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

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法国喜歌剧区别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用说白代替宣叙调,也就是说它是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的喜歌剧。

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世态风俗题材。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

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

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

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

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

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

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法国喜歌剧的起源: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早在16世纪末,圣·日尔曼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把它看作是法国喜歌剧的雏形。

1674年前后,一种用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剧问世,并很快受到观众的喜爱。

后来,由演员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有歌有舞具有喜剧或闹剧因素的音乐戏剧。

由于它的内容通常对时事具有讽刺的意味,因此被叫做“讽刺歌剧”或“滑稽歌剧”。

但这一表演形式遭到了吕利和法兰西歌剧院的反对。

在他们的抗议下,宫廷下命令禁止这种歌剧进行演唱并对乐队规模实行限制。

然而,木偶歌剧的支持者们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那就是在演出时,舞台前竖立了一块巨大的牌子,用醒目大字写上剧中的歌词。

因为曲调是人们都十分熟悉和亲切的流行歌曲,观众们很容易像演员一样,流利地演唱出这些歌曲。

于是,台上的演员做着各种动作,台下的观众们用歌声为其伴唱,演出气氛格外热烈。

这一对抗大约持续了30年,最终以官方的让步而结束。

1714年,由圣日尔曼广场和圣卢昂广场两个剧团联合组建了喜歌剧院。

1716年,它被获准可以同时拥有包括歌唱、舞蹈和器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称之为“喜歌剧”。

此后,喜歌剧风靡法国。

“喜歌剧论战”1746年和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女仆管家》在巴黎两度上演引起了“喜歌剧论战”的大辩论。

这场论战的双方分别是法国大歌剧派和意大利喜歌剧派。

论战的主题是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孰优孰劣,论战的焦点是法国的大歌剧应不应该进行变革。

对峙双方阵营壁垒,旗帜鲜明:一方是以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为首贵族保守派支持吕利、拉莫等人的正歌剧,另一方由皇后玛利亚·列申斯卡率领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支持意大利喜歌剧。

两派支持者都聚集在各自领袖的包厢周围,相互嘲笑辱骂,并为自己所喜爱的剧种叫好助威。

剧场里充满了火药味,使每一场演出都演变为一场战役。

在剧场之战难分胜负的情况下,法国大歌剧派推出了一部叫做《狄东与清晨》的新作品,并借助蓬帕杜尔夫人的威力大造声势,试图压倒《女仆管家》。

但这部作品表现平平。

而支持意大利喜歌剧的作曲家卢梭亲自创作了一部田园风格的喜歌剧《乡村占卜师》(1752年),他把意大利喜歌剧的长处和法国庙会滑稽歌剧中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对白结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哑剧结合在一起。

证明自己的改革观点。

这场论争,推动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形成了法国式喜歌剧的基本模式。

著名的法国喜歌作曲家:早期法国喜歌剧的主要作家有让·克劳德·吉里耶(1667- 1737年),法国喜歌剧院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具有庙会喜歌剧的特点;被认为是喜歌剧的创始人。

18世纪中叶国喜歌剧日趋成熟,喜歌剧院的作曲家有费里多尔(l726-1795年)。

他先前是一名有成就的国际象棋大师,33岁后才转向喜歌剧的创作,他一共创作了11部喜歌剧,主要作品有《鞋匠勃莱士》(1759年)、《园丁和他的老爷》(1761年)、《马蹄铁匠》(1761年)、《巫师》(1764年)等,而 1765年根据英国作家菲尔丁原著改编的喜歌剧《汤姆·琼斯》是最优秀的一部。

费里多尔喜歌剧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小人物常常有高尚的道德和出色的才智,而大人物则愚蠢狡诈,处在被嘲讽的地位;他的音乐形象十分戏剧化,构思新颖,善于描绘;因为他受德国音乐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运用乐队的交响乐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蒙西尼(1729-1817年),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法国喜歌剧作曲家。

他的创作创意新颖,感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

蒙西尼的代表作有《冒失鬼的招认》(1759年)、《玫瑰花和可乐果》(1764年)、《逃兵》(1769年)、《美丽的阿尔塞纳》(1773年)等。

蒙西尼喜歌剧的特点是,主题较为严肃,情节较为曲折,而喜剧性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场景的衬托。

这种喜歌剧被称为“严肃的喜歌剧”,并为以后的喜歌剧向抒情歌剧的转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最具贡献的当数格雷特里(1741-1813年)。

格雷特里是18世纪后期法国喜歌剧改革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列日,在当地的教堂学习声乐、小提琴与和声。

1768年,他接受伏尔泰的建议来到法国,并定居巴黎,直至去世。

格雷特里共创作了50多部音乐戏剧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喜歌剧。

他的代表作品有《休伦人》(1768年)、《路西勒》(1769年)、《会说话的图画》(1769年)、《泽米尔和阿佐尔》(1771年)、《假魔术》(1775年)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他曾创作了《威廉·退尔》(1791年)和《共和国女代表》(1794年)等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人物的喜歌剧。

格雷特里最成功的作品是1784年上演的《狮心王查理》。

此剧以以旋律优美、富于戏剧性表情而著称。

是18-19世纪之交“拯救”歌剧的先声。

另外拉保德的《画童、情人和敌手》 (1758),和著名小提琴家加维尼的《未婚夫》(1760)、布莱士的《安奈特与吕班》(1762),也属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19世纪法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喜歌剧院更加强了喜剧的音乐气氛,相继出现了布瓦尔迪约(1775-1834)的《巴格达酋长》(1800)和《白衣夫人》(1825),奥柏的《魔鬼兄弟》(1830),唐尼采蒂的《军中女郎》 (1840)等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国喜歌剧中原有的喜剧因素越来越少,喜歌剧的发展日益趋向严肃化和抒情性,甚至带有感伤的色彩,但更多的是鼓舞士气、焕发精神、感染人心。

这就为抒情歌剧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典型作品简介:格雷特的歌剧《狮心王查理》(1784)《狮心王查理》剧情大意:理查王身边多年的歌手布隆代尔(Blondel),装成一个盲目卖唱人吟游四方,后来发现他的主人理查王已遭监禁。

于是他借着业已被放逐的英国骑土和佛兰德的马格丽之助,使得理查越监逃逸。

奥柏的歌剧的《军中女郎》(1840)军中女郎》剧情大意:拿破仑二度率领法军入侵蒂罗尔,幼时即被拿破仑第21联队收养的玛丽,已经长大,并一直服务于军队后勤工作,有一天玛丽从悬崖失足而被青年农民托尼欧所救,因而两人萌生爱意。

托尼欧毅然参军,后升为团长,希望与玛丽成婚。

但玛丽的伯母伯爵夫人寻来,将失散的侄女接回巴黎,欲将玛丽嫁给年轻的公爵克拉根。

这时团队冲来“救援自己的女儿”。

玛丽用歌声唱出了对团队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伯爵夫人听后深受感动,终于同意她与托尼欧的婚姻。

剧中玛丽所唱《我在军营中……》、《军中歌》,玛丽与托尼欧的二重唱《我心怀恳切热望》以及剧终前的大合唱均被称之为精典型歌曲久传不衰。

二、意大利喜歌剧(谐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是一种吟诵调中插入对话的意大利笑歌剧。

笑歌剧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剧” (间奏曲)演进而来的。

幕间插剧原是一幕短短的笑料,配上音乐。

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早期,在意大利非常流行。

笑歌剧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乐中多为较简单而通俗的旋律和调子。

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唱做。

在表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

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意大利喜歌剧的起源:意大利喜歌剧在本国习惯称为“诙谐歌剧”,最早的尝试是17世纪上半叶马佐基等创作的《鹰》。

60年代初,在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著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剧开始脱胎于正歌剧幕间的喜剧性表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

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

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

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意大利喜歌剧著名的作曲家:意大利喜歌剧最著名的作曲家是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

1733年8月28日,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时加上了一个幕间剧《女佣作主妇》,将机智聪明的女仆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诙谐生动。

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

《女佣作主妇》全剧只有男、女歌唱演员和不说话的角色共3人,用一个小型弦乐队伴奏;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几乎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乐思,有的歌曲甚至就像顺口溜;剧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品。

在意大利,继佩尔戈莱西而起的作曲家还有尼古拉·皮吉尼(l728-1800年),他出身于音乐家庭,毕业于那不勒斯圣奥诺夫廖音乐学院。

他创作的喜歌剧《恶作剧的女人》(1754年)为他奠定了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1760年,皮吉尼的代表作《好女儿》在那不勒斯上演,引起轰动。

这部喜歌剧在喜剧性的生活场景中,强调了音乐形象的抒情性,其中女主角契金娜的咏叹调十分优秀,是皮吉尼抒情喜歌剧中最受欢迎的声乐作品。

1776年,他应法国玛丽·安东内特王后的邀请,前往巴黎担任她的声乐教师。

皮吉尼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曾创作了140多部喜歌剧和歌剧。

安东尼奥·马里亚·加斯帕罗·萨基尼(1730-1786年),是意大利第一位受格鲁克影响的歌剧作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