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1单元 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选择题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试时间:30 分钟1.花开花落,似水流年。
自然界的生物五彩缤纷,而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那么,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A.生物生存的空间B.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因素C.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D.以上都是2.生态因素是指()A.所有的生物因素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3.下列描述的生物现象或行为,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是()A.蛾、蚊、蟑螂等昆虫夜间出来活动B.秋天大雁飞向南方过冬C.丝瓜的叶上布满蚜虫,叶片卷曲D.寒露后播种的小麦产量不高4.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玉米的产量会受到影响,这主要是因为()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A. 水B. 阳光C. 温度D. 空气6.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的四组实验中,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哪两组可作为对照实验()A. 二组和四组B. 一组和三组C. 一组和二组D. 三组和四组7.科学探究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下列关于探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B.假设是对问题结果的预测,不一定与结论一致C.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获得正确的结果D.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8.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某项探究活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该实验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该实验说明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生长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生长是不是需要水D.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含水量不同9.同一品种、长势相同的两盆观赏植物“虎刺梅”,放在窗台上的花苞颜色鲜红,而放在客厅里的花苞颜色较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 风B. 温度C. 阳光D. 水1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从2010年春季以来,云南省连续四年大旱,造成某些地区植物干旱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无关2、近几年,由于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这一事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4、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2008年贺州市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植物死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6、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这说明()A、环境能够适应生物B、环境能够影响生物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B、枯叶蝶外形和体色象一片枯叶C、荒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D、工业城市中深色的桦尺蠖较浅色的多8、生物的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环境D、青蛙有肺适应水陆两栖生活9、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答案见后)一、选择题1.一片森林中,对于某一棵树来说,影响其生存的生态因素是()A.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B.森林里的动物C.阳光、空气和水分D.森林里的其他植物2.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荔枝树不宜在北方栽种,这主要受哪种环境因素的制约()A.阳光B.温度C.水分D.土壤3.在沙漠生活的动、植物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B.风沙C.水分D.温度4.蜜蜂找到蜜源后,会在空中跳“8”字舞或圆圈舞,指引同伴到相应地点采蜜,这体现了蜜蜂之间的()A.捕食关系B.合作关系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5.北方的鸟多体色黯淡,而南方的鸟大多体色鲜艳,原因是()A.颜色漂亮的鸟喜欢在南方定居B.北方的冬天缺少五颜六色的植物,北方的鸟类体色黯淡有利于适应环境,避免天敌的侵害C.颜色艳丽的鸟不适应低温环境D.黯淡的羽毛保暖6.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增加降水量,可以减缓温室效应,还可以美化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这说明()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7.在我们日常学到的成语中,很多与生物学有关系。
请你说出下列成语中,哪些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道理?()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8.生活在地表以下的蚯蚓,体表上的粘液既能维持呼吸,也能帮助它在钻洞时减小阻力。
可你别小看蚯蚓,它不但可以使土壤疏松,还能通过排出粪便来增加土壤肥力。
这说明()A.环境会影响生物B.生物会影响环境C.生物会适应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会影响环境9.下列各项中,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A.潮湿和干燥B.阴暗和潮湿C.光明和干燥D.阴暗和干燥10.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完善,对其修改正确的是()位置鼠妇泥土光线温度纸盒的左半侧10只湿土明亮20℃纸盒的右半侧10只湿土阴暗30℃A.左右两侧应分别为湿土和干土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20℃C.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1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B.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解释,未必与事实相符C.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相同外,其他因素应该不同D.重复多次实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12.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举国上下高度紧张的同时,爆发于非洲的蝗灾,也开始慢慢向东非和南亚扩散开来。
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新的学期大家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了,不断地做练习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深刻,下文为大家带来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1.(2019·广州中考)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这种现象体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依赖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改变环境【考察目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捕食和御敌,这都体现了野牛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
故选A。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大树底下好乘凉B.树木根深叶茂C.秋季大雁南飞D.秋风扫落叶【考察目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A【解析】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对生物影响环境知识的理解。
生物适应环境的特征是多年进化的结果,当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A选项是因为大树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
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
B 选项指植物可以从土壤深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使树叶茂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
C选项大雁南飞,是受地球绕太阳公转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D选项秋天植物叶衰老,被秋风吹落是环境中的风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3.下列不属于生物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湿度B.害虫、蝗虫C.水分、阳光D.土壤、空气【考察目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答案】B【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因素的内涵。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
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 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 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下列叙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蚁穴溃堤________B. 大树底下好乘凉________C. 蚯蚓松土________D. 青蛙冬眠2.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现象与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似的是()A. 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________B. 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C. 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________D. 莲藕的茎和叶都是中空的3. 一般情况下,生物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这是因为()A.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________B. 是由细胞构成的C. 能适应环境________D. 能生长和繁殖4. 为了适应干旱环境,仙人掌的叶在进化过程中退化成针形,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实例与此不相符的是()A. 生活在寒冷环境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B. 牛的粪便是土壤更肥沃C.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成白色,春天换为灰色D.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5. 麦田里的稗草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与小麦争夺水、肥,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关系A. 合作________B. 共生________C. 适应________D. 竞争6.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竞争关系________B. 寄生关系________C. 捕食关系________D. 共生关系7.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是A. 寄生________B. 竞争________C. 共生________D. 合作8.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气候潮湿、降雨量多,这种现象说明()A.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________B.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C. 生物只能适应环境________D.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9. 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导致许多人患病.这一事例说明()A. 环境能影响生物________B. 环境能适应生物C. 生物能影响环境________D. 生物能适应环境10.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牛与野兔之间的关系是()A. 捕食________B. 竞争________C. 寄生________D. 共生11. 近年来,各地通过大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改造措施,大大增加了各地的植被覆盖面积,不仅发展了旅游经济,也增进了人们的健康.以上事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 生物适应环境________B. 生物影响环境C. 环境影响生物________D.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12. 拟态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训练(有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2019广东)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B )A.阳光B.温度和水C.植物D.土壤和空气2.(2019海南)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B )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雨露滋润禾苗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某同学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黄栌叶色而进行的实验设计如下,符合要求的是( C )A.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B.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C.甲组置于低温环境中,乙组置于高温环境中D.甲组土壤保持湿润,乙组土壤保持干燥4.下列是通过想象绘出的四个哺乳动物的体形图,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据动物原型确定的。
你认为哪一动物最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B )5.2017年1月19日,北方地区下起了暴雪,许多蔬菜大棚被暴雪压塌,棚里的蔬菜也被冻死。
这说明( A )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6.(2019郴州)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是( C )A.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B.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C.大树底下好乘凉D.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7.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D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B.在繁殖季节,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C.寒冷的冬天,松树依然能郁郁葱葱D.裸露的地面比草地内的空气湿度小8.下列现象属于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C )A.空气中含有较多氯气的化工厂附近植物叶片会受到明显伤害B.沙漠地区植物稀少C.苹果、梨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D.野生人参生长在森林深处9.(2019遂宁)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适应极地寒冷的环境B.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如小麦喜欢生活在光照充足处,而人参喜欢生活在阴暗处C.“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间最常见的捕食关系10.如图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和在同一时刻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1)生活在雪地的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种现象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生物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是指土壤、水、阳光、空气和温度等非生物因素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让生活污水渗入地下既能节省资金又能避免污染地表水体D.湖北洪湖的撒围,大九湖的湿地恢复表明人类对生物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2.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适应生物C.生物离不开环境D.环境能影响生物3.下列谚语、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A.“万物生长靠太阳”蕴含着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B.“大树底下好乘凉”蕴含着生物的生理活动会影响环境C.“鱼儿离不开水”蕴含着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4.下列能够适应水中生活环境的生物是()A.绿藻B.月季C.麻雀D.蚂蚁5.小明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他向左侧放入了10只鼠妇,那么小明应该向右侧放入几只鼠妇合适呢?()A.0只B.10只C.20只D.多少只都可以6.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花瓶中撒下了等量的大豆种子,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另一同学对此设计提出了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处C.两个花盆都应保持水分充足D.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零度7.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C.池塘里的鱼可以在海洋中生活D.蚯蚓活动可以疏松土壤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生物学意义是()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9.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以上内容反映的是()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0.某生物小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他们设计对照实验的时候,把下列哪项作为单一变量()A.温度B.空气C.土壤湿度D.光照11.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以下描述最科学的是()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12.许多文学家通过诗句对生物界存在的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3.地衣生长在岩石上,而地衣分泌的岩石酸又能使石头裂解,这说明()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14.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葵花朵朵向太阳B.雨露滋润禾苗壮C.春风又绿江南岸D.大树底下好乘凉15.北陵公园植被覆盖率高,有许多参天古树,夏天,我们一进入公园就会感到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凉爽,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可以影响生物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周围的环境16.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A.保护色、警戒色、拟态B.拟态、保护色、警戒色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17.下列是通过想象绘出的四个哺乳动物的体型图,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据动物原型确定的.你认为哪一动物最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18.下列关于生物能适应环境实例,正确的是()A.在荒漠中,有一种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B.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C.古代诗词描述的草盛豆苗稀现象D.海洋中不同颜色的藻类植物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19.“作茧自缚”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0.眼虫细胞内有叶绿体,在有光的环境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环境中又能从外界摄取有机物.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环境依赖生物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一直在变暖.25年以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这些都说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____相适应.(2)请推测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___.(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像玻璃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4)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极地狐将会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直至濒危灭绝”)(5)请你想一个好办法让地球“退烧”?答:_________.22.某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2)作出假设_________.(3)实验步骤①在一个铁盘内放上一层潮湿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盘上左侧(甲组)盖不透光纸板,右侧(乙组)盖玻璃板(如图).在盘内形成_________两种环境.②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右侧中央处放_________鼠妇,静置2分钟.③观察统计: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甲组和乙组的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分别计算出甲组和乙组统计数据的_________,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测结果:黑暗处鼠妇的数量________,明亮处的________.(填“多”或“少”)实验结论:鼠妇_________(填“喜欢”或“不喜欢”)黑暗的环境.由此可知鼠妇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23.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 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_进入瓶内.(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________.A、瓶子的大小B、细菌的有无C、肉汤的多少(3)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____法.答案解析1.D【解析】A、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它周围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错误.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C、让生活污水渗入地下会污染土壤,C错误.D、湖北洪湖的撒围,大九湖的湿地恢复表明人类对生物圈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D正确.2.D【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我国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一现象说明气温高、气压低对风雨花的生活习性有影响,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3.D【解析】A、“万物生长靠太阳”蕴含着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光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B、“大树底下好乘凉”蕴含着生物的生理活动会影响环境,生物影响或改变环境,B正确;C、“鱼儿离不开水”,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错误.4.A【解析】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浮叶植物(如睡莲、浮萍),沉水植物(如黑藻、金鱼藻)和漂浮植物(如水葫芦)以及挺水草本植物(如美人蕉、梭鱼草).可见绿藻属于水生植物.而月季、麻雀、蚂蚁均属于陆生生物.5.B【解析】如图装置“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其它条件温度、湿度等均相同,因此他向左侧放入了10只鼠妇,那么小明应该向右侧放10只鼠妇合适.6.C【解析】该实验探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根据变量唯一的原则,阳光是变量,所以要设置有阳光和黑暗的一组对照实验.对照试验要求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题中温度已相同,所以水分也应当一样,两个花盆都应保持水分充足.7.C【解析】A、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这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因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共生关系,B正确;C、池塘里的鱼属于淡水鱼,不能在海洋中生活,C错误;D、蚯蚓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蚯蚓能富集养分,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D正确.8.B【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9.B【解析】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所以人们大量栽种红树林的目的是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利用了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影响.10.D【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光照.从表格中看出,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如温度、空气、土壤湿度等都相同且适宜.所以他们设计对照实验的时候,把光照作为单一变量.11.C【解析】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说明生物适应环境;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又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12.B【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选项A、C、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都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选项B蚂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大堤的牢固性,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因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13.D【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14.D【解析】A、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光对葵花的影响,A错误;B、雨露滋润禾苗壮,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C、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春天来了,温度升高,植物开始发芽生长,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正确.15.D【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所以夏日走进翠绿的果园,顿感空气清新湿润,这得益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16.D【解析】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目的是威慑、警告其它动物,不要靠近我,属于警戒色;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蜂兰的唇形花瓣酷似黄蜂,(蜜蜂兰开的花,形状酷似雌性蜜蜂,有头、有翅、有腹不说,身上还有许多短毛,简直可以乱真.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还能发出一种雌蜂准备交配的气味,以迷惑雄蜂.)目的是引诱雄性黄蜂,前来帮助蜂兰花传粉,属于拟态.17.B【解析】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的动物,地处寒冷地区,空气寒冷而干燥,与这个特点相适应,耳朵较小,毛也很多,有利于保持体温,能抵御寒冷的环境.而生活在炎热的环境中的动物,地处炎热,耳朵较大,体型较大,尾巴长,毛也很少,有利于散热,能抵御炎热的环境.因此,比较图示不难看出,只有图像B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寒冷环境相适应.故答案选B.18.A【解析】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正确;B、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 错误;C、“草盛豆苗稀”说明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竞争,C错误;D、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浅处生长着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D错误.19.B【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作茧自缚”可作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实例.20.A【解析】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眼虫细胞内有叶绿体,在有光的环境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环境中又能从外界摄取有机物,这种现象说明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21.(1)其生存环境(2)A (3)温室(4)减少直至濒危灭绝(5)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解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如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沙漠狐生活在温度较高的非洲热带沙漠,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2)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A.因为A的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4)极地狐已经适应了寒冷的北极环境,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温度升高,极地狐将会不在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极地狐将会减少直至濒危灭绝.(5)让地球“退烧”的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使地球退烧.22.(1)光(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①明暗;②10 ③平均值;多;少;喜欢;阴暗的环境中生活【解析】(1)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所以实验变量是光.(2)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可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光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3)①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盘内形成明暗两种环境.②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右侧中央处放10只鼠妇,静置2分钟.③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全班各组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因此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使结论更准确.预测结果: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多,明亮处的少.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23.(1)A;细菌;(2)B;(3)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4)巴氏消毒【解析】(1)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2)甲图中A瓶与B瓶对照,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因此A瓶内无菌,而B瓶不作处理,没有高温灭菌,因此B瓶内有细菌,实验变量是细菌的有无.乙图中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将瓶颈打断,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入肉汤,因此乙图的实验变量也是细菌的有无.所以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细菌的有无,故选B.(3)“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B瓶不做处理有细菌,所以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精练一、单选题1.骆驼刺、梭梭等沙漠植物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制约生物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会制约生物的生存C.环境能影响生物D.生物会影响环境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豆苗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资源。
豆苗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捕食C.互利合作D.竞争4.环境影响生物,下列反映水这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重要影响的是()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B.春江水暖鸭先知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干旱使农作物减产5.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实例中属于保护色的是()A.枯叶蝶形似枯叶B.毒蛾体色鲜艳C.羚羊奔跑快速D.蚱蜢颜色翠绿6.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草原的斑较色彩相近,以上实例体现了()A.温度对生活分布的影响B.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B.合作C.竞争D.寄生8.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B.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C.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9.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C.春天来了,一片绿色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0.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和分布的影响时,某班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许多组对照实验,下列对照实验中变量设计不正确的是()A.湿土和干土B.光照和阴暗C.温度和食物碎屑D.20°C和40°C1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错误的做法是()A.用多只鼠妇做一次实验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B.实验变量是光照C.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一致D.这是一个对照实验1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枯叶蝶的外形像一片枯叶C.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D.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年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1.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可以适应极地寒冷的环境B. “春来江水绿如蓝”,该诗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 “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间最常见的捕食关系2.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B. 果蔬种植者经常采用塑料大棚,体现了阳光对生物的影响C. “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农林害虫体现了生物间竞争关系D. 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 当气温骤降时,有些同学因未及时添加衣物,得了感冒,但有些同学虽然也未添加衣物却并没有感冒。
对这两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前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后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B.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影响环境C. 前者说明环境影响生物,后者说明生物适应环境D. 两种现象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4. 苏辙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
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A.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B. 全球变暖致珊瑚虫死亡C. 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D. 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5. 霜降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被霜打过的柿子味道更甜。
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 温度B. 阳光C. 水D. 土壤6. 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常出现春旱现象。
民间有“惊蛰雷鸣,成堆谷米”的农谚。
这说明此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 阳光B. 水分C. 空气D. 温度7.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 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B. 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C. 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D. 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8. 现将有两滴连通的草履虫培养液的载玻片安放在载物台上,在右边一滴边上放一粒食盐,如图,若在显微镜下观察两滴培养液连通处,可见草履虫()A. 向右移动B. 向左移动C. 无明显移动D. 没有特定的移动方向9. 药用植物肉苁蓉常生活在沙漠植物梭梭的根部,并从梭梭根中获得生长所需的有机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1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C.环境改变生物D.生物改变环境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B.树木根深叶茂C.秋季大雁南飞D.秋风扫落叶3.下列不属于生物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湿度B.害虫、蝗虫C.水分、阳光D.土壤、空气4.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蛾类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海参的夏眠D.仙人掌的根系特别发达5.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附着在蟹壳上的海葵和蟹B.猫头鹰和田鼠C.人和血吸虫D.一块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6. 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 )A.水中B.干燥的陆生环境C.潮湿的陆生环境D.土壤里7.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C.毫无关系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8.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A.生物因素B.非生物因素9.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10.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11.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空气1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B.树林底下好乘凉C.鸟类迁徙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1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A.阳光B.江水C.温度D.空气14.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时作业(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自然界中处处隐含生物知识,以下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A.枝芽变成一段带叶的枝条——生长发育B.同一片玉米地里的玉米植株有的高有的矮——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劝君莫打三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生物的繁殖行为2.“田鼠吃土蜂幼虫”体现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合作C.捕食D.寄生3.梭梭树生长在我国荒漠干旱地区,叶呈绿色鳞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梭梭树的蒸腾作用强于一般阔叶类植物B.鳞片状的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C.鳞片状的叶利于其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D.梭梭树的根系往往不发达4.沙漠植物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水分B.空气C.温度D.土壤5.那拉提草原上与羊为竞争关系的是()A.草B.兔C.狐D.鹰6.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
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7.实验小组在校园温室大棚中开展了“探究栽培番茄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活动。
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棚中有空气,无需考虑通风情况B.大棚中没有雨水,要设计灌溉的装置C.杂草会影响番茄生长,要清除杂草D.设计表格,记录番茄株高等信息8.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沙漠中植物稀少——环境影响生物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C.蚯蚓疏松土壤——环境影响生物D.北极熊皮下脂肪厚——生物适应环境9.有些植物在长期周期性火灾中“摸索”出了生存之道:有的种子外皮坚硬,经火烧才能萌发;有的幸存的茎能重新发芽。
(新)人教版生物七上《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附答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根底达标卷1.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表达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2.以下哪项是以鼠妇为例探究“光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A.阴暗、明亮B.潮湿、枯燥C.明亮、潮湿D.阴暗、枯燥3.以下表达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B.“雨露滋润禾苗壮〞C.“草盛豆苗稀〞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沙漠里的一种鼠类白天躲在洞里且将洞口封住,夜里出来活动。
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这是鼠类的本能B.这是鼠类对光刺激的反响C.这是鼠类躲避敌害的行为D.这是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5.以下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狼和羊B.生活在豆植物上的菟丝子和豆植物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D.一起搬运食物的蚂蚁6.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植被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7.我们当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与原产地哈密瓜口感差异较大。
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8.“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这句话直接说明了( )A.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9.以下图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根据图答复以下问题。
(1)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可以分为和,图中的阳光、空气、水等是,鱼、树、鸟等是。
(2)在图中影响树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等。
(3)假设池塘中水的温度过高,鱼可能会死亡,湖水也会被污染,这种现象说明。
能力提升卷1.以下现象属于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A.在空气中含有较多氯气的化工厂附近,植物叶片会受到明显伤害B.沙漠地区植物稀少C.苹果、梨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D.野生人参生长在森林深处2.以下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C.叶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D.“适者生存〞的生物,永远都能适应环境3.以下不能表达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 )A.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响B.竹节虫形似竹节C.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D.蜥蜴遇到敌害自动断尾4.每当冬季来临时,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环境能影响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5.以下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生物都能适应生存的环境,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环境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生物,既有互助,也有斗争C.阳光对植物有决定性影响,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D.生物之间的捕食和竞争会使大量个体死亡,这不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开展6.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的环境中,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
【七年级上册生物】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习题4带答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化,说明生物体()A .都能适应环境B .与环境形成一致整体C.都能生长和生殖 D .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2、被称为“地球的肾”的是()A .丛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大海生态系统3、对于生物生活环境的正确表达是()A.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千篇一律的B.植物的生活环境四时不变C.一种生物能够在任何环境中生计D.任何生物都生活在它所适应的环境中4、以下相关生物与环境互相关系的表达,正确的是()A.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不影响环境B.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C.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孤立、互不影响D.环境不可以限制生物的存在5、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
对此有影响的环境要素是()A .光照B.温度C.空气 D .土壤6、农民种水稻的田里常常长一种叫“稗” 的杂草,在同样条件下,其种子的萌生率比水稻高,长势好,成熟早,所以,很难把它从水稻田里驱除洁净。
从中能够得悉,稗和水稻之间的关系是()A .合作关系B.竞争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7、在实验设计中,以下选项不可以作为一组比较的是()A .25℃和 0℃B.有光和无光C.有空气和无空气D.温度和水分8、到了严寒的冬季,法国梧桐树的叶纷繁落下,而松树依旧生气勃勃。
这表示()A .法国梧桐不适应严寒的环境B.松树不适应严寒的环境C.它们都不适应严寒的环境 D .它们都适应严寒的环境9、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许多,出现今生理现象是以下哪一种生态要素造成的()A .阳光B.温度C.空气 D .水10、苹果在北方生长得很好。
在南方生长得不好,其主要原由是(1A .温度B.湿变C.空气 D .土壤11、以下哪一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 .荒漠鼠夜晚活动B.神仙掌的叶变为刺C.秋季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松散12、山坡南面的树木之北面的树木长势好,其主要原由是()A .温度高B .阳光充分C.水分多D.空气新鲜13、以下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A .七星瓢虫捕食蚜生B.一群麻雀一块去觅食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D.小鸟为占巢穴而在四周鸣叫14、荒漠植物胡杨的根可伸到地下数米深,而且叶片很小,与此相关的要素是()A .温度B.光照C.营养物质D.水分二、简答题1、在科学研究中,用不一样的方法办理同样的数据,常常能够说明不一样的问题。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堂练习 基础知识(word版 含答案)

(基础练)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课堂练习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等。
2.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
3.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
4.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中,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实验组是_______,对照组是_______。
5.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素,另一类是非生物因素。
6.城市管网漏水,农田大水漫灌,工业生产用重复率不高等水资源浪费现象比比皆是。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专家,你将对我们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什么建议?。
7.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
8.通过科学探究已知: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如果作出的假设是“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那么变量就应是________。
9.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___________,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进一步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时,若提出的问题是“潮湿环境会影响鼠妇生活吗”,那么该实验中就应当使设计两种环境中除___________以外,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其他条件都相同。
也就是说,在这个对照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
11.栖息地的或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1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______和______环境。
13.高山上的空气温度,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14.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相互的。
15.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 组的蚯蚓蠕动逐渐减慢,一段时间后就不见了.(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影响蚯蚓的生活,它属于 .(A生物因素B非生物因素)(3)在本实验中设置甲瓶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光.温度.水.空气2.光温度水空气3.各种影响因素4.温度;温暖的环境;低温的环境5.生物因素6.改进供水管网的密封性能,农田实行滴灌.喷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耗水量(符合题意即可)7.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8.土壤湿度的大小9.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10.湿度光照温度湿度11.破坏丧失12.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影响;改变13.稀薄低14.影响作用15.(1)乙(2)水;B(3)对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选择题1.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水C.温度D.空气2.对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因素B.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蛇、蛙等因素C.A和B的总和D.A和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A.合作B.竞争C.捕食D.寄生4.下列各组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血吸虫和人B.蛇和田鼠C.蚊子和青蛙D.稗草和水稻5.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河边垂柳的树枝长向河心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D.大树底下好乘凉6.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B.热带森林中的猿类上肢长且粗壮C.有蚯蚓活动的土壤,土质比较疏松D.雷鸟在冬天时羽毛是白色的,夏天时是棕褐色的7.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的关系B.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9.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发现,它们经常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鼠妇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些地方?对此有人作出了以下四种假设,其中不符合生物学常识的假设是( )A.鼠妇躲避天敌B.鼠妇喜欢潮湿C.鼠妇厌恶取食D.鼠妇怕见强光10.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 A.分组实验B.重复实验C.独立实验D.对照实验11.在同学们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水B.光C.空气D.温度12.影响生物生活的下列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B.错过季节播种,小麦减产C.田间杂草多,作物产量低D.大雁南飞1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 )A.鼠妇的数量B.土壤的干湿度C.温度的高低D.光线的明暗14.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新版)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2.非生物因素:光、______、水、______等。
3.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________。
(1)______关系。
举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______关系。
举例:稻田里的杂草与水稻。
(3)______关系。
举例:一个窝里的蚂蚁。
二、对照实验在研究________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___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的实验。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________的影响,生物必须________才能生存下去。
同时,生物也__________和______着环境。
2.举例。
(1)荒漠中的骆驼,_______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 ℃时才______。
(2)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________。
(3)对寒冷的适应: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________的厚度可达60毫米。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______。
3.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______,生物也在不断______,适应环境。
答案:一、1.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2.温度空气3.其他生物(1)捕食竞争合作二、一种条件不同相同三、1.生态因素适应环境影响改变2.(1)尿液出汗(2)长很多(3)皮下脂肪(4)疏松3.改变进化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1.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1)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
光能影响动物的体色,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很窄,温度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3)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及答案
知识需要不断地积累,通过做练习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为大家提供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欢迎阅读。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3.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的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A.合作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下图所示。
他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量如下表。
通过分析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地点鼠妇数量
水泥路上0
水槽边的石头下24
庭院里的花盆底下18
干草地中2
A.高温干燥
B.阴暗潮湿
C.空气污浊
D.阳光充足
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草盛豆苗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