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合集下载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完善社会治理体 制,提高社会治 理能力
加强社区建设, 促进居民参与
改革开放:中国经 济快速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
贫困人口:贫困问 题逐渐凸显,政府 提出扶贫目标
全面小康:党的十 八大提出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目标
意义:全面小康社会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 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 段
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提升国际地位:全面小康社会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 加重要的作用。
促进全球经济发 展:全面小康社 会的实现将带动 国内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为世界 经济增长提供动 力。
增强国际合作:全 面小康社会建设过 程中,中国将加强 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 战,推动全球治理 体系的完善。
优化公共服务, 提升民生福祉
推进扶贫帮困, 缩小贫富差距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加速
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将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进步:全面小康社会将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福祉。 科技创新:全面小康社会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国际合作:全面小康社会将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家竞争力。
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推动全 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社会。

人的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即是题中之义,更是前提条件,因为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只有人拥有了健康,才能拥有万物,反之,将失掉全部。

过去的几年里,我县在“展开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纲》,作了踊跃有利的试试和探究,并获得了明显的成绩,2000 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有五个乡镇被评为省体育先进乡镇,一个乡荣获省体育特点乡称呼,一批基层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集体和个人,体育人口不停增添,民众体育意识有效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宽泛展开,民众性体育比赛热喧闹闹,竞技体育水平大幅跃进,向国家和省市运动队、学校输送了包含王成意、江浩俊、卢文华、康雄伟等在内的一大量优异运动员。

一、实行“五搞”战略,鼎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展开我县作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宁波市全国城运会体育贡献奖得主的支点在哪里?41%的体育人口,雄厚的民众体育基础。

目前,我县人民民众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等观点深入人心,在清早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停增添的同时,利用晚间、白天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人数在不停增添,锻炼的对象也日趋全面,有由老人和孩子向中青年人群发展的趋向。

昨年是实行《全民健身计划大纲》二期工程第一阶段承前启后的一年,因为年初非典的影响,民众体育活动遇到必定影响,但广大民众的健身意识也因非典而空前高涨。

昨年到现在,我县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以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中心,县体育中心和13 个体育单项协会为依靠,举办形式各异的大小民众体育活动 140 余次,参加民大家数达到 30 万人次。

各种集体活动的展开,极大创建了全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气氛,创建了全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时机,同时丰富了全县民众业余文体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党中央确定的战略任务。

它是指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点如下:一、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其他各个领域的基础和保障。

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创新驱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努力增加人民的收入,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保障,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居住地。

五、开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深化国有企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制度,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覆盖,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改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改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首先,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是经济全面发展。

经济全面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关键。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经济全面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经济全面发展还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资源,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力量,从而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

其次,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二是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全面进步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全面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要建设法治社会,要建设民主社会,要建设和谐社会。

文化上,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科技上,要加强科技创新,要提高科技实力,要推动科技进步。

社会上,要加强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要增强社会凝聚力。

只有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够为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障。

最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三是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要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要让人民有更多的安全感。

只有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才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是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点和思考题)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点和思考题)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点和思考题)一、要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

(3)全面教刨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时间是本世纪头20年。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关键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7)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奔向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的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

(2)总体小康水平的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3)实现全面小康的措施和条件。

二、思考题:1.(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的,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800---1000美元,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或只能是低标准的,而是在当时国家现有条件下,20世纪末目标不可能定得太高,所以称之为“小康社会”。

其内涵是: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3)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关系作者:邴正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7期邴正今年“两会”的一个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研究国家发展的各方面相关问题,“两会”也可以说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员会、落实会。

所以,我们理解“两会”精神应该主要围绕“四个全面”展开。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制定了用20 年时间(2001—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 年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宣示全面从严治党。

2014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首次提出“ 四个全面”。

截至2015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1 次阐述了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

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

”“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四个全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序推进“四个全面”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人民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具体的社会方面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个梦想,既是国家的梦,也是人民的梦,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试题及标准答案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试题及标准答案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试题及标准答案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作者:————————————————————————————————日期:2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答: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重大问题?答: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 收稿日期〕 2006一02一20 〔 作者简介」 帅传 系(196 一) , 湖北谷城人, 4 男, 襄樊学院政法系讲师, 硕士。
49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十五大报告中, 我们党制定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经济、 政治、 文化的基本 目 标。这三个基本 目 标的总体归 旨, 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 济和文化, 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文化条件;建设中国
2006 年第 3 期
( 总第 9 7 期 )
牡丹江教 育学吮学报
J 0 U R N A L O F M U DA N J 1A N G COLL EG E O F EDU CA T I0 N
N o. 3 , 2006
T o ta l N o. 97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帅 传 系
践表明, 要保持社会 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 社会 主义的不 同发展 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 这是 由社会 主义新 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 , 实现这个 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 。但是 , 没有 起点就没有终点 , 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江 泽 民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 十周 年大会 上 的讲 话 明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局面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
[ 中图分类号〕 D619
[ 文献标识码〕 A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能力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知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教材分析及处理导语导语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点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情景再现包括一个引言和两个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奔向全面小康》。

引言通过“小康”一词的广泛使用,引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着重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着重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含两个◎。

第一个◎用数据和事实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个◎通过数据和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具体规定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过程性。

第二目《奔向全面小康》含两个◎。

第一个◎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与“全面小康”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二个◎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际性、可行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明确青少年肩负的历史责任。

阅读与活动阅览人生通过阅读《畅想全面小康》一文,告诉学生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中,感悟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与综合性,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深化本课主题。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期 下 / 总第882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工作观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
会主义事业更加全面、协调、稳定、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是执政党更加得到中国人民支持和拥护的过程。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是我们务必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

小康社会是法治社会,“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只有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稳步推进,全面小康目标才能如期达成,从严治党才有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 1 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心的重要特别设置中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心的重要特别设置中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心的重要特别设置中文一、迈出实现伟大梦想新的一大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及“小康”概念,将“小康”比作中国式的现代化,给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赋予了中国特性。

自“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来,其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的标准不断提高,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既包含作为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也包含实现战略目标的实践要求。

在战略安排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必经阶段。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目标内涵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战略布局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治国理政总方略。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重要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四个全面”共同支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战略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实现总体小康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层次性跃升,要求拥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期待更高品质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拥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期待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期待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期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和健康的绿色食品。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1. 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A. 发展战略B. 发展道路C. 发展模式D. 发展观【D】2.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科教兴国B. 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C. 发展D. 发展战略【C】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A. 速度至关重要B. 以人为本C. 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D. 全面、协调、可持续【C】4.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A. 农民B. 税费改革制度C.D. 农产品市场体系【C】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B. 坚持以人为本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 实现可持续发展【B】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A. 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B. 坚持以人为本C.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 坚持五个统筹【A】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 坚持以人为本C.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D.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C】8. 2004年宪法新增内容中最重要的是A. 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B.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C.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宪法D. 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C】9. 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行政法》C. 《公务员道德规范和依法行政法》D.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A.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B. 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C.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D. 市场经济秩序中的诚信问题【AC】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指A. 树立全面的发展观B.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C. 树立协调的发展观D.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ABCD】3.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叙述正确的有A. 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描述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C.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 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ABCD】4. 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解决好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是提高A.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 党的领导人的知识水平C. 党的法律意识D.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AD】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动力是A. 改革开放深化推进的需求B. 处理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要求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考验与挑战D. 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ABC】三、简答题(1、2题每题8分,3、4题每题10分,共36分)1、简述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及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1是全面发展;2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2、简述五个统筹的实质与内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做到这“五个统筹”,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五个统筹”是从全国总体情况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各异,统筹协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3、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实现哪五大转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2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1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2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3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4、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认为是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四、论述题(22分)现在的农民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1是农民人口众多.至今还有9亿多农民.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国家,不应是一个农民占到了75%的国家.如何减少农民这是我们今后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之一.2是农民较穷.农民穷是比较城市居民而言的,是比较我们的经济成就而言的.十六大报告说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的小康社会”.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的GDP翻了三番多,年递增9.35%,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得到很大的增加.这几年略有增加,主要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事实上中国现在还有62%的农民单靠农业收入,而这部分农民的收入,这些年是在减少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95年是2.72∶1,2001年为2.92∶1,二零零二年为3.1∶1,二零零三年扩大为3.2∶3是农民内部的分化.表现在收入上,前面讲的农民收入是平均数,在平均数下面掩盖了很多问题.以2001年为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其中在平均数以下的占58%.有13.22%的农民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也就是还有1亿多人为贫困农民,其中2000多万为绝对贫困农民.四是当前农民失地带来的问题.有不少地区在“加快城镇化”、“经营城市”等口号下,空前规模地侵夺强占农民的土地,所到之处,毁农民的庄稼,拆农民的老屋,强占农民的耕地,逼迫农民迁移;只按计划经济时期规定的标准给予极少的土地补偿费.这种不平等不等价的交换,一方面使失地农民数以千万计,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不法房地产商则从中渔利.这数万亿元资金,成了这些年不少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并主要用于城市建设,这对农村对农民则是莫大的损失.有人推算,这笔资金如果大部分能用到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那么,农村的发展将大为改观,城乡差距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悬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征地办法,现在看是多快好省的,实际上后患无穷,既对农民不利,对农村发展不利,对国家对城市发展也是不利的.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依然严重,需要进行认真反思,找准原因,科学制定出相应的方针和政策.,从根本上说,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改变.我国一开始学习苏联,搞计划经济,实行合作化,农民丧失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的任务就是保障供给,保证满足国家对农产品的需要.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粮食的价格是由国家来定的,农民卖粮给国家叫作给国家做贡献,是卖“爱国粮”,根本不是等价交换.因此,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个深化改革的问题.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形成了我国“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经济上,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不同.而这种不同在政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个代表,而农村人口却是96万人产生一个代表.在社会上,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有人统计过,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有14个不一样.再次,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利于农村和农民.为什么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其根源就在于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格局严重不利于农民和农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现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城乡一体的,都应该由国家来承担,或主要由省级财政来承担,不能往下推压. 国家卫生经费的分配格局也不利于农民.国家每年的卫生经费支出是几千个亿,但是85%给城市,只有15%给农村.现在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地区的农村缺医少药.,是认识上的严重滞后.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是否已经到了该反哺农业的时候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般是20多年以后就开始反哺农业,日本、韩国都是这样.而我们现在已经过了50多年了,还在大量地向农民索取.我国的城乡差距这些年不仅没有逐步缩小,反而是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城乡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一个是通过农民工.据农业部统计的数字,二零零二年我国有农民工9460万,按当年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个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2.5万元的价值,但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有8000元.每个农民工为打工的城市做了1.7万元的贡献.这样9460万农民工共给国家和城市做了1.6万亿元的贡献.农民工老了,病了,残疾了,送回农村;农民工的老人在农村养着,农民工的孩子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只用农民工的劳动,农民工的一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全推给农村.这样的不平等不等价交换,农村焉能不穷,农民焉能不苦?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征地.全国征地所得一年好几千个亿,哪个地区征地越多,富得也越快.这就城乡之间本来就很大的差距变得更大了.从以上分析可知,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束缚问题,我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就远不能得到解决.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特别是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改革乡镇现有的行政体制包括财政体制,逐步缓解乡镇一级负债累累、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特别是,要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定,天下定.虽然我国政府一再重申现有土地承包制度不变,但事实上农村的土地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有人建议实行土地国有制,把土地的所有权收归国有,使用权归农民,再不变更.农民可以转让自己承包的土地给别人耕种,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另外,还有人建议把宅基地还给农民.现在农民的宅基地属于集体,农民既不能出售,也不能抵押.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解决“三农”问题,只靠发文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央还应该有一个专门而明确的机构来具体领导和指挥.为此,有人建议不妨恢复农村工作部.个人必答题(共70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C)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X)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 4. 简答 5. 辨析 6. 论述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A.发展成果由特权阶层享受B.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C.发展成果由贡献大的人群分享D.发展成果由全体国民共享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B.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C.以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振兴中华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从解决()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5.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承诺不以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6.“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A.“一个中国”的原则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C.港澳台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D.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7.最早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N十剑英D.邓小平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8.最早提出“一国两制”概念的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9.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A.“十九条”B.“一纲四目”C.“邓六条”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0.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A.1979年B.1982年C.1983年D.1984年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1.台湾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比港澳特别行政区更高的自治权利()A.拥有行政管理权B.拥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C.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2.实行“一国两制”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A.行政管理权、立法权B.独立的司法权C.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D.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3.从“一国两制”构想延伸开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想是()A.分而治之B.共同治理C.和平共处D.共同开发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4.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形成了()A.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格局B.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D.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5.台湾问题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B.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C.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D.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6.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属于()A.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B.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简答题17.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路径到2020年,中国已经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阶段目标,这个目标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路径是什么?第一,发展经济。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发展经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措施,包括降低企业税负,扩大内需,加强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等,总体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稳定,促进了就业和财政收入增长,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只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与民生的双重目标,加强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最重要的元素,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推进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节能减排,加强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路径还包括促进民主法治、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防安全、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在实践中需要协调推进,相互促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人民的利益和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建共享共治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阶段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

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关乎亿万人民的利益,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新起点,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入党申请论文

入党申请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正确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科学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对这一崇高价值目标的确认,而且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认真学习和领会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主要包括个人的劳动活动和劳动能力,个人的社会关系,个体素质和个人需要等方面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曾经淡化甚至忽视人的发展问题。

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气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重新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出来,并加以深入阐释、有所创新。

他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人的全面发展应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互统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发展,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人类的两个不同侧面,但他们不是相互脱离而是相互渗透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重要价值尺度,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的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带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还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用经济增长的单项指标来取代社会发展的全面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片面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生态问题。

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些现象。

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第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