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市场供求失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保险市场供求失衡

一、农业保险排斥性:内涵与判定

作为金融排斥的一个重要部分,农业保险排斥的研究多包含在金融排斥的研究范围内。金融排斥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9〕为应付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更加注重“价值最大化”目标,逐渐向有影响力、富裕的社会群体偏移,远离那些贫穷的、无影响力的劣势群体,逐步撤销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使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导致金融排斥。农业保险排斥作为金融排斥的分支,反映了社会部分群体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获取农业保险服务,这可以有效地解释社会经济中一方不能享受社会经济服务的现象。对于判定是否存在金融排斥性,广大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判定标准。Kempson和Whyley〔10〕1999年将金融排斥划分为六大维度———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地理排斥,主要指金融服务设施的距离远近,这会影响消费者的机会成本;评估排斥,即金融评估程序阻碍了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获取;条件排斥,指附加于金融产品的条件对部分消费者有明显的限制性;价格排斥,即金融产品价格太高,部分群体只有支付自己不能承受的价格时才能获取金融服务;营销排斥,即部分社会群体被排除在金融产品营销目标或营销范围外;自我排斥,主要是指部分群体认为自己没有太多希望或可能获取金融产品,进而把自己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该种方式丰富了金

融排斥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可以从社会环境和市场主体方面尤其是金融经营层面对一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较深入有效解释金融供需失衡的现成成因。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信贷、储蓄等金融服务,有自己的特殊性。当前农业保险仍需要政府支持,市场不完善,农户投保不积极,保险公司供给热情不高,但农业保险同样适合金融排斥相关理论。农业保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农业保险供需不足、较其他金融产品市场发展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金融排斥上更多的表现出农户自身的排斥,并且这种农户自身排斥较其他金融产品更明显。因此,我们将通过农户自身排斥表现出农业保险自身的特殊性。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WTO所规定的“绿箱”政策之一,是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业生产的有效工具。我国农业保险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尝试阶段(1934~1949年)、起步阶段(1950~1956年)、发展阶段(1980~1992年)、停办萎缩阶段(1992~2003年)、复苏阶段(2004~2006年)、拓展阶段(2007年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1984~1992年农业保费收入由1137万元增加到8.2亿元,年增长率达71%,但之后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市场迅速萎

缩,到2001年,农业保费收入仅为3亿元,不足1992年农业保费的40%,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2004年以后,国家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并根据各省实际情况进行险种拓展试点工作,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004~2011年,农业保费收入由2.77亿元增长到173.8亿元,年增长率为80%,同期保险险种不断增加,2007年在全国6省开展5种农作物试点;2009年以后,险种逐步拓展到养殖业、林业、渔业等层面,农业保险服务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保障了农户利益,2010年农业保险共覆盖1.4亿户次,为2100万户次受灾农户提供了受灾补偿。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势头较好,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业保费在产业保费中比重持续减少,保险覆盖率较低,农业保险市场供需不足,农户投保积极性仍然不高,投保产品种类较少,保险补偿较低等。1992年,农业保险收费占产业保费收入的2.16%;2010年,农险占比仅占产业保费的2%;2011年,农险占比更是下降为1.21%。同时,我国巨灾风险制度仍不完善,保险覆盖面和保险深度较低。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率不足保面的5%,近95%的种植业、养殖业缺保。2011年,我国巨灾灾害保险最高覆盖面不足3%,这都远低于当前30%的世界平均水平。农户投保意愿不强烈,农业保险对农户保障力度较低。从农业保险密度来看,1992年平均每户农业保费0.96元,

平均每人保费0.14元,而到2009年,平均每户农业保费为0.65元,平均每人保费仅为0.08元,呈递减趋势,农业保险市场仍然面临供需“两难”现状。农业保险险种单一,目前各省的农保险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上,对经济作物和副业产业投保还处于开始阶段,农业保险的宽度和深度仍然不足,农业保险最初险种超过60多个,而到了2005年,农保险种已经不足30个。当前投保及理赔程序复杂、理赔较低也是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998~2000年,农业自然灾害平均每年补偿为37.31亿,这仅相当于补偿农业产值损失的2.2%,按乡村人口计算,平均人均自然灾害救济为4.4元,人均农业保险补偿为0.37元,另外,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从农业保险排斥性视角看农业保险市场供求失衡

我国农业保险等农村民间金融在农村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合法地位,生存困难,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作用不明显。造成农村农业保险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较多,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市场存在严重的农业保险排斥,保险等金融机构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户造成了较强的保险排斥性,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1.农业保险政策特殊性及产生的明显的农户自身排斥系统性风险主要指不能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的市场风险,其往往带来大规模的农业灾害赔偿,保险公司损失较大,对于不同的投保人、

不同投保标的或者不同区域,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能力会大打折扣。信息不对称主要指农业保险过程中,交易双方存在信息数量和质量间的差异,信息占优者(农户)容易产生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农业保险人的经营成本。正外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保险“消费”的正外部性与农业保险“生产”的正外部性,正外部性导致的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不相等,进而产生供需不足。保险机构经营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村地区产生了金融抑制,农户在保险需求过程中会产生自我排斥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农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遭遇繁琐的程序,甚至被条款限制,因此农户在遭遇自然风险时通常依靠自己或者在农村内部解决。华中农业大学农业保险排斥调研组通过调研也验证了该结论,大量农户认为从保险公司方便快捷购买保险的可能性比较小,地理条件限制,对保险公司不信任,程序繁琐等阻碍了农户获得农业保险服务,该比例达到近72%。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农户会主动放弃购买农业保险,进而也就把自己排斥在了保险服务之外。

2.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地理距离上来看,农业保险网点多设于市县,乡镇地区营业网点很少或基本没有从经济学角度看金融机构撤销或不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是理性的,因农村地区经济较落后,金融服务需求相对较少,以及农户居住分散和交通不便,会增加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但农村地区各金融机构的撤销,势必会影响农村经济正常发展。到2010年,我国农村地区平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