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报刊知多少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输出品牌。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中国电影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电影史电影史是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电影人和经典的电影作品,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影理论电影理论是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理论主要包括电影美学、电影史学、电影批评等方面。

电影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电影作品。

三、电影制作电影制作是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

电影制作包括电影拍摄、剪辑、音效、配乐等方面。

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电影作品的质量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中国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和赞誉。

四、电影市场电影市场是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市场包括电影发行、电影放映、电影票房等方面。

电影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力量。

中国电影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包括了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制作、电影市场等方面。

只有深入研究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电影,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盘点新中国的电影杂志

盘点新中国的电影杂志

盘点新中国的电影杂志瞿孝军近日看到博客有对《电影文学》等东北几家电影杂志创刊号的介绍,感觉是个不错题材。

博主费尽苦心,极力查找搜集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电影杂志创刊号资料,由于目力见识有限,仍然难以弄全。

资料除参考了怀刚博客文章,多半从网上搜集,特别是有些电影杂志办办停停、分分合合,刊名换来换去,组织起来难免有误。

这里搜集组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17种电影杂志是(以创刊时间为序):《大众电影》、《世界电影》(《电影艺术译丛》)、《电影故事》、《电影艺术》(《中国电影》)、《东方电影》(《上影画报》)、《电影世界》(《长春电影画报》)、《电影文学》、《上海电影》、《人民电影》、《电影》(《电影通讯》)、《电影评介》、《中国银幕》、《电影选刊》、《当代电影》、《看电影》(《电影作品》)、《环球银幕》、《电影画刊》。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杂志,都在这里面了。

但也难免挂一漏万,尚需不断完善补全。

(文中绿色标明的是博主手头拥有的杂志。

其中拥有1979年复刊以来的所有《大众电影》,1992年以及1999年以来所有的《电影艺术》,2006年以来所有的《当代电影》。

其他标为绿色字体的是因杂志某期有好的专题或素材而零购的。

)新中国第一份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创刊号:《大众电影》1962年第10期开始采用郭沫若所题刊名,老舍为《大众电影》题诗“图画绕诗意,文章风格新。

根深群众里,苍丽四时春。

”《大众电影》1966年第6期停刊号1979年1月《大众电影》复刊号《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以清新生动活泼的内容与形式而受到欢迎。

当时负责该刊编辑工作的是上海市电影事业管理处研究室。

1952年 4月,该刊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北京编辑出版,成为指导全国广大观众鉴赏电影的刊物。

1957年成立《大众电影》编辑部,由中国电影出版社领导;1960年随同中国电影出版社划归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领导。

概率知多少观后感500字

概率知多少观后感500字

概率知多少观后感500字概率知多少观后感《概率知多少》是由黄晓明、郑恺、王迅等人主演的一部喜剧电影。

这部电影以概率这一数学概念为基础,讲述了一位数学天才王大陆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利用概率理论解决问题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不禁对概率这个平常却又深奥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电影中的主人公王大陆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看到了概率的奥妙和应用。

概率,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常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购彩中,我们购买某张彩票中奖的概率是多少?又或者在赌场中,玩家有多大的机会获胜?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概率理论得到解答。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概率一直是一个模糊而又神秘的概念。

在电影中,王大陆运用概率理论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如何优化遛狗的路线、如何选择合适的谈话对象等。

这些问题被王大陆用概率的思维方式一一击破,使得周围的人对概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观众们也反思到,概率并不是一种复杂难懂的理论,而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电影中的笑点和情节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要演员们的表演功底和默契配合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概率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以喜剧方式呈现给观众,既能充分展示王大陆的智慧,又能带给观众笑点,使得概念有了更具体的实践意义。

通过观看《概率知多少》,我对概率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概率并非仅仅是在学校的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会使用概率的思维方式,能够使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更加理性和准确。

同时,概率也告诉我们,成功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除了对概率的理解,这部电影还引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基础性的学科,它是对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抽象、定量描述的语言和工具。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己在各个领域中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概率知多少》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故事情节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具有一定的深度。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1896年据《申报》记载,本年8月2日晚,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一组“西洋影戏”。

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次外国电影放映活动。

1905年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在老板任庆泰的主持下开始兼摄电影,从而揭开中国民族制片业的第一页。

首部影片为戏曲纪录片《定军山》(仅摄“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由京剧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主演。

在此后数年中,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均为戏曲短片,拍成后主要在任庆泰自己创办的“大观楼影戏园”上映。

1909年丰泰照相馆遭受火灾,自此停止拍片活动。

1911年杂技幻术家朱连魁为一家名叫“美利公司”的洋行拍摄纪录片《武汉战争》。

这是由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

该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战斗情形,广告称:“凡两军战争可惊可骇、可悲可惨之真相,无不毕具。

兹用电灯影戏演出,睹之与亲临战场无异,大足增发赴义之雄心、报国之热血!”1913年上海两位美国商人依什尔(A.Yiesel)和萨弗(T.H.Suffert),接办同籍电影制片商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ain Brasky)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由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组织新民公司承包其全部拍片业务。

第一部影片为《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依什尔担任摄影。

这是中国人拍摄的首部故事片,长4本。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先由德国进口的胶片来源断绝,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14年停业关张。

1916年张石川、管海峰等人集资创办幻仙影片公司。

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专门性质的制片机构。

但仅出《黑籍冤魂》一片,即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告倒闭。

1917年商务印书馆以不足三千元盘进某美国影商的一批电影器材,开始兼营制片和放映业务。

后其电影业务不断扩大,于1918年专门成立“活动影戏部”,并建成中国第一个玻璃屋顶的专业摄影棚。

1918年罗明佑在北京创办真光电影剧场。

在此后近10年中,罗氏以北京“真光”为基础,经营区域不断扩大,最终以华北电影有限公司作为垄断性组织,控制了北方五省的电影放映和发行业务。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
34.孙瑜《故都春梦》;“联华”的第一部影片。
35.《保卫我们的土地》“第一部献给后方群众的作品”(史东山)
36.《塞上风光》第一部描写塞外生活并以蒙汉团结为主题的好影片。
37.《长空万里》(1941孙瑜):我国第一部描写空军作战的影片。
38.“万氏兄弟”:中国动画电影的开拓者。
39.《纸人捣乱记》(万氏兄弟):我国第一部动画短片。
26.沈西苓:30年代一位颇具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处女作《女性的呐喊》;《十字街头》中国电影史上
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27.《桃李劫》(袁牧之应云卫):中国电影始终第一次全面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的影片;本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划时代之作。
28.《都市风光》;音乐讽刺剧
1.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 (上海徐园放映)
2.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任景丰(丰泰照相馆老板)《定军山》戏曲片
3.中国第一部无声故事短片:郑正秋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
4.中国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影:黎民伟《庄子试妻》
5.第一批中国长故事片:1920到1921 上海 《阎瑞生》(第一部)、《海誓》、《红粉骷髅》
6.1922年3月明星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成员: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
郑鹧鸪、任矜苹等。
7.《孤儿就祖记》(1923、郑编、张导):开创了中国有电影以来最高票房纪录;郑早期的优秀代表作。
8.洪深是进入电影业的第一位新文化人,给明星公司带来新气象,标志着明星公司进入一个新阶段。
29.《春蚕》(由夏衍根据矛盾小说改编):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第一次被改编为电影。
30.《桃李劫》袁牧之;第一部电影剧本

中国电影的发展及特点知识

中国电影的发展及特点知识

信息检索检索名称:中国电影的发展及知识特点组员:刘康刘天运胡靓姜洪薇班级:计算机多媒体10-1目录一.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 (胡靓)31.萌芽时期(1896-1930) (3)2.发展时期(1931-1936) (3)3.凋敝时期(1937-1945) (4)4.复苏时期(1946-1949) (4)5.持续稳定的发展(1950-2010) (5)二.中国电影的特点...................................... (姜洪薇、刘天运)61.观众性 (6)2.时代性 (8)3.综合性 (9)三、中国电影的优势与劣势 ........................................... (刘康)121.劣势 (12)2.优势 (13)一.中国电影的发展史1.萌芽时期(1896-1930)从1896年到1930年是中国电影的萌芽和形成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以引进外国影片进行放映到与海外资本联合制作再到中国人独立拍片的历史过程。

并在此期间拍摄了近600部电影,其中较为著名的影片有《定军山》、《掷果缘》(劳工之爱情)《花木兰从军》等。

2.发展时期(1931-1936)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

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

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

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

做传媒应该知道的网站

做传媒应该知道的网站

做传媒,学编导,新闻,应该知道的网站。

新闻传播学习网(一)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0、中国新记者网1.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中华传媒网3.千龙网新闻社区/community4.京华传媒网5.中国新闻研究中心6.新华传媒工场7.传媒观察8.华文报刊网9.中国报刊网10.慧聪报刊资讯网11.网络广告先锋12.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13.视联网14.中国媒体资讯网15.新闻出版教育网16.6969报纸营销策划17.中国广电网18.五洲传媒19.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G999传媒频道/mediaman21.传媒工厂22.传媒川军联盟23.每日传媒视点24.媒体资源信息网/news25.史坦国际中国传媒论坛/forum26.视听纵横:网络与传播学研究/Cop/Shitzh27.中国广告网28.中国记者网/web/(二)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1.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2.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3.北京广播学院4.兰州大学新闻系/index.htm5.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yxxk/xinwen/_private/index-xw.htm6.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njuc/dep/xinwen7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网/index/coverindex.htm8.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cn/rcxx/rcxx_0/2.htm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0.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1.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2.武汉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13.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Admiss/film/index.htm1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chinese/s11_xws15.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收视中国(三)新闻传播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机构网站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3.中国报业协会/newpage/bkgl/index.htm4.中国广告协会/cn/hygl/ggxh/ggxh/(四)新闻传播业务类报刊网站1.中华新闻网/2.新闻战线/GB/paper79/3.新闻实践/gb/node2/node802/node37145/index.html4.新闻记者/epublish/gb/paper159/index.htm5.南方电视学刊/southtv/index.html6.新闻前哨/xwqs/7.中国传媒科技http://202.84.17.77/2002-2/home.htm8.中国记者http://202.84.17.21/9.新闻知识/xwzs/10.新闻与写作/xwxz/xwxz.htm11.卫视传媒12.青年记者/news/zhuanti/qnjz/qingnianjizhe8.htm (五)传媒界人士的个人网站1.中国新记者网2.我写新传播资讯3.紫金网4.记者郑直5.报纸观察6.成都媒体研究7.中国新闻人文化网8.传播学论坛9.磊周刊10.新闻业界·无冕狗仔队在线11.老王论坛/lwlt12.阿明顾问室/13.语人工作室梦想热讯·传媒观察/media.html14.记者黄义仲15.都市记者16.解放日报记者个人主页/epublish/gb/paper4/60/17.唐老鸭专刊(新华社记者唐师曾个人主页)/tang.htm18.传媒21/media21.htm19.IT写作社区20.第四媒体21.中国新闻人22.记者家园网(六)BBS及电子邮件列表刊物形态1.西祠胡同·记者的家/main.asp2.西祠胡同·新闻传播研究/main.asp。

《电影艺术》投稿须知(官方认证)

《电影艺术》投稿须知(官方认证)

《电影艺术》投稿须知(官方认证)《电影艺术》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ISSN:0257-0181,CN:11-1528/J,邮发代号:2-318《电影艺术》以研究中国电影为本,密切关注中国电影当下的发展动向,全面、专业地描述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理论轨迹,及时展现中国电影的最新成就及创作经验;研究中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史料,深入挖掘世界电影背后的思想/文化。

50年来,《电影艺术》杂志始终走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前沿,内容涉及影视编导、文学、摄影、美术、表演以及纪录片、动画片、国内外电影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是进入影视界必读的专业杂志。

在学术上,《电影艺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以严谨的学风、鲜明的观点、深厚的内容,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成就本刊的一贯学术品位。

《电影艺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重要高校列为核心引文期刊,是高校影视学术评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重要学术文摘杂志的目标物。

依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每年参与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内电影界重大活动,并每年召开十几项新片观摩座谈会、学术研讨会,是电影界最活跃的学术媒体,也是了解中国影人、影事、学术研究最新动态的重要窗口。

《电影艺术》永远秉持学术性、信息性和典藏性,站在中国电影文化建设的最前沿。

主要版块栏目:理论探讨、专题研究、电影家、谈艺录、名家访谈、电影史、影视纵横、佳片赏析、高校园地、国际视野、论谈、外国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杂志稿件要求:1.投稿统一电子邮箱:dyysqk@来稿要求观点明确;立论新颖,条理顺畅;论据充分,数据可靠;以5000千字为宜,欢迎短稿。

2.作者必须保证来稿的原创性,严禁抄袭剽窃,且未曾在任何报刊等各种出版物以及网络发表,由此引起的任何版权纠纷,与本杂志及网站无关。

建国初期电影报刊的艺术性与收藏价值(图)书界新闻

建国初期电影报刊的艺术性与收藏价值(图)书界新闻

建国初期电影报刊的艺术性与收藏价值(图)书界新闻建国初期电影报刊的艺术性与收藏价值(图)2011-11-04 09:55 阅览:450评论:2编辑:观书小生原创作者:方敬东来源:东方早报《上影画报》、《长春电影画报》、《上海电影》、《大众电影》和《电影故事》的创刊号张乐平为《剧影日报》作画“三毛看报”。

《剧影日报》的图画版介绍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幼年童年及其家》。

建国初期电影报刊简史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上海电影”一度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

新中国诞生前后,为了建立新中国的电影舆论阵地,在党的领导下,分管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于伶等人组织了一个班子,先后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电影第一刊《影剧新地》,第一张影剧报纸《剧影日报》。

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影刊《大众电影》在上海诞生。

方敬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留在上海准备迎接新中国诞生的大部分影剧工作者欣喜万分,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紧张筹备着,要办一份新中国自己的影剧刊物。

1949年8月16日,当时影剧界著名人士沈浮、金焰、吴茵、陈鲤庭、郑君里、鲁思等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由毛羽主编的《影剧新地》宣告创刊。

《影剧新地》为半月刊,16开本,宗旨是:“对于当前迎接新中国诞生及全国解放,如火如荼的各项影剧活动与大好形势相结合,各项影剧盛事有一个正确的记载。

”夏衍、张骏祥、史东山、欧阳予倩、梅兰芳、袁雪芬、孙道临、秦怡、汤晓丹等影剧界人士都先后成为该刊的撰稿人。

《影剧新地》从创刊起就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当时影剧界的动态,如曾发表过《解放以后》、《怎样突破困难》、《迎接开国大典通宵大游行》等文章,深受读者欢迎。

特别是在第六期“祝贺新中国诞生专辑”里,大量报道了当时在北京、上海的影剧工作者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场面,报道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的盛况,发表了沈浮、吴永刚等人赴北京参加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感想等文章。

当时上海各界为救灾建国纷纷举行义卖和购买公债的活动,影剧界也积极投入了这项运动,黄佐临、桑弧等捐出了全年的年终奖金以购买公债,不少演员献出整月的工资和拍片的全部报酬响应义卖。

中国电影类学术期刊比较研究

中国电影类学术期刊比较研究

中国电影类学术期刊比较研究在电影研究的领域里,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电影学术研究及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类学术期刊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办刊特色、研究领域等方面,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电影学术期刊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电影类学术期刊主要包括《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

这些期刊以其专业性、学术性、研究性成为电影学术界的重要载体。

《电影艺术》创刊于1956年,由国家电影局主管,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是国内最早的电影学术期刊之一。

其办刊宗旨为电影实践,强调学术性与理论性并重,为电影研究提供平台。

《当代电影》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侧重于对当下电影实践的和研究,为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主要面向影视艺术界、影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成为展示中国电影教育成果和影视艺术研究的重要窗口。

注重学术性与原创性。

《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均强调学术性与原创性,注重发表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的文章,推动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发展。

当下影视热点。

《当代电影》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注重对当前影视热点问题的和研究,通过对行业动态的敏锐洞察,为读者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国际化办刊。

《电影艺术》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积极与国际接轨,选登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研究成果,推动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电影理论。

各期刊均重视对电影基础理论的研究,电影艺术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深化对电影本质的认识提供理论支持。

影视产业。

各期刊对影视产业的研究涵盖了政策、市场、产业链等多个层面,为优化影视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影视文化。

各期刊对影视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方面,探究影视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和未来走向。

影视类期刊发表推荐

影视类期刊发表推荐

影视类期刊发表推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影视类期刊也成为了学术界和影视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这里,我将推荐几本影视类期刊,希望能够为影视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推荐的是《影视文化》期刊,这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影视文化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期刊。

该期刊不仅关注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关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本期刊中,你可以看到对于经典影视作品的深度解读,对于新兴影视现象的独到分析,以及对于影视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无论你是想深入了解影视文化的研究者,还是对于影视作品有着浓厚兴趣的影视爱好者,都可以在《影视文化》期刊中找到有益的信息和观点。

其次推荐的是《电影评论》期刊,这是一本专注于对于影视作品进行评论和评析的期刊。

该期刊不仅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还注重对于影视作品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在这本期刊中,你可以看到对于经典影视作品的经典影评,对于新片的独到点评,以及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度剖析。

如果你是一名影视评论家或者影视爱好者,那么《电影评论》期刊将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

最后推荐的是《影视技术》期刊,这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影视制作技术和影视技术应用的期刊。

在这本期刊中,你可以看到对于影视摄影、剪辑、特效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讨论,对于影视技术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以及对于影视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思考。

无论你是一名影视从业者,还是对于影视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科技爱好者,都可以在《影视技术》期刊中找到有益的信息和观点。

总的来说,影视类期刊作为学术界和影视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影视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希望以上推荐的几本期刊能够为广大影视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期刊能够涌现,为影视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30年代中国电影重点知识总结

30年代中国电影重点知识总结

30年代中国电影(1932--1937)背景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9·18事变改变了国内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

它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国外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左翼电影背景1931年918事变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是推动者中国电影开始变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2年初,又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上海发生了1·28事变。

这一事变对中国电影的变革产生了直接影响。

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猛醒救过的劝告。

面对新的局势,电影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左翼文艺界。

首先是“明星”公司于1·28事变以后不久,邀请左翼作家担任编剧顾问。

1932年5月夏衍、钱杏邨、郑伯奇三人加入了“明星”公司,同时成立了由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

在这前后,田汉和阳翰笙也先后为“联华”公司和“艺华”公司提供电影剧本。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正式开始。

定义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由此而摄制出的一批反帝反封建影片。

艺术创新左翼电影不仅有着革命的思想意识,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创新、突破的意义。

这些影片多以人民大众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和时代,在内容上“尽量利用大众的真生活”,并“拿大众每天接触的人物做主角”,在形式上则强调“多动作,少对白”镜头画面简捷明快,质朴真挚,使银慕上充满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实而新鲜的时代生活气息和强烈而深刻的艺术力量。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公布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结果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公布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结果的通知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公布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8.02.12•【文号】新广出发〔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2.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关于公布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结果的通知新广出发〔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2017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工作。

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央报刊主管单位共报送了726种报刊参评。

经评审,总局确定了《人民日报》等100种报纸、《求是》等100种社科期刊、《细胞研究(英文)》等100种科技期刊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名单(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各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相关报刊主管主办单位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对入选的“百强报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并给予鼓励;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及保障机制,在重大项目、资源配置、数字转型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推动“百强报刊”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的出版单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进一步做好舆论引导、宣传阐释和主题出版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加强内容建设,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壮大主流舆论;要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传播,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全国“百强报刊”的品牌引领示范作用,为加快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电影人物知识点总结

电影人物知识点总结

电影人物知识点总结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中国经典电影。

该影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中国政治变革时期的命运故事。

这部电影获得了许多国际性的奖项,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该电影中一些重要人物的知识点总结。

程蝶衣影片中的程蝶衣由张国荣饰演,是一个京剧剧团的男主角。

他天资聪颖,因此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剧团中的明星。

他在京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都颇负盛名。

程蝶衣可谓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中的佼佼者,甚至亦有一些影响力。

在情感方面,程蝶衣与同剧团的段小楼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人经常在戏台上合作演出,彼此之间的默契与黯然销魂的表演,三观的火花,最终促成了他们之间的执念与情愫。

然而在中国政治变革时期,段小楼决定退出戏剧团,程蝶衣则继续留在剧团中,并一直沉浸在对段小楼的思念之中。

段小楼段小楼由巩俐饰演,也是京剧表演艺术家。

在影片中,她是程蝶衣的舞台搭档兼挚友。

两人几乎是黑白配,互相之间默契十足,合作演出时,更是一拍即合。

段小楼是一个聪明、有思想、有见识的女子。

她在剧团中的表演风格以优美、洒脱著称,被誉为当代京剧界的“大亮相”。

然而在中国政治变革时期,段小楼的人生出现了一些变故。

在政治反动时期,她的身份被曝光,被迫离开了剧团。

最终,她选择了事业,以一家夜总会的老板身份迎接自己的命运。

她从此与程蝶衣之间产生了一种难言的情感纠葛,并最终走向了彼此不同的道路。

杨二郎杨二郎是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京剧师兄,也是他们的恩师。

在影片中,他是一个很有家庭观念的男子,也是他们之间沟通和催化剂。

在段小楼离开京剧团后,他一直留在京剧团中,并成为了下一个琴班教练。

程蝶衣的父亲程蝶衣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他对京剧表演艺术家的选择一直不以为然。

在片中,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成为一名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演员。

他的期望和对儿子的责备,也是一种压力。

并且,他也极力促成了程蝶衣与小驴驹的婚姻,希望儿子可以过上普通人平凡的生活。

中国电影知识题(1)

中国电影知识题(1)

中国电影知识题1.中国第一部电影是_____(1905年)拍摄的_____(《定军山》),这是一部_____(京剧题材)的电影,主演_____(谭鑫培)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

2._____(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_____(《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3.1913年,香港电影之父_____(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_____(《庄子试妻》),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4.我国第一部动画片是1941拍摄的_____(《铁扇公主》)。

5.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比较有作为的有_____(“明星”)、_____(“长城”)、_____“神州”、_____“民新”、_____“大中华百合”、_____“天一”等影片公司。

(请说出其中三个公司名字)6.1926年,我国着名的戏剧家_____(田汉)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并创立了_____(南国)电影剧社,在中国早期的电影史上写下了杰出的篇章。

7.1930年,电影_____(《野草闲花》)中_____(阮玲玉)与"电影皇帝"_____(金焰)演唱的《寻兄词》是最早的中国电影歌曲。

8.1930年8月,几家大电影公司合并,成立联华影业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与明星、天一鼎足而立的新兴势力,吸引来一批高水准的电影人才,比如导演中的_____(孙瑜)、_____(蔡楚生)、_____(史东山),编剧里的_____(田汉)、_____(夏衍),再加上阮玲玉、金焰等一代巨星,构成了中国30年代电影无可复制的黄金阵容。

9._____(1931)年,第一部有声影片_____(《歌女红牡丹》)首次公映,预示中国电影走进有声时代。

10.对开始走向一个全盛期的30年代中国电影而言,选举最佳电影明星,自然是最吸引人的一项活动,其中最轰动的应算1933年_____(《明星日报》)陈蝶衣发起举行的"电影皇后大选举",_____(胡蝶)艳压群芳,夺得影后的桂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报刊知多少一、缘起某日我到深圳图书馆看报纸、杂志,看到《中国电影报》,便拿来翻翻。

我喜欢电影这么多年,看过不少电影杂志,但我丝毫不知道有一份报纸叫做《中国电影报》。

这跟这份报纸的发行渠道有关——我从未在报亭看到这份报纸,也跟我一向疏忽《看电影》之外的电影类报刊有关。

这份历史悠久而我才第一次接触的报纸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想了解一下中国都有那些公开发行的电影报刊。

于是,另一个某日,我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走马观花地翻阅了图书馆里的各种电影报刊、杂志,做了一些笔记,下面将会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此外,我还翻阅了两本台湾的电影杂志。

国内的很多图书馆都缺乏港澳台的报刊、杂志,深圳图书馆却设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收藏国外及港澳台的报刊、杂志,这部分资源算是比较稀缺的资源。

因此,关于台湾的电影杂志,我将另文撰述。

此文所介绍的电影报刊、杂志,仅限大陆部分。

二、我与电影报刊说起我与电影报刊的关系,其实主要是我和电影杂志的关系,因为电影报纸这一块我所知的就只有《中国电影报》一份。

据我所知,中国公开发行的电影报纸,也只有这一份。

我第一次看电影杂志是什么时候,看的什么杂志,都不可考了。

但我依稀记得自己第一次买电影杂志的情景。

那时候应该是2003年,我读大一或者大二。

那时候我刚刚加入学校(东南大学)的“英文剧场”(不知道“英文剧场”现在是否仍在?),认识了JSP、CC、小强等人。

我记得第一个向我推荐《看电影》的是小强同学。

我从高中开始喜欢电影,但县城的电影资源有限,我能看到的电影并不多。

进了大学,“英文剧场”周末放映的影片(也包括“文化剧场”,放一些文艺片)让我大开眼界,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看电影。

看电影多了以后,对电影知识的渴求就会变得非常的强烈,我急切需要一本杂志来不断更新我的电影知识。

在小强的推荐下,我开始买《看电影》来看。

这一发不可收拾,我不能容忍自己错过任何一本《看电影》,有时候为了买一本《看电影》,我通常提前很多天就到报亭问,然后一直问到拿到《看电影》为止。

那时候我看《看电影》看得非常仔细,不放过任何一段文字,有时候还不敢读得太快,怕等待下一本的时间太漫长,难熬。

看《看电影》多了以后,我甚至生出要到《看电影》当记者或者编辑的念头来。

记得临近毕业的那段日子,我每次拿到一本新的《看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就是翻倒118页看一直高悬的“招聘”广告还在不在。

可是,一直都最后,我都没有把自己的寒酸的文字寄到《看电影》去应聘,而是选择了一家专业对口的建筑公司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

大学毕业后,我仍然坚持看《看电影》,但已经不会像大学那样饥渴,也不会读得那么仔细了。

除了《看电影》,大学时代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杂志还有《新电影》和《世界电影》。

我记得我赶上了《新电影》的创刊,但我当时有没有买过创刊号,我记不得了。

《新电影》的背景很强大,好像是中影集团办的,陈凯歌好像还是这本杂志的顾问还是什么的。

跟《看电影》比起来,《新电影》算得上是本精英杂志,据说当年《看电影》就有一班精英过档到《新电影》任职的,而这本杂志更得到许多精英电影人的支持。

我个人感觉,《看电影》对自己的定位是“影迷杂志”,杂志中的文章基本围绕影迷感兴趣的影片和话题展开,它不像《新电影》一开始就那么有精英意识,不会刻意讨好影迷,同时非常注重文章的专业水准。

《新电影》的这种定位最终导致了它的停刊——一本办给精英看的电影杂志是很难长命的,因为精英毕竟是少数,影迷才是广大群众。

《新电影》是什么时候停刊的,我不大清楚,我只记得应该是毕业前后(2006年)的事情。

我在疯狂爱上《看电影》的日子里,偶尔也会把自己拔高一下,买本《新电影》瞧瞧。

我记得《新电影》总是有很棒的专题,纵论古今,鞭辟入里。

《新电影》的一些专题仿佛是把学术论文通俗化,知识性很强,我曾受益匪浅。

我跟《世界电影》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建立的。

我记得学校里外的报亭都没有零售《世界电影》,这也难怪,《世界电影》毕竟是一本学术型的电影杂志,受众有限。

《世界电影》作为一本电影杂志,是比较没有娱乐精神的,上面发表的文章,一般是以学术论文的姿态写就。

但《世界电影》每期都刊发一、两个剧本,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

看电影多了以后,跟很多电影青年一样,我也有样学样地写起剧本来。

电影剧本跟小说是不一样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格式,编剧不能乱来,否则就不是剧本了,不具有操作性。

为了学习电影剧本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我便不时到图书馆看《世界电影》上刊载的剧本,然后装模作样地写起剧本来。

记得学校图书馆每过几年就会清理一次旧杂志,以一本一元甚至更低的价钱把过期的杂志卖给学生,我便在一大堆过期杂志中淘了几本《世界电影》,其中一本上面刊有昆汀.塔伦提诺的《天生杀人狂》。

可惜大四搬家的时候,我舍弃了一些东西,其中就有那几本《世界电影》,现在想来还非常后悔。

前年、去年我各去了一次北京电影学院,每次都带一本《世界电影》回来,其中一本上面有《老无所依》的剧本(2008.04),我买的时候如获至宝。

《看电影》、《新电影》、《世界电影》之外,我读大学的时候也买过《电影世界》(我还记得我买的一期上面有卫西谛的文章)、《环球银幕》等,但买得非常少,偶尔为之而已。

如今我在深圳的报亭,能够看到的电影杂志不外《看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三种。

其中,《看电影》是非常普遍的,几乎每个报亭都在卖,而《电影世界》和《环球银幕》均不多见。

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看电影》的市场份额并没有明显超过《新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等,在广州甚至不太容易买到《看电影》,倒是另外三本比较常见。

几年下来,《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杂志的寡头,这是影迷杂志的成功,但其他电影杂志的式微,也让我颇感唏嘘。

三、《中国电影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此,《中国电影报》当仁不让地占据了这一节的标题。

电影报纸不如电影杂志好办,因为电影是以画面为先的,报纸很难提供出色的电影画面,而杂志可以把电影画面印刷得非常漂亮。

我想,如果把《中国电影报》放到报亭,大概是卖不动的,谁要看粗糙的纸张上寒碜的图片啊?《中国电影报》的主办方大概也是知道这一点的,因此,他们很老实地把这份报纸办成一份行业报纸,主要发布电影的行业信息。

独一无二的《中国电影报》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主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0149该报为周报,每期32版。

作为一份由广电总局主管的报纸,《中国电影报》有着明显的政治导向。

因此,体制内制作的许多宣传教育片(指剧情片)的信息,你在别的电影杂志上是看不到的,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这份报纸经常报道某影片的研讨会在那里成功举行,这一点,它的口吻有点像《新闻联播》。

不过,这份报纸的主要内容还是观众比较熟悉的最新公映的电影的情况。

作为行业报纸,《中国电影报》不太重视报道的娱乐性,而是重视影片的思想内容和票房情况。

作为影迷,我认为《中国电影报》没有什么看头。

但是,这份报纸经常发布一些比较权威的官方信息(特别是市场数据),对从业人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能够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

四、电影杂志1、《看电影》我不敢说《看电影》是中国最好的电影杂志,但我可以肯定,《看电影》是中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杂志。

在中国,一个月出三期的电影杂志只有《看电影》(两本“正场”,一本“午夜场”)。

这说明这本杂志卖得好,如果卖得不好的话,三期早就被压缩为两期甚至一期了。

我记得我最初买《看电影》的时候,《看电影》每个月只出版两期,后来可能是因为像我当年那样害怕等待时间太长的读者太多,加了一期“午夜场”,缩短了读者的等待时间。

执中国电影杂志之牛耳的《看电影》的主要相关信息如下:主管/主办: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策划指导:老轲副总编辑:赵红执行主编:麦小白国内统一刊号:CN51-1618/I“正场”136页,“午夜场”144页,每月共三期。

中国的电影产业曾经是各家电影厂群雄争霸的局面,但近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中影集团为寡头、若干民营公司为配角的局面,当年的许多制片厂纷纷收缩,除了制作一些体制内影片,这些制片厂几乎不再参与到市场运作中来。

峨眉山电影制片厂便是这样的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的制片厂,近年公映的电影中,几乎看不到峨眉山电影制片厂的字样。

但就是这家几乎只剩一个空壳的制片厂,却主管、主办了中国电影杂志的寡头——《看电影》。

据我所知,峨眉山电影制片厂跟《看电影》的关系不大,《看电影》不过挂靠在峨眉山电影制片厂名下而已。

若干年后,也许大家已经忘记了峨眉山电影制片厂,但却不会忘记由其主管、主办的《看电影》!《看电影》是一本影迷杂志,自始至终把影迷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影迷服务。

在专业人士看来,《看电影》也许不是一本好杂志,因为杂志内的文章,多是有感而发,对电影缺乏专业、深度的剖析。

我看过很多专业的电影书籍或者文章,坦白说,这些书籍或者文章可读性大多不强,娱乐性更是欠奉。

影迷看电影、了解电影更多是在找乐子,而不是为了学习然后成长为专业人士,他们没有兴趣去分析一部电影,更多是直接求证于自己的好恶。

《看电影》这本杂志是为影迷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专业的解读,它要做的是告诉你每一部电影的闪光之处和有趣之处,让你在看电影之前或之后通过图片和文字去享受电影。

电影杂志最重要的是好看,如好电影般那样好看。

《看电影》非常好看,单是漂亮的明星照片和精美的电影剧照已经让你大饱眼福,而感性的体验文字往往让你很有亲切感,如遇知音。

我们称《电影手册》那样的杂志为专业杂志,因为它的读者有很多都是电影制作的从业人士或者电影研究者;我们称《看电影》这样的杂志为影迷杂志,因为它的读者是热爱电影的影迷,他们热爱“看电影”,而不是制作或者研究电影。

2、《电影世界》随着网络和多媒体阅读的进一步普及,纸媒的报纸和杂志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

我想,现在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份杂志停刊——悄无声息地停刊。

在一次与民营书店老板的交流会上,北京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预言纸质书在未来将走进精英时代——纸质书不仅仅是阅读的载体,也是收藏品。

我认为纸质的杂志也不会消亡,但如刘苏里所言,未来的电影杂志也不可避免地走进精英时代——制作更为精美,为电影饕餮客所欣赏、收藏,而普通的影迷主要通过网络获得电影资讯。

电影杂志要做得具有收藏价值,无疑会增加成本,未来的电影杂志可能是50元一本(以目前的价格为基准)甚至更贵。

这样一来,电影杂志就不可能大量存在,全中国大概只剩下一、两本纸质电影杂志。

写下上面一段话,我想说的是,作为一本仍然活跃在零售一线的老牌电影杂志,《电影世界》有着参与未来竞争的资本。

也就是说,当中国只剩下一、两本电影杂志的时候,其中一本很可能是《电影世界》。

这几年我一路看《看电影》下来,我感觉在杂志日薄西山的时候,《看电影》却做得越来越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