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

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

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主我:指的是我们对于我们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知觉的意识,而不是身体或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现象:在周围社会环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与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变量: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3.调查法:询问法,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有访谈法和问卷法档案研究法: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4.物理痕迹研究法: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5.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和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

个体由自由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6.再社会化问题:个体从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适应的过程。

7.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人们证实根据社会角色对个体抱有相应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由此产生的内心矛盾冲突,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做角色冲突。

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构成角色网络8.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9.自我: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主观心理经验和主观意识,也叫自我意识10.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11.社会动机:也称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他是人类特有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12.需要和需求: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应,缺少的东西是需求,有生理和社会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是主观的,是需求的一种主观映像13.内部动机: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本身能使人感到满足,活动本身就是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部奖赏外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的,是由和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14.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的动机不能得到满足,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态度。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的期望与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2、人格:①奥尔波特: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②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突出了人格的四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3、镜中我:①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子"而影射出来的。

②三个阶段:a。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b.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c。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③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4、反社会化:①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②两种类型: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娼妓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理性型:这类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有利于社会上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社会变革时期的造反、罢工。

5、反向社会化:①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②两种发生情况:由于地理迁徙而发生不同文化间的迁移时;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6、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阿希);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卢钦斯);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和身份等。

2. 自我认同: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3. 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包括对他人的观察和人际关系的评价。

4. 偏见:对他人或群体的负面评价或不公平行为,通常基于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特征。

5. 角色困境:个体在不同角色或身份之间面临的冲突和困扰。

6. 社会规范:社会共同约定的行为准则和期望,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7. 社会压力:来自他人或社会的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8. 集体决策:小组或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和影响。

9. 群体思维:个体在集体中思考和决策的方式,通常会产生与个体思维不同的结果。

10. 批评风险:个体在表达个人观点或行为时可能面临的负面评价或社会压力。

11. 群体归属感: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12. 权威影响:个体在决策和行为中受到权威人物的影响。

13. 合作与竞争: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展示的一种行为模式,可以是合作或竞争。

14. 社会支持: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情感和实质性的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15. 社会化: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学习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以上这些名词是社会心理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下面将解释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名词。

1. 社会认知:指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等。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了人们是如何寻找、加工和存储关于社会世界的信息的。

2. 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采用内因或外因的解释方式,内因解释认为行为是个体内部特质的结果,而外因解释则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

3. 邮件实验:一种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合作行为。

实验参与者通常通过邮件进行合作,研究者观察他们的决策过程,从而得出合作和信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描述性规范(描述人们通常会怎样行为)和规范性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怎样行为)两种。

研究社会规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会遵守或违反规范。

5. 集体行为: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集体行为可以包括群体决策、群体思维等。

例如,群体决策研究探讨了群体决策相对于个体决策的优势和局限性。

6. 群体性侵害:指群体成员中存在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群体性侵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了对纳粹德国的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对道德观念的放弃和道德行为的变异。

7. 社会影响: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观点、行为和期望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包括从他人学习、社会规范的塑造等。

经典实验如阿斯奇实验和米尔格拉姆实验等研究了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8. 群体认同:指个体对某个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群体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人们为何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参与集体行动等有着深远影响。

9. 社会支持:指来自他人的实际或感知到的支持和关爱。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10. 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社会影响:他人的言词,行为或仅仅是在场对我们的思想、感觉、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

基本归因偏差:在对行为原因的归结中,一种高估性格因素的作用和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
自我解读:个人如何知觉解读這些社会刺激,影响着个人做不同的反应。

体现出社会情境的主观性.
社会认知取向:对世界准确认知的需要
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知觉: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的知觉(如何获得关于物的整体印象)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

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对各种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表外特征的认识
1.对他人的知觉
根据某人的言语、行为等外部特征,对其动机、品质等内含的知觉。

2.角色知觉
从个体的表现确定其社会角色,从而推想其它品质的知觉。

3.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

4.因果知觉
对社会行为原因的知觉。

5.自我知觉
对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品格、地位、身份等方面的知觉。

6、群体知觉:对群体特点、人际关系、成员资格、团体状态等的知觉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

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

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主我:指的是我们对于我们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知觉的意识,而不是身体或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00266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性过程。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投射作用:指一个人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也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的评价,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认知偏见: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社会态度: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包括我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物品等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2. 内在动机是指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3.去个性化是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作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作去个性化。
4.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又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4.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1.社会测量法是莫雷洛1934年创立的一种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定量地揭露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等情感关系,从而确定整个群体人际关系状况以及群体内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
4.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
1.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4.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效仿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1. 自尊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
尊重的情绪体验。
2.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的所谓个性感,并进而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

Construal(解读):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高估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和倾向。

Behaviorism(行为主义):一种心里学派主张,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只需研究环境中的强化因素,也就是环境里的正性事件与负性事件是如何与特定行为相关联的。

Gestalt psychology(完型心理学):一种心里学派,强调研究物体出现在人们心中的主观方式的重要性而不是该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

Self-esteem(自尊):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好、多能干以及高尚。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Automatic thinking(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Schemas (图示):人们用它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Accessibility (可提取性):图示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他们对社会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示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Priming (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示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下:(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探讨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形成社会认知以及受到社会影响的方式。

以下是对社会心理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这种关系可以包括亲友、同事、伴侣等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依赖、亲近和冲突等方面的现象。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中的事物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的态度、价值观、偏见以及对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的认知。

社会认知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3.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角色和特质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研究自我概念对于个体行为、自尊心和自我评价的影响。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它包括社会期望对于道德、行为准则和规则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规范对于个体行为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和反抗的态度。

5.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可以被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意见、态度和行为。

它也研究为什么个体在群体中可能表现出与个体倾向不一致的行为,如群体中的人可能会采取携手合作、决策效应和群体冲动等行为。

6.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影响的原因和机制,包括社会规范、群体压力、权威影响和信息传递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7. 偏见:偏见是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负面态度和看法。

这种偏见可能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或其他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偏见的产生和维持机制,以及如何减少和消除偏见。

8. 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中个体之间常见的互动方式。

合作指个体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而竞争则是为了获得稀缺资源而进行的争夺。

社会心理学研究合作和竞争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

(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

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

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008]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008]

1.社会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及人类文化学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2.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3.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顺从: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5.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6.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收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反应的过程。

7.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8.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力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9.社会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10.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11.去个体化: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

12.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3人际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这种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

14.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15.社会促进: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

社会抑制: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其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

16.心理契约:企业员工在心理上的默契与配合,也是上下级之间在工作中共同达成的一种一致的愿望与期望。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报告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尺度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自力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干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类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期望:既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望”
角色采择: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
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它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只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群体:也称作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群里为40人以下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收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合作: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P75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