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何以可能:论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建构

合集下载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布迪厄观察到社会中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冲 突,这促使他思考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人类行为的动力。
人类学与哲学的融合
布迪厄深受人类学和哲学的影响,他尝试将这两种学科的理论框架结合起来,以更全面 地理解社会现象。
主要观点与理论框架
实践的概念
布迪厄认为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它不仅包括行动,还包括思维、感觉和沟通等方面。实践是人类与 环境互动的产物,受到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背景影响。
03
资本与权力的相互依 存
布迪厄认为资本与权力之间存在相互 依存的关系,资本的积累可以增加权 力的支配力,而权力的运作也可以促 进资本的积累。
04 语言与社会实践
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实践的媒介
布迪厄认为语言是社会实践的媒介,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和 沟通,传递和共享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指知识、技能、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 等非物质资源,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 获取。
04
符号资本
指声誉、名望和符号意义等非物质资 源,通过符号象征和认同获取。
权力的概念与运作
权力概念
布迪厄认为权力是一种支配力,是社会行动者通过控制资源、制定 规则和策略性行动来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权力运作
权力运作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如意识形态、制度化、法律和暴力等。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跨学科交流
03
布迪厄的理论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跨学
科研究的开展。
布迪厄理论的争议与批评
01
概念模糊性
布迪厄的理论中存在一些抽象和 模糊的概念,导致理解和应用上 的困难。
阶级局限性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实践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并探讨它如何揭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强调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世界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为。

他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结构,更是一个主观的、由行动者构建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实践,这些实践又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结构。

布迪厄的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关键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

场域指的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每个实践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逻辑。

惯习是行动者个人的行为倾向,它由行动者在场域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构成,指导着行动者的行为和思考。

资本则是行动者在场域中竞争和比较的优势和劣势的源泉,它可以表现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形式。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社会结构是由社会行动构建的。

人们的日常行为、交流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社会结构。

其次,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行动。

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会鼓励某些类型的行动,而限制其他类型的行动。

因此,布迪厄的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为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不平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表现为一种文化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人们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时处于不同的地位,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总的来说,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对这个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包容的社会提供参考。

首先,布迪厄的理论提醒我们社会行动者的主动性。

在传统社会学中,行动者往往被视为社会的被动承受者,而布迪厄的理论则强调了行动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场域的总体特征
• 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如经济 场域、艺术场域、宗教场域。
• 第二,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如支配 关系、屈从关系等。
• 第三,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各种 位置的占据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其在场 域中的位置。
场域变化的原动力
• 社会资本是场域变化的原动力,同时社会资本也不 能离开特定的场域。“只有在与一个场域的关系中, 一种资本才得以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一、场域
三、场域的结构
前提
●社会是一个支配关系被隐藏起来的分化空间,隐藏的原因 是支配关系被每个个体深层内化。
● 任何社会中都有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社会组织的基础原 则就存在于这种区别之中。支配取决于形势、资源和行 动者的策略。
● 某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是支配者,当他进入新的领域就变 成了被支配者。这种角色转换或地位差距,来自于两个 不同领域间的分化对照。这些领域被布迪厄称为场域。
• 《实践与反思》(与华康德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 •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中央编译2001。 • 《遏止野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商务印书馆2004。 • 《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1997。 • 《男性统治》,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 《自由交流》,三联书店1996。 • 《继承人》,商务印书馆2002。 • 《再生产》,商务印书馆2002。 • 《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 • 《单身者舞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三联书店,2009。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获得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社 会网络关系。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首先,场域是一个运作空间。每个场域都有 自身特有的运作逻辑,并且不可化约为其他场 域运作的逻辑,具有相对自主性,因此场域也 称为社会小世界。作为运作空间的场域是一种 人为的建构,是经过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才逐 渐形成的产物。 其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 种位置的占有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 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 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
实践是场域和惯习之间辨证关系的产物,即 实践={(惯习)(资本)}+场域。一方面, 实践受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 用各种可得的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建构起场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再生惯 习本身;另一方面,惯习又受场域的制约,是 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 惯习而制约着实践。因此,实践既是被动的, 又是能动的。
(四)建构的结构主义/结构
的建构主义
场域和惯习的辨证关系:一方面是制约关系, 即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为某个场域固有的 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认 知建构的关系,即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 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 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这种 辨证关系就是外在性的内在化和内在性的外在 化。
(二)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从未对“实践”这一概 念做出清楚而明确的界定,只是 始终强调了实践的几个特性。
实践的紧迫性
该特性源于实践的现实要求,是指行动者往 往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迅速地作出决定, 必须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这种紧迫性预先就 排除了许多在理论上完全可能的未来,这一特 性是实践与理论的一个重要差别。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结构主义色彩的人类学阶段,代 表作为关于阿尔及利亚卡比尔人房屋的研究。 第二阶段为实践理论的形成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理论大纲》(1977年)。 第三阶段为反思社会学阶段,代表作为: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

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在布尔迪厄看来,实践具有两种特点:
一是复杂性与总体性。
实践是现实生活的活动流,是由永不间断的 各类活动构成,因此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实践活 动的总体性是指实践往往涉及牵扯到各个方面和 领域,不像社会科学研究那样分裂为各个学科。
二是紧迫性与模糊性。
1、紧迫性。紧迫性意味着行动者需要在有 限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和决定,从而排除了许多在 理论上可以选择的行动路线。
持续性还意味着一个人的惯习往往比较稳定, 改变相对缓慢和困难。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此外,惯习是潜在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 之中。更重要的是惯习是前认知的,不加反思的。
例如,人们从小就被进行性别教育和训练, 逐渐地男女在很多行为方面都呈现很大差异。性 别社会化训练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应该有男人样 和女人味的不同。
实际上,布尔迪厄指出了文化分层的尺度, 他常常使用最能反映惯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 来说明惯习的力量。例如,在布尔迪厄看来,农 村地主和书香子弟不是一个阶层,尽管他们可能 都经济状况可能相似。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3)惯习的转换。 惯习可以互换位置,从一个场域转换到另一
个场域,在无意识的层面上起作用。所谓“江山 易改,本性难移”。但转换的结果却有不同,有 时是游刃有余,有时是水土不服。
第二节 布尔迪厄思想要点
布尔迪厄认为,无论是客观论还是主观论都 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生活。在他看来,社会生活 必须从下列角度来理解,即既要公平对待客观物 质、社会的和文化的结构,又要公平对待正在建 构的实践和个人与团体的经验。
一句话,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构建都 必须针对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去认识和解释实 践,而不能用理论取代实践(这正是传统社会学 理论的问题所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用逻辑 的事物替代事物的逻辑,也是我们在讲吉登斯的 时候提到的,不能用对结构的认识图示代替结构 本身的意思)。

布迪厄社会学研究的逻辑重构_差异_结构_场域_程新奎

布迪厄社会学研究的逻辑重构_差异_结构_场域_程新奎

收稿日期:2012-09-18作者简介:程新奎(1979-),男,山东枣庄人,上海金融学院规划处助理研究员。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2012年第5期总第113期No.5,2012Apr No.113布迪厄社会学研究的逻辑重构:差异、结构、场域摘要:差异、结构和场域渐次生成和有机连带的关系,构成了布迪厄社会学研究的逻辑。

差异作为逻辑起点,构成社会现实,界定实践的意义和功能,并独立于行动者而客观存在。

差异体系的对应构成了结构。

结构是社会自身再生产和社会秩序合法化的隐蔽机制,同时又孕育着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场域既是社会空间结构分化的产物,又通过结构同源将社会空间统一起来。

场域之间的不可化约性和相互转换性,使布迪厄得以构建总体性社会科学。

关键词:布迪厄社会学;逻辑重构;差异、结构和场域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80X (2012)05-0092-08程新奎(上海金融学院,上海201209)!!!!!!!!!!!!!!!!!!!!!!!!!!!!!!!!!!!!!!!!!!!!!!!!!!!!!!!!!!!!!!!!引言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1930—2002)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学、社会科学的贡献和影响毋庸多言。

然而,理解和解释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目前对布迪厄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布迪厄的思想渊源、对二元论的超越、核心概念的内涵等方面阐释布迪厄的理论假设与学说。

对此,布迪厄曾指出:“理论模式在书中并没有被点缀上各种符号,而人们不用参照任何经验现实,照例从这些符号认出了‘宏大理论’”“我看到它们转变成可在理论上进行探讨的理论主张,这些主张能够对常用的和受到检验的,以某种方法构成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传播形成新的障碍。

”[1]二是立足布迪厄对具体场域的研究,如教育场、品味场、文学与艺术场等,评述布迪厄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启示。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包括其理论核心、代表作品以及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

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以其实证主义社会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背景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论核心——场域理论之上。

他认为,社会现实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场域构成的,每个场域都代表着一种权力关系。

这些场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

在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惯习”概念,即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布迪厄的代表作品包括《实践理论大纲》和《社会学家的使命》。

在这些作品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思想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他的场域理论和惯习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他的思想也强调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他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他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的出现。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他的理论核心和代表作品展示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对我们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引导我们进一步揭示社会现实的奥秘。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也逐渐得到。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实践是场域和惯习之间辨证关系的产物,即 实践={(惯习)(资本)}+场域。一方面, 实践受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 用各种可得的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建构起场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再生惯 习本身;另一方面,惯习又受场域的制约,是 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 惯习而制约着实践。因此,实践既是被动的, 又是能动的。
布迪厄认为有四种主要的资本: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每一种资本 都有自身的运行规则,并且不同的资本可以相 互转化(可兑换性)。
➢经济资本是指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那种资本 形式,它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
➢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 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即身体化的形式、 客观化的形态和制度化的形态。文化资本的传承 是阶级再生产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资本比经 济资本更顽固。
➢结构主义是客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它过于强调结 构对行动的制约,而忽略了实践的现实性、紧迫性与 时间感。
➢理性选择理论是主观主义认识论的代表,它过于强 调人的主观理性,而忽略了选择背后社会结构因素。
布迪厄认为,实践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实践原则应该在各种外在约束(它们往往为选 择留下了可塑性非常大的余地)和各种性情倾 向(它们是各种经济和社会进程的产物)之间 的关系中去寻找,即,要到结构和惯习的交织 作用中理解实践。布迪厄称这一立场为“建构 主义的结构论”或“结构主义的建构论”。
➢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 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 拥有的资源。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不仅取决 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 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的数量。社会资本 实际上是有彼此之间有来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义 务构成的。

作为知识生产的社会学——试论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及对妇女研究的意义

作为知识生产的社会学——试论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及对妇女研究的意义
20 09年 7月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nl f hni om l nvrt(o i c neE io ) ora o ax N r a U i sy Sca S i c d i S ei l e tn
J l,2 0 uy 0 9
V0 . 6 No 4 13 .
践的总体 性社会事 实; 在知识生产 的思维方 式上 , 强调 关 系性主义 ; 知识 生产 的概念 工具方 面, 他 在 他发 展 了惯 习、 场域和资本 等重要概念 ; 在知识 生产方 法论方 面, 强调 方法 的“ 他 适配” ; 知识生产者 的伦 理方 面, 强 性 在 他 调反 思性 。布迪厄 的实践社会 学有助 干妇 女研 究 中研 究领域 的拓 宽、 究方法 的创新和 开放 , 研 并有助于促 进知
是布迪厄 的学术追求 [] P1 。可 以说 , 2 (6 ) 布迪厄 的实践社 会
学正综合体现 了其探索知识 、 实践 与社会之 间复杂关系 的学 术追求 。实践贯穿 了布迪厄的社会学方 法论 、 认识论 和本体 论 。本文将探讨作为 知识 生产 的社会学 的实践 社会 学理论
及其对女性研究的意义。
・- -— —
9 ・— 7 - - —
行动者的 自我理解 以及对 自己的同类 的解释 引为理论知识 。 因为 , 行动者并没有建构那些他们在其建 构活动 中所运用 的 范畴。[] PO 一种未 经重构 的社会生 活现象学 , 1 (I ) 将无法 说
明 社 会 结 构 的 韧性 , 无法 说 明这 些 策 略 所 维 系 的或 是 加 以 也


关于 实践 的总体 性社 会事 实 : 究对 象 的建构 研
社 会 学 要 发 展 成 为 一 门独 立 的 社 会 科 学 , 先 要 确 立 科 首

论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框架

论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框架

呈现 出两 大 基 本 趋 势 : 一是现 象学 、 存 在 主 义 的传 统, 它 处理 的是知识 与 认 识 主体 之 间 的关 系 问题 , 关
( 二) 布迪 厄对 法国认识 论传统 的借鉴
布 迪 厄 将 法 国 认 识 论 传 统 的 代 表 巴 什 拉
关 键词 : 布迪 厄 ; 教 育社会 学 思想 ; 惯 习与场域 ; 文 化资本 中 图分类 号 : G4 0 — 0 5 2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0 — 1 7 5 1 ( 2 0 1 4 ) 0 6 — 0 8 0 7 — 1 0
皮 埃 尔 ・布迪 厄 ( P i e r r e B o u r d i e u , 1 9 3 O 一2 O 0 2 ) 中, 专 门 系统 介 绍 与 评 析 布迪 厄 教 育 社 会 学 思 想 的
O 世 纪下半 叶整 个法 国和西方 各 形成的, 此 后 国 内外 来 自不 同领 域 的诸 多 学 者 分 别 思想基 础 的建构 同 2 从 各 自的角 度对 布迪 厄 的论 著 进行 了相 关 研究 。随 国 的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变 革 和理 论 争 论 紧 密相 关 ; 另 一
会 学思想 的核心 概念 ; 文 化资本 理论 是布迪 厄教 育 社会 学思 想 的重 要理 论 支撑 。布迪 厄 教 育 社 会 学思想 的学术魅 力就在 于 运用其 特 有 的反 思 批判 性 思 维 , 着 力分 析 了存 在 于教 育场 域 内 的某种再 生产逻 辑 : 学校教 育 系统 中存在 的种种 分 类形 式 实 际上 是 外部 权力 场域 在教 育 场 域 内部 的表 现 , 并且这 种分 类通 过教 育场域 内的独特运 作机 制得 到 了进 一步 的强化 与合法 化。

第十五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十五章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十五章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布尔迪厄的思想渊源一、法国社会学传统布尔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严厉批评了战后法国社会学一度抛弃了迪尔凯姆开辟的传统,盲目追随美国社会学的趋势,斥之为一种“新实证主义”。

在他看来,迪尔凯姆学派对于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迪尔凯姆关于“应该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的思想,始终构成了一种与战后法国兴起的以萨特式主体哲学相抗衡的力量。

其次,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科学性的反复强调,尤其是他对社会学的各种认识论或元科学问题的思考,使他和法国认识论的传统殊途同归,有助于社会学家(特别是人类学家)避免一种依靠自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极端经验主义倾向。

第三,迪尔凯姆晚年对人类社会中各种认知图式的研究,特别是他和外甥莫斯在上世纪初对分类形式进行的初步探讨,对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取向影响非常大,促使布尔迪厄关注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中发现社会支配现象的隐秘根源。

二、结构主义与关系论布尔迪厄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帮助社会学和人类学清除数学和物理学早已拒斥的实体论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结构主义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它的基础假定就是认为经验是一个关系系统。

另外,布尔迪厄还将结构主义看作是迪尔凯姆以后的法国社会学传统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不过,在布尔迪厄看来,结构主义思潮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他努力通过分析实践、策略、惯习及其与客观结构的关系来克服结构主义的这些问题。

三、马克思与韦伯的学说尽管布尔迪厄经常强调法国社会学的独创性,但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和美国社会学的“文化霸权”相抗衡,而不是要倡导一种狭隘的社会学“民族主义”。

布尔迪厄对德国的两位学者:马克思和韦伯的著作也非常熟悉。

当60年代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排斥韦伯的思想时,布尔迪厄却广泛地引用其作品,特别是韦伯关于宗教的功能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符号权力理论。

而当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学说大肆攻击时,他却开始大量引述马克思的思想,包括马克思对文化的相对自主性的论述,对国家的分析,以及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理论。

布迪厄

布迪厄

布迪厄:实践(2006-10-15 19:35:35)转载分类:斌斌的文章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摆脱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并超越那种必在两者择其一的困境。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之处在于他建构了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模式,力图比那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想当然的简单主张提供更多的说明,力图对社会生活保持一种更宽泛的眼光。

他对社会实践加以理论化的途径在于强调:首先,建立作为基础数据的“现实”的统计模式;其次,对那种将人们所说的简单认为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简单地认为就是对社会世界的正常描述的做法加以质疑;再次,实践具有即兴和策略的特点,而不是将人们的行为认为是由某种规则支配的;最后,需要对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的兴衰进行历时的分析。

布迪厄认为,正是由于实践的存在使得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能够超越对立,达到一种和谐和整合。

他认为,这一实现途径是通过“参与性对象化”实现的。

从认识论上看,布迪厄首先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方法,即以“客观”、科学的眼光考察社会世界的立场,他认为这种客观主义认识立场过于强调理论、规范和价值等,充其量只能使人们相信事物应该如此发生,而不是对实际发生的进行有效的描述。

其次,他还考察了客观主义认识立场本身对社会学知识所带来的后果,即其所认为的“对对象化行动的对象化”,这一考察在布迪厄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离开了这一步骤,我们就很难认清关于社会生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知识特性。

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理性与经验、逻辑与想象都有自己的位置。

布迪厄就这样通过从认识论上对客观主义进行批判,使他“从规则走向策略”,引出了实践这一主题,这样社会学就能对流动的、历时的和变动的社会生活进行“活体解剖”。

在布迪厄看来,实践具有以下明确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具有暂存性。

其中,时间性是最为关键的,实践既对实践限制,又为实践提供资源。

第二,实践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既非有意识的,但又不是随机的和纯粹偶然的。

第十二讲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十二讲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 •
惯习
布尔迪厄的惯习概念的含义:
1、从微观上看,惯习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2、从经验上看,惯习不是抽象的和理想的概念,它是 人们的实践,他们的互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是分不开的, 它不是行为的显现,而是行为的一部分; 3、从感知上看,它具有一种发生性的分类功能,这种 功能又是根植于实践的经验之中; 4、惯习是长期占据社会世界中某一位置的结果; 5、不同人的惯习是不同的,即在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惯 习形成; 6、具有相同位置的人具有相同的惯习。
• • •
第 三节

场域
在场域中,位置与资本密切相联系的,资本控制着自己 和别人的命运。 • 布尔迪厄讨论四种资本: • 1、经济资本; • 2、文化资本; • 3、社会资本; • 4、符号资本。 • 布尔迪厄确立了分析场域的步骤: • 第一、找出任何具体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关系; • 第二、描绘出场域中各个位置关系的客观内容; • 第三、确定出场域中各个位置中占据各种职位的人所 具有的惯习的性
• • • •
第二节

惯习
惯习也是一种集体现象,惯习使得人们能够了解和解释 社会世界,而惯习的多样性意味着社会世界及其结构不能对 所有人施加同样程度的影响。 • 惯习的形成和功能: • 1、在个人的历史中获得,在某个时期发挥一定功能; • 2、具有路径依赖性; • 3、由社会结构产生;同时又产生社会结构; • 4、外在的内化与内在的外化的功能; • 5、制约着思想和行动; • 6、依赖实践,又产生实践; • 7、提供选择的原则和策略; • 8、具有适应性;
Hale Waihona Puke 第 一节 实践——参与性对象化
• 布尔迪厄工作重要之处在于他力图构建一种社会实践的 理论模式,力图比那些对人们日常生活想当然的简单主张提 供更多的说明,并力图对社会生活保持一种更宽泛的眼光。 建立对社会实践加以理论化的途径在于强调:

布尔迪厄 大纲

布尔迪厄 大纲

布尔迪厄大纲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以其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生产的研究而闻名。

本文将对布尔迪厄的主要思想和理论进行概述。

一、社会结构和阶级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的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构成的。

他将社会划分为三个维度: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

经济资本是指个人的财富和财产,文化资本是指知识和文化背景,而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建立的关系和网络。

布尔迪厄认为,这些不同的资本形式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它们的组合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阶级。

他主张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

二、文化生产和符号权力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生产是社会阶层和力量关系的重要体现。

他从批判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生产的本质,并提出了符号权力的概念。

符号权力是指通过符号或象征性手段来控制和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权力可以表现在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权力是社会阶层和力量关系的重要体现,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

三、符号暴力和文化剥削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暴力和文化剥削是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一种斗争形式。

符号暴力是指通过符号或象征性手段来对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压制和剥削,而文化剥削则是指在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弱势社会群体被迫接受强势社会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

布尔迪厄认为,符号暴力和文化剥削是一种隐蔽的社会斗争形式,可以通过对符号和文化的研究来揭示其本质。

总之,布尔迪厄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思想和理论为后现代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_李全生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_李全生

第18卷第6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8N o.6 2008年JOURNA L OF UNIVERSIT 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述评李全生(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 要:布迪厄是从资本入手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在他这里,资本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四种类型。

由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差别性分布,形成了社会分层结构。

阶级惯习或文化品位,承担着社会分层的功能。

文化资本再生产的同时,也就是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布迪厄的社会结构理论,充满着批判精神。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8)06-0081-05 社会结构是重要的社会学研究主题,长期以来,引起了诸多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而社会学大师们更是对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马克思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揭示出不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辨证关系。

帕森斯针对国家为单位的行动系统,提出了著名AGI L模型,主张从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并以此把握社会生活的模式化特征。

吉登斯致力于超越个体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提出了结构二重性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类行动建构起来的,同时又是行动者依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即规则和资源。

布劳以他极其形式化的理论,通过不同结构参数的整合程度(强相关)和交叉程度(弱相关)的研究,反映一定人口中的成员分布与分化程度,进而探寻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异质性。

自诩为“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的布迪厄,虽然没有就社会结构做过专题研究,但他在不少著作和论文中都涉及有关问题,从而形成了其较为系统成熟的社会结构理论。

与上述的几位大家不同,布迪厄主张对社会结构进行更为具体的经验式研究,借助于资本这一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中程理论”。

第二十四讲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十四讲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 位置是变动不居的,因为位置包含资源和权力,所以成为场 域内矛盾冲突的焦点,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位置处于持续 的变易中。
构型(configuration)
• 尽管不同位置、不同社会成员有其自身的能力,但在场 域中,这些能力要经过场域结构调整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 构型说明场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用自身的特殊结构重 新构造各种进入其中的关系或力量。
二、惯习
网络(network)
●场域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这是从网络结构理论借用的概念。 ●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是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网,也即是社
会成员的主观性互动交往形成的关联形式。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
社会领域,虽然场域中包括社会行动者、机构、制度和规则 等因素,但场域的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场 域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
• 场域的构型表明它有自身的运动逻辑,它可以通过调整 各种要素的功能,从而使自身获得特定的结构与秩序。
场域的总体特征
• 第一,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如经济 场域、艺术场域、宗教场域。
• 第二,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如支配 关系、屈从关系等。
• 第三,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场域中各种 位置的占据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其在场 域中的位置。
• 潘托表示,布迪厄的社会学乃是社会学史上的一场符号革命。 • 图海纳:“他的去世是一个震动,因为知识界整体,尤其是
我的工作范畴,当然不是全部,但有一部分是围绕着布迪厄 展开的。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照。 由于我的方向,我的工作一直是与他的背道而行的,这使我 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他的工作是重要的。”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追问社会现象的深层 底蕴的同时,热切关注社会现象本身 。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

布迪厄文化社会学及其政治哲学解读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领域。

他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并对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进行解读。

一、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以“实践”和“符号”为核心概念。

他认为,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来构建和维系的,而符号则是实践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表现形式。

布迪厄进一步将文化社会学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相结合,提出了“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概念。

符号资本是指通过掌握和运用符号系统来获取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能力,而文化资本则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背景。

这两种资本不仅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也决定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二、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布迪厄的政治哲学主要关注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

他认为,社会运动是一种集体行动,它通过组织和动员人们的力量来争取社会变革和权益保障。

社会运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者的资源和策略,而资源的分配和策略的选择则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制约。

布迪厄进一步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与阶级结构相联系,提出了“符号暴力”和“符号统治”的概念。

符号暴力是指通过符号系统对特定群体进行歧视和排斥,从而维护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稳定。

而符号统治则是指通过符号系统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操纵,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

三、布迪厄的学术贡献与争议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和政治哲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他的观点和方法对于理解社会运动、阶级结构和权力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然而,布迪厄的理论也受到一些争议。

一方面,布迪厄的理论过于强调结构和制约,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场域”(field)还是champs? 一个社会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场域,在这些不 同的场域(已经结构化了的一些场所)进行一些为 了特定目标的竞争。场域一辞,原文也有田野的意 思。布氏从人类学起家,自然受到田野方法非常深 的影响。场域不是一个实体存在,而是一个在各个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想像上的领域,场域其实有边 界,但是各个在特殊场域内的行动者,都难以说清 楚场域为何,但是如果他真的从属于各个场域,就 会知道该怎么作,谁是老大,谁在挑战。
在布迪厄看来,游戏者之间的关系是受他们
每个人所占有的位置、扮演的角色、发挥的 作用而制约的。并且,每个游戏者在游戏中 的地位和作用又受他们个人所据有的资本的 制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符号的各种 形式资本的制约。

布迪厄认为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和游戏关系对游戏 者地位和作用的制约,他说:“在社会游戏中,我 们也有将牌,即根据游戏的变化,其效力也随之有 所变化的‘主牌’:正像不同牌的大小是随着游戏 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种类资本(经济的、社会的、文 化的、符号的资本)之间的等级次序也随着场域的变 化而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场域中的关系是由行 动者本身的因素、行动过程的变化和场域作为环境 的制约作用等方面相互联系而成的,场域自身的作 用是基础的或前提的。
跨学科的角度入手,对人类学、社会学、教 育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史学、美学、 文学等都有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想 范畴,建构了相当新颖的学术框架。 推动着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的重大变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本身开 辟了更加广阔e
Bourdieu)是当代法 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 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 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国的哈 贝马斯(Jurgen Harbermas)被认为是当 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布迪厄的学说

布迪厄的学说

布迪厄的学说布迪厄学说(Bourdieuian theory)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体系。

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了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生产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对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布迪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

布迪厄学说的核心概念是“资本”(capital),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

这些不同种类的资本可以转化为权力和社会地位,并产生社会的不平等。

经济资本指的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和物品,如钱、土地和房产等;文化资本则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教育背景和艺术品味等;社会资本则是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等;符号资本则是指象征身份和声望的符号,如职业头衔和荣誉称号等。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不同种类的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例如,一个人的经济资本可以用来获取文化资本,如通过购买艺术品或接受教育等;同时,文化资本也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如在社交场合展示自己的文化品味,从而增加社会认同和人际关系。

这些不同种类的资本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布迪厄学说还特别关注社会中的文化生产和消费。

他认为文化领域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等高雅领域,而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文化生产者在这个领域中竞争,通过生产和传播文化符号来获得社会认同和经济利益。

而文化消费者则通过选择、欣赏和模仿来获取文化资本,并在社会中营造出不同的文化偏好和习惯。

教育是布迪厄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他指出,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方式。

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学术和文化规范,这些规范决定了一个人在教育系统中的成功和机会。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教育的不平等现象往往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资本导致的。

例如,社会上的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往往能够更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进而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一种循环的效应。

场域理论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建构

场域理论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建构

艺术社会学是艺术学和美学的重要分支,是艺术学、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领域。

将社会学理论引入艺术研究范畴,目的就在于“联系艺术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研究艺术品的形态、特征、风格变化、功能价值和意义”[1]。

社会学对于问题的多维度审视,确实开启了艺术学研究的新视野。

但正如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指出的:“研究艺术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全面的考察。

虽然很多学者赞同这是最令人满意的状况,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要么完全关注生产,要么完全关注消费。

这两种取向都倾向于将艺术作品拖向一侧。

即使是那些考察艺术界多个方面(艺术本身、艺术生产、艺术消费或它的社会建构)的学者,也经常只强调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2]。

作为跨学科的产物,艺术社会学也极易陷入社会学日益专业化的研究视角,反而稀释了社会学多维视角对艺术研究的多方面启发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迪厄的艺术社会学就显得极为独异。

与其他艺术社会学理论大多停留于对影响艺术生产、消费的诸种社会因素作单一罗列剖析不同的是,布尔迪厄建构了一个以场域理论为中心的较为全面的艺术社会学体系。

他不仅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引入艺术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以社会学的全面思维方法更新了艺术研究的视野,使艺术社会学真正走向了成熟。

一、场域的概念“场”本是物理学的概念,之所以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并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全赖布尔迪厄之功。

而布尔迪厄将物理学的“场”的概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乃是为了革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场域理论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建构杜晓杰(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场域理论是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核心范畴。

通过对场域概念的界定,艺术社会学的整体性学术视野。

通过对场域相对独立性、层级性和斗争性的特征分析,布尔迪厄为完整的艺术社会学体系。

布尔迪厄以场域理论为中心的艺术社会学,打破了此前,对于当代的艺术学理论和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布尔迪厄;场域;艺术社会学;艺术批评;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0)01-0017-09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布袋戏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9YJC760017);广西“八桂青年学者”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何以可能:论布迪厄社会理论的建构 *— 兼评《实践与反思》一书的理论视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刘拥华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不可绕过的重镇,也是自雷蒙·阿隆以来法国思想界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

在其长达近乎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集合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于一身,孜孜不倦地追问实践的逻辑与社会科学潜沉下的本质,进而,质问社会科学对象建构的虚幻性与欺骗性。

长期以来,他致力于在其学术研究中,发展一门基于批判的反思性社会学。

反思社会学抛弃了实证主义虚假旁观者的态度,也拒斥了学科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分划的“学院式”的研究与思径趋向。

并且,还给予这样一种分类图式以经验与理论上的反思,提出了在实践中把握实践的逻辑以及在实践中建构反思性的实践社会学。

在反思社会学中,人文主义研究与人文主义关怀以及社会批判的维度闪现着耀眼的光芒,这是布迪厄有意为之,也正反衬出反思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解社会学以及现象学与常人方法学的区别之所在。

在下文中,我们将会有具体的论述。

一自社会学创始以来,基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之争就一直沿续下来,并且演变成为这一学科基本的学科资源与学术链条中不可回避的话语。

甚而至于,如果要成为一位出色的社会理论家,而没有在这一话语中有所建树,或者说没有参与到这一话语的场域中来,似乎就不可能在理论界有太多的立足之地。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社会学首先是作为与哲学等传统学科相区别的新兴学科而出现的,相区别的本质在于学科所立基的方法论基础,也就是孔德所倡导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后经迪尔凯姆等人加以完善,从而在学科中确立了主流地位[1];第二,正因为如此,社会学学科比之于传统优势学科,不但在方法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的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影响力不强。

而增强学科影响力的途径之一,就在于梳理自身的方法论体系并与其它优势学科展开积极的沟通与对话。

布迪厄理论的建构,首先也正是基于对这些早已存在的理论进行解读并进而展开批判的基础上开始的。

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从反对形而上学传统出发,立志建立一门客观的、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科学,他将之称为“实证社会学”。

孔德为社会学确立的实证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方法为模本,直面具体的经验事实,以观察、实验和对比等为手段把握社会现象间的联系,排斥价值评价和理想要求,追求客观、正确、有实际用处的实证知识。

区别于形而上学传统,实证原则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后,借鉴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研究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它追求的是一种经验性的客观知识。

实证原则被孔德誉为是人类历史上三种思维方式[2]中最高的阶段,并进而认为自己完成了人类思维方式的一场最有意义的革命。

他宣称:“现代社会性使工业生活越来越占优势,因此它应有力地支持伟大的精神革命。

这种精神革命已将我们的才智最终从神学制度提高到了实证制度的阶段。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撰写,受益于从去年开始参与“正来学堂”的学习。

初稿完成后,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所提出的中肯的修改意见,对于本文进一步的完善,有着启发意义。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邓正来老师对本文的悉心指正,使本文的修改过程避免了许多弯路。

当然,文中出现的全部问题,仍由作者本人负责。

种每日每时实际改善人类条件的积极趋势,在一神论条件下不仅总是与宗教空见(它总是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目的有关)格格不入,而且这种活动必然最终激起人们彻底地自发地普遍反对神学哲学。

”[3]但在实证的二元论的分析范式中,一个亘久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植根于人与自然关系之中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否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中用来思考社会问题。

区别于孔德的实证方法论,韦伯把社会学视为是一种探讨人主体的社会行动的理论。

与迪尔凯姆把社会现象当作物看待不同,韦伯认为社会现象与物理现象是根本区别的,因为社会现象的实质是社会行动的表现,而社会行动是有主观意向性的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活动,社会行动的本质属性也就表现在行动者们在意向性上的关联性。

正如韦伯所说,“行动的个人赋予其主观意义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行动’。

在这个意义上行动既可是公开的,亦可完全是内心的或主观的;既可是在某种情境下的积极的作为,亦可是在特定情况下对这种介入的有意回避或被动默许。

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动考虑到他人的行为,并且在其行为过程中也是以他人行为为目标的行动。

”[4]只有具有意向性的行动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纯反应的或者机械的行为被排除在社会学研究之外。

社会学上有意义感兴趣的行动是采取一定的态度,追求一定的目标,委身于一定的价值的行动。

在韦伯之后,常人方法学坚定地把社会学的立足点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明确主张用日常人或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不仅社会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而且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是一种日常关系,也应该用日常人的眼光和方法去解释。

要概括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最适当的一句话就是胡塞尔的主张—“回到事情本身”。

常人方法学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行动的局部性,即行动是在场景中组织而成的。

这一主张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这是行动的空间局部性。

其次,在任何特定的场景中,场景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和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也就是说,行动和场景不仅是“空间局部的”,而且是“结构局部的。

”第三,局部性行动具有“局部的索引性。

”加芬克尔曾说,“我使用常人方法学一词,就是用来指对日常生活中有组织、有技艺的实践所产生的作为权宜性的、正在进行的成果的索引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的研究。

”[5]针对社会学中的这些理论取向,在布迪厄看来,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解社会学以及常人方法学都有着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困境,其显著的缺陷就是“二元对立”的或者说片面的思径方式。

换言之,它们都没有将理论指向自身的局限,所运用的逻辑框架也是外在于它们自身的。

因而,他们都无法揭示社会世界的底蕴与被掩盖的深层结构性本质特征。

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

[6]社会学传统中的分析范式,布迪厄将之归纳为两种解读方式。

一种是“社会物理学的方式”;一种是“主观主义或建构主义”的方式。

这两种方式在观察社会事实以及解释社会现象时,都存在着弊端,需要加以克服。

社会物理学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物,一种客观的结构性的表象,是可以被观察者从外部所测量、勾勒、观察到的关联结合。

布迪厄认为,客观主义立场的危险在于,观察者所观察到的规律、概率等社会表象,仅仅是一些观察者自身建构的主观性,而没有考虑到这些规律的生成性原则,所以容易将自身建构的认识论原则与模式应用于现实,演变成所谓的现实本身。

[7]客观主义只能从消极的意义上来把握世界和现实,“最多只能用‘学究’式的对实践的思考来替代行动者的立场,而这只不过是对分析者建构的模式的执行操作而已。

”[8]在主观主义或建构主义者看来,社会世界就是行动者有组织、有目的、有意图、有筹划的产物,也就是一“建构”的社会产物。

行动者个人无比的机警灵动,是富于技巧与智慧的社会主人,社会仅仅是在他们的游戏中涌现出来的必然结果。

而社会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外在的客观之物,而是亲切的、熟络的、可以自如行为的场。

固然,现象学与常人方法学对于社会物理学的僵化的结构作用有着有益的反动功能,便于发现实践中的过程与意义特征,从而强调了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体现了社会世界的动态性一面。

但在布迪厄的解读当中,主观主义或建构主义的立场也具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他们眼中,社会结构只是一些策略和分类行为的聚合,是行动的意图产物,这就无法说明社会结构应该固有的使动性或者说是韧性;其次,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到行动的能动性,但建构主义的认识也就到此为止了。

所以,他们并不能发现行动过程本身被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根源,以及所遵循的客观原则是什么。

[9]无论是社会物理学的客观主义,还是建构主义的主观主义倾向,都是将“客观”与“主观”对立起来加以看待与理解,因而就无法真正实现阐释社会现实的目的。

在这里,一方面,我们需要明晰“初级客观性”与“次级客观性”结构性的存在,并且知道它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发挥着作用。

在布迪厄那里,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身心两方面的图式;[10]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行动者的意识与阐释的意义是社会世界完整性的一个基本要素。

所以,必须要突破以上两种解读社会的方式。

在明确了社会学研究存有的问题以及对之进行了批判性梳理的基础上,布迪厄还提出要反对目前学术界两种彼此对立又相互交错的社会研究方式,也就是“唯方法论主义”与“唯理论主义”。

前者可以被理解为是把对方法的反思与方法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脱离开来,出发点就是为了方法而锤炼方法。

通常的作法就是将方法从对象中分离出来,把对象的理论建构等同于用经验指标和经验技术操作的问题,而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只是为了给社会预先建构的对象披上一套科学的外衣,并没有达到真正科学认识对象建构的效果。

在此基础的运作之中,一种“方法论帝国主义”(methodological imperialism)的倾向得以暴露,甚至于方法论逐渐形成为潜在的社会理论。

[11]而对于“唯理论主义”的批驳,他认为,“理论不是一种预言性或纲领性的话语”,[12]这样的话语只是对其他理论的拼凑而成,目的是为无聊的理论争论而争论。

在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中,典型的“唯理论主义”就是帕森斯的AGIL的理论模式,将整个社会纳入一个可以被分析的公式之中,进行逻辑的推演,从而将“逻辑的事物变成事物的逻辑”(马克思)。

在布迪厄看来,理论应该以感知方案和行动方案的形式出现,只能在使之成为现实的经验研究中一展身手。

[13]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理论只是一种“做法”,是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并形塑具体的科学实践。

对一些具体应用中的概念,只能在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概念的历史性的建构中找到它们的源头,而不是在理论的视野中进行对比对照。

这也正好应对了康德的一句名言,经过改造得,“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

[14]统而言之,在这里,社会学研究面对“社会物理学”与“建构主义”、“唯方法论主义”与“唯理论主义”的种种局限,布迪厄不但对之进行了理论上清理与批判,同时,他也给出了理论上的出路,那就是要重新理解和建构社会学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