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合集下载

青海河湟谷地历史风景园林的地景空间格局研究

青海河湟谷地历史风景园林的地景空间格局研究

园林与景观设计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4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50青海河湟谷地历史风景园林的地景空间格局研究秦嘉惠,刘 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三大高原交界地带的河湟谷地是从中原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地区。

本文以青海河湟谷地的历史风景园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宏观尺度下历史风景园林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以大华盆地空间单元为对象探究其风景营建特征。

中观尺度下研究案例选址与山、水的关系,总结出四种模式。

关键词:青海;河湟流域;风景园林;历史园林;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7.40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in Hehuang Valley of QinghaiQin Jiahui, Liu Hui(Architecture College,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 ’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The Hehuang Valley at the junction of three plateaus is the gateway area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This paper takes the histor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Hehuang Valley in Qingha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geography in macro scale. Based on this, a number of spatial units are divided in mesosca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are explored by taking the spatial units of Dahua basin as the object. At the micro sca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te selection and mountains and water of the cases, and summarizes four spatial patterns.Key words: Qinghai; Hehuang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garden; spatial pattern 河湟谷地是西北地区的门户地区,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融汇性特点较为突出。

青海湖旅游资源分析及发展

青海湖旅游资源分析及发展

青海湖旅游资源分析及发展摘要:青海湖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前景广阔;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导致“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的境地。

通过青海湖资源分析,提出其发展的建议,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青海湖;旅游资源;发展21世纪,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的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构造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它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也带给公众精神享受,对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以青海湖为例做出旅游资源做出分析,希望通过企业化的营销方式帮助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湖区经济实力。

一、青海湖旅游资源分析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从此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具有如下内涵:(1)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是引发需求;(2)旅游资源的作用对象是旅游者;(3)旅游资源不是单一性的专门资源,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4)旅游资源是自然创造物和人工创造物的总和,共同作用于旅游者。

旅游资源通过社会传媒作用,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进而我们可以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多样性、不可移动性、时间性、垄断性、组合性的特点。

二、青海湖旅游现状分析青海湖是一个品质高雅、特色明显、潜在优势深厚、尚待开发的旅游富裕区域,也是旅游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青海湖一直给人以“贫穷”、“边远”、“落后”的印象,习惯按计划经济时代的常规模式发展,缺乏基础的规划建设。

起步晚、投入少、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湖区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

我认为青海湖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旅游管理机制不足。

青海湖地区隶属于三州一市部队管辖,相关旅游企业又分别隶属于省级有关厅局或有关单位,缺乏统一管理,旅游市场不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还需进一步改革,很难形成促进青海湖旅游业发展的大潮流。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西宁游憩空间格局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西宁游憩空间格局
石 弄 南省昆明市作为 国内热门的旅游城市 ,也逐步构建 出了独 具特 色的旅游 圈层格局 , 形成 了以“ 山一水” 三 和市 区综合 游憩 吸引物为发展重点 的昆明中心游憩 区(B D , C R )环滇池 旅游 带和石林风景 区为 发展重点 的环城游憩带 (E A ) R B M, 银宾馆 , 而且建设银行 、 工商银 行等金融 系统驻 扎其 中, 还 有西宁著名的步行街水井巷邻近西大街 ,为打造城市游麓 商业区奠定 了基本条件 , 但这些企业周边的游憩空间有 限, 游憩设施严重滞后 ,无法满 足市 民及旅游者对购物环境和
篓蠢 荔
呈昌 簇 髹 竺
研 的 念 典(tao1mn游aa 究 概 词 in nsie 与 暇 譬街irfJ Rrod 》 Sh.p在ctn Dote・s《e闲 c y c 憩 n 区 ece 。 po t n i
L i r S de) e ue t is s u 中将其定义为 : 建立 在城镇与城 市里 , 由各 类纪念商店 、 旅游吸引物 、 参观 、 吃摊挡等高度集中的 , 小 吸
。 ,

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 空间 、 建筑物及设施 。面向本 地居民
收 稿 日期 :00 0 — 5 2 1— 8 2
Bt通 他 的 体 践 立 关 核 一 缘 论 r n 过 们 具 实 建 了 于 心 理 的 i t o 模 (rppr。1 调 边 地 对 心 区 型c —r 。, 了 缘 区 核 地 o h d) e iy 强 依 。w 赖 而 扇 心边 模 对 勒 海 区 特 核 一缘 型 加 比 地 的 主 尼 和 巴 、提 及 布 群 进 了 例 究 r 达 多 哥安 瓜 巴 达 岛 行 案 研 。1 5 在 中国 核 一 缘 型 区 旅 心边 模 在 域 游 孟果 聂显

青海省祁连山三河源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青海省祁连山三河源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析景观组成 单元 的形 状 、 大小 、 量和空 间组合 ; 数 有助 于对宏观 区域 生态环 境状 况评价 及发展 趋势 分析 ; 同时也 有利 于探 索 自然 因素与人类 活动对景 观格局及 动态过程 的影响L . 3 本文通 过对祁连 山三河源地 区景观空 间格 ]
局的研究 , 示其变 化规律 , 究结果有利 于 了解半 干旱 山地 河谷地 区景观格 局 与生态 过程 和社会 经济 活动之 揭 研
E d sI gn 9 1和 E r a ma ie. NVI. 建 立 了三河 源 区景 观分 类 数 据库 ; 4 6) 使用 景 观 统 计 软 件 ( rg tt 3 3 计 算 F a sai . ) s 选 取 的景观 指数 , 对研 究 区景观 格 局变化 进行 了定性 与定 量分 析. 并
曹广 超 李 玲 琴 , , 曹生奎 , 易俊 柱
( .青 藏 西 宁 1 青 800 ; 10 8
2 .青 海 师范 大 学 生命 与 地理 科 学学 院 , 海 西 宁 青

80 0 ) 10 8
要 : 过对青海省祁连山三河源区 19 通 9 9年 和 20 年 两 期 的 L n —a TM 遥 感 影 像 进 行 人 机 交 互 式 解 译 , 取 了 研 究 区 景 观 06 adst 获
3 数 据 来 源
获 取 的数 据 包括 1 9 9 9年 和 2 0 0 6年两 期遥 感数 据 、 专题数 据 、 统计 数据 等. 主要 以遥感 数据 为信 息 源 , 对 数据 预处 理后 , 合一 些 非遥感 数 据 , Args 结 在 c i 软件 支持 下对 遥感 影像 进行 人机 交 互解 译 , 取两 期 景观 分 获
关 键 词 : 连 山 ; S; 观 指数 ; 观 格 局 变 化 祁 GI 景 景 中图分类号 :91 P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 7 4 ( 0 2 0 —0 0 —0 10— 5221)1 0 1 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和地域集聚性规律,这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 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政府应加强对不同区域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其知名度和旅游价值,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 发展和文化交流。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探讨和分析,指出其经济价值表 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旅游业、房地产、生态产品等。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 部因素,需要采取科学规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区域合作 等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 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研究,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6、培养员工服务意识:员工是景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员工与游客互动交流,增进游客对景区的 情感。
谢谢观看参考内ຫໍສະໝຸດ 二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旅游资源的瑰宝,其品牌资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现状、问题与挑战,提出提升品牌 资产的策略,为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背景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国家意义和较高旅游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域。 目前,我国共有4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竞 争加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4、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该地区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湖泊、山岳和水乡风情为主,如庐山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 风景名胜区等。

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参考文献

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参考文献

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参考文献引言: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片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青海是中国高原上的明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青海的生态旅游资源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青海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深入探讨青海生态旅游的特点、优势和问题,并提出提高青海生态旅游质量的建议。

一、青海生态旅游资源概述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多样,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

青海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民族风情等方面。

1.1 自然景观青海是中国西北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拥有雪山、草原、湖泊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其中,玛沁草原、青海湖、祁连山、茶卡盐湖等景点是青海最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域。

青海的自然风光独特丰富,是旅游者探索自然之美的理想之地。

1.2 文化遗产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青海的藏传佛教文化、蒙古族文化、土族文化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拉卜楞寺、塔尔寺、青海省博物馆等文化遗产成为游客了解青海古老文化的窗口。

1.3 民族风情青海的民族风情丰富多彩,不同民族的服饰、食物、习俗等都反映出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青海,游客可以体验到藏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风情与特色,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青海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探讨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青海湖景区规划要点

青海湖景区规划要点

青海湖景区规划要点一、概况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

青海湖不仅风光优美,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旅游名片”和“2008年度最受关注旅游地”,是青海旅游业的“龙头”景区。

(一)自然条件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青海省的东部,位于东经99°36′—100°16′,北纬36°32′—37°15′之间。

东端距西宁市136公里,湖面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湖周长365公里,湖面海拔3193.3米,湖水最深25.5米,平均深度19米,水域面积4500平方公里。

湖周为3600米至5000米高山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

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之一,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有野生动物213种,其中包括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8种,二类保护动物29种;分布有种子植物445种,其高原生物多样性、代表性和特有性是其他湿地所无法替代。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是环湖周边及更广大地区气候的自然调节器。

(二)地质条件青海湖风景名胜区地处祁连褶皱带的南缘,介于南祁连槽背斜与青海南山槽向斜之间,是喜马拉雅晚期新构造运动产生的一个断陷盆地,其主要受到北西西向、北北西及近南北向三组断裂构造格局所控制。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青海省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旅游业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1. 青海省旅游资源概述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其中,青海湖、祁连山、茶卡盐湖等自然景观深受游客喜爱,同时还有古寺庙宇、藏族文化等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2. 青海省旅游市场现状2.1 旅游市场规模近年来,青海省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过去五年内,青海省接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水平。

2.2 游客特征青海省的游客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国际游客。

游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青海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对自然景观和户外活动充满兴趣。

•民族文化热潮:青海省的藏族文化深受游客喜爱,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藏族传统文化和活动。

•自助游增长: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游,自由度高、特色体验多的旅游方式受到青睐。

2.3 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青海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较为丰富。

除了传统的景点观光之外,还有徒步、骑行、摄影等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

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也在加大对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的投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 青海省旅游市场存在问题尽管青海省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3.1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景区、乡村旅游地等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3.2 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尽管青海省的旅游服务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导游服务水平不一、部分景区管理混乱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

3.3 旅游营销手段有待改进青海省在旅游营销上的投入和创新相对较少,需要加大营销力度,提升青海省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海省海西州旅游资源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评价研究

青海省海西州旅游资源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评价研究

青海农林科技•试验研究•2020年第1期青海省海西州旅游资源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评价研究向程,李环(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四川阆中637400)摘要:本文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 - 2017)为参照,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对海西州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类和调查;运用基尼系数和规模度指数两种定量方法对海西州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海西州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依存环境,构建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设计评价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州旅游资源丰度等级较高,总量较多,类型丰富多样;数量上赋存自然和人文两类旅游资源;普通级旅游资源占据主导地位,优良级旅游资源较少,特品级 旅游资源尤为稀少,品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

(2)海西州旅游资源在各行政区域内呈不均衡分布且空间分布规模差异性较大。

(3)旅游资源价值差异性显著,呈现出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三种等级。

旅游 资源评价及空间特征分析对海西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极具重大意义。

关键词: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空间分布;海西州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 9967(2020)01 -0030 - 07Study on Tourism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Evaluation of Haixi Mongolian and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XIANG Cheng,LI Huan(Nanch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and Tourism,Langzhong Sichuan 637400,China)Abstract : The national standard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 GB/ T18972 -2017) is taken as reference, and the expert questionnaire method is used to grade and classify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xi.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pendent environ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Meanwhile, such two quantitative methods as Gini Coefficient and Scale Index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 ( 1 )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xi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abundance, large amount and diverse types and boasts large number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ordinary level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while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fine level are few,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special grade are especially rare;the structure of grade is typical upyramidM type. (2) As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resource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each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cale is quite different. (3) the value of tourism resources varies significantly and presents such three levels as high level, medium level and low lev­el. 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Haixi.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value evalu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Haixi Prefecture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直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水平和接关系到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并 总体定位[1]。

2023年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023年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023年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一、背景介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也是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海省自然风光优美,包括青海湖、可可西里、茶卡盐湖等著名景点,同时还有藏传佛教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独特的旅游资源。

因此,青海省是一个旅游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地区。

二、市场需求分析1.自然资源需求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包括雪山、草原、湖泊、沙漠等多种类型。

这些自然资源成为了青海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青海湖是青海省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可可西里也是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稀有、最具代表性的高原动物栖息地之一。

因此,自然资源的游览需求是青海省旅游业中最重要的需求。

2.文化旅游需求青海省是中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和少数民族文化区域,因此,文化旅游需求也很强烈。

藏传佛教建筑和文化遗产可以被发现在整个省,如拉萨河、塔尔寺、雍布拉康、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周围的寺庙等。

这些古迹和现代建筑绝对是吸引游客到青海省旅游的主要因素。

此外,青海省境内有多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藏、蒙、回、撒拉、土等,这也吸引着对此类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探索。

3.拓展旅游需求青海省还提供了许多拓展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滑板、攀岩、沙漠露营、越野车等。

这些旅游活动将游客带离城市,将游客带进了更加亲近自然的状态。

这些项目通常吸引到冒险一族前往,他们寻求新鲜和兴奋,希望从日常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寻找真实的自我。

4.休闲旅游需求青海省还具有优美的休闲旅游需求。

茶卡盐湖和黑马河国际湿地是两个最受欢迎的休闲景点之一,而青海湖周围的温泉也吸引了许多游客来这里度假放松。

随着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青海省体验自然和休闲的价值。

5.会议旅游需求青海省的旅游业绝对可以为商业和会议旅游提供服务。

省内设有许多旨在为大型商务会议提供服务的酒店和会议中心,这些设施可以满足需要进行大型商业会议的公司或组织的需求,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促进了就业和本地制造业的繁荣。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服务区
娱乐区
自然保护区
图9.7 三区结构布局模式 11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7
区域旅游布局在中、微观上主要是旅游功能区科学安 排,内容有二:第一,为各功能区选定空间区位,第 二,对各功能区开展空间优化组合,形成系统的相互 促进的整体空间结构。此方面形成了一些布局模式:
⒈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
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能进 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 是娱乐,其 次是住宿。
4
三、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布局
㈠功能分区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功能分区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的一项 重要技术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内 容。功能分区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景观质量等级和集聚状况、自然环境的 保护等级、游客利用的重要性与方式等 指标,对旅游目的地土地划分出各有侧 重的类型空间。一般认为功能分区模式 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 Forster于1973 年最早提出,他将国家公园以同心园模 式从里到外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冲区和密集游憩区。加拿大国家公园较 广泛地采用了甘恩于1988年提出的五圈 层模式:重点资源保护区、荒野低利用 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 区(见图9.3)。
2
一、旅游开发的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 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 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 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不 仅包括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费者的效用最 大化,同时区位论从微观的企业区位论发展到宏观区 位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旅游各要素及其集聚的 景观集合体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平衡的,而旅游活动的 重要空间运动规律是旅游者受旅游吸引物的吸引产生 空间位移,形成旅游流。所以,旅游开发中针对目标 市场选择旅游开发区是一项重要工作。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青海省旅游市场规模分析引言青海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

本文将对青海省旅游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通过对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旅游市场的规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以期为旅游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旅游业发展情况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近年来,青海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青海省积极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通过举办各类旅游活动和推出旅游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到青海旅游。

旅游市场规模分析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青海省旅游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2019年,青海省旅游市场总收入超过了XXX亿元,同比增长了XX%。

同年,游客总人数达到了XXX万人次,较上一年增长了XX%。

这些数据显示了青海省旅游市场的持续蓬勃发展。

青海省的旅游市场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

国内旅游市场是青海省旅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

国际旅游市场也在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来到青海省观光和旅游。

青海省的旅游业主要以自然景区旅游为主,例如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

此外,青海省还以民俗文化旅游、高原特色旅游等为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兴趣。

近年来,青海省还积极推动冰雪旅游、户外探险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市场的内容。

未来发展趋势青海省的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海省的旅游市场将会继续蓬勃发展。

同时,青海省政府将继续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安全保障。

国家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对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将会进一步促进青海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未来,青海省的旅游市场将继续深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升旅游产业链的附加值。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引言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

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点)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

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

青海旅游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分析

青海旅游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分析

青海旅游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分析陈敏;张海峰【摘要】基于GIS技术,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了青海省A级以上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通过分析发现:青海省旅游景点(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交错排列的的格局,并在数量上以4A和3A级景区最占优势;旅游景点(区)整体分布合理;青海省旅游景点(区)时间可达性呈现出以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区域为中心逐渐向周边衰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空间差异明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影响青海省旅游景点(区)的可达性的因素主要有旅游景点的分布、路网结构、自然环境、景点的知名度.【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3(025)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时间可达性;旅游景点;青海省【作者】陈敏;张海峰【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 引言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旅游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

而旅游景点在旅游活动中具体有特殊的地位,是旅游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

在国外,自1959年Hansen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1]以来,对可达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达性对区域选址和区域优势[2-5]的影响以及新增交通对区域经济[6,7]的显著影响等方面。

对可达性的研究,国内学者分别从宏观的整体层面[8-10]、区域层面[11-13]以及区域内部层面[14-16]对其可达性进行了探讨。

在旅游方面,靳诚等基于公路网络对南京市以及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17,18]。

杜雪梅等利用区域可达性对四川省的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研究[19]。

潘竟虎等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对中国4A级以上旅游景点(区)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测算[20]。

陈刚等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湖北省的旅游可达性和经济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21]。

青海旅游调研报告

青海旅游调研报告

青海旅游调研报告
根据对青海旅游的调研,以下是本报告的主要结果和建议:
一、概述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省份。

这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青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发展现状
1.青海旅游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各地景点的游客数量不断上升,旅游收入也在稳步增加。

2.青海的自然风景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包括雪山、湖泊、草原等。

同时,青海还拥有 rich 的民族文化,如藏传佛教、藏族、回族等。

3.青海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宣传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三、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交通、酒店、厕所等便利设施的建设水平,以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

2.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青海旅游的知名度,提高市场曝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可采取网络宣传、旅游活动等方式。

3.创新旅游产品。

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推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

4.加强服务质量。

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5.保护环境。

青海的自然景观是旅游业的重要吸引点,应加强
环境保护力度,避免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四、结论
青海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保护环境,青海旅游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青海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青海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

青海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景观和丰富资源的省份。

作为高二会考的一部分,地理知识点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下面将针对青海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青海的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东经89°35′-103°04′,北纬31°05′-39°20′之间。

它与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相邻,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二、青海的地形地貌青海地势复杂多样,以高原、高山、高原湖泊等为主要地貌类型。

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海拔超过4000米。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青海的标志性景观。

此外,青海还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重要山脉。

三、青海的气候特点青海属于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的交汇区,气候特点明显。

青海的气候类型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寒温带气候和高寒荒漠气候。

气温有显著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均降水量在100-600毫米之间变化。

四、青海的水资源青海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淡水资源库。

青海湖是青海最重要的水体之一,蓄水量居全国之首。

此外,青海还拥有众多湖泊、河流和冰川,形成了独特的水资源格局。

五、青海的自然灾害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气候特点,青海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干旱和沙尘暴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青海的人民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六、青海的经济发展青海的经济发展以农牧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牦牛、藏羊等畜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此外,青海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盐湖和煤炭等。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青海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利用。

七、青海的旅游资源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等景点成为了青海著名的旅游景点。

青海省地貌

青海省地貌

1、受地质构造运动控制,地貌总表现为北部山地,中部盆地、谷地和低地,南部高原,西部盆地。

使高大山脉、山间盆地、高原相间排列,呈马鞍形地貌格局。

2、全省平均海拔3500m以上,青南高原超过4200m,高原西部4700m以上,布喀达坂峰6860m,是青海省的最高点。

省东部海拔大都在3000m以下,最低海拔1650m。

西高东低,且地势高差悬殊,使得省内大河自西向东流;由于地势强烈下降,水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这种地势有利于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伸入东部地区,形成一定的降水量,利于农牧业发展。

3、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东部地区降水相对丰沛,外力溢流水作用为主,侵蚀和堆积作用活跃。

省内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西部在干旱、极干旱条件下发生风化为风力作用强烈区;南部地势高(海拔高),为寒冻作用区区内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其基本特点是: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隆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

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及山区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黄河、湟水河谷地带较温暖。

年平均气温3.2℃─8.6℃左右,最高气温25.1℃─33.5℃,最低气温-18.8℃─-25.1℃左右。

年平均隆雨量319.2─531.9毫米。

多集中在7─9月之间,相对湿度一般为57%─63.66%;蒸发量为1,275.6─1,861毫米。

风速为1.9─2.5米/秒,最大风力8级,多出现在冬末春初时期。

年平均日照2,708─3,636小时。

无霜期约90天海东市位于青海东北部,境内以山地为主,垂直落差较大,气候随海拔的升高差异明显,属于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海东年平均气温7℃左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左右,总蒸发能力为1644毫米,年日照时数2200-2800小时,无霜期90-185天。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市场狭窄等因素,青海的经济环境一直相对较弱。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青海的经济环境现状。

一、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省份中离海最远的省份之一。

地处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大柴旦沙漠、青藏高原等自然地理特征中,北边紧靠蒙古和西伯利亚,东部与甘肃毗连,南面与四川、西藏相接,西北面是新疆。

青海省总面积72.1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6%左右。

由于地形险峻、气候恶劣等因素,青海的交通一直不太便利。

长期以来,青海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制约。

二、产业结构青海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农牧业、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业等产业。

目前,青海的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农牧业、矿业和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019年,青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6.1亿元,同比增长6.7%。

其中,有色金属冶炼、采矿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青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青海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青海的旅游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大。

2019年,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364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55.9亿元。

总体来说,青海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要发展更多的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以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

三、投资环境青海省一直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到这里投资、创业。

在政策上,青海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019年,青海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外商投资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外商在青海设立企业,对于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还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金。

同时,青海还加强了对投资环境的整治和改善。

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推进。

四、发展机遇青海的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很大,未来几年,青海将迎来一系列的发展机遇。

青海 介绍(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美食等)

青海 介绍(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美食等)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 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 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是藏语,意 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 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
(三)塔尔寺
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 “衮( gǔn )本贤巴林”,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 地位。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特色美食
(一)酿皮
酿皮是地方风味较浓的青海传统小吃。酿皮是在麦面中 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几经 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 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 “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 “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 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 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和富饶。站在昆仑山口,东西昆仑尽收眼底。往东
看,在静寂的万古雪野中,玉虚峰孤兀雄起,势压 万山,造就了冰雪世界特有的自然景观。
(七)西王母瑶池

这是一座天然高山平湖, 海拔4300米,东西长约 12000米,南北宽约5000米, 湖面最深处达107米。湖水粼 粼,碧绿如染,清得透亮。 水鸟云集,或翔于湖面,或 嬉于水中,湖畔水草丰美, 珍禽相伴为戏,乐不可支。
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引言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

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点)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

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

分布于青海的大河、大湖、大山、大草原、大峡谷、大冰川、大盐湖以及巨大的动物乐园、森林景观、地热温泉和独特的气候环境值得人们去观光和享受。

例如:每当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之时,这里却是阳光明媚,干爽宜人,平均气温20℃左右,被人们誉为华夏的第一避暑天堂。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造山带,它们是探讨青藏高原和特提斯的形成及演化的窗口,是打开地学奥秘的钥匙,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地质学者所青睐。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1.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泛指凡经过开发能够吸引游客的客体与劳务。

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

1.2旅游资源的特点(1)价值上的观赏性。

(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

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

(变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

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

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

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1.3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学术界大都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1.3.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即是天然形成的。

如青海湖(鸟岛)、黄河源、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日月山、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巴颜喀拉山、察尔汗盐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孟达自然保护区、万丈盐桥、倒淌河、金银滩草原、天池等。

1.3.2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

如文成公主庙、北禅寺、南禅寺、瞿昙寺、赞普林卡、隆务寺、阿琼南宗寺、赛宗寺、塔尔寺、郭么日佛塔、东关清真大寺、人民公园、马场恒遗址等。

二、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青海是我国西北的一个省份,从全国的地理位置看,大致处在全国中心稍偏西北。

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为邻,东南部接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

地理坐标:纬度为北纬31039一39019南北宽约800公里;经度为东经89035’一103004’,东西长1200公里。

全省面积72一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湖泊一一青海湖,青海省名由此而来【1】。

2.1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1 海拔高, 地势高差悬殊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均海拔3500m 以上, 总体上南部高, 北部低, 最高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m, 最低点民和县下川口黄河出省处海拔1650m, 高差达5200m。

全省约有60%的面积海拔在4000m 以上, 3000~4000m 的面积占25%, 海拔3000m 以下的面积只占15%。

高海拔成为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本省自然地理发育全过程的主要控制因子, 在这一地域上发育的各种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无一不烙上高海拔的印迹, 表现出与低海拔环境迥然不同的地域特性。

2 高寒缺氧, 高原气候特征明显由于海拔高, 青海省气温普遍偏低, 年均温-5.6℃ ( 五道梁) ~8.9℃ ( 循化县) , 低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 且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地区差异显著; 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5682~7411MJ/m2, 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高, 仅次于西藏; 全省年均降水量17.6 ( 冷湖) ~764.4mm ( 久治) , 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在200mm以下, 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全省空气密度大都在0.72~1.2kg/m3, 仅为海平面的56%~80%; 含氧量在0.174~0.233kg/m3, 比海平面低20%~40%。

3 地貌多样, 生物景观丰富由于地势高差大, 青海省更多地表现出鲜明的垂直地带性, 游客在很小的时空范围内可体验东部谷盆相间的河谷地貌——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荒漠景观——青南地区地球“第三级”的独特风貌等截然不同的地学景观和生物景观, 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

4 多元的民族构成, 独特的人文环境青海古代有羌人、突厥人、匈奴人、回人、吐蕃人、党项人、吐谷浑人等多个少数民族, 近代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40 多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以上, 不同民族信奉的宗教又各不相同, 因此, 青海境内既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外来宗教, 又有道教等土生土长的宗教, 形成了青海高原独特的文化氛围, 成为青海省人文地理环境的最显著特征。

2.2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平方千米,人口551.6万人,其中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6个世居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5%以上。

其中藏族分布最广,全国90%的土族和撒拉族分布在本省,多民族独特的风俗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河、大湖泊、大草原、大盆地、大盐湖,构成了青海壮美奇绝的自然景观。

从资源的品位度来看,气候生物类、水文类、地文类以及历史遗产类占有较高的比重。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青海湖、江河源、高原风光和塔尔寺,是青海省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

2007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据统计全省接待国内游客996.6万人次,较2006年增长了23%;国内旅游收入46.n亿元人民币,增长33.2%;接待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8.5%;旅游外汇收入1590.64万美元,增长20%。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1.6万人次,增长23%;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人民币,增长32.8%[2]。

重点旅游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西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等重点旅游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中收入的92.6%。

游客主要集中在西宁、湟中、互助、循化、门源、贵德、尖扎等市县,重点旅游地区已成为带动全省旅游发展的龙头。

高原自驾车游、乡村民俗游成为黄金突出亮点。

经抽样调查,2007年进入我省自驾车约12.24万辆,旅游人次约36.73万人次。

三个黄金周共接到海内外游客26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的10.3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8.1%。

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国内旅游人均花费462.7元,比2006年增加35.7元,增幅为8.4%;入境游客人均花费318.2美元,增加 2.7美元。

在旅游消费中交通占28%,住宿占20.7%,餐饮占17.4%,购物占15.6%,景区游览占8.2%,娱乐占3.3%,其他消费占6.8%。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景点开发利用率还不到10%,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真正得到有效发挥。

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低起点、粗放式的经营状态,“行、游、住、吃、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发展极不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旅游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区。

总体来说,青海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2.3交通和服务设施青海省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为旅游资源构建了交通网络。

公路是青海运输网的主体。

解放后的50年中,先后新建和修复了青藏、青新、青康、甘青、宁张、宁临等10多条干线,并以这些公路为主干,初步形成了全省公路网络格局,同时各州也通了油路,使公路现代化有了较大的提高。

1978一2001年20多年,青海的公路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青新、青康、柳格、宁张、宁久等一批国省道干线公路改建工程相继竣工,亚洲海拔最高的达坂山隧道建成。

形成了以省会西宁为中心,以5条国道、23条省道为骨架、340多条县乡道路、专用公路为支脉,辐射全省城镇、农牧区,外连毗邻省区的公路交通网,使青海省旅游景点的连接度加强[1]。

青海省境内有兰青和青藏两条铁路线,2006年7月1日青藏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正式开通运营,成为全省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省内航空港有西宁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促进了青海同国内外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国内外游客来青旅游的可进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