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
引言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点)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分布于青海的大河、大湖、大山、大草原、大峡谷、大冰川、大盐湖以及巨大的动物乐园、森林景观、地热温泉和独特的气候环境值得人们去观光和享受。例如:每当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之时,这里却是阳光明媚,干爽宜人,平均气温20℃左右,被人们誉为华夏的第一避暑天堂。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造山带,它们是探讨青藏高原和特提斯
的形成及演化的窗口,是打开地学奥秘的钥匙,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地质学者所青睐。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泛指凡经过开发能够吸引游客的客体与劳务。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
1.2旅游资源的特点
(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变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1.3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
学术界大都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1.3.1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即是天然形成的。如青海湖(鸟岛)、黄河源、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日月山、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巴颜喀拉山、察尔汗盐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孟达自然保护区、万丈盐桥、倒淌河、金银滩草原、天池等。
1.3.2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如文成公主庙、北禅寺、南禅寺、瞿昙寺、赞普林卡、隆务寺、阿琼南宗寺、赛宗寺、塔尔寺、郭么日佛塔、东关清真大寺、人民公园、马场恒遗址等。
二、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
青海是我国西北的一个省份,从全国的地理位置看,大致处在全国中心稍偏西北。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为邻,东南部接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地理坐标:纬度为北纬31039一39019南北宽约800公里;经度为东经89035’一103004’,东西长1200公里。全省面积72一2万平方千米,仅次
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湖泊一一青海湖,青海省名由此而来【1】。。
2.1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
1 海拔高, 地势高差悬殊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均海拔3500m 以上, 总
体上南部高, 北部低, 最高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m, 最低点民和县
下川口黄河出省处海拔1650m, 高差达5200m。全省约有60%的面积海
拔在4000m 以上, 3000~4000m 的面积占25%, 海拔3000m 以下的面
积只占15%。高海拔成为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本
省自然地理发育全过程的主要控制因子, 在这一地域上发育的各种
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无一不烙上高海拔的印迹, 表现出与低海拔环境迥然不同的地域特性。
2 高寒缺氧, 高原气候特征明显
由于海拔高, 青海省气温普遍偏低, 年均温-5.6℃ ( 五道
梁) ~8.9℃ ( 循化县) , 低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 且气温的垂
直变化明显, 地区差异显著; 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5682~7411MJ/m2, 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高, 仅次于西藏; 全省年均降水量17.6 ( 冷
湖) ~764.4mm ( 久治) , 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在200mm以下, 是我国
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全省空气密度大都在0.72~1.2kg/m3, 仅为海
平面的56%~80%; 含氧量在0.174~0.233kg/m3, 比海平面低20%~40%。
3 地貌多样, 生物景观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