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

合集下载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鼠疫一、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霍乱一、疑似病例: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二、确诊病例: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

➢ 本省其它地市:病例户籍属于本省其它地市,发病时 的现住地址为报告单位所在县区,则现住地址要填写 本县区的详细地址;病例户籍属于本省其它地市,发 病时的现住地址也为本省其它地市(如专程来就诊病 例),则现住地址要填写为本省其它地市、县区的详 细地址。
▪ 其它省:病例户籍属于其它省,发病时的现住地址为 本县区,则现住地址要填写本县区的详细地址;
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死亡发生 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 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其它 慢性疾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 ③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真实姓名 ▪ ④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 ⑤身份证号:必须填写。 ▪ ⑥性别:填写社会性别。
3 、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卫生部决定列入 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其它 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 的录入报告。
传染病报告流程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时,应 立即通过院内传染病管理系统填报传染病报卡。(“报卡类 别”选择“初次报告”项,一个病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 上法定传染病时,应填报两张传染病报卡。)
▪ ⒄其它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指卫生部决定列 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 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它地方性传染病和其它暴 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填写该病种名称,或填 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 ⒅订正病名:填写订正前所报告的疾病名称。
▪ ⒆退卡原因:网络直报人员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填写 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
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类,共41种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传播至健康人群的疾病。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传染病进行法定分类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传染病的法定分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传染病按照传染性严重程度分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极强,病原体易使广大人群患病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染性极强,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甲类传染病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较强,对易感人群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乙类传染病的管理也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一般,对易感人群造成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对人群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

我国目前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包括疟疾、伤寒、痢疾、白喉、百日咳等。

对于丙类传染病的管理相对宽松,但也要求加强监测和控制。

二、传染病的法定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传染病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旨在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传染病的报告制度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是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当依法报告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病原体信息。

报告传染病的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

而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具体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医疗卫生单位应当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并且要求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2.传染病的隔离治疗传染病的隔离是指对传染病病例、病原体携带者进行隔离处理,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毫无疑问,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促进社会稳定,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以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以及如何进行诊断。

1.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

2.传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等。

3.痢疾: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来确定诊断。

4.肺结核:主要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6.乙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8.百日咳: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9.传染性红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0.麻风病: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1.传染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2.病毒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3.腮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4.破伤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5.疟疾: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6.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7.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8.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9.人感染禽流感: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定诊断。

21.中东呼吸综合征: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3.腺鼠疫: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4.霍乱: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探索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

探索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

探索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程和危害程度等特点,我国将其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严重、传播迅速、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大、传播较快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小、传播较慢的传染病。

1.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肿大等。

3.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4.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

5.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

6.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的唾液传播。

症状包括恐水、恐风、恐光、肌肉痉挛等。

7.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

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等。

9.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硬下疳、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等。

10.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急性泌尿生殖系统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尿道分泌物、尿痛、龟头炎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传染病的分类:我国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

例如,甲类传染病如鼠疫和霍乱,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需要立即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我国传染病分三类35种

我国传染病分三类35种

我国传染病分三类35种
在我国传染病分三类35种.(传统意义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 象2003年的非典现在也是算甲类传染病的.
*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
*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传染病管理制度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确保传染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管理制定的专业性部门规章制度。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2009共39种。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备注:(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5N1流感),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制定此制度.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遵循谁接诊,谁报告的原则.2、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或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或寄出传染病报告卡.3、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要求上报的传染病后,应立即询问患者,在登记本上详细登记要求上报的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楚,并在规定时限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送交本单位网络直报人员。

39种法定传染病

39种法定传染病
健全疾控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络;
医院加强肠道门诊建设;
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预防;
健康教育;
三管一灭—水源、饮食、粪便、苍蝇
报告:属地管理;网络
接触者预防:每日粪检;预防服药
诊断
疑似诊断:1)典型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接触史+吐泻
临床诊断:1)流行期间疫区内;
2)典型临床症状
确诊病例:1)腹泻+便培养阳性
2)流行期间疫区内+
2)无流行病学接触史
医学观察: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无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1)流行病学依据;
2)典型临床症状;
3)肺部X线影像学;
确诊病例:1)临床诊断
2)病原学:病毒RNA+;
血清抗体阳转或恢复期4倍以上↑。
4.
艾滋病
概述: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
2.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慢性传染病
2.肝脏炎症和坏死
3.甲、戊---消化道;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4.乙、丙、丁—血液和体液;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5.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无黄疸型占90%
急性起病,伴发热;
消化道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黄疸者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
肝性脑病-<14天出现;
明显出血倾向,PTA<40%;
急性肾衰竭、脑水肿、脑疝
亚急性:--亚急性肝坏死
15d-24w;
胆红素每天↑≧17.1m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
出血倾向:PTA<40%;

37种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

37种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

附件2437种法定传染病和常见非法定传染病基本信息表非法定12 猴痘猴痘病毒潜伏期大约为2~3周。

出现高热、头痛、背痛、全身不适、咳嗽、淋巴结肿大,偶尔发生腹痛。

在发热的同时,全身出现类似天花的皮疹,通常发生在眼睑、颜面、躯干和生殖器,疱疹破溃后留有久治不愈的溃疡。

轻症病例4~6周后可自愈,严重病例可发生虚脱、衰竭而死亡。

带病毒的人或动物。

主要通过被带毒动物咬伤或接触带毒动物和人的体液感染。

普遍易感。

健康教育,做好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隔离病人和感染动物;在流行期间对可能接触猴痘的人群接种天花疫苗。

非法定13 黄热病黄热病病毒潜伏期为3~7天最长可达13天。

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和蛋白尿等。

休克肠出血、心脏损害、多脏器功能减退以及DIC细菌性肺炎、腮腺炎等病人为主要传染源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或持久免疫力加强国境卫生检疫;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预防接种,在黄热病疫区居住或去疫区旅行的人员,都必须进行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非法定14 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疯牛病传染给人类,在人类中我们称之为变异型或新变异型克雅氏病)传染性的朊病毒潜伏期为10~40年睡眠紊乱,个性改变,共济失调,失语症,视觉丧失,物理,肌肉萎缩,肌阵挛,进行性痴呆等症状,并且会在发病的一年内死亡患者脑部会出现海绵状空洞,导致记忆丧失,身体功能失调,最终神经错乱牛人食用疯牛病牛的肉、脊髓,尤其是从脊椎剔下的肉主要发生在50-70岁之间一、堵漏洞,海关进出口要堵住。

二、查内源,要摸清我国本土的牛羊疾病的本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强基础,加强研究,再也不能人家有一点儿我们学一点儿,才能防患于未燃。

非法定15 鼻疽和类鼻疽鼻疽假单孢菌鼻疽潜伏期一般为1~14天。

类鼻疽潜伏期3-4天。

急性期:患者体温高达40摄氏度,呈弛张热型,发热时伴有恶寒、多汗、头痛、全身疼痛、乏力和食欲减退。

在感染部位形成炎性硬结,化脓变软,破裂后,流出脓汁,并形成溃疡。

卫生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法常见考点-传染病分类

卫生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法常见考点-传染病分类

卫生法律法规: 传染病防治法常见考点-传染病分类今天为大家总结卫生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法常见考点-传染病分类, 供大家复习备考。

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染病病种的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 我国将列为法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另外,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如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 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对于传染病分类的知识点容易考的是甲类传染病包括哪些疾病, 还有就是那些疾病是乙类传染病, 但是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例题:【多选题】对乙类传染病中的那些疾病种疾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 控制措施(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B.炭疽中的肺炎疽C.人染高致病性禽流感D.艾滋病【正确答案】ABC【中公解析】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40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实用查询手册

40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实用查询手册

40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实用查询手册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40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7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1、鼠疫就诊科室感染科常见症状发热、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病原菌鼠疫杆菌传播途径鼠蚤叮咬、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感染检测方式血常规检查病原菌分离鉴别(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

)血清学检查(IFA、IHA、RIP、SPA-IHA)PCR检测等2、霍乱就诊科室感染科常见症状突然腹泻,继而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等病原菌霍乱弧菌传播途径食用被患者粪便污染过的水检测方式病原菌检查(涂片染色、悬滴检查、制动试验、培养、PCR检测CtxA和毒素协同菌毛基因TcpA等)血清学检查(血清凝集试验)等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新增: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症状: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病原菌:新型冠状病毒。

传播途径: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吸入气溶胶。

检测方法:血常规、影像学、PCR、血清学、血生化等。

备注: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以及新冠均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发现乙类、丙类传染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第11页共11页。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影像及活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一般及支持疗法 病原或特效疗法 对症治疗 康复疗法 中医中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法定传染病:三类35种(SARS) 法定传染病:三类35种(SARS)
甲类两种(鼠疫、霍乱) 甲类两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 强制管理 乙类24种 乙类 种——严格管理 严格管理 丙类9种 丙类 种 ——监测管理 监测管理
传染病的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自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 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源 传染源处理
患者或疑似病人早期隔离、 患者或疑似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接触者进行检疫, 接触者进行检疫,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治疗 治疗、 病原携带者 治疗、调整工作岗位 动物传染源(根据经济价值处理) 动物传染源(根据经济价值处理)
传染病的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肠道传染病 : 三管一灭,用具消毒, 个人卫生。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杀虫、防虫、驱虫 消毒: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致病微生物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2种)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26种)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三)丙类传染病(11种)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国家卫生部已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管理。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 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在管理方法上,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

下面就对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在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作一简介。

1 甲类传染病1.1 鼠疫病原体:鼠疫杆菌。

传染源:家鼠、野鼠等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腺鼠疫为鼠蚤、肺鼠疫为飞沫或尘埃。

症状:高热与中毒症状,皮下和粘膜出血、心衰、休克。

预防:(1)接种鼠疫无毒活菌苗;(2)灭鼠、灭蚤。

1.2 霍乱病原体:霍乱弧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症状: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及周围循环衰竭预防:(1)接种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2)隔离患者、带菌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 乙类传染病2.1 病毒性肝炎2.1.1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胆红质尿、厌油、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预防:(1)接种甲型肝炎疫苗;(2)隔离患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1.2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及围产期传播。

症状:恶心、厌油、腹胀、肝区肿痛、肝功能异常。

预防:(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2.2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2.1 细菌性痢疾病原体:志贺氏菌属分志贺菌(A)、福氏菌(B)、鲍氏菌(C)、宋氏菌(D)4群,我国主要为B群。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感染。

症状: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

预防:(1)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2)加强个人、饮食和环境卫生。

2.2.2 阿米巴性痢疾病原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传染源:患者、带包囊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症状: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循环衰竭及粘液脓血便。

预防:(1)加强粪便、水源和饮食的管理;(2)治疗患者和带包囊者。

2.3 伤寒和副伤寒病原体: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丙杆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带菌者及其污染物。

症状:持续发热、脉搏相对缓慢、肝脾肿大、玫瑰疹,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

预防:(1)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2)管好水源、饮食和粪便。

2.4 爱滋病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传播途径:血液、性交、母婴。

症状:发热、疲劳、腹泻、消瘦、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

预防:(1)维持性生活纯洁;(2)不使用进口血制品及组织器官。

2.5 淋病病原体:淋病双球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性交及接触污染物。

症状:男性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排出粘液或脓样分泌物。

女性表现宫颈炎。

预防:(1)防止不正当性行为;(2)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6 梅毒病原体:梅毒螺旋体。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性交或类似性行为、母婴。

症状:皮疹、粘膜疹、骨膜炎、骨炎、骨髓炎及关节炎、结节性梅毒疹及树胶肿、梅毒性心肌炎。

预防:(1)防止不正当性行为;(2)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和性病监测。

2.7 脊髓灰质炎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及飞沫。

症状:发热、咽痛、感冒样症状、驰缓性瘫痪、严重者出现脑神经麻痹及呼吸中枢麻痹。

预防:(1)口服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糖丸;(2)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8 麻疹病原体:麻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发热、结膜充血、流泪、流涕、畏光、上呼吸道炎、口腔粘膜斑、周身性斑丘疹。

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9 百日咳病原体:百日咳杆菌。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阵发性痉咳、伴有鸡鸣样回声。

预防:(1)接种百日咳菌苗,白喉内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2)隔离患者。

病原体:狂犬病毒。

传染源:病犬及猫、狼、狐等动物。

传播途径:被病兽咬伤及污染物感染。

症状: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流涎、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防:(1)接种狂犬病疫苗;(2)登记家犬并注射疫苗。

2.10 白喉病原体:白喉杆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及污染物。

症状:在咽、喉、鼻及其粘膜上形成假膜、并由外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引起呼吸道阻塞、心肌炎、神经瘫痪等并发症。

预防:(1)注射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2)接种百日咳菌苗、白喉内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

2.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体:脑膜炎、双球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皮肤粘膜出现淤点、淤斑或伴有丘疹样皮疹。

预防:(1)接种流脑多糖菌苗;(2)隔离患者。

2.12 猩红热病原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及污染物。

症状: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全身弥漫性猩红样皮疹。

预防:(1)隔离患者;(2)肌注长效青霉素。

2.13 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汉坦病毒。

传染源:鼠类。

传播途径:革螨、恙螨。

症状:发热、三痛(肾区痛、头痛及眼眶痛)、三红(躯干上部、颜面及咽部充血性潮红)。

预防:(1)防鼠、防螨;(2)疫苗已作临床试验。

2.14 狂犬病病原体:狂犬病毒。

传染源:病犬及猫、狼、狐等动物。

传播途径:被病兽咬伤及污染物感染。

症状: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流涎、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防:(1)接种狂犬病疫苗;(2)登记家犬并注射疫苗。

2.15 钩端螺旋体病原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传染源:患者、鼠类、家畜等哺乳动物。

传播途径:接触污染物。

症状: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明显的腓肠肌痛、眼结膜充血、淋巴肿大。

预防:(1)接种多价钩端螺旋体菌苗;(2)防止水源和食物受到污染。

2.16 布鲁氏菌病病原体:布氏杆菌。

传染源:牛、羊、猪等病畜。

传播途径:接触病畜或饮用病畜乳汁。

症状: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肝脾肿大、男性患睾丸炎、女性患卵巢炎、输卵管炎。

预防:(1)接种布氏杆菌菌苗;(2)加强粪水管理;(3)特殊处理病畜。

2.17 炭疽病原体:炭疽杆菌。

传染源:病畜或污染物。

传播途径:接触病畜或污染物。

症状:皮肤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预防:(1)接种炭疽活疫苗;(2)特殊处理病畜。

2.18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原体: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病猪及人。

传播途径:蚊、台湾蠛蠓。

症状:高热、头痛、呕吐、惊厥、嗜睡、颈项强直、呼吸衰竭。

预防:(1)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2)防蚊、灭蚊。

2.19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体曼原虫。

传染源:患者、病犬。

传播途径:中华白蛉。

症状: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消瘦、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

预防:(1)消灭白蛉;(2)捕杀病犬。

2.20 疟疾(间日疟)病原体:疟原虫。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

传播途径:按蚊。

症状:发冷、发热、头痛剧烈、口干烦渴、颜面潮红、昏迷、贫血及肝脾肿大。

预防:(1)彻底治疗患者和带虫者;(2)灭蚊。

2.21 登革热病原体:登革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伊蚊。

症状: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全身剧烈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

预防:灭蚊。

2.22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2.22.1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体:普氏立克次氏体。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人虱。

症状:急起高热、严重头痛、皮疹、兴奋、不安、失眠、昏迷。

预防:(1)接种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2)防虱、灭虱。

2.22.2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原体:莫氏立克次氏体。

传染源:家鼠。

传播途径:鼠蚤。

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身痛、充血斑疹或丘疹、眼结膜充血、肝脾肿大。

预防:(1)接种灭活鼠肺疫苗或减毒活疫苗;(2)灭鼠、灭蚤。

2.23 肺结核病原体:结核杆菌。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咳嗽、咳痰、严重者咯血。

预防:(1)接种卡介苗;(2)隔离患者。

3 丙类传染病3.1 血吸虫病原体:日本血吸虫。

传染源:患者及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疫水。

症状:发热、畏寒盗汗、皮肤出现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

预防:(1)灭螺;(2)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3.2 丝虫病病原体: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传染源:患者、带虫者。

传播途径:蚊子。

症状:早期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常形成象皮肿。

预防:防蚊、灭蚊。

3.3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分枝杆菌。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长期接触患者。

症状:皮肤损害、出现斑疹、丘疹、溃疡、萎缩、肢腿麻木甚至畸形、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

预防:接种卡介苗。

3.4 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飞沫、空气及污染物。

症状:畏寒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鼻塞、流涕、咽充血、扁桃体肿大。

预防:(1)接种甲型流行性感冒活疫苗;(2)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

3.5 流行性腮腺炎病原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带毒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直接接触。

症状:发热、腮、腺肿痛、周身不适。

儿童常见脑膜炎、成人男性常见睾丸炎、女性常见卵巢炎。

预防:接种腮腺炎疫苗或流腮、麻疹、风疹联合疫苗。

3.6 风疹病原体:风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飞沫。

症状:发热、咳嗽、枕后、耳后及颈侧淋巴结肿大及压痛,淡红色斑丘疹。

预防:接种BRDⅡ型风疹疫苗。

3.7 新生儿破伤风病原体:破伤风杆菌。

传染源:助产器械。

传播途径:助产过程。

症状:吮乳困难、牙关紧闭、强直性肌肉痉挛、角弓反张。

预防:助产器械严格消毒。

3.8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体: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A组病毒。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接触污染物。

症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出血、疼痛、流泪、怕光、严重者引起角膜疱疹和溃疡。

预防:(1)注意饮食卫生;(2)管好粪便。

3.9 包虫病(1)病原体:细粒棘球蚴。

传染源:犬、狼等食肉动物。

传播途径:接触病犬或误食虫卵。

症状:低热、腹泻、过敏性皮疹、肝肿大、呼吸困难、腹水、恶心、呕吐、右上腹痛、抽搐、休克。

预防:(1)搞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2)加强屠宰管理。

(2)病原体:泡球蚴。

传染源:狐。

传播途径:误食虫卵。

症状:肝区疼痛、肝大、质硬、上腹胀、黄疸、皮肤瘙痒、腹水、食管静脉曲张。

预防:搞好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