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陈植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设计活动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_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试题:5.彭德怀印象 Word版含解析
第三章通讯:讲述新闻故事5.彭德怀印象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栖.身(qī)三缄.其口(jiān)颔.联(hàn) 纨绔.子弟(kù)B.给.养(gěi) 危如累.卵(lěi)军衔.(xián) 妩.媚多姿(wǔ)C.陡.峭(dǒu) 沆.瀣一气(hàng)奶酪.(luò) 不容置喙.(huì)D.奇葩.(pā) 转弯抹.角(mò)城垣.(huán) 风流倜傥.(tǎng)解析:B项,“给”应读“jǐ”;C项,“酪”应读“lào”;D项,“垣”应读“yuán”。
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辑拿气喘吁吁孤负缴获B.裹紧直接了当弛骋憔悴C.疲惫吃苦耐劳湛蓝杂糅D.修缮环环相扣鞭达版画解析:A项,“辑拿”应为“缉拿”,“孤负”应为“辜负”;B项,“直接了当”应为“直截了当”,“弛骋”应为“驰骋”;D项,“鞭达”应为“鞭挞”。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种类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解析:B项,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向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与语境不符。
答案:B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对于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她: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B.趁着在家无聊,我这个捣蛋鬼又有新点子了!别以为我又要恶作剧,这次啊,我准备亲自下厨露一手——做一道家常小菜——炒土豆丝。
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大师行业汇编(中)
天辰TCBCI 南杨北梁 ——杨廷宝
杨廷宝,1901(辛丑)年10月2
日—1982年12月23日,我国近代建 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 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 了重大贡献。他多次参加国际建筑活 动,代表中国建筑界积极工作,为祖 国获得荣誉。和梁思成被称为“南杨 北梁”。
天辰TCBCI 南杨北梁 ——杨廷宝
天辰TCBCI 南杨北梁 ——杨廷宝
建筑
北京和平宾馆的设计 南京中央体育场 南京大学老图书馆
北平天坛、祈年殿、国子监等 修缮
沈阳东北大学
沈阳(奉天)车站
天辰TCBCI 南杨北梁 ——杨廷宝
教育
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建筑系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建筑系之一,它成立于1927年。抗战时期 仍坚持教学。
创作风格
聿铭留校受
聘为设计研 究所助理教 授
柴根道夫,
自立门户, 成立了自己 的建筑公司
1927年贝聿铭 回到上海就读青
1939年贝聿 铭以优异的成 绩毕业,还得
1944年贝 聿铭退役, 进入哈佛
1948年,被 房地产开发富
美国建筑界宣布 1979年为“贝 聿铭年”,授予 他该年度的美国 建筑学院金质奖 章
天辰TCBCI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天辰TCBCI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教堂的四面是不规则但左右对称均匀的
四边形,其围护结构的特点是实际运用
力学支撑,没有一根柱子作为支架,将 墙与屋顶融为一体,顶部合拢至仅留一 条狭窄的采光天窗,于是很自然的行成
天辰TCBCI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 ——吴良镛
水彩画家:举办过其次个人画展 专业著作:出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我国木构建筑的机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北方:地区宫殿,庙宇等较大规模建筑南方: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2.代表性的房屋遗址: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甘阑式建筑(西周时期)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募股泥墙房屋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六七千年)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华先后: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龙山文化(父系氏族6)5.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6.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春秋)7.战国时期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
8.汉代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北魏时期)10.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1.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大兴城。
12.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朝,李春)13.我国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14.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元朝,喇嘛塔)1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斟鄩(夏末都城),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6.《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瑞17.唐代建筑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这增多,唐代砖石塔有阁楼式、密檐式、单层塔);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8.宋代建筑特点: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反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⑤砖石迦你主动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19.明代建筑特点: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官僚地主私园发达;⑥宫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中央大学建筑系与民国时期的建筑师群体
中央大学建筑系与民国时期的建筑师群体摘要: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建筑系发展过程的梳理及对中央大学建筑系师资组成和性质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民国时期大学师资兼职流动与大学学术发展的关系。
就民国建筑教育而言,建筑师和教师这一双重身份及由此形成的大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人才济济与快速发展,并产生了民国时期辉煌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中央大学;民国建筑;建筑师群体;建筑教育中图分类号:tu-09; 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4-0107-06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其前身为清末三江师范学堂,1915年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1921年郭秉文先生以南高师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郭秉文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杰出的教育学家,曾连续3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
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办学,他办理东南大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美国大学模式为主要效仿对象。
在其治理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
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后,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齐全,人才济济,发展迅猛。
从整体上说,中央大学从建立到初具规模,再到为国人所瞩目,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那么,这种快速的发展是怎么产生的呢?本文选取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这一转变进程中的建筑系作为个案,以中央大学时期(1928—1949)建筑系师资情况为例,借此探讨民国大学师资兼职流动与大学学术发展的关系。
一、民国建筑学科教育的发端在古代中国,从事房屋设计和建造的民间营造手工业者被称为“匠人”或“梓人”,其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相授”,这一营建体系和传授模式延续了上千年。
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传统格局才被打破,西方近代建筑业逐渐进入了沪宁等通商口岸城市。
1880年,上海川沙籍建筑工匠杨斯盛开设了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中国人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
抗战时期“建筑四杰”的重庆往事(上)
抗战时期“建筑四杰”的重庆往事(上)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24年第01期劉敦桢(1897-1968,湖南新宁人)、童寯(1900-1983,辽宁沈阳人)、杨廷宝(1901-1982,河南南阳人)、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建筑四杰”。
刘敦桢、梁思成是中国古建筑领域的研究型大师。
20世纪30年代,二人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分别任文献主任和法式主任,足迹遍及北平、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云南、四川等省市,考察建筑物超过2000处。
他们以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前无古人的成果,开创出中国建筑学的新天地。
杨廷宝和童寯是现代建筑领域的设计型大师。
杨廷宝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合伙人;童寯是上海最著名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该所一半左右的设计作品均出自他之手。
二人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各有百项左右的著名建筑作品矗立于中华大地上。
抗战期间,以“建筑四杰”为代表的建筑名家从各地会聚于战时首都重庆。
他们或在重庆进行较为系统的古建筑考察研究,或为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而设计建造了诸多建筑工程,或进入大学校园呕心沥血培养建筑人才,在重庆建筑发展史、中国建筑教育史留下了光辉璀璨的一页。
情谊久长“建筑四杰”相互之间早有渊源。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建筑学方面的留学生陆续归国,逐渐走上中国建筑界的大舞台,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和梁思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刘敦桢192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三者陆续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回国——杨廷宝是学长,童寯和梁思成是同班同学。
1927年春,杨廷宝归国后加入建筑师关颂声开设的基泰工程司,为基泰第三合伙人。
后来,他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社员。
基泰的传统建筑设计业务在天津、北平及东北等地。
1928年,张学良执掌东北后大力建设东北大学,拟聘任杨廷宝出任刚设立的建筑系主任,杨廷宝分身乏术,推荐了即将回国的梁思成。
南京建筑特点
乌衣巷、王谢古居景区:乌衣巷在南京市东南面,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
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
到了中唐,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
一九九七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历史资料、文物,目的在于让海内外游客在观赏之余,了解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历史概况,缅想当年许多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所创造出的业绩和成就,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爱国情志。
古居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陈列、淝水之战半景画室、东晋起居陈列室、六朝书画、雕塑厅、洛神赋壁画厅等。
楼堂外的墙壁上,还有竹林七贤图、对狮图、行乐图等砖印壁画,有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庭中有建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水流觞流杯渠.古居内特请诗书界名流撰写了记文,楹联,更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风格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近代建筑遗存较多且门类齐全,其中大多数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对南京近代优秀建筑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划定保护层次。
同时要探索积极保护的方法,让特色建筑为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作用。
就南京的建筑来说主要是江南建筑的特色。
南京也有过明故宫。
民居主要是江南特色: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设计艺术
106 [西北美术]NORTHWEST FINE ARTS建国初期的新中国设计艺术/俞军财李琰君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十多年的恢复发展,工艺美术与设计事业逐步进入正轨。
在“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文艺方针指导下,这一 时期的设计艺术冲破旧的藩篱,多方面积极寻找有利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形象设计、建筑设计、新中国设计教育的蓝图构建、对外工艺 美术交流展览以及实用美术设计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新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和走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建国初期设计艺术开局构建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是其 承前启后、百废待兴的开局时期。
新政府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 口号,成为当时文艺工作者创作的 基本准则。
在建国初的+几年,设 计艺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国家形象设计、建国十周年十大建 筑、新中国设计教育蓝图的构建、对外工艺美术交流展览以及实用美 术设计等方面。
这一时期产生的艺 术设计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折射出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是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见证者。
一、让M初期丨|彳家形象的确*>: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推翻了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 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开 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新政权建 立伊始,需要建立新的国家形象,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
新中 国国家形象设计成为重要政治任务 之一。
1949年6月15曰,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刚解放的 北平正式成立,筹备会所担负的筹 备工作中包括制定新中国国旗这项重要任务。
全国政协筹备会在《人民曰报》、《新华曰报》等报刊刊登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对国徽设计提出具体要求:“(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国旗审查小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应征图案2992幅,最后选中了由上海普通工人曾联松设计的编号为323号的国旗图稿,并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定稿。
1949年9月27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当曰,工艺美术师赵文瑞承担了缝制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任务。
2021年中国建筑史试题库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当前已知国内最早用瓦历史可以追索到。
2.知名小雁塔、应县木塔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塔:、。
3.倒座和抄手游廊常用于。
4.号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知名“四大书院”分别是指、、、5.国内现存最高古代建筑物是,国内现存最古古代木构架建筑物是。
6.国内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房屋建筑遗迹_________________。
7.号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四合院”建筑遗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国内自办最早建筑教诲始于1923 年,最早建筑系成立于1927年。
9.列出下列建筑作品设计人或设计公司金茂大厦 S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剧院保罗.安德鲁赵州桥李春鸟巢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南京中山陵吕彦直 CCTV央视新楼库哈斯上海鲁迅纪念馆陈植香山饭店贝聿铭广州中山纪念堂吕彦直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和沈其上海汇丰银行新楼公和洋行上海沙逊大厦公和洋行北京仁立地毯公司梁思成与林微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KPF 上海世博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馆何镜堂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彭一刚10.当前已知国内最早用砖历史可以追索到。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园林基本构园手段是指、、、。
12.国内原始社会时期最有代表性两种建筑类型是和。
13.斗拱是国内古代建筑中重要构件,它初期作用重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至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名)已经浮现。
14.国内知名安济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名)建筑,它设计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垂花门”常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居。
16.国内古代知名楼阁式塔代表有_________ ,密檐式塔代表有________________。
17.号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知名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指、、、。
18.《园冶》作者是。
《营造法式》作者是。
设计院的前世今生,第一篇(民国时期)
设计院的前世今生,第一篇(民国时期)引子民国时期还没有现在大家都熟悉的设计院、勘察院。
19世纪20年代之前,建筑设计被西洋人建立的建筑事务所垄断;后来诸多学子留洋学成归来,开始成立国人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另外,民国政府在上海和广州还有为数不多的官办设计机构。
除了建筑行业之外,民国时期还有铁路、造船等等,均是政府背景但没有设计事务所的设置,所以本文略去不计。
地质勘查和岩土勘察建筑、铁路、造船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采矿业。
矿产资源的勘查,远在清末就已经开始。
早期都是西方专家主导。
1867年美国学者Pumpelly应聘在北京西山调查了煤矿,他是第一个在西山从事地质工作的地质学家。
德国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也在1869-1871年在西山做过地质调查工作,并提出了震旦系这一地层名称。
民国时期,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主持各种矿产的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的研究,也是后来岩土勘察的必要前提。
但当时即便是欧美,岩土工程并未真正成熟,勘察的体系也没建立完善。
1925年,太沙基(Karl Terzaghi)发表经典名作《土力学》,明确了有效应力原理,现代土力学才开始发展。
至于岩石力学,要到50年代之后,才从土力学脱离出来,独立发展。
因此民国时期,是难以有完善的勘察体制和勘察机构的。
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事务所的体系,是欧美的传统体系,也是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模式。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西洋的新式建筑大规模登陆沿海和内陆的通商口岸,传统的木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所以建筑的设计都为西人所把握。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国父孙中山的儿子孙科负责南京市的基建,为了表明国民政府是中国的合法继承者,提出“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颜色之配用最为悦目”、“光线、空气最为充足也”、“利于分期建造”四点,也就是南京的建筑都必须和政治意义挂钩。
这些政策利好刺激了给国内的建筑事务所的发展。
中国建筑师们创办了一大批设计机构,大多在上海,也有北京、天津、南京、广州等大城市。
92625-建筑设计(知识)-2014年注建中国古代建筑史试题67-69、71、79、80题
67颐和园“谐趣园”的造园手法,模仿自下列哪个江南名园。
(A)吴江退思园(B)苏州留园(C)苏州拙政园(D)无锡寄畅园答案:D在《中国建筑史(第七版)》第6章第204页:“尽端有一处小景区“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手法,”答案选D。
68.下列说法出自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A)智者乐水,仁者乐山(B)万物负阴而抱阳(C)巧于因借,精在体宜(D)逸其人,因其他,全其天答案:C《中国建筑史(第七版)》第6章,提到了《园冶》的理论:巧于因借。
根据在《中国建筑史(第七版)》第1章\;第7章,选项A为孔子《论语》所说;选项B引自老子《道德经》;选项A为唐代柳宗元所提出。
因此,此题选项为C。
69.我国传统造园选择品石的标准中,对应石面不平、起伏多姿的品质是:(A)透(B)瘦(C)漏(D) 皱答案:D在《中国建筑史(第七版)》第6章第206页提出在园林中好石料要“褶皱多”。
说的是选项D皱的特点。
选D。
71.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作出突出贡献的是:(A)吕彦直、陈植(B)梁思成、刘敦桢(C)莫宗江、庄俊(D)杨廷宝、童寯答案:B在《中国建筑史(第七版)》第13章第396页至405页,提出对中国建筑师学的开创工作作出贡献的是:梁思成和刘敦桢。
“可以说,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既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的第一代建筑史学的创业者,也培育了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罗哲文、单士元等一批优秀的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其影响是深远的。
”题目出现的吕彦直、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童寯还被称为中国建筑界的“五宗师”;庄俊则是著名的开业建筑师和任职建筑师之一;与众多同期代表性建筑师一样,他在学术研究、建筑创作、建筑教育、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创办上有突出成就。
根据教材所述,“奠定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有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学科奠基人,林徽因也作出杰出贡献;”“这其中,许多人是身兼建筑学者、建筑教育家和建筑设计大师于一身的全才。
”综合教材所述:这道题选B。
建筑学发展过程总结
建筑学创办历史在20世纪的初期,美国的大学时大多数中国学生向往的接受建筑学教育的留学目的地,其中又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最为热门。
日本留学归来的柳士英和他的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校友于1923年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了一个大专程度的建筑学课程。
随着国力第四中山大学在南京成立,于1927年开办了国内第一个高等教育程度的建筑学课程。
中山大学是由苏南地区几所大学和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其中工学院的建筑科即吸纳了苏州工专的部分师资和教学大纲。
刘敦桢带领六位学生加入了新的学系。
此时全系仅有教员三人,助教一人。
1928年初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两个月后再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32年,建筑工程科改为建筑工程系,此后的一段时间直到1937年,建筑系得以不断发展,师资也不断扩充。
1928年在沈阳的东北大学成立的建筑系是国内的第二个建筑学专业,它的历史要简单明了更多。
从美国学成回国的梁思成担任东大建筑系主任。
当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微因从欧洲旅行回国抵达沈阳时,东大已经在没有任何师资的情况下招收了一班学生。
第二年,梁思成的宾大同窗,陈植和童寯受邀来任教。
该系在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被迫关闭。
东大建筑系的历史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其重要性不能忽略。
这是梁思成、陈植和童寯三人在宾大毕业后的第一次教学经历,为他们今后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这也是宾大式的“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教育体系的第一次实际演练,而若干年后成为全国性的建筑教育模式。
该系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却已经在国内小有影响,与南方的中央大学建筑系并驾齐驱,学生作业发表在《中国建筑》杂志上。
1.设计工作室制度;2.高低年级之间的互助教学;3.实践建筑师担任设计教学、4.新生即进入设计训练;5.设计竞图和快题训练。
本质是把建筑作为一种与绘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
素描和绘画训练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教育中占有大比重,宾大即使如此。
完全参照宾大的东北大学建筑系,绘画相关的课程横跨四年。
《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续)第八章现代主义与岭南建筑
《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续) 第八章现代主义与岭南建筑王河三、佘峻南与莫伯治彳每昤南派建筑推上高峰自夏昌世提出岭南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后,推动了岭南建筑创作的新风尚,并培养 和带动了一大批的岭南建筑师走向了现代岭南建筑探索和创作的新道路。
在夏昌世淡出岭 南建筑舞台后,余峻南和莫伯治两位建筑师杠 起了岭南建筑创作的大旗,他们继承了夏昌世 提出的新岭南建筑创作的思想,并通过自身大 量的创作实践,将岭南建筑从一个建筑流派推 向了一个建筑学派的历史高度,并且,影响和 培养了岭南建筑学派的继承者,在他们之后,以何镜堂院士为首的岭南建筑师再一次的将岭南建筑学派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创作高度。
其中,佘峻南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创作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创作理念;莫伯治则根 植于地域文化,将传统岭南庭园融入现代建筑的创作中。
(一)岭南派建筑的旗手佘峻南佘峻南是广东潮阳人,1915年10月6曰生于越南南汀,1937-1939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1年10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后历任湖南衡阳市执业建筑师、唐山工学院讲师,曾在广州、香港任建筑师,1951年4月从香港回到广州任广州市卫生 建设委员会建筑师,1952年11月起在广州市设计院工作任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顾问总 工程师、副院长、名誉院长,1989年荣获中国工 程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被列为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德高望重的老专家,1997年11月为中国 工程院院士、资深院士。
佘峻南是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是岭 南建筑学派得以确立的一面旗帜。
佘峻南努力 探索、开拓和发展我国南方地区现代建筑,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
他在设计技术 和设计创作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强调现代意 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提出设计 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钱制宜。
佘峻南的大学导师林炳贤在现代建筑运动正在欧洲蓬勃发展时受业于美国,对佘峻南 的建筑创作思想影响至深,将他“带进现代主 义建筑世界中去,并奠下牢固的基础”。
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
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Accomplishment一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由淸华大学艺术冲物馆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左办的“归成一一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小1&1935:门厂门.二学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经浙和学业成就.并&此以础h,展示梁思成在建筑思想和中的创造性摸索,尝试揭示其中所涉及的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讨于中国建筑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沾•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沾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100年前,正当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之时,一批中国的年轻人,怀揣着远大的理想,远涉重洋,赴美求学。
中国现代的城市发展与建筑事业发轲于20世纪初,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第一代建筑师崭露头角,群星璀璨,为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建筑学家苦心孤诣,体用相济,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们当中,有一批最为杰出的代——如范文照、杨廷宝、梁思成、童需、陈植等,都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他们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史学等诸多领域树立标杆、构建框架,堪称中国建筑学科影响至为深远的第一丰碑。
由淸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的“归成——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展览,呈现1918-1935年期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业成就的基础上,尝试揭示其中建筑理论与建筑史学对于中国学术的深刻影响。
此次展览记录还原了这一代建筑师中代表人物的历史资料,将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作为巡展,清华大学是第三站。
感谢童明教授及其团队的策划与付出,使得这一巡展得以实现,并来到北京。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吕彦直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安徽滁州人。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1894年生于天津。
吕彦直先生照片吕彦直的父亲名叫吕增祥,安徽滁州人,光绪五年举人,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
曾任驻日使馆参赞。
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
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吕彦直年仅7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吕静宜居巴黎数年。
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
回国后,先后入南京金陵中学、北京五城学堂学习。
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
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
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
南京地方文化
南京的民俗文化民间灯会:六朝时,南京为帝王之都,每年元宵节,灯火满市井。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朱元璋曾经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盏,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
数百年来,相沿成俗,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南京居民都要逛夫子庙灯会灯市。
正月初八为上灯节,十五为元宵节,十八日为落灯节。
其时,南京人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近十年来,每逢春节南京都要组办规模宏大的金陵灯会,届时“十万灯彩映秦淮”,花灯种类繁多,如荷花灯、蛤蟆灯、兔子灯、金鱼灯、熊猫灯、狮子灯、走马灯等都扎制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夫子庙街道两旁站满卖灯、赏灯、买灯的人群,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南京人除赏灯外,还要品尝元宵。
民间早已有上灯吃元宵,落灯吃面的习俗。
龙舟竞渡:端午节,原是祭祀龙的节日,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龙舟竞渡,风格独具。
据闻一多在《端午考》之说,四五千年前,划龙舟之习俗便已存之于江南昊越水乡一带。
其目的是通过祭龙,从祈求免遭水早之灾。
《金陵岁时记》云:“龙舟竞渡。
吊屈原之溺水,楚俗也,吾乡亦沿用之,秦淮河一带,观者如蚁。
”江宁区秦淮河流域的乡镇,都有龙舟竞渡的民俗活动。
尤以湖熟镇的赛龙舟活动最为壮观。
龙分乌龙、黄龙、白龙、青龙、火龙等,分组轮番竞技。
除划船速度外还要求龙尾“吊梢”的青少年表演轻捷惊险的技巧动作。
竞舟时,河两岸围观的人数多达数万人。
“立夏尝三新”: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
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
这时,人们自然需要换换口味,南京就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
“三新”指樱桃、青梅、鲥鱼。
“送夏”:进入夏季,天气不仅转热,各种传染病也增多,有的人消化力锐减,会因此不思饭食,,即所谓“疰夏”。
南京风俗有“送夏”(父母向出嫁的女儿送凉枕、羽毛扇、夏服)、称体重(据说立夏时称过体重之后,便不会疰夏)。
南京人还喜欢吃豌豆糕,《金陵岁时记》称:“立夏叫小儿骑座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
规划首都民国南京的建筑制度
规划首都民国南京的建筑制度建筑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是复杂、多层面的,既有物质层面,又有制度层面,更有精神层面的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对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研究重点集中于建筑本体内容,如类型、风格和技术特征、案例分析、保护利用手段等,而对建筑活动的制度体系、运作方面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使得形式与观念难免有空中楼阁之嫌,隔靴搔痒之憾。
这种见物而不见人不见事的现象,直接削弱了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和判定。
从总体上来看,建筑制度包含了社会分工、行业运作机制和政府机构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制度反映的是建筑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即各阶层在建筑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的总和。
生产的社会性越强,参与活动的社会群体越多样,建筑制度体系就会越复杂,层次就越丰富。
通过对民国时期南京建筑活动中部分制度的研究和介绍,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建筑近代转型的面貌和内在驱动力。
工务局――民国时期南京建筑活动的主要政府管理机构城市规划和建筑控制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管治,政府行政机构的效率、观念和创造性,对城市建设,对城市与建筑形态、品质等,具有根本性影响。
民国初年,南京进行过城市建制的尝试,但不幸都因时局原因半途夭折。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南京重新组织坚实和稳定有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的契机,当年6月,公布《南京特别市暂行条例》,共六章34条,开始在南京施行新市政制度。
以新市政体系中工务局成立为起点,南京近代城市建设和建筑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从此,南京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建筑活动有了明确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在新市政体系中,“工务局”和“土地局”执行的职能与城市建设相关。
1928年8月8日公布的《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工务局组织条例》规定,工务局下设设计科、建筑科、取缔科、公用科等。
土地局随后成立土地征收审查委员会等,颁布《南京市土地征收规则》及《补充规则》,对首都建设所需征地事宜进行规定和管理。
工务局主要职权之一就是规划新道路和兴建修理道路桥梁沟渠、取缔房屋和交通、管理公园和公共建筑、管理水电等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机构及其技术人员、营造商的注册登记与审查执照。
样式雷专家,专注古建家族
样式雷专家,专注古建家族作者:向阳枝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11期近40年的时间里,王其亨带领团队倾心研究“样式雷”家族留下的大量建筑,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价值。
年逾古稀的他,一面做研究,一面孜孜不倦地培养接班人,日日夜夜,不知老之将至。
热爱中国古建筑的王其亨,时常因为英国学者弗莱彻那幅著名的“建筑之树”感到如鲠在喉。
在那幅图上,希腊、罗马建筑占据主干位置,而影响了整个东亚的中国建筑却被认为是发源早,但影响力小的一个次要分支。
中国建筑的价值远远被低估。
王其亨发誓要把中国古建筑失掉的话语权找回来,把世人不了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找回来,把中国古建筑的尊严找回来。
立下这样的心愿,王其亨也是受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辈们影响。
上世纪30年代初,目睹一座座西洋建筑拔地而起,传统木式建筑日渐消失,朱启钤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
之后学社汇集了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杨廷宝、赵深、李四光、李济等学术精英,他们走访了中国22个省,对2000余座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科学调研,最终实现了由中国人自己写中国建筑学专著的夙愿。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其亨从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他决心继承营造学社传统,对清代“样式雷”家族留下的建筑实地测绘,挖掘出中国古建筑蕴含的大智慧。
“样式雷”是连续七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这个了不起的家族不仅主持设计和建造了清代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还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图档,可谓创下了当时的顶级建筑设计品牌。
自從开始搜集、整理、解读、研究“样式雷”的建筑,王其亨已经连续36年没有好好休息过。
当得知国家图书馆有一批珍贵资料,王其亨每天从开馆坐到闭馆,全心埋头研究。
为了完成对相关古建筑的测绘,王其亨常常扛着经纬仪,爬高山,下地宫,为的就是摸清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
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他指导团队绘制了1万余张测绘图纸,其中仅颐和园就有4000多张。
“样式雷”留下的资料散落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处,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图档上经常没有明确信息,只能大海捞针般一张一张去寻找出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陈植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设计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只能“见物不见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被视作为“自由职业者”、“臭老九”,戴上“没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帽子,所以没有人敢为他们写文章,更不敢为他们著书立说。
岁月无情,许多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相继离开了人世,同时,也消失了一批蕴藏在他们脑里尚未整理的史料。
20世纪80年代右的政策得到不断纠正,提倡宽容的环境,民主社会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建工出版社在1987年10月出版的《建筑师》杂志28期上,发表了赵国文、王绍周、杨嵩林先生的3篇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文章。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用较大篇幅直接谈论中国建筑师活动,我读了他们的文章,壮了自己的胆量。
于是,我在整理和编写由陈从周、章明主编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中,把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活动作为一个小节,但是限于历史史料缺乏和出于谨慎的态度,只是采用简述和列表的方法①。
1991年我因上海建工志编写办公室特邀编撰《近代上海的建筑师》专文②。
许多老建筑师工程师读了后鼓励我写下去。
2000年以后,我在写老上海建筑系列从书中,越来越深切感到上海近代许许多多的建筑都倾注着中国建筑师的心血,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建设大上海的创业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业绩。
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同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终于出版了《老上海营造业及建筑师》小册子③。
近年来,我又读了《大匠踪迹》、《中国近代哲匠录》④等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师的专著,人们越来越关注默默无闻的中国建筑师和土木建筑师。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建筑师诞生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人去香港和国外,大部分人还留在国内,而且在上海的居多。
至今已经出版的关于中国建
筑师的文章和专著局限于旧中国近代时期活动,缺少新中国现代时期活动,尤其新中国初期阶段是个空白点。
重要的历史史料
1996年上海外滩沿黄浦江的中山东一路上的高楼,因为要实施市里的“外滩金融街”计划,房屋都要置换。
中山东一路4号(沿广东路口的门牌号17号)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无例外,必须按期搬出。
全院上下一片忙乱,各部门各办公室都在翻箱倒柜,清理了陈年积压的书报、文件和图纸,每天骑着“黄鱼车”的小贩围在院门口争着收购废纸。
有一天,我的朋友送给我一包东西,他说“你看看有用吗?如果没有用就抛掉吧。
”我打开一看是一叠泛黄的卡片,局部还有渗水的痕迹,一股霉气扑鼻而来。
卡片的名称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建筑师、土木工程师登记卡。
我一直在收集有关上海建筑方面的材料,看到这份快要消失的材料,如获至宝,收藏起来。
登记卡有15份,上面敲上作废图章。
从登记卡的效用来看已经无用了,在动态登记栏上都有用笔写的注销原因,大都是参加国家单位工作。
也就是说,注销后他们不再是开业建筑师或土木工程师。
也许是备查的原因,注销作废的登记卡暂时保存几年,就这样登记卡的销毁被暂缓下来。
按档案学角度,登记卡属于证件类的文件材料,是发证机关在执行公务活动中留存备案的文件材料。
新中国初期注销作废的登记卡,经过40余年后(至1996年)已失去了法律上和工作上的有效性,可以销毁。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其价值不一样。
美国历史学家史密斯(1857-1930年)曾说过,“有些人把大量的文件说成‘废物’,但是一个研究者的‘废物’可能是另一个研究者的‘珍宝’。
今天看来好像是无价值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⑤”由于观点与立场不同,各人
的主见不同,失去档案凭证作用的材料,又可能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可者成为有收藏价值的文物。
分析这些作废的登记卡,作废原因是登记卡已注销今后已失效,但是注销前是真实的记录,曾经作为凭证材料。
其一,本人亲笔填写姓名、年龄、籍贯、住址、学历、事务所名称地址、经历和主要实际经验等内容。
其二,附上本人照片和印签。
其三、每次登记卡人承接建筑设计业务时都要到工务局登记。
更重要的是其中有批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重要人物。
当然,对研究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活动是有重要的价值。
高学历的精英
手中有的15份登记卡,表明这批建筑师土木工程师从国外留学归来,受过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有很高的专业素质。
例如:
黄志劭 39岁美国宾省国际函授学院建筑科
屠达 41岁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硕士
吴景祥 48岁法国巴黎ECLOE SOPERIEVRE SPECKACE D’ARCHITECTHER大学杨宽麟 60岁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科硕士
童寯 54岁美国潘雪文尼亚大学建筑硕士
黄作燊 36岁英国伦敦建筑学院
冯纪忠 36岁奥国维也纳工业大学建筑系
黄家骅 36岁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建筑系
奚福泉 46岁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博士
哈雄文 44岁美国本雪文尼大学建筑系硕士
谭垣 47岁美国潘省大学建筑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