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本质区别
日本的东亚地区主义——从“大东亚共荣圈”到“东亚共同体”的开题报告
日本的东亚地区主义——从“大东亚共荣圈”到“东亚共同体”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亚洲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逐渐增强,同时也涌现出一些强调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倡议。
其中,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日本一直以来都在推动东亚地区的合作和发展,并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建立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地缘政治秩序。
历史上,日本曾试图通过“大东亚共荣圈”这一概念,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在战后,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崛起和互联互通的加强,日本也意识到单纯的经济扩张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亚洲地区,需要采取更加柔性和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逐渐转向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东亚地区秩序,并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概念。
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具体来说,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 日本为什么会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和“东亚共同体”这两个概念?2.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差异是什么?3. 日本通过这些概念试图达到什么目的?4.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这些概念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5. 这些概念在未来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和限制?日本应该如何应对?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对于“大东亚共荣圈”和“东亚共同体”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内涵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发展背景和动因,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究这些概念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影响,并分析它们对东亚地区的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结合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这些概念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限制进行预测,并提出日本应对的策略和建议。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本文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 对日本东亚地区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演变和内涵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东亚共同体
障碍
1.“东亚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共 同价值基础相对薄弱, 有待重塑与提升。
东亚各国政治制度不同 社会治理方式迥异 共同的价值基础也相对薄弱。
2.东亚地区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存在,
经济
议题和安全议题背离。
东亚是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Nhomakorabea中存在的地区, 也 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区。
东亚因冷战而导致的分裂结构并未随经济合作的开 展而彻底消除,冷战遗产和积怨依然存在。 朝核问题、日本侵略历史问题、领土和海洋权益争 端等不时激化, 损害了地区各国的政治互信和国民感 情。
3.“美国因素”成为牵制东亚合作的重
要外部变量。
美国东亚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防止地区大国崛起, 防止 独立的排他性的地区合作, 维持美国东亚事务主导权。 美国对东亚合作历来持警惕和反对立场。马哈蒂尔 的“东亚经济集团”构想、日本的“亚洲货币基金 组织”倡议以及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在一定 程度上都主要因为美国的反对而未能落实。
目前世界上的地区性组织,
都是在地缘上相对接 近的国家组建的。目前这些地区基本上己经或正 在酝酿建立地区性的国际合作组织。如欧盟、北 美自由贸易区等。
2.共同命运
维护共同安全是共同体建立的又一个重要动因。有些 地区合作组织主要是基于共同安全利益的考虑而建立 的, 如上海合作组织、非洲统一组织等。 目前, 东亚国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安全问题, 如恐怖 主义袭击、海盗、走私、毒品、环境污染等非传统安 全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需要各国通力解决。
2.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两轮驱动”
由于经济议题与安全议题的背离, 东亚合作呈现出 “ 经济先行、安全滞后”的局面, 困扰着“东亚共 同体”建设。 需要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指 导下, 构建“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 继 续巩固和扩大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成果, 启动在 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合作。 安全合作可以在中国—东盟和中日韩等小多边框架 内循序渐进展开。
新帝国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赵常庆:新帝国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帝国主义有很多精辟的论述。
列宁曾撰文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5页。
)。
然而,随着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殖民地纷纷独立,并相继加入了联合国,昔日帝国主义国家明目张胆攻城略地的行径,由于受到联合国规则的限制和世界舆论的谴责,而明显减少了,“帝国主义”这个词似乎只是作为历史现象被提到,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好像已经不存在了。
特别是由于存在各种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如联合国、WTO、G20峰会等,世界似乎变得有序,其实世界现实远非如此。
远的不说,仅进入21世纪,世界就接连发生影响重大的事件,如“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以及至今仍未克服的世界经济危机。
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清楚地看到,由于某个大国的贪婪和损人肥己的做法,给很多国家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灾难,使人不能不想到当年列宁痛斥的帝国主义依然存在,只是换了包装,以新的手法进行掠夺和霸占。
新帝国主义被冠以“新”字正是由此而来,并不是其本质有所改变。
一、新帝国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新帝国主义与老牌帝国主义的不同缘于时代背景的不同。
与18、19世纪相比甚至与20世纪特别是与“冷战”结束前相比,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今世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球化进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迅猛发达国家依仗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直接投资和建立跨国公司等方式实行资本输出。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孱弱和科学技术落后,明知全球化存在很大的负面作用,也不得不加入这一进程,防止国家进一步被世界发展边缘化,陷入更加贫困和落后的境地。
资本、商品、技术、人员的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这种全球化进程,尽管也给经济落后的国家带来一些好处,但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国力强大的西方大国占据优势,通过商业活动的话语权、商品的定价权和利润的分配权,不仅使投资获利实现最大化,而且使剥削和掠夺披上合法的外衣。
脱亚论
脱亚论脱亚论(日文汉字:脱亜论;日文假名:だつあろん;英语:Leaving Asia Theory) 是福泽谕吉於1885年3月16日(明治十八年)在日本报章《时事新报》发表的著名短文。
作者主张“日本应该放弃中国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学习西方文明。
”该文至今仍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影响巨大,而福泽谕吉被认为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
写作背景福泽谕吉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在日本弘扬西方文明,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价值观。
他积极提倡在当时正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应该放弃中国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学习西方文明。
写作当年,他所支持的朝鲜人尝试在朝鲜筹组改革党派,但没有成功。
他曾邀请一些韩国的年轻贵族到他的学校,但他们只是嫖饮挥霍,浪费光阴,福泽便减少他们的旅费。
于是,他们就去偷钱。
他决定不再支持这些贵族,然后写作《脱亚论》。
其实,日本在1880年代给韩国的支援,并非为了让她独立,反而是增加日本在韩的影响力。
福泽支持的韩人在韩引起权力斗争,以及后来日本发动的中日甲午战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福泽谕吉的这篇《脱亚论》写于1885年,当时这篇文章并无题目,是作为《时事新报》(现在日本《产经新闻》的前身)的社论发表的,《脱亚论》这个题目是后人出版福泽谕吉的著作时加上去的。
福泽谕吉为什么想起来写这篇文章呢?原来那时在日本舆论界展开了一场思想争论:日本应该怎样与中国和朝鲜这两个邻国打交道?内容主题文章主旨《脱亚论》开篇说道:“世界交通,日益便捷,西洋文明之风东渐,所到之处,无不风靡于一草一木。
”福泽又写道:“文明又如麻疹之流行,......我辈断乎不具(治愈)其术。
有害无益之流行病尚且不可阻挡其势,何况利害相伴且常以利为主之文明乎!”他认为西洋的文明必将征服世界,东洋各国对它绝对没有抵抗能力,就像东京人无法抵御从长崎传来的麻疹;既然无法避免,因此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助其蔓延”,使人民“早浴其风气”。
福泽在日本也正是这样做的。
研究中“地区”概念更为复杂。路易...
东亚秩序重构的研究东亚秩序重构研究摘要东亚地区历史上经历了三个秩序, 分别是华夷秩序, 殖民秩序和两极对抗秩序。
在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华夷朝贡秩序下, 古代中国在东亚国际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周边国家向中原王朝朝贡, 中原王朝对其进行册封并提供安全保障, 形成长时期的藩属关系。
其间, 除个别国家挑战外, 基本上保持了中原封建皇权辐射下和平的国际秩序。
鸦片战争后, 东亚进入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下的殖民秩序时代, 域内国家完全处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中。
除了后来依靠军事冒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 东亚国家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 世界呈现出美苏对抗的两极秩序, 东亚地区成为美苏两国全球争霸的重要战场。
冷战结束之后, 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逐步崛起, 东南亚国家联盟经济地位的大幅跃升, 东盟+中日韩经济架构的确立,东亚力量对比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美国的东亚影响力开始下降。
东亚秩序的重构已成为本地区的重大课题, 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东亚地区秩序调整过程中,一些重要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东亚经济一体化将东亚国家通过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 伴随而生的溢出效应使各国在政治外交中不可避免地要加以考量。
其次, 中国的全面崛起与日本的“正常国家化”齐头并进, 也引起相互间的猜忌。
作为两个最大的东亚国家, 还存在着诸如历史认识和领土争端以及国家政体差异等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这是影响东亚秩序建构的最大因素。
此外, 域外大国对东亚事务的插手、东亚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为秩序重构带来许多变量。
借鉴欧洲一体化与欧盟的运转经验, 建构共同体秩序, 推进一体化, 是东亚发展的现实选择。
在建构路径上, 首先最好充分利用东亚国家经济合作成就的巨大优势, 继续从机制建设、金融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 强化经济依存, 推进政治互信。
其次, 打出传统文化之牌, 在传统东亚意识与集体记忆基础上建立与时俱进的东亚共同体意识, 通过政府牵引、非政府组织主导, 构建东亚文化交流机制, 尤其要注重青少年文化与学术交流。
东亚共同体理想中的东亚合作方式
东亚共同体理想中的东亚合作方式
东亚共同体是一个理念,旨在构建一个亚洲地区内和平、安全、繁荣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在东亚共同体中,各个国家将合作共同解
决强制性的问题,跨国公司和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地区的繁荣。
在
这个共同体中,互相尊重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获得互相
赢得的局面。
共同体建立的第一步是在政治上实现合作。
通过政治会谈和协商,国家可以共同解决了区域安全、资源问题和其他问题,以建立
共同的利益点。
共建区域安全机制旨在促进各个国家的相互信任,
从而消除地区的复杂性。
在经济方面,共同体要求实施较高的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提高经
济互动的便利程度。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国际贸易解决了货物、服务
和资本自由流动,也可以通过合并和收购旨在加强在地区的竞争力。
在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有利于消除贸易不平衡问题,以及各种形式
的贸易壁垒。
通过这种方式,各国可以加强经济合作,增加贸易和
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此外,共同体还将鼓励教育、文化和人文交流。
这些方面的互
动将使这个共同体更加实质化,同时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然而,实施这种理念也有其困难,比如各国的政策优先级和立
场并不相同,还有历史纷争等。
但是,东亚共同体建立的过程实际
上不仅旨在解决困难和危机,也要明确建立稳定和持久的积极合作
机制。
只有通过长期的沟通和讨论,各国共同取得成功,才能最终
达成这个理想的东亚共同体。
1。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早在希特勒法西斯集团妄图建立一个欧洲“新秩序”之前,日本法西斯分子已经有了一个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
还在19世纪末,佐藤信渊等人就有了从所谓“皇道主义”出发,主张日本向东南亚发展,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势力范围的设想。
1916年,后藤新平向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献策:日本必须以“世界经济财政的和平战胜者”姿态,建立一个足以和“中欧经济同盟”、“协约国经济同盟”以及美国经济相抗衡的“东亚经济同盟”。
1917年,西原龟三又提出“东洋自给圈”,主张废除日华之间的“经济国界”,设立“日华经济区”,并以此为中心,把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都包括进来,其旗号是“王道亲善”。
1935年夏,参谋部作战科长石原莞尔炮制了“由军事上看皇国之国策及国防计划纲要”,声称,“皇国与盎格鲁-萨克逊人之决战,乃为统一世界文明所进行的人类最后之战争”,“当前急务则应首先实现东亚联盟之核心——日满华三国之协同”,“我国防方针在于以迅速巧妙之手段使中国本部归我支配,以日满华三国为基本范围实行经济自给。
”1936年8月,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国策基准》,明确提出日本的国策是“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决定采取南北并进的战略方针,以实现其在大东亚地区的霸权。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走上了全面征服中国的战争之路。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具有宣战性质的声明,宣称,日本“采取断然措施”是为了“膺惩中国”,“帝国之希望在于日华提携……并取得日满华三国融合提携之实效”。
同年10月1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抛出《中国事变处理纲要》,确认日本在华北的目标是所谓“实际日满华三国共存共荣”。
1938年1月11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根本方针》,把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目的美化为“在于与满洲国及中国之合作,形成东亚和平之枢轴,并以此为核心,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与合作研究
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与合作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
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世界经济格局也正向着“东升西降”的趋势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概念逐渐提出,成为国际社会极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东亚经济共同体是一种基于地缘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跨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由东亚国家自由主权地合作组建而成。
它是一种通过自由贸易、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文化合作等方式,增强区域合作和竞争力的新型全球化经济合作体系。
东亚地区自古就是贸易往来频繁的重要地区,加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很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大经济体。
这三个经济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东亚地区繁荣的经济体系。
目前,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东亚经济共同体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机制。
例如,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机制,这些组织都是为了促进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时,东亚经济共同体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历史遗留问题、民族矛盾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在东亚经济共同体发展的背景下,考虑如何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及合理利用区域内的经济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东亚经济体区域性经济体的潜力,进一步深化东亚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推动实现东亚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方合作可以促进东亚地区的发展。
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的成员同意组建机制,以推动双边经济合作的繁荣,并逐步实现流动、策略的资本和技术,以推进在东南亚的合作。
同时,中国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的发展,并在区域贸易、投资等方面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和贸易自由化进程。
近年来,中国还在与东盟国家进行自贸区谈判,力图推进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建设。
日本和韩国两国也是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它们也都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设。
东亚一体化
试论东亚一体化战略-以欧盟为例东亚一体化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各国间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
东亚一体化的战略构想由来已久,儒家文化曾长期对这一地区的国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从而使东亚各国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
日本曾是近代东亚一体化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便产生在东亚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
然而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并难以实施,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日本想凭借其庞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建立日元圈和日本势力范围,从而使整个东亚都接受日本的统治,为日本利于服务,而在此政策的推行过程中还造成了东亚诸国极其惨重的损失,日本的战略构想也随着战争的失败而破产。
然而亚洲一体化的设想并没有随之结束,欧洲一体化的顺利推行以及东南亚国家间的联合使这一构想再次被提上日程。
以东亚峰会作为参照,未来的东亚共同体将以东亚十三国作为基础(东盟十国+中日韩),而中日韩三国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经济实力上都远超东盟国家,三国同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超过16万亿美元,占世界20%以上。
三国对外贸易额近7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20%以上。
因此,未来的东亚一体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中日韩三国间能否消除彼此间的猜疑与隔阂,真正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及深厚的战略互信。
但从目前来看,真正使东亚一体化成为显示还存在几个主要障碍需要克服;1.欧洲各国整体经济水平差别较小,一体化之后不会对各国经济造成巨大波动。
而在亚洲,这一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仅仅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存在相当差距。
日韩与东盟国家间的差距也非常巨大。
2.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大国,无论经济和政治制度都与日本、韩国不同,合作障碍不容忽视。
3.东亚国家彼此间存在着历史及领土问题的纠纷,日韩、中日间各自存在的领土遗留问题和历史宿怨成为阻碍中日韩三国真正走向联合的关键因素。
4.第四,一些国家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中央政法委招募学员考试题
中央政法委招募学员考试题1 .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所致的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等病理性免疫反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超敏反应的是()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索B:某药物虽然对治疗胃肠疾病十分有效,但也有部分患者服后出现口干、心悸等反应C:某甲因长期使用激素,停药后全身出现“虚胖”现象D:某患者在进行青霉素皮试后,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的现象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案中的年检是一种一般许可B:本案中的年检是一种特殊许可C:年检不属于行政许可D:年检行为无需法律作出规定3 . “接受请示的机关应对请示事项表明是否批准的态度或予以明确的指示”,这句话反映了请示具有何种特性?( )A:被动性B:针对性C:强制回复性D:强制约束作用,要求下级机关必须遵守与执行4 . 依次在划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_之一。
考古发现___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___。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B:发祥地,证明,并存C:发源地,证明,并存D:发祥地,表明,共存5 . 合伙经营期间发生亏损,退伙人已分担合伙债务的,对其参加合伙期间的全部债务()。
A:负连带责任B:负部分责任C:负补充责任D:不负责任6 . 网络已经逐步成为求职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也给各种网络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
目前网络招聘广告最大的弊病就是缺乏真实性。
因此,()A:应当避免在网上应聘工作B:对网上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要持警惕态度C:网上的招聘广告都是不可信的D:国家应当加强对商业性网站的控制7 . 网球运动:男女:()相当于交通标志:():信号灯A:教练员,红绿B:混合双打,明暗C:单打比赛,黑白D:裁判员,左右8 . 近年来志愿者活动(),说明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之后,已经有了推行志愿者运动的(),尽管初始稚步,但既然开始了,且方向是正确的,总会逐渐成熟。
共同体与东亚合作 3
共同体与东亚合作3周方银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东亚国家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在这种热情的背后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动机:第一种是心理层面的动机,即构建东亚共同体是一种心理需求;第二种是物质利益的动机,试图通过共同体建设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第三种是信号考虑,是指在东亚共同体建设上只是做出的一种姿态。
在这些动机背后存在的是关于共同体有利于地区合作的信念。
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与共同体相伴随的情感对国际合作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共同体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治理方式,共同体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其与其他身份认同竞争的程度,取决于其身份认同的吸引力。
【关键词】 东亚共同体;地区合作;国际合作;治理【作者简介】 周方银,197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关系专业博士。
(北京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9)01-0056-073 感谢王逸舟研究员和《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文中的观点及其中可能包含的错误均由作者负责。
① [德]菲迪南・腾尼斯著,林容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译者前言,第ii ~iii 页;郭台辉:《共同体:一种想象出来的安全感———鲍曼对共同体主义的批评》,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第106页。
② [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曲第2~4页,正文第4~8页。
③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第9页。
共同体原本是一个政治学、社会学概念,后来被应用到国际关系中。
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德国学者菲迪南・腾尼斯把共同体界定为拥有共同事物的特质、相同身份与特点的感觉的群体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历史和思想积淀的联合体,是有关人员共同的本能和习惯,或为思想的共同记忆,是人们对某种共同关系的心理反应,表现为直接自愿的、和睦共处的、更具有意义的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意思】旨在独自霸占中国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意思】旨在独自霸占中国“大东亚共荣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在占领区建立殖民统治的代名词。
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是在1940年。
早在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就曾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声明指出:“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希望在东亚确定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的结合”。
日本这时提出的“大东亚新秩序”的目的,主要是排斥美英法等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以便独霸中国。
在中国作战的日本军队全体朝东,举枪向裕仁天皇致敬到了1940年6月,德席卷西北欧,法国败降,英国也面临德国入侵本土的危机。
德国法西斯的胜利,鼓舞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于是日本在“东亚新秩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订的《基本国策要纲》,提出日本的国策是“按照八纮一宇(意为四海一家。
即企图在东亚建立一个以日本为霸主的殖民大帝国)的肇国精神”,“建设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牢固结合的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
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在谈话中便把“大东亚新秩序”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同年9月,日本政府在《关于日德意提携强化的文件》中,又把它称为“共存圈”。
这样,“大东亚共荣圈”就被正式提了出来。
“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印度、马来亚、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上所有岛屿。
“大东亚共荣圈”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综合实体,即以日本为宗主国的殖民大帝国。
1940年9月27日签定的《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指出:“德国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
”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实质就是妄图侵略和奴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民族。
“大东亚共荣圈”首先是个政治概念。
东亚共同体建设——从秩序出发
但在拉登被杀之后,美国提出了重返亚太的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国试图重新寻找到在亚太区域(包括东亚)的政治主导地位。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以双边机制实现对东亚地区的控制。
美国与自己的盟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因此美国的盟友成为了美国在东亚战略的基石。
这种双边的关系建立在美国与各国间的关系好于各国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但是近年来随着东亚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美国与这些盟友之间的双边关系也出现了松动。
而在美国忙于处理中东问题的时候,中国通过经济外交和多边机制与东亚各国之间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上升,加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头衔,使得中国在地区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日本由于二战的遗留问题,虽然在积极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是在政治上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东亚各国往往也对日本抱有很强的戒心,不愿意让日本主导东亚的政治。
加之日本在二战后对美国的依附导致日本一直难以摆脱美国的阴影,只能在其背后寻求荫蔽。
这些因素都使得日本没有办法与美国甚至中国享有同样的话语权。
这也是日在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想法之后,又强调说东亚共同体不会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原因之一。
但实际上,美国没有意识到,东亚走向共同体从一定程度上也将美国当做假想敌。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时,美国拒绝援助;不愿对金融投机者予以监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动机不纯、效果差劲;亚洲货币基金的提议遭封杀。
美国的这些表现使东亚国家对它寄予的厚望成为泡影,它们痛切地认识到,为了自己的经济安全和共同利益,必须组成自己的地区经济集团,东亚共同体的构想由此缘起。
日本试图通过东亚的联合来获得与美国的政治对等的筹码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显然会减弱美国对于东亚地区事务的影响能力,建立一套适合亚洲发展的政治秩序。
其对于维护整个地区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与美国的单边秩序相抗衡是东亚共同体的一个隐含作用,如果将美国拉入到这个框架中来,甚至让美国成为实际上的主导,那么东亚共同体的意义也便大大削弱了。
《从日本角度反思抗日战争》专题复习设计
《从日本角度反思抗日战争》专题复习设计《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是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改革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高度出发,我在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中创意设计了《从日本角度反思抗日战争》一课,设计该课教学,旨在:⑴以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的知识结构为依托,变换视角,引导学生重组知识结构;同时,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将一般的分析、综合方法,同具体的历史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发展和形成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能力;⑵创设更为典型、复杂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评价辩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家指出"评价辩证能力是指以评价者为历史的主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选择合理的客观标准,对历史上的人、事、物或史学上的有关问题或矛盾作出公正的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索方案或建议的能力。
"(聂幼犁:《中学历史教育论》第91页)⑶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具体教学实践的探索进行概括和提炼,初步归纳为"创设情境,导学探究,发展潜能"教学模式。
一、日本的战略目标及策略方针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解析有关问题。
材料1.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东方会议宣言书》。
首相田中义一根据会议决议写了《田中奏折》,该奏折明确表达:"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再"以支那之富源作为征服印度及南洋各岛以及中、小亚细亚及欧罗巴之用。
"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材料2.(日本)今井武夫《支那事变的回想》:"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原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这种想法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
"负责国事的领导人"为了早日结束事变,不惜任何努力都决心加以尝试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堪回首的“大东亚共荣”:时隔数十年日本重提
不堪回首的“大东亚共荣”:时隔数十年日本重提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称,“亚洲地区国家都担心中国正在加强军备”,日本不仅要在经济方面,而且要在亚太安全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日本要在政治经济方面领导亚洲?这不禁令人们想起了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的以日本为首的“大东亚共荣圈”。
讽刺的是,尽管战后的日本长期以来都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其真正能够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全面“领导”亚洲(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也只有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在日本几乎完全占领了本地区之后。
1940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首次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指明大日本帝国(含伪满洲国和殖民地台湾、朝鲜)、中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属香港、英属婆罗洲地区(包括沙捞越和文莱)及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
“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伪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为资源供应地;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时,在西太平洋,日军对英属马来亚等多地发动攻击,不到一年即基本占领了东南亚。
唯一独立的泰国也因当时的亲日政权同意日军进驻而实际上受日控制。
由此,日本基本具备了按设想炮制“大东亚共荣圈”的条件。
为实现此目标,日本内阁1942年设立了“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来自伪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泰国、菲律宾自治邦、缅甸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代表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
宣言称:大东亚各国共存共荣、互相尊重独立自主、互相合作,互相尊重各国传统,发扬大东亚文化、增进大东亚的繁荣。
单看字面,这似乎是一份追求合作共赢的文件,其中的一些词语现在看来也颇具价值。
但是,一纸漂亮的文件无法掩盖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丑恶面目。
对照日本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人们就会明白,所谓的“共存共荣”不过是迷惑亚洲人民的幌子。
“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本质区别-PPT精选文档
大东亚共荣圈特点
• 决意与英美荷开战,重新分割世界。 • 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 建立“区划经济” ,掠夺各国资源。
• 进行奴化教育,摧残各国文化。
• 大肆进行屠杀,镇压人民的反抗。
东亚共同体
• 东亚共同体(又称亚洲共同体)是在欧洲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省 所做的欧洲共同体(及之后的欧盟)和同样地、在东亚所构想的共同 体。“东亚共同体”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石,通过自由贸易区、 经济共同体、货币联盟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利益交织、相互联结而成一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进一步 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二、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所建立的原则不同。
• 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基础之一的“东亚联盟论”,就是日本人石原莞 尔炮制的帝国主义理论,核心内容是所谓“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 立”,即军事上建立统一国防,经济上殖民中国以及南洋各国,在东亚建立以日 本为中心的统治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上东亚各国建立依附政权。 • 东亚共同体实行了平等互利、自愿合作、渐进制度化的原则,强调相互依存 和间接统治,反对干涉国家内部事务。 • 在能源合作和自贸区建设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以及相 应的溢出效应,可以尝试进行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更紧密的经济合 作,但不宜像欧共体那样搞关税同盟,因为那样与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不相 符合。 • 在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有必要逐步而稳妥地开展政治和安全对话,努 力使东亚共同体逐渐发展为涵盖各领域的综合性合作机制。
三、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同。
• 大东亚共荣圈是一种用占领的形式,日本组织领导,强加在亚洲范围 的组织。 • 新地区主义的代表,东亚共同体的特点: • ①地区合作缺少制度化,具有明显的松散性特点。这种地区主义盛行 的是经济双边主义而不是地区统一的方针,实现的方法是在政府主导 下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导致地区联动,地区联动导致的相互依赖又 使跨国行为体(主要是商业、企业界)推动政府走向制度化的地区主义。
大东亚共荣圈
包括起始,内容和反思“大东亚共荣圈”出笼的前前后后松冈洋右——“大东亚共荣圈”的首倡者。
“大东亚共荣圈”一词,是由时任外相的松冈洋右在1940年8月1日发表的“皇道外交宣言”中正式使用的。
¹松冈是日本外交官中的强硬派,堪称“中国通”。
1927年出任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副总裁,与关东军关系密切。
1930年当选为国会议员,高唱“对外强硬”论。
1935年8月就任满铁总裁兼任关东军顾问。
1940年7月19日,松冈参与近卫文在东京荻洼私邸召开组阁前预定的“四相”会议,讨论建立东亚新秩序,加强日、德、意三国的“枢轴”关系,并将亚洲的英、美、法、荷、葡诸国的殖民地置于“东亚新秩序”内处理(世称“荻洼会议”)。
而这次会议的讨论议案,就是由松冈洋右起草的。
1940年7月22日,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26日决定的《基本国策要纲》,就是依据由松冈草拟的荻洼会议的讨论案所写成。
其基本内容为:一、根本方针。
“皇国的国是为八一宇,在于肇国之精神,奠定世界和平。
以此为本,应首先以皇国为核心,巩固日满华之结合,以作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根本”。
二、国防及外交。
“以发挥国家总力之国防国家体制为基础,不惜扩大军备,皇国现下之外交,首先将重点解决中日纷争,掌握国际大变局,并以富有弹性力之政策,以期促进皇国国运发展”。
三、国内形势之刷新。
“我国内政的急务”得实现“确立为国家服务的国民道德观念”、“国政综合统一”和“国防经济的基础”等。
º然而,这个要纲决定后不及一周,松冈洋右发表《皇道外交宣言》演说:“近来,我们向世界宣布的‘皇道’就是我们皇国的使命”。
作为当前的外交方针,“要根据我们皇道的伟大精神,必须首先建立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然后宣布强有力的皇道,贡献于公正的世界和平的树立。
”《近卫声明》中露端倪。
松冈洋右虽是“大东亚共荣圈”的首倡者,但这不是他的个人所为,而是日本的“国策基准”。
有关这个口号的构想,早在1938年11月3日的《近卫声明》中已初露端倪:“帝国所期求的是,确保东亚永久之安定,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
大东亚共荣圈
「亚洲价值观」,还是极为重要的一股思想。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的考古题上,也有一题是问我们,为何东亚难以如同欧盟一样的进行真正的整合,甚至必须要有像美国这样的警察国家介入,亚洲国家才能相安无事。
这问题是很复杂且难以解决的,不过如果身为亚洲人的我们,真的能够抓到当年《大亚洲主义》的重点,将格局由大中华经济圈跳出来,建立一个新的大亚洲经济圈,来与欧美国家进行和平的抗衡,那也是一个维持地区性均势的好方法。
如今的东盟加六还有东亚峰会,似乎都有将亚洲国家带向团结的目标走去。
做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如果能够在未来的亚洲国家整合运动中,担任领导的作用,那势必也是我们全体华人之福。
希望海峡两岸的领导人,能够将《大亚洲主义》的这个观点,拿出来改良,并加以重新审思。
“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本质区别
东亚共同体
• 东亚共同体(又称亚洲共同体)是在欧洲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省 所做的欧洲共同体(及之后的欧盟)和同样地、在东亚所构想的共同 体。“东亚共同体”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石,通过自由贸易区、 经济共同体、货币联盟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利益交织、相互联结而成一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进一步 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三、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同。
• ②东亚地区主义决策方式体现了不干预主权的特征。活动是建立在 “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任何方案和决议都必须经过各成员 国的一致同意,但对各成员国不具有强制性。
• ③“金融优先”的东亚共同体。从地区经济合作的历史来看,自由贸 易区的建立要早于货币合作,然而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共同体明显具有 “金融优先”的特色。东亚金融危机地区合作日益成为东亚经济体的 共识,各方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的讨论,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 合作的“焦点”。
“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本质区别
目录
• 新地区主义 • 大东亚共荣圈 • 东亚共同体 • 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本质区别
一、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二、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所建立的原则不同。 三、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同。 • 结论
新地区主义概念
• 东亚共同体实行了平等互利、自愿合作、渐进制度化的原则,强调相互依存 和间接统治,反对干涉国家内部事务。
• 在能源合作和自贸区建设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以及相 应的溢出效应,可以尝试进行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更紧密的经济合 作,但不宜像欧共体那样搞关税同盟,因为那样与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不相 符合。
• 在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有必要逐步而稳妥地开展政治和安全对话,努 力使东亚共同体逐渐发展为涵盖各领域的综合性合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新地区主义 • 大东亚共荣圈 • 东亚共同体 • 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本质区别
一、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二、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所建立的原则不同。 三、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同。 • 结论
一、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 东亚共同体则不同,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国家面对 全球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和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跨国力量迅速 发展,一些民族国家对民族经济的调控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地应对全球 范围内跨国关系的各种挑战,结果导致了一些国家走向地区层次的各 种政治协调或经济安排,以增强单个国家对外部世界讨价还价的权利。
三、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同。
• ②东亚地区主义决策方式体现了不干预主权的特征。活动是建立在 “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任何方案和决议都必须经过各成员 国的一致同意,但对各成员国不具有强制性。
• ③“金融优先”的东亚共同体。从地区经济合作的历史来看,自由贸 易区的建立要早于货币合作,然而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共同体明显具有 “金融优先”的特色。东亚金融危机地区合作日益成为东亚经济体的 共识,各方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的讨论,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 合作的“焦点”。
• 在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有必要逐步而稳妥地开展政治和安全对话,努 力使东亚共同体逐渐发展为涵盖各领域的综合性合作机制。
三、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不同。
• 大东亚共荣圈是一种用占领的形式,日本组织领导,强加在亚洲范围 的组织。
• 新地区主义的代表,东亚共同体的特点:
• ①地区合作缺少制化,具有明显的松散性特点。这种地区主义盛行 的是经济双边主义而不是地区统一的方针,实现的方法是在政府主导 下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导致地区联动,地区联动导致的相互依赖又 使跨国行为体(主要是商业、企业界)推动政府走向制度化的地区主义。
• 东亚共同体实行了平等互利、自愿合作、渐进制度化的原则,强调相互依存 和间接统治,反对干涉国家内部事务。
• 在能源合作和自贸区建设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以及相 应的溢出效应,可以尝试进行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更紧密的经济合 作,但不宜像欧共体那样搞关税同盟,因为那样与开放地区主义原则不相 符合。
结论
•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为入侵他国所作的战争宣言和“正义”借口, 并以此对占领国人民洗脑,削弱其民族主义,并进行忠于天皇的奴化 教育。
• 东亚共同体是为了维护东亚的共同安全,维持各国政治主权,对文化、 宗教、民族交流的平等原则。
• 最本质的区别:大东亚共荣圈违背了各国之间的平等互利与相互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大东亚共荣圈与东亚共同体所建立的原则不同。
• 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基础之一的“东亚联盟论”,就是日本人石原莞 尔炮制的帝国主义理论,核心内容是所谓“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 立”,即军事上建立统一国防,经济上殖民中国以及南洋各国,在东亚建立以日 本为中心的统治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上东亚各国建立依附政权。
•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 《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 发展, 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 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 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