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
关于回归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问题
关于回归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问题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国家和历代文人关注和实践的重心。
孟子将教育视作君子人生中的三乐,目的是为国家造就英才,因为天下英才关系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
教育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提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不复论其类之恶矣!”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
余秋雨说:“教学,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化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教育是一种时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需要的差异及所处时代的不同,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人们在深刻反思传统教育后,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
回归现代教育的生命本质强调尊重生命特性,突出生命本性,探寻生命意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其中实现回归现代教育的生命本质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它调动了人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挖掘人在无意识层次上的生命潜力,使人成为更加完美合理的个体。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在实践中出现了异化的现象。
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所具有的独立性、完整性、创造性被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功利化所禁锢。
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主要表现在将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的形式就是把艺术教育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德育(智育)的做法事实上是德育(智育)艺术化。
蒋冰海指出:“倘若艺术在求真,那么牛顿的三大定律便是最好的艺术。
如果艺术在求善,那么道德教科书便成了最好的艺术。
但他们都不具备观照的愉悦,缺乏感性显眼的形式,并不是艺术。
”前苏联的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艺术教育的生命本质就寓于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之中,不突出审美本质的艺术教育丧失了艺术教育生命本质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创造性,俨然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指引人的前程。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是一个国家应该重视的事业。
然而,人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有人对待教育淡漠,敷衍了事的完成学业;有人则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毫不马虎地付出努力,不断追求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能够让一个人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教育本身就需要不断地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才能得到成长和进步。
如果我们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这意味着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注意力和时间来学习。
当你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一部分时,你会更自觉地去学习,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习机会。
这种态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让你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好的成绩也会促进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提升,这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能够带来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教育是一种无穷的充实感,它让人们不断了解新事物、拓展新思维和感受新世界。
如果你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你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意识到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进而为潜在的兴趣点和天赋寻找合适的方向。
然后,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还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例如贫困、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你可以更快地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你也可以通过更高效的学习和精细深入的了解社会问题,以便更好地帮助并解决人类问题。
最后,对于国家而言,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能够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非常重视教育。
这意味着,在此类国家中,教育的水平更高、发展更好、社会更加稳定。
当一个国家的公民视教育为自己的决不放弃的追求时,国家也会投入更多资源来促进教育发展。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国家的整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竞争优势也会随之增强。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怎样让教育回归本源,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让教育回归本源。
教育回归本源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教育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学生们被过多的功课和考试压力所困扰,甚至出现了学习焦虑、心理问题等现象。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所长,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回归本源还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进步,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和智能化,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教育回归本源还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价值和伦理。
教育的最基本价值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问题,比如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与教育的伦理和价值观有关。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重视教育的伦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教育要回归到其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共同发展。
教育要回归本源,就必须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让他们懂得奉献、奉献。
为了社会的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贡献社会。
回归生命化的教育
回归生命化的教育——在接受《明日教育论坛》记者采访时的谈话(之一)黄克剑张文质(以下简称张):克剑先生,1993年5月,我曾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对你作过一次采访,那是受了《教育评论》的委托。
时间过去将近八年了,上次访谈的余音仿佛还没有散去。
在又一个百年——也是又一个千年——开始的时候,我想借《明日教育论坛》的出版,带着八年前的话题再次打扰你,但愿你有一个同上一次一样的好兴致。
黄克剑(以下简称黄):谈教育,就是谈未来,对未来不能漠然无动于心的人总会寄希望于教育的。
我可能是那种舍弃希望就难免精神失重的人,你完全不必担心我对教育话题的那份亲切感。
有人说,更多地眷顾教育,正表明对未来命运的不那么自信。
这话也许有几分道理,不过,我还是情愿换一种说法。
在我看来,既然人只是在观念中描摹出未来的图景后才依照这被企盼的未来去规划现在,那么,对牵连着未来的教育的看重,应当说也是人对当下人文境况的焦虑或忧患的自觉。
张:的确,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何况,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就被更多的敏感于世运的思想家们视为文化危机的时代了。
文化危机是人类的作茧自缚,走出这危机却又只能靠人类自己。
一个多世纪以来,哲学家、教育家们,就教育所说的许多话都是带着这个背景的。
记得上次访谈中你曾说:“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我想,你把“点化或润泽生命”看作教育当有的深层命意,除开对前贤有所借鉴外,可能也多少受了时代问题的刺激。
你是否可以把你所说的“生命”的意味表述得更详尽些,并就此对上一次的访谈作一种义理上的延伸呢?黄:其实,把教育归结为对“生命”的点化或润泽,这同我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人生体悟切入人文思考是一致的。
1992年2月,我在《两年中的抉择》一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治学的底蕴原在于境界。
有的人凭藉聪明,有的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
让教育回归本位,让生命彰显价值范文
让教育回归本位,让生命彰显价值—宜川中学考察学习总体与反思嘉川小学李白一、理念的领悟及触动1、让心血与汗水浇铸成果:今天的宜川中学已经成为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这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实地体验让人惊叹、让人羡慕,但其艰辛的过程更是让人震憾与触动。
宜川中学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2004年,学校面临的是生源不足,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学校课改盲目、学校管理盲序、管理人员思想盲区、教师工作盲动。
忧患意识、穷则思变,确定一种思想,开辟一条出路,大胆改革创新是一个决断、更是一个心血与汗水铺就的过程。
宜川中学办公室主任赵永平说,思想引领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这样形容校长孙明贤—有魄力、思想超前、不按常规出牌。
他回忆说,刚开始推行课改的那两年,为了统一班子的思想,几乎是天天召开行政会,印象最深的一次连续开了8个小时,大家都纷纷跟校长吵,这就是思想的碰撞。
在商量开展课堂效果检测的时候,校长和主管教学的蒋校长争论了十几次,每次都是半夜12点,甚至1点,一起争论到家属楼底下,蒋校长边摆手边摇头:“明天再说,明天再说。
”一系列改革及创新措施,刚推行时校长也感觉很艰难、管理人员也感觉困惑、教师都觉得无头绪,现在的孙校长觉得很轻松,只管一个会议,那就是行政会。
有关教师的所有活动校长都不费心,都是主管的副校长、主任等中层管理在分管组织实施。
校长认为自己现在成了宜中最没用的人了,现在最能离得开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一个月不在,学校也照样运转有序。
就像课堂上教师要放手一样,学校管理中,校长也要放手。
在学校,领导的精髓就在于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在于要调动学生,而校长的责任就是要调动老师。
执行力只是表象,后面要有管理者的威望、思想来进行支撑。
孙校长开始当校长的时候,推出的一些东西大家都不认可。
比如当校长第一次开会,把学生的管理提到日程上,大家就不认可。
教务副主任说:“讲那些有啥用,宜川中学现在是要成绩,宜川的老百姓上上下下关注的是宜川中学的教学质量,就应该叫老师集中精力教学,学生认认真真学习,不要搞那些七七八八的事。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
在所有的生命存在中,人是一种超越其他生命,具有自我意识的特殊存在。
人不断地在寻求着对于自我的超越,追求着自身价值的不断升华,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赋予无限的意义。
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如果教育缺乏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
因此教育必须回到生命本真,只有植根于生命的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
1 生命的意蕴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
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生命尺度中最基本的存在。
人的生命不只是肉体的固定组成、自然自在的顺序发展和本能冲动的任意释放,他还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且能够对其做出自主的选择。
这就使人的自然生命与环境形成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抗的特殊联系。
只有保持二者间的动态平衡,生命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坚实基础。
精神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意识性是人作为精神生命存在的根本特质,它使人扬弃了动物的本能,成为自在的存在。
我们知道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对于自身的物性、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
精神生命通过指导和提升人的肉体生命,将自然生命存在意义拓展并提升至理性、无限和永恒的层面。
使人不再受到本能、欲望和环境的制约,探寻到生命的真谛。
当然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并不是对立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生命发生的,是自然生命的结晶和升华。
社会生命也是人生命的特殊属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
忽视人生命的社会性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只是强调人精神生命的自由,就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最终使每个人都不自由。
人只有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权利和义务,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充实并引导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教育回归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回归到生活的本质。
教育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回归生活,首先需要改变对教育的认知,不再将其局限于学校、书本和课堂。
教育应该是贯穿于生活的过程,涵盖了家庭、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
在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社会中,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自然环境中,让孩子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不再僵化和书本化,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育回归生活,也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的教育则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背景,以实践为手段。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积累知识和技能。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课堂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回归生活,还需要改变评价方式和标准。
过去的教育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性发展。
而现在的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评价方式不再是对学生的一种简单评价,而是要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回归生活,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使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舞台,社会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回归生活,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携手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不再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而是一种多维度的交流和互动。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共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教育的意义也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索。
在过去,教育被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注重教授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然而,现在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就是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培养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
育人的过程要求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和支持者。
学校不仅仅应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和成长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学业上互相学习、交流和切磋,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俱乐部和义工活动,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并逐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育人的本质还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学生才能在社会中扮演良好的角色。
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是在学生体智美劳方面的全面培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也要一同参与,通过教育协同,才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最后,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还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应该意识到,他们是社会的一员,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各种义工活动和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我们可以让教育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关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事业。
教育应回归生命发展的本质
摘要:由于人类生命具有未特定化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其根本的使命是关怀人的生命发展。
然而,现代学校教育由于追求功利而忽视了这一根本使命。
教育要回归生命发展的本质,必须融入人的生命。
关键词:教育;回归;生命发展;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特有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正如教育人类学家所说,教育惟一地属于人,教育与人的生命内在地融为一体。
因此,关注生命的发展,成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
一、关怀生命:教育的根本使命人的生命的特点,决定了教育的根本使命。
首先,人的生命的未特定化,决定了教育是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
从人的生物学领域来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的未特定化。
动物的特定化在体质上表现为动物的器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生活条件的需要,如虎食肉,牛吃草,狗的嗅觉,鹰的视觉等。
动物的特定化与本能一起规定它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
相反,人的器官不趋向某一特定的状况,主要是未特定化的。
这种未特定化使人在形态学上消极地通过他的缺陷来发现自己的特征。
人没有像动物那样的天然毛发层或皮肤去对付恶劣的天气,人没有锐利的攻击器官去获取食物,人没有适应快速奔跑的肌肉组织去逃避意外的伤害,人的天生的本能缺陷使婴儿绝对软弱无力。
人的未特定化使人的初始生命在自然界种中于不利的地位。
如小鸡破壳而出,几分钟后就能够跟着母鸡四处觅食,而人的初生的婴儿除了哭和本能地吸吮之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尽管未特定化被视为某种否定作用,但它却与人的更高的肯定能力有着内在的联系。
人的未特定化,打开了生命与自然界之间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缺口,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可塑性,从而使发展成为可能。
人的器官不是狭隘地被指定为某种生理功能,它能够被多重地利用;人不为本能所制约,因而能够从事创造与发明;人没有从遗传中获得今后活动的方向,人能够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发展自身。
正是由于人的未特定化,人才有能力在活动中补偿自己的缺陷,才能超越拥有特定化的动物。
教育回归人本发言稿
教育回归人本发言稿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发表发言。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是“教育回归人本”。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回归人本,则是我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育回归人本,是指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的回归人本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育过程过于功利化。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竞争的工具,一种追求“成功”的手段。
我们往往看到,学生们在学校中为了分数而拼命努力,追求高分成为他们的唯一目标。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我们需要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而不只是纸上得来的分数。
其次,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但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们的兴趣往往被忽视,被规范化。
学校教育太过重视标准答案的纠纷,在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下,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我们应该建立起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和创造力。
再次,教育过于知识性。
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传递,把学生们当作知识的容器和接收器,而不够注重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
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批判,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最后,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需要我们的关注。
学校教育的压力过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健康的学校教育环境。
同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也需要加强,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育回归人本,不仅需要学校的改革,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教育的生命回归
教育的生命回归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 通过充分发展人性而使个体最终获得幸福。
教育只有涉入生命的因子, 其内涵才会逐渐地丰富和发展,才能培养完整幸福的人。
然而充斥着物欲与私利的现代社会已经导致了教育的异化。
受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驱使, 现代教育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 越来越关注于满足个体和社会世俗性的发展, 放弃了自己传统的人文关怀, 从整体上失去了其精神陶冶的意义,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因此,回归人性,回归生命,是教育面临的主要议题。
一、教育的生命内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因此人的生命是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教育实践的现实依据。
教育只有涉入生命的因子, 其内涵才会逐渐地丰富和发展, 才能培养完整幸福的人。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界定教育的生命内涵。
1.教育实现生命的完整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 既具有自然生命, 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 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 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 二者和谐统一, 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 生命都是不完整的。
[1]珍惜、尊重、欣赏生命是人自然生命的内在要求, 而实现知情意统一则是价值生命的本质诉求。
“知”是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 即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认识、经验、理性等内容,指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情”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心理体验, 指向人的内心世界, 是人主观意愿的反映; “意”指意志, 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自觉地组织自己的心理、行为去克服困难, 以实现目的。
[2]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
认知是前提, 人只有对万事万物有了明确认识并触及人的心灵, 才会产生情感,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意志, 专一地致力于目的的实现; 融于知识、智慧之中的情感赋予知识以活性, 激扬理性的生命; 意志需要认知来确立目的,需要情感来克服诱惑。
教育应是知情意的和谐统一, 造就完整的人是其最终目的。
2.教育促进生命的超越人的生命具有两重性。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和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以爱和关怀来帮助他们成长。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第一,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第二,我们需要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灌输,而是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
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我们还需要注重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情感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我们需要注重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第四,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教育问题和学生需求。
我们还可以与其他老师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和身体健康,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五、我们也应该反思和改进教育体制和机制。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我们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让教育重回本质——“开学第一课”意义解析
让教育重回本质——“开学第一课”意义解析2023年,一年度开学季,许多学校在开学第一天都会安排一堂“开学第一课”,旨在向学生讲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期望。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的市场化影响,让教育重回本质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本质上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和智力培养的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反映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和对人类文明的追求。
然而,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在中国,一些地区在教育市场化方面走得过快,导致学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学生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也削弱了学校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如何让教育重回本质?要让教育重回本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回归教育本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而不只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重视师生互动教育必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而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时间和资源,以保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照顾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3.强调教学质量教育不能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分享,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4.鼓励创新精神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5.强调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表现方式,学校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和能力的教育课程和服务。
此外,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6.注重历史与文化传承教育不仅是现在的事情,更是留给后世的一种传承。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原点
实践者说66EDUCATOR苗翠强:在“以人为本、视人为人”的教育理念之下,我们致力于打造这样的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引导学生珍爱自然生命;完善学生的社会生命,使之具有丰富的社会属性;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启迪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为度过完整而有意义的生命之旅奠基。
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维度苗翠强: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顾明远先生曾说, 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看,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让教育回归,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也非一种教育模式,而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与深化。
济南九中的生命教育从德育实践出发,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发展的鲜明底色。
我在学校管理中强调“12345”—— “1”就是以生命教育为中心;“2”则是以教师激励和学生激励为主双核驱动;“3”是秉持“关系、关心、关爱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理念,对师生生活上关心,成长上关爱,不断提升幸福感与生命价值感;“4”指的是从拓展生命之长度、宽度、高度和密度四个方面锻造师生丰满充盈的人生;“5”指的是践行“唤醒人、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人本教育观,培养“眼中有光、脑有智慧、脸有微笑、心有善念、脚下有路”的“五有”新人。
《教育家》:据了解,生命教育一直是济南九中着力打造的德育品牌。
当初为何确定以生命教育为着力点创新德育实施路径?苗翠强,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家》:学校希望打造什么样的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生命教育关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尊严与价值。
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的重新思考,为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
教育回归“生命”
教育回归“生命”作者:舒丹丹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生命是教育之根和本,教育与生命是水乳交融的。
教育起于生命的需要,达于生命的完善。
本文从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视角,来审视“知识”教育中对生命存在的漠视,以及“生命”教育对生命发展的关照,意在摆脱教育的“知识”异化,回归到“生命”本源,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
关键词:教育知识生命回归“生命向我们展示的是饱含着无限生机和动力,且永远向着未来开放的态势。
这种生命的态势,即是教育展开之所为的根基。
”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无不以生命为原点,尊重生命并且发展生命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界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不遗余力地营造“尊崇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影响下,掌握知识被看成是人们获得幸福,谋求发展的唯一手段,甚至把知识视为生命的全部。
在长期过度功利的“知识型”教育的灌输和支配下,师生沦为成知识的奴隶,造成了生命价值的失落与人文情感的荒凉,遮蔽了教育育人的初衷。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为此,我们倡导回归到一种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即“生命型”教育,让教育与生命互通,使生命成为教育存在之根本,使教育成为生命发展之所向。
一、“知识型”教育的异化“知识”被看成是教育安身立命的根基,从“为人”的教育沦为“人为”的教育,悬置了学生的生命本体,陨落了师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消解了师生的生命关系。
教育已经偏离了生命的元基点,主要表现为:1.权威化。
“知识型”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形式,知识凭借着自身具有的科学性、稳定性、整体性被抬上了神龛,知识的权威凌驾于教育之上,成为了教育的唯一目的,造成了“知识对教育的主宰”、“知识对生命的专制”、“生命对生命的压制”。
教育删减和窄化成一种“离身”认知过程,重视知识的权威和教师的特权。
让教育回归本质,借助为生命奠基师德演讲稿重燃教师的使命感
让教育回归本质,借助为生命奠基师德演讲稿重燃教师的使命感尊敬的评委,亲爱的来宾们: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借助为生命奠基师德演讲稿重燃教师的使命感。
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最为重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身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本质的心态呢?是否还能够保持为人师表的优秀品德呢?以我为例,从事教育行业已有数年之久,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所承担的责任,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尽心尽力。
面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耐心解答,为他们指引方向;面对每一个挑战,我们应该用心研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这就是为生命奠基的过程,是教师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
然而,现实却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己。
社会上的功利及各种好高骛远的期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有些家长期望老师回家一对一辅导,有些学校期望老师成为一个出色的经营者,有些社会机构期望老师成为一个营销专家。
这种种期望,让教育成了一件商业,让教师不得不跑进快餐式评价、标准化测量之中。
如果教育真的被商业化,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失去惟一的立足之土,我们作为教师的使命与存在感也将会受到挑战。
而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就需要从我们自身出发,从我们的初心为出发点,借助为生命奠基师德演讲稿,重燃教师的使命感。
在我看来,作为为生命奠基的教育工作者,第一要素就是情感,要有一颗开放的心,为学生的成长着想,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第二要素便是能力,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成长。
第三要素就是品德,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人性化的关怀,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共鸣。
我相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真正的培养未来。
而这需要我们为生命奠基,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基石。
相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位为生命奠基的教育工作者。
在我们的工作中,不仅需要把专业知识授予学生,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想法、情感方面的表达,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帮助和启迪。
“四个回归”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
“四个回归”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引领大学生志趣培养近年来,教育界发起“四个回归”运动,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初心。
这其中,“回归人文、回归生命实践”表达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人文关怀、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在这个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志趣培养的引领者。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学术生活和心理情感成长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其工作重心瞄准四个回归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大学生的志趣培养。
首先,高校辅导员在回归人文的基础上,应在学生志趣培养中注重思想引领。
展望未来的职业发展,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兴趣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高校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特点和鲜明优势,发现自己的职业倾向。
同时,辅导员应该传授与拓展学生的格局与视野,引导学生在学科专业之外广泛涉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发展蓄积更多能量。
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回归生命实践的基础上,应在学生志趣培养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除了要应付学业压力,还要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了解国家政策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这样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实战能力和执行力。
第三,高校辅导员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在学生志趣培养中注重人文关怀。
立志成才,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事情。
高校辅导员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培养优秀的人际关系。
此外,高校辅导员还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智慧,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注他人,发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价值所在。
最后,高校辅导员在回归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应在学生志趣培养中注重思维启迪。
现今时代变化迅速,学生的未来职业与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视野拓展和思维启迪,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领导力等。
体育教学生命本质价值的复归
N o . 6 2 0 1 4 教育 过程 的体 育教 学 活 动 , 对 人 的 社会 化 进 程 有 着 不 可替 代 的作 用 。体 育教 学不 仅可 以为人 提 供社会 生 活 所 需 的行 为方 式 、 行 为 能力 与规 范 , 而且 还 可 以使 人 学 到其 他社会 领 域 中 的规 则 。每 一 个 社 会 的 角色 , 都 表 征 着相 关 的行 为期望 与 规范 。在人 的社 会进 程 中担 当 了某 种社会 角 色 , 就 要 表现这 个 角色 的特 征 。可 以说 , 个 人要符 合 社会 生命 的要 求 , 取 得社 会成 员 的资格 , 就必 须学 习适 当 的社 会 角 色 , 而在 体 育 教 学 活 动 的 场 合 中, 恰能 为人 的社 会 角 色 的遴 选 提供 优 越 的条 件 和 适 宜 的环境 。 总之 , 体育 教学 不仅 是 自然生 命 的需要 、 社会 生命 的需要 , 而 且还 是精 神 生 命 的需 要 。精 神 生 命 教 育 是 内在 生命 的教 育 , 它 自身超越 于 自然生 命教 育 的层 面 , 具体 表现 为个 体 的完善 人格 。体 育与 精神 文 明或人 们 精 神 文化需 要 的关 系 和所 起 的作 用 , 构 成 了体 育 教 学 对 人 的精神 生命 教 育 的核心 。
是“ 身” , 那么, 体育教学则是身心统一的教育 , 由“ 体” 及“ 心” , 贯 穿 于 个 体 的 整 个 生 命 之 中。 另外 , 体 育 教 学 目的不仅仅 是 强身健 体 , 还要 对人 的心 理进 行塑 造 。 只有 身 心 的协 调 发 展 , 才能使 “ 体” 成 为智 慧 、 道 德 与 审美 并存 的“ 体” , 而不 是单 一 的人身 形态 之体 。 尽 管体育 教 学有 着 悠 久 的 发 展历 史 , 但 是 其 迅 速 发展 却 得益 于现 代 的社会 条件 。随着现 代化 科学 技术 的高速 发展 , 特别 是信 息技 术 的迅猛 发 展 , 人 类逐 渐从 工业 社会 走 向 了信息 社 会 , 这 也 就 促 进 了社会 生 产 力 的发 展 。随着 工作 与 生活 的节 奏越 来 越快 ,给 人们 带 来 了方便 与福 利 的 同 时 , 也 产 生 了诸 多 隐患 , 机械化 、 电气 化 、 自动 化 以及智 能 化 使 得 人 们 工 作 氛 围越 来 越 紧张, 越 来越 习惯 使用 智 能化产 品 , 而忽 视 了身体 机能 的锻炼 , 给 人类健 康造 成 了极 大 的危害 。 早 在上 世纪 7 0年 代 , 为更好 地适 应社 会 发展 和需 求, 联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对 现代 教 育 提 出 了更 为符 合 当 代 发展 的人 才培 养 要求 , 也就 是 “ 健 全 的体 魄 , 高 尚 的 道德 情 操 , 丰富 的科 学 文 化知 识 ” , 这 个 人 才 培养 计 划 提 升 了体育 教学 在教 育 系 统 中 的地位 , 也 引起 了更 多 的人 对 体育 教学 的关 注 与 重视 。基 于此 , 各 国都 先 后 针 对 自身 的 国情 , 开 展 了不 同的针 对体 育教 学 的 内容 、 教 材 以及教 学 方式 的研 究 与 变革 。 比如 , 日本开 展 的 “ 快 乐 体育 ” , 把体 育 教学 和人 格 与 个性 的培 养 两 者 之 间的 内生联 系 提升 到 了一 个 新 的位 置 , 将 运 动 素材 向 体 育教 材 的结构 研究 与小 集 团教 学 方 向 发展 , 让体 育 教 学从 简单 的 动作技 能教 学转 变 到促进 人 的身心 协 调 的可持 续发 展 。
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
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发表时间:2014-09-05T09:56:28.8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6月总第155期供稿作者:郑瑶[导读] 生命教育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提倡“生命的教育”的重要性。
郑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100101一、生命教育的缘起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
而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此种种,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关联。
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表现不佳,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
面对青少年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单以传统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等已经不够,我们应该呼吁让教育回归本质——从“教书”回归“育人”的本质。
学前教育的归宿是生命的教育
教育的归宿是生命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成果,只有将教育成为生命的教育,才真正找到了教育的归宿,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很多时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内容一步步呈现出来,不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强硬地塞给学生。
我们的教育规章制度不考虑是不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是为了便于教师的管理。
有些时候教育不是把人当作人,而是当作动物来训练,不是把人当作正常的人,而是当作犯人,学校是监狱,老师是管教,学生是犯人。
现行的教育正因为是由于教育的目中无人,才把生命与教育联系起来,才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才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课堂需成为把学生当作人的课堂,成为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为生命发展奠基。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不断积淀和否定、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断地受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地发展。
生命在发展中形成,也在教育中生成。
关注生命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
我们常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培养样样精通、样样都好的人,而是根据个体差异,扬长避短,培养有个性的人。
生命是独特的,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的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
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让我们的教育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
从而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
关注生命的教育应该是承认学生差异的教育。
生命是独特的,也是有差异的,加德纳多雹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所具有的人不同的智能组合。
这些差异域有先天的,有后天的;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是永久的,有的是暂时的。
人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给每个学生多元化的选择,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在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能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并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缩小这些差距,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
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宝贵,且独一无二的生命体。
这生命体,之所以特别,在于,他(或者她)特别要依存于一种关系上的满足,才能让灵魂“吃得饱”。
这人锦衣玉食,仍不觉快乐,这人知晓万事,却颇感虚无,却是一个拥抱,一丝安慰,一份甜蜜的爱的关系,才能叫这人从灵魂深处活过来,充满活力,幸福满溢。
非常奇妙的是,地球上的大自然,其中奔跑着,生长着,并浇灌和流动着的,其间也是千丝万缕不能割断的生命联结与互相转化。
而天体物质,也无不依托于相互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当中,一起奏响宇宙的美妙乐章。
我们无法否认,关系上的满足是我们生命的需要。
可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都是多么的彼此需要,互相依赖。
人,若失去了构建关系享受关系的能力,才是真正失去了“幸福”!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史上成人发展历时最长的研究。
这项名叫The Grant & Glueck Study的研究至今已经持续了76年。
在此期间,他们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
七百多位研究对象中,至今还活着的大约有60%,而他们也都已经九十多岁。
当年的研究人员从哈佛大学本科生中选出了268名高材生,另外,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了456名家庭贫困的小男孩。
这批研究对象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Robert Waldinger教授说,在他们研究的一开始,不管贫富,年轻人都坚信名望、财富和成就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保证。
而回顾他们的一生,他们发现并非如此。
最后,到今年,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幸福与否,与他们所处阶层,贫富差距都没有直接相关。
也就是说哪个阶层都有幸福与不幸福的,贫富也同样。
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with community.”(译文:在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后,我们发现最幸福的人们,就是那些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周围人有着亲密关系的人。
)——哈佛大学著名“幸福研究”项目第四任主管罗伯特·瓦尔丁格博士
这项颇具说服力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在真正时间满足的维度里,唯有与人与世界的关系健康融合,才能成就一个人的幸福感。
对人类幸福的研究,为我们确立教育的本质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教育是生命体的工程,是着眼于一生之久的生命健康和幸福。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命”,必须立足于生命的本质需要和根本特征来实行。
因此,教育必定是上升到“哲学”甚至更高层次的人生命题。
不知从何时起,AI(人工智能)成为了人类不得不马上面对的“未来”。
从科学专家,至平民百姓,反应都是喜忧参半。
AI发展这种突如其来的提速,也使得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层次,显得更为迫在眉睫。
其实,AI无法与人类相比,纵然某日它能成就的智慧与伟业超过过去一切人类历史高度,它也仍然无法拥有“幸福”。
AI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AI没有生命的互动,灵魂的交流,彼此的相爱。
而这些才是人类真正拥有的“独特砝码”。
站好这个更高的位置,才能成为AI 的驾驭者。
但是,如果我们人,也不幸福,那就真的不如AI了。
换句话说,既不聪明,也不幸福。
我们可以承认我们没有AI智能,但是,我们可以拥有“幸福”,这就是“美好的关系”。
教育在这个高度来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人类的优势。
教育亟需变革,来面对这种新形势的挑战。
可是似乎人们并不清楚变革的方向。
现在的教育着眼的知识、技能,将来,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面前,转眼将被替代。
我们拥有的经验、即时判断分析的能力,将被大数据库分析、云计算、机器学习能力的强大优势取
代。
并且,AI拥有比人类更优势的不受身体和环境影响的客观执行力。
如果说,过去机器手臂,只出现在精密工艺流水线。
如今,AI开始挑战人类的智能工作领域,并且迟早取而代之。
这其实,对人类而言,也是极其好的一个契机。
让我们重新回归到人生命无可取代的价值认定和发挥里。
人类近现代,特别工业革命以来,教育对人的定位,就是在一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一个个不同位置的运转零件。
不同的分工,不同的位置,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
受教育,或者学习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工作”。
因此,幼年者,只知“学”,不知为何。
及至步入社会前,有学者,定位为“谋求更好的工作,通过财富和权力的递增,实现自我的价值。
”弃学者,谋生求职,有些已经丧失寻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动力。
这不由再让人联想到之前提到的哈佛“幸福研究”。
研究对象中,有一位从哈佛毕业,最好的工作,就是“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确实,那又怎样呢?美国总统的工作,也不过是美国国家运转机器当中的一个零部件,作为生命个体,做总统部件的和做鞋匠的,在幸福研究的结论当中,位置的不同,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幸福度差异。
教育需要从这样的定位当中突破出来。
重新回归到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在于“正确健康的关系”。
在关系当中满足踏实的人,工作、技能和智慧都能超常发挥,给周围人甚至全社会都是正面的影响和祝福。
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关系满足的人,即使拥有超群的智力,甚至财富和地位,都常被“孤独”辖制,没有真正生命健康发挥的自由。
基于这样的生命本质的认识,我们将教育定位在“生命的相交”。
这样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透过教育尊重和发挥“人”这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是生命的相交。
教育就是生活,是生命成长过程当中的一种融合。
甚至不能独立分割成一块,教育本身就是生命的进程。
是在教育当中经历,人生命的本质,那就是“相交”,就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