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影历史
中国电影史整理
电影开端——<定军山>1905年戏曲片《定军山》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任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第一部无声电影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劳工之爱情》“明星”公司张石川郑正秋“文明戏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三部长故事片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20年代奠定类型片基础中国影戏研究社:《阎瑞生》(剧情长片)上海影戏公司:《海誓》(爱情片)新亚影片公司:《红粉骷髅》(侦探片)郑正秋《孤儿救祖记》1923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完整的实现郑正秋创作思想的电影作品也是第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双重成功的影片确立了今后该公司创作长篇正剧为主要方向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1931“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后社会变革民族意识崛起“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电影的现状,需要寻找出路2. 1931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3. 《啼笑因缘》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时逢“一二八”遭遇意料外的票房惨败1932年夏明星公司老板开始考虑改变制片方针阿英、夏衍、郑伯奇进入明星公司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田汉和阳翰笙一同加入新成立的艺华公司、4.1933年2月,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其成员主要有:郑正秋、周剑云等5.1933年3月瞿秋白领导下党领导的五人“电影小组”成立(阿英夏衍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期间代表作有《三个摩登女性》、《狂流》、《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姊妹花》、《渔光曲》《大路》、《女性的呐喊》、等.6. 1936年1月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等人发起的上海救国会也宣告成立,此后,上海电影界在“国防电影”的口号下, 陆续完成了一些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
简述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
简述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中国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深受中华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的影响。
自20世纪初期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它经历了从早期的探索和摸索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历程,还融入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的历史起点、文化传统、社会影响以及现代发展四个方面简述其文化背景。
一、中国电影的历史起点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5年,上海的「光影」影业公司首次引入了西方的电影技术,并制作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主要受西方电影技术和叙事方式的影响,影片多为短片和模仿西方的剧情。
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电影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与战争对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展现战乱中的人民生活与抗战精神。
与此中国电影也开始探索本土化的表现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文化传统对电影的影响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对中国电影的主题和叙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电影通过讲述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传递儒家价值观,如孝顺、忠诚和仁爱。
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还塑造了观众的道德认知和文化认同。
传统戏剧与文学中国传统戏剧,如京剧、昆曲等,以及古代文学作品,常常成为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
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被借鉴到电影中,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叙事模式。
例如,古典文学中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成为电影改编和创作的重要题材。
中国美学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如“诗意化”的表现手法和“留白”的艺术风格,对电影的视觉表现和叙事方式产生了影响。
电影中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常常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风格,使电影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社会变迁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国家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从早期的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各个历史阶段都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民族电影意识初萌· 郑正秋
郑正秋(1889—1935)
原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14岁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1910年开始 发表“丽丽所剧评”,主张改革旧剧,提倡新剧,认为戏剧应是教化民众的工具。后 任《民言报》剧评主笔,并主办《民立画报》和《民权画报》。 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 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并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第 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任矜萍、周剑云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 司(同人参与、股份制),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任校长。一生编导、编剧、导演、 演出影片计40多部。 代表作:《二八佳人》(1927)、《血泪黄花》(1928-1929)、《桃花湖》 (1930)、《自由之花》(1932)、《姊妹花》(1933)、《再生花》(1934)等。
中国电影史
——六代电影人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 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代表作品有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 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 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 寺》。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 · 四”新文化运动 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民族电影意识初萌· 郑正秋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 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 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 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 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 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部分中国电影史部分分为:大陆、台湾、香港大陆:1、三四十年代黄金时期、左翼电影、战后电影;2、十七年电影;3、78年以后至今,新时期电影。
香港:1、五十年代邵氏电影的崛起;六十年代香港类型电影的发展;2、78年~80年新浪潮以后,徐克、许鞍华等人的崛起;吴宇森的发展;台湾:1、六十年代健康、写实电影,琼瑶、武侠电影;2、八十年代初,侯孝贤、杨德昌新电影运动;3、蔡明亮的新新电影。
大陆部分一、概貌、中国电影史的第一(见材料)二、起步部分※1905年,丰泰照相馆第一次尝试拍片《定军山》的历史意义1、把电影这一舶来品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使电影(影戏)在中国生根并发展开来;2、影片已戏曲为内容,为影戏的传统的发展奠定了开端,并且为使电影的语言本土化开了先河。
※商务印书馆1920年拍摄影片《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梅兰芳)※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拓荒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的异同钟书P121、郑正秋:认为戏剧改良社会,教化民众,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育,“文以载道”;2、张石川:更重视商业性。
※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钟书P131、把原本隶属西方语言的电影引进中国,并力求本土化,做出贡献;2、开创电影现实生活从戏剧艺术吸取营养,补充电影的发展;3、把自己的戏剧经验和叙事传奇手段艺术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观众观看的家庭伦理剧叙事模式,善于虚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孤儿救祖记》作为开放性影片对中国史的意义钟书P121、本片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语言体系,不像以前单出模仿外国;影片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方法,加以运用;2、吸取传奇、文明戏等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形成自己的语言方式;3、形成中国家庭伦理剧的规范;4、具有影戏风格;5、本片商业上的成功,刺激了电影商业性的发展。
※影戏特点钟书P141、注重社会教化,郑正秋开创“文以载道”,以褒善贬恶为主题;2、依照戏剧原则、冲突叙事;3、舞台空间、平面展开人物调度;(多横向)4、镜头语言方面多以中近景为主,焦点载第三像部的中间,所谓“中近景语言体系”。
中国电影发展史
吴贻弓
电影导演,1982年独立执导 了《城南旧事》并大获成功。 其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深 沉、含蓄、细腻、淡雅的风 格中透视着中国的美学观念, 并重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巴山夜雨》、 《少爷的磨难》、《海之魂》 等。
黄建中
电影导演。 1979 年任 电影《小花》的副导 演; 1991 拍的电影《过年》 是我国第一部同期立 体声故事片。 代表作有《西厢红 娘》、《中国妈妈》、 《山神》、《龙年警 官》等。
代表作有《代号美洲豹》、 《菊豆》改编自刘恒的《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49届威尼斯“金狮奖” 《活着》、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雷雨》)、
《千里走单骑》、《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 《金陵十三钗》、《归来》等。
蔡楚生
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 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 电影的奠基人”。 《渔光曲》这是我国影片首次 在国际上获奖。 与郑君里合导的作品《一江春 水向东流》创建国前票房最高 纪录,被誉为中国版的《乱世 佳人》。
孙瑜
电影编剧、导演。他的作品注重 文学性和镜头画面的意境,被誉 为“诗人导演” 代表作《故都春梦》改编自张恨 水《啼笑因缘》
吴永刚
1934 年编导其第一部 影片《神女》,被誉 为“达到了中国默片 的最高峰”。
1980 年 导 演 的 影 片 《巴山夜雨》(与吴 贻弓合作),获得了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三代导演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此中国的电影史开始铺开。
早期的电影,由从英国获得或借用的电影机、投影机而制作成的6分钟至9分钟的短片。
主要表演特色是以宋元布衣戏为基础,然后再通过剪辑的方式组织影片。
早期的南派电影都是经典古装剧和武打片,因为两种电影类型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20年,中国电影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受到欧洲动画和新闻短片的影响,中国在该时期加入了动物影片、彩色影片、实况新闻短片以及其他样式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由于政治上的稳定,以及由政府鼓励的电影发展环境,中国电影有了长足发展。
此时出现了著名的电影导演魏淑芬、李樵、李秉文等,他们引领着当时的电影行业,形成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中国电影文化。
1949年,中国大陆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开始建设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统一了影片的制作与发行。
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初步稳定,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着重讲述祖国红色的历史,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电影风格”,为中国电影子增添了许多新意。
抗战影片是此时最为流行的,此时出现了著名的导演和影片,如孟克、黄建新等。
1960年,中国电影在政治层面有了重大发展,由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组织的文学影片拍摄任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此时的电影出现了如关于小镇生活的《我们的故事》、关于忠贞坚定的《放牛班的春天》、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新娘》等电影。
从1970年正式推出“新中国电影运动”开始,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新时期”。
中国电影从此向着新思想、新生活方式迈进,中国电影如《金陵十三钗》、《甲方乙方》、《高楼大厦》等电影深入反映了主旋律时代的新思想、新生活。
中国于1978年正式开放,中国的电影发展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陈可辛、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导演发表的影片如《甲方乙方》、《放牛班的春天》、《摆渡人》、《创业环游记》等展示了新中国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颇具可观的艺术成果,中国电影也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支持。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简述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电影的萌芽期。
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亮相。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由外国人带进来的,主要用于娱乐和展示。
然后,1905年,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阶段。
这个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狂流》、《中华儿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逐渐与世界接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物。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一、默片时代(1896年-1930年)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中国开始放映来自西方的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以默片为主,没有对白和配乐,主要通过画面和字幕来讲述故事。
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以纪录片和传统故事片为主,影片内容多是生活片段和历史事件的记录。
二、声音电影时代(1930年-1949年)声音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930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声音的加入使电影更加生动,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白和背景音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故事片为主,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爱情、历史、社会题材等。
一些经典电影如《神女》和《血溅画屏》也在这个时期问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
政府开始支持电影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学院。
电影的题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英雄,如《武训传》和《林则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充满了革命热情和正能量,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片厂被迫停工,电影院也关闭了。
电影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一些纪实片和革命戏剧仍然在这个时期制作和放映,如《沙家浜》和《红灯记》。
五、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政府开始放宽对电影制作的限制,鼓励电影界的创新。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和巩俐。
中国电影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社会问题、人物心理等。
一些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如《活着》和《卧虎藏龙》。
六、网络电影时代(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开始兴起。
网络电影以低成本、短时长和创新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
百年中国电影史脉络(1)尝试时期(1905――1923)最初只是对戏曲片断的记录,后来和叙事相结合,产生大量叙事短片和少数长故事片。
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电影拍摄活动,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也没有清晰的经营方针,唯一的想法就是把电影拍摄出来。
《定军山》(1905)《难夫难妻》(1913)《劳工之爱情》(1922)《孤儿救祖记》(1923)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2)探索时期(1924――1927)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言,并认真付诸实施。
很多电影公司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重视影片的艺术追求。
这一时期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
《玉梨魂》1924《空谷兰》1925(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社会动荡: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除了充满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的宏大事件的“大历史”之外,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身立命?电影的消遣、解闷、调侃、找乐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1.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2.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火烧红莲寺》(1928)《桃花泣血记》(1931)(4)变革时期(1932――1937)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1.《小玩意》 19332.《春蚕》19333.《姊妹花》 19344.《神女》 19345.《渔光曲》 19346.《大路》 1935 (孙瑜)7.《十字街头》 19378.《夜半歌声》 19379《马路天使》 1937 (国防电影巅峰与收官之作)10.《桃李劫》1934 (有声电影里程碑)(5)非常时期(1937――1945)国统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延安地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租界区电影:《木兰从军》《孤岛天堂》沦陷区电影:(6)丰收时期(1945――1949)以战后进步电影为代表。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章拓荒期——初创和探索阶段(1896—1931)1、电影传入中国电影传入中国,香港最早,上海其次,台湾为最后。
1896年1月18 日传入香港;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1901年11月传入台湾。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
2、中国电影的萌芽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
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
3、最初三部长故事片探源(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就源头而言,《阎瑞生》是第一部剧情长片-凶杀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源头,《红粉骷髅》是侦探片的先声。
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
4、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
“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
明星公司早期的拍摄《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在1923年拍摄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以提倡教育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的故事影片,也是一部在艺术和商业上双重成功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关注人物或喜或悲的命运,情节设计上注重环环相扣、起伏波折、首尾呼应,逐渐成为日后中国电影最重要最普遍的叙事模式。
5、早期重要人物——郑正秋、张石川(1)1913年,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2)1916年,根据清末作家吴妍人小说及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黑籍冤魂》。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产物,是突出当时那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的发展伴随着每一次的改革,从起初的普通电影到现在的快播电影,让中国电影有了质的飞跃,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当时的社会见证,更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1903年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定军山》;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
1930年12月中国第一部电影插曲《寻兄词》诞生;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公开上映;
1928年到1931年我国第一部电影长系列《火烧连云寺》出现;
1933年蝴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1935年3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获奖。
中国电影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1931-1937】左翼电影运动时期;代表作,《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民族生存》等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代表作《铁扇公主》、《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还我故乡》等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松花江上》、《还乡日记》、《小城之春》等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期;代表作《白毛女》、《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鸡毛信》、《五朵金花》等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世界百花凋零,万马齐鸣改
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代表作《人到中年》、《骆驼祥子》、《西安事变》、《红高粱》、《大话西游》等
21世纪以来代表作《英雄》、《风云》、《神话》、《满城尽在黄金甲》、《赤壁》、《夜宴》、《十
月围城》。
中国电影艺术史
中国电影艺术史中国电影艺术史是指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现在的3D和VR技术,中国电影已经历经百年的风雨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对世界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步:早期中国电影的起源最早的中国电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期,1905年,国际上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电影,但要到1931年才在中国问世。
在这期间,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是以无声电影为主。
早期的电影以纪录片和表演片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纪录片是1911年上映的《清明上河图》,它展示了南京市区繁荣的环境和民间生活。
表演片则以脸谱戏和说唱剧为主要内容。
第二步:黄金时期的兴起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电影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大型的电影制片厂。
此时期,电影由无声电影逐步转向有声电影,并从单纯的记录生活转向艺术创作。
代表作如《大闹天宫》、《神女》等,都是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第三步:政治因素的影响在1949年以后,中国电影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进入了宣传和教育的时期,电影创作也出现了强烈的左翼思潮。
这段时期的电影以《白毛女》、《武松》等作品为代表,对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平、文化贡献和社会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步:文艺复兴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文艺复兴的时期,电影制作技术不断提高,在艺术上也有了更多的突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巩俐等,他们的代表作如《红高粱》、《霸王别姬》、《菊豆》等,为中国电影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第五步:现代电影的新篇章当前,中国电影正文艺与商业兼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015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已经超过了日本和韩国,成为亚洲电影最强劲的玩家之一。
同时,现代电影技术的普及和创新,以及环绕着电影产业的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电影开辟了新的篇章。
总之,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电影逐步融入世界电影大家庭的历程,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电影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第一章电影拓荒期第一节中国电影的诞生•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记录: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主人徐凌云“西洋影戏”。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拍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了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
191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联合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21年,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拍摄完成。
1913 年,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黎民伟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的《庄子试妻》。
严姗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 香港电影之父” 。
1922 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我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明星影戏学校” 。
《孤儿救祖记》1923 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成就与影响:开创了中国有电影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在艺术上确立了国产无声片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同时它还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国产电影运动” 。
第二节“ 古装片” 、“ 武侠片”从1926 年下半年开始的四年多时间里,中国影坛相继形成了“ 古装片” 、“ 武侠片” 、“ 神怪片” 等商业电影创作热潮。
第三节南国电影剧社1926 年,我国著名的现代戏剧奠基者田汉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
1928 年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 南国社” ,除电影部外另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部,其宗旨定为“ 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
田汉早期的电影活动对中国电影的贡献:1,在多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圈中,田汉高举电影运动的旗帜,强调电影不再是单纯的盈利工具,而是相当有社会教育功能和崇高的艺术价值,他本着纯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荣的第一页”。
他的作品《到民间去》被有些史论家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有进步意识的电影”。
2、他是新文艺界中国文学艺术家中第一个尝试拍电影的人,也是把新文艺界思想引入电影界的第一人,从而结束了我国电影长期游离于新文艺运动的历史,为而后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
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
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
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
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
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
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
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以电影摄影技术为手段,将故事、人物、事件或思想等内容表现在银幕上,以达到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目的。
在电影历史中,有许多经典影片和杰出电影人。
下面将介绍中外电影史的发展和重要人物。
一、中国电影史1.早期阶段(1896年-1949年)1896年,电影诞生于法国。
中国的电影史也从此开始。
1905年,上海传入第一台摄影机。
不久后,电影院开始于中国大陆各地兴起。
不过, 最初的电影大多为欧洲或美国的电影。
191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其后出现了众多的默片、文艺片、戏曲电影和武侠电影等。
1921年,上海“大光影剧院”成立,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
这个成立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开始了电影资本集资的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黄金时期。
那时候有很多优秀电影诞生,如《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等等。
其中,陈省身是当时一流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乌鸦与麻雀》创造了新规矩,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共生主题”,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然而,到了1937年,中国面临侵略战争和国民党时期的摧残,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又一次地停顿了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电影产业的改造和建设,体制化改革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阶段。
2.新中国时期(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国家的宣传工具之一。
中国的电影领域在政治、宣传和文化层面开始着手改革。
5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开始拍摄反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影片,如《渡江战役》、《英雄儿女》。
这些影片不仅为社会树立起了理念标杆,同时也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电影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7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潜力崛起,中国电影开始具有艺术性,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士的《黄土地》等作品让世界再次惊讶,中国电影的资深电影风格和制作技巧成功晋级到世界级影坛。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历史梳理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是一种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的电影类型。
下面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历史的简要梳理:1. 五四运动后的初期(1910s - 1920s):-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产业初创,尚未形成明确的电影流派。
然而,一些早期的电影作品开始试图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 抗战时期(1930s - 1940s):-在日中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电影逐渐成为政治宣传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手段。
一些电影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试图表现普通人的艰苦生活。
3.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1950s - 1960s):-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国家宣传和建设的工具。
在这一时期,电影工作者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村、城市和工业的电影。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s - 1970s):-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创作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电影作品受到审查和改编。
然而,仍有一些作品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试图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
5. 改革开放初期(1980s):-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些导演开始尝试更为真实、接地气的故事,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命运的变迁。
6. 九十年代至今:-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进入了多元和复杂的发展阶段。
一些导演继续关注社会问题,同时也有更多的电影作品关注个体情感和人性。
7. 世纪之交至今:-在21世纪初,中国电影逐渐崛起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一些现实主义电影获得国际奖项,引起国际关注。
同时,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更为多元化。
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一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发展演变,表达了导演们对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思考。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体现了电影艺术家们对现实的敏感性和对人性的关怀。
中国电影史
第三代导演: • 最杰出的: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 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第三代导演
•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 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 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 叙事”见长。 • 水华(1916~1995):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 《烈火中永生》、《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 蓄凝练的风格。 • 崔嵬(1912~1979):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 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 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在中国导演队 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 位:袁牧之、郑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 长。
张石川与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除此之外的导演:黎民伟《庄子试妻》、任彭年、 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 徐桌呆等。
第一代导演的贡献
• 1、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 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 2、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 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生 死 恨
第三代导演:曲折发展
•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 发展时期。 • 1946年新中成立到期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 《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 《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形 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中国电影史
名词解释: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
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
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
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
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
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
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
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
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
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
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
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
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一、早期(1896~1920)
1896 年,诞生了祖国第一部电影《奔腾》。
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了萌芽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陆续出现了京剧蜡烛电影、珍珠岛电影、北京电影公司等,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添砖加瓦。
此期间的电影发展缓慢,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二、百年结构期(1920~1949)
1920 年,中国内地的电影。
更是碾压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宣传为目的的时代性作品,如《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彩色电影》、《国民党革命宣言》等,提高了电影的宣传水平。
三、新生期(1949~1966)
1949 年中国的新纪元出现,建国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出抗日文艺电影、人民电影等,紧紧抓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变革以及宣传共産主义思想的主攻方向。
根据电影思政教育的需要,1953年专门成立了新国产影片组。
四、发展期(1966~1976)
1966年开始,中国电影产生了蓬勃发展,开拓出了新的路线,以改进电影质量为重点,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如《钟鼓楼》、《新中国的第一道旗帜》等。
五、改革开放期(1976至今)
1976年以后,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许多青年导演利用当今社会现实素材与主题,创作出了众多精彩作品,更加广泛地对外宣传和影响,把中国电影风潮推上世界中心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怡弓
简介
吴贻弓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第四 代导演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巴山夜雨》《城南旧事》 《姐姐》《阙里人家》
第四代导演简介
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 作全体,以吴天明、张暖忻、黄蜀芹、谢飞、 吴贻弓等为代表,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 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 后才开始的。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第四代导 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 这直接影响到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 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 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 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
简介
拍摄影片《黄土地》 主演影片《老井》 导演影片《菊豆》 《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 《英雄》《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都不能少》 《大红灯笼高高挂》(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 节银狮奖 ) 《秋菊打官司》(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 狮奖) 《红高粱》(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 事片金熊奖)
第二代导演简介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 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 蔡楚生、史东山、费穆、袁牧之 。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 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 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 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 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 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 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 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写实传统 创造独富个性、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象 倡导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人道主义理想
第八章 突变与分化:新时期中后期电影 艺术成就(80年代后半期)
1、突变:第五代的兴起——艺术观念的变化 (1)文化寓言性的表现《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 (2)影视本体功能的发挥《红高粱》 (3)民俗风采的呈示《菊豆》 2、代表作: 变化多端的张艺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 豆》 文化反思的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
代表作品: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 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姊妹花》
张石川
简介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第一个电影事业 家 ,第一个电影企业家(“明星影片公司”) 代表作品: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中国第一部反帝片《黑藉冤魂》 中国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3、悲喜交加的时代征候——喜剧电影的 多舛命运。《李双双》 4、情感萌芽的含羞吐露——人性母题的 纯洁节制。十七年电影队情感的表现是 明朗大方、纯洁节制的基本趋向。《柳 堡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5、历史画卷的壮观展示——史剧传统的 电影表现。《林则徐》《甲午风云》
谢晋
简介
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的作 品曾经代表着中国电影的高度也代表着中 国电影人的良知。主要作品:《女篮五号》 《红色娘子军》《青春》《啊,摇篮〉 《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
第一代导演简介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 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 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 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 “第一代 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 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 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 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陈凯歌
简介
他的影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 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 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 《边走边唱》《风月》《无极》 《霸王别姬》(第四十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大奖)
张艺谋
第三章 兴盛与高潮:30年代电影的 艺术成就
1、左翼电影:冷峻朴实。如夏衍编、程步 高导的《春蚕》,袁牧之编导《马路天使》 2、第二代代表:家庭伦理。如蔡楚生编导 《渔光曲》 3、影坛怪才:费穆《城市之夜》
蔡楚生
简介
蔡楚生(1906—1965)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 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造道路。他编导的影 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 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 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 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 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 的伦理道德。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 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 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 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 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 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 1953)、郑正秋(1888—1935)。
郑正秋
简介
郑正秋一生共编导影片四十余部,是第一代导 演中的佼佼者。他通过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 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 节发展,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
3、中国民族故事片的最初尝试。中国的第一部 故事片是《难夫难妻》(郑正秋、张石川)。 4、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形态的出现。19201921在上海开始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的摄制, 最早的几部有:《阎瑞生》《海誓》《红粉 骷髅》。
第二章 尝试与探索:20年代电影艺术的 发展
1、20年代前半期呈现着混杂的创作格局。滑稽 短片盛行,如张石川《滑稽大王游沪记》。社 会问题片、家庭伦理片逐渐占主体,如郑正秋 编张石川导的《孤儿救祖记》。 2、后期局面:商业类型片的热潮兴起。古装片 《花木兰从军》武侠片《儿女英雄》《大峡飞 毛腿》神怪片《火烧红莲寺》。
创作特会问 题。
勇敢的表现人情、人性,尽力做到不回避、 不虚饰,最大程度的尊重艺术规律。 给中国影坛奉献了大量鲜活人物。 呈现出阴柔之美。 采用传统的叙事模式。
崔嵬
简介
山东诸城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 主演影片《海魂》、《老兵新传》、《红旗 谱》 代表作品:《青春之歌》 《小兵张嘎》
谢飞
简介
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北京电影制片 厂导演、厂长。现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导演,长期从事电影教学和实践。 代表作品有《青春似火》、《火娃》、 《向导》、《湘女潇潇》、《我们的田 野》、《本命年》、《香魂女》、《黑骏 马》等,
创作特色
人性的礼赞 文化的追问 生存状态的展示 理想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关怀
费穆
简介
费穆(1906—1951)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电影导演。 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艺术手法和对电影写实 的艺术特性,都有精深的理解与把握,并在创作 中努力探索两者的完美结合。他的导演艺术特色, 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他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和特征,特别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 理活动,并调动电影从各种艺术因素为塑造人物 服务。因此费穆执导的影片“另成一派,与众不 同”。镜头凝炼,构图优美,节奏缓慢,清丽淡 雅。他拍摄过《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等 10部故事片,其代表作为《小城之春》。
第九章
喧嚣与愉悦:90年代电影艺术 潮流变化
1、主旋律影片努力创新:《大进军》《大决战》 《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 2、市场化带来艺术倾向变化:《甲方乙方》《没 完没了》 3、合拍片冲击电影观念:《新龙门客栈》《青蛇》 《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 4、都市片占据主导地位:《站直罗,别趴下》 《有话好好说》《说出你的秘密》 5、喜剧娱乐片超常发展:《喜剧明星》《临时爸 爸》《三毛从军记》 6、农村片面貌改观:《秋菊打官司》 7、动作片兴旺:《新龙门客栈》《双旗镇刀客》
第五章 成熟与厚重:战后电影的艺术 价值
30年代中国电影走向现实主义之路 ,是其达到了第 一次高潮。抗战时期,电影紧随时代,是其更加接 近生活,但电影艺术毫无进展。战后电影恢复了30 年代电影的优秀创作经验,从而迎来了比较厚重的 成熟之期。 例如:蔡楚生、郑君里合作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 流》——家庭伦理的典范之作 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民族传统的现代体味
第七章 转折与发展:新时期前期局面 (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1、政治反思与艺术探索:《小花》《天云山传 奇》 2、写实深入:《邻居》《沙鸥》 3、散文诗情:《边城》《城南旧事》 4、开放展开:(1)注重生活矛盾与常人情感 的现实题材片:《人到中年》;(2)从政治 事件向人性历史转移的历史题材片:《西安 事变》《南昌起义》;(3)从伦理通向这里 的农村片:《喜盈门》;(4)从外部探入内 里的心理情感结构:《小街》《伤逝》
第六章
传统与新生:十七年电影
传统指承传着自30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新生指新 的时代主题、新的英雄主义色彩、新的质朴气息。 1、个人成长的历史印记——时代正剧的主题指向。新中 国电影包括两个比较显著的走向:忆苦思甜的模式、革 命成长的主题。《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 2、阶级压榨的人生命运——社会悲剧的形象图示。在十 七年电影中,新时代人透视旧时代用的是阶级鲜明的眼 光,一个旧政权的倒台,带来的不仅是阶级的衰亡、政 权的更替还有人的变化。《龙须沟》《祝福》《农奴》
刻画都市凡人的黄建新《站直啰,别趴下》《背靠 背,脸对脸》 喧嚣骚动的周晓文《疯狂的代价》《秦颂》 守望都市的夏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与往 事干杯》 人心世界探索的孙周《给咖啡加点糖》《周渔的火车》 3、分化:统一于多样的创作局面 (1)现实题材片的成熟:《人生》《野山》《芙蓉镇》 (2)历史题材片的成功:《孙中山》《血战台儿庄》 (3)都市题材的开拓:《太阳雨》《给咖啡加点糖》
第三代导演简介
以活跃于“新中国”前十七年(1949-1966年) 的谢铁骊、崔嵬、谢晋等为代表。第三代导演拍 摄的影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对革命战争年代 的讴歌与回忆,如《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 队》、《小兵张嘎》、《鸡毛信》、《南征北 战》、《渡江侦察记》等;一类是对黑暗旧社会 的控诉,如《白毛女》、《林家铺子》、《青春 之歌》、《早春二月》等;一类是对新社会新生 活的赞美,如《李双双》、《霓虹灯下的哨兵》、 《五朵金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