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提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遏制青少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提案
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报道屡见报端,尤其是2015年,情况更是触目惊心,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已达数十起,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统计,仅1-5月见诸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40件。校园暴力事件严重危害着校园安全环境,遭遇暴力的受害者不仅仅受到身体的伤害和语言侮辱,更会长期饱受精神折磨,容易精神疾病和有自杀倾向,甚至影响成年后正常的社会生活。而施虐者的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则可能在成
年后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当前媒体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违法者的嚣张令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伤害为什么频繁发生?
首先,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我国的《未成年保护法》存在部分条款滞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较差等缺陷。对校园暴力的制约过于落后,打击偏轻,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和救助途径,缺少有效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置的一整套制度。缺少可操作的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条款,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没有明确定罪,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1-5月媒体报道的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涉事者负刑责。
其次,在社会发生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巨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也有一些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涣散,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恶习;一些学校将校园暴力看做学生之间的普通摩擦,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其愈演愈烈。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第一,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即使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十八岁,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量刑,从而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建议参考这一做法,修订《未成年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加大校园法制宣传,加强中小学老师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编织未成年人免遭校园暴力侵害的安全防护网。
第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第三,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引导学校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开展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正当的渠道疏解压力;全面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让课业困难学生也能找到发展方向。
第四,全面改进校园管理,树立优良的校纪校风。在校园建设中,在所有公共区域安装监控设备,加强校园安全巡查,尤其是在教师集中学习时间段的安全值班,加强上下学时间段对校门口及校园周边的安全巡查;制定校园伤害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易受校园暴力伤害的特殊学生群体的状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家校沟通平台,保持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不当行为,并给予有效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