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遗传变异习题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3-细菌的遗传变异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3-细菌的遗传变异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第4、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转化2. 转导3. 溶原性转换4. 接合5. 噬菌体6. F+、F-菌、F质粒7.质粒8.普遍性转导9.局限性转导10.耐药突变11.突变二、填空题1.当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时,该噬菌体称为 ,该细菌称为 .2.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相互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和 .3.细菌基因的转移方式包括转化、、和。

4.几种质粒可共存于一个细菌中,表明这些质粒间有。

有些质粒不能共存,称。

5.卡介苗是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可用于预防。

6.L型细菌是指细菌,培养应用培养基。

7.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

8.有F质粒的细菌能产生。

9.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

10.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是。

11.可传递接合性R质粒的基因由和组成。

1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毒力,其菌落形态是型。

三.选择题1.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A.淋巴细胞B.真菌细胞C.细菌细胞D.螺旋体细胞E.衣原体细胞2.下列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A.破伤风杆菌B.白喉杆菌C.霍乱弧菌D.产气荚膜杆菌E.大肠杆菌3. 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因为其基因发生了A.转化B.转导C.接合D.突变E.溶原性转换4.下列哪项不是噬菌体的特性A.个体微小;B.具备细胞结构;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D.专性细胞内寄生;E.以复制方式增殖;5.前噬菌体是指A.以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B.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C.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D.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E.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6.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B.质粒是细菌必需结构;C. 质粒不是细菌必需结构;D.质粒是双股环状DNA.;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菌体内;7.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B. 耐药传递因子和F质粒的功能相似;C.R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E. 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8.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A.接合;B.转导C.转化D.突变E.溶原性转换;9.转化过程中受体菌摄取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A.胞饮;B.通过性菌毛C.通过噬菌体D.细胞融合E.直接摄取10.突变使细菌遗传物质发生下列那种改变()A.质粒丢失;B.溶原性转换C.基因重组D.核苷酸序列改变E.以上均是1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B.不需供体菌C.不需受体菌.D.需噬菌体E.需质粒;12.L型细菌的特征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对青霉素不敏感;B.抗原性改变;C.呈多形性;D.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E.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13.H-O变异属于()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C.形态变异;D.鞭毛变异;E.耐药性变异;14.在细菌之间直接传递DNA是通过()A.鞭毛;B.普通菌毛;C.性菌毛;D.中介体;E.核糖体;15.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局的过程,称为()A.转化;B.转导;C.突变;D.接合;E.溶原性转换;四、问答题1.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是什么?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机制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3.举例说明细菌变异的类型。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习题一、填空题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事例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明有、、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

3、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4、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5、质粒通常以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型、型和型。

6、转座因子可引发多种遗传变化主要包括、和。

7、在转导中,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而在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8、细菌的结合作用是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和过程9、线粒体遗传特征的遗传发生在核外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外,因此它是一种遗传。

10、丝状真菌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有性过程和过程,并通过遗传分析进行的,而是丝状真菌,特别是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特有的遗传现象。

二、选择题1、最小的遗传单位是()。

(1)染色体(2)基因(3)密码子(4)核苷酸2、细菌直接摄取外界游离的DNA片段发生变异称为()(1)转导(2)转化(3)接合(4)转换3、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

由于现在发现许多调控序列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

(1)RNA序列(2)DNA序列(3)调控序列(4)操纵子序列4、琼脂糖胶电泳是根据()和电泳呈现的带型将染色体DNA与质粒分开。

(1)数量(2)相对分子质量大小(3)凝胶用量(4)线型结构5、由于个别碱基的置换、插入或缺失引起的突变称为()(1)染色体突变(2)基因突变(3)自发突变(4)人工诱导突变6、插入顺序和转座子有两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携带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该酶是转移位置,即转座所必需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它们的两端都有()。

试题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试题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多选题[A型题]1. 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遗传物质是A.性菌毛B.F质粒C.R质粒D.毒性噬菌体E.异染颗粒2. 基因转移与重组中,与噬菌体无关的方式是A.转化B.普通性转导C.局限性转导D.溶原性转换E.流产转导3. 基因转移中,具有跳跃作用的是A.转移因子B.转座因子C.质粒D.耐药因子E.生长因子4. 必须通过性菌毛为通道进行基因转移的方式是A.转导B.溶原性转换C.转化D.接合E.原生质体融合5. 以下哪项不是Hfr菌株的特点A.杂交后使F-菌转变为F+菌B.携带F质粒C.高频转移细菌染色体的基因D.表达性菌毛E.可通过中断杂交实验帮助细菌基因定位6. 细菌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需质粒参与B.需性菌毛介导C.需毒性噬菌体介导D.需温和噬菌体参与E.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7. 关于转座因子,下述错误的是A.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B.可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C.Tn是最典型的一类转座因子D.往往通过性菌毛介导转移E.可在染色体与质粒、质粒与质粒之间转移8. 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A.淋巴细胞B.真菌细胞C.细菌细胞D.螺旋体细胞E.放线菌细胞9. 下列哪项不是噬菌体的特性A.个体微小B.具备细胞基本功能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D.专性细胞内寄生E.以复制方式增殖10. 前噬菌体是指A.已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B.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C.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D.尚未成熟的子代噬菌体E.成熟的子代噬菌体[B型题]A. 转化B.转导C.接合D.溶原性转换E.转染1. 常以噬菌体为载体,细菌为宿主2. 常以性菌毛为通道,细菌为受体3. 细菌直接摄取外界DNA4. 噬菌体DNA直接转移给宿主菌A.F质粒B.Vi质粒C.Col质粒D.R质粒E.接合性质粒5.产生大肠菌素的质粒是6.编码细菌性菌毛的质粒是7.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是8.编码细菌毒力的质粒是[C型题]A.裂解周期B.溶原周期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1. 毒性噬菌体2. 温和噬菌体3. Mu噬菌体4. 前噬菌体A.编码性菌毛B.编码抗药性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5. F质粒6. Hfr 菌株7. R质粒8. Col质粒9. 转座子A.基因改变B.环境改变C.二者均可D.二者均不可10. 遗传性变异11. 非遗传性变异12. 表型改变A.转导B.溶原性转换C.二者均有D.二者均无13. 毒性噬菌体可参与:14. 温和噬菌体可参与15. 产生白喉毒素通过[X型题]1. 细菌转化的前提条件有:A.DNA片段分子量在106—108B.供体菌与受体菌同源和近源C.供体菌为F+菌D.有温和噬菌体为载体E.受体菌处于感受态2. T S突变株具有以下特点A.其表型表达对环境温度敏感B.其温度许可条件为30℃—42℃C.其温度许可条件为<30℃D.常被用作遗传学研究的选择标记E.必须靠外界供应某种生长因子才能生长3. 基因突变的主要特征有:A.自发性B.随机性C.诱发性D.可逆性E.稀有性4. 下列哪些现象与温和噬菌体有关A.细菌裂解B.溶原性细菌C.前噬菌体D.细菌之间基因的转移与重组E.噬菌体免疫状态5. 有关质粒的特点是A.是双股环状闭合的DNA分子B.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C.可以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D.可以自发消除E.依赖细菌染色体进行复制6. 目前,有关噬菌体的主要用途有:A.治疗细菌感染B.细菌的鉴定与分型C.充当遗传物质的载体D.作为生物体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研究模型E.人源化抗体的研究7. 细菌的染色体图谱可通过以下哪些方式或获得A.中断杂交试验B.共转导C.共转化D.原生质体融合E.基因组测序二、名词解释:1、温和噬菌体2、转化3、转座因子4、转导5、溶原性细菌6、Hfr菌株7、条件致死突变株8、突变9、噬菌体展示技术10、前噬菌体11、溶原性转换12、传染性抗药因子三、问答题:1、简述噬菌体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2、细菌染色体外有哪些遗传因子,各有何重要的生物学特点?3、试述细菌遗传性变异的可能机制?4、噬菌体在医学上有何重要用途?5、经Hfr×F—和F+×F—杂交后,受体菌F—都能转变为F+菌吗?为什么?四、习题答案(一)多选题[A型题]1、C2、A3、B4、D5、C6、D7、D8、A 9、B 10、A[B型题]1、B2、C3、A4、D5、C6、A7、D8、B [C型题]1、A2、C3、C4、D5、A6、A7、C8、D9、B 10、A11、B 12、C 13、A 14、C 15、B[X型题]1、ABE2、ABD3、ABCDE4、ABCDE5、ACD6、BCDE7、ABC(二)名词解释1. 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可将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核酸中,不立即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但随宿主菌核酸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答案

第七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转座因子:具有转座作用得一段DNA序列、2.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得现象称为普遍转导。

3.准性生殖:就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得两性生殖方式,这就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得体细胞间发生得融合,它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4.艾姆氏试验:就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得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就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得简便有效方法5.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得温与噬菌体把供体得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后者得基因整合,重合,形成转导子得现象、6.移码突变:诱变剂使DNA序列中得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处后面得全部遗传密码得阅读框架发生改变、7、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得一种生理状态、8、高频重组菌株:该细胞得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为整合态,当与F菌株相接合时,发生基因重组得频率非常高、9、基因工程:通过人工方法将目得基因与载体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得遗传性状得一种育种措施称基因工程。

10、限制性内切酶:就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得特定序列,并能在识别位点内部或附近进行切割得内切酶。

11.基因治疗:就是指向靶细胞中引入具有正常功能得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得缺陷,从而达到治疗得目得。

12.克隆:作为名词,也称为克隆子,它就是指带有相同DNA序列得一个群体可以就是质粒,也可以就是基因组相同得细菌细胞群体。

作为动词,克隆就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得基因或DNA序列插入一个载体DNA分子上,进行扩增。

二、填空1.微生物修复因UV而受损DNA得作用有光复活作用与切除修复、2.基因组就是指一种生物得全套基因。

3.基因工程中取得目得基因得途径有 _____3_____条。

4.基因突变可分为点突变与染色体突变两种类型。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选择题A型题1.以下微生物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A.真菌B.细菌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2.关于噬菌体的表达,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B.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含DNA和正RNAD.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弱E.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3.用来测量噬菌体大小的单位是:A B.mm C.μm D.nm E.dm4.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以下哪种微生物相似?A.细菌B.病毒C.支原体D.衣原体E.立克次体5.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A.DNAB.RNAC.DNA和RNAD.DNA或RNAE.DNA或RNA6.溶原性细菌是指: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D.带有R质粒的细菌E.带有F质粒的细菌7.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A.毒性噬菌体B.溶原性噬菌体C.温和噬菌体D.前噬菌体E.以上都不是8.既有溶原期又有裂解期的噬菌体是:A.毒性噬菌体B.前噬菌体C.温和噬菌体D.β噬菌体E.λ噬菌体9.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取决于:A.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外表受体分子构造的互补性B.其核酸组成与宿主菌是否相符C.噬菌体的形态D.细菌的种类E.噬菌体的核酸类型10.毒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导致细菌:A.快速繁殖B.停顿繁殖C.产生毒素D.基因突变E.裂解11.细菌的H­O变异属于:A.形态变异B.毒力变异C.鞭毛变异D.菌落变异E.耐药性变异12.BCG是有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以下哪种变异形成的?A.形态变异B.毒力变异C.抗原变异D.耐药性变异E.菌落变异13.S­R变异是指细菌的:A.形态变异B.构造变异C.耐药性变异D.抗原变异E.菌落变异1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A.染色体、核糖体、前噬菌体B.染色体、质粒、异染颗粒C.核质、核糖体、质粒D核质、质粒、转位因子E.染色体、质粒、中介体15.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F质粒B.R质粒C.Vi质粒D.Col质粒E.K质粒16.关于质粒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B.具有自我复制的才能C.可自行丧失或经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D.是细菌必备的构造E.带有遗传信息,赋予细菌某些形状特征17.关于细菌的耐药性突变,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可以自然发生B.可经理化因素诱导发生C.细菌接触药物之前就已发生D.细菌在药物环境中逐渐适应而变为耐药株E.药物仅起挑选耐药株的作用­ ­ , , , , , ­ , ­ , ­ ­ 18.最先发现肺炎链球菌转化现象的科学家是:A. GriffithB. AveryC. LuriaD. LederbergE. Delbruck19.染色体上整合有 F 质粒的细菌称为: A. F + 菌 B. F 菌C. F’菌D. Hfr 菌E. 溶原菌 20.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方式是:A. 转化B. 接合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21.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染色体突变B. R 质粒的转移C. 转座子的转位D. 溶原性转换E. 插入序列的插入22.关于耐药性质粒的表达,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组成B. B.RTF 与 F 质粒的功能相似,编码性菌毛C. 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D.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 R 质粒基因突变所致E. 耐药决定子可编码细菌的多重耐药性23.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A. 转化B. 接合C.转导D.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24.转化过程中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A. 通过鞭毛B. 通过性菌毛C. 通过噬菌体D. 直接摄取E. 细胞交融25.关于转位因子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B. 转座子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C. 前噬菌体与编码某些细菌的毒素有关D.转位因子仅存在于质粒 DNA 上E. 转位因子能在 DNA 分子中挪动26.能将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沟通而传递遗传物质的构造是:A. 鞭毛B.性菌毛C.中介体D. 核糖体E. 普通菌毛27.细菌的性菌毛:A. 化学成分为多糖B. 与细菌的运动有关C.是接合时的必要构造D. 是转导时的必要构造E.是细菌吸附于易感细胞的必要构造28.Hfr 菌是:A. 含有 R 质粒的细菌B. 含有 Col 质粒的细菌C. 染色体上整合有 F 质粒的细菌D. 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E. 不产生性菌毛的细菌29.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 DNA 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A. 转导B. 接合C. 转化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30.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 需 R 质粒参与B.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 C . 由毒性噬菌体介导 D. 需 F 质粒参 E. 由性菌毛介导31.接合与原生质体交融的共同特点是:A. 需性菌毛介导B. 需温和噬菌体参与C. 需 R 质粒参与D. 需供菌与受菌直接接触E. 需处于感受态32.Hfr 菌与 F 菌进展接合时,转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A. R 质粒B. 游离的 F 质粒C. F 质粒D. 染色体上的 F 质粒E. 染色体基因 33.F + 菌与 F 菌的主要区别是:A. F + 菌含性菌毛,F 菌不含性菌毛B. F 菌含性菌毛,F + 菌不含性菌毛C. F 质粒可含染色体基因,F + 菌的 F 质粒不含染色体基因D. F + 菌可与 F 菌接合,F 菌不能与 F 菌接合E. F 菌能与 F 菌接合,F + 菌不能与 F 菌接合34.普遍性转导转移的基因包括:A. 染色体及质粒上的基因B. 质粒上的基因C. 染色体上特定部位的基因D. 染色体上任何部位的基因E. 噬菌体基因35.关于流产转导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是普遍性转导的形式之一B. 外源性 DNA 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 ­ , ­ ’ ­ ’ ­ ’ C. 外源性 DNA 不能自身复制 D. 产生的菌落比正常菌落小得多E. 完全转导比流产转导更多见36.以下关于局限性转导,哪项表达是错误的?A. 又称特异性转导B. 仅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C. 受菌获得供菌染色体 DNA 特定部位的遗传性状D. 转导发生在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E. 转导频率较普遍性转导高37.溶原性转换转移的遗传物质是:A. 细菌染色体基因B. 噬菌体基因C. 转座子D. 插入序列E. 质粒38.白喉棒状杆菌染色体上整合β­棒状噬菌体基因后,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才能,这种基因转移方式属于:A. 转化B. 接合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39.溶原性转换:A. 由 R 质粒参与B. 由性菌毛介导C. 由温和噬菌体参与D. 由毒性噬菌体参与E. 受菌与供菌直接交融而发生基因转换40.溶原性转换与转导的区别是:A. 前者参与的是温和噬菌体,后者参与的是毒性噬菌体B. 前者转移的是噬菌体基因,后者转移的是供体菌基因C. 前者可引起受体菌耐药性改变,而后者不能D. 前者需供菌与受菌直接接触,后者以噬菌体为载体进展基因转移E. 前者进展基因转移需受菌处于感受态,后者那么否4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 需质粒参与B.需处于感受态C. 需温和噬菌体参与D. 需毒性噬菌体介导E. 需性菌毛介导42.关于 R 质粒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含编码细菌耐药性的基因B. 一种 R 质粒只含有针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C. 为接合性质粒D. 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E. 耐药决定子上的转座子可编码细菌的多重耐药性43.原生质体交融:A. 发生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细菌之间B. 是两细菌的细胞壁发生交融C. 交融细胞的胞质混合,但无遗传物质交换D. 细菌通过该方式传递耐药性非常常见E. 是一种人工基因转移系统44. 临床上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A. 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B. 少量屡次使用抗生素C. 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D. 长期、大量、结合使用多种抗生素E. 在细菌药敏试验指导下使用抗生素45.以下哪种方式不能转移质粒基因?A. 转化B. 溶原性转换C. 普遍性转导D. 原生质体交融E. 接合46.以下哪种实验可用来测定致癌物质?A. Aems testB. transformation testC. fluctuation testD. replica plating testE.Widal test47.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F +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是 F 质粒B. Hfr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主要是染色体基因C. F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是 F 质粒D. F + 菌与 F 菌接合后, F + 菌并不失去 F 质粒E. F 菌与 F 菌接合后,F 菌失去 F 质粒48.细菌 L 型变异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属于细菌的形态变异, B. 是由于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受阻C. L 型细菌多为革兰染色阴性D. L 型细菌呈多形性,可通过细菌滤器E. L 型细菌在低渗高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上能缓慢生长49.流产转导是指噬菌体携带的供体菌 DNA 片段:A. 不能进入受体菌B. 进入受体菌后被降解C. 进入受体菌后能自身复制,但不能与染色体整合D. 进入受体菌后既不能自身复制,也不能与染色体整合E. 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后不能表达相应的性状50.决定细菌耐药性的遗传物质是:A. R 质粒B. F 质粒C. 细菌染色体D. 噬菌体E. 插入序列51.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细菌间通过性菌毛进展接合B. 接合转移的基因主要是质粒 DNAC. R 质粒为接合性质粒D. F 质粒丧失,细菌接合的才能随之消失E. 接合是革兰阴性菌中 F 质粒的特征,革兰阳性菌中尚未发现52.关于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以下哪项表达不正确?A. 临床别离的非典型菌株,要从细菌变异的角度去分析、鉴别B. 临床别离的致病菌,须进展药敏试验以正确选择抗生素C. 可利用细菌遗传变异的原理制备疫苗D. 可利用细菌遗传变异的原理来测定致癌物质E. 细菌的耐药质粒与耐药性有关而与毒力及致病性无关53.转位因子不包括以下哪种成分?A. 转座子B. 插入序列C. 转化因子D. 前噬菌体E. 转座噬菌体X 型题1.噬菌体的特点是:A.非细胞型微生物B.严格活细胞内寄生C.分别以细菌、真菌、螺旋体及放线菌等为 宿主D.可通过滤菌器E.对人致病2.电子显微镜下,噬菌体的形态有:A.蝌蚪形 B .微球形C .棒形D .砖形E .丝形3.溶原性细菌的特点是:A .能正常繁殖,不产生噬菌体,但能将产噬菌体的才能传递给后代B .溶原状态有时 自发地终止C .能抵抗相应噬菌体的侵袭作用D .溶原性细菌某些性状可发生改变E .能产生细菌素4.以下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A .大肠杆菌B .白喉棒状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 .破伤风梭菌E .肉毒梭菌5.噬菌体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是由于噬菌体:A .能诱导细菌变异B .能寄生在细菌内C .寄生作用具有种、型特异性D .能裂解 细菌E .能使细菌成为溶原状态6.噬菌体的应用包括:A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B .细菌的鉴定和分型C .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D .用 于治疗某些部分感染性疾病E .用于追踪传染源7.可产生性菌毛的细菌有: A. F + 菌 B. F 菌 C. Hfr D. 含 R 质粒的细菌 E. 雄菌8.以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C. F 菌与 F ­ 菌接合时,F 质粒及染色体基因一起被转移 , ­ ­ ­ ­ ’ ­ ’ ­ 9.关于普遍性转导的特点,以下哪些表达是正确的?A.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B. 能转导供体菌染色体 DNA 的任何部位C. 能转导质粒D. 发生在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E. 转导频率比局限性转导高10.以下哪些属于细菌的遗传物质:A. 染色体B. 质粒C. 插入序列D. 转座子E. 前噬菌体11.以下哪些遗传物质可通过接合的方式转移?A. 染色体基因B. F 质粒C. F 质粒D.Col 质粒E. R 质粒12.非接合性质粒可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在细菌间转移?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13.耐药性突变的特点是:A. 产生耐药性突变的是菌群中的个别细菌B. 是由于细菌接触药物后引起的C. 突变是自发的、随机的D. 突变率可因理化因素诱导而增高E. 回复突变不一定会恢复原来的基因型14.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扩散,临床用药应采取哪些措施?A. 治疗前做药物敏感试验B. 足够剂量用药C. 几种抗生素结合使用D. 少量屡次用药E. 使用广谱抗生素15.关于转位因子,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三类B.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特异性 DNA 序列C. 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分子上D. 可在染色体与质粒、质粒与质粒之间进展转移E. 转位因子的转位可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16.S­R 变异可伴有以下哪些变异?A. 抗原变异B. 毒力变异C. 构造变异D. 耐药性变异E. 生化反响的变异17.与噬菌体有关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A. transformationB. transductionC. conjugationD. protoplast fusionE. lysogenic conversion18. 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 F + 菌与 F 菌接合时,F 质粒被转移B. Hfr 菌与 F 菌接合时,染色体基因被转移 ’ D. F + 菌与 F 菌接合后,F + 菌失去 F 质粒而变为 F 菌E. F 菌与 F 菌接合后,F 菌不变为 F 菌19.以下关于转化的表达,哪些是正确的?A. 被转化的 DNA 片段称为转化因子B. 转化转移的 DNA 片段比转导要小C. 转化比转导的效率高D. 只有受体菌处于感受态才能进展转化E. Ca 2+ 与 Mg 2+ 处理,可增加感受态细菌摄取 DNA 的才能20.关于流产转导,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进入受体菌B.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C.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自身复制D. 流产转导是普遍性转导的一种类型E. 流产转导的菌落大小与正常菌落一样21.关于局限性转导,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B. 由毒性噬菌体介导C. 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D.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 DNA 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E. 转导频率较普遍性转导低22.关于原生质体交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两种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而形成B. 交融后的原生质体缺乏细胞膜C. 交融细胞的胞质可互相混合D. 交融细胞的遗传物质可互相交换E. 交融仅发生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细菌之间23.关于质粒的表达,以下各项哪些是正确的?A. 是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B. 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C. 一个细菌内只能含有一种质粒D. 可自行丧失或经人工处理后消除E. 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构造24.细菌间进展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外源性遗传物质包括:A. 核质B. 核糖体C. 质粒 DNAD. 转座子E. 噬菌体基因二、填空题1.噬菌体有 、 和 三种形态,大多数噬菌体呈形。

微生物的遗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的遗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的遗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所有微生物答案:D2. 微生物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不包括()。

A. 无性繁殖B. 有性繁殖C. 基因重组D. 基因突变答案:D3. 以下哪种微生物遗传变异是可遗传的()。

A. 表型变异B. 环境引起的变异C. 基因突变D. 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C4.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

A. DNA复制过程中B. 细胞分裂过程中C. 有丝分裂过程中D. 减数分裂过程中答案:A5.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

A. 二分裂过程中B. 有性生殖过程中C. 无性生殖过程中D. 细胞融合过程中答案:B6. 微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是()。

A. 质粒B. 染色体C. 线粒体D. 核糖体答案:A7.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微生物遗传工程范畴()。

A. 基因克隆B. 基因编辑C. 基因治疗D. 细胞培养答案:D8. 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

A. 转录水平B. 翻译水平C. 翻译后修饰D. 所有以上答案:D9. 微生物的基因组是指()。

A. 一个细胞内所有基因的总和B. 一个细胞内所有DNA分子的总和C. 一个细胞内所有RNA分子的总和D. 一个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分子的总和答案:B10. 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技术不包括()。

A. Sanger测序B. 454测序C. Illumina测序D. PCR扩增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遗传学是研究微生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科学。

答案:遗传、变异2.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可以是__________的,也可以是__________的。

答案:自发、诱发3.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方式实现。

答案:有性生殖、转化、转导4. 微生物的质粒是一种__________的DNA分子,可以在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复制和传递。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点突变2.感受态3.基因工程4.接合5.F'菌株6.诱变育种7.营养缺陷型(auxotroph)8.准性生殖9.重组DNA技术10.基因重组1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和移码突变12.转导和转化13.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14.接合和转染15.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16.夹层培养法(sandwich plating culture)17.限量补充培养法(limited supplemental plating)18.生长谱法(auxanography)19.双重溶源菌(double lysogen):20.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二、选择题1. 已知DNA的碱基序列为CATCA TCA T,什么类型的突变可产生如下碱基序列的改变:CACCATCAT?()A.缺失B.插入C.颠换D.转换2. 将细菌作为实验材料用于遗传学方面研究的优点是:()A.生长速度快B.易得菌体C.细菌中有多种代谢类型D.所有以上特点3. 以下碱基序列中哪个最易受紫外线破坏?()A.AGGCAAB.CTTTGAC.GUAAAUD.CGGAGA4. 在大肠杆菌(E.coli)的乳糖操纵子中,基因调节主要发生在()水平上。

A.转化B.转导C.转录D.翻译5. 转座子()。

A.能从DNA分子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B.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质粒C.是一种碱基类似物D.可引起嘌呤和嘧啶的化学修饰6.F因子和λ噬菌体是:()A.与寄主的生活能力无关B.对寄主致死C.与染色体重组后才可复制D.仅由感受态细胞携带7. 抗药性质粒(R因子)在医学上很重要是因为它们:()A.可引起某些细菌性疾病B.携带对某些抗生素的特定抗性基因C.将非致病细菌转变为致病菌D.可以将真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8.F+ F-杂交时,以下哪个表述是错误的?()A.F-细胞转变为F+细胞B.F+细胞转变为F-细胞C.染色体基因不转移D.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是必须的9. 以下突变中哪个很少有可能产生回复突复:()A.点突变B.颠换C.转换D.染色体上三个碱基的缺失10. 准性生殖:()A.通过减数分裂导致基因重组B.有可独立生活的异核体阶段C.可导致高频率的基因重组D.常见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中三、填空题1.DNA分子中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嘌呤取代称为______。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练习题试卷部分

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练习题试卷部分

第8章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练习题试卷部分一、选择题(20小题)1.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是( B )。

A.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变量实验;B.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C.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平板影印培养实验;D.平板影印培养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2.当根癌土壤杆菌感染植物细胞之后,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细菌DNA是(B)。

A.完整的Ti质粒;B.只是Ti质粒中的T-DNA小片段;C.完整细胞染色体DNA;质粒并携带部分细菌染色体DNA。

3.抗阻遏突变株是由于(B)发生突变产生的。

A.调节基因或启动子;B.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C.调节基因或结构基因;D.启动子或操纵基因。

4.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即(B)。

A.形态突变株;B.营养缺陷型突变株;C.产量突变株;D.抗原突变株。

5.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即( C )。

A.形态突变株;B.抗原突变株;C.条件致死突变株;D.产量突变株。

6.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它是(D )。

A.形态突变株;B.抗原突变株;C.产量突变株;D.抗性突变株。

7.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它是( B)。

A.营养缺陷型突变株;B.产量突变株;C.抗性突变株;D.条件致死突变株。

8.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它是(B )。

A.营养缺陷型突变株;B.形态突变株;C.抗性突变株;D.条件致死突变株。

9.下列有一类突变株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它是( B)。

A.营养缺陷型突变株;B.抗原突变株;C.抗性突变株;D.条件致死突变株。

10.下列有一类突变株不属于选择性突变株,即( C )。

A.营养缺陷型;B.抗性突变株;C.抗原突变型;D.温度敏感突变株。

11.产生温度敏感突变株(T S)是由于突变导致了( A )。

A.某些重要蛋白质的结构和稳定性发生了改变;B.某些重要蛋白质的功能发生了改变;C.某些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分子GC含量发生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变异一、名词解释1、基因型2、表型3、突变4、突变型5、饰变6、普遍性转导7、转化8、细菌素9、抗生素10、突变率11、光复活作用12、准性生殖13、野生型14、原养型15、营养缺陷型菌株16、完全培养基17、补充培养基18、F+菌株19、F-菌株20、Hfr菌株21、F'菌株22、接合中断法二、填空题1、、和是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2、细菌的质粒的种类很多,其中接合性质粒如,抗药性质粒如,产细菌素质粒如,诱癌质粒如,诱生不定根的质粒如,执行固氮功能的质粒如,降解性质粒如等。

3、细胞的平均突变率是。

4、选择性突变株可包括、和等,而非选择性突变株则可包括、和等。

5、、、、、和是基因突变的六个特点。

6、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的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和。

7、点突变是由于碱基置换而引起的,和是两种具体机制。

8、诱发突变可分为三类,即、和。

9、紫外线对微生物的损伤,主要是产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复DNA的损伤,即和。

10、、、和是在DNA的切除修复中参与的四种酶;参与光复活作用的酶则仅有一种。

11、若利用紫外线诱变微生物,应在条件下进行操作,并在条件下培养。

12、常见的“三致”是指、和作用,是目前检出某试样是否有“三致”的简便快速高效的试验。

13、艾姆斯试验中用的菌种是,通过回复突变可以检测待测样品中的存在。

14、、和是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15、与营养缺陷型有关的菌株有三种: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菌种的原始菌株称为,该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所发生的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菌株称为,若再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的菌株称为。

16、、、和是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四个环节。

17、、、和是四种从混合菌液中检出营养缺陷型菌株方法。

18、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普遍转导噬菌体是属于噬菌体,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属于噬菌体;第二,普遍转导噬菌体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而局限转导噬菌体只能转移供体菌的基因。

19、白喉棒杆菌由于整合了β温和噬菌体后才变成产毒菌株,这种现象称为。

20、在接合过程中,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是通过彼此联系的。

21、、、和是在E.Coli的接合过程中参与的四种独特的菌株。

22、选用以及创造和利用是微生物菌种保藏的两个原则。

23、目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菌种保藏机构通常用的两种菌种保藏方法是和。

三、判断题1、一切变异都毫无例外的是由于核酸分子结构上发生了变化。

(+)2、变异是指遗传物质、遗传型和表型都改变的现象,而饰变则指遗传物质和遗传型不改变而只有表型改变的现象。

(+)3、质粒在微生物细胞中并非是生存所必需的遗传物质,在一般条件下,不论是获得它或是丧失它都不影响微生物的生存。

(+)4、大肠杆菌素食细菌素的一类,它是由质粒编码的蛋白质类杀菌物质,具有很广的抗菌谱。

(-)5、条件致死突变株是一类非选择性的突变株。

(-)6、某一基因的突变率,会明显影响其邻近基因的突变率。

(-)7、某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大量抗药性菌株,这是因为该抗生素对周围敏感菌发生了诱变剂的作用。

(-)8、微生物的抗紫外线突变必须用紫外线诱发。

(-)9、碱基对的置换是DNA的一种微小损伤,所以引起的突变叫点突变。

(+)10、E.Coli色氨酸缺陷型的回复突变也可用作艾姆斯试验。

(+)11、用于艾姆斯试验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除必须是营养缺陷型外,还应是DNA修复酶的缺陷性。

(+)12、用于培养某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的基本培养基,都是不必加生长因子的组合培养基。

(-)13、原养型就是野生型的别称,两者不仅表型相同,而且遗传型也一致。

(-)14、在筛选营养缺陷型时,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有效杀死大量生长繁殖的野生型,从而达到“浓缩”营养缺陷型的作用。

(+)15、普遍转导可将供体菌的任何基因转导,故可使受体菌成为获得全套供体菌基因组的转导子。

(-)16、普遍转导、局限转导和溶源转变中的噬菌体均为缺陷噬菌体。

(-)17、溶源转变在本质上与转导是相同的。

(-)18、在微生物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基本培养基就其成分而言,应归属于天然培养基中。

(-)19、转化与转导都是不需要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直接接触而进行的。

(+)20、凡能引起转导的噬菌体,不是部分缺陷噬菌体,就是完全缺陷噬菌体。

(+)21、F因子是一种属于附加体的质粒。

(+)22、当E.Coli的F+与F-菌株发生接合时,F因子由供体菌进入受体菌,从而使原F+变成了F-,而原F-则变成了F+。

(-)23、衰退的菌种,是一个遗传性严重不纯的群体。

(+)24、黏质沙雷氏菌在25℃下产生血红色菌落,但置于37℃下则成无色菌落,这说明该菌种发生了衰退。

(-)25、某微生物群体中的个别细胞因发生自发突变并经不断移种,最终导致该物种原有性状出现明显负变的现象,称为菌种衰退。

(+)26、如某菌已退化,应通过分离纯化,设法挑选其中未衰退的菌落,依次达到原菌的复壮。

(+)27、目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菌种保藏机构——美国的ATCC仅用冷冻保藏和液氮保藏两种方法就能保藏各种菌种。

(-)28、低温有利于菌种保藏,在-196~4℃范围内,温度越低,则保藏效果就越好。

(+)四、选择题1、黏质沙雷氏菌在25℃培养时会产生深红色的灵感菌素,可是,当培养在37℃下时就不产此色素,但若再降至25℃下时又重新恢复产色素能力,此即( D )。

A 遗传型B 表型C 变异D 饰变2、能在不同菌株间发生转移的细菌质粒是( C )。

A F因子和Ti质粒B F因子和Ri质粒C F因子和R因子D F因子和Col因子3、某些质粒具有附加体的功能,例如( D )。

A Ti质粒B Col质粒C Ri质粒D F质粒4、在以下各突变株中,一般认为是非选择性突变株的是( D )。

A 营养缺陷型B 抗性突变型C 抗性致死突变型D 产量突变型5、某微生物经诱变后,其DNA链上一碱基由A变G或由T变C,则应归属( A )。

A 转换B 颠换C 移码D 转座6、点突变是由DNA链上的( A )引起的。

A 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B 碱基置换或染色体畸变C 碱基转换或基因转座D 移码突变或染色体畸变7、有一种原核生物即( B )因缺乏光解酶,因而在用紫外线进行诱变后不会发生光复活作用。

A 大肠杆菌B 枯草芽胞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 灰色链霉菌8、艾姆斯试验的原理是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 D )缺陷型的回复突变。

A lysB valC tryD his9、进行艾姆斯试验时,除应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得能够养缺陷型突变株外,含需要含有( C )肝匀浆处理。

A 过氧化氢酶B 过氧化物酶C 加氧酶D SOD10、必须通过两性细胞的融合而完成高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杂种后代的杂交方式,称为( C )。

A 准性杂交B 接合C 有性杂交D 性导11、通过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连接而发生低频率的染色体重组以产生杂种子代的方式,称为( A )。

A 准性杂交B 接合C 有性杂交D 性导12、原核生物通过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间的暂时接触而完成部分染色体重组的现象,称为( B )。

A 准性杂交B 接合C 有性杂交D 性导13、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从供体细胞传递部分染色体至受体细胞的现象,称为( C )。

A 接合B 转化C 转导D 性导14、供体菌的游离DNA不通过细胞间的接触直接进入受体菌并实现部分染色体遗传重组的现象,称为( B )。

A 接合B 转化C 转导D 转染15、白喉棒杆菌被β噬菌体溶源化后,成为产毒株,此即( D )。

A 转化B 转导C 转染D 溶源转变16、在细菌接合实验中,发现不同性别的菌株经接合后,罕见有受体细胞改变性别的是( D )。

A F+×F-B F’×F-C F+×HfrD Hfr×F-17、在细菌接合实验中,不同菌株接合的后果使受体菌获得较多供体菌性状的配对是( D )。

A F+×F-B F’×F-C F+×HfrD Hfr×F-18、Hfr菌株是在其细胞中存在着( D )。

A 游离的F因子B 游离的F’因子C 没有F因子D 整合的F因子19、E.Coli的Hfr与F-接合的结果是( C )。

A F-成F+,重组频率低B F-成F’,重组频率高C F-未变,重组频率高D F-成Hfr,重组频率高20、1955年,由法国学者提出的E.Coli的环状染色体图是根据细菌的( C )而绘制的。

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性导21、F’质粒来自( C )。

A F+菌株B F-菌株C Hfr菌株D 双重溶源菌22、对低温保藏菌种来说,以下四种温度( D )为最好。

A 0℃B -20℃C -70℃D -196℃23、在下列四种菌种保藏法中,以( D )的效果为最好。

A 石蜡油封藏法B 砂土保藏法C 冷冻干燥法D 液氮保藏法五、简答题1、区别突变与突变型、突变与饰变。

2、比较细菌素与抗生素有什么不同?3、简述紫外线对DNA的损伤机制。

4、若利用紫外线诱变微生物,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原因是什么?5、介绍四种从混合菌液中检出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并说明其共同原理。

6、介绍四种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

7、简介质粒的主要特点。

8、简述微生物自发突变的三个主要原因。

六、问答题1、当生物的基因性发生变化时,表型是否发生相应变化?为什么?2、若无基因型变化,表型能变化吗?3、为什么在Hfr×F-的接合过程中不会产生两个Hfr?4、细胞的平均突变率是多少?这个突变频率可以改变吗?试分析理由。

5、利用细菌检测的埃姆斯试验与人类癌症有何关系?6、试分析用青霉素浓缩放线菌营养缺陷型的原理。

7、溶源转变与局限转导相比存在哪些本质上的不同?8、两株基因型分别为A+B-和A-B+的大肠杆菌在混合培养后出现了野生型菌株的特征,你如何证明原养型的出现是接合作用的结果,还是转化作用或是转导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