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译文

《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以上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译文。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When on the right path, you can receive much assistance; when deviating from it, few will lend a helping han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它传达了一个人在追求正义、诚实和道德的道路上,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一旦背离了这条道路,帮助和支持就会变得非常少。
这句话揭示出一种普遍的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引以为戒并从中汲取经验。
人们总是倾向于帮助那些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人。
这些人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以正直和高尚的品格为基础,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
当他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他们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这种合作和支持使他们更容易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反,那些迷失了方向、违背了道德准则的人通常会受到冷漠的态度。
当一个人失去了自我约束和道德底线,与他人产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被排斥、孤立和忽视。
他们的行为可能会破坏社区和人际关系,导致他们在需要帮助时无法得到支持。
这种孤立和失去帮助的现象使他们更加无助和困惑,很难重回正道。
这句名言也可以引申为一个团体或国家的道路。
当一个团体追求公正和道义时,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这将帮助团体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相反,如果一个团体背离了正道,腐败无能,将逐渐失去成员的支持。
这将导致整个团体的衰落和失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告诉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始终遵循道义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时刻保持正直和高尚的品格,避免背离道德准则。
这样不仅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还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
同时,我们应该用这个道理来评估自己的行为,并与他人分享这个智慧。
只有通过共同遵守道义,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个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社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和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送东阳马生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1、余幼时即嗜学。
嗜:喜欢,爱好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致:买书。
假:借。
笔:用笔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归还。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怠:懈怠(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逾:超过既:已经益:更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患:担心,忧虑硕:大趋;奔向执:握持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色:脸色填:拥挤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援;引,提出质;询问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至:周到复:辩解有时受到他大声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俟:等待卒:终于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负:背曳:拖穷冬:严冬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我却不知道。
1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同“肢”汤:热水衾:被子到了书馆,四肢冻僵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
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寓:居住日: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16、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课下解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课下解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出自《左传》,原文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原文的意思为,处于正途上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偏离正途的人则会少得到帮助。
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真理和规律。
在文中我们要明确得道和失道的概念。
得道,指的是遵循正道,处于合乎道德规范或人生准则的状态下;而失道,则指的是偏离正道,违背道德规范或人生准则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遵循道德准则、诚实守信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的人则会鲜少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接下来,在文章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进行深入解析。
在职场中,一个遵循职业道德,努力工作,诚实守信的员工往往会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偷懒怠工,虚报成绩,缺乏诚信的员工则会失去同事和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典故和案例,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可以提到《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一些关于诚信与诚实的案例,以此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谛。
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所讨论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回顾,概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对这一道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也可以结合个人的观点和理解,阐述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认识和体会,从而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深度。
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需要全面评估所讨论的主题,以深度和广度为重点,通过举例、典故、案例等方式来展开论述,最终得出结论并表达个人观点。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真理和规律。
它不仅在个人行为中有着深刻的道德意义,也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原意为:稳固,安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多助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得道..(8)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亲戚畔之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文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
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
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