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1)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1)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A.玉米 B.番薯C.小麦 D.粟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故选D项。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刀耕火种C.曲柄锄耕 D.铁铧犁耕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以刀伐木,纵火焚烧”可知材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故选B 项。

3.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耒耜耕作C.石器助耕 D.铁犁牛耕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耒耜耕作、石器助耕都是原始的耕作方式,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A、B、C三项错误;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正确。

4.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

”“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 C解析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故C项正确。

5.代田法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的耕作方式,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代田法能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不符。

6.我国古代农业十分发达。

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明显进步的是( )A.耧车B.水排C.高转筒车D.曲辕犁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水排是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的水力鼓风装置,高转筒车是宋朝出现的灌溉工具,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出现的耕作工具,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178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2178人民版PPT课件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 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国语 • 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 周时期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B.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3.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 人士的喜爱。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三种形态 经营方式 产 品 流通状况 地 位
官营 手工业
(夏朝)
政府直接 武器,皇室、不在市场流 长期占主导
经营
官府和贵族
通 地位
消费品 (不(以自交然换经济为)生产目的)
民营 民间私人 民间消费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期后占 手工业 经营 (以交换为(生商产品目经的济))主导地位
2、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抵制; ②封建制度的阻碍; 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束缚。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①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享誉世界; ②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官营-主导,
民营-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重要比重) ③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④明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瓷器争奇斗艳
3、丝织业:(中国最早养蚕缫丝织绸)
时期 主要成就
四五千 已经养蚕,有了丝织品 年前
商周 商朝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周朝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1.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③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①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 商人 人称为“ ”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 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 水平不高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 务的 柜坊 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元朝
明清
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 币“ 交子 ”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 . 晋商
知识点 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①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大作坊 生产。 •②凭借 国家权力 ,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 •③生产不计 成本 ,产品大多精美,冶金、 制瓷 、丝织 等 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手工业发展概况 •①冶金业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 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 许多国家。 •(2) 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形成“丝绸之路”, 赢得“丝国”誉称。 •(3) 瓷器远销欧洲、非洲,中国被称为“瓷器大 国”。
知识点 3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 况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至隋 唐 隋唐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 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 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件PPT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府的压抑和控制下
明清:“商帮”出现
认识
中国农业独立发 展,自成体系, 古代手工业脱胎 于古代农业,而 古代农业和手工 业的发展推动了 商业的兴起和繁 荣,农业、手工 业和商业的发展 紧密相连,相辅 相成
人教历史·心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1.发展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大多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 以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为主。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 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特征
认识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古 (1)小农经济。 代手工业脱胎于古代农业,而古代 (2)自给自足。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 (3)精耕细作 兴起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人教历史·心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项目
表现
特征
(1)历史悠久。
手工 业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2)素称发达。
人教历史·心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时代特征。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人民的日 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 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必修2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材料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
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 , 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 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 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 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 阿拉伯 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 (2)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 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提示: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 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 提供了大量的粮食。 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 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材料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牛耕、铁农具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用来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翻车 《齐民要术》 筒车、曲辕犁 踏犁,弥补耕牛的不足 宋元 《农桑辑要》,元朝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原因: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 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2)表现: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有的朝代曾经征收 “泰半之赋”;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徭役 (1)含义: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积极意义: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3.影响 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 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 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 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 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答技巧 (1)直接对应法 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经过推 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 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2)题肢对比法 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 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此种情况的答 案之间有较强的迷惑性。要认真比对和甄别。
点 贯穿于

封建统 生产,
整个封
治 甚至危
建社会
及政权
统治
对国内 在封建社会前 市场进 期对古代农业 行严格 发展有利,对 的监管 农业文明的成 和控制,就有一定影响; 对商人 后期阻碍了生 地位和 产力的发展和 势力进 资本主义萌芽 行压制 的成长
首先是由自
然经济的自
防范外 给自足特点
来殖民 所决定的;
2.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如在苏州和杭 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雇佣关系。 (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如在棉 纺织业中心松江,出现“暑袜店的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 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 两者的不同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暑袜店进行的经营是 分散的商品生产;相同之处是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 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特征。
一、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历史悠久,夏朝便出现了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家庭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春秋战国以
民营手工业 后出现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冶金业: ①冶铜:
▲原始社会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铁: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社会: ①刀耕火种 ②“石器锄耕”(耜耕)
▲耒、耜出现。两者都是松 土工具
2.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较贵,
很少使用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3.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并在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①铁农具: ▲②牛耕技术(农业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
▲远销海外,深受喜爱 唐代起,瓷器外销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享誉世界,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受中国制瓷工艺影响广泛, 欧洲国家17世 纪开始生产
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3.丝织业: 四五千年前:出现丝织品
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商代:出现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外销激增,丝绸之路,丝国 明清:丝织业的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丝织 业的中心
刀耕火种
“耜耕”或 “石器锄耕”
青铜农具
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二、小农经济的成长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
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 2.形成: ①时间:春秋战国 ②条件: A.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 明清:鼎盛时期 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民营丝织业兴盛 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异彩纷呈 的丝织业

重点突破
思考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是什么?
世纪金榜P51点拨5
思考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为什么能在海外 广受欢迎和赞赏?
展望高考
高效提能测试知能综合检测(十七)
非选择题19题
19.(1)不做。 (2)不做。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 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得追求和向往,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20.(1)主题:中国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结论:中国古代的农用动力经历了人力到畜力的转变,生 产力提高。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耒耜、青铜、铁器等)农业耕作 技术的改进(如垄作法、代田法等)。 (3)不做。
原始社会:开始出现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鎏金、镶嵌技术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春秋晚期:有钢剑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高超的 冶金技术

冶铁
炼钢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
享誉世界 的制瓷业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明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
沙场演练
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小农经济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3.下列关于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造了曲辕犁 B.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C.南方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 D.开始使用耦犁和犁耕法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件PPT(2)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件PPT(2)

下页
解析:机器工业在近代出现,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特征是雇佣关系,材 料无法体现雇佣关系,故 B 项错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说 明纺织技术高超,故 C 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私营纺织业,故 D 项错误。 答案:C
人教历史·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4.《沈氏农书》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赢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民间手工业
类别
生产目的
家庭手 用来交纳赋税和 家庭消费 ,
工业 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民营手 工业
生产供 民间 消费的产品
历史地位
是农户的_副__业__
(1) 魏晋南北朝 时曾遭受摧残,隋 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2) 两宋 以后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3)明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 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 地位
人教历史·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 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以 后,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 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 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 消费的日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生产 不计成本,产品十分精美。如工官制度、匠户制度都属于官营手工业的范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单元总结(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香江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版)专题概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材分析】经济史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要是介绍了4个问题: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从考查的力度来看,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以土地制度和商业为主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特别是材料型的选择题,以此来考查考生理解、比较和判断能力考查热点包括:(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成果是备考的重点。

(2)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相关的经济体系的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对通史知识的淡薄,对二战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了解甚少,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

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而且本节内容和当今经济联系紧密,且有一定的相似性,易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可以设计较多的思维活动。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1)采用“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2)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3)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情景,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史料,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特点;难点:古代经济政策;【教学设计】夯实基础(自主学习、重点突破、知识体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注:1、请同学们阅读必修二第七单元(38-----48页);2、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一补充材料;3、自主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填空);1、世界范围内,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______、_______;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被称为五谷。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水利灌溉的发展原始农业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商周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粟、稻、黍、稷、麦、桑、麻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出现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77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777人民版PPT课件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况
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
先秦 时期
商代:初步发展
西周:交易活动频繁, 货币(骨贝和铜贝)
从兴起到繁荣
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商业中心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发展表现
时期 对内商业 对外商业
运输
贸易
市场
城市和城 镇
金融
秦汉 时期
商运活跃
开辟陆 上丝绸 之路
长安、五 统一货币
严格的时 都
认识——商业发展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
起源早,阶段性特征明显
2、从形式上看: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3、从载体上看:
城市商业发达
4、从贸易范围上看: 国内和国外贸易全面发展
5、从货币种类看:
货币种类日益丰富
6、从商人群体看:
商人群体活跃,明清出现商帮。
7、从地位上看:
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被看做“末业“
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抑商政策 坊市分区
坊、市时 空限制打 破, 纸币流通
资本主义 萌芽、市 镇商业繁 荣、商帮、 闭关锁国
课堂练习
1、《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D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 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 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 环、领抹之类,至“晓市即”散突,破谓时之间鬼限制市,子。
设有晓—市—、(夜宋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 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 去处,通绝……”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背诵提纲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背诵提纲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背诵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详见第一课及第四课第一节内容)(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耜耕)。

封建社会:铁犁牛耕。

(注意耕作工具的变化)(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土地所有(生产力低下的原因)②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表现为“井田制”。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成过程:注意鲁“初税亩”和秦商鞅变法)特点: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造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机统治。

政策:限制兼并:北魏至隋唐采用均田制;明清按田亩和人口纳税。

•(3)基本特点:自成体系的发达农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基本史实:①冶金:青铜铸造以商周为辉煌(注意著名的青铜器)。

冶铁从西周晚期开始→战国→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及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②制瓷业:商:原始瓷器。

东汉的青瓷。

北朝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系统。

宋瓷五大名窑。

明清:瓷都景德镇,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③丝织业:商有织机、斜纹提花织物;汉有素纱单衣;宋有丝织品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有花楼机,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特征: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的官营手工业②艰难经营但后来居上的民间手工业③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享誉世界。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概貌:先秦时期:商朝时出现商人并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时扩大并打破官营,有了民营。

秦汉时期开始实施“重农抑商”;隋唐:出现类似银行的柜坊和汇票的飞钱,商业城市有长安和洛阳;坊市分开;外贸港口广州并设市舶使管理。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件PPT(1)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件PPT(1)

人教历史·必修2
人教历史·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探究二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 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 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 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排除
C项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 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内容
排除
D项
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但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内容
排除
[答案] A
人教历史·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技法点拨]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 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 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或者“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
——《国史概要》
人教历史·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史料三 《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任地》:“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人教历史·必修2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史料一反映了哪种耕作方式?这一耕作方式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铁制农具的使用引起了“农业生 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3)史料三体现了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问题:生产方式极端落后,地力下降较快。 (2)铁犁牛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 产技术的发展。 (3)根据农时,适时耕作;沤制肥料;麦麻轮作。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2)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2)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等级提升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等级提升
答案
解析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答案
学业达标
等级提升
解析
学业达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3)素称发达,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成就(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④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②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③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④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误区警示] 官营手工业是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形态(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知识点拨] 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原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表现(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出现“丝绸之路”,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知识点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形成于秦汉时期,至宋元时期,瓷器出口逐渐成为主要货物,故又称“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主题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1.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的特点2.造成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艰难经营的因素(1)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

(2)规模小,世代严守技艺秘密,生产技术难以提高。

(3)统治者政策的限制。

(4)官营手工业征调优秀工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3.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的变化的主要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材料一(1)材料中的瓷器最有可能出现于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这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特点?答案方式:官营手工业。

特点: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生产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材料二“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2)官营手工业的技艺传承有何弊端?其难以推广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弊端:封闭性。

原因:新技术不能服务于社会,应用范围小;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艺传承具有封闭性。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3)材料表明了手工业发展的何种经营方式?有何特点?答案方式: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形式。

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数字法理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大行业及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1.古代青铜器冶炼的特点(1)从商周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业发达,其中商周时期特别繁荣。

(2)青铜冶炼技术高超,工艺精湛,外表华美。

(3)当时青铜器种类和数量多,但用于生产方面的较少。

2.古代纺织业能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原因(1)政府重视:如商朝曾设专职官员;官营手工业水平高、规模大等。

(2)技术不断提高。

(3)丝绸之路开通,丝绸外销数量增多。

(4)私营作坊的兴起及发展。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在海外广受欢迎和赞誉的原因(1)日用品和艺术品结合,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给世界人民带去了美的情趣。

(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的方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1)稀疏,微弱(只在江南个别地区和少数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发展到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材料一杭州……桑麻遍野,茧丝棉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明代《松窗梦语》(1)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现象?答案材料说明明代杭州地区纺织业发达,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材料二(2)材料中图1、2、3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突出成就?这些手工业生产部门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答案冶铁业、制瓷业和丝织业。

地位:我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中国被称为“丝国”。

认识:我国古代在冶铁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等方面成就突出,工艺水平很高,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生计)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3)依据材料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

答案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特征:①为购买劳动力而进行的商品生产;②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

图示法理解“资本主义萌芽”1.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答案A解析“工商食官”即西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

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江宁织造局由皇帝派人管理,可见其属官营性质,因此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3.杜甫“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赞叹的瓷器是() A.白瓷B.青瓷C.青花瓷D.彩瓷答案A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君家白碗胜霜雪”,可以判断诗中赞叹的瓷器是白瓷。

4.“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C.古代冶金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应在阅读材料理解信息基础上,结合“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东国”和“易桑麻”等内容思考即可选定A项。

5.有一碑文记载:“(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答案C解析由材料“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

材料四的纺织业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1)丝。

棉取代了丝。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用各阶层穿着。

(2)齐国的临淄。

苏州。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纺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纺织业中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