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合集下载

浅谈《张玄墓志》的书法艺术

浅谈《张玄墓志》的书法艺术

浅谈《张玄墓志》的书法艺术李强《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

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讳,称为《张黑女墓志》。

出土地不详,碑文称“葬于蒲坂城”当在山西永济境内,此石己佚,传世为清代何绍基所藏明拓本,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

此本清初曾归成搏,道光五年(1825)归道州何绍基,民国间曾为锡山秦文锦所得,现存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无书者姓名。

《增补校碑随笔》中说扩《张玄墓志》原石久己不存,仅存何绍基藏剪裱孤本,以纸墨考其年代似是明代拓本。

’为何《张玄墓志》直至清朝中叶才以其书法精到倍受书界重视且地位显赫呢?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清朝碑学兴起的大背景。

早期碑学宗汉碑。

其有成就者首推郑簠、朱彝尊、金农等人。

到了清朝中叶,阮元公开疾呼,倡导碑学,并著《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

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继起响应,情况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所说:“道光之后,碑学兴起,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己也。

”些时,尊碑之风大盛,学者由隶篆扩展到北碑及唐以前的文字。

因此唐以前的碑刻文字成为广大书者研究的对象,《张玄墓志》自然也不例外。

二是何绍基的极力推崇。

何绍基是清中晚期倡导碑学的一位坚定的探索者和成功的实践者。

他博涉群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对书法沉醉数十载不辍,并且学古能化,于北碑书法能心摹手追,并能从中探索出书法艺术演化的延续性,《霎岳楼笔谈》云:“中年极.以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沈著之境。

’作为深识书者的何绍人吁道光五年得《张玄墓志》拓本,视为珍宝,并曾多次题跋。

其首跋云:“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

次年丙戌(1826年)入都,丁文1827年)游汁,复入都,旋楚。

戊子(1828年)冬复入都。

往返两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筐中也。

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

’此本与其朝夕相伴,几乎被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又跋云:“化篆分入楷,遂而无重不妙,无妙不臻。

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由此不难看出,做为深识书者的何绍基对此本的钟爱之情、精研之深、推崇之极。

张玄墓志志文试解

张玄墓志志文试解

张玄墓志志文试解(作者:CAOGS)古碑文尤其是唐朝以前的,大都很难解释,就是说现在人要完全明白它们说的是什么很困难。

但是,作者有个嗜痂之癖,就是看到碑文(或古帖)总想弄明白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仅限于它的字写得多好。

不知道有没有跟我有同样毛病的网友。

也许在大部分书法爱好者看来这很无谓,书法就是书法,看学字练字就完了呗,整那玩意儿干啥,吃力不讨好,也没意思。

我也觉得这种毛病不象一个真正的书家应该有的,可是没办法,改不了。

这一段时间看《张玄墓志》,就起了想把它彻底弄明白的念头。

虽然也觉得这有点狂妄,但还是做下去了。

辞典,古书,因特网,忙了个焦头烂额,最后也没全整明白。

不过倒是有一点进展,现在把它帖在这里,若是万一有两三同好者看见,或许有一星半点的启发,又或者,幸运的话,说不定可以指点我一二呢。

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

据考,白水是乡名,不是县名。

当时(太和十七年前后)的南阳郡辖南阳,[土夹]城二县,且二县中也没有叫白水的乡。

可能是已合并或是旧称,俗称。

出自皇帝之苗裔。

皇:应为黄之通假。

古文中多有把黄帝写作皇帝者。

传说中的黄帝,其子孙中名字中没有一个叫张或带张字的。

据张穆之跋,黄帝第五子挥始作弦,乃张姓之始,不知确否。

昔在中叶,作牧周殷。

中叶意为中古。

据目前所见史书,商朝时作牧伯(高级地方长官)的并无张姓,周朝仅张仲一人。

所以此志所言可疑。

爰及汉魏,司徒、司空。

汉魏时位到司徒,司空者无张姓者。

但是晋时张华曾作司空。

下文中的以举烛喻其高明,似指张华之长于博物。

但所言不确。

不因举烛,便自高明;举烛,即郢书燕说之典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举烛”后意指为推举贤才。

此处说并不因为推举而自然高明,似是对未受推举之文饰溢美之辞。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作者:————————————————————————————————日期:ﻩ临习《张玄墓志》体会《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黑女墓志》(图1),惜书,刻下北魏普泰元年(531)十月,共20行,满行20字,计367字。

墓志文的作者和书者均无从考证,原石已不复存在,出土地也不详。

据志文称“葬于蒲坂城”,即今山西永济境内。

清道光五年(1825)春,何绍基于山东济南历下书市购此旧拓本,故传世只此一孤本,以纸墨考其年代似是明代拓本。

此本有清初王?_、鲁珍跋,民国年间曾为阎锡山、秦文锦所得,现存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于一体,北碑南貌,艺术水平较高,代表着北魏墓志书法的最高成就,堪称北魏碑书之极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体系第十三》《十六宗第十六》《碑评第十八》中分别对此碑有“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张玄》为质峻编宕之宗”“《张黑女碑》如骇马越涧,偏而骄嘶”等赞誉。

何绍基对此碑独爱有加,临摹不辍,并题跋云:“化蒙分入惜,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东洲草堂文钞》卷九《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张玄墓志》的点画具有厚度,刚柔相济,生动飘逸,用笔轻灵婉畅,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或尖起圆收,横势斜势比较多变,极尽变化之能。

此墓志的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中锋用笔,浑厚圆润;侧锋用笔,意在方俊挺拔。

中锋多用在长捺、长撇、长横中,而横钩、短撇和转折多用侧锋笔法表现,形成了刚中带柔的独有风格。

此志用笔,锋利与圆润兼备,圆方互换,互为起收,其长捺一波三折豪迈如人生,许多用笔处有行书之意,动态十足,形神俱有。

行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线质极好。

横画干净利索、刚劲秀润;竖画挺而不僵,略有弧度;撇画如梳掠发,飘逸、锋利;捺画沉着痛快,豪迈多姿;钩画果断、饱满,自然而有棱角。

张黑女墓志临写技巧

张黑女墓志临写技巧

张黑女墓志临写技巧
《张黑女墓志》是北魏时期的一块墓志铭,原名《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

张玄字黑女,因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称《张黑女墓志》,后人沿用此称。

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十月,出土地无可考,原石已亡佚,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剪裱孤本传世。

此碑的书法风格独特,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转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

此碑的字形结构紧凑,笔画起收灵动,字与字排列平衡,整体美感强烈,是魏碑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魏碑之冠”。

临写《张黑女墓志》的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要把握方笔的特点,不要写得太扁太圆,要有力度和速度感,不要拖泥带水。

要注意字形的结构,不要写得太松太紧,要有变化和节奏感,不要死板僵硬。

要注意笔画的起收,不要写得太钝太尖,要有圆滑和锐利感,不要过分修饰。

要注意字与字的排列,不要写得太高太低,要有平衡和对称感,不要失去整体美。

希望这些技巧能帮助书法爱好者临写《张黑女墓志》,提高书法水平。

从《张黑女墓志》看前辈书家如何临习古碑帖?-今日头条

从《张黑女墓志》看前辈书家如何临习古碑帖?-今日头条

从《张黑女墓志》看前辈书家如何临习古碑帖?-今日头条主持人:您好,田老师。

有网友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今人临帖和古人临帖究竟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田蕴章:这个问题很关键。

我在网上也看到有朋友提到过这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准备。

我先来谈一谈,古人临帖和今人临帖一个最大的区别点:古人临帖的时候,是从文字内容到书法技巧系统的研究,精心的临摹,把其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包括这个碑帖的时代背景,作者,以及他相关的资料,完全都要熟知。

也就是说,从书法方面到它的文字考证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研究。

古人学一个碑帖就是这样的(认真)。

今人学碑帖,则就是学上面的那个字,至于这个字认识不认识都不重要。

我就是学上面的那个笔画。

哪个点画如何啊,哪个结构特点如何啊,最多再看看章法行气啊。

就是临的这个。

至于文字内容,很少有人关心。

这是我们现代书法界的一个悲哀。

他都不需要懂得里面的各个背景信息,他认为可知可不知,这些都是无所谓的。

这是非常危险的,非常可悲。

因此,这样临学出来的都是什么人呢?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字匠”。

主持人:这怎么讲?田蕴章:“字匠”就是指没有文化的工匠。

比如做木匠、瓦匠,他可以不用念书,他就把房子盖好了、桌子打造好了就可以了。

写字则不行。

写字必须得读书,必须得研究文史。

这是必须的。

我们上集说过了,这是“字外功”。

“字外功”当中,不包括念书,不包括诗词这一类的东西。

你可能会问:有人说“字外功”主要就是这些,你怎么认为它们反而不是属于“字外功”呢?我告诉你,这是“字内功”。

读书、写字是一回事。

说读书是“字外功”那是胡说八道。

你本来就必须要念书,你不念书你就不是一个写字的人。

这本来就是一回事。

比如说,你写诗词,写完了挂在墙上的时候,你说:“我懂诗词”这是“字外功”——这就是外行话。

你已经把诗词写入到了书法作品当中了,你怎么能说它还是“字外功”呢。

所以,你要是一个书法家,你首先得是一个文人。

只有文人才能是墨客。

我们将来就这个话题,还要深入的谈。

我说《张玄》

我说《张玄》

【导读】在我国书法史上,魏碑书体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与商周甲骨、先秦钟鼎、汉隶晋行相媲美。

南北朝时期,南朝经济发达,承袭二王笔法,自觉追求个性解放,以文人流派书法为主;工作之余我喜欢读一些古碑帖,心追手摩间享受与古人对话的愉悦。

我读碑帖的经历分两个阶段,1990年前在陕西工作,读颜真卿的《勤礼碑》较多。

以后入银行工作,读的最多的是《张玄》。

我以为,《张玄》在书法史上以碑帖兼融隶楷更替,而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地位;该碑形神兼备秀外慧中,代表了魏晋时期上流社会的审美趋向;清末以来又因其易学实用为银行和票据业广泛应用。

今借散文在线的窗口,说说我学习《张玄》的体会。

传奇出世,只因多看了你一眼《张玄》的出世是一个传奇。

清代晚期,碑学大兴。

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于道光五年(公元1825)春,逛山东济南历下书市,在地摊上只因为在诸多碑帖中多看了一眼,发现一册字迹比较清晰的北魏楷书墓志拓片,字体有别于以往的古拙而略显娟秀,遂以较少的价钱购得。

这册《张玄》原石的剪裱拓本,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传世孤本,在埋藏近1300年后,悄然问世。

以此拓所用纸墨考察其年代,应是明末清初所拓,上先有清初王屿、鲁珍跋,后又有包世臣、陈介祺及何绍基跋,此后曾归无锡孙氏,今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在我国书法史上,魏碑书体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与商周甲骨、先秦钟鼎、汉隶晋行相媲美。

南北朝时期,南朝经济发达,承袭二王笔法,自觉追求个性解放,以文人流派书法为主;北朝经济文化落后,早期的书法用笔放纵、结字古拙奇险。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吸收南朝的文化,推行鲜卑族汉化政策。

书法上既接纳南方成熟秀润的楷书法则,又发展北方楷书刚健峻朗的风格特征,形成了用笔收敛、浑厚遒美、平淡工整的书风,开创了一种正规化的书写意识。

北魏石刻由碑、墓志、造像记、摩崖刻石四部分组成,其中墓志为魏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埋入墓穴中,为亡人记生前功德的一种刻石文字。

古人很重视墓志铭文,往往请名家撰写并书丹,志石一般为方形,体积较小,长期埋入地下,不受风雨侵蚀和自然人为的破坏,很少有断裂残缺,字迹一般都很清晰。

研习《张玄墓志》的感悟及临创实践

研习《张玄墓志》的感悟及临创实践

研习《张玄墓志》的感悟及临创实践
《张玄墓志》是以记录曹操之子张玄的生平及其出色事迹为内容
的纪念文章。

读完《张玄墓志》,让我对张玄留下深刻印象,他不仅
头脑灵活,举止端庄,而且充满智慧,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判断力。

从书中,我可以学到张玄的智慧和勇敢,他智慧的判断在困境中
保护了曹操的家族和自己的领地,他勇敢的行动帮助曹操取得最后的
胜利。

他深知政治的真谛,能够对付各种形式的腐败,并且有能力解
决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他的智慧让他受到了众人的尊重,能够给
曹操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除了智慧,《张玄墓志》也证明了张玄勤奋节俭的思想,他教育
自己不要浪费粮食,也不要过于放肆,而是要恪守正道、保持节俭。

他还注重对他手下士兵的待遇,多次提出要关怀士兵,大力推广士兵
文化,使士兵从内心获得自信,以良好的心情备战。

从《张玄墓志》中,我学会了在困境中的智慧,勤奋节俭的思想,还有尊重平民和关心士兵的行为。

这些思想都为我所感悟,相信它们
会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勤奋,更加小心谨慎,避免物质放纵,更好
地保护自身的权益,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作者:邵常铭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1期摘要:《张玄墓志》是诸多北魏墓志中风格独树一帜的碑帖。

它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风格在诸多北魏墓志中鹤立鸡群,堪称墓志书法之精品,自面世以來它就被众多文人、书家所推重。

文章以先鉴后赏的方式,对其志石的出土和拓片的流传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对此志的艺术之美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孤拓;鉴藏;艺术特色《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时须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故清人又称其为《张黑女墓志》。

此志为楷书,共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共计三百六十七字,原石早佚。

此志书风朴茂秀逸,意态纵横,兼具了北碑的俊迈和南帖的典雅。

道光五年(1825),何绍基在山东历下购得《张玄墓志》剪裱本,何绍基对其称赞异常,并潜心临习。

此拓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 志石及拓本的流传1.1 志石所在《张玄墓志》刻于普泰元年(531)十月,志石早佚,书者、刻者无考,现仅存原拓剪裱本一册。

对于志石的出土情况,原文中称“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于蒲阪城东原之上”[1]。

依据志文可知张玄葬地为蒲阪城东原,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推测志石应在此地出土。

又有刘东平、段志凌先生依据志文线索,到山西永济城东原实地踏勘,得出“志石出土于此无可非议”[2]。

故以目前调查结果来看,志石的确出土于山西永济市,但出土时间、志石的去向等问题目前尚未能解决,期待更多新资料的发掘。

1.2 拓本的鉴藏与题跋《张玄墓志》孤拓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拓本上有何绍基、陈介祺、崇恩、包世臣等十一人的题记与题跋,涉及拓片的流传和书法的评价。

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在拓本中题曰:“此直似宋时毡蜡,明以后无此拓也。

”[3]断定此本为宋拓,因明代印后没有“毡蜡”拓法,这是断定此拓本年代较权威的说法。

此拓自清代诗僧成槫收藏后一直在山东境内辗转流传。

道光五年(1825),何绍基购得后极为珍爱,曾题拓本其上曰:“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

简单几个字,学会《张玄墓志铭》

简单几个字,学会《张玄墓志铭》

简单几个字,学会《张玄墓志铭》#三余文化讲堂#《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黑女墓志》(黑hè女rǔ)。

此墓志书于北魏晋泰元年,出土地无考,原石又早已亡佚,现存乃清何子贞旧藏拓本传世。

其书丹、镌刻均十分精美,是北魏晚期墓志作品中极为珍贵、罕见的。

书体独具风貌,结体多取横势,外宽內紧,笔势潇洒,点画含蓄,时有行书意趣,也是当时楷书书风的标志。

它标志着当时书风大体完成了由拙到巧,由粗到精的演变过程,并且南北书风趋于统一,为后来唐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书法家何子贞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

我们现在所熟视的第四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就属于“张黑女体”。

我将所有例字都进行了放大处理,实际上,我们在临写的时候也应该将字写到3至4公分左右,将字放大了写,才能将笔法练到位。

熟练后,再将字写小,笔法就不会丢,你的字法才会有“内容”。

“黑女体”既有魏碑笔意,又有隶书笔意,楷书笔意也很显著。

“黑女体”是楷书转向行书的最好的转换过度字帖,下面就本帖笔法做详细讲解。

“黑女体”的笔画讲究逆锋入笔,回锋收笔,将笔画写的饱满含蓄、藏而不漏。

“魏”字。

“委”字旁:上面的第一撇,藏锋逆势入笔,向右运笔后绞转左行,在左端回锋收笔。

横划:逆锋入笔在左端回锋向右,在右端回锋收笔。

“禾”字两边的撇捺缩成了“点状”,显得很内敛。

“女”字旁的撇画也是在收笔时回锋。

“鬼”字旁为了结构观感的需要,把点省掉了。

横折书写的“一波三折”,是“黑女体”典型笔法。

竖撇,写的短小含蓄,与右侧的竖弯钩形成均衡美。

“讳”字。

“言”字旁:斜点、三道横划、口字旁,都是遵循起笔时逆锋藏笔前行,回锋收笔,将结构做的很硬朗,但锋芒不露。

右半部分的“韦”旁,隶意很深,碑味明显,最后一笔竖划的垂露笔法运用斜笔,将整个字写的富有动感。

“室”字。

宝盖头斜点入笔后需要捻一下笔锋,让笔画饱满一点。

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我见(一)

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我见(一)

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我见(一)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我见(一)南北朝墓志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品类之繁富、书体之驳杂、写刻之精芜、气格之朴茂均为后人叹止。

尤因其久埋地下出土较晚,剥蚀漫漶较轻微,使我们在二王为代表的贵族文人书法系统之外,看到了一个与之相对而又朴茂稚拙的平民书法面貌,从而让我们对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代书法艺术有了更为全面而真切的立体认识。

因此,它对于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大约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在学书认识上发生了一次转变,由对“二王”孙过庭一路的帖学经典的喜好、临习转移到对墓志造像碑派书法的热爱。

近十年来,我对这种稚拙生动充满野趣与生机的墓志书法热爱有加,反复临习思考,乐此不疲。

具体说来,在众多的墓志品类中,我最喜爱的是《刘怀民墓志》、《吐谷浑墓志》、《元彬墓志》、《元腾墓志》和《唐耀墓志》五种。

下面就结合自己对这五种墓志的临习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说到墓志,最使我们困惑的往往有两个问题,一是它不属名家手笔,是否算得书法传统经典?作为临习对象,是否是取法乎“上”?二是“刀锋”、“笔锋”问题,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先生语)?对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其一,墓志书写者固然未必是当时的书法名家,刻工在刻制过程中也固然对书写原迹的理解上存有一定的误差,甚至在刻制过程中会对书迹造成某些破坏(如线条点画的逼真程度及漏刻、错刻等等),但一旦我们面对它时,它就是一件完整、真实、具体的作品,只要“这件”作品好就行了,正如那些甲骨、青铜、石鼓及摩崖刻石一样,它的整体艺术效果感动我们、征服我们是最重要的,至于其创作者是名家贵族还是庶民百姓并没有什么关系。

其二,“刀锋”、“笔锋”问题,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这话没错。

本来嘛,刀刻无论多么细致入微都不能完全把“写”的意趣全部体现出来,如果一味地学刀之刻痕,可能会失之呆板生硬。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固然“刀锋”不能绝对真实地体现“笔锋”,但“笔锋”也不可能毫发不差地再现“刀锋”。

拙雅生趣、形神兼备——《张玄墓志》赏析

拙雅生趣、形神兼备——《张玄墓志》赏析

拙雅生趣、形神兼备——《张玄墓志》赏析《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清为避康熙讳称《张黑女墓志》。

按志中文字推断,《张玄墓志》应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十月后。

该志笔画圆润,在横平竖直间抑扬顿挫,既表现出成熟的楷书笔法,又蕴含着浓厚的隶书笔意,透出高古之韵,若翩翩君子。

通篇在平淡端庄中流露出清爽、挺秀的灵动之气,虽为北碑却显出行云流水般的南朝书风,堪称拙雅生趣、形神兼备。

何绍基评价此志为“化篆分入楷,遂而无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志》者”。

此志虽书者无考,但丝毫不能改变其为魏碑中集大成的上乘之作的历史地位。

现传世的印本为清何绍基所藏剪裱拓本。

《张玄墓志》在临写《张玄墓志》时,要凝神静气、平稳沉实,注意体会方圆结合、刚笔出柔意的精致笔法和揖让有序、率真流美的字法特征。

一、主要笔法特征1.横的形态关乎一个字的平衡,至关重要,有长横、短横、仰横之分。

细腰横是《张玄墓志》中颇具特色的笔法。

我们以字中的细腰横为例,逆锋入笔,中锋轻提行笔,尾部略重按、稍顿挫,折锋回笔平收。

行笔时注意“重—轻—重”的用力变化和线条的粗细变化,中间呈弧状,细而不弱,似挑夫肩上的扁担,富有弹性和张力。

《张玄墓志》中还有些字的小横写成了点,如、、、等,显得灵动活泼。

《张玄墓志》2.竖划在《张玄墓志》中变化也比较多,但总体可归纳为长竖和短竖。

长竖在字中通常起主干支撑作用,起笔有顺锋、逆锋之别,顺锋又分为平切起笔和倾切起笔。

中锋行笔有提按变化,收笔时有正悬针、倾悬针、正垂露和侧垂露之异,笔画挺拔不僵。

《张玄墓志》中许多字的竖使用了垂露竖,书写时要注意提按变化,体会欲下先上,无垂不收,把握住两头粗,中间略细,呈两边内边缘的曲线之美。

在《张玄墓志》中有些字的竖衍化为点,如、、等;有些字的竖写成了撇,如、;有的写成了竖钩,如,在临写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体会。

3. 《张玄墓志》中撇的形态归纳起来有斜弧撇(长撇)、斜直撇、竖撇、平撇(短撇)几种,通常是逆锋或平切入笔,向左下行笔,注意加速出锋轻捷爽利,笔力送至撇之锋端,体现出飘逸与质朴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之美。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024 Vol.148
TO CULTURAL RELICS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邵常铭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张玄墓志》是诸多北魏墓志中风格独树一帜的碑帖。它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风格在诸多北魏墓志中鹤立鸡 群,堪称墓志书法之精品,自面世以来它就被众多文人、书家所推重。文章以先鉴后赏的方式,对其志石的出土和拓片的 流传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对此志的艺术之美进行了赏析。
资讯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日前在经过最后数个周期的纯水浸泡后宁波小白礁i号船体构件浸泡液的电导率趋于稳定这标志着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的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脱硫脱盐的处理取得重要进展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何绍基以后,《张玄墓志》拓本流传到秦文锦手中。 秦文锦(1870—1938),字炯孙,江苏无锡人,1904年在 上海创办了艺苑真赏社(上海古籍书店的前身),出版了 一系列碑联集拓、联拓大观、珠联璧合等上百种字帖,影 响甚大,其中就包括《张玄墓志》。
2 艺术赏析
《张玄墓志》是北朝墓志的代表作,拓本自问世 以来就饱受称赞。何绍基评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 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 者。”[6]碑学大家包世臣赞道:“此帖骏利如《隽修 罗》、圆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 《敬显隽》。”[7]惜此志现仅存孤拓剪裱本,但依据相关 文献,其原章法应为二十行,行二十字。现笔者从章法、 字法、笔法与笔意这几个方面来对此拓本进行赏析。
1 志石及拓本的流传
1.1 志石所在 《张玄墓志》刻于普泰元年(531)十月,志石早
佚,书者、刻者无考,现仅存原拓剪裱本一册。对于志石 的出土情况,原文中称“岁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 葬于蒲阪城东原之上”[1]。依据志文可知张玄葬地为蒲阪 城东原,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推测志石应在此地 出土。又有刘东平、段志凌先生依据志文线索,到山西永 济城东原实地踏勘,得出“志石出土于此无可非议”,但 出土时间、志石的去向等问题目前尚未能解决,期待更多 新资料的发掘。 1.2 拓本的鉴藏与题跋

书法教学中对《张黑女墓志》怎样临习的实践与探索(论文资料)

书法教学中对《张黑女墓志》怎样临习的实践与探索(论文资料)

书法教学中对《张黑女墓志》怎样临习的实践与探索在我国书法史上,魏碑书体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恰似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灿烂无比,光彩夺目。

《张黑女墓志》是魏碑书体的著世名刻之一,形成于南北朝文化的融合和受中原文化的薰陶,楷书技法才渐臻完美,从自由走向规范,从而具备一种正规的文化意识。

宗碑的人临《张黑女墓志》,主宗其法,追求终生,猎取其气息,自成其面目。

或以此碑的必备之源、必经之路,上溯方圆之极。

宗贴的人也多涉足于它,从中吸取营养,完美自我也。

《张黑女墓志》全称是《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清代康熙年间,为避皇帝玄烨讳,易玄以字,故又称《张黑女墓志》,该碑文记其生前功德。

北魏晋元年(公元531年)十月刻。

志十二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仅有一明拓剪裱本行世。

剪裱十二面,面四行,行八字,共计三百六十七字。

今藏于上海博物馆。

由于原石未知何时何地出土,又少见著述,存世只有剪裱孤本也,何以其书史上就更为扑朔迷离,弥足珍贵。

古人令人倾《张黑女墓志》在北碑中品格独具,约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用笔精密轻灵北碑主雄强。

雄强一般表现为线条的粗实浑劲,沉着涩动,起讫与中段的起伏不大,即以按笔为主,按中少提,如《张猛龙碑》《嵩高灵庙碑》等名刻均是。

《龙门造像》一类的刻石,虽入笔尖处已见用笔精密的趋势,但笔路仍按多提少。

而《张黑女墓志》用笔轻灵,在众多北碑刻石中卓然鹤立。

倘若我们事先并不知其刻于北魏,恐怕极易与隋唐以后的书风相混淆也。

该志的用笔特征,主要体现在用锋、使转、侧笔三个方面。

(1)用锋:善用锋是南帖的优势。

《张黑女墓志》北碑南相的直观因素在于其笔画的入处和出处都体现了用锋的细腻精密。

如许多横画露笔尖入,一些撇画、竖笔缓和尖出。

此外,有些笔画中提明显,线迹虽细,但不缺乏力感,陡然使点画增加了灵动与生气也。

如“之”字横挑按而轻提,转笔重按后又提起带撇,捺画又出现中段轻轻提过(2)使转:大多数北碑使转用笔多重滞,或方角折锋,或转笔睹过,皆以实为主。

张玄墓志为什么难学?

张玄墓志为什么难学?

张玄墓志为什么难学?编者按:历来书家对张玄墓志推崇备至,多褒扬无贬议,久临慕微收效,又欲摆不能,终不见有似帖者。

张玄墓志为什么这样难学,其难点一定有关键的秘密所在,现通过下文剖析,揭开点滴张玄墓志书法秘密,供大家批评。

一、中锋力运书是手工技巧性的具象的墨迹的显示。

做到笔画两边光毛一个样,必须中锋行笔,只有笔杆垂直才能做到笔笔中锋。

沙孟海执笔不直,曾注意观察古代人物故事画中所绘写字执笔方式,作为古人斜执笔杆的证据,作证各图执笔,无疑都是斜的,以证明自己执笔正确,但见其雄强笔法的收笔处,似嫌笔锋未到位。

苏东坡“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仍感缺提笔之中实,笔锋不在中间行走。

笔者经久临写黑女,逐渐觉得笔越直,锋越中,越有味。

側锋是中锋用笔使转的必然,绝无单独的技法可论。

究其原因,笔杆直矣。

《张玄墓志》的神气、意韵、真拙艺术在每一点画的边缘和起首结尾角落的微细处。

古人作书以势为主,通势者,书道尽矣,书道尽则通神,通神即为现势。

论到底,书法的真谛是跌宕,跌宕,提按也。

提按必须中锋。

《张玄墓志》跌宕的中锋笔势为我们建树了书法艺术上的极则。

康有为说“《张黑女碑》如骏马越涧,偏面骄嘶。

”他把骏马纵越溪涧偏面骄傲嘶鸣的状态,构勒成影印,叠加于竖画的头部,看到了竖画的头部由略向右上斜势的平点笔势构成,十分相象骏马纵越溪涧偏面骄傲嘶鸣的状态。

参看下面一些列字,竖画的头部,均可体味得到偏面骄嘶状。

张玄墓志字形虽小,字格为2.4厘米,从字矩每行20字计,石碑的纵向以达55厘米,该石如平放,超过了手肘长度,要书写舒展的平捺、变化多端的长横、偏面娇嘶的头部,用枕腕的办法不可能了,书者必然悬臂。

该石如竖放或斜放,更得悬臂。

悬臂写小字,何等功力。

难怪后人不能企及前贤之韵味。

书要力运,早在汉代蔡邕就有九势中说,唐代的孙过庭却褪说“非力运之能成”,现代书家更提大力士不可能成为书法家。

我认为书要臂肘力运,特别需要肘部肌肉暴勒涨紧。

《张玄墓志》临摹解析

《张玄墓志》临摹解析

刚健秀润的《张玄墓志》孔研北魏普泰元年(531)刻石的《张玄墓志》,遒厚精古,精美中透出质朴。

临习中要准确的把握其风格首先要了解其书风的形成与历史原因,再求技法层面上的深入。

南北朝时期,南朝经济发达,承袭二王笔法,自觉追求个性解放,以文人流派书法为主;北朝经济文化落后,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鲜卑族汉化政策,吸收南朝的文化。

书法上便吸收南方成熟的楷书法则,同时在自身楷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加上当时刻工的用刀习惯,从而形成了刚健中不乏秀润的风格特征,逐渐由早期的古拙奇肆走向浑厚遒美,由用笔张扬、结字奇险放纵向平淡工整转化,《张玄墓志》即是这一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张玄》的用笔特征,主要体现在用锋、使转、轻重变化和行草笔势诸方面。

一.用锋:善用锋是南贴的优势,南北的融合使《张玄》也体现了用锋的细腻精密。

如笔画的起笔有尖入显锋芒,也有逆入的含蓄;撇画、捺画有缓和尖出,也有蓄势待出。

长笔画的中锋与短笔画的侧锋相互交错,将方切利落和中含饱满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统一于线条的运行中,充分显示了此碑用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使转:《张玄》的使转空灵含蓄,有方角折锋如“民”字,也有轻提换锋;有顺势转锋如“羽”字,折而后按如“草”字,也有形断气连如“朝”字等等,并伴有线条弧度的相应变化,使线条顿生活力。

三.轻重变化的对比使得《张玄》用笔的轻灵在众多北碑刻石中卓然鹤立。

如“其”字,左竖是先重后轻,右竖是起收笔略重中间提细;下面的长横是起笔轻,行笔略细,收笔加重,变化十分丰富。

再如“翼”字,笔画繁多,唯有多变的用笔才能处理得如此的疏朗。

四.行草笔势:映带牵丝是在行书中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笔的末笔与下一笔的起笔处所带出的部分,是点画与点画在空中的呼应顾盼落实在纸上,情趣盎然。

多出现在点与点的相连,如“然”字等;也有地道的行书笔势,如第6页“何”字的口部、第11页“無”字的写法等等。

“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好的真书,应具有行草的笔势,此志真是如此。

古朴高雅--石传良临张玄墓志铭

古朴高雅--石传良临张玄墓志铭

古朴高雅--石传良临张玄墓志铭
《张玄墓志铭》简介
《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

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

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

原石久佚不存。

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

出土地不详。

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铭》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

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好评。

何绍基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著。

此志书法精美,刻工亦佳。

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古质典雅。

用笔方圆结合,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文尔雅。

何绍基在题跋中由衷赞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原拓本今藏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即为孤本,其余拓本只能是重刻本,均未体现原拓神采。

今人眼福,可从精印印刷品中得睹拓本全貌。

感悟《张玄墓志》

感悟《张玄墓志》

感悟《张玄墓志》
齐观闪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28
【摘要】《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因墓主张玄字黑女,故又名《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五百三十一年),原石久失,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装裱本而闻世,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总页数】1页(P167)
【作者】齐观闪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论南北书风的相互影响——从《张玄墓志》谈起 [J], 唐荣
2.《张玄墓志》艺术特色赏析 [J], 王晶
3.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J], 邵常铭
4.浅谈《张玄墓志》艺术背景分析 [J], 张睿
5.浅谈《张玄墓志》艺术背景分析 [J], 张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张玄墓志》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学书体悟

论《张玄墓志》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学书体悟

论《张玄墓志》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学书体悟f ㈣螋糁目录中文摘要一 一一 —-—-———-—-—·—·———————————————-———————————————-—-——2英文摘要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3.L 上..--刚吾一一一4第一章《张玄墓志》相关资料的记载与传播第——节《张玄墓志》简介一一一 ~~一 一一一6 第二节 《张玄墓志》出土及流传情况 6 第二二章 《张玄墓志》书法艺术特色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7第一节《张玄墓志》的用笔特征第二二节《张玄墓志》的结体特征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8第三节 《张玄墓志》的章法特征9 第三章《张玄墓志》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一~一 一一1O第一节 北魏的“汉化”对书法的影晌一一 1 0 第二节 j 匕魏平城时期流行书体的特点一 一一一一一一1 1 第三节 北魏洛阳时期流行书体的特点一一一~ 1 2第四节北魏时期南方书风对北碑的影响一一~一一一一1 3第四章 《张玄墓志》的学书体悟一一一一 一 一14第——节 《张玄墓志》的审美价值一一 ~一 一一1 4第二节《张玄墓志》的临创心得结语一 一一一 一1 8 参考文南£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 1 9致询j ~一一一万方数据中圄美术学院.书法系.赵海刚.论《张玄墓志》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及书学体悟摘要《张玄墓志》是魏碑中的精品,其风格独树一帜。

它属于楷书的范畴,但是又区别于南朝以后的楷书。

它的诞生有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几十年中,魏碑的数量急增,也呈现出了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的高峰。

本文对《张玄墓志》的相关资料的记载与传播作一个梳理,并简单分析其书法艺术特征,重点对其书风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北魏时期的汉化对书法的作用和影响、平城和洛阳两个时期的书法字体特征以及当时南朝书法对北魏书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对《张玄墓志》的认识从表面的风格特征深入到其内在的成因,并再结合本人学习《张玄墓志》的经历谈从中得到的学书启示。

《张玄墓志》的临摹与创作

《张玄墓志》的临摹与创作

《张玄墓志》的临摹与创作---------------------------------------------------------------最新资料推荐------------------------------------------------------ 《张玄墓志》的临摹与创作遒厚精古峻宕多姿《张玄墓志》的临摹与创作刘成《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讳,称为《张黑女墓志》。

此石己佚,传世孤本为清代何绍基所藏明拓本,现存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醇厚古雅、风流跌宕,端凝严谨。

其用笔方圆兼备,笔毫提按自如、活脱,笔既能按得下去,又善于提得起来,峻利、潇洒、雄健、秀逸无不具备,峻宕朴茂,变化极为丰富。

其结体扁方,横向取势,寓拙于巧。

其书法峻严朴茂,骏利疏朗;总体法度严谨而出之轻松,仪态万千又能调和统一;用笔干净明快。

以其用笔、结字、韵致的独到之处而别开生面,一改北碑用笔多失之僵硬、板直,在北碑诸品中独树一帜。

其风神既表现了北碑雄风,又蕴南书温雅,既有北碑神韵,又有唐楷法度,是学书者由唐楷到北碑过渡、良好嫁接的最佳范本。

《张玄墓志》书刻俱佳,在北朝墓志中殊为难得,是北碑楷书的代表作。

临习要点:1、用笔以中锋为主,巧用侧锋。

主笔、长横、长竖、长撇、长捺多用中锋,入笔、短撇、横勾、1 / 3方折多侧锋,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捺角含篆隶遗意。

不少用笔有行书笔意,使结体有动势。

2、此志临习宜用狼豪,笔宜小不宜大。

临习时,要强化腕力,翻转得益,使线条厚重、干净明快。

3、《张玄墓志》笔画精巧别致,不失变化之妙,且用笔收敛、含蓄有力、刚柔相济。

其出锋短小,如君子藏器,宜含而不露,寓柔于刚,寓拙于巧。

在轻重、奇正、刚柔、长短、粗细、虚实、含露、顺逆等方而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笔笔精到,达到了形扁势沉、貌拙实巧、遒厚精古、形神兼备。

骏利而圆浑、雄悍而清丽是此墓志的用笔特色。

4、字形宜扁,有蹲伏蓄发之势,上下收敛、左右开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作者:————————————————————————————————日期: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黑女墓志》(图1),惜书,刻下北魏普泰元年(531)十月,共20行,满行20字,计367字。

墓志文的作者和书者均无从考证,原石已不复存在,出土地也不详。

据志文称“葬于蒲坂城”,即今山西永济境内。

清道光五年(1825)春,何绍基于山东济南历下书市购此旧拓本,故传世只此一孤本,以纸墨考其年代似是明代拓本。

此本有清初王?_、鲁珍跋,民国年间曾为阎锡山、秦文锦所得,现存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于一体,北碑南貌,艺术水平较高,代表着北魏墓志书法的最高成就,堪称北魏碑书之极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体系第十三》《十六宗第十六》《碑评第十八》中分别对此碑有“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张玄》为质峻编宕之宗”“《张黑女碑》如骇马越涧,偏而骄嘶”等赞誉。

何绍基对此碑独爱有加,临摹不辍,并题跋云:“化蒙分入惜,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东洲草堂文钞》卷九《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
《张玄墓志》的点画具有厚度,刚柔相济,生动飘逸,用笔轻灵婉畅,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或尖起圆收,横势
斜势比较多变,极尽变化之能。

此墓志的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中锋用笔,浑厚圆润;侧锋用笔,意在方俊挺拔。

中锋多用在长捺、长撇、长横中,而横钩、短撇和转折多用侧锋笔法表现,形成了刚中带柔的独有风格。

此志用笔,锋利与圆润兼备,圆方互换,互为起收,其长捺一波三折豪迈如人生,许多用笔处有行书之意,动态十足,形神俱有。

行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线质极好。

横画干净利索、刚劲秀润;竖画挺而不僵,略有弧度;撇画如梳掠发,飘逸、锋利;捺画沉着痛快,豪迈多姿;钩画果断、饱满,自然而有棱角。

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张玄墓志》中找到相关例字进行说明。

如“普”“泰”“元”“年”等字的横画用笔最为易见,横画几乎都以“左尖横”的样式出现在平势、仰势画中,“下俯横”虽只偶尔一现,但起笔仍然是率直、劲健的。

竖画和撇的写法虽有异于横,但落笔的锋势依然如故。

所不同的是,在笔锋筑定之后即出现急转直下。

这种由横向朝纵斜向的突变,确有出乎意料的奇趣,但又是书写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如“中”“书”“侍”“郎”四字展现出竖画的神韵。

从“君““作”“泰““元”等字中,可以看出撇画的多姿。

至于“高峰坠石”股的点与强劲有力的折、钩,则可以从“纯”“光”“高”“照”四字中得窥端倪。

此外,用笔上有以行人楷和借隶入楷的特点,使其点画既灵动义有占意,如“也”“君”“为”“然”等字。

清包世臣跋《张玄墓志》云:“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
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张猛龙》,静密如《敬显隽》。

”也就是说,骏利、圆折、疏朗、静密,《张玄墓志》部兼而有之。

我们若用邓石如的“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论,来描述《张玄墓志》的结体和书风,也是切乎实际的。

《张玄墓志》的章法属于行密字疏型,有钟繇小楷《荐季直表》章法的韵味。

字形横势舒展,章法布白疏朗旷远。

《张玄慕志》的结体比较宽而取横势,外部松活内部紧凑,行笔流畅高雅自然。

承袭了汉隶的体态,字形大多扁方,但又非一味扁方,
而是随字赋形,自然和谐,这是其独到之处。

如果具体区分每一个字,有的虽扁一些,有的却又趋长,总体来看,不长不短。

它之所以给人以“横势”之感,是在笔画上的作态。

最明显的是捺画,无论长短,都尽可能做平捺。

有的短捺,如“良”“环”等字,则“减捺”以点代之。

纵戈取“柔势”的结果,也增加了“横势”之趣。

这种“横势”体态的形成,也表现于点、横和钩等笔画之中。

如“然”字四点,作三连点,几乎成了“波横”。

这样使笔画突破常规,让结体呈“横势”,正是书者匠心所在。

苏轼曾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问,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这段论书名言,是衡量一件书法作品不可忽视的标准。

统观古今书家,真书能够飘扬,小字能够宽绰有余,却也颇不容易。

《张玄墓志》的风神兼而有之,不但有北碑豪迈之风,而且蕴
有南帖俊秀清雅之感,可谓是北魏时期融碑体之大成之作。

从墓志中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魏碑书风的演变过程,而且能体会到拙中出巧、粗中含细的碑书风范,是南北书风趋于统一的先范,之后,隋唐楷书承袭了其温文尔雅的书风,增以严森法度的约束,而少了些许灵动。

我的楷书学习主要以《张玄墓志》为主,通过对此墓志的反复、认具临写,受益良多。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此墓志宽绰撕藉、风骨内敛、清俊秀美的神采,我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进行临习。

图2所示,是我用四块纸拼接起来用呈纵势的章法通临了《张玄墓志》拓片,并抄录了何绍基对此墓志的评价。

书法并不仅仅是一味的临摹,书法讲究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和谐。

《张玄墓志》集粗犷与娟秀、圆润与锋芒对抗元素于一体的融合,或许正是此墓志的敲大魅力之所在吧。

临习时,我尽量全面地抓住此件墓志的整体风格特点,并融合其他各种元素让两种本来对立的笔法和谐地统一在一件作品里。

《张玄墓志》笔法非常丰富,也为我的临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所谓见仁见智,中国书法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人手上就有了不同的论释。

我在临习《张玄墓志》时,尝试用接近于此墓志的笔法去临写,但我并没有一味地刻意追求字形的精准,而是根据我的手感及书写特性,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审美取舍。

首先,在笔法上,我采用的是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圆笔方笔兼备
而以圆笔为主。

在一个字中,主要笔画如长横、长竖、长撇、长捺以及各种点一般都是用中锋,而一些短撇和横钩的转折中,却采取切锋侧过的笔法。

在结体上,我突出字体扁方特点,注重重心平稳,空间匀称,点画呼应、参差变化。

字中有横有竖时,横长竖短。

多横多竖并列时,横画之间的间距较小,而竖画之间的间距较大。

写撇画部尽量横向舒展,基调上保持统一,用笔法的丰富来追求结体统一中的变化。

从我的临习作品来看,我的临作通篇力求形神兼备,临习已能够“形似”于原作,并能呈现出此墓志的些许神韵,然灵动厚重方面尚有些许遗憾。

临摹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对于如何从临习转化为创作,我积极地进行了思考,并尝试用《张玄墓志》笔意进行了书法创作(图3)。

经过大量的书写实践,我认为在以《张玄墓志》的笔意创作书法作品时,字少的作品应求其纯厚,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其大气,而字多的作品应重在娟秀灵动之感。


《张玄墓志》是北魏晚期的精美之作,不论是运笔,还是结体,均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它把无关点画本质的繁复过程抛出画外,把朴料纯粹的东西凝聚画中,所用的笔法更是丰富,既有隶书的纯厚圆滑给人高雅尊贵之感,又有行书笔意的锋芒暗藏灵动秀美之性。

在今后的书法学习过程中,我将
继续临习此帖,以期创作出更具内涵、更加丰富、更加耐人寻味的楷书作品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