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ppt课件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天 天 年 但 刑 狱 书 担 再 总 暴 地 的 前 大 于 因 富❖《汉司司。。)任热之、影认人约有汉此一34512三马马太出。,心,上响识有在感史二不、、、、、、年少年迁迁始狱中他,“层了,重染记5青为遭伟 家司3(篇,家元后书感更李社他使大力4》岁年太遇大庭马8前章司贫年担令到加陵会的他突。是岁的时史“的环迁渗9马无(任的万发之的人在破在。时期令李时境的9透迁以前中职分愤祸冷生社。他年依候的陵代的生着因 自 书 位 耻 著 ” 酷 态 会9忍)当 ,漫之熏平6他替 赎 令 比 辱 书 使 和 度 历辱,时 基年游祸陶对李 , ( 太 。 , 他 法 , 史含李之 本)经”自交 把 吏陵 相 史 于 亲 对 问愤陵律 完,历己游 他 的辩 当 令 是 身 社 题的出, 成时不莫 的 残解 于 高 对 体 会 的心击犯 了年幸救 精 忍遭 皇 , 朝 验 、 认境匈罪5《0遭, 力 ,受 帝 但 廷 到 历 识中奴可史岁遇竟投从宫的是的武史上完被以记,的蒙入而刑近由政帝有,成俘金》遇隐受到极,旁宦事的了较的投抵。赦痛宫了大时秘官不残新之,降,由出,。 《史记》的写作中去。
--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其❖ 父一司、马司谈马迁是的一生个平著名学者,学识广了解汉初 学术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对阴阳、儒、墨、名、 法五2、家家都庭有环所境肯的定熏也陶有所批评,惟独对“清静无 为接的”影的响道。家悠思久想的作史了官完文全化传的统肯定。对司马迁有直
❖ 一、司马迁的生平
1、伟大的时代
司马2氏、世家典庭周环史境。的…熏…陶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 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秦者错……错 孙蕲……蕲悠孙久昌的…史…官昌文生化毋传怿统……毋怿生喜……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 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 家之要指…… (《汉书•司马迁传》)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篇一: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散文是汉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
这时,散文的应用范围更广了,文学性也更强了,作家作品的数量都超过了汉代。
史传散文出现了令、叙、诔、传、碑等各种形式;政论散文虽不及汉代多,但表、章、奏、议、论、说等,分别更加细密。
记事散文发展为多篇成卷;抒情议理散文仅以书信名目出现的,就有书、笺、札、帖、启等文章。
此外,这时期又出现了山水地理游记散文,它们以序、记、书、志、铭、注等名目问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发展的新形式。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成因。
首先是叙事言情的书信和记叙游览山川景胜的文章大兴。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恐怖,文人多远离政治斗争漩涡。
或隐居谈玄,或寄情山水,私议于友朋之间,啸傲在长林丰草。
因此,描绘山川形胜成为寄兴所在,文人把议政兴怀抒泻于私人书信之中。
其次,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家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一些历史著作减少了具体历史事件的形象记叙,文、史逐渐分家,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处,成为文学传记。
其三,受辞赋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散文呈现出严重的骈俪化倾向。
语言追求对偶排比,词藻讲求妍华,更有声律亦追求精工者,于是形成了骈体。
其四,受抒情诗赋影响,散文的抒情成分增多。
或谈风云月露,或记山石花草,或叙深交旧情,或论古今人物,文章都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散文的骈俪化是一种文风倾向,由于文人竞相追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的产生和发展,除与当时文风有关外,汉字的独体表意单音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追求语言对仗、声律精工。
一篇文章之中大量用典,辞藻修饰得非常华丽。
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影响所及于后世各代。
第二节建安散文家曹操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没有专门进行文学散文创作。
但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教、令、书、表,这些文章都鲜明地表现出时代特色与作家个性。
曹操文章思想通脱,言语坦率自然,多“勤勤恳恳叙心腹”,具有清峻明快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 建安散文
所谓藻饰渐繁是指由曹丕、曹植开文采斐然,
“盛藻”(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评曹植) “如春葩”(曹植《前录自序》)的风气之 先,以及陈琳、阮瑀、繁钦、吴质、应璩等 人重文采、多排偶(句式工丽),广引事典 (用事密集)的文章特色。这一特色与其各 具特征的“辞清志显”相结合,形成了鲜明
第二节 正始散文
一、阮籍与《大人先生传》
二、嵇康与《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嵇康是魏晋之际最著名的论说文作家,思想新颖, 嵇康、山涛同为“竹林七贤”。后来“甘心韬晦, 好标异说,说理缜密而透彻。主要作品有《声 不求闻达”的山涛作了司马氏政权的新贵。山 无哀乐论》、《管蔡论》、《难自然好学论》 涛还向司马氏荐举嵇康出仕。此事触怒了嵇康, 等。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更具有文学色彩。 于是就给山涛写了这封公开表示绝交的信。
第一节 建安散文
一、曹氏父子
(一)曹操与《让县自明本志令》 文章以叙写心腹口气写出,质朴、率直、 全文分两部分: 娓娓动听,但又很有气势 代表作:《让县自命本志令》 记事:回顾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记叙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明志:反复表白自己对朝廷的忠心,陈述 不能交出兵权的苦衷。
第一节 建安散文
第一节 建安散文
建安散文的特点:“气爽才丽” (刘勰《文心
雕龙· 乐府》评魏之三祖语)。显示了由“辞 清志显”(《文心雕龙· 章表》)到藻饰渐繁 的趋势,预示着美文的发展。
第一节 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散文
所谓辞清志显,就是语言简约、率真、无忌, 不拘陈规旧格,摆脱了汉代散文大量引经据 典的陋习,敢于坦露作者的真情实感,有强 烈的个性特点。
第一节 建安散文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文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史传散文·《史记》
• 《史记》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取得了突出的成 就。在人物描写方面,《史记》大量运用适合人物心理特 征和社会特征的个性化语言;它的语言通俗、传神,富于 抒情色彩。 • 《史记》的史学精神及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又 巨大的。古代正史体例,由《史记》而确立,司马迁的史 学精神,为后代史学家所效法学习。唐宋以来的文章,几 乎奉《史记》为圭臬;从六朝志人、志怪到唐宋传奇、宋 元讲史、明清长短篇小说,无不采用纪传体结构;古代戏 曲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其取材也往往得之《史记》… “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对《史记》的评价,确是 精辟的概括。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
• 李广是西汉的名将,他一生和匈奴进行过大小七十多次战 斗,立下了辉煌的战功,但并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封赏, 最后还落得个被迫自杀的下场,其子孙也都相继被害。作 者在此传中,刻画了李广英勇善战、沉着忠厚、爱抚士卒、 正直廉洁的英雄将领形象,对于他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 的同情,对于朝廷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也深表不满。全 文可分为五大段:一,写李广的智勇无双以及早年的战功; 二,通过生活细节写李广待人接物的情形和超群出众的射 箭技术;三,写李广一生未得大展其志,终于自杀而死; 四,叙述李广子、孙的结局;五,作者专就李广虽不擅于 辞令但能得士卒之心这一特点加以称颂。
• 《史记》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 30《世家》、70《列传》5部分组成,计130篇, 50多万字,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3000多年间 史事。《本纪》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重 大事件和帝王本人的事迹;《表》把错综复杂的 史实用简明的表格谱列出来;《书》分别记载礼 乐、经济、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世家》 主要记载诸侯、王的史事;《列传》主要记载官 吏、名人以及一部分下层社会的人物。
史传散文_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汉之初,天下大乱,英雄并起,豪杰竞逐。
有项羽、刘邦者,各据一方,争雄天下。
而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各以其智勇,辅佐汉王,终成帝业。
萧何,字子房,沛人也。
为人宽厚,仁爱为本,善谋略,智勇双全。
初,何与刘邦同里,相善。
及楚汉相争,何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其破项籍,定三秦。
及刘邦即位,封何为相国,位极人臣。
何虽位高权重,然不骄不躁,勤政爱民,为汉朝初立,立下汗马功劳。
张良,字子房,韩人也。
少时丧父,家道中落。
及长,博学多才,尤善兵法。
初,良为韩王,出谋划策,欲报韩仇。
后遇刘邦,遂弃韩归汉,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其破项籍,定天下。
刘邦即位,封良为留侯,位至三公。
良虽富贵,然谦虚谨慎,深得人心。
韩信,字信,淮阴人也。
少时家贫,受人欺凌。
后投刘邦,初不受重用,后因刘邦得张良之助,始见重用。
韩信才智过人,善于用兵,屡建奇功。
刘邦即位,封韩信为齐王,后封楚王。
韩信虽封王,然谦虚有礼,不骄不躁,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
汉初三杰,各以其才智,辅佐汉王,终成帝业。
萧何为相国,张良为留侯,韩信为楚王,三人同心协力,共同辅佐汉王,使汉朝得以繁荣昌盛。
后世称之曰:“汉初三杰,功盖天下。
”【译文】在汉朝初年,天下大乱,英雄并起,豪杰争逐。
有项羽、刘邦者,各据一方,争雄天下。
而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各以其智勇,辅佐汉王,终成帝业。
萧何,字子房,沛人也。
为人宽厚,仁爱为本,善谋略,智勇双全。
起初,萧何与刘邦同乡,关系亲密。
及至楚汉相争,萧何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其击败项羽,平定三秦。
刘邦即位后,封萧为何为相国,位至人臣。
萧何虽位高权重,但并不骄横,勤政爱民,为汉朝初立,立下赫赫战功。
张良,字子房,韩人也。
少年丧父,家道中落。
长大后,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兵法。
起初,张良为韩王,出谋划策,意图报复韩国之仇。
后来遇到刘邦,便弃韩归汉,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其击败项羽,统一天下。
刘邦即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位至三公。
张良虽富贵,但谦虚谨慎,深受人心。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填空:㈠汉代散文史传散文,《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西汉贾谊),《论贵粟梳》(西汉晁错),《新语》(西汉陆贾)。
东汉政论散文:包括王充《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王符《潜夫论》愤世嫉俗之作,对当代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仲长统《昌言》碑文游记: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马第伯《封禅仪记》(现今见到的最早游记)。
书信体散文: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仁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抒情散文,叙事说理散文)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㈡汉赋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骚体赋,高祖初到汉武帝初,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第二,汉大赋,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答客难》王褒《洞萧赋》杨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第三,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述行赋:刘歆《遂初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东汉)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西汉)扬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他的《蜀都赋》是后世京都赋之先声。
司马迁生平:壮岁漫游;泣受父命;李陵之祸;发愤著书《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帝王史),十表(诸侯史),八书(专门史),三十世家(贵族史),七十列传(人物传记,最有文学价值)共130篇。
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本纪,世家,列传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 有平民 ? 成功者 ? 失败者 ? 刚烈的英雄 ? 无耻的小人 ? 各种人物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司马迁不以正统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取向来选择和 判断历史人物。
? 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将关注的目 光投向那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杰出才华的人物。挑 战暴政的戍卒,声震人主的游侠,视死如归的刺客, 运筹帷幄的书生,富可敌国的寡妇,为情私奔的女 子,悲歌慷慨的英雄,仁而下士的贵族,急人所难 的公子……这些非凡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为 精彩的部分,充满古典文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 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 现于他的笔下。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史记》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 ①《史记》的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通过描写历史人 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生存方式及生存困境。这些 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 《史记》的写作还具有抒发自我情怀的目的: ?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2、《史记》的史学价值
?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传散文名词解释
史传散文名词解释
史传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史传的形式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同时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史传:指在文学作品中以记载历史事实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形式,通过叙述历史人物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
2. 散文:是一种自由散漫的写作形式,以散逸的行文风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不像诗歌和戏剧那样需要遵守特定的形式结构。
3. 人物形象塑造:在史传散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的行为表现来展现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4. 情感表达:史传散文在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的同时,注重对人物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让读者感同身受,与人物产生共鸣。
总之,史传散文通过记载历史事实、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来呈现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历史事件,以此作为文学的表达方式。
高中史传散文3篇
高中史传散文:大话历史断渠有成因,南江有由来。
喜欢南江,就想了解它的出生,了解它的生活,了解它的历史。
可在我脑海里的南江,除了优美壮丽,美不胜收之外,也只剩下地名的由来,这让我烦恼不已。
从难江到集州,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带着疑问向一位教历史的朋友请教,他却说自己才疏学浅,向我推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教授。
朋友对教授推崇备至,说教授退休后不喜打扰,但对求知者还算通融,朋友打电话帮我约好,让我独自前往拜访。
教授很慈祥,带我进了他的书房。
书房不大,藏书不多,我对教授的能力有些许怀疑。
教授像是看出了我的想法,告诉我他的书都送给了需要的人,书的归宿应该是饥饿的头脑,而不是虚荣的装饰。
带着惭愧我虚心向教授求教:从难江到集州,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历史?教授问我:“你是想知道这一段历史呢,还是想知道这一段历史事件?”我有些疑惑,知道历史事件不就知道整个历史了吗?教授摇摇头,“事件不是历史,单从事件也看不到历史。
如果历史是一篇文章,事件也只是情节。
”我说知道情节总能知道文章的大概了吧。
教授问:“你在街上被人揍了,能看出什么?”我随口回答,这得看别人为何要揍我。
教授哈哈大笑:“搞清事件的前前后后,就能成为历史了。
”教授又问我:“历史是什么?”我想说历史就是事件的前前后后,想想又不妥,历史是书上定义的历史吗?显然也不是。
教授见我迟迟不答,便问:“历史是镜子吗?”我有些懂了,问:“如果历史是镜子,镜子碎了怎么办?”“为什么会碎?”教授问。
“不小心打碎了。
”我答。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不慎碎了镜子?”“愤怒时摔碎了出气。
”“若李世民为了泄气,也就不会有贞观之盛。
”“和人起了冲突,被人摔碎了。
”“为何不摔别的,偏要摔你的镜子?”我无以回答,原来这面镜子不能碎,碎了也买不到,历史也不能碎,碎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从集州到难江,这段历史你清楚了吗?”教授问我。
我赶紧摇头,看来我的悟性并不高。
“那你又了解多少?”他问我。
我从难江县名字的由来说起,不想教授却打断我的话,“历史只不过是个东西,叫什么名字都可以。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班固和《汉书》
3 文章风格上具有三方面的不同: (1)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其文 章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 却重于尔雅之文,多收录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 (2)语言不同。《史记》多以当时之语释古 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而《汉书》 好用古字,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后汉范 晔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反 映了这种差别。
《吴越春秋》简介
一、《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 《 吴越春秋》 的作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东汉明帝、章帝时的学者。年轻时曾为 县吏,后止于厮役。当时盛行今文经学的“韩诗学”, 赵晔一心向学,并从习《韩诗》的名师杜抚在资中学习。 除撰写《吴越春秋》之外,还著过《诗细历神渊》等, 东汉文学家蔡邕读到《诗细》时“以为长于《论 衡》” 。 赵晔写作《吴越春秋》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东汉 距春秋的时期不过500年,资料的散佚有限;二是他的 家乡在越国国都所在地,口头传说、遗文逸事等容易收 集;三是他个人才学很高,是儒家学说的真实奉行者。 四是家庭经济上与精神上的支持,使他能在资中读书 20年,并且一生从事著述。
《吴越春秋》简介
四、《吴越春秋》的版本情况 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3 年),会稽徐天祜音注本,万历十四年丙戊 ( 1586年) 冯念祖的刊本及之后的多种刊本, 均是元大德刊本的翻刻本。《四部丛刊》、 《四部备要》、《汉魏丛书》 等均收有本书, 说明颇受历代重视。
《吴越春秋》简介
五、《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 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 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 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了许 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 食二事,《史 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 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曰: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这是记载伍子胥的 家人皆为楚王所诛,伍子胥由楚国逃至吴国途中所发生的 事。由于疾病严重,他只能中途而止半道而废,以讨饭为 生。
先秦史传散文
先秦史传散文先秦散文指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研究发现,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源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成为中国散文的源头。
一、先秦散文的分类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主要记述古代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政治争论,也叫先秦史传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以论说为主,主要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及《韩非子》等。
二、先秦史传散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主要成就:第一阶段:从殷商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简略记载夏商及春秋时代的历史与人物。
《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一般不适合普通读者学习。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
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叙事,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内容祥赡,富于文采。
《左传》记载有春秋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它的文学价值在于其语言简练、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古代各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政治争论和外交事件。
它的文学价值在于其语言简练、生动,描写人物形象鲜明,同时也记录了许多古代的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
第三阶段:是指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史传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记录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它的文学价值在于其语言优美、流畅,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三、先秦史传散文的地位先秦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
(吐血整理)古代文学史散文艺术特色发展线索
古代文学史——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一、史传散文《尚书》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
《春秋》记事很简略,一件事往往只用一两句话来记录,但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曲折的笔法表明作者的爱憎和褒贬,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记事过于简略,未能全面反映春秋时代的社会生活,质木无文。
从总体上看,《国语》质朴平实,但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有的篇章亦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较浓的文学色彩。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成熟。
《战国策》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风格,体现出战国策士们纵横捭阖、剧谈雄辩的纵横家气质。
二、诸子散文《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从文学的观点看来,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
《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使抽象的道理显而易见,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有雄辩色彩。
《庄子》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
形象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
谐趣、讥讽。
《荀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说理文中少用寓言而长于比喻,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韩非子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
韩非子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语言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秦汉散文一、秦代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中国散文发展简史
中国散文发展史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10本汉代史传散文
• “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镇之,诸 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 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谓 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 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 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濞顿首曰:“不敢。”《吴王濞列传》。 • 参看《史记》之《历书》、《天官书》、 《封禅书》,以及《日者列传》、《龟 策列传》
《史记》创作条件
• 20岁南游江淮,北至齐鲁,复转而南游, 过梁、楚以归;任太史令后数从武帝出 游,参加国家盛典,奉命出使西南夷。 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 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 解。 • 50岁时,遇大赦出狱,做中书令。感到 万分耻辱。更加发愤著书,大约在53岁 的时候,基本完成了《史记》。
叙事成就
• 3,多样的叙事手法。叙述复杂事 件亦条理分明。大场面 • 4,精妙的剪裁,情节化,故事化 • 5,叙述详略得当(以人物形象为 核心) • 6,独特的互见法
二、《史记》写人艺术
• 1,共计各色人物4000多个,拓展了正 史记载人物的范围。 • 2,丰富多彩,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 得力于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把 握 • 选取人物一生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 事。蔺相如,李广
•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著史, 自名《太史公书》,又有称《太史公 记》、《太史公百三十篇》者。《汉 书》称《太史公书》。至汉灵帝建宁 年间(168—171)《汉故执金吾丞武 荣碑》、《熹平元年》(172)《东海 庙碑》有《史记》之称,是知汉末已 习称《史记》。
《史记》的体例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 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 的历史。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 8书、30世家、70列传5个部分组成,共 526500字。本纪是全书的纲领;世家列传 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表,是各个历 史时期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 补充。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还开创了史书 的论赞和序论的体例。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bai,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古代文学——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古代文学——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1、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2、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的感情。
3、秉笔直书的精神。
4、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形象生动的写实传统,其作品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二、先秦史传散文是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
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民族特征,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这正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征。
此外,其丰富的内容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
三、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一直受到唐宋以来古文家的推崇、学习。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的散文家的作品,有明显的《战国策》纵横家文风,
宋代的苏询、苏辙的散文,还有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 史传散文
《左传》本身的叙述语言,一方面继承了《春秋》
词约义丰的特点。 另一方面叙述语言又有着浅近、平实而富有表现力 的特征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 称《国策》,也称《短长书》。为当时纵横家 〔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 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 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 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下 至公元前221年。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 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 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 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 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 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 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 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甲骨文出现之后,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 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 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有 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史传散文即史传文,也有人称历史散文,主要有三 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
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上的特点:
1.善于刻画人物
《左传》的某些片断,采取了以某个 人物为中心而展开叙述的写法,突破了 编年体的局限。
如“僖公二十三年”用较大的篇幅追 叙晋公子重耳十九年的流亡生活,颇清 晰地勾勒出与《左传》均为编年体史 书,《春秋》为经,《左传》为传。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也是中国现存 先秦典籍中年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古老的记事散文,记事极为 简略,类似大事年表。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
《春秋》为五经之一,为五经作传的有左 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家。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史传散文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史籍相当丰富 《汉书·艺文志》: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一、《尚书》,是古老的记言史书。 1.体例:典、谟、贡、歌、誓、诰、
训、命、征、范。 2.部分:《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 3.内容: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春
秋以前有关政治的言论和史实。 4.特点:文字古奥,庄重典雅,诘屈聱牙
明代茅坤所说:“读游侠传记即欲轻生, 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 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力斗,读石建传即 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若此 者何哉?盖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故也, 而固非区区句字之激射者也。”(《茅鹿门 集》卷三)
五、《汉书》 上起汉高祖元年(前 206),下迄王莽地皇四年(23),记载西 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 断代史。
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 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是注重并善于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 或细节,以突出人物性格。
如《项羽本纪》的项羽
“巨鹿之战”写他诛宋义,夺兵权,率领楚 军破釜沉舟,勇敢善战。
“鸿门之宴”写他胸怀坦荡,粗豪天真,不 谙计谋,为自己的悲剧命运留下祸根。
四、《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 体通史。从黄帝到汉武帝,叙述了我国三 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 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是有关帝王的传记。因为帝 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为他们 写传而名之曰“本纪”,是显示天下本 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
三是善于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及 情态。
譬如项羽、刘邦,二人发迹之前都曾在观看秦始 皇出巡时发过感慨,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本纪》)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本纪》)声口全然不同。
项羽本为楚国贵族之后,其祖父项燕在抗秦中阵 亡,他对秦王朝统治天下既仇恨又不服,且他才气 过人,强悍爽直,故出言磊胆无忌。刘邦平民出身, 壮为小吏,“好酒及色”,有流氓无赖习气,自然 对帝王的豪华奢侈垂涎三尺。正如清人王鸣盛所辨 析:“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则津津然不胜其歆羡 矣。”
单传是一人一传,
如《李斯列传》; 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 活动,归到一个传内,
如《刺客列传》。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
事。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 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 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 诸方面内容。
2.语言的辩丽横肆。巧用比喻,善用寓言, 生动形象。博引史事,铺张扬厉,气势充沛。 运用古语、谚语、口语明畅通俗。
但就总体而言,由于体裁所限,以上 三书或偏重记事,或偏重记言,还没有 意识到把各个历史人物分别地加以完整 的描述,即没有意识到要写人物传记, 书中之写人,主要还是以众多历史人物 的群体行动去显现一系列历史事件,人 物性格的表现大多是零碎的、单调的。
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 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世家”是记载诸侯之事。这因诸侯 开国承家,子孙世袭,因此他们的传记 叫做世家。
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 化的宗主,儒学的创始人,故将之列入 “世家”。至于陈涉入世家,反映了作 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 种历史人物。
“垓下之围”写他在穷途末路之际,慷慨别 姬,勇敢突围,不肯忍辱偷生愧对江东父老, 从容自刎,至死锐气犹存。
二是借助互见法突出人物性格。
“互见法”: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表现这 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 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 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如《项羽本纪》突出的是项羽在推翻暴秦 及楚汉相争中显示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个性以 及最终的悲剧命运。篇中巨鹿之战、垓下之 围等即为此意图服务;对项羽的缺点和政治 军事上所犯的错误的批评则较少,或语焉不 详,或干脆不写,而是较多较详细地写在了 其他传记中。
《汉书》继承了司马迁创造的纪传体裁,
并在断限上改造为断代史,在名称上也略有 变更:改“书”为“志”,取消“世家”而 并入“传”。全书分十二帝纪、八表、十志、 七十传,共一百篇,计八十余万言。后来的 “正史”,大都效法《汉书》的断代为史, 以其体例为基准。
《国语》在叙事写人上逊于《左传》,但将某些 人物的言行予以比较集中的记述的趋势则比《左传》 表现得更为显著。
(二)《战国策》是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 臣、策士、纵横家思想及言行的书籍。
1. 人物形象的生动。表现了策士的“奇谋 异智”及其性格,并善于把人物的活动组织 成生动曲折的故事。个别篇章已初具独立成 篇的人物传记的规模。《冯谖客孟尝君》
2.长于战争描写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等。 注重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
三、《国语》与《战国策》都是国别体史书。其 作者大多是各国的史臣。
(一)《国语》记春秋各诸侯之事,侧重于记言
《国语》的文学价值:书中多记教诲之语,虽旨在 说教,但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晓畅;叙事清楚,井 然有序;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文史相 兼,其现实主义精神,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