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读后感.doc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心里真是颇有感触。
说起教育,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浩。
这小浩啊,整天就知道在课堂上捣乱,不是揪女同学的辫子,就是在老师背后做鬼脸,把老师们气得够呛。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正讲到关键的解题步骤。
突然,小浩在下面大声叫了起来:“老师,我知道啦!”这一嗓子,把全班同学都吓了一跳,老师也被打断了思路。
老师皱着眉头问他:“你知道什么啦?”小浩站起来,笑嘻嘻地说:“我知道您今天的衣服很漂亮!”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气得脸都红了。
后来,班主任找小浩谈了好几次话,可他还是老样子,一点儿也没改。
当时我们都觉得,这小浩啊,没救了!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学校组织了一次数学竞赛,我们都觉得小浩肯定不会参加,就算参加了也是去捣乱的。
没想到,小浩居然报名了。
比赛那天,小浩早早地来到了考场,看起来还挺认真的。
我们都在心里嘀咕:“这家伙,能行吗?”结果,成绩出来的时候,小浩居然拿了个三等奖!这可把我们都惊呆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小浩的爸爸发现他对数学其实挺感兴趣的,就是上课的时候管不住自己。
于是,每天晚上他爸爸都会陪着他一起做数学题,给他讲数学故事,慢慢地引导他。
从那以后,小浩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上课不再捣乱了,认真听讲,作业也完成得很好。
老师们都特别惊讶,直夸他进步大。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们不能轻易地给一个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也许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就像小浩,之前大家都觉得他无可救药,但其实他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没有得到合适的教育方式。
而当他爸爸用心去陪伴他、引导他的时候,他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变得优秀起来。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时候是不是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呢?有的孩子可能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唱歌,可在追求分数的大环境下,这些特长往往被忽视了。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和书籍,这让我心里像煮开的水一样,翻腾起好多想法。
说起教育,我就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吧,在我们村的小学上学。
我们的学校不大,几间旧瓦房,一块满是尘土的操场,就算是学校的全部了。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然后点名让我回答。
我当时心里一紧,看着那道题,脑子一片空白。
我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个答案来。
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大声地批评了我,说我上课不认真听讲。
我觉得特别委屈,因为那道题真的很难,而且我前一天晚上因为帮家里干活儿,根本没来得及预习。
可是老师哪管这些呀,在他眼里,回答不出问题就是没好好学习。
从那以后,我对上数学课就特别害怕,总担心老师会再次批评我。
每次上课都紧张得手心出汗,不敢抬头看老师。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教育方式真的挺简单粗暴的。
老师可能觉得批评能让学生长记性,好好学习,但其实对于像我这样心思敏感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育不应该只是批评和指责,更应该是理解和引导。
就像种一棵小树苗,不能只是一味地修剪它的枝叶,还要给它足够的阳光、水分和土壤,让它能够自然地茁壮成长。
再说说我表弟的经历吧。
表弟上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
可是他的父母觉得画画没什么用,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坚决不让他画。
表弟每次偷偷画画被发现,都会挨一顿骂。
结果呢,表弟越来越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没见提高。
其实,表弟在画画方面真的很有天赋,如果家长能够支持他,给他报个绘画班,说不定他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可家长只看重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这多可惜啊!教育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不能因为成绩不好就否定了孩子的一切。
还有啊,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课外辅导班。
那个辅导班的老师讲课速度特别快,根本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
下课问问题,老师也是一脸的不耐烦,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懂。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这两个字,分量可不轻。
读了关于教育的种种论述之后,我心里那是翻江倒海,想法多得像爆米花似的一颗接一颗往外蹦。
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
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小李,这小李啊,脑袋瓜特别灵,数学题一瞅就会,语文课文背得贼快。
可就是这么个聪明孩子,却让老师头疼得不行。
有一回考试,小李考了全班第一,可把他给高兴坏了。
但老师却在讲卷子的时候,发现他有一道题的解法和标准答案不一样。
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说小李这道题做错了,要扣分。
小李急得脸通红,站起来就说:“老师,我这解法没错,您再看看。
”老师皱着眉头瞅了一眼,还是坚持说他错了。
这下小李可不干了,他据理力争,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得清清楚楚。
我们在下面都听明白了,确实是老师错了。
可老师呢,可能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硬是不承认,还让小李坐下别说话。
小李那委屈的眼神,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从那以后,小李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上课不再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写得马马虎虎。
我有次偷偷问他咋了,他说:“反正老师也不相信我,我努力有啥用。
”这事儿让我感触特别深。
教育啊,真不是简单的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要能听得进去孩子的想法。
老师一个不经意的错误判断,可能就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他对学习的态度。
再想想我自己,我学习成绩一般般,也没啥特别突出的地方。
但有一次,我在美术课上画了一幅画,老师看了之后,当着全班同学夸我有天赋。
就那么一句夸奖,让我心里美滋滋的,之后我一有空就画画,还参加了学校的美术比赛呢。
这一对比,就能看出教育方式的不同带来的结果有多大差别。
好的教育应该是鼓励为主,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认可的。
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打压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儿,家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邻居家的小孩小王,他爸妈天天逼着他学习,给他报了好多辅导班,一点玩耍的时间都不给他留。
小王每次见到我都苦着脸说:“我好累啊,真想出去玩会儿。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读了关于教育的种种论述之后,我心中犹如泛起了层层涟漪,思绪也随之飘荡开来。
教育,这个看似熟悉又深奥的词汇,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也关乎着社会的未来。
回想起我自己的求学经历,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就像一部老旧的电影,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放映。
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位数学老师,他姓王。
王老师身材高大,总是穿着一件整洁的衬衫,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
他的课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挑战。
那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觉得那些数字和公式枯燥乏味。
但王老师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能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成有趣的游戏。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乘法运算。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拿出了一大盒糖果。
他把糖果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问我们:“如果每组有5 颗糖,那么 3 组一共有多少颗糖呢?”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开始在心里默默地计算。
王老师没有急着让我们回答,而是让我们自己动手去数那些糖果。
我兴奋地伸出小手,一颗一颗地数着,当我数出 15 颗糖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言表。
从那以后,我对乘法运算不再感到恐惧,反而觉得它就像一个有趣的谜题,等待着我去解开。
王老师还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他经常会出一些难题,让我们分组讨论。
有一次,他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一个水缸,里面装满了水,如果每天用掉一半,那么多少天能用完?”这个问题一出来,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两天,有的说三天。
我们小组的几个小伙伴也争论不休。
最后,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计算,我们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到了中学,我遇到了一位语文老师,李老师。
她是一位温柔而有耐心的老师。
她的语文课就像是一场文化的盛宴,让我们沉浸其中。
她会给我们讲述古代文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受诗词的魅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李老师没有直接给我们讲解诗词的意思,而是先给我们讲了李白的生平。
教育读后感(通用59篇)

教育读后感(通用59篇)教育读后感(通用5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读后感篇1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
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
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
"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
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
教育理论读后感

教育理论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对教育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而且也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了新的启发和思考。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几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的理论观点,包括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和促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在书中,我特别被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所吸引。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深有感触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体验和实践,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另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理论观点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来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理论观点让我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对这些教育理论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本质的书,让我对教育这个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话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书中提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比赛。
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可是个大事儿。
我从小就比较内向,在人多的场合说话都会紧张得结巴。
所以,当听到这个比赛的消息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想逃避。
但王老师却鼓励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她说这不仅是展示自己的机会,更是一次锻炼和成长。
为了准备比赛,每天放学后,王老师都会留下来耐心地指导我们。
她一个一个地听我们朗诵,指出哪里的语调不对,哪里的感情不够充沛。
我记得特别清楚,轮到我朗诵的时候,我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叫,而且还磕磕绊绊的。
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别紧张,孩子。
你先大声地把每个字读清楚。
”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我慢慢地放开了声音。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完全读不出诗歌里的感情。
王老师就给我讲诗歌背后的故事,让我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正在抒发内心的情感。
她还亲自示范给我看,那投入的神情,仿佛她真的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世界中。
经过几天的练习,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
我站在台上,心砰砰直跳。
看着台下那么多双眼睛,我大脑一片空白。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王老师那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眼神,心里突然就安定了下来。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朗诵。
虽然中间还是有一些小失误,但我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朗诵。
比赛结束后,王老师表扬了每一位同学。
她说,这次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而是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勇敢地表达自己,学会克服困难,学会团队合作。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教育啊!不是单纯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引导我们去经历,去感受,去成长。
如今回想起来,王老师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在践行教育的本质。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5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5篇)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第1篇: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教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教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往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教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学校里充满民主、平等,让教师、学生在学校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
”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教师的观点鼓掌。
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当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
可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行。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遍及,研究博识,小我私家的文化修养极高。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这个话题就像那永不停歇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和文章,让我这颗不算太聪明的脑袋里,也泛起了不少的涟漪。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力量。
这可不是什么空泛的大话,而是我实实在在观察到的一件小事带给我的深刻感悟。
前段时间,我家隔壁搬来了新邻居。
他们家有个小男孩,叫明明,看起来也就七八岁的样子,虎头虎脑的特别可爱。
刚搬来没多久,我就发现明明和其他同龄孩子有点不太一样。
小区里的孩子们放学后,大多都是在楼下疯跑玩耍,或者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
可明明不是,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楼道的台阶上,手里拿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发现他读的竟然是一本关于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对于他这个年纪来说,那书可不简单。
我忍不住问他:“明明,你能看懂这书吗?”他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说:“姐姐,一开始不太懂,但是我多看看,多想想,就懂一些啦。
”那一刻,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那是一种纯粹而又强烈的渴望。
后来和明明的父母熟悉了,才知道他们特别注重对明明的教育。
明明家里没有那种奢华的玩具,取而代之的是满满几书架的书。
他的父母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他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世界。
他们不会强制明明去学什么,而是根据明明的兴趣,引导他去探索。
有一次周末,我去明明家做客。
一进门,就看到客厅的墙上贴满了明明画的画,有太阳系的行星,有恐龙,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发明设想。
明明的爸爸笑着跟我说:“这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我们就鼓励他画出来。
”明明妈妈在厨房忙着做点心,明明跑过去帮忙。
我看到他熟练地拿起鸡蛋,轻轻敲破,把蛋液倒进碗里,那动作小心翼翼又充满自信。
明明妈妈说:“做家务也是一种教育,能让他学会自理,懂得责任。
”在明明家的那几个小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氛围。
没有呵斥,没有强迫,有的只是引导、鼓励和陪伴。
教育书籍读后感

教育书籍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教育的艺术》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教育的本
质和方法,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教育是一门艺术。
他认为教
育和艺术一样,需要创造力、想象力和灵感。
教育者要像艺术家一样,用心灵和智慧去感受学生的需求,用爱心和耐心去培养他们的
潜能。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其次,作者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
学生不仅需要学会知识,更需要培养品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长。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教育方法和技巧。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育者
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创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乐趣。
这
些方法和技巧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我也意识到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情感。
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读后感300字

《读〈爱的教育〉有感》《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好多。
书里有好多温暖的故事,像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老师对我们的关心。
有个故事我记得很清楚,一个同学家里穷,大家就一起给他捐东西,让他能继续上学。
这让我明白,爱能让人变得强大。
这本书让我知道,要多关心别人,世界会因为爱变得更美好。
《读〈教育从爱开始〉有感》读了《教育从爱开始》,我心里有很多想法。
老师的爱对我们太重要啦。
书里说,一个好老师要用爱去教育学生。
就像我们的老师,我生病时会关心我,我犯错时会耐心教导我。
我觉得在充满爱的教育里,我们能学得更好,也能更快乐地成长。
《读〈爱的教育〉有感》《爱的教育》这本书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书里的故事一个接一个,每个都充满了爱。
有一次,一个同学的笔丢了,急得都快哭了,其他同学纷纷把自己的笔借给他,让他能继续写作业。
还有一回,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好多同学都跑过去扶他,问他有没有受伤。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
他的身边总是发生着各种各样充满爱的事情。
他的老师会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会在同学们生病时去家里看望。
他的父母也总是用爱来教育他,让他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有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
一个同学家里很穷,连书包都买不起。
但是大家没有嘲笑他,而是一起给他捐了好多学习用品,还帮他一起做家务。
看到这里,我心里暖暖的,原来爱是这么强大,能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帮助有困难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爱无处不在。
我们要学会发觉爱,感受爱,也要学会付出爱。
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读〈教育从爱开始〉有感》《教育从爱开始》这本书让我对老师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里,我看到了好多老师用爱去教育学生的例子。
就像我们的老师,她总是那么温柔,那么有耐心。
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难过。
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别灰心,咱们一起找找原因,下次一定能考好。
”她的话就像一股暖流,让我一下子有了信心。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培养价值观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能够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追求高分和学术成就。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以及社会责任感。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灌输知识。
书中提到的个性化教育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节奏。
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自信。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
如果他们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很容易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分析、评估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价值,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权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品德。
而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
另外,教育公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无论他们来自何种家庭背景、地域或社会阶层。
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素质,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教育教学读后感12篇

教育教学读后感12篇教育教学读后感1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教育书籍读后感(优秀10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一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
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
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2、慎独养身,伸展个性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
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
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
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
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3、爱在细节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教育 读后感

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一部由艾略特·斯派策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严格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却使得孩子们感到压抑和失落,他们渴望自由和独立,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
另外,小说中也展现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这使得孩子们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让我明白到,家庭教育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而是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
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而是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有用的人才。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后感 教育

读后感教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不禁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作者谈到,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发展和培养。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还包括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追求真理。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式的传授。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独立思考和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很多知识渊博但品行有缺陷的人。
教育应该不仅仅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正直诚实,乐于助人等等。
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重要。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努力,也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谈到了教育者的责任和角色。
教育者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且,教育者还应该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应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育是一种无形但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塑造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努力。
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教育者,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并推动教育的发展,让教育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旅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读了关于教育的种种论述和观点,我这心里就跟煮开了锅的饺子似的,翻腾个不停。
教育这事儿,在咱的生活里那可是太重要啦!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小侄子,叫明明,这小家伙聪明伶俐,鬼灵精怪的。
明明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学校组织了一场小小的科学实验比赛。
这比赛说起来不大,可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可是天大的事儿。
明明为了这个比赛,那叫一个上心。
他选的题目是“观察豆芽的生长”。
从决定题目那一刻开始,明明就像个上紧了发条的小机器人,忙得不可开交。
他先是找来了各种各样的豆子,绿豆、黄豆、红豆,摆了满满一桌子,然后瞪着大眼睛,认真地挑选着那些看起来饱满、健康的豆子,一边挑还一边自言自语:“这个行,这个不行,哎呀,你也不行。
”那模样,认真得让人忍不住想笑。
选好了豆子,明明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了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子里,还铺上了一层湿润的纱布。
接下来的日子,明明每天一放学,书包都来不及放下,就直奔他的“豆芽基地”。
他会仔细地观察豆子的变化,然后一笔一划地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录下来。
“第一天,豆子没动静,我好着急呀!”“第二天,绿豆好像有点发胖了,哈哈!”“第三天,黄豆终于破皮啦,长出了一个小小的白芽芽,太神奇啦!”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就在想,这小小的实验,对于明明来说,不就是一次最好的教育吗?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耐心等待、学会了认真记录。
有一天,我去他家,看到他正蹲在盒子前面,一脸的苦恼。
我问他:“明明,咋啦?”他皱着小眉头说:“姑姑,我的红豆好像不太愿意发芽,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呀?”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别着急,明明,也许红豆就是比较慢性子呢。
”他听了我的话,半信半疑地点点头,又继续盯着盒子看。
后来,比赛的日子到了。
明明带着他的豆芽盒子去了学校。
那天放学回来,他一进门就大喊:“姑姑,我得奖啦!”我一看,他手里拿着一张小小的奖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通过这件事儿,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不是死板的书本知识,不是没完没了的考试,而是像明明这样,在亲身的体验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成长。
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激荡,是一种心灵的启迪,是一种人格的塑造。
在读完《教育的艺术》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教育是一种艺术。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教育需要有艺术性,需要有创造性。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世界。
教育者需要有耐心和智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这种艺术性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其次,教育是一种启迪。
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启迪,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的价值。
通过启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教育是一种塑造。
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人格。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要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教育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塑造他们的人格。
通过阅读《教育的艺术》,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教育者需要具备艺术性、启迪性和塑造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希望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够用心去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这两个字沉甸甸的,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也塑造着社会的未来。
读完关于教育的种种论述,我心里像是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候的教育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未知的冒险。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数学竞赛,我满心欢喜地报名参加了。
赛前,我每天都埋头在一堆数学题里,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笔芯换了一支又一支。
那段时间,家里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妈妈会时不时地给我端来一杯热牛奶,轻轻地放在我的桌子上,然后默默地坐在一旁陪着我。
比赛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出汗,心里像是有无数只小兔子在乱蹦。
当试卷发到我手中的时候,我的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
但很快,我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题一题地去解答。
那些日子里做过的练习题,仿佛都在我的脑海中排好了队,等待着我去调用。
考试结束后,我疲惫不堪,但心里却充满了期待。
然而,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却傻了眼。
我没有获得我期望中的名次,那种失落感就像一桶冷水,从头浇到了脚。
我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想理。
妈妈敲了敲门,走了进来。
她没有责备我,而是轻轻地拉着我的手说:“孩子,这只是一次比赛,没取得好成绩不代表你不行。
你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你学会了坚持,学会了面对困难不退缩,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呀。
”妈妈的话,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我黑暗的心里。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考高分,拿名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成长。
如今,当我再回过头来看教育,我发现它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点成绩和荣誉,而是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坚韧的毅力、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品德等等。
有时候,我会看到身边的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孩子们小小的肩膀上背负了太多的压力。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这个话题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每个人都在奔跑,却不一定都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终点。
读完关于教育的种种论述,我仿佛被扔进了一个思考的漩涡,脑袋里像是有一群小人在叽叽喳喳地争论不休。
说起教育,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七八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像个小跟屁虫一样到处乱窜的年纪。
我们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小区里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
每到夏天,那浓密的树荫就成了我们这群孩子的乐园。
有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槐树下玩泥巴,玩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这时候,住我家楼上的李爷爷走了过来。
李爷爷是个退休教师,平时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特别有学问。
他看着我们脏兮兮的小手和脸蛋,笑着问:“孩子们,你们在干嘛呀?”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玩泥巴!”李爷爷蹲下来,看着我们的“作品”,说:“这泥巴能捏出好多东西呢,你们想捏个啥?”有个小伙伴说想捏个小汽车,另一个说要捏个大房子。
我想了想说:“我要捏个能飞的小鸟!”李爷爷点了点头,说:“好啊,那咱们就试试看。
”于是,李爷爷开始教我们怎么把泥巴捏成各种形状。
他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几下子就捏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
我们都看呆了,纷纷模仿着他的动作。
可我的泥巴小鸟怎么都捏不好,不是翅膀歪了,就是嘴巴太大。
我急得差点哭出来。
李爷爷拍了拍我的头,说:“别着急,孩子。
咱们慢慢来。
你看,这翅膀要这样轻轻地捏,才能对称。
”在李爷爷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捏出了一只虽然不太好看,但至少能看出是小鸟的作品。
那天下午,我们在老槐树下度过了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
李爷爷没有给我们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行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耐心,要学会观察和尝试。
这件小事儿让我明白了,教育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在教室里正襟危坐地听老师讲课,也不一定是做一堆堆的作业和试卷。
它可以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影响着我们。
如今回想起来,李爷爷的那种教育方式,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他没有强制我们必须捏出多完美的作品,而是让我们自由发挥,在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读后感
导读: 关于教育读后感(一)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
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
的
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
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关于教育读后感(二)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
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
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
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
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
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关于教育读后感(三)
《教育的智慧》。
从题目看,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因为曾
经读过另一本也是以“智慧”为题的书,是从教师的“专业”为出发点的,读后觉得收益非浅。
不过看着厚厚的页码,觉得看不完,于是选择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简单地来说说对课堂教学智慧的实践技巧这一节的体会。
一、充分预设,教师必需心中有生。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备好之课,这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
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准备得好预设就好,生成也就好。
所以备课时必须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项的种种情况想清楚。
二、以理服人,教师顺应课堂生成。
音乐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尽显其个性?灵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模仿跳舞是兴致高所致?老师如果生气发火,必定会影响课堂气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鼓励?赞赏,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音乐潜能得以开发,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读懂学生,引领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感知客观事物,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要通过思维去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音
乐课中,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基础技能,理解表达歌曲情绪,创作音乐旋律。
因为学习要求各种类型的四位活动参与,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更为重要,思维能力提高越快,学习也就越有效。
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知识尺度。
我们都知道,音乐知识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
在音乐教学中,不能随意套用智育教学的模式。
如果将艺术教学简单地变成知识的记忆,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实现,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过分的强调音乐知识的熟记,忽视音乐实践,那么音乐审美将成为空谈。
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应避免偏重于语言、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
如果依靠单纯的说教,是缺乏音乐美感的。
我们要把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内容融合在听、唱、动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它、运用它,从而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乐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偏离“音乐”的现象就会减少,使音乐课回归自身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