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原毁》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原毁》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原毁》知识点总结

[原毁]1、实词及短语:原毁重以周轻以约艺人即其新究其旧恐恐然有得已廉不足称怠忌懦者2、通假:有本有原 (源) 强者必说 (悦) 于言,懦者必说 (悦) 于色难已(矣)3、词类活用:人乐为善 (意动) 即其新,不究其旧 (形名)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状)惟惧其人之有闻(动名)吾未见其尊己也(意动)必其人之与也(动名)而望名誉之光 (名动发扬光大)4、一词多义:闻闻古之人有舜者 (动听说) 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名名声) 以久特闻 (使动为人所知)博闻强志(名听闻知识 )善能善事,是足为艺人矣(动擅长)其人不得为善之利(名善事)我善是,是亦足矣(名好的行为,指优点)病吾之病也(名毛病,缺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形身心感到痛苦) 已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副太)学不可以已(动停止)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原原毁(推论本原) 有本有原(根源)与必其人之与也 (动作名,指结交的人) 怠与忌之谓也 (连和) 不与同其利者也(介和)吾与点也 (动赞同)其可怪也与(语气助词吗)廉其待己也廉 (形少)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形正直) 物美价廉 (形价格低)用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名指才能)用心一也(动上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动采用)物尽其用(名用途)5、虚词:以重以周轻以约(连并列)早夜以思(连修饰)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连用来)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介用)而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连转)未少有得而止矣(连承接就)之古之君子 (结助的)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结助取独;的) 怠与忌之谓也(结助提宾)其其责己也重以周 (代他们)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代那些)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语气副词大概 )6、句式:(1)判断句(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介宾后置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怠与忌之谓也古之人有舜者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尝试语于众曰三、结构及简析•第一部分( 1 至 4)古代君子对人对己标准•第一段:提出古代君子对己对人的标准,即对己“重以周”,对人“轻以约”。

原毁课件2020

原毁课件2020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
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 “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讨论
(1)韩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 忌。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中的诽谤难 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 原因呢?
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 、批评某人
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 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 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 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 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 德高而毁来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对比论证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举例论证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课文内容:
思考:古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 效果怎样?
对 待己
待人
比 重以周
› 是:这。 › 足:足够,足以。
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 这就足够算是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这 就足够算是个有才技的人了。”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

原毁文言知识点教师卷

原毁文言知识点教师卷

原毁文言知识点教师卷原毁文言知识点1.通假字(1)强者必说于言(同“悦”,高兴 )2.古今异义(1(4)古之君子(古义:旧时贵族士大夫;)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虽然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2)是足为艺人矣(古义:多技能的人;(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一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般人;今义:很多人) ?某些手工艺工人) (6)是故事修而谤兴(古义:与是连起来(3)吾尝试之矣(古义:曾经试验;今义:解释为因此,修解释为治理;今义:一种试验) 文学体裁)3.一词多义(1)善:故人乐为善(名词,善事)/彼虽善是(动词,善于,擅长)/ 素善留侯张良(动词,交好)/不如因而善遇之(形容词,友好地)/己未有善(优点)(2)病:吾之病也(名词,缺陷,过错)/吾之病在肠胃(名词,疾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形容词,困苦)/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担心、忧虑) (3)然:今之君子则不然(指示代词,这样)/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的样子)/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4.词类活用梳理:(1)故人乐为善(形容作名词,善事) (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作状语,(2)早夜以思(名词作状语,在早晚) 对外,对内)(3)即其新(形容词作名词,最近的表现)(4)不究其旧(形容作名词,过去的错误)5.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1)重以周(严格)(周密) (2)轻以约(宽容)(简约)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这样)(却)(4)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16)后人无及焉(代他,舜) (5)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探求) (17)早夜以思(而,表修饰) (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那些附和、(18)己未有能( 才能 ) 朋友) (19)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 (7)即其新不究其旧(就……看) (20)究其旧不图其新(过去的错误、考(8)故人乐为善(做好事) 虑、现在的表现)(9)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10)责人也详,待己也廉(要求周详少)(11)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学习、学会掌握)(12)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13)不若是(这样,代以上三种情况)(14)道德之行(畅行)(1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自己)1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讲义编制人:王凯艳审核人:秦海兵2013-2-28(21)而望名誉之光(发扬光大,昭著)(22)可几而理欤(差不多、治理)6.文言句式(1)判断句例一(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原毁重点字词及解释

原毁重点字词及解释

▪这(主谓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叫做(谓:称做, 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 准)对待自己,却(表转 折,却)用圣人(的标准) 对别人希望(望:希望、 苛求),我没有看见(见: 看见、看出)他是尊重自 己。
第二段段意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 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 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特点:对比
(1)内容上的对比 A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 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
B 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 又各自形成对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
重以周,故不怠;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严格而且全面,所以就不懈 怠;宽容而且简约,所以别 人就愿意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 其为人也,仁义人 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 责于己曰:“彼, 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
▪听说古代的人有叫舜的, 他做人,是个仁义的人。
▪探求他成为(君王)舜 的原因,对自己要求说: “他是个人,我是个人, 他能这样,但(表转折, 但)我竟然不能这样!”
▪我时常试验过它(代词它, 指这种情形)了。曾经试着 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 某人是好人。”

《原毁》知识点总结

《原毁》知识点总结

《原毁》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②学习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准确。

③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习对比和排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准确。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导入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选自哪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明确:选自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一篇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的论文,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提出来的。

由此可见韩愈是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人。

其实,不仅仅是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社会中的其他一切不良现象,他都敢于批判。

比如当时社会中还出现了诽谤的不良现象,韩愈就针对这个现象写了一篇论辩文《原毁》。

那么,《原毁》写了些什么内容呢?韩愈是怎样批判诽谤的不良现象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原毁》。

【题目解说】《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课文翻译】全文翻译(需要2节课)1、实词及短语:原毁重以周轻以约艺人即其新究其旧恐恐然有得已廉不足称怠忌懦者2、通假:有本有原(源)强者必说(悦)于言,懦者必说(悦)于色难已(矣)3、词类活用:人乐为善(意动)即其新,不究其旧(形名)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状)惟惧其人之有闻(动名)吾未见其尊己也(意动)必其人之与也(动名)而望名誉之光(名动发扬光大)4、一词多义:闻闻古之人有舜者(动听说)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名声)以久特闻(使动为人所知)博闻强志(名听闻知识)善能善事,是足为艺人矣(动擅长)其人不得为善之利(名善事)我善是,是亦足矣(名好的行为,指优点)病吾之病也(名毛病,缺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形身心感到痛苦)已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副太)学不可以已(动停止)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原原毁(推论本原)有本有原(根源)与必其人之与也(动作名,指结交的人)怠与忌之谓也(连和)不与同其利者也(介和)吾与点也(动赞同)其可怪也与(语气助词吗)廉其待己也廉(形少)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形正直)物美价廉(形价格低)用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名指才能)用心一也(动上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动采用)物尽其用(名用途)5、虚词:以重以周轻以约(连并列)早夜以思(连修饰)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连用来)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介用)而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连转)未少有得而止矣(连承接就)之古之君子(结助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结助取独;的)怠与忌之谓也(结助提宾)其其责己也重以周(代他们)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代那些)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语气副词大概)6、句式:(1)判断句其为人也,仁义人也舜,大圣人也(2)宾语前置怠与忌之谓也(3)定语后置古之人有舜者(4)介宾后置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尝试语于众曰第三课【内容解析】1、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并说说各段写了些什么内容。

《原毁》文言总结

《原毁》文言总结

主题与内容概述
主题
文章的主题在于揭示毁谤现象的根源,探究士人道德 沦丧的原因,并倡导以德行为本的修养之道。
内容概述
文章从“毁谤之源”和“道德之本”两个方面展开论 述。首先,韩愈分析了毁谤现象的根源在于人们内心 的嫉妒和偏见,而非客观事实。其次,他强调士人应 该以德行为本,注重自我修养,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树立榜样,从而减少毁谤现象的发生。同时,韩愈也 批评了当时士人中普遍存在的虚浮、矫情之风,认为 这些不良风气是导致毁谤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言特点
01
文言文表达
文章采用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语言简练、精炼,富有韵律感, 使得文章更加古朴典雅。
用词精准
02
03
修辞丰富
作者在用词上非常精准,每个词 语都有深刻的含义,使得文章更 加生动有力。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 比、对仗、夸张等,使得文章更 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
排比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得文章更加有 气势,更加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个人修养的方法
韩愈提出了多种个人修养的方法,如读书、静坐、反思等,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修 养,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05
现代意义与启示
对人际关系的启示
尊重他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避免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批评。
真诚待人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以真诚为基础,以诚信 待人,避免虚伪和欺诈。
02
原文分析
段落结构
段落分明
文章整体结构清晰,段落分明, 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文章的主旨。
逻辑严密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层层 递进,逐步深入,使得文章的整 体逻辑性非常强。

(完整版)《原毁》文言总结

(完整版)《原毁》文言总结
• 即其新不究新其的旧表现,旧的表现。·尝试语于众曰状语后置句
•善轻:形以作约名,,故善人事。乐为善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
•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必怒于色矣 状语后置句
外、内:名作状,
对外,对内。
一词多义

就其如周公者 趋向,效仿 金就砺则利 接近 三窟已就 完成


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一善易修也 学成,做到 怠者不能修 修养自身 茂林修竹 高,长 修书一封 著,写
《原毁》文言总结
通假字
• 强者必说于言 说:同“悦”,喜悦,高兴。 •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已:同“矣” ,语气词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是足为艺人矣
古:有才能的人。 今:戏曲、影视
等演员。
·闻古之人有舜定语者后置句 ·彼,人也,予判断,句人也
词类活用 新、旧:形作名, ·怠与忌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缺点 闻
永元中,病卒于家 疾病,生病 闻古之人有舜者 听说
君子病无能焉 担忧
惟惧其名人声之,声有望闻也
博闻强识 见闻ຫໍສະໝຸດ

原毁

原毁

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见练习册 、疏通字词 见练习册 见练习册) 2、文章整体结构 、 3、主旨感悟 、
八、整体预知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根源——怠与忌 根源 怠与忌 原毁 危害——事修而谤兴 事修而谤兴, 揭示“ 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危害 事修而谤兴, 德高而毁来 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九、文本对译 之君子, 己也重以周, 古 之君子,其 责 己也重以周,其 待 人也 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 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们对待别人 君子:本为道德高尚的人, 轻以 约 君子:本为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在社会上有地 宽容又简约。 位的人。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 宽容又简约。位的人。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 以,连词,而。轻以 连词, 以周, 重 以周,故 不 怠; 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 宽容又简约。 约:宽容又简约。 严格而全面, 以自己就不会懈怠; 严格。 全面。 轻以约, 为善。 轻以约,故人乐 为善。 重:严格。周:全面。 宽容又简约,所以别人都乐意做好事。故:所以。怠:怠惰,懈怠。 宽容又简约,所以别人都乐意做好事。 所以。 怠惰,懈怠。 故人乐为善: 故人乐为善:所以别

韩愈

解题: 解题:原毁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 源的一种文体。 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推求根源,
毁:诋毁、诽谤 诋毁、
“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五原” 原道、原性、原毁、原人、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 原毁》 认为是“ 在起作用。 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 怠者不能修—— ——其待己也廉 怠者不能修——其待己也廉 忌者畏人修—— ——其责人也详 忌者畏人修——其责人也详

高中语文原毁知识点讲解

高中语文原毁知识点讲解

高中语文原毁知识点讲解原文欣赏《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唿!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翻译: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第17课 原毁

第17课 原毁

2019/11/25
15
第三段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 是所说的怠惰和忌妒啊。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修:修养品性。
怠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 人修养品性。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 良士。”
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
7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 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 周公,吾之病也。”
›焉:代词,他。 ›是人:这些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病:缺陷,过错。 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周公, 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这些君子却 说:“赶不上舜,赶不上周公,就是我的缺点。”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既严格又全面吗?
他要求自己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 (对别人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 (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2019/11/25
11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
2019/11是/25 好人,某人是好人。”
16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
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 应:附和。
› 与:党与,朋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交好
› 然:这,指代“其人之与”。
› 然:这,指代“其所疏远”。
› 是: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

原毁_上课 实用经典精品

原毁_上课 实用经典精品

4
解题:原毁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 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毁:诋毁、诽谤
“五原”:原道、原 性、原毁、原人、原 鬼
责备,要求
严格
对待,要求
宽容 好事
简少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周密、全面
宽容 简少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
定语后置句
·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 必怒于色矣 状语后置句
一词多义

就其如周公者 趋向,效仿 金就砺则利 接近 三窟已就 完成

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一善易修也 学成,做到 怠者不能修 修养自身 茂林修竹 高,长 修书一封 著,写
病 闻 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缺点 永元中,病卒于家 疾病,生病 闻古之人有舜者 听说 名声,声望 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君子病无能焉 担忧 博闻强识 见闻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 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 碑。 “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 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 迹上。 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 破的,点明了“毁”字。 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 “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 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17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不然, 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

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 矣。 我又曾经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 好人。”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 要不,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 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 强硬的人一定会连声赞同,懦弱的人一定会喜形 于色。

高二语文 韩愈《原毁》知识精讲 北京版

高二语文 韩愈《原毁》知识精讲 北京版

高二语文韩愈《原毁》知识精讲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韩愈《原毁》二. 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原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梳理本文的脉络,把握作者如何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3、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 课文知识分析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中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文起八代之衰,物不平则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不平则鸣”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变革动荡的时代,容易产生伟大的作家作品;而作家的好作品,大都产生于不寻常(不仅仅是“不幸”)的生活际遇之中,毫无波澜的平凡或平庸生活,是难以产生激动人心的作品的。

△正直有为的官吏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把韩愈处以极刑。

幸有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一第1课原毁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讲义:专题一第1课原毁Word版含答案

论辩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论说”。

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了探索,有“原” “辩” “论”等。

一般来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

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则认为起于韩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源以致用于当今社会,往往通过与现实的对照、比较,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因而在写法上往往具有比一般论说文更强的逻辑力量。

“论”是论断事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学论等,是论说文体的一种。

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出现论学、论政的文字,从目前所存的文献来看,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为我国最早的单篇论文。

东汉之后,论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集中围绕一个论点作逻辑严密的论证推理,特别是唐宋的论文,除了透辟的说理和文辞简约之外,还体现了充沛的气势,情理兼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

“辩”是辨别、辩论的意思。

辩体源起于战国诸子散文,像《孟子》一书中就有许多章节记录了孟子和君主、学者之间的论难说理。

汉末出现了被叫作辩的文章,如汉末曹植有《辩道论》。

辩体的真正流行是在李唐时代。

唐人凡称为辩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辩道论》,总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加以反驳、责难、纠正,而且在题目上大都去掉论字,称作某辩或辩某。

x第1课/ 原__毁走近作者韩愈(768 —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相关背景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原毁ppt13 粤教版

原毁ppt13 粤教版

思考:文章以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 周公为例,说明古之君子“责己”和“待 人”的做法。那么他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求其所以为舜、为周公者,责于己 责己
去其不如舜、周公者,就其如舜、周 公者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待人 (缺点)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优点)
第一段
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原:通“源” 修:学习, 求进步 应:附和 修:治理 已:矣
翻译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 也。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 就是所说的怠惰和忌妒啊。
2、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便随之产生; 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
1、思考: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 回答)?“怠”与“忌”的结果是什么?
朗读课文,思考:
文中通过对比什么来探究诽谤 滋生的根源?其根源是什么?
明确:通过“古之君子”与“今之 君子”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 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 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 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 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 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 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 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 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 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 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 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 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 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 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 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 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 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 “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 者轻以约乎?

《原毁》ppt课件

《原毁》ppt课件
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 、批评某人 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 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 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 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 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
1
2
3
解题: 《原毁》
4
毁:诋毁、诽谤
5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五原”:《原道》 、《原性》 、
7
《原毁》 、《原人》 、《原鬼》
9
怠者不能修——其待己也廉
6
原:推求根源,推究
8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
根源,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
10
忌者畏人修——其责人也详
第一段: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
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
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

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
作 特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 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主202X 页
背景
文体
作者
疏通课文
原 毁 分析课文
练习
家庭作业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社会背景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 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 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 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 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 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 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毁]
1、实词及短语:
原毁重以周轻以约艺人即其新究其旧恐恐然有得已廉不足称怠忌懦者
2、通假:有本有原(源)强者必说(悦)于言,懦者必说(悦)于色难已
(矣)
3、词类活用:人乐为善(意动)即其新,不究其旧(形名)外以欺于人,内
以欺于心(名状)惟惧其人之有闻(动名)吾未见其尊己也(意动)必其人之与也(动名)而望名誉之光(名动发扬光大)
4、一词多义:
闻闻古之人有舜者(动听说)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名声)以久特闻(使动为人所知)博闻强志(名听闻知识)
善能善事,是足为艺人矣(动擅长)其人不得为善之利(名善事)我善是,是亦足矣(名好的行为,指优点)
病吾之病也(名毛病,缺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形身心感到痛苦)
已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副太)学不可以已(动停止)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
原原毁(推论本原)有本有原(根源)
与必其人之与也(动作名,指结交的人)怠与忌之谓也(连和)不与同其利者也(介和)吾与点也(动赞同)其可怪也与(语气助词吗)
廉其待己也廉(形少)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形正直)物美价廉(形价格低)
用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名指才能)用心一也(动上心)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动采用)物尽其用(名用途)
5、虚词:
以重以周轻以约(连并列)早夜以思(连修饰)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连用来)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介用)
而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连转)未少有得而止矣(连承接就)
之古之君子(结助的)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结助取独;的)怠与忌
之谓也(结助提宾)
其其责己也重以周(代他们)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代那些)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语气副词大概)
6、句式:
(1)判断句其为人也,仁义人也舜,大圣人也
(2)宾语前置怠与忌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古之人有舜者
(4)介宾后置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尝试语于众曰
三、结构及简析
•第一部分(1至4)古代君子对人对己标准
•第一段:提出古代君子对己对人的标准,即对己“重以周”,对人“轻以约”。

•第二、三段:具体说明古代的舜、周公都是对自己“重以周”的人,他们对自己标准很高,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

•第四段:具体说明舜、周公这样的人对人都能“轻以约”,看到别人每一点优点,看到别人的进步,担心别人的优点不被人看到。

•第二部分(5至8)今之君子对人详对己廉的错误态度。

•第五段:今之君子对己廉的原因是对自己优点看的多,对自己很满足。

•第六段:今之君子对人详的原因是看不起别人的优点,却抓住别人的某一缺点不顾其他。

•第七段:指出今之君子对人对己的不正确态度,实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第八段: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明今之君子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作风。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指出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希望引起当权者的重视。

•韩愈的论说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本文亦如此。

由古到今、由正到反,进行对比论证是本文又一突出特点。

《古文观止》评价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目的在于指出“毁”之本原。

此外文章还运用一些反复句式,回环迂曲,增强了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