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合集下载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大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这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通过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探索,以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素养,帮助培养更具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分析现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因此,许多高等学校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

一方面,许多学生和教师长期以来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教育模式,重视知识教育,凭借学生的知识量来衡量教育质量,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创新”成为了现今教育中的热词,成为现今社会竞争的核心,因此,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现今知识社会的人才方面的需求,也是整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一、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性现如今,许多专业中,不再是单纯的注重专业知识,而是更加看重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一些机械、电子、仪表类专业学生中。

许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都会看到企业招收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特备是有的企业会有特殊要求,希望能够有一技之长,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这些都成为阻碍许多应届生找工作的绊脚石。

一方面,企业基于自身用人的考虑,希望能够为自己的企业找到更符合发展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尽快的融入企业,尽快的贡献自己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处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如果招收的员工没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就不能很好的做到创新,无法适应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将会存在很严重的大学生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因此,高校作为一个想社会传输专业人才的媒介,必须尽快加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合理科学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1]。

二、如何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于技术应用型创新模式的教育,既不是基于对职业的教育,也不是完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而是介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以及技术研究型之间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美因茨,我们必须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必須要注意到各个学科的差异性,寻找到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的教育模式,为此,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科学创新-技术应用双前沿交叉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科学创新-技术应用双前沿交叉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科学创新-技术应用双前沿交叉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完成人:房建成、刘刚、全伟、袁珩、胡朝晖一、成果背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的学科交叉已经成为技术突破的主要途径,不仅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医疗,甚至整个互联网+的时代,必须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研究生,必须通过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出符合科技新形势下的创新小团队。

本教学团队立足北航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2017双一流学科,2012、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均排名第一)优势,结合北航特色,以原子自旋惯性与磁场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进行了面向国际前沿领域人才培养的探索。

二、成果的指导思想围绕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如何实现更高精度的惯性测量科学装置到工程应用这一主题,催生了“科学创新-技术应用双前沿交叉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围绕本理念,在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等方面,从此开展了该方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所培养研究生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见证了该技术在国际上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总结出一套面对科技快速发展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本教学成果的总框架如图1所示,在提出了“科学创新-技术应用双前沿交叉人才”培养理念之后,围绕该理念,在师生队伍及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双前沿人才图1. 本教学成果总框架1、“科学创新-技术应用双前沿交叉人才”的培养理念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得益于近二十年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在1997年至今的四个物理学诺贝尔奖的基础上,该技术才得以实现,该领域人才的培养的难处在于需要培养熟悉前沿科学理论的技术人才,而相关诸多学科的交叉无疑增加了培养相关人才的难度。

此前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多为前沿科学理论为主或者前沿技术为主分类培养,相关成果需要两类人才的讨论与学科交叉,通过沟通以解决交叉问题,但思维角度的不同导致该方法效率不高。

为此,本团队提出了“科学创新-技术应用双前沿交叉人才”的培养理念,以适应当前新科学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教学成果

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教学成果

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
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指针对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化工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探索。

其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与体系改革:通过对专业课程的重新设计和调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

2. 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将实践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包括实验课、实习、设计项目等环节,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开展大型实验项目、开设行业研修班等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4.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立起符合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评价其培养效果。

5.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创新创业类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这些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成果,使得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总结两百字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总结两百字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总结两百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的收获和成长。

在这个项目中,我接触到了许多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首先,通过该项目,我学到了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

从理论到实践,我深入了解了各种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这些知识不仅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了我启发,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了我的行动,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其次,项目中的实践环节给了我很多机会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与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项目中的实践也锻炼了我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中的变化和挑战。

此外,项目中的导师指导和评估也对我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导师们在项目中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使我能够及时调整学习和工作的方向。

同时,导师们的评估也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激励我不断提高自己。

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通过这个项目,我学到了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感谢项目组和导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指导!。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汇报这些成果,特进行以下总结汇报。

首先,在教学方面,我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课程国际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学校学生成绩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科研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相关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支持。

学生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发表、科研奖项等。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校的科研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培养,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

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教学成果应用实践总结(3篇)

教学成果应用实践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成果的应用实践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成果应用实践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本文将对我参与的教学成果应用实践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二、教学成果应用实践的主要内容1. 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成果应用实践中,我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结合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排,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时代性。

2. 教学方法创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

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评价改革在教学成果应用实践中,我重视教学评价的改革。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

4. 教学资源整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积极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教学成果应用实践的具体措施1. 加强师资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积极参与师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

2. 优化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增设了一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如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

3. 强化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企业、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深化校企合作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我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教学成果应用实践的效果1. 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通过教学成果应用实践,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教学成果应用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引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重点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与成功案例。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3.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需要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变化相结合。

通过引入实践项目、案例教学、校外实习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保障。

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

此外,学校还应设立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3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角色。

他们应具备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项目实施。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专业发展和培训机会。

3.4 质量评价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实践项目、综合评价、技能测评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客观评估。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高。

4.成功案例分析4.1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赞誉。

该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双元制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长达数月的企业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其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革新。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更多地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是对教学成果进行宣传和展示的材料,用于证明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效果。

这些材料包括学生的学术成就、科研成果、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改革的成果和效果。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改革的成果,促进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总结回顾: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的深入探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也应该重视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效果的证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教学改革的成果,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教育系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革新。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成果的应用和效果的证明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成果,推动教育的发展。

我会不断努力,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让您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教育事业有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实
际工作中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
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理论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
方式来实现。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只有真正掌握了实践能力,学生才能更
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应用型
人才应该具备创新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创新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创新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和社会充分合作。

企业和社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用
人单位,他们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该被充分考虑。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
组织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等方式来实现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
际工作,提高就业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任务。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该与企业和社会充分合作,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只有不断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成果简介
北信科大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开展以软件生命周期为载体,以软件设计项目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促进核心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等多元化组合式教学与综合评价考核方法,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和一体化教学实践空间,开展精品特色课程和“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创新点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与实践;
●“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等多元组合教学模式、综合评价考核方法、
及其一体化教学实践空间的创新设计与构建;
●模型驱动程序设计等特色课程和多层次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

第一完成人简介
刘建宾,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系主任,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带头人,北京市精品课程《软件工程》负责人,北京市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近年来致力于将国际CDIO工程教学模式和模型驱动软件工程的原创科研成果引入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实际,带领专业团队教师积极开展软件工程SE-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实施工作。

xmzj

xmzj

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总 结结 报报 告告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具有石化特色和职业技能资质的机械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主 持 人:王茂廷 工作单位工作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填表日期填表日期::200 20088 年 1111 月 30 日具有石化特色和职业技能资质的机械具有石化特色和职业技能资质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总结总结报告报告报告项目课题组2008年11月30日一、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背景、、思路和项目研究思路和项目研究、、实践的情况实践的情况1、背景背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现有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机械类、材料类、仪器仪表类等,其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方向)五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在不断优化基础上,体现了具有石化特色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机械学院与本校其它学院相比,其特点是:本科专业多、实践环节多、工程性强,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模式必须在有特色的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多进行探索,与学校的石油化工特色相一致,只有如此,培养的毕业生才有立足之地。

近年来五个专业60%(08年63%)以上毕业生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就业。

目前,国内在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获取多种相关技能资格证书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围绕石油化工设备的设计以及安全运行的相关资质培训还开展不广泛。

据统计在辽宁省内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的院校仅有大连交通大学(05年开展一年),开展压力容器无损探伤检验资格证书培训的本科院校还没有。

基于此种状况,结合我校毕业生主要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特殊性,我校机械学院在90年代就开展了AUTOCAD 国际认证培训,目前已有几千名学生获得证书,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从2003年开始,在过程装备、材料成型、检测等相关专业陆续与哈尔滨焊接培训中心、辽宁省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压力容器无损探伤检验资格证书培训工作,先后有100余名毕业生经理论和实践考试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有400余人次获得无损检测中级技术人员证书。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人才培养成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总结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工作。

首先,我们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术方面,我们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学习平台;在实践方面,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创新方面,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大赛和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学校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重视科研工作,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最后,学校还加强了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学校与各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总的来说,我们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手段不够多样等。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为例

第25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52005年5月 Journal of So u th -Cent ral Universit y for Nat io n al ities(Hum anit ies an d Social Science) May 2005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为例张健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上海200336)摘 要: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为例,分析其依据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与时俱进,合乎实际的创新措施,走出了一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中图分类号:G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5)-0282-03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适应上海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办学之路。

一、科学定位:产业需求是立校之本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多层次需求不断升温,高等学校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取决于高等学校能否科学、准确、合理的定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地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在总结28年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学校发展的内外条件,进一步找准了学校的定位,把握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研究与实践成果报告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研究与实践成果报告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研究与实践成 果 报 告一、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原煤炭工业部所属的行业院校,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98年,学校由原煤炭部划归辽宁省管理,原来的行业办学资源优势逐渐减弱。

1999年,国家扩大招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地方高校承担起扩招的主要任务。

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面临生源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压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学校开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1999年提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03年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懂工程、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006年确定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2007年出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2008年出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意见》,从试点开始逐步全面推进。

学校综合分析毕业生的服务面向、社会需求和招生生源情况,确定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创新型人才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企业等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核心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优良的综合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由于缺少载体,校企合作教育通常主要覆盖实习环节,对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训练涉及较少,导致校企协同不能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校企合作中,由于高校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动力不足、合作路径不明、合作效果不佳,导致校企协同缺乏长效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持久。

针对以上存在的教学问题,学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以企业真实问题(企业和社会中的工程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等)为载体,将校企协同贯穿于全过程”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图1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该模式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载体,以“带着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带着问题的工作性实践、带着问题的创新性训练”为核心,以“问题提供、课程建设、岗位征集、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教学运行机制和校企协同机制”为保障,将校企协同贯穿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教学成果,该模式旨在培养软件工程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该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该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首先,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熟悉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该模式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在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中,学生能够参与真实的软件工程项目,与企业合作完成实际软件开发任务。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了解软件工程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并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该模式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为学生提供项目选题自主性、科研机会和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并通过发表论文、参加竞赛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也得到了验证。

一方面,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对软件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总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有益于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成果。

这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更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义和特点应用型人才是指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工程实践、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

与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以问题为导向。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强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壁垒,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培养。

学校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都是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3. 以学生为主体。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扮演主体角色,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 项目驱动式教学。

项目驱动是一种以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项目情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例,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产学研合作。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这种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中来,了解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与企业合作研究可以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满足社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

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

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

第一,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课程数据库。

该课程数据库贮藏着我院3000多门课程的详细档案资料,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历次开课记录、学生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测评,以及主讲教师对该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等。

这为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加大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建设力度,积极搭设院内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

我们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了通信原理实验室、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电子工程开放性实验室、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电机与传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国际商学院模拟教学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建筑设计机房、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应用实验室、测试实验室、机械学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等诸多实验室。

还建设了一个工业实训基地。

基地内设有机电一体化FMS实训室、汽车电子实训室、工业网络实训室、电气技能实训室、现代电力系统实训室、电加工室、激光加工与快速成型室、机器人实训室、电子设计和创新实训室、通信综合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金属工艺实训区、钳工实训室、机械学实验室、汽车与发动机拆装室、机械部件拆装室、焊接实训室、互换性与液压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汽车结构实训室、先进制造室等一系列实验室、实训室。

二、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思辩力、创新力和外语、计算机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几年来,我们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遵循“有效教学”的理念,立足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我们的主要举措如下:首先,为了务实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完善我院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积极推进与知名企事业单位达成校企合作,先后建设了涵盖各学科的72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并有不少学生因实习表现优异在实习基地实现就业。

第二,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

如新闻传播系带领学生“走出去”,先后与香港浸会大学、凤凰卫视、TVB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在暑假期间举办“教学工作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战经验;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等积极推进“以赛代练”的教学实践,通过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土木工程与建筑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则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由教师领衔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第三,改革课程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们率先在法律系试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在全院推广。

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受学生欢迎。

第四,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

如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根据中国学生特点进行改造的“哈佛式“和”德鲁克式”案例教学法,广受学生欢迎。

根据此教学法撰写的论文《经管类本科生案例教学的实施研究——兼论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因其较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在2007-2008年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和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得最高奖“一等奖”。

第五,积极进行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

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编写的教材《现代信息决策方法》获评“北京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并被特别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决策课程重点教材”。

财政金融系编写的教材《银行会计学》,管理系组织编写的教材《企业资源计划(ERP)教程》,电子工程系组织编写的教材《课程设计讲义》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也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好评。

第六,专门建设了一批特殊教室,以适应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的需要。

如半圆形的案例互动教室、提供情景教学的日本文化教室和模拟法庭、方便小型研讨班活动的小型研讨室,等等。

三、开拓多元的师资引进渠道,大力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林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此,我们积极大胆探索,采取种种有力措施。

首先,努力拓宽师资招聘渠道,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构成。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师资招聘渠道,以扩大选择空间。

我院聘用的教师,既有来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各种优秀专业人才,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师,又有从厦门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严格挑选的,能适应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兼职教师,还有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积极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

我们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注重引进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在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上,鼓励专兼职教师充分介入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承担实验实训课程,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计划或参加相关竞赛等,使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另一方面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鼓励教师与企事单位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

几年来,我院教师已先后承担了近20个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如与台湾盛群半岛体有限公司联办“和泰单片机实验室”、与厦门海沧利用港口清淤生态整治规划方案研究项目、海峡西岸旅游接待中心规划等,获得合作单位的好评。

第三,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色教师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于精英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

因而,我们除努力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还积极邀请社会各届专业人士前来讲学,开设各种讲座,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四,建立各种有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与学生联系。

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提出更高要求。

为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实行了颇富特色的教师服务责任制,实施教师课外答疑制度等。

学院规定每位专任教师每周安排3个时间段至少6个小时的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要求每位专任教师完成每学年的额定服务性工作,包括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从事科研课题等。

为更好地实施以上措施,学院分期分批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独立办公室。

第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我院设立教学创新奖、教学方法奖等各种奖项。

对做出成绩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并通过公开教学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学院的互联网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测评体系,及时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正是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有效举措,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历次学生评教的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支教师队伍普遍表示满意。

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广受关注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一定成效。

2007年,我院在省内独立学院中率先组织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8个项目入选校级项目,其中7个获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8年,我院的申报工作再获丰收,共立项校极项目23项,其中10项入选省级项目,入选项目数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排名首位。

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先后获奖236项,如在2008年的“One Show青年创意大赛”获视频类金奖(国际级),在首届(2008)“中日高校景观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国际级),在2007年“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中获一等奖(国家级),在“福建省第二届盛群杯单片机大赛”中获特等奖(省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