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方案Word版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生效日期:修订日期: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的概念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笼统称为医疗不良事件,或者称为医疗缺陷。
二、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多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换言之,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
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
第一章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分类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过程中超前防范医患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而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目的。
一、诊疗护理过程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____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____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嘱。
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____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或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
医疗风险防范管理实施方案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潜在危险或不确定性因素。
医疗机构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管理医疗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一份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方案:一、医疗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1.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利用现代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全院医疗过程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医院应定期组织医疗人员开展风险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性,并学习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
3.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设备故障和事故对患者的损害。
4.优化医疗流程:医院应对医疗流程进行优化,减少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二、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和应急响应:1.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管理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及时调查和处理医疗风险事件,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开展医疗风险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医院应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强化应急响应能力: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在发生医疗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三、医疗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管理:1.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分析和管理医疗风险信息,及时报告和反馈医疗风险情况,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医院应加强医疗风险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与其他医疗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医疗风险管理的实施。
3.健全医疗风险信息反馈机制:医院应建立医疗风险信息的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医疗风险事件的处理结果和改进措施,增强患者和公众对医院风险管理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
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工作,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 保障医院医疗质量和提升医院形象,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包括职工和合同工。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医院的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获得安全、有效、及时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第四条医院的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导,控制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医疗安全管理水平。
第五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对医疗不良事件和医疗差错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纠正,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第六条医院务必保护医疗事件报告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医疗事件报告和处理的保密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人身安全。
第七条本制度的制定、解释和修改权归医院医务委员会,医务委员会委托医务部负责具体实施。
第八条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和科室对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章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机制第九条医院应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的医疗安全和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条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设立管理办公室。
第十一条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审核患者的意外伤害赔偿申请。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医疗事故(事件)调查和处理机制,及时组织、调查和处理医疗事故(事件),制定措施纠正和预防医疗事故(事件)再次发生。
第十三条医院应定期开展医疗风险评估,评估医院过往医疗活动的安全风险,发现医疗风险,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满意度调查机制,定期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和解决患者不满意的问题。
第三章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流程第十五条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医疗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包括医疗事件的定义、报告、调查和处理等环节。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方案一、引言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医疗风险。
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通过对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风险防控和管理体系,为医疗机构提供有力支持。
二、医疗风险识别1. 诊断风险:误诊、漏诊、延误诊断等。
2. 治疗风险:手术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治疗不当等。
3. 护理风险:护理差错、坠床、跌倒、压疮等。
4. 感染风险:医院感染、交叉感染、药物耐药等。
5. 医疗设备风险: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维修不当等。
6. 医疗文书风险:病历书写不规范、篡改病历、丢失病历等。
7. 医患沟通风险: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知情同意不充分等。
8. 法律法规风险:违反医疗法规、医疗纠纷处理不当等。
三、医疗风险评估1. 定期开展医疗风险排查,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
2. 运用风险矩阵、故障树分析、危害分析等工具,对医疗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3. 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医疗风险预防与控制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
2. 制定完善医疗规章制度,确保医疗活动合规、有序开展。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4. 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
5. 强化医疗文书管理,确保病历书写规范、保存完整。
6. 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确保使用安全、有效。
7. 开展医疗安全监测,对高风险环节进行重点监控。
8. 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9.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10.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五、医疗风险监控与持续改进1. 建立医疗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定期收集、分析、反馈风险信息。
2. 对高风险环节和部门进行重点监控,确保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电子版(五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电子版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____、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不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医疗技术风险。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隐患,通过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减少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1.1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2二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引起患者投诉或给医院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害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3三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或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从而给医院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的情形。
2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2.1各级各类查房:临床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2.2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如医务科、投诉管理办公室、感控科、护理部等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2.3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2.4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监督检查结果或通报;2.5患方反映、投诉、____;2.6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方面的信息等。
3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3.1立案3.2处理程序____小时内填写《霍邱二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登记表》,与医疗不良事件同时上报。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医院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1.提高医疗质量:通过风险管理的手段,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加强医疗安全:预防医疗差错,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3.提升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力,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水平。
4.优化医疗流程:完善医疗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医疗风险。
三、原则1.预防为主:在医疗活动中,预见潜在风险,采取措施提前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
2.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3.全员参与:医务人员、管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医疗风险管理,形成合力。
4.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医疗风险管理水平和效果。
四、医疗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病史询问、查体、辅助检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患者情况,识别潜在风险。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3.风险处理: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治疗方案、加强监测、完善医疗设施等。
4.风险评价:对风险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不断优化管理策略。
五、具体措施1.完善医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项医疗管理制度,如诊疗规范、用药指南、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能力。
3.提高医疗设施设备水平:更新和完善医疗设施设备,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4.加强医疗监测:对高风险患者、手术、药物使用等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_共10篇 .doc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_共10篇范文一: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因其存在不确定性且与医疗质量有密切联系,故医院制定本制度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医疗管理方面1、因医院内部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客观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故医院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进行专业准入规范,各临床科室均须严格按照收治范围诊疗患者。
2、对科室手术级别和人员资质进行规范,并由医院统一按照规划分配名额,各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制度,并落实手术准入制度。
特别在ICU、门急诊等关键科室的人力和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医院部署开展诊疗工作,避免出现漏洞或制度缺陷。
3、医院统一医疗、护理流程,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强化环节控制。
4、保障医疗信息通畅,强化问题逐级上报机制,杜绝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现象,加强不良事件防范力度,规避同一问题重犯的风险。
二、医务人员能力和道德培养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对于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按章处罚来提高全院职工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
三、设施问题1、抢救设备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
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
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五篇)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范文医疗风险防范管理方案为了及时有效地识别、分析、评估、处理和监控医疗风险,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医疗安全。
依据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办法。
一、医疗风险识别与监测范围(一)临床⒈推诿、延误救治;⒉未按规定知情告知,谈话签字不规范;⒊重点病人管理不到位;⒋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病情疑难由外院转入的病人;⒌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⒍超权限、开展诊疗或擅自改变____讨论诊疗方案;⒎各种医疗意外;⒏非计划再次手术;⒐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⒑病人身份识别错误或手术部门、方式错误;⒒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⒓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⒔急救药品、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⒕无执业资格独立从事一切诊疗活动。
(二)医院感染⒈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⒉多重或广泛耐药菌株感染;⒊消毒、隔离、预防违规。
(三)医技部门⒈“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⒉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⒊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
(四)药剂⒈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⒊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
(五)仪器、设备、器械⒈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⒉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⒊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
(六)医患矛盾⒈医疗损害争议;⒉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⒊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⒋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
(七)后期保障⒈供电、供气、供水故障;⒉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⒊应急逃生通道不畅或设施失效;⒋其它不良事件。
二、医疗风险报告与分析评估(一)风险报告医疗风险信息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自我查找、同事提醒、科室自查和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医疗风险因素监查,院领导查房等方面。
各科室、各岗位对发现存在的医疗风险情况,应通过局域网“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或电话,即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或/和分管领导,夜间、节假日先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根据情况与相应部门联系。
医疗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完整篇.doc
医疗风险管理实施方案1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规定。
一、指导原则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
在诊疗活动中,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
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
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
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办公室(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7、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模板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风险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
第三条医疗风险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医疗活动安全、有效。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 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医疗风险管理工作;3. 审议和批准医疗风险事件报告;4. 对医疗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五条医院各科室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 制定本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本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3. 定期开展医疗风险自查;4. 及时报告和处置本科室医疗风险事件。
三、医疗风险分类与识别第六条医疗风险分为以下几类:1. 医疗技术风险;2. 医疗器械风险;3. 医疗环境风险;4. 医疗药品风险;5. 医疗服务风险。
第七条医疗风险识别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员参与,广泛收集信息;2. 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风险;3. 及时更新风险信息,确保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四、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第八条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1. 完善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2. 加强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器械安全;3. 优化医疗环境,消除安全隐患;4. 规范药品使用,确保药品安全;5.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第九条医疗风险事件处置:1. 及时报告,启动应急预案;2. 采取措施,控制风险蔓延;3. 查明原因,分析责任;4. 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奖惩与考核第十条对在医疗风险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对违反医疗风险管理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个人和集体,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第十二条医院对医疗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医院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案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响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医疗风险,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二、目标1.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环节。
2.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4.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原则1.全面性:医疗风险管理应涵盖所有医疗活动,包括诊疗、护理、药品、设备、感染控制等各个环节。
2.预防性:医务人员应具有预见性,提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采取措施预防风险的发生。
3.及时性:对医疗风险应进行及时识别、评估、控制和报告,确保患者安全。
4.持续性:医疗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评估和反馈,提高医疗质量。
四、医疗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式,发现患者潜在的风险因素。
同时,医务人员应关注医疗流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事件。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评估工具可以采用量表、评分系统等。
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措施包括改进医疗流程、加强监测、提高医务人员技能等。
4.风险监测: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因素,调整风险控制策略。
5.风险沟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同时,医务人员之间也应加强沟通,分享风险管理经验。
五、具体措施1.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组织: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2.制定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医疗风险管理手册,明确医疗风险管理的要求、流程和责任。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模板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工作。
第三条本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风险管理组织,明确医疗风险管理职责,制定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二、医疗风险识别第四条医疗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发现可能导致患者伤害的因素。
医疗机构应当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医疗风险识别:(一)定期组织医疗、护理、药剂、设备等部门进行风险评估;(二)对新开展的治疗、护理、药品、设备等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三)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患者投诉等进行分析,查找风险因素;(四)接受患者、家属、社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风险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报告潜在的医疗风险。
三、医疗风险评估第六条医疗风险评估是指对已识别的医疗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医疗机构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医疗风险评估,包括:(一)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二)分析数据,确定风险因素;(三)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四)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风险评估结果,对高风险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和监控。
四、医疗风险控制第八条医疗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预防或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对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影响。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以下风险控制措施:(一)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加强管理;(二)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三)改进医疗设备、药品、器械等物品的质量管理;(四)建立健全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患者投诉的处理机制;(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医院正常运行,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等工作。
第三条本院医疗风险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风险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医务部、护理部、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工作。
医疗风险管理小组由医务部、护理部、临床科室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第六条临床科室应设立医疗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等工作。
医疗风险管理小组由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医生等相关人员组成。
三、医疗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七条医疗风险识别:通过临床观察、病例分析、患者反馈等途径,发现可能导致患者伤害的各种风险因素。
第八条医疗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医疗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第九条医疗风险评估应采用科学方法,如风险矩阵、专家咨询、案例分析等。
四、医疗风险控制与应对第十条医疗风险控制:根据医疗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制度建设、流程优化、培训教育、设备更新等。
第十一条医疗风险应对:制定医疗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职责分工和应急资源配置。
第十二条医疗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病情监测、紧急救治、沟通解释、法律诉讼等。
五、培训与教育第十三条定期组织医疗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第十四条对新进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培训,确保其了解本院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
六、监督与考核第十五条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医疗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
科室医疗风险管理方案
科室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前言。
咱科室就像一艘在医疗大海里航行的船,医疗风险就像海里的暗礁和风暴,一不小心就可能让咱这船“触礁”或者“翻船”。
所以啊,得制定个风险管理方案,让咱科室稳稳当当的,给患者提供最靠谱的医疗服务。
二、目标。
1. 减少医疗差错。
咱得像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小心翼翼,尽量把医疗过程中的小失误、小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
就好比你做饭,盐放多放少都不行,医疗也是,每个环节都得恰到好处。
2. 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就是咱的“上帝”,让他们满意了,就像顾客给饭馆打五星好评一样,咱科室的名声就会越来越好。
要做到让患者觉得在咱这儿看病放心、舒心、顺心。
三、风险识别。
# (一)人员方面。
1. 医生。
有时候医生忙起来就像个不停转的陀螺,可能会出现诊断失误。
就像你在雾里看花,没看清楚就下结论,这可不行。
还有手术操作,那可是个精细活儿,就像在米粒上雕刻一样,手一抖可能就出问题了。
2. 护士。
护士妹子(或者兄弟)们有时候要同时照顾好几个患者,就像一个人要同时耍好几个球一样,可能会在给药、打针这些环节出岔子。
比如说把药给错了患者,这就像把张三的快递给了李四,麻烦可就大了。
# (二)设备方面。
1. 那些医疗设备就像战士的武器,如果设备老化或者出现故障,就像战士拿着生锈的枪上战场,肯定会影响医疗效果。
比如说X光机突然坏了,患者还等着检查呢,这就会耽误病情。
2. 新设备刚买回来的时候,就像新手机刚到手,大家可能还不太会用,操作不熟练也容易出问题。
# (三)医疗流程方面。
1. 挂号、就诊、检查、缴费、拿药这一套流程如果不顺畅,就像堵车一样,患者心里肯定堵得慌。
比如说患者在各个科室之间跑来跑去,浪费了很多时间,容易引发不满情绪。
2. 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接如果没做好,就像接力赛的时候交接棒没接好,容易出现信息遗漏或者误解,影响患者的治疗。
四、风险评估。
# (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 医生诊断失误这种情况,虽然大家都很小心,但偶尔还是可能发生的,大概有10%的可能性吧。
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模板(三篇)
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模板一、严格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医院管理核心制度、等有关法律文件,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防止医疗差错。
二、实施风险管理,成立医院院长为组长的医疗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小组,对参与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排查。
三、定期或不定期在医务人员中进行医疗安全、质量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增强医疗安全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发生。
四、鼓励全院职工及患者参与医疗风险管理,科室或个人若发现质量上的差错或事故应主动及时的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小组报告,领导小组根据情况展开调查,必要时提请医院院办公会讨论。
对患者发现的医疗风险,及时给予反馈及奖励。
五、对医疗风险较大的疾病(手术),科室应先组织科室内部讨论,如仍未排出风险的,如实将病情告知家属,征得患方同意,申请全院会诊或其他医院会诊,直到医疗风险的排出。
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模板(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凡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不作为”的医疗事件,无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二、医疗风险警示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风险警示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医疗风险警示1、超过____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超过____小时未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____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____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投诉;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2024年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2024年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医疗技术损害处理规定一、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为辅的补救原则:对于能够及时发现风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有效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人员,应予以适当奖励。
2. 责任区分原则:在做出处罚决定时,需明确区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并合理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的责任比重。
3. 学术管理委员会评审原则:所有处罚决定均需由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进行评析,并对评析出的医疗纠纷进行责任追究。
二、医疗技术损害一般处置原则1. 立即消除致害因素:一旦发现技术损害,首先发现者应立即采取措施终止致害因素。
若识别和判定致害因素存在困难,应立即向上级医护人员汇报并请求指导,不得迟疑拖延。
2. 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采取有效补救措施以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3. 及时报告:技术损害发生后,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同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主管院领导,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
严禁瞒报或迟报。
三、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1. 患者损害较轻的情况: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组织科内会诊并妥善处理。
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
科室负责人组织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补救对策并决定是否继续原医疗技术操作。
医务科根据进展情况选派技术专家参与补救处理,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及时整理材料、保留标本并报医院相关领导及职能部门。
2. 患者损害较重,有生命危险的情况: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同时上报科室负责人、医务科及医院相关领导。
组织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讨论并采取补救处理对策。
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进一步会诊讨论详细补救对策。
补救对策实施后,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
及时整理材料、保留标本并报医院相关领导及医务科。
四、医疗技术损害相关处置1. 原始证据收集: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相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记录等。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实施方案模板(二篇)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违规:
1)拒绝医疗质量考核、不按期上报医疗质量考核登记表及医疗工作总评,或无故不参加医疗质量管理例会一次扣所在科室____分;
2)考核三级医师不在岗,一次扣____分;完全无医生在岗扣____分。
3)值班医生未床头交接班,无交接班记录扣____分,记录不完整,敷衍了事每三次累计扣____分;
6、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合格。要把“三基”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四、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二、建立医疗质量检查考核机制
科室质控组每月对当月的医疗质量进行自查考核,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室进行考核评分,并及时汇总分析。
三、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①现场反馈处理②周会通报
③每月的科室医疗会议上反馈④每季度或半年的医师大会反馈⑤奖惩与每月绩效奖惩兑现
四、考核具体办法
1、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组成员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医务科安排,推诿或拒绝参加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一次扣罚所在科室____分;三次以上者和干部使用考评挂钩。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五篇)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一、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系统医疗技术风险已被纳入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进行两级监管。
医务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包括风险报告、专家评审以及反馈改进措施。
二、可能引发医疗技术风险的因素(一)技术设计层面:新操作规范的不成熟性,操作流程的非科学性或过度复杂性等;(二)医务人员个体因素:新技术应用经验的匮乏,技术能力的不足等;(三)设备条件:设备设施的变动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等。
三、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流程(一)执行技术操作的主治医师需监控技术风险。
一旦发现潜在风险或已造成损害,应立即采取现场处理措施。
若现场措施不足以应对,需立即逐级向上级医师报告,直至科室主任,必要时还需通知医务部或相关院领导。
同时,应参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进行上报。
(二)医务部依据《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视情况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讨论,为相关人员提供正确处理指导。
(三)若需继续使用该技术,主管医师需向患者或家属充分告知情况,获得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再行实施。
(四)主治医师应对紧急意外情况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上级医师意见及诊疗情况做及时记录,并坚守岗位,直至患者病情稳定。
四、医疗技术风险的预防措施遵循我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和评估制度》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等规定,医务部会定期汇总和分析上报的医疗技术风险,提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评估。
我们将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质量、疗效和费用等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识别风险,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以督促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确保医疗技术管理的持续优化。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二)为确保患者健康,全面降低医疗服务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增强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同时减少风险事件对医院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在管理中降低风险成本。
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范本(3篇)
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范本为保障患者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成本。
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指定本制度。
一、医疗风险定义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不安全事件、并发症及由这些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等。
二、建立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的组织机构1、医疗风险评估和防范团队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包括医疗、护理、管理、药剂、设备管理、后勤保障、保卫等。
2.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医疗风险评估、建立常规的医疗风险种类、确定每一类风险的具体危险因素、确定分析方法、选择医院优先级的医疗风险事件,采取有效、动态的医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三、医院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处理原则“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重在预防”1、通过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活动过程。
(l)完善诊疗护理常规、收治标准,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促进诊疗规范管理。
(2)加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手术授权和再授权机制,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重大手术审批制度、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对个人技术实行准入管理,提高手术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管理。
(3)实施首诊负责、完善急诊分流制度,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完善重危病人的转送流程,为病人提供连贯的医疗服务。
(4)规范药物使用流程,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5)完善院内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管理。
(6)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各项制度,加强患者入院坠床/跌掉风险评估、手术部位标记、术前安全核查、病人身份确认、高危险药品管理、危急值管理、病人安全转科转院等。
(7)落实病人转科、转院、出院计划制定等制度,确保安全。
(8)确保病人与医务人员、医务人员之间沟通及时有效。
2.健全临床督导和审核制度,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1)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等全院质量改进体系的有效运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生效日期:修订日期: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风险的概念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医疗目的之外的危险因素,而这种因素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有人称其为“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笼统称为医疗不良事件,或者称为医疗缺陷。
二、医疗风险管理的概念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疗系统(多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换言之,它是通过医疗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医疗风险管理的程序:医疗风险管理包括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
第一章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分类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医疗过程中超前防范医患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进而达到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的目的。
一、诊疗护理过程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嘱。
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历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查看病人或请相关科室人员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
13.高风险、高难度的择期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14.麻醉师缺少术前、术后麻醉访视记录,或术后患者返回病房 24 小时内未诊查患者。
15.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患者,或 3 日内无三级医师查房记录。
16.对术后患者观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17.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8.未落实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或检验项目不齐全,或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
19.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或违反“三查九对”制度。
20.错发、漏发药物。
21.处方中药物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明。
22.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23.采取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贴错标签、用错试管、非患者原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要重新采取。
24.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欠妥,存在院内患者交叉感染的隐患。
25. 漏报、错报、迟报传染病,或遇有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集体中毒等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未及时上报。
26.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需要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科室或转入科室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
27.输血、输液反应。
28.其他未引起人身损害后果,但有患者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医疗文书书写1.门(急)诊医师未按时书写门(急)诊病历,或记载内容不全。
2.未把患者不配合诊疗、拒绝诊疗或自动强行出院等特殊情况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历中。
3.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病历、首程记录、抢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诊断)、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及其它记录。
5.未及时与患者签订医院规定的各种知情同意文书,或缺项少款,不填时间,不签名。
6.大、中型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或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报告,或无术前小结、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观察要点。
7.术中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对术中阳性发现描述不细,或对术中出现的意外和失误未能如实反映,甚至在记录中造假、隐瞒。
8.对危重患者未及时向其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或缺少与家属谈话并签字的记录,或有记录而无家属签字。
9.凡决定转出的患者,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10.对自动要求出院的患者,出院记录过于简单,无出院医嘱和有关注意事项交代,缺少患者本人或法定代理人签名及上级医师的审核签字。
11.意外死亡病例未当日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
12.病历涂改严重、书写错误或缺乏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内容,或造成病历等资料缺损、丢失。
三、医技后勤保障1.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
2.供应过期物品、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3.急救设备、器材出现故障。
4.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检测维修,导致检验结果失真。
5.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或项目、部位。
6.漏填、错报检验结果或丢失检查申请单、结果报告单。
7.血、尿、大便标本遗失。
8.特殊检验标本、病理标本保留(存)时间短于规定时间。
9.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联系并提议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未主动报告。
10.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用量超过极量等。
11.供电、供氧、供水系统未定期检测而影响使用。
12.停电、停水未及时通知到病人或停电、停水未按应急预案处置。
四、医德医风缺陷1.态度冷漠,语言粗暴。
2.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3.搬弄是非,故意挑拨矛盾。
4.玩忽职守,擅离岗位。
5.夸大疗效及对不良预后估计不足。
6.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手术、发药过程中有聊天、打手机等不良行为。
7.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其家属误解。
8.出现其他医德医风问题。
五、医护人员安全1.治疗、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医务人员身体伤害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接触化疗药、传染病等导致损害。
2.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章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医疗风险评估及管控机构由两级构成。
科室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由医务科负责。
最高管理机构为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发现医疗风险后,要及时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并上报医务科。
一、医疗风险分三级预警:蓝色、黄色、红色。
1.蓝色预警:虽发生医疗风险,但未产生后果,未引起医疗纠纷。
2.黄色预警:⑴发生医疗风险,未产生后果或产生的后果较轻,但病人已投诉。
⑵一年内,被两次蓝色预警的。
3.红色预警:⑴发生医疗风险,产生严重后果或患者死亡,酿成严重纠纷。
⑵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
⑶严重医德医风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
⑷一年内,两次被医疗风险黄色警示的。
二、医疗风险管控机制(一)科室管控机制1.各科室必须建立医疗风险登记本,指定专人负责,对发生的医疗风险要详细登记,根据其情节及时上报。
2.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随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医疗服务过程的各环节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是否有医疗风险的种种隐患,排查风险发生的原因,防止不良医疗事件的再次发生。
3.科主任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检查病历等工作,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从中发现潜在的医疗风险和安全隐患,及时指出责任人的错误,提出批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医疗风险的扩大或造成不良后果。
4.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每周检查医疗服务质量一次。
如果发现医疗风险或差错,应认真分析讨论,帮助责任人查找原因,确定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纠正措施,指定专人跟踪整改。
5.对于严重医疗风险或差错,科室必须及时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门诊病人上报门诊部。
如果隐瞒不报或有意包庇者,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
(二)医院管控机制1.通过对科室的平时检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医疗风险或安全隐患。
2.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确定医疗风险的性质、程度与后果。
3.凡发生患者投诉或通过检查发现医疗风险,24 小时内由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立案,并向当事科室和责任人下达《医疗风险(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
4.调查分析发生医疗风险的原因,判定医疗风险的性质,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予责任人不同级别的医疗风险警示。
5.医疗风险责任人在接到限期整改通知后,24 小时内要写出书面报告,制订改进措施,存档。
6.被医疗风险黄色、红色预警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悔改表现,7 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罚。
7.检查、监督当事科室和责任人对医疗风险的整改情况,对于整改情况予以验证并备案。
如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则由原有警示级别升级加以处理,并加大督查力度,直至风险整改完毕。
第三章医疗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一、防范预案1.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
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享的原则,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
3.从维护全局出发,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4.严禁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谈论同行之间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禁在患者面前诽谤他人和他科,抬高自己等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5.禁止在诊疗过程中、手术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医疗过程的话题.医疗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6.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7.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参加各种会诊。
8.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⑴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⑵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
⑶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
⑷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
⑸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⑹对交代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
⑺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⑻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
⑼住院预交金不足者。
⑽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⑾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
⑿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
⒀经他人介绍者。
⒁患者或家属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者。
⒂艾滋病患者。
⒃患者选医师诊疗者。
⒄特殊身份的患者。
9.对于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
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它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10.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
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其结果要认真分析,妥善保管。
11.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孕妇、儿童的用药安全。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12.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充分发挥院、科感染监控人员的作用,对于己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登记报告,不得隐瞒,服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