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行为问题与解决策略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行为问题与解决策略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行为问题与解决策略幼儿期是孩子人生中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正在经历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行为问题常常成为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1. 发展阶段: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受到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等特点。

2. 情绪管理困难:幼儿的情绪世界正在形成,但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与能力。

当他们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受到挫折和压力时,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

3. 学校和家庭环境:幼儿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环境对其行为起到重要影响。

如果环境缺乏积极的指导和支持,或者存在过度保护和过度纵容的现象,幼儿的行为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二、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策略1. 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积极和有益的学习环境,包括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教师和家长应该一致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并给予他们合理的约束和指导。

2. 提供合适的激励和奖励:通过正向激励和奖励,鼓励幼儿良好的行为和努力。

例如,赞美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小礼物或特别的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3.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表达情绪,教授他们使用言语和良好行为来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4. 引导社交技能的培养:幼儿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包括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教师和家长可以组织社交活动,鼓励幼儿参与其中,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反馈。

5. 惩罚的适度运用:在幼儿行为不当时,适度的惩罚有助于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然而,惩罚应该是合理的、适度的,并与教育目标一致。

不适当的体罚或情绪宣泄会产生负面影响。

6.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合作:教师和家长需要建立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他们可以交流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共同制定解决策略。

与家长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将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精品教育文档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精品教育文档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一、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六种:(1)在心理学中,问题行为泛指那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行为,一般包括那些使他人不可理解的行为及那些反社会的、破坏性的、分裂性的或明显顺应不良的行为。

(2)指不符合社会规范并引发某种社会控制的行为。

(3)指所有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4)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

(5)问题行为是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6)问题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带来麻烦,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正确行为。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一)引起儿童问题行为的内在因素Eysenck提出,遗传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上产生的重要作用。

陈安福在《德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不涉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因素)概括为:(1)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对学校、社会适应不良;(2)问题行为常由情绪紧张的心理冲突而产生和加剧;(3)问题行为的引起和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到挫折和失败的结果;(4)从小形成的某些性格弱点可能容易导致某些问题行为的产生;(5)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点也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的一个内部原因。

(二)引起儿童问题行为的外在因素1.家长过多保护。

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普遍采取“过度保护”的养育态度。

父母总是注视着孩子,唯恐孩子发生意外,压抑孩子活动的愿望,易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问题行为;一味地娇宠孩子,使孩子的欲望不断膨胀,易产生自私、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2.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教育奖罚不当。

家庭感情气氛是家庭气氛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表现。

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幼儿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以下是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1. 幼儿学习兴趣不高问题:幼儿对学习缺乏兴趣,无法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对策:教师可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树立学习的正面形象和氛围。

2. 幼儿学习成果不显著问题:幼儿学习成果不如期望,思维发展缓慢。

对策: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

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指导,鼓励幼儿多方面探索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个别幼儿行为问题问题:个别幼儿存在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影响教学进度。

对策: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管理方法,如设置规则和常规,给予奖励和鼓励,并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家长参与度不高问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缺乏关注和参与。

对策: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传达幼儿学习情况,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学习活动中。

举办亲子活动等形式,增强家长的参与度。

5. 教学资源不足问题: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

对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图书、游戏器具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积极寻找和利用社区、家庭、互联网等外部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幼儿学习。

6. 教育目标不明确问题:教育目标模糊,无法有效评估幼儿的学习情况。

对策:教师可以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教材要求,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分阶段进行评估和跟进。

与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家庭对幼儿的期望与需求,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7. 教学活动过于单一问题: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影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对策:教师可以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机会,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面临着孩子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社交困难等。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这些行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生理因素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状况。

有研究表明,一些生理因素,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营养不良、睡眠障碍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

例如,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与大脑前额叶区域发育迟缓有关;情绪失控则可能源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调控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

心理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

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自尊心脆弱、情绪管理能力差、挫折应对能力弱等,都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例如,社交困难可能源于孩子缺乏自信,无法与他人良好互动;情绪失控则可能源于孩子无法适当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环境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不利的家庭环境,如家庭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教育缺乏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例如,家庭关系紧张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而教养方式不当则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上述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法来解决:提升儿童的生理健康水平。

这包括注重孩子的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的生理问题。

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

这包括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挫折应对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包括父母要以身作则,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表现,如攻击性行为、挑衅行为、情绪失控、违抗规则等。

这些问题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时间陪伴等,都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与师生关系会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校暴力现象、师生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问题。

1.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的影响、同伴关系、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解决办法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树立榜样,给予鼓励和肯定。

此外,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规矩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让他们明白善恶的区别。

2.2 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2.3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正面引导,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儿童成长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良好行为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

此外,建议学校设置情绪管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商,提高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2.5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一些有较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如何应对

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如何应对

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如何应对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这让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担忧。

了解并正确应对这些行为问题,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学前教育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表现为打人、咬人、推搡等。

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缺乏情绪管理能力、模仿他人的行为、想要引起关注或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物品。

应对攻击性行为,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以暴制暴。

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明确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然后,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例如问他:“如果别人打你,你会不会疼?会不会伤心?”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同时,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通过攻击。

另外,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减少不良行为的模仿源。

二、注意力不集中学前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是正常的,但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较为严重,可能会影响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玩拼图、搭积木、找不同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孩子逐步延长专注的时间。

同时,要避免过多的干扰因素,如在孩子学习或玩耍时,减少周围的噪音和杂物。

三、说谎行为学前儿童说谎可能是因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或者是为了逃避惩罚、获得关注。

当发现孩子说谎时,不要急于指责和惩罚,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

如果是因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要帮助孩子区分。

如果是为了逃避惩罚,要让孩子知道诚实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一个宽松、信任的环境,让孩子敢于说实话。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说谎。

四、过度依赖有些孩子在学前阶段可能会表现出过度依赖的行为,比如不愿意自己穿衣、吃饭、做游戏等。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从简单的任务开始,让孩子自己完成,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王晓璐所谓破坏性行为是儿童心理现象的一种,是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

该行为给他人和自身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在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中,就经常可见如下场景:玩具摔碎了,书本撕烂了,小草被连根拔起,生物角里的小鸟不易而飞……作为一名刚步入幼教行业的年青教师,面对这些情景,往往会不全面地分析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根源,而是情绪化地处理问题,致使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无法改善,进而影响到孩子今后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发展。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可分为动机、进行和后果,在一年来的工作学习中,我发现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为有意性和无意性二类,这说明有时即使这些行为的后果是具有破坏性,但究其心理动机和行为进行,则不尽然。

因此成人更需要理智分析、正确的对待。

一、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一)学前儿童无意破坏性行为的成因。

孩子因疏忽大意,缺乏经验,自制力差等而造成的危害集体或他人的行为,称为“无意性破坏行为”,经观察研究,这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及喜好尝试。

大部分家长经常反映孩子常会把录音机、小闹钟等会发出声音的东西拆开,想知道个为什么;有的想帮妈妈洗衣服,却使得浴室汪洋一片……在成人眼里孩子这是“好心办坏事”,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正是一种求知欲、独立性的表现。

4—5岁的孩子,正是独立性、自主性迅速发展的时候,步入“以自我为中心”阶段的幼儿总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独立自主的活动,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喜欢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在此阶段如缺乏适当引导不免造成一些无意性破坏。

2、缺乏经验,认知有限。

冬天到了,孩子怕小金鱼在冰凉的水里冻坏身体,就兴致勃勃地把金鱼缸搬到外面去晒太阳,还把小鱼从缸里捞了出来放在阳台上,让它暖和暖和;班里一个叫立立的小男孩把刚装修好的新房墙面当作画板,画上红圈圈、黑道道,弄得父母大发雷霆。

这种事例无不说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极为有限且缺乏生活经验,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常常会惹事生非,甚至弄坏物品,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是与非,导致产生了破坏性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儿童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让家长和教师感到头疼不已。

究其原因,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家庭和学校更加和谐。

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父母的育儿方式不当,要么过于溺爱,要么过于严苛,这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如果家庭氛围紧张,父母常常争吵不休,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从而表现出叛逆、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教育环境因素学校环境也是塑造儿童行为的重要场所。

如果学校管理混乱,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纪律缺失,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逃避、违纪等行为。

同伴关系的处理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一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经验,很容易产生孤僻、攻击甚至犯罪行为。

个体心理因素每个儿童的成长都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性格、temperament、自尊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行为表现。

一些孩子天生就较为内向、敏感,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从而表现出依赖或偏执的行为。

儿童的认知水平、情绪调控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以平和、民主的方式进行育儿,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理解。

父母之间也要营造良好的相处模式,减少争吵,维护家庭和睦。

家长还要注重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教师应该以耐心和同理心对待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学校还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学会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少年写作78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何敬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近些年,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呈上升的趋势,更加引发人们的关注。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如果心理行为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生长和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应该积极的探究学前儿童的心理行为,明确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并且还要结合原因来针对性地开展应对策略,有效的解决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社会节奏也在加快,现在的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心理的行为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生长和发展,因此应该注重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

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等等,都会成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原因。

因此应该明确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并且还要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问题来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前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基础概念学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很容易因为受到外界干扰而影响到自己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学前儿童常常会通过心理行为进行体现。

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乃至社会,都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这种状况,才能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儿童三岁到六岁的阶段正好处于学前阶段,同时也是接受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能够对幼儿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够让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还能使幼儿的问题行为得到纠正。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指儿童出现了这个年龄段不该出现的行为,并且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行为按照一般心理行为问题和品性障碍行为问题进行划分,一般的心理行为问题基本上都是能够在表面上直接体现出来,而品行障碍则表现在其他方面,如:攻击或者撒谎等。

虽然学前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表现的不够明显,但是会为以后的成长埋下病态的种子,他们在进入青春期或者叛逆期后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儿童行为问题的心理原因与对策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探索和成长的阶段,然而,一些家长常常面临着儿童行为问题所带来的困扰。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情绪失控、攻击性行为、注意力缺陷等,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原因。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心理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中的紧张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因素都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不良行为。

2.情绪管理困难儿童通常在情绪管理方面较为脆弱,难以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受挫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以攻击性的方式来释放情绪,表现为暴躁、情绪失控等行为。

3.自我认知与社交能力儿童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或社交技巧不足可能导致儿童在与他人互动时出现问题,表现为孤僻、冲动等行为。

对策建议1.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感受,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帮助儿童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避免情绪失控引发的问题行为。

3.发展自我认知与社交能力鼓励儿童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儿童行为问题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心理原因,包括家庭环境、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针对这些原因,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情绪管理训练以及促进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促进其全面成长和发展。

试析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试析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282试析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及教育策略★ 康建姐近几年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在社会群体中所占比率有快速增长的趋向,各类行为问题在幼儿身上随处可见,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不利于幼儿正常的心理健康成长,它也会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

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健康理念,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1、什么是问题行为学龄前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学龄前儿童因生理功能障碍,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而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特征学前期儿童主要指3—6岁儿童,这个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主要展现出语言和动作能力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有下列易于出现的行为问题: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不当行为。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整体抽样法从莆田市秀屿区某中心幼儿园9个班中抽取6个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221名(男116名、女105名),其中小班幼儿66名(男34名、女32名),中班幼儿75名(男4 0名、女35名),大班幼儿80名(男42名、女38名)。

1、研究工具根据已有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听取了专家学者和优秀老师的看法建议,编制了“幼儿问题行为调查问卷”,其中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爱动、爱发脾气、厚脸皮、破坏,撒谎,孤独,厌食,偏袒和任性。

调查问卷按五分制评分,从很少,较少,中等,更多。

2、研究流程(1)确定研究变量在编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实验,依据实验具体情况对研究方法进行修正和变更,最后确定研究方法。

(2)确定被试取样从9个班级的幼儿中抽取221名,具体方法见前。

(3)采集数据对全园教师举行集中训练,详尽说明《幼儿问题行为调查问卷》是填写方法,注意事项并且由教师单独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由家长亲自填写。

(4)整理对教师和家长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整理,逐条进行分析,计算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有普遍性的行为问题表现。

(5)立个人档案对于问题行为频率较高且问题较多的儿童,创建个人档案,对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的行为仔细观察记录并记入档案文件。

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毕业论文

邯郸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以邯郸市某幼儿园大班为例学生徐艳朋指导教师年级2008级专业学前教育二级学院教育学院邯郸学院教育学院2012年6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王伟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徐艳朋2012 年 6月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以邯郸市某幼儿园大班为例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因素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在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邯郸市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观察总结问题行为儿童的行为特点与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影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相关因素,探究儿童问题行为形成原因并针对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为预防学前儿童行为题行为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问题行为教育对策学前儿童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 its causes andCountermeasures-- Taking Handan city as an example of a kindergartenXu Yanpeng Drected by Lecturer.WangWei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actor analysis, survey research, on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living and learning i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n a kindergarten in Hand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observation and summary problem behavior of children'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problems of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nalysis of effect 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explore the causes for various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behavior to provide reference.KEY WORDS Kindergarten Problem behavior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Preschool chi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前言 (1)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研究和具体表现 (2)1.1国内外学者对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2)1.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2)1.3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 (3)2研究方法 (3)2.1被试 (4)2.2研究步骤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3.1观察结果 (4)3.2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5)4 讨论 (7)4.1异常的亲子关系 (7)4.2家园教育不一致 (8)4.3问题家长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直接影响 (9)4.4教育者之间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冲突 (9)5建议 (10)5.1采用家庭治疗法改善亲子关系 (10)5.2深入家园合作,一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10)5.3教育者规范自身,树立正确的榜样 (11)5.4幼儿园老师提高专业素质,预防及矫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12)6结语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致谢 (16)前言儿童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小儿自闭症等。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然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不合理由于人们长期对学前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目前学前家庭教育在内容上,重养育轻教育,重知识灌输轻道德培养,导致幼儿家庭教育出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欠缺,诚信教育欠缺,做人基本规范教育欠缺等教育欠缺和空白。

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许多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的重新认识仍存有非常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

把识字、背诗、排序、学外语当做幼儿教育的主要课程,错误地指出只要幼儿存有了科学知识就具有了未来的一切,而疏失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从而给幼儿的一生增添不当的影响。

第二,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顾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自己面子问题,强迫学龄前儿童接受“正规化”训练,容易损伤儿童的生理健康,也易造成儿童压抑、厌学心理。

过早的“正规化”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过分疼爱孩子社会各界的家长,对幼儿教育儿童广泛地任性,往往事事依着孩子,再加之三代同堂的现象比较广泛,隔代教育更加过分地初生之犊不畏虎、疼爱孩子。

家长这样无原则的娇惯,很难并使幼儿滋长出来任性、娇横、不讲道理的习惯,并在心理上予以加强。

同时,由于任性,又往往可以对孩子维护过度,过分的疼爱、初生之犊不畏虎,不想孩子搞他自己必须搞的事,并使孩子越养越强,有利于培育幼儿克服困难和处置实际事务的能力。

不可否认,家长的快乐就是催化剂孩子智慧之芽的阳光,就是孩子较好个性品质构成的土壤。

但家长对孩子的爱少于了限度难构成孩子不身心健康的个性。

由于孩子获得这些方面的满足用户太过难和太过充足,事实上可以引致两种并非家长所希望的结果:一是孩子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过于敏感,稍感不能尽如其意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体验;二就是孩子又因此而显得越来越过分不脆弱,再多“快乐”的提供更多都难于并使其赢得积极主动的体验。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1.1 问题的定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打人、骂人、抢东西、不听话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认识和矫正是非常重要的。

1.2 问题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原因: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育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的能力较弱。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幼儿园或学校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这些环境充满了冲突、紧张和负面情绪,那么学前儿童就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严厉或者忽视孩子的需求,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1.3 问题行为的危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际关系: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容易引起其他儿童的排斥和反感,导致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2)损害自尊心: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问题行为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同伴中失去尊重,从而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3)影响学习能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降低学习效果。

问题行为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进一步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2.1 加强沟通与理解家长和老师要学会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家长和老师还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行为并进行干预。

2.2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关爱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处理

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处理

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处理作为幼儿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行为问题,比如说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幼儿的学习,也可能会引起家长的担心。

那么,这些问题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呢?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生理因素我们知道,幼儿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有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比如说大脑发育不完全、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

这些生理因素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情绪调节等方面,从而导致一些不当行为的发生。

心理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有些幼儿可能缺乏自信,或者遭受家庭不和、同伴排斥等不良经历,这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进而表现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另外,有些幼儿可能缺乏良好的社交技能,不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说,家庭环境混乱、教育方式不当,或者幼儿园管理不善,这些都可能会引发幼儿的行为问题。

同伴关系的失衡,以及教师和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当,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

处理幼儿行为问题的策略针对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处理策略:关注幼儿的生理需求,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睡眠和营养摄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生理问题。

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和自我调节能力。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沟通交流,制定统一的管教措施,确保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改善幼儿园的环境管理,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以温和、积极的方式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和锻炼。

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行为改善措施。

面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采取综合性的策略,既要解决表面问题,又要从根源上进行预防和干预。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成为独立、自律的小朋友。

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及解决方法学前教育是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常常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常见的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是学前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幼儿在集体活动或者课堂上往往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容易分心或者走神。

这种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解决方法:1. 创设有趣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具和教学材料,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设置清晰的规则:告诉幼儿在集体活动或者课堂上需要做什么,定下一些明确的规则和目标。

3. 分段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小块,避免让幼儿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

4. 给予正面激励:当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参与到活动中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二、情绪波动年幼的孩子常常容易情绪波动,表现出焦躁、易怒或者情绪低落等。

这种情况有可能影响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以及学习效果。

1. 建立情绪识别和管理的技巧:教导幼儿认识并表达他们的情绪,通过提供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调节情绪。

2. 提供稳定和温馨的环境:创造一个稳定、温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关爱。

这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

3. 倾听和沟通: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并鼓励他们通过言语表达情绪。

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

三、社交问题幼儿时期是社交与交往的关键时期,然而一些孩子可能会遇到社交问题,如孤独、难以与他人合作或者冲突等。

解决方法:1. 培养友善和合作的价值观:教导幼儿如何友善地与他人相处,鼓励他们与其他孩子进行合作和互助。

2. 融入集体活动: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游戏、音乐或画画等,鼓励幼儿参与到团队中,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3. 教授解决冲突的方法:教导幼儿如何以说服、协商或妥协的方式解决冲突,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和平相处。

四、注意行为问题一些幼儿会表现出注意力容易分散、坐不住或者爱说话等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幼儿的学习和集体活动的进行。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说到这个,可能有些家长会一脸苦涩,真是孩子们的小“闹剧”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这些行为往往是他们在探索世界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些行为是需要纠正的。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梳理一下这些问题,顺便聊聊怎么帮助小朋友们走出“迷途”。

2.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2.1 常见问题行为首先,咱们得先了解这些小家伙常干的“坏事”。

有时候,孩子们就像小火箭一样,冲来冲去,精力旺盛得不行。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老是想跟小伙伴聊天,甚至打打闹闹。

你要是说他,他可能还觉得委屈:“我就不想听那个大人的话!”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在遇到不喜欢的事情时,会大哭大闹,真是让人感到无奈。

再者,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自私,比如玩具只想自己玩,别人靠近了就开始“抗议”。

哎,这种行为可不太好,要让他们知道分享的乐趣,不然长大后怎么跟人相处呢?2.2 行为背后的原因说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可不少。

首先,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还在发展,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就通过哭闹来引起注意。

其次,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还不成熟,遇到挫折就容易发脾气。

这就像是汽车没加油一样,动力不足嘛!再者,模仿也是个关键,看到大人或小伙伴怎么做,他们就想学,也许不一定是对的。

3. 矫正措施3.1 亲子互动的重要性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首先,亲子互动是个好办法!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玩,聊聊天,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他们会觉得“哎,爸爸妈妈都喜欢我,我也要努力做个好孩子!”比如,晚上可以一起看书,或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这样不仅能增进感情,也能教他们一些新的东西。

3.2 设定规则和奖励机制再来,设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课堂上要安静”,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图画或者符号来帮助他们理解。

别忘了,规则要简单明了,像个“游戏规则”一样,让他们觉得有趣。

如何处理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探究

如何处理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探究

如何处理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探究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究一些常见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应对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学前儿童的焦虑问题。

学前儿童常常会因为分离焦虑、陌生环境焦虑等原因而表现出焦虑的行为。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前适应的方式来减轻学前儿童的焦虑。

例如,在入学前可以带孩子多次参观学校,熟悉环境,与老师和其他孩子建立联系。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的方法来帮助学前儿童缓解焦虑。

例如,可以教孩子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数数等,帮助他们调整情绪。

另外,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的表扬和鼓励来增加学前儿童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焦虑。

其次,我们来探讨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常常是因为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的。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教孩子一些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式。

例如,可以鼓励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通过绘画、手势等方式来表达。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处理情绪。

例如,可以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一些冲突情境,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另外,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来预防和减少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

例如,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学前儿童的注意力问题。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往往比较短暂,容易分散。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前儿童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减少干扰因素,保持教室的整洁和安静。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新入园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新入园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新入园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对策作为一名资深幼儿工作者,我发现新入园的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让家长和老师头疼,还可能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新入园幼儿行为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1.家庭环境变化新入园的幼儿,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集体环境。

这种变化让他们感到不适应,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行为问题。

2.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幼儿的行为影响极大。

如果家长过度溺爱、纵容,或是过于严厉、苛刻,都可能导致幼儿在入园后出现行为问题。

3.园所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因素,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幼儿园环境恶劣,教师素质低下,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加剧幼儿的行为问题。

4.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都有所不同,这也会导致他们在入园后出现不同的行为问题。

二、对策1.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幼儿入园期间,家长要多陪伴、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减少焦虑。

3.加强幼儿园建设幼儿园要注重环境创设,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增强家园沟通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家长也要主动与幼儿园沟通,关注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共同解决行为问题。

5.社会支持1.拒绝入园成因:幼儿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缺乏安全感。

对策:家长要提前带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同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和微笑面对幼儿,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2.哭闹不止成因:幼儿思念家人,不适应集体生活。

对策:教师要多关注幼儿,给予他们温暖的拥抱和安慰。

家长要鼓励幼儿,让他们知道哭闹不能解决问题。

3.打架斗殴成因:幼儿缺乏沟通能力,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对策:教师要及时制止幼儿的暴力行为,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学生周颖学号 07类型网络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层次专升本指导教师欧本谷日期 2013.04.28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

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及成人后的品德、行为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与教育对策,不仅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与职业发展,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目录摘要 (Ⅰ)一、绪论 (1)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1)(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1)(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1)(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2)三、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3)(一)攻击性行为 (3)(二)退缩性行为 (3)(三)破坏性行为 (3)(四)感觉统合失调 (4)(五)多动行为 (4)(六)抽动症 (5)(七)依赖性行为 (5)(八)缄默症 (6)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6)(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6)(二)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6)(三)家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7)(四)幼儿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7)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对策 (8)(一)重视、关注幼儿的问题行为 (8)(二)教师应帮助幼儿正视自己的问题行为 (9)(三)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 (9)(四)创设宽容、接纳的环境,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 (12)(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2)六、结论 (13)参考文献 (14)一、绪论我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其所打下的烙印甚至会影响终生。

因此,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表现、原因及预防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与职业发展。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一)什么是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既要考虑问题行为的程度和结果,也要考虑到其类别和标准。

首先问题行为的主题一般是儿童,问题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发展的现象、教育的现象;其次,问题行为的影响是不良的,既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又影响自身的智能发挥、社会适应、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关爱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最后,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

因此,普遍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反复发生的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既影响他人又影响自身发的行为和情绪异常问题。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行为表现的不适当。

这些问题行为一般是展示的,并且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会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水平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行为控制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那些不符合社会规的不良行为,在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也是可以逐渐矫正的。

(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和特征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也众说不一,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七分法等等,但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

不同分类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

而且,不同角度的分类之间也存在交叉现象,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统一。

此外,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到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

因此,对问题行为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

至于采用哪种分类更合适,还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而定。

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特征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良好行为不足。

良好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

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2)行为过度。

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出现的太多。

如儿童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做小动作,扰乱别人,经常咬指甲等。

(3)行为不适当。

行为不适当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又不发生。

如儿童叫送奶员为“爸爸”,儿童将喜爱的玩具放在垃圾堆里,或在悲伤时大笑,在欢乐时反而大哭等。

(4)行为持久性困难。

行为持久性困难是指做事情没有耐心,不能坚持长久。

这种问题行为往往持续存在,一般能延续半年以上。

(5)行为不受控制。

行为不受控制是指学前儿童不理会教育者的引导,我行我素,或行为过度而不合时宜,不符合要求,或被动、退缩,行为自控性差,而且也不受成人的控制。

(6)不理会现实。

不理会现实是指经常忽视四周的环境,对现实情境不去理会。

如在正常情形下有不适当的愤怒,无理由的猜疑,莫名其妙的紧、退缩、怯懦,不能喝周围的人建立交往关系等。

三、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一)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容。

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一般表现为骂人、推人、打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时期儿童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

攻击性行为不急会影响到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这将严重影响其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正常的社会交往,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引导。

(二)退缩性行为学前儿童的退缩性行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出害怕、胆怯,常独来独往等问题行为。

有退缩性行为的学前儿童一般都胆小怕事,他们怕见生人,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孤僻不合群,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客观现实常采取被动或逃避的行为方式。

学前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退缩性行为会阻碍他们对外界的探索,影响其社会化的发展,不利于其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语言发展等各方面的提高。

退缩行为是各种消极因素而导致的综合体现,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让他们在成长中多一些快乐的体验,少一些消极的心理体验。

(三)破坏性行为破坏性行为是指经常故意损坏家里、学校或另据的物品,或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并以损坏他人的财务为乐的行为。

学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可以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

无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学前儿童有的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并不是由破坏性动机所支配的,而是学前儿童尚处于神经发育旺盛期,性情活泼,以自我为中心,认知缺乏等年龄特征,造成行为上的破坏性表现。

例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坏了。

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们的“破坏行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有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带有动机的主观性的破坏,包括干扰别的幼儿的活动,这通常与其他问题行为相联系的,也可能是由于情感上的困扰或焦虑引起的情绪发泄性的破坏的各类方式。

例如任性哎发脾气,报复性心理破坏,吸引成人注意力等。

探索性破坏行为可以让学前儿童在破坏中了解想了解的事物本质,对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引导,否则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

有意性破坏行为,对学前儿童危害较大,如果不予教育,有可能成为一种不良习惯,不仅影响到同伴关系,也会让他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影响其一生。

(四)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无法在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中进行有效的组合,孩子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整合能力,而使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①庭功能失调:身体平衡性差,容易跌倒,不会走直线,动作笨拙;②视觉异常:眼球运动困难,手眼协调性差,经常将文字、数字、偏旁部首看错;③错觉异常:过于或者过于迟钝,洗头发、洗澡、抓痒痒、剪指甲、换衣服等都不能忍受,转圈时会晕;④极端害怕:讨厌摇晃、不敢爬高,无法顺利下楼梯,不敢去游乐园玩,怕旋转木马。

感统失调会导致大脑无法合理安排身体的动作,包括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无法完成更高级、更复杂的认知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推迟了人的社会化进程。

尽管他们有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难的协调性差,直接影响注意力、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妨碍了正常的成长发育,并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五)多动行为所谓多动行为,是学前时期的一种常见的问题行为。

主要表现为:①注意缺陷。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注意听讲的时间很短,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使做游戏也不例外。

上课时东西望,看电视也只能安坐片刻,就要站起来走动,不能自我控制调节。

这是学前儿童多动行为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但多动行为儿童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集中中注意力的时间会有所增长。

②多动。

儿童活动过度,上课时手脚不停,甚至会站起来在教室里擅自走动。

走路蹦蹦跳跳,到了家里翻箱倒柜,忙个不停,即使睡觉也经常不停地反动身体、磨牙、说梦话等。

③任性冲动。

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很薄弱,一兴奋就手舞足蹈,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容易被激怒,对不愉快的刺激经常做出过分的反应,要求立即满足。

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很强,常与同伴吵架,行为冲动不顾后果。

④社会适应不良。

这类儿童个性倔强,不愿意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难与其他同龄儿童相处。

学前儿童多动行为可以认为是多动症的前兆,他们在病症表现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其病症没有达到多动症的程度。

因此,对于幼儿多动行为的研究和干预,对预防多动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抽动症抽动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肌肉抽动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疾病,以面部、四肢、躯干肌肉不自主抽动,伴有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