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合集下载

江西省瑞昌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瑞昌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瑞昌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

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

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

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

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

百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

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

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

抗战时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等一大批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以及郭小川、公刘等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所激起的浪漫情怀。

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气象……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一定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新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新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新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月考试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

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

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

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

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A)(含解析)

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文学类文本阅读(A)(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A)——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物带来你的消息徐海蛟然离开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个你却在我心里疯狂生长,像夏天野地里的藤本植物,枝蔓横生,根系探伸至每一个时间的角落。

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一年,我需要一个父亲。

在小学毕业的各种履历表中,我偷偷摸摸将你的名字仍然填在那些栏目里,我故作平静地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父亲还在。

但字写得要比其他表格的小,落笔很轻,我知道那是因为不自信。

十七岁,你离开后第五年,我第一次离家远行,我需要一个父亲。

你应该走在我前面,我像你一样以右手的手指梳理头发,以左脚迈出门去。

一个男人的远行要始于父亲,而归于母亲。

二十三岁,你离开后第十一年,一场痛彻肺腑的失恋击中我。

我在自己的执念里难以自拔。

这件事固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求医问药,只有父亲能告诉儿子爱的真相何在。

我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我们静默地坐于灯下,在彼此面前倒上一盅老白干,就着一盘水煮花生,一碗青豆炒肉。

依然不是促膝长谈,只在昏黄的灯下,说一句或两句话,但每一句话都是有响声的。

二十九岁,你离开后第十七年,我结婚了。

我需要一个父亲。

新屋里敬神,红烛燃着,香烟缭绕,世界蒙上夜色。

那一刻,我需要一个父亲。

我们一道站在窗前,父亲会说出一盏灯火的意义,那也是世俗之于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才殷切地守护一个家国的梦想,就像守护寒夜里最后一团火光。

三十岁,你离开后第十八年,我守在产房门口,女儿于夏日的一个中午降临人世,在阳光最盛的时刻,生命完成了一个分支。

我期望你能和我同在,我们一道迎接这个夏天里最奇妙的一朵蓓蕾。

这是生命的交接,由你的臂弯到我的臂弯,由你的寄望到我的寄望。

三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二十一年,我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手术室里的冷几乎一下子夺走了我积攒三十三年的热量。

我闭紧双眼,我需要一个父亲。

我需要一个不说话的父亲,需要他坚定的眼神,需要他和我一起走到手术室门口时毫不犹豫的步履。

父亲,更多时候只剩下寂然。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单元素质升级检测3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单元素质升级检测3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素养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听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品尝人生悲欢离合,令人感慨不已。

寥寥数字,便道出万千情感。

( )。

当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诗词歌赋,还有________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救百姓于病痛之中;春秋战国时,荆轲牺牲生命刺杀秦王,为报太子知遇之恩;三国时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古人。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变法;毛泽东为求国内和平只身冒险,与蒋介石重庆谈判,这是今人。

中华民族若是一个巨人,中华文化就是巨人的大脑,而民族精神则是巨人的灵魂。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巍然________于世界之林,中华文化才能成为世界文化花园中的一朵________的奇葩。

1.依次填入选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前赴后继耸立妖艳B.层出不穷矗立绚烂C.前赴后继矗立妖艳D.层出不穷耸立绚烂【解析】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耸立:直而高地立着,重点在直。

矗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通常用来比方坚决不行动摇。

绚烂:形容珠玉等光彩显明,特别绚丽;也用于其他事物。

妖艳:指漂亮而不庄重;也可以指美女。

2.在选文中括号内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也是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B.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就在这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也在这里C.这便是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D.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体现就在这里,古代诗词魅力之所在也在这里【解析】A、C两项起句的“这”指代括号前的“寥寥数字,便道出万千情感”,连接紧密,语意连贯;而A项先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说“古代诗词魅力”,与括号前后的语序相反。

安徽省南谯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南谯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南谯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2017高一上·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B . 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篇,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C .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D .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谴”,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由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未能解决就新财年的政府预算分歧达成一致,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于10月1日起被迫关门。

B .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埃,井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

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 . 我市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中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 . 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年奋斗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3. (2分) (2016高一上·鹤岗期中)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发展家庭农场,。

很多家庭农场由于面积太大,人力、管理跟不上,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

因此,各地必须综合考虑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地资源禀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规模,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A . 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产生效益,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因为实践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B . 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但实践也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C . 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但实践也证明,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名校最新模考试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名校最新模考试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名校模考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2023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发紧密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存储密度,其自身重量并不会因信息量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两厢耦合的结果是手机贴身性和便携性优势的获取。

不仅如此,借助移动客户端,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

这些传播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互孤立,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视频由此成为一种类似文字的言说方式。

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

“知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提出的,依据该理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接收信息速度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慢,大众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差距越大。

蒂诺奇分析了造成“知沟”扩大的五个变量: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如若对五个变量做进一步抽象提炼,“知沟”在相当程度上是下述两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人们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包括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三个变量)以及能否理解信息(包括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两个变量)。

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使用门槛较高(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和不同圈层间信息交流的相对固化,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的弥合难度颇高。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在这里,我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

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

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

综合测试04小说阅读(多文本)-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综合测试04小说阅读(多文本)-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综合测试04小说阅读(多文本)时间:50分钟满分:48分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诗人毛姆①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

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

所以当我的朋友选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

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②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

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

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

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

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③“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④“神采不凡。

”⑤“你有他的照片吗?”⑥“有就好了。

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

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⑦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情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

情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

情境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一、阅读理解(每题3分,共30分)1. 阅读以下古诗文,回答问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我的母亲》母亲总是忙碌的,她的双手从未停歇。

每当夜深人静,我们都已经进入梦乡,她还在灯下为我们缝补衣物。

问题:文中“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答案:文中的“母亲”形象是勤劳、无私和默默付出的。

3.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问题:这段文言文出自哪位作者之手?描述了什么景象?答案:这段文言文出自范仲淹之手,描述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4.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他总是用温和的声音给我们讲解知识,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问题:文中的“老师”具有哪些特点?答案:文中的“老师”具有温和、幽默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5. 阅读以下古诗文,回答问题:《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中“岱宗”指的是什么?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诗中的“岱宗”指的是泰山。

6.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秋天的怀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怀念的季节。

每当秋风起,我总会想起那些逝去的日子。

问题:文中“秋天”象征着什么?答案:文中的“秋天”象征着收获和怀念。

7.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问题:《滕王阁序》节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问题:这段文言文出自哪位作者之手?描绘了什么景象?答案:这段文言文出自王勃之手,描绘了落日时分的壮丽景象。

8. 阅读以下现代文,回答问题:《童年》童年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时的我们总是充满好奇和探索。

问题:文中“童年”具有哪些特点?答案:文中的“童年”具有无忧无虑、好奇和探索的特点。

2025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4.08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王阳明以“读书学圣贤”为人生“第一等事”,强调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圣贤,成就道德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他将读书之境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记得”,二是“晓得”,三是“明得”。

他主张读书不是为了“记得”,也不仅仅是“晓得”,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明得自家本体”。

“记得”是指以记诵辞章为目的的读书。

时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总是熟读经史并反复背诵,在考试中熟练地引经据典,以此显示自己在读书上所花的工夫。

有人天赋异禀,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成为“行走的书柜”,但更多的人需通过寒窗苦读、反复记诵,才能亲近经典。

王阳明弟子中就有人苦于读书“不记得”,向他请教记诵之法。

向王阳明请教记诵之法,大概是问错了对象,因为他从根本上就反对记诵式读书。

在王阳明看来,儒家的圣学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大行于世,引得天下读书人尽入“百戏之场”,以读书作文来粉饰自我、取悦当世,导致儒门正学被人淡忘,更导致世风日下。

人们以为记诵经典、训诂经典乃至引经据典就是“尊经”“通经”,实际上这是对经典的割裂毁弃。

经典中所记载的万事万理,是人之良知的文字化,如果不能够与自家良知相印证,纵记得千言万语,也不能于自己德性证成增添分毫。

“晓得”是指以理解经典文义为目的的读书。

与“记得”相比较,“晓得”是更高的读书之境。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明义意味着理解经典文字背后的蕴涵,由此来理解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所在。

换言之,通晓文义是探求本意的前提。

王阳明对学生讲“四书”“五经”常常作出新解,即是希望学生晓得文辞背后的意涵所指,即真正领会经典的意义。

在讨论“经史关系”时,王阳明说:“‘五经’亦只是史,史以 善恶、示训诫……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江西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

“生态正义”主要指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正义关系的一种理论主张。

它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反思的产物。

生态正义的流行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不无关联,并以环境伦理学中的主潮——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代言人。

有鉴于自然已伤痕累累,并以各种方式如生物多样性消失、植被退化、土壤破坏等控诉着人类的暴行,“还我公平”则被非人类中心主义视为自然界发自内心的呼唤。

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流派,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以奈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等,不遗余力地将生态危机的矛头直指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其将人置于中心地位,而不考虑非人类生物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其内在价值的错误做法,才招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基于此,赋予动物、植物等以道德主体资格,承认其内在价值,并让人类对其讲义务和道德,就成为这些流派的理论旨趣,并希望以此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以实现自然不被人类奴役和破坏的目的。

环境正义虽然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和生态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环境正义诞生于美国,是由广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低收入阶层组成的环境弱势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

环境正义主张“在发展、环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文化、收入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应得到平等对待。

平等对待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缺乏政治或经济的力量而被迫承担不合比例的环境负担,如环境污染或环境危险物等”。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客轿赵淑萍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

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

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

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

“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

”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

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

”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自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

”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

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

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

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

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

“打咱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

”一个长个子嚷嚷着。

“哼!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死老婆又娶亲了。

”一个矮胖子悻悻地说。

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郑店王悠悠穿着草鞋走着呢!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开了花。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马褂,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

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

这对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

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

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

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

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江西省语文高考2024-2025学年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西省语文高考2024-2025学年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语文高考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设计著称,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多面性。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合了白话文的流畅。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力,也使其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情节设计上,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充满悬念和吸引力。

然而,《红楼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它更是一部深刻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同时,作品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园林建筑、饮食服饰等,都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髓和审美追求。

小题:1.下列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B.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合了白话文的流畅。

C. 《红楼梦》在情节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手法,使故事简洁明了。

D.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答案:C解析:C项中“《红楼梦》在情节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手法”错误,根据原文“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充满悬念和吸引力”可知,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而非“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中人杨绛①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②谁不爱自己?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

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

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③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

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

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

”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

”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

其实,我哪就是呢!④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

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

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

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

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其实远没有。

何以见得呢?这需用实例才讲得明白。

⑤我曾用过一个很丑的老妈子,姓郭。

钱钟书曾说: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

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

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

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痴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

她是小脚,一步一担,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⑥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

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

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

如果这家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

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

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

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

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

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

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

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

二是“渐与顿”。

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

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

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

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

三谈“得与失”。

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

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

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

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

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

《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

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

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

“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