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 日至25 日清政府专门赴广州查办鸦片走私的钦差大巨林则徐,下令将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200 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
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
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
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
官至高邮知州。
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
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
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
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
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
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
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1)是清政府在1861年1月20日特设的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1)其职责由最初的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扩大到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兴学校、派游学等,举凡与外国有关的外交、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1)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2.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主张参战,总统黎元洪在英美支持下反对参战。
5月段企图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下令将段免职。
段于6月2日在天津设立各省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人称此事件为府院之争。
3.麦克马洪线:英国与西藏叛国分子非法划定的中印边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
英国在西姆拉会议期间,勾结西藏分裂主义者于1914年3月在印度德里,背着中国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一条所谓中印东段边界线。
把中国西藏东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未予承认。
该边界线以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故称“麦克马洪线”。
4.租界: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其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地区。
他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其他活动的据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即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强行划租界,筑路建屋,而后甚至在界内僭取了“管理”权。
近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3)《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4)《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5)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6)八国联军战争:(7)百日维新: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8)天朝田亩制度: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对农民的桎梏中,它不仅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
(9)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10)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12)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虎门条约:1843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
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中国丧失了下列重要权利:1.关税自主权。
2.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4.英舰进泊通商口岸。
《虎门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第二章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变革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的战争,由英国对华贸易赤字和中国限制鸦片贸易而引发。
中国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被列强侵略和控制的时代。
2. 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旨在振兴中国,以应对外侮和内乱。
改革的核心是西化思想的引入和行政、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压力,变法失败。
3.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的中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一场抗议和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运动最初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青年的抗议,后来发展成全国范围的示威活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的中华民国政府,由国共两党合作组建。
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抗战指挥中心,在温州成立初期为各省军事和行政的具体组织。
6. 五卅运动:发生于1925年的工人示威运动,起因于上海大公馆的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
这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提升起点。
7.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历时八年。
这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坚定的抗战精神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8.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对抗日本侵略军而创建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和政府重建,为中共取得中国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9. 中共七大:指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次重要会议。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
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
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小皇帝同治继位,慈安和慈禧两个皇太后要参于朝政,顾命(辅佐)大巨肃顺等八大臣不答应,于是两个皇太后就同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逮捕了八大臣,夺得了政权,因皇帝登基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1.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2.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
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
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
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
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
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
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
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
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共七章五十六条。
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名项民主自由权利。
2、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此次战争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讨伐对象。
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
3、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
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
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摘要:一、鸦片战争二、太平天国运动三、洋务运动四、戊戌变法五、辛亥革命六、五四运动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抗日战争九、解放战争十、新中国成立正文: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指1840 年至1842 年发生在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通过强行向中国输出鸦片,使许多中国人沦为鸦片瘾君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
最终,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851 年至1864 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由洪秀全等人发起,主张建立“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地权、废除封建制度等改革措施。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曾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 世纪末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自强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防实力,推动国家现代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四、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推行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在短短的103 天后失败。
五、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主与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六、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1919 年5 月4 日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运动中,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约对中国的不公,呼吁民主与科学,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近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并以中国禁烟运动为理由发动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1842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边疆危机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企图瓜分中国。
4.《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的,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5.《天演论》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理论,阐述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观点,对国人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
6.《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
7.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发生的一次严重内讧,它的发生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8.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9.清末新政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维护统治,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学习日本君主立宪的方案,但结果事与愿违。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
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
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
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
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意愿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方队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3、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英国侵略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2.十三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广州特学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只许外商在广州一地经商,为限制外商在华活动,设立十三行。
规定广州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有关法令及管理外商等义务,并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专营外贸的特权被取消。
3.《虎门条约》: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全称为《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1843年10月,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十六款,附有《小船定例》三款。
主要内容:(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4.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
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暖宝“的理想。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2、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他说:“(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
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3、魏源中国晚清思想家。
湖南邵阳隆回人。
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
《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4、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
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
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
同时,昧于世界大势的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
这种外贸政策也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他说:“(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
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穿鼻草约》:琦善与义律签定的 ,《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
(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
(3)中、英官吏平等。
(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
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魏源中国晚清思想家。
湖南邵阳隆回人。
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续增至100卷。
《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常胜军中国清政府联合外国势力组成的一支装备近代武器、用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雇佣军。
咸丰十年(1860),美国冒险家F.T.华尔经清苏松太道吴煦赞助,于6月2日成立洋枪队,有百余人,以华尔为统领,总部设在松江。
次年8月,洋枪队在松江改组,由欧美人任军官,中国人当兵,扩编为700余人,随后又增至2000余人。
同治元年(1862),洋枪队改名常胜军。
清末“新政”中国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10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发“新政”主要内容有:①编练新军。
②筹饷。
③废科举、办学堂、奖游学。
④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政府为了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对原有机构进行了一些改变、裁减和合并。
⑤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赵三多(1841―1902年)字祝盛,人称老祝,洛珠,威县沙柳寨人。
义和团运动的最早首领和举旗人。
1897年春,赵三多与阎书勤等二千多人在梨园屯“亮拳”三天,借此向教会势力和官府示威,也是义和拳开始转向武装斗争的标志。
1899年5月17日,赵三多等人决定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团”,增强了迷信色彩。
1901年屈辱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巨额的赔款负但转稼到了广大劳苦大众身上。
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捐斗争。
赵三多率义和团余部加入起义队伍。
袁世凯派段祺瑞率兵前来镇压,赵三多突出重围至巨鹿县姬家屯被俘,在南宫监牢绝食7天而死,终年62岁。
【邹容】(1885-1905)民国奠基者、革命家。
字蔚丹,四川巴县(今四川巴县)人。
1891年就读私塾,于1897年开始关心社会时事,对主张流血变法的谭嗣同产生敬慕之情,于1902年东渡日本,深受当时“排满革命”思潮的影响,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思想从爱国转向革命。
次年遭到清朝驻日公使蔡钧的迫害回国,在上海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革命军》。
《革命家》成为当时鼓动革命最有感染力的论著。
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孙中山先生称赞道:“《革命军》一书为推满(反清)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
”清政府嫉恨万端,遂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封闭《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制造了哄动一时的“苏报案”。
1905年4月3日,一个冷风细雨的早晨,这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逝世于狱中,年仅20岁。
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
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
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
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
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
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这在当时是很有胆识的。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影响。
徐继畲徐继畲(1795―1873年),号松龛,山西五台人。
道光进士,历任按察使、巡抚等职。
由于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徐继??有机会接触一些外国人,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
1848年,他撰成《瀛环志略》10卷。
与《海国图志》一样,《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瀛环志略》《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
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他说:“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在当时是难得的进步思想。
《原道觉世训》《原道觉世训》除加强宣传上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功能,要人们朝夕敬拜外,还提出同“皇上帝”相对立的“阎罗妖”,作为一切妖神的代表,号召天下兄弟姐妹应当共同击灭之。
由此,它抨击历代帝王妄改皇上帝尊号,指出只有上帝才能称帝,人间君主不得僭越,表现了对君主的蔑视。
《劝世良言》多次科场失意,使洪秀全感到愤懑不平。
就在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劝世良言》。
这本书是七年前他在广州应考时得到的,内容是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
《讨粤匪檄》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以动员一切反对势力起来镇压太平天国。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
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
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遵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竟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捕人时扯落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
当时该船并未悬挂英国国旗,叶名琛据实复函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将获犯送到英领事馆。
巴夏礼百般挑剔,拒不接受。
23日,英舰突然闯入珠江,进攻沿岸炮台,悍然点燃战火。
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于29日攻入城内,进行焚掠。
由于兵力不足,被迫于当晚撤出广州,退据虎门,等待援军。
《校??庐抗议》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
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盛世危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
《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
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
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
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中法新约》1885年6月9日(清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法新约》)。
主要内容为:清朝承认法国与越南立的条约;在中越边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上,一在凉山以北”,法国商人可在此居住,法国政府亦可在此设立领事;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法军退出基隆和澎湖。
由于清朝的腐败怯懦,法国在战场失利的形势下达到了发动这场侵略战争――中法战争的目的,法国实现了据越侵华的图谋,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广西,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